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神風怪盜貞德的劇情簡介
背景資料:
法國聖女貞德(Joan of Arc, St.)傳說
貞德(Joan of Arc)(約1412–1431),法國愛國者和烈士,有「奧爾良的女兒(the Maid of Orleans)」之稱,她在百年戰爭(the Hundred Years War)中阻止了英軍佔領法國。貞德出生於棟雷米(Domremy)的農民家庭,12歲時聽到聖米迦勒(St. Michael)、聖凱瑟琳(St. Catherine)和聖瑪格麗特(St. Margaret)的召喚,呼喚她把法國從英國的統治中拯救出來,又叫貞德剪去長發,穿上男性服裝。她晉見法國太子,並獲准指揮為解救奧爾良而徵集的軍隊。貞德身穿白色鎧甲,揮舞軍旗,於1429年5月進入奧爾良,逼使英軍撤退,於同年7月17日在蘭斯大教堂擁戴太子在蘭斯加冕為查理七世。貞德再率軍去解救貢比,不幸被俘,並被盧森堡的約翰出賣給英國人。1430年以異端、巫術和穿著男性服裝的罪名接受審判,由英國人操縱的教會法庭宣判有罪,14個月後的5月30日於盧昂(Rouen)被判火刑處死,當時只有十九歲。1456年進行審訊獲得平反。1909年本篤十五世(Benedict XV)祝福貞德並於1920年封貞德為聖徒,即聖女貞德(Joan of Arc, St.)。
★每年的5月30日為紀念聖女貞德的節日。
麻呂是個女高中生,同時也是韻律體操隊的隊員,但其實她真正的身分是「神風怪盜貞德」!!
專門收服潛藏再圖畫里的惡魔,有一天麻呂身邊出現了一個轉學生「名古屋稚空」,而這時怪盜辛巴達也出現了,並向貞德提出挑戰…………
風,誕生!
……神的呼氣變成風,吹進萬物的心!
那風時而激烈,時而溫柔,時而狂亂。
但是絕對不會消失!
海、天、山、森林……都有我靈魂的存在!
希望是治療還是傷害?
唯有頓悟才能進化!
你是神風!!
日部下麻呂
出生日;5月30日
血型;A型
身高;154cm
體重;43kg
興趣;運動
擅長;新體操
喜歡ㄉ科目;國文
討厭ㄉ科目;數學
喜歡ㄉ食物;奶汁烤菜
討厭ㄉ食物;青椒
名古屋稚空
出生日;9月27日
血型;A型
身高;175cm
體重;55kg
興趣;閱讀
擅長;裝性感
喜歡ㄉ科目;物理,數學
討厭ㄉ科目;??
喜歡ㄉ食物;奶汁烤菜
討厭ㄉ食物;??
東大寺都
出生日;1月21日
血型;B型
身高;163cm
體重;45kg
興趣;??
擅長;諷刺人
喜歡ㄉ科目;體育
討厭ㄉ科目;國文
喜歡ㄉ食物;面條
討厭ㄉ食物;茄子
水無月大和
出生日;12月31日
血型;A型
身高;161cm
體重;50kg
興趣;閱讀
擅長;讀書
喜歡ㄉ科目;國文
討厭ㄉ科目;音樂
喜歡ㄉ食物;魚
討厭ㄉ食物;泡菜
妃茵.比斯
出生日;??
血型;??
身高;16g/161cm
體重;120g/50kg
興趣;編織
擅長;說教
喜歡ㄉ食物;熱香餅
討厭ㄉ食物;香菇
亞克瑟斯.達伊姆
出生日;??
血型;??
身高;18cm
體重;128g
興趣;睡覺
擅長;??
喜歡ㄉ食物;熱香餅
討厭ㄉ食物;番茄
② 百年戰爭中的貞德
聖女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 一譯冉·達克。法國的女英雄、軍事家,天主教的聖人(女的稱為聖女)。出身農家。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平民組成的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被稱為「奧爾良姑娘」,成為法國人民愛國斗爭的旗幟。最後由於封建主出賣,被擒並被處決。
貞德本來只是一個生於法國香檳區和洛林邊界的杜魯彌村的一個農村棟雷米的平凡小女孩。當時法國北部被英國佔領,而英國又與勃艮第公國結盟。當時棟雷米屬於親英國—勃艮第聯盟的巴雷公爵的領地。
她聲稱在十六歲時的一日,她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米迦勒和聖瑪桂萊德,從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國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於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並帶兵多次打敗英國的侵略者,更促成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於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於1430年貢比涅之戰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7月14日)為英國人以重金購去,由英國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女巫罪判處她火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盧昂當眾處死。1456年由查理七世主導的宗教裁判所為她平反,於1920年由教宗封聖。
公元1412年主顯節,聖女貞德生於法國香檳省的多雷米小村。父親務農為生,母親性情慈祥,撫育五個子女,貞德自幼學會了縫紉紡紗等家務活計。她說:「在縫紉紡紗方面,絕不會比任何女子差。」
貞德自幼愛好念經祈禱,勤領聖體,為聖堂採集鮮花。侍候病人,招待貧苦旅客食宿,貞德是個很和氣的孩子,全村的人都喜歡她。
貞德童年時代,家庭生活很幸福。不幸國家的局勢一天比一天壞,英王亨利五世入侵,占據諾曼底,企圖推翻法王查理六世的王位。那時法王與勃艮第公爵發生內戰。公爵被暗殺,勃艮第人便與英軍聯盟,一致反抗法王。
英法兩王相繼去世,英國伯福公爵以攝政者的資格,繼續與法軍作戰。法軍大敗,各大城市相繼陷落。法國新王查理七世(那時尚未加冕)見大勢已去,意志消沉,每日飲酒,收回失地的計劃,早已置之腦後。
貞德14歲時,開始得到超性的啟示。最初,她耳朵聽到的是一個聲音在附近對她說話;眼睛看見的,是團異光。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多,漸漸的,她能辨清出顯現者的面容。其中有聖彌額爾、聖女加大利納、聖女瑪加利大和其他聖人。現在她開始認識:一個艱巨的偉大的任務等待著她;她,一個農家少女,要負起抗禦強敵,保衛國土的重任。她不再遲疑,到華古留城謁見巴林古將軍,將軍見這村女大言不慚,一笑置之。
那時,法軍已到山窮水盡的絕境,法國最後一個堡壘奧爾良,被英軍重重包圍,隨時有陷落的可能。貞德一回到多雷米,神奇的聲音,催她到奧爾良去,指揮軍隊作戰。貞德說:「我一個弱女子,既不會騎馬,又不會使用武器,,怎樣能指揮軍隊呢?」奇聲對她說:「指揮著戰爭的,不是你,是天主。」於是貞德又去見巴林古將軍。上一次,貞德與巴林古會晤時,預言法軍將吃一場大敗仗。這個預言,已完全應驗。所以這一次巴林古對貞德刮目相看,他派三位武士護送貞德到國王的行轅去。貞德改男裝,一行4人,於1429年3月6日到了國王的行轅。覲見的日子,國王故意改裝,混雜在大臣中間,可是貞德一眼就把他認出來了。神奇的聲音又把查理心裡的一件秘事告訴貞德,這件事,只有查理一人知道,如今被貞德一語道破,不由不使他十分佩服,確信貞德是天主特派的使者。貞德就請求查理撥一支軍隊給她帶領,去奧爾良解圍。朝廷的大臣,對這計劃都表示反對。他們懷疑這個村女可能神經不正常,要請神學專家來審查貞德的話是否可信。
經過了3星期的詳細審查,神學家一致認為:貞德的話是可信的,建議國王予以採納。一支軍隊,迅速組織就緒,軍旗特製,上寫「耶穌,瑪利亞」兩個聖名,另有一幅畫,繪著聖父的聖容,兩個天神跪捧著百合花。
大軍於4月27日浩浩盪盪由波羅依出發,兩天後(4月29日)抵達奧爾良。5月8日以前,包圍奧爾良的英軍堡壘,相繼攻克,貞德自己受了箭傷。這一切事,貞德都已在事前預言過,屆時一一應驗。貞德乘勝追擊敵軍,把敵軍的主力摧毀。通往萊斯的大道已完全打通。貞德力促查理王到萊斯,舉行加冕典禮。
1429年7月17日,查理在萊斯加冕。加冕時,貞德手持軍旗,站在國王的旁邊,貞德的任務如今已全部完成了。
戰事暫時呈現膠著狀態。1430年5月,戰火復燃,勃艮第人展開攻勢,貢比涅城告急,貞德率軍隊馳往增援。5月23日,雙方軍隊開始交戰,貞德率領少數兵士,退回城裡。不料城門外的吊橋已除去,敵軍很快就把她包圍起來,貞德勢孤,束手就擒。忘恩負義的查理,得知貞德被擒,一點也不想辦法搭救她。7月14日,勃艮第人把貞德移交英軍。戰俘不能判刑,所以他們指控貞德施行巫術。
聖誕節前兩天,貞德解往路洪。她被關在一間小屋裡,用鐵鏈鎖住,日夜有兵士在旁看守。1431年2月21日,審訊開始,法官反復訊問神奇聲音的性質,企圖羅織罪名宣判貞德的死罪,貞德本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村女,竟能舌戰群儒,把法官們駁得啞口無言。
審訊結果,法庭判貞德犯了異端的罪。假如她拒絕悔罪,應交行政機關,依法處理。貞德堅決否認自己犯了異端的罪,悔罪一事當然也被拒絕。她在獄里聲稱;她是天主派來的,神奇的聲音是天上來的,這一切是千真萬確的。
1431年5月29日,法官宣判,將貞德移交行政機關。30日早晨8點鍾,貞德解往刑場。貞德在刑場鎮靜而勇敢,使人們見了,感動得流下淚來。當木柴點上了火,一個多明我會會士上前,高舉著一個十字架。烈焰熊熊上升,恰恰就把聖女的身體包圍起來。人們聽見她口裡念誦耶穌的聖名,無情的火焰,吞噬了這位忠義感天的烈女,一縷香魂,飛升天國。
聖女貞德去世時,還不滿20歲。她的骨灰投在塞納河裡。可是就在那時候,在場的觀眾,對聖女表同情者,大有人在。這些人以亨利王的秘書戴撒為代表:「我們出了亂子了,我們殺死了一位聖女。」
23年後,貞德的母親和兄弟申請,審查貞德的案件。1456年教宗下令組織委員會,進行審查。審查的結果,一致公認:貞德確是無罪的,所謂異端的罪名,全屬無中生有。1920年5月16日,貞德榮列聖品。
法國蘭斯的聖女貞德節上,人們裝扮成各種各樣中古時期生活在法蘭西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形象來緬懷歷史上這位英雄,緬懷自己的祖先。據說,每年參加這種扮妝遊行活動的人員都有2000多。看著這個長長的扮妝遊行的隊伍,你彷彿在穿越了一條時光隧道,來到了中古時期的法國。在這片土地上,高盧人、羅馬人、法蘭克人、勃艮地人、哥德人、汪達爾人等等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對於初次到訪參加這個節日的人來說,看著這風格炯異、跨越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著實有些眼花繚亂。
百年戰爭
(英語:Hundred Years' War;法語:Guerre de Cent Ans)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地,於1337年至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英國從此在150年內宮廷里全是說法語的盎格魯—諾曼貴族。他們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但直到百年戰爭開始的時候,他們仍然控制著法國英吉利海峽沿岸的一些地區。
在14世紀時,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因為佛蘭德斯表面上屬於法國,但實際上卻獨自行政,並經常與英國進行羊毛貿易。而戰爭的導火線則是英王愛德華三世乘法國卡佩王朝絕嗣之際,欲以近親的關系繼承法國王位,但最後卻由腓力六世所獲得,因此愛德華三世對法國宣戰,以奪取法國王位。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而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當時是雇傭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兵組成,統一由國王親自指揮,而法軍則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百年戰爭依局勢的轉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是雙方對佛蘭德斯和基恩的爭奪戰。首先在1340年的斯呂斯海戰中,英軍打敗法軍,奪取制海權,以防止法軍入侵。然後在1346年8月所發生的克雷西會戰中,英軍取得陸地上的優勢,並在圍攻11個月後成功佔領了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英國挾著勝利的餘威,在內維爾十字戰役當中,打敗蘇格蘭的入侵,並且擒獲親法的蘇格蘭王大衛二世,此役也大大地減少蘇格蘭對英格蘭的威脅。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直到1356年英國再度開戰,攻取了法國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隨即又在普瓦捷戰役利用相同的戰術再次擊潰法軍。而因為英軍的橫征暴斂和法國全國的經濟崩潰,使得法國平民發起起義運動。結果法國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被迫於1360年於布雷蒂尼簽訂極為不平等的和約 - 布勒丁尼和約,將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全部割讓予英國。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1360年—1400年) 是因為法王查理五世欲報仇雪恨,奪回英國所佔的地區而發生的。查理五世重組軍隊以僱傭步兵代替大部份騎兵,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重建艦隊。在內政方面亦作出較大的改革,並整頓了稅制,以安撫民心。時機成熟後,他任命B.迪蓋克蘭這位為軍隊總司令,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中均大敗英軍,至1380年時已將英軍迫退至沿海地帶。英王為免法國的領地全部丟失,結果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只保有五個港口,分別是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萊及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份連接地區。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1415年—1429年) 是英國乘法國國內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發生內訌,而農民和市民亦發生起義之際重啟戰端。在1415年,英軍於阿金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並隨即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佔法國北部大部份地區。法王查理六世在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的情況下惟有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等同於承認法國亡國的和約 - 特魯瓦和約。將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隨即宣布自己為法國的攝政王,並有權於查理六世死後承繼法國王位。但是,在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同於這年死去。結果新法王查理七世和新英王亨利六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啟戰端,百年戰爭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1429年—1453年) ,法國人民因為不堪英軍的壓迫,紛紛組織游擊戰,這給予法軍很大的幫助。游擊隊經常設置埋伏,捉拿英國的征稅者,消滅英軍的部隊,達到了牽制英國之效。雖然於1428年10月,英軍與勃艮地派進逼至奧爾良,並包圍了此城,使得法軍形勢大為不利,但此時法國出現了一位千古傳頌的救星 - 聖女貞德,在她的指揮下法軍於1429年5月解除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贏得了重大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雖然貞德於不久後便英軍所捉拿,並以女巫罪處死,但這反而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使法軍作出大反攻。在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於1441年收復香檳,又於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隨後又於1453年奪回吉耶訥。最後於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百年戰爭,不論對英國或法國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曾有一位西方歷史學家指出:「百年戰爭是一場持續百年的屠殺游戲。當兩國的皇族及貴族為了自己所奪得的利益而慶祝的時候,那些痛失家園及親人的無辜平民卻只能在無聲地痛哭。戰爭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這種說法可謂一針見血,一語道破了這場戰爭的殘酷。因為這場戰爭是在法國的土地上進行的,法國變得滿目滄痍,很多人民無家可歸,但法國最後亦因為這場戰爭完成了民族的統一大業,為其日後在歐洲大陸的擴張打下基礎。英國在百年戰爭後不但一無所獲,還喪失了幾乎所有在法國的領地,結果迫使其放棄大陸制霸的企圖,轉而向海上發展,從而走上了海上帝國的道路。
百年戰爭從中世紀中葉延續到十五世紀,其結束之年也被認為是中世紀結束的標志之一。在戰爭過程中,雙方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都經歷了緩慢而深刻的轉變,戰爭的過程也促使交戰雙方的戰爭體制調整。
14世紀戰爭開始時,雙方主要採取中世紀西歐化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部隊。而作為遠征的英國一方,由於這種傳統兵役制限制了領主們對國王的效忠義務時間,在戰爭中開始採取更多的來自下層國民的雇傭兵以及相對應的長弓兵戰術,同樣對法國來說,持續而大規模的戰爭逼迫統治階層集結權力應付外敵,促使王室更重視自身的權力而不是希望分配給下面的領主,因此當戰爭最終結束後,交戰雙方均先後走上了中央集權的道路。
在戰爭中英國的數次勝利,也被認為嚴重挑戰和打破了貴族騎兵在西歐占軍事壟斷地位的特點,自此之後,雖然在勝利國法國仍然保留了大量的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戰勝騎兵的意識已經被全面普及,影響和促進了此後於15-16世紀步兵地位的進一步重大轉變。在初期的大規模會戰中,法國人堅持使用重騎兵正面沖擊,而到15世紀的阿金庫爾戰役中,他們也部分接受了對手的思想開始令騎兵下馬徒步戰斗,可說明對騎兵和步兵地位在戰爭中經歷的微妙變化。百年戰爭中,代表著騎士貴族的法國軍隊在大規模會戰中屢屢失敗,最後由出身平民的聖女貞德鼓舞起士氣才取得最終勝利,也就標識著貴族騎士風范的退卻和民族戰爭意識的興起。
百年中,雙方的武器裝備也經歷了改良和演化,14世紀開戰時,當時最好的盔甲仍然為鎖鏈甲,鎖鏈甲已經在歐洲歷史上使用了1000年,而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了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這種新裝備相對前者,其防護力大為改觀,1513年Flodden 戰役,讓稱雄300年的英國長弓戰術面對板甲,已經失去了效用。 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雙方也重視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在後期,法軍開始大規模使用火葯及火炮作為武器而取得勝利,並在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領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態的戰爭方式。
③ 貞德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她有什麼的歷史背景
被法國人民千古傳頌的奧爾良姑娘———聖女貞德 : 一四二九年五月的某一清晨,在奧爾良城外英軍建築的堡壘之前,出現了一支法國軍隊。身先土卒者系一位高舉聖旗的少女。大旗上畫著最後的審判和百合花。少女腰懸長約一公尺的寶劍,身穿銀白色的鎧甲,頭上無盔,長發隨風飄盪。 奧爾良城,位於巴黎西南110公里,系法國中部的城市,羅亞爾河流經南側,河寬約三百公尺。自古即為商業繁盛的城市。遠在羅馬凱撤時代,已有不少羅馬商人定居於此,與當地居民發生爭執,以今日的九萬人口來加以推測,十五世紀時人口約近二萬。 當時的法國,以羅亞爾河為界,其北側絕大部分領域不含不列塔尼,都在英國及其盟友布根第黨的控制之下。英方並且宣稱英王身兼法王。法國皇太子被迫離開巴黎,顛沛流離於奧爾良以南的布爾茲(Bourges)城和羅亞爾河畔的小城市。 英軍包圍奧爾良城,自一四二八年十月至一四二九年五月長達七個月之久。索爾斯巴利伯爵統率四千名弓箭手和一千名騎土等五千人馬(依據另一傳說只有四千)。奧爾良市民亦不分老弱婦孺,同心協力。英軍統帥索爾斯巴利伯爵,於開戰二周後即陣亡,然而英軍迅即派遣統帥,奧爾良市民雖驍勇善戰,亦無力扭轉大局 英軍在奧城外圍的十個據點,建築各型大小攻城的堡壘。尤其在正對羅亞爾河的南門上所興建的橋頭堡,稱為瞭望台,極其堅固。它長寬約各三十公尺的小規模建築物,既高且厚的石壁建築,四周並設有戰壕和城牆。 奧爾良的存亡,在戰略上有決定性的地位。此城一旦淪陷,皇太子的「首府」布爾茲將危在旦夕。羅亞爾河沿岸以外的都市,也將會遭受一舉擊潰的命運。果真如此,則法國必定淪人英人手中,皇太子也只有流亡蘇格蘭,別無選擇。 身為皇太子者,此時不得下孤注一擲,決一勝負。然而皇太子缺乏魄力,在宮廷內亦缺乏承擔此一重任的人物。長期的圍困使奧爾良糧食告罄,市民飢餓難耐。 貞德是一個平平常常的農家少女,整天牧羊,連最簡單的字母都不認識。但是,國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衛祖國的消息使這個偏遠農村的小姑娘異常激動,她覺得自己有責任拯救多難的祖國。1429年初,貞德17歲時,英軍圍困了巴黎南面的奧爾良城。這是法國南北交通的戰略重鎮,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消息傳來,貞德感到這正是自己為祖國獻身的時刻。她一再請求父母和叔叔帶她去見當地的法軍隊長。叔叔為她的熱誠所感動,帶她到了軍官面前。 「你這個小姑娘,連怎樣戴頭盔都不知道,怎麼能上戰場呢?」軍官問她。「我有決心和勇氣,我能學會戰斗。」貞德以堅定的口氣回答。 「你一個人怎麼和英國軍隊作戰呢?」 「我有祖國和人民,還有國王。我要先解救奧爾良城,然後讓國王正式加冕。」 貞德的話使軍官大吃一驚。他派7名士兵陪她去見國王。國王查理七世被貞德堅不可摧的意志感動,同意讓她帶一支三四千人的軍隊去解救奧爾良城。 貞德的武器只有一把劍和一面旗幟。在戰斗中,她總是高舉旗幟,沖在隊伍的最前面。她和她的旗幟在哪裡出現,法國士兵就奮不顧身地跟上去。經過無數次戰斗,貞德和她的部隊來到了奧爾良城下。守城的法軍卻不肯開城迎接,他們不相信貞德這個女孩子能帶兵打敗英軍,有人甚至認為她是妖怪巫女。貞德也不申辯,她巡視一周,看到城的另一邊還有一座最堅固的英軍堡壘,便指揮法軍攻擊敵堡。她首先躍過深壕,架起梯子爬上城堡,但摔了下來。不一會兒,她高舉戰旗又沖了上去。守城的官兵親眼看到這一切,大為感動,立即開門出擊。被英軍圍困長達209天的奧爾良解圍了。捷報傳開,整個法國一片歡騰。 奧爾良城門各教堂鍾聲齊鳴,祝賀勝利。 貞德繼續攻佔東南的城堡,五月七日攻擊南門正面的特雷爾城堡。在此戰役中,貞德肩膀中矢,然而仍不退縮,一馬當先,攀登城牆,一日之內即攻下此一固若金湯的堡壘。 橫跨奧爾良及其以南,亦即皇太子一黨所擁地區的道路,經此一戰為之暢通。八日後,英軍棄城,向北轉進,於是少女貞德創下歷史上的奇跡。 此後,遂指定奧爾良城解圍之日(五月八日)為聖女貞德紀念日。在法國各教堂的一隅,都樹有聖女貞德的塑像,每逢祭日,聖像之前燈火通明。巴黎羅浮宮外側,亦有一座金色的貞德馬上英姿的巨像,周圍不時塞滿了來自全國各地奉獻的花圈,充分顯示法國人對一代英雄的景仰。 一九二〇年,天主教宣布將貞德列為聖女。奧爾良市自十五世紀以來,年年慶祝五月八日解放日。紀念日當天,在花車上安置聖女貞德塑像,遊行市區。此種慶祝活動甚至在大革命時期依然如期舉行。
④ 貞德的人物生平
童年經歷
在火刑柱上的貞德
當貞德簽下棄絕書時,棄絕書上也聲明同意穿著女性的服裝(自從離開家鄉以來,貞德始終穿著男裝)。幾天後,依據目擊者的說法,貞德在監獄中被一名英格蘭貴族試圖強奸未遂。她重新開始穿著男裝,要不是為了防止騷擾,或者就如同Jean Massieu作證所言的,因為她的裙子被偷走而沒有衣服可以蔽體了。
死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魯昂的老集市廣場進行,目擊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她不斷地祈禱著,並向旁邊的神父請求讓她握著一個小十字架。最後火被點燃,幾分鍾後就結束了。劊子手報告:『』剛點火時,她叫了不止六遍耶穌,特別是咽下最後一口氣時,她用堅定的聲音叫著耶穌。幾乎在場所有人都流下了同情的淚水。」劊子手奉命將火焰和她保持一段距離,為的是讓她盡可能艱難的死去。英格蘭人將燒焦的木炭撥開,暴露出焦黑的屍體,以向人群證明她的確死了,接著又燒了屍體一次,以免有人想收集她的骨灰。
英格蘭人將剩餘的灰燼都扔進了塞納河。負責點火的劊子手Geoffroy Therage後來形容他當時非常害怕,因燒死了一位聖女而會被打入地獄。」
重新審判
貞德被處刑的地方。
在戰爭結束後重新進行了一次審判。
在貞德年邁的母親伊莎貝拉·達克和法國宗教裁判所的首席法官Jean Brehal的請求下,卡利克斯特三世授權了這次重新審判。審判開始於牧師Guillaume Bouille對案件重新的審訊,並在1452年由Brehal主導下進行了調查,正式的裁決則在1455年11月進行。
遍及歐洲各地的許多神職人員參加了審判,審判的過程也遵照標準的法庭規定進行。神學家組成的小組也分析了115名目擊者的證詞。最後Brehal在1456年6月提出結論,描述貞德是一個為正義犧牲的聖女,並指出當初主導審判的皮埃爾·科雄是為了自身的現實利益而錯誤的將貞德定罪。
法庭在1456年7月7日正式宣布了貞德的清白。[1]
⑤ 歷史上的貞德是什麼樣的人物
1429年5月8日貞德將奧爾良從英軍手中解放出來後,從1430年起當地人每年都舉辦活動加以慶祝.貞德本名瓊-達克,1412年生於洛林的貧窮村莊多雷米,很小就開始幹家務和農活。現存的史料表明,她身材短小粗壯,頭發黝黑,面色紅潤,不會讀寫。她後來說,她13歲那年第一次遇到神跡,看到了三位天使,並聽到了上帝向她發出的指令,其後幾年她經常聽到上帝的聲音,最終她決定將上帝的意志付諸行動。當時的法國正經歷國運的最低潮,英法百年戰爭的戰火燃遍了大半個國土,整個北部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英國及其盟軍控制之下,奧爾良作為最後一個能阻擋英軍長驅直入的戰略要地被英軍所圍困,法國的命運懸於一線。國難當頭,1429年1月貞德身著男式黑外衣,腳穿長靴,一頭短發,趕到希農面見法國王儲即後來的查理七世,對他說:「上帝讓我告訴你,你將在蘭斯城接受塗油加冕禮。」她堅定的信念給查理留下了深刻印象。1456年,應貞德年邁母親的申訴,教皇卡利克斯圖斯三世撤消了對貞德的判決,她的名譽開始恢復。1920年,教皇本尼狄克十五世追封貞德為聖徒,宣稱上帝收回當年教會對她的譴責。500多年來,貞德曾被冠以各種最崇高和最邪惡的封號,兩種極端相對立的評價使許多人非常迷惑。貞德的形象在歷經歲月的洗磨後,如今早已深深融入法蘭西的民族血脈之中:大革命時期,她曾喚起過無數法國人的革命激情;二戰時期,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曾以她的形象作為旗幟;有三艘法國海軍的軍艦先後以貞德命名(有一艘還在現役中);41名女演員曾出演以她為主角的電影;「影響世界一百人」的名單中有她的名字;在今年總統大選中失利的羅雅爾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現代貞德」……一個沒有英雄的國家和民族是悲哀的,法國人有理由為貞德感到自豪,因為她曾幫她的國王戴上王冠,為同胞洗刷屈辱。所以,法蘭西民族才有這么強烈的聖女貞德情結。
⑥ 貞德是哪國人
聖女貞德(童貞St.
Joan
of
Arc,
Jeanne
d'Arc)
公元1412年,聖女貞德生於法國香檳省的多雷米小村。
⑦ 法國著名的修女叫什麼
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 St. Theresa)。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 得者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 utta),她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 丘,因為仰慕『聖女德莉莎』 的名字和精神 ,於是改名為特蕾莎修女。
⑧ 法國建立"貞德節"是為紀念貞德的什麼歷史功績
聖女貞德
百年戰爭後期,幼小的亨利六世無法親理國政,英國國內各派政治勢力再度展開權力斗爭。法國原王儲查理乘機在法國南部封建主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稱查理七世。爭奪王位的戰火再度燃起。挾亨利五世的餘威,英軍很快又取得了優勢。此時,一個拯救法國的英雄出現了,她就是被法國人民千古傳頌的奧爾良姑娘———聖女貞德。
貞德是一個平平常常的農家少女,整天牧羊,連最簡單的字母都不認識。但是,國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衛祖國的消息使這個偏遠農村的小姑娘異常激動,她覺得自己有責任拯救多難的祖國。1429年初,貞德17歲時,英軍圍困了巴黎南面的奧爾良城。這是法國南北交通的戰略重鎮,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消息傳來,貞德感到這正是自己為祖國獻身的時刻。她一再請求父母和叔叔帶她去見當地的法軍隊長。叔叔為她的熱誠所感動,帶她到了軍官面前。
「你這個小姑娘,連怎樣戴頭盔都不知道,怎麼能上戰場呢?」軍官問她。「我有決心和勇氣,我能學會戰斗。」貞德以堅定的口氣回答。
「你一個人怎麼和英國軍隊作戰呢?」
「我有祖國和人民,還有國王。我要先解救奧爾良城,然後讓國王正式加冕。」
貞德的話使軍官大吃一驚。他派7名士兵陪她去見國王。國王查理七世被貞德堅不可摧的意志感動,同意讓她帶一支三四千人的軍隊去解救奧爾良城。
貞德的武器只有一把劍和一面旗幟。在戰斗中,她總是高舉旗幟,沖在隊伍的最前面。她和她的旗幟在哪裡出現,法國士兵就奮不顧身地跟上去。經過無數次戰斗,貞德和她的部隊來到了奧爾良城下。守城的法軍卻不肯開城迎接,他們不相信貞德這個女孩子能帶兵打敗英軍,有人甚至認為她是妖怪巫女。貞德也不申辯,她巡視一周,看到城的另一邊還有一座最堅固的英軍堡壘,便指揮法軍攻擊敵堡。她首先躍過深壕,架起梯子爬上城堡,但摔了下來。不一會兒,她高舉戰旗又沖了上去。守城的官兵親眼看到這一切,大為感動,立即開門出擊。被英軍圍困長達209天的奧爾良解圍了。捷報傳開,整個法國一片歡騰。
奧爾良戰役的勝利,徹底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戰爭從此朝著有利於法國的方向發展。接著,貞德又率軍收復了許多北方領土,並在蘭斯大教堂舉行了查理七世的加冕禮。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影響的擴大,便蓄意謀害貞德。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斗中,當貞德及其部隊被英軍所逼、撤退回城時,這些封建主把她關在城外,最後以4萬法郎將她賣給了英國人。貞德寧死不屈,她說:「為了法蘭西,我視死如歸!」1431年5月29日,貞德備受酷刑之後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貞德還不滿20歲。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極大義憤和高度愛國熱情。1436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⑨ 貞德是誰
1、女英雄聖女貞德(童貞St. Joan of Arc, Jeanne d'Arc)
聖女貞德(法語: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國的女英雄、軍事家,天主教的聖人(女的稱為聖女)。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平民組成的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最後被擒並被處決。
貞德本來只是一個生於法國香檳區和洛林邊界的杜魯彌村的一個農村棟雷米的平凡小女孩。當時法國北部被英國佔領,而英國又與勃艮第公國結盟。當時棟雷米屬於親英國—勃艮第聯盟的巴雷公爵的領地。
她聲稱在十六歲時的一日,她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米迦勒和聖瑪桂萊德,從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國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於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並帶兵多次打敗英國的侵略者,更促成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於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於1430年貢比涅之戰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國人以重金購去,由英國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女巫罪判處她火刑,於1431年5月30曰在法國盧昂當眾處死。1456年由查理七世主導的宗教裁判所為她平反,於1920年由教宗封聖。
公元1412年主顯節,聖女貞德生於法國香檳省的多雷米小村。父親務農為生,母親性情慈祥,撫育五個子女,貞德自幼學會了縫紉紡紗等家務活計。她說:「在縫紉紡紗方面,絕不會比任何女子差。」
貞德自幼愛好念經祈禱,勤領聖體,為聖堂採集鮮花。侍候病人,招待貧苦旅客食宿,貞德是個很和氣的孩子,全村的人都喜歡她。
貞德童年時代,家庭生活很幸福。不幸國家的局勢一天比一天壞,英王亨利五世入侵,占據諾曼底,企圖推翻法王查理六世的王位。那時法王與蒲公田公爵發生內戰。公爵被暗殺,葡公田人便與英軍聯盟,一致反抗法王。
英法兩王相繼去世,英國伯福公爵以攝政者的資格,繼續與法軍作戰。法軍大敗,各大城市相繼陷落。法國新王查理七世(那時尚未加冕)見大勢已去,意志消沉,每日飲酒,收回失地的計劃,早已置之腦後。
貞德14歲時,開始得到超性的啟示。最初,她耳朵聽到的是一個聲音在附近對她說話;眼睛看見的,是團異光。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多,漸漸的,她能辨清出顯現者的面容。其中有聖彌額爾、聖女加大利納、聖女瑪加利大和其他聖人。現在她開始認識:一個艱巨的偉大的任務等待著她;她,一個農家少女,要負起抗禦強敵,保衛國土的重任。她不再遲疑,到華古留城謁見巴林古將軍,將軍見這村女大言不慚,一笑置之。
那時,法軍已到山窮水盡的絕境,法國最後一個堡壘奧爾良,被英軍重重包圍,隨時有陷落的可能。貞德一回到多雷米,神奇的聲音,催她到奧爾良去,指揮軍隊作戰。貞德說:「我一個弱女子,既不會騎馬,又不會使用武器,,怎樣能指揮軍隊呢?」奇聲對她說:「指揮著戰爭的,不是你,是天主。」於是貞德又去見巴林古將軍。上一次,貞德與巴林古會晤時,預言法軍將吃一場大敗仗。這個預言,已完全應驗。所以這一次巴林古對貞德刮目相看,他派三位武士護送貞德到國王的行轅去。貞德改男裝,一行4人,於1429年3月6日到了國王的行轅。覲見的日子,國王故意改裝,混雜在大臣中間,可是貞德一眼就把他認出來了。神奇的聲音又把查理心裡的一件秘事告訴貞德,這件事,只有查理一人知道,如今被貞德一語道破,不由不使他十分佩服,確信貞德是天主特派的使者。貞德就請求查理撥一支軍隊給她帶領,去奧爾良解圍。朝廷的大臣,對這計劃都表示反對。他們懷疑這個村女可能神經不正常,要請神學專家來審查貞德的話是否可信。
經過了3星期的詳細審查,神學家一致認為:貞德的話是可信的,建議國王予以採納。一支軍隊,迅速組織就緒,軍旗特製,上寫「耶穌,瑪利亞」兩個聖名,另有一幅畫,繪著聖父的聖容,兩個天神跪捧著百合花。
大軍於4月27日浩浩盪盪由波羅依出發,兩天後(4月29日)抵達奧爾良。5月8日以前,包圍奧爾良的英軍堡壘,相繼攻克,貞德自己受了箭傷。這一切事,貞德都已在事前預言過,屆時一一應驗。貞德乘勝追擊敵軍,把敵軍的主力摧毀。通往萊斯的大道已完全打通。貞德力促查理王到萊斯,舉行加冕典禮。
1429年7月17日,查理在萊斯加冕。加冕時,貞德手持軍旗,站在國王的旁邊,貞德的任務如今已全部完成了。
戰事暫時呈現膠著狀態。1430年5月,戰火復燃,蒲公田人展開攻勢,公比愛城告急,貞德率軍隊馳往增援。5月23日,雙方軍隊開始交戰,貞德率領少數兵士,退回城裡。不料城門外的吊橋已除去,敵軍很快就把她包圍起來,貞德勢孤,束手就擒。忘恩負義的查理,得知貞德被擒,一點也不想辦法搭救她,蒲公田人把貞德移交英軍。戰俘不能判刑,所以他們指控貞德施行巫術。
聖誕節前兩天,貞德解往路洪。她被關在一間小屋裡,用鐵鏈鎖住,日夜有兵士在旁看守。1431年2月21日,審訊開始,法官反復訊問神奇聲音的性質,企圖羅織罪名宣判貞德的死罪,貞德本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村女,竟能舌戰群儒,把法官們駁得啞口無言。
審訊結果,法庭判貞德犯了異端的罪。假如她拒絕悔罪,應交行政機關,依法處理。貞德堅決否認自己犯了異端的罪,悔罪一事當然也被拒絕。她在獄里聲稱;她是天主派來的,神奇的聲音是天上來的,這一切是千真萬確的。
1431年5月29日,法官宣判,將貞德移交行政機關。30日早晨8點鍾,貞德解往刑場。貞德在刑場鎮靜而勇敢,使人們見了,感動得流下淚來。當木柴點上了火,一個多明我會會士上前,高舉著一個十字架。烈焰熊熊上升,恰恰就把聖女的身體包圍起來。人們聽見她口裡念誦耶穌的聖名,無情的火焰,吞噬了這位忠義感天的烈女,一縷香魂,飛升天國。
聖女貞德去世時,還不滿20歲。她的骨灰投在塞納河裡。可是就在那時候,在場的觀眾,對聖女表同情者,大有人在。這些人以亨利王的秘書戴撒為代表:「我們出了亂子了,我們殺死了一位聖女。」
23年後,貞德的母親和兄弟申請,審查貞德的案件。1456年教宗下令組織委員會,進行審查。審查的結果,一致公認:貞德確是無罪的,所謂異端的罪名,全屬無中生有。1920年5月16日,貞德榮列聖品。
法國蘭斯的聖女貞德節上,人們裝扮成各種各樣中古時期生活在法蘭西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形象來緬懷歷史上這位英雄,緬懷自己的祖先。據說,每年參加這種扮妝遊行活動的人員都有2000多。看著這個長長的扮妝遊行的隊伍,你彷彿在穿越了一條時光隧道,來到了中古時期的法國。在這片土地上,高盧人、羅馬人、法蘭克人、勃艮地人、哥德人、汪達爾人等等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對於初次到訪參加這個節日的人來說,看著這風格炯異、跨越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著實有些眼花繚亂。
⑩ 貞德資料
聖女貞德(法語: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國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天主教的聖徒。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最後被捕並被處決。
貞德原本是一位法國農村少女,她聲稱在十六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米迦勒、聖瑪嘉烈和聖凱瑟琳,從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國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於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並帶兵多次打敗英國的侵略者,更促成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於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於1430年在貢比涅一次小沖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國人以重金購去,由英國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魯昂當眾處死。她17歲時便成為了聞名法國的女英雄,但在3年後的20歲便遭處死。20年後英國人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之後並於1920年5月16日由教宗本篤十五世封聖。
貞德死後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從拿破崙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和布萊希特都創作了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背景
在聖女貞德嶄露頭角前的法國,是法國歷史上最陰暗的一段時期,長期的戰爭讓法國人民遭受了大量苦難。法國北邊的一大片領土被英國軍隊所佔據,而且這些地區很可能就要被以「第二王國」的名義永久成為英國領土了。當時的法國國王為查理六世,查理六世大約在貞德出生的那年發瘋了,導致他完全無法處理政事。國王的兩個親戚,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與奧爾良公爵路易,經常為了攝政的權力與王室成員的監護權而爭吵不休。而當伊莎貝拉王後(Isabeau of Bavaria)的婚外情緋聞傳出後兩派的斗爭急劇升高,各自開始綁架王室的成員,斗爭在1407年達到最高潮,無畏的約翰策劃刺殺了路易公爵。這兩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稱為勃艮第派(約翰)與阿馬尼亞克派(路易)。
貞德嶄露頭角前的法國。兩小圓點分別代表了當時被英國人和勃艮第人所佔據的巴黎,和在它東北方的蘭斯。英國的國王亨利五世借著這場政爭的混亂入侵法國,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獲得戲劇性的勝利,並接著佔領了法國北部的城鎮。[1]未來的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在他4個年長的哥哥都去世後,於14歲時承擔起了王儲的頭銜。[2]他第一項重大的行動是於1419年和無畏的約翰締結和平協議,但這次談判卻變成一場大災難,查理事先保證會保護約翰的安全,但在談判中約翰卻被阿馬尼亞克派刺殺了。繼任勃艮第公爵的是菲利普三世於是改與英國結盟,大片的法國領土都被英國和勃艮第人佔領了。[3]
1420年,伊莎貝拉王後簽下了特魯瓦條約(Treaty of Troyes),條約中承認了由英國的亨利五世和他的繼承人來繼承法國王室,這等於剝奪了王儲查理的繼承權。條約還引起了關於王儲其實是王後與奧爾良公爵的私生子、而不是國王查理所親生的揣測。[4]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於1422年在2個月內相繼去世,留下了一個嬰兒—亨利六世,在名義上成為了英法兩國共同的國王,由亨利五世的弟弟貝德福公爵(Bedford)攝政。
到了1429年,幾乎法國的整個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外國的控制下。英國佔領了巴黎,而勃艮第人則佔有蘭斯。蘭斯的重要性在於,它一直是法國國王進行加冕典禮和祝聖儀式的傳統地點,尤其是這時主張擁有王位的法國王室成員都還沒有進行過加冕。英國這時展開了對奧爾良的攻勢,奧爾良處在盧瓦爾河(Loire River)上,它成為了最後一個能阻擋英軍長驅直入剩餘法國領土的戰略要地。法蘭西民族的存亡面臨了空前危機,依據現代歷史學家的說法「整個王國的命運都系在奧爾良上了」[5]。但當時卻沒有多少人對奧爾良的未來感到樂觀。[6]
生涯
[編輯]
童年
貞德的出生地,現在成了博物館。村莊的教堂就在右邊幾棵樹的後面,當時貞德經常前去進行禱告。貞德出生於法國香檳-阿登大區和洛林大區邊界一個叫做棟雷米的農村,父親為雅克·達克(Jacques d'Arc),母親為伊莎貝拉·達克(Isabelle Romée)。[7]她的雙親擁有大約50英畝的土地,並經營一座農場,同時她的父親也擔任了村莊里不太重要的的官員職務,負責收集稅金並領導看守村莊的工作。[8]這個村莊屬於法國東北部仍然忠誠於法國王室的一小塊孤立地區之一,周遭都被勃艮第人的領土所包圍了。在貞德的童年中,村莊遭受了幾次襲擊,其中一次甚至使村莊起了大火。
貞德後來證實了她在1424年遇見第一次神跡。她據稱遇見了大天使聖米迦勒、聖凱瑟琳和聖瑪桂萊德(這三位傳說人物在當時都非常知名),告訴她要趕走英國人,並帶領王儲至蘭斯進行加冕典禮。[9]在她16歲時她請求她的親戚杜蘭德·拉蘇瓦(Durand Lassois)帶她前往附近的沃庫勒爾,她在那裡向當地的駐防部隊指揮官博垂科特(Robert de Baudricourt)說明來意,希望能帶她前往王儲的所在地—希農。博垂科特只是嘲笑了她一番,但這並沒有讓貞德就此打退堂鼓。[10]
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來,隨同的還有兩個支持她的士兵:Jean de Metz和Bertrand de Poulegny。[11]在他們的支持下她獲得第二次接見,在談話中她並說出了一些神奇的戰情預報,預言奧爾良附近的法軍將會戰敗(也就是鯡魚戰役〈Battle of the Herrings〉)。[12]
[編輯]
邁向傳奇
聖女貞德,出自1505年的手稿。她總是帶著她的軍旗進入戰場。目擊者也指出她攜帶的武器包括劍、長矛或斧頭。在前線傳來的消息證實了貞德的預言後,博垂科特終於同意護送她前往希農。她偽裝成男性,穿越了廣闊的敵方勃艮第領土[13],最後到達王儲查理在希農的城堡。在會面中她給了查理極為深刻的印象,查理接著指示在普瓦捷對貞德進行背景的調查和神學上的檢驗以證實她的道德。在這個時候,查理的岳母約蘭德(Yolande of Aragon)籌措了資金以發起一場解救奧爾良的遠征。貞德請求參與這次遠征,並穿上了騎士的裝備,由於她沒有自己的資金,她的盔甲、馬匹、劍、旗幟與隨從花費都是他人捐贈的。歷史學家Stephen W. Richey對於貞德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這樣的解釋:
「在戰場一年接著一年的可恥失敗,法國政府在軍隊和人民的領導地位上已經士氣低落而名聲敗壞。當查理王儲同意由貞德來領導他的軍隊並准備戰爭時,他一定是已經試過幾乎所有正規、理性的策略選擇而卻皆告失敗。只有一個已經到達了存亡最後關頭、卻全然無計可施的政權,才會在絕望下去相信一個自稱受到上帝指示的農村文盲女孩,讓她指揮國家的軍隊。」[14]
貞德的軍隊在1429年4月29日到達戰場,但當時的法軍指揮官迪努瓦公爵(Jean de Dunois)和其他將領自行擬定了作戰計劃,在沒有告知貞德的情況下展開作戰。貞德察覺後對此大發雷霆,無視於其他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計劃先補給奧爾良的判斷,貞德主張直接攻擊英軍,她投入了每一場小規模戰斗中,身處戰斗的最前線,並隨身帶著她那明顯的旗幟。對於貞德在戰場上的實際領導能力一直是歷史上的爭論之一,目擊者聲稱她常常在戰場上做出相當明智的決策,但士兵和將領們往往將她所獲得的勝利視為是上帝的神秘力量所成就的。傳統的歷史學家如Edouard Perroy則推斷貞德在戰場上的領導作用主要是在士氣上的。[15]這些分析往往是根據後來貞德在審判上的證詞,貞德聲稱她更注重她的軍旗、而不是她的劍。最近學者在審判證詞的解讀上則較常指出,跟隨她的軍官們將她視為一個足智多謀的戰術家和成功的戰略家。Stephen W. Richey主張:「她持續領導著軍隊進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勝利,扭轉了整場戰爭的局面。」[16]不管在哪種情況下,歷史學家都同意,法軍在她的領導下都能創造相當非凡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