Ⅰ 咎狗之血謝肉祭的路線
AkiraXRinend奔向自由(離別後再見,HE)ShikiXAkiraend-1忘卻(Akira照顧自我封閉的Shiki)end-2支配(軍服edAkira喪失自我絕對服從Shiki)end-3絆(淫靡edAkira和Shiki一起墮落)源泉XAkiraend向著未來(一起逃走開始新生活,HE)KeisukeXAkiraend-1蹂躪(Keisuke殺死Akira,BE)end-2謝肉祭(Akira被殺,BE)end-3光(幸福生活,HE)NanoXAkiraend永遠的旅途(一起一生逃亡,HE)ArbitroXAkiraend迷醉(被Arbitro改造,BE)GunjiXAkiraend邪爪斬擊(Akira被捉去當寵物,BE)KiriwarXAkiraend狂獸暴食(Akira被捉去當寵物,BE)
Ⅱ 狂人的內容簡介
皮特.布留格爾是比利時歷史上的著名畫家。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一生歷經坎坷,但對繪畫頗具天才,經不懈努力,頑強奮斗,終成大器,使自己之夙願得以實現,為人類留下了豐厚的不朽之作。本書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敘述了布留格爾的坎坷一生。
真實的主人公:勃魯蓋爾,P.
Pieter Bruegel (約1525~1569)尼德蘭畫家。1569年 9月5日(或9日)卒於布魯塞爾。勃魯蓋爾曾從學於P.庫克·凡·阿爾斯特,此人地妻子能夠教過她在細亞麻布上畫水彩地方法1550年,庫克·凡·阿爾斯特逝世,勃魯蓋爾到安特衛普畫家、出版家H.科克處工作。科克系風光畫家,兼運營畫店,曾刻版印行勃魯蓋爾地作品,並與之長期合作。
1551年,勃魯蓋爾成為安特衛普畫家行會地畫師,之後不久即取道法國去義大利作修業旅行。1552年,抵達義大利南部,渡海游西西里島,到巴勒莫。1553年,在羅馬與著名地細密畫家G.克洛維奧合作細密畫(已失)。歸途中,她還在義大利北部鄉野和阿爾卑斯山漫遊。從現存作品看,她地旅行寫生首要為風光,其對自然地察看和描繪,甚為精密,可當日後創作素材之用。她在義大利所作《風光素描》(1552,柏林,國立美術館版畫室),是最早有年代地作品。
勃魯蓋爾於1554年春踏上歸途,1555年已在安特衛普為科克地畫店印行大幅風光組畫製作版畫稿了。
1556年,勃魯蓋爾地創作開端從風光轉向帶有教育性和挖苦性地人物構圖。她借鑒H.博斯地作品,採取夢想地和寫實地形象相結合地表現方法,從民間諺語和傳說中選取題材,寓嚴肅地主題於幽默地表現中這變化反映了她對尼德蘭社會情況地關心,其作品如銅版畫《大魚吃小魚》(1557,維也納,阿爾貝蒂納藏品)、《謝肉祭和四旬齋地斗爭》(1559,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等,或對世道人情進行挖苦,或隱含對西班牙地暴虐統治地抗議。
勃魯蓋爾一方面為科克地畫店提供版畫稿,同時還從事繪畫,大致上,1562年以前,多作版畫,以後則首要致力於繪畫。她重視對生活地察看和研究,常和朋友到農村參與農民地活動,搜集創作素材。1563年,她和教師庫克·凡·阿爾斯特地女寶寶結婚,移居布魯塞爾,並在這里渡過最後6年。 此時合理尼德蘭革命地前夜和爆發時期,她地藝術日臻成熟,以現實地人為中心,對自然和社會生活地描繪融為一體。她在作品中採取多種形式揭露西班牙軍隊和宗教法庭對尼德蘭人民地嚴酷迫害並鼓舞人民進行斗爭。她在描繪農民地生活中找到表達她地思想感情地最佳手腕,有「農民勃魯蓋爾」之稱。這時期首要作品有《洗禮者約翰佈道》(1566,布達佩斯,藝術博物館)、《農民婚禮》和《農民舞蹈》(1567,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雪中獵人》、《暗日》、《牧歸》(1565,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盲人》(1568,那不勒斯博物館)(見彩圖[《冬獵》(1565)])和《絞刑架下地舞蹈》(又名《絞刑架上地喜鵲》,1568,達姆施塔特博物館)等。
[《盲人》]
勃魯蓋爾是西歐美術史上一個著名地畫家家族地始祖。她地兩個男寶寶均為畫家,其後人從事繪畫者甚多。
Ⅲ 鋼琴曲小孩的謝肉祭又名叫什麼好
!
少女的祈禱
D大調卡農
秋日的私語
童年的回憶
夢中的婚禮
愛情的故事
水邊的阿狄麗娜
多瑙河之波
月光奏鳴曲(看柯南時偶然聽到才發現很好聽)
天空之城
即興幻想曲 (肖邦的)
土耳其進行曲
卡門序曲
建議聽聽理查德克萊德曼 ,很多都很好聽 。
班德瑞也很好聽,但不是純粹的鋼琴曲 。
強烈:Kiss the rain 雨的印記
Tears 眼淚
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如愛的協奏曲、星空、秋日的私語、水邊的阿狄麗娜、思鄉曲、夢中的婚禮等等,都很抒情的,帶著淡淡悲傷!
古典的:
巴達潔芙絲卡
拉赫瑪尼諾夫 華麗大圓舞曲
帕赫貝爾 D大調卡農變奏曲(一定要原版的鋼琴變奏曲)
貝多芬 悲愴奏鳴曲第三樂章
貝多芬 月光奏鳴曲第一、二樂章
舒曼 夢幻曲
李斯特 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
貝多芬 第五號(命運)交響曲
德沃夏克 幽默曲
貝多芬 致愛麗絲
莫扎特 土耳其進行曲
李斯特 小星星變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肖邦 降E大調夜曲
莫扎特 雙鋼琴奏鳴曲
李斯特 鍾
肖邦 英雄波蘭舞曲
拉赫瑪尼諾夫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肖邦 c小調(革命)練習曲
格里格 a小調鋼琴協奏曲 (網路里只有搖滾版)
舒伯特 降E大調即興曲
柴科夫斯基 第一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 帕格尼尼狂想曲
最後個背景音樂:夜鶯 (雅尼的)
盡力了,不知道有沒有你所需要的,都是名曲的說
Ⅳ 苗族主要有什麼風俗,節日
苗族傳統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獲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歷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歷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艷、風格各異、刺綉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綉有鴛鴦的錦花帶連接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喂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斗。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里,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里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桿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游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回盪,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禦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於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湧,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小夥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
四月八的活動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廣為盛行。
舟溪蘆笙節
居住在凱里舟溪一帶的苗族。在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過蘆笙節。蘆笙堂設在舟溪井坎邊的河沙壩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幾位主持蘆笙堂的老人,扛著蘆笙來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數千年來盛傳之娛樂活動。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紛紛仿效,以娛樂而賀新年,更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後倒出葫蘆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中央,噴酒數口,各人又飲一大口,吹響了第一支蘆竺曲;這時帶著銀花首飾,穿著艷麗節日盛裝的姑娘和小夥子們隨著悅耳的曲調翩翩起舞。小夥子們向意中人索取花帶,姑娘們則將花帶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蘆笙管上。三天過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夥伴。這時主持蘆笙堂的老人,仍然背著米酒,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標。此後蘆笙高掛,直到五穀歸倉,農歷「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蘆笙節。第四天是鬧春,青年情侶,自由談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龍舟節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獨木河發源於雲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里、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匯合,再北流注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節日時期各地不一,從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魚而有威信的「漁頭」商定。屆時,青壯男子都要前往山上採集樹葉作「鬧葯」,到河中鬧魚捕魚,婦女則在家中備辦臘肉、香腸、糯米飯和酒。中午時,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攜帶酒肉到河邊進餐。食畢,男吹蘆笙。女唱山歌,盡興歡樂。到夕陽西下時,才帶著鮮魚回家,另設宴招待親友或以魚饋贈他們。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家姑娘,極盡梳妝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鄉親。節日期間,全寨歡騰,鼓樂齊鳴,吹起蘆笙,翩翩起舞,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嗄雅山腳、翁雅河畔,人聲鼎沸。鬥牛、斗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等比賽場上,喝彩聲此起彼落。鍾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樹林里,溪水邊對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花山節
花山節,又稱「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 "跳場"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日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節前,幾個苗寨聯合產生花山會的三人領導小組,連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場在地勢平坦的風水寶地。
Ⅳ 小難的問題,追一個苗族的女生
苗族(Miao nationality ),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曾經自稱「牡」、「蒙」、「摸」、「毛」,有的地區自稱「嘎腦」、「果雄」、「帶叟」、「答幾」等。他稱「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宗教習俗]
[編輯本段]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傳統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並用。多數情況下,鬼被認為是被遺棄或受委屈的靈魂和工具所變成的,常給人類帶來災難、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弔死鬼、老虎鬼等,被稱為惡鬼。而有靈性的自然現象常被認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亮神等。對於善鬼、惡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對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較真誠,對惡鬼則須賄賂哄騙直至驅趕使之遠離。
在許多地區,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比如牛在廄內以糞便蓋身或在廄內打轉、將糞踩成圓圈,豬吃豬仔或躺在食槽里,鴨吃鴨蛋,老虎進田,遇到兩蛇交尾,母雞發出公雞的鳴叫等均屬出現了相應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區,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土地菩薩苗語叫土地鬼,一般由幾塊石頭壘成,土地屋多為木製或用三塊石板搭成,極為簡陋,設於寨旁路口處或大路邊行人休息處。家神信仰存在於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神」偶像。祭橋流行於黔東南大部分地區。龍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對象。
圖騰崇拜方面。東部地區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區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於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另有一些地區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許多地區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黔東南有「吃牯臟」,黔中地區叫「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習俗。其中,黔東南的吃牯臟至今盛行不衰,最為典型。吃牯臟亦稱祭鼓節、鼓社節、鼓藏(牯臟)節,以宗族(鼓社)為單位,每七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寄居中在木鼓裡,祭鼓就是敲擊木鼓召喚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兒孫的供品。主祭者稱為牯臟頭,祭品牯臟牛是專門為此而飼養的。每屆祭祀活動前後延續三年之久。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是非職業化的。他們在前述各種原生性崇拜和巫術活動中起著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師還兼任寨老。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系、本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徙來源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詞和民間故事,有的巫師還兼有歌師和舞師的職能。所以說,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的傳承人,在苗族社會中充任知識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師還掌握一定的醫術,懂得一些草葯,在為人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葯手段。
除了這些傳統信仰之外,自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傳教士深入我國內地傳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區、貴州凱里、湖南沅陵等地區有一些苗族群眾皈依了基督教,在滇東南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東北、黔西北一帶的基督教信仰曾經勢頭強盛,影響極大。外國傳教使團或者傳教士們在苗族地區開設了許多的中小學校、醫療機構、甚至實施了一些經濟發展項目,對於苗族社會的進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滅的作用。著名的牧師有安順的黨居仁、柏格理、張道慧、王樹德等,前二者均殉職苗區。
新中國建立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的影響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復甦的趨勢。但是,現在基督教、天主教實行「三自」,與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會組織、社會影響甚至信仰內容方面都有許多的不同。
國外的苗族,在越南、寮國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寮國、泰國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盡管如此,在他們的社會中,傳統的祖先崇拜、靈魂觀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民族歷法]
[編輯本段]
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遠古時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發達,從近期發掘的苗族古歷足見一般。苗族古歷,豐富了中國與世界歷法體系。
據中國著名天文學專家陳久金教授考證:苗族有古歷體系。迄今為止,還沒有他人能夠推算、編寫出苗族古歷,筆者欲予嘗試。
據筆者考證:中國苗族古歷體系屬陰陽歷,以太陽歷為主。
苗族古歷以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365.25日,陽歷平歲365日,閏歲366日。
每歲分為動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3、5、7、9月5個月為月長日,每月31日;動月、偏月、2、4、6、8、10月等7個月為月短日,每月30日。
以「冬至」為歲首、年首、節首、氣首,屬中國歷法「子正人統」。
一歲分「冬至」(陽旦)、「夏至」(陰旦)兩個年節,「冬至」前一日為苗歷大年。
一歲分冷季、溫季、熱季三季,分上半歲和下半歲,每半歲中冷季、溫季、熱季各占兩個月,一歲中冷季、溫季、熱季各佔4個月。
上半歲由「冷漸熱」,下半歲由「熱漸冷」,歲歲循環往復。4歲1閏,附加值為1日,閏在動月,亦即歲首,閏月31日。
苗歷10月的最後一日為除夕夜(「冬至」前一日)。
動月的第一個子日、丑日、寅日分別為天歲節、地歲節、人歲節。因此,有「歲首初日不出門」的苗習。
苗歷除使用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外,還用1、2、3、4、5、6、7、8、9、10、自然數相輔助記時、日、月、歲,為老人祝壽:「祝120歲高壽」。
十二生肖來源,與中國遠古十二個氏族有關。用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分12個月,一日分12個時辰,歲、月、日、時固定不變,日按十二生肖相記,循環使用。建制以「建」作日首,固定循環使用。
二十七宿與苗族九卦有關。
苗族先民還用所住房屋的相應方位與十二生肖輔助記時、日、月、歲,將一日分為夜、晨、晝、昏4個時段,與十二生肖相配記為「大門口、堂屋、左屋、屋後、右屋、屋頂」,觀測日出日落。陰歷從月圓到下一輪月圓為1 個月,每月分27宿。陰歷平歲358日,閏歲387日。動月、偏月為月短日;1—10月為月長日。月長日30日,月短日29日,閏月29日。苗族古歷不論陽歷或陰歷均在歲鼠、歲辰、歲申置閏,每4歲一閏,閏動月。苗族古歷體現了「一分為三、三位一體」的苗族生成哲學觀和「九卦」立體思維觀(即前後、左右、上下、表裡、中或東、南、西、北、中、東南、西南、西北、東北)。
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視三光為純潔之至。
苗族先民認為組成宇宙萬物的原生物質為雷、龍、夔三種(意譯為水、火、氣),記為「三專」;「五行」分別依次為光、氣、水、土、石。大堯(亦稱鬼谷先生)歸順黃帝(自稱天子),大夔妹嫘祖(雷祖)嫁給黃帝為妻後,大堯為討黃帝之好改九卦為八卦(漢書稱伏羲制八卦,有誤),改一分為三(陽、陰、不陽不陰)為一分為二(陽、陰),改立體思維為平面思維。將十干支與十二生肖結合創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漢書有此記載)。改27宿為二十八宿。將五行按平面方位及所產之物改為金、水、木、火、土(西、北、東、南、中),同時與金、水、木、火、土星、日、月相配創七曜歷。《七曜歷日》乃我國現存最早的歷書。
中國苗族古歷與古埃及歷同屬太陽歷,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歷還要早3800多年,每歲365日,4年一閏;不同的是古埃及歷閏年的附加日為6天,苗族古歷閏歲的附加值為1日。苗族古歷與太陽回歸年長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為1460歲,准確率高。
中國苗族古歷對遠古苗民從事農業生產(主要是水稻生產)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民間亦曾應用於擇吉。(詳見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考察報告》)。
中國苗族古歷的使用時限,上溯至少可達一萬年,下限是光緒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據《永綏直隸志》記載:「父子遞傳,以鼠牛虎馬記年月,暗與歷書合。」(清•楊瑞珍撰,同治七年刻本)清•董鴻勛撰,光緒三十三年鉛印本《古丈坪廳志》也有同樣的記載。根據珍藏於北京博物館《乾隆六十年苗匪檔》內的原始奏摺和被捕苗族首領的「供單」以及當年參予鎮壓起義的人士編著的史書或地方誌記載:商定鳳凰、乾州、永綏、松桃四廳起義日期為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六(農歷)。據吳添半在「供單」中解釋說,這一日是苗年的正月初一(苗歷陰歷年),把起義日子定為這一日,取去舊還新之意。後因泄密,提前於正月十八日(農歷)起義。這是史書記載與苗族古歷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
中國苗族古歷與聯合國公布的「未來日歷方案」(詳見於《資料卡片》1988年第二期《未來的日歷》,新華社內蒙古分社主辦)有異曲同工之妙合。苗族古歷比現行公歷、陰歷每月的日數單一,且閏法簡單,易於掌握和運用。
中國苗族古歷體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歷和二十七、二十八宿均產生於中國,後傳入巴比侖、印度等國。由此可見:中國苗族古歷是中國歷法之母,也是世界歷法之母。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苗族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夏至日,陰旦? 冢��?個午日為七巧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Ⅵ 苗族有什麼節日
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歷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桿的比賽。
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又稱「亞努節」,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苗族同胞要舉行吃黑米飯、喝米酒、唱大歌等活動,以紀念、憑吊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苗族婦女纏頭梳妝准備參加「四月八」慶祝活動。
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松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歷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里,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里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貴州苗族姊妹節舉行「牛王爭霸賽」、姊妹節競渡賽龍舟
2009年4月9日,苗族姑娘在姊妹節開幕式上展示民族服飾。
新禾節
「新禾節」也叫「吃新節」,是苗家預祝豐收的傳統節日,慶祝活動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開始舉行,通常延續數天,期間會舉行水中搶鴨子、搶活魚等活動。 苗家歡度「新禾節」
2009年7月29日,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振民苗寨,人們在河中嬉鬧歡慶「新禾節」。
2009年7月29日,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振民苗寨,青年們在河中搶鴨子。
吃卯節
2009年8月1日清晨,貴州省施秉縣楊柳塘鎮高塘村的苗族群眾紛紛下到村裡的魚塘捕魚,這是當地苗族特有的「吃卯節」的一項活動。每年苗歷七月的第一個「卯」日,這里的苗族群眾就要下塘捉魚,親戚都要回來祭祖過節。
鼓藏節
「鼓藏節」俗稱「吃鼓藏」,又叫「祭鼓節」,每隔13年舉辦一次,是苗族最隆重的節日。據苗族經典《苗族古歌》記載,人類祖先姜央過「鼓藏節」是為了祭祀創世的蝴蝶媽媽。傳說蝴蝶媽媽是楓樹生出來的,所以苗族崇拜楓樹,用楓樹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因「鼓」是祖先神靈的象徵,「鼓藏節」儀式活動都以「鼓」為核心進行。
「鼓藏節」以其不可替代的神秘魅力,感召著世代苗族同胞,無論身處何處,他們都如約而至。「鼓藏節」這天,凌晨5時左右,寨子里的「鼓藏頭」家殺第一頭豬後,整個村寨開始沸騰起來,全村緊跟其後殺豬或宰牛祭祖。
過「鼓藏節」的村寨,每家每戶都要邀請所有的親戚來過節,親友來得越多,主人會越高興。親戚提前一天抬1隻鴨、10斤米酒、5至9(單數)條魚到主人家門前,燃放上好的鞭炮祝賀。
Ⅶ 真夏的大謝肉祭的簡介
我的狐仙女友名稱:我的狐仙女友
原名:かのこん
動畫出品時間:第一季:2008年4月 OVA《我的狐仙女友 真夏的大謝肉祭》:2009年10月TV先行放送
系列構成:鈴木雅詞
人物設定:高見明男
作畫監督:高見明男
美術監督: 小濱俊裕
聲優陣容: 能登麻美子 川澄綾子 竹內美優 豐永利行 齋藤千和 世戸さおり 宮崎羽衣
關鍵字: 我的狐仙女友
Ⅷ 真夏的大謝肉祭的詳細介紹
OVA情報
已經宣布過將會在近期發售新作PVA的《我的狐仙女友》其官網近日公布了新OVA《我的狐仙女友 真夏的大謝肉祭》的詳細情報。
OVA《我的狐仙女友 真夏的大謝肉祭》將會分為上下兩卷發售,上將在2009年11月25日發售,而下將在12月22日。兩卷的售價分別為:BD 6300日元、DVD 5250日元。
而OVA將會在AT-X、網路以及活動上先行放送,ATX的播出時間為,上:2009年10月4日25:00與10月10日19:00;下:2009年10月11日25:00與10月17日19:00。而網路的先行放送時間將會在近期公布。
Ⅸ 一般說,龍是中國的代表,誰能告訴我別的國家什麼會代表他們國家呢
圖騰
圖騰是群體的標志,旨在區分群體。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系,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
居住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人民,至今仍保留了豐富而又歷史淵遠的天文學知識,他們以十二獸紀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趕虎街,豬日趕豬街。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禮活動,在肅穆庄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保俗語表明人們普遍對老鼠的憎惡。然而,遠古時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卻認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並為自己是老鼠的後代而自豪,他們描繪、雕刻老鼠的形象,在儀式或節目期間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護。白族虎氏族認為其始祖為雄性白虎,虎也不會傷害他們。當要出遠門時,一定要選在屬虎的那天,認為只有這樣,做事才會吉祥如意。有的人從遠方回來,也一定要算準日期,只有虎日才進門坎。白族雞氏族則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金花雞的蛋里孵化出來的,認為公雞知吉凶,會保佑他們。在遷徙時,將東西裝在背籮里,上面放一隻公雞。到達新遷地區後,公雞在什麼地方叫,就在什麼地方安家。在他們看來,公雞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在《說文解字》中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其形貌,都與龍有關,是龍種、龍子。古越人也以為自己是龍種,故斷發紋身,以像龍子。
直至今日,我們還常說「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些都是圖騰祖先觀念的殘余。至於龍圖騰神觀念,更為普遍,大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野豬神是北方狩獵民的崇拜對象,在滿族中列為大神,說它身比山高,鬢毛如林,山裡的溝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護神。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書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對馬的崇拜多流傳於北方游牧民與游獵民中。保安族中流傳有雪白神馬的神話。滿族有供奉馬神習俗,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儀和修建馬神廟的記述。達斡爾族人稱神馬為「溫古」,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可隨處吃、走,不準人驅趕,甚至可以在田中隨意吃秧苗。神馬多為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綵綢作為標志。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系,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系,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因此,圖騰崇拜與其說是對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樣更准確些。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系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 和稱呼體現出來。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瑤、畲的盤瓠傳說。匈奴狼的傳說(《魏書·高車傳》匈奴單於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單於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乃築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經三年,復一年,乃有一老狼,晝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處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神物天使之然'。下為狼妻,而產子。後遂繁衍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侗族傳說其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為侗族祖先。
"totem"的第二個意思是"標志"。就是說他還要起到某種標志作用。圖騰標志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徵。它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系、維系社會組織和互相區別的職能。同時通過圖騰標志,得到圖騰的認同,受到圖騰的保護。圖騰標志最典型的就是圖騰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圖騰柱,在中國東南沿海考古中,也發現有鳥圖騰柱。浙江紹興出土一戰國時古越人銅質房屋模型,屋頂立一圖騰柱,柱頂塑一大尾鳩。故宮索倫桿頂立一神鳥,古代朝鮮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鳥桿,這都是圖騰柱的演變而來。圖騰的標志作用幾乎體現在各個方面,如:
1、旗幟、族徽
中國的龍旗,據考證,夏族的旗幟就是龍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鶻人都是以狼為圖騰的,史書上多次記載他們打著有狼圖案的旗幟。"西夏狼主"50年代,哈薩克族部落有的還打著狼旗。東歐許多國家都以鷹為標志,這是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羅馬的古徽是母狼,後改為獨首鷹,東羅馬帝國成立後,又改為雙首鷹。德國、美國、義大利為獨首鷹,俄國(原始圖騰為熊)、南斯拉夫為雙首鷹。表示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波斯的國徽為貓,比利時、西班牙、瑞士以獅為徽志。這些動物標志不是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它原於原始的圖騰信仰。
2、服飾
瑤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絲線或五色布裝飾,以象徵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後襟至膝下以象徵狗尾。畲族的狗頭帽。(據傳說,盤瓠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傳說,其祖先為犬,名盤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時,犬戎犯邊,國家危機。高辛帝出榜招賢,謂有能斬番王首來獻者,妻以三公主。龍犬揭榜,前往敵國,乘番王不備,咬下番王首級,銜奔會國,獻於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將公主嫁他,正在為難之際龍犬乎作人語:"你將我放入金鍾之內,七天七夜,就可以變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鍾一看身已變成人形,尚留一頭未變。於是盤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頭冠,他們就結婚了。)
3、紋身
台灣土著多以蛇為圖騰,有關於百步蛇為祖先化身的傳說和不 准捕食蛇的禁忌。其紋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紋為主,演變成各種曲線紋。廣東蛋戶自稱龍種,綉面紋身,以像蛟龍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龍之害。土蕃奉彌猴為祖,其人將臉部紋為紅褐色,以模仿猴的膚色,好讓猴祖認識自己。
4、圖騰舞蹈
即模仿、裝扮成圖騰動物的活動形象而舞。塔吉克人舞蹈作鷹飛行狀。朝鮮族的鶴舞。龍舞、獅舞。
圖騰崇拜與禁忌
圖騰崇拜首先要敬重圖騰,禁殺、禁捕,甚至禁止觸摸、注視,不準提圖騰的名字。圖騰死了要說睡著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蘇宜興人古為蛇圖騰,因此對家蛇絕對不能打殺,認為在床上、米囤上發現家蛇為吉祥,在檐梁發現為凶,應立即迴避。有時還要點燃香燭用食品來供奉。瑤族"男頭女肩"皆貴,不能負重。尼泊爾崇拜牛,以之為國獸,禁殺、禁捕,禁止穿用牛皮製品。因國獸泛濫,不得不定時將其"禮送"出國。其次要定時祭祀圖騰。清·劉錫誠《嶺表紀蠻》:"每值正朔家人負狗環爐灶三匝,然後舉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為盡禮"。
圖騰犧牲與圖騰聖餐
一般來說對圖騰要敬重,禁止傷害,但有時卻有極其相反的情況。有的部落獵取圖騰獸吃,甚至以圖騰為犧牲。之所以獵吃圖騰獸,是因為圖騰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氣就會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但吃圖騰獸與吃別的東西不同,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請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如鄂溫克人獵得熊,只能說它睡著了,吃肉前要一起發出烏鴉般的叫聲,說明是烏鴉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溫克人。且不能吃心腦肺食道等部位,因為這些都是靈魂的居所,吃後,對遺骸要進行風葬,用樹條捆好,然後放在木架上,與葬人基本相同。以圖騰作為犧牲來祭祖,是以圖騰獸為溝通人與祖先神靈的一種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靈魂與圖騰的靈魂是平等的,只是軀殼不同,死,只是靈魂脫離軀換了一個家,而在陰間 的家裡,自己族類與圖騰族類的靈魂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殺圖騰,是以圖騰的靈魂為信使,捎信給祖先靈魂,讓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讓圖騰靈魂轉達自己的願望。如印第安烏龜族人殺龜祭祖。壯族的"螞拐節"即青蛙節,壯族以青蛙為圖騰。分三個階段:找螞拐、孝螞拐、葬螞拐。正月初一,全體出動找螞拐,先捉到者,放七聲地炮,敬告天地,被尊為螞拐郎,成為節日首領,迎回螞拐,密封於寶棺之中,再端入花樓,在震天動地的銅鼓聲和鞭炮聲中送往螞拐亭。從初一到月底,是給螞拐守孝,晚上還要為螞拐守靈。守靈滿25夜後,葬蛙,殺雞宰鴨,蒸五色飯,早飯後送到墳場安葬,還要打開上一年的寶棺,視螞拐顏色以卜吉凶。
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而且還能保護自己,並且能獲得它們的超人的力量,勇氣和技能。人們以尊敬的態度對待它們,一般情況下不得傷害。氏族,家族等社會組織以圖騰命名,並以圖騰作為標志。
所謂圖騰文化,就是由圖騰關念衍生的種種文化現象,也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圖騰當做親屬,祖先或保護神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對圖騰的崇敬而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英語統稱之為totemism。
圖騰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圖騰文化的核心是圖騰觀念,圖騰關念激發了原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逐步滋生了圖騰名稱、圖騰標志、圖騰禁忌、圖騰外婚、圖騰儀式、圖騰生育信仰、圖騰化身信仰、圖騰聖物、圖騰聖地、圖騰神話、圖騰藝術等,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圖騰文化。
圖騰標志或稱圖騰徽號,即以圖騰形象作為群體的標志和象徵。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徵,具有識別和區分的作用。圖騰標志與中國文字的起源有關。
圖騰
將某種動物或植物等特定物體視作與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的崇拜行為。原始社會中宗教的最初形式之一。圖騰為印第安語totem的音譯,源自北美阿耳貢金人奧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為他的親族 ,即指一個氏族的標記或圖徽。處於氏族社會的原始人相信本氏族起源於某一動物、植物或其他特定物類,並認為這種物類是其氏族的象徵和保護者,因而對之加以特殊愛護並舉行各種崇拜活動。而且,原始人一般對這些物體持禁殺、禁食或禁止觸摸等謹慎和敬畏態度。原始氏族社會的這類現象即被稱為圖騰崇拜。原始人還常用繪畫或雕刻等來作為其氏族圖騰的形象及標志,將之置於房屋、帳棚、柱子、旗幟等器物之上,如立於村頭或家宅前的圖騰柱等;有的圖騰亦被作為文身的圖像或起著其他裝飾作用,如被繪於某種木片和石片上,或被安裝在帽子及盾牌上等。這些作為氏族標記和徽章的圖騰形象均被認為具有某種靈性或神秘力量,能夠保護本氏族的生存延續和發展壯大。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系,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系,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因此,圖騰崇拜與其說是對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樣更准確些。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系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 和稱呼體現出來。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瑤、畲的盤瓠傳說。匈奴狼的傳說(《魏書·高車傳》匈奴單於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單於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乃築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經三年,復一年,乃有一老狼,晝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處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神物天使之然』。下為狼妻,而產子。後遂繁衍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侗族傳說其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為侗族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