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歐包是全麥麵包嗎
全麥麵包非常好吃又健康!多吃粗糧對身體有益:1、全麥麵包是健康的,因為它含有纖維。纖維是消化系統健康必不可少的。它還可以吸收一些身體不需要的膽固醇和脂肪。2、吃全麥麵包更容易感覺飽、因為它可以幫助你減肥。3、全穀物會更慢的被人體吸收。這可以保持血糖水平,防止胰島素變得太高或太低。4、全麥食品比其他糧食產品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劑。眾所周知,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癌症。5、它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因此會讓人感覺精力充沛,並保持較長時間。
Ⅱ 麵包都分為什麼種類啊。
1.白麵包:製作白麵包的麵粉磨自麥類顆粒的核心部分,由於麵粉顏色白故此麵包顏色也是白的。
2.褐色麵包:製作該種麵包的麵粉中除了麥類顆粒的核心部分,還包括胚乳和10%的麩皮。
3.全麥麵包:製作該麵包的麵粉包括了麥類顆粒的所有部分,因此這種麵包也叫全谷麵包,麵包顏色比前述褐色麵包深。主要食用地區是北美
4.黑麥麵包:麵粉來自黑麥,內含高纖維素,麵包顏色比全麥麵包還深。主要食用地區和國家有:北歐、德國、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芬蘭。
5.酸酵麵包:一般都是含有飽和脂肪酸、或者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麵包
6.無發酵麵包:一般用於宗教儀式
Ⅲ 這種麵包是全麥麵包嗎熱量是多少法國長棍麵包呢
全麥麵包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一般現在的作法有甜面的,也有歐式面的。
所以在不同的配方條件下,熱量是不一樣的,
全麥甜麵包,是高油高糖麵包,從熱量上講比法棍要高很多。
全麥歐包,又分成兩種,一種是含/高油麵包,一種也是法式的全麥長棍
作為含/高油麵包,那麼熱量比法棍是要高的。
而作法式的全麥長棍的話,熱量比普通法棍要低,它具有更多的纖維,更少的澱粉。
至於吃得飽,我覺得倒是都差不多。呵呵……
Ⅳ 法國麵包,義大利麵包,俄羅斯麵包的區別餐包和白麵包指什麼
法國麵包比較有代表意義的首推法國長棍麵包bagutte了,只用麵粉酵母鹽糖和一點點的奶粉,烤出來之後外皮鬆脆,裡面很軟,佐餐或是做三明治都是上選。外皮很脆的關鍵是要用蒸汽烤箱,沒有蒸汽烤箱也可以用普通烤箱拿噴壺在面團的表面均勻的噴上一層細小的水霧。法國比較有特色的還有一種叫brioche的麵包,中文真是不知道該怎麼叫,非常松軟,是早餐的必備佳品,另外也是鵝肝醬的黃金拍檔。義大利的麵包種類更是紛繁多樣,不過比較為人們所熟知的還是foccacia和ciabatta了,前一種可以叫橄欖油迷迭香麵包,顧名思義,橄欖油和迷迭香肯定是不能少的了,這種麵包的好吃的地方也正是迷迭香,這是一種香草,通常用來給肉類尤其是羊肉提香去腥,很多香水也有用。至於ciabatta,本來的意思是拖鞋,估計是指這種麵包扁扁平平的吧,呵呵,我本人是不太喜歡吃這種麵包,感覺不甜不鹹的,義大利人把他從中間切開,加上點火腿就是一個很好的三文治了。俄羅斯的麵包恕我孤陋寡聞了,除了一個大列巴我還真不知道有什麼其他的了,還要蘸著鹽吃,不喜歡!餐包通常是指的上述這些不太甜的麵包,還有什麼義大利酸面團、全麥、核桃麵包等都可以佐餐吃。因為甜的麵包會奪去食物---主菜--本身的味道,讓味蕾麻痹。白麵包應該是不甜的方包,英文當中的toast。無論佐餐還是做麵包糠,做三明治,做法式牛奶布丁都可以。
啰里啰唆說了一大堆,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麵包的前世今生
土司是中國古代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世襲官職,其角色隨朝代和地區而不同,其性質大體上介於部落酋長和政府官員之間。「土」,表示該官員來自本地管理本地事物。而「司」則是管理的意思,所謂「有司衙門」。連起來,有點地方自治的意思。我小時候當然不明白土司是什麼意思,只是模模糊糊有個印象知道這是跟少數民族有關的一個概念。後來聽說「吐司」居然還是可以吃的麵包,好長時間都無法理解。
吃的「吐司」,也有翻譯成「土司」的,是純粹的音譯詞,英文叫Toast。這是把「烤」這個動詞借用來表示被烤的麵包。Toast這個動作最初是把一片麵包叉在一個叉子上用火烤熱,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一家人圍爐夜話,順手烤點麵包,這樣的場景大量出現在包括狄更斯在內的19世紀英國作家筆下。
Toast一下,一個簡單的操作就能把放了幾天的麵包還原出外焦里嫩的口感,味覺享受不再依賴於每天現做最新鮮的麵包,於是麵包的工業化生產成為了可能。1925年前後美國的商店開始銷售預先切片(pre-sliced)的吐司麵包,迅速成了全世界吃麵包的標准。
這個標准化生產的切片白麵包背後隱藏著工業革命的影子。首先,它是白麵包。工業革命之前,白面一直是奢侈品。一是需要耗費大量人力,二是磨和篩的過程中糧食損耗巨大。工業革命帶來了糧食產量數量級的增長,同時也發明了新的磨面機器。這以後,白面和白麵包(white loaf或white bread)才走上普通人的餐桌。
今天被奉為健康圭臬的全麥(whole grain)在人類歷史上其實只是常態。全麥可能還算比較高級的,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常見的麵包都是雜糧做的。1615年英國出版的《英格蘭主婦》(The English Housewife)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底層民眾食用的麵包配方,主料是用曬乾的豌豆(dried pea)磨成粉,加上些粗糙的小麥(wheat)、大麥(barley)和黑麥(rye)粉。愛吃多谷(multi grain)麵包的現代人也許覺得這其實是一個不錯的搭配,但是在18世紀以前的歐洲繪畫作品中你永遠看不到白麵包出現在中下層家庭的生活場景中。當然富裕階層偶爾也吃「健康」的黑麵包(rye bread),特別是當他們需要纖維來解決身體某部分的問題的時候,但是這種麵包絕不會出現在他們的正式宴會上,也不會被畫家畫下來。今天黑麵包(rye bread)倒是頗受歡迎,價格也比普通白麵包貴。最流行的有俄式Russian black bread和德式pumpernickel。
除了白,中文說到麵包,如果不加特指,都是經過發酵(raise或leaven)的,但英文的bread所指更加寬泛。牛津詞典的權威定義是"A well-known article of food prepared by moistening, kneading and baking meal or flour, generally with the addition of yeast or leaven"。按照這個定義,bread必須是從經過揉制(knead)的面團(dough)而不能是從麵糊(batter)製作成的,所以燒餅鍋魁可以算是bread但是煎餅果子不是。至於是否經過發酵,詞典上只是說「generally」——「一般來說」是用酵母發酵的,但是不一定。
根據發酵與否和發酵的方式,英文中的bread可以分為不發酵(unleavened)、老面發酵(sourdough)和酵母發酵(yeast)三類。不發酵的麵包歷史最久遠,其雛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歐洲最早的麵包出現在今天瑞士日內瓦附近,時間是公元前2000年。這類麵包就是現在我們說的flat bread,是幾乎不發酵或者半發酵、烤制以後體積不變或變化很小的那類bread的統稱。批薩就屬於這類,雖然也輕微發酵,但批薩不會在烤爐里成倍地膨脹。
此後,人們可能是在無意中發現沒用完變酸了的麵糊或面團,加到新面團裡面烤出來居然蓬鬆可口,於是就有了老面(sourdough),每次留一點下次用。今天最有名的要數舊金山風味的sourdough bread。酵母的發現相對比較晚。現在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不同地區的遠古人類很早就掌握了釀造啤酒的方法,當釀酒技術成熟以後人們逐漸從酒和酒糟中發現了可以發面的酵母(yeast)。直到近代掌握化工技術之前,歐洲的麵包師傅們都是到酒莊裡去淘換酵母的。
今天,麵包的種類已經多得數不過來。最常見的主食麵包就是白麵包,也叫做三明治麵包(sandwich loaf)。不過現在做三明治的麵包也不一定都是白麵包。當年第一次去美國,在快餐店裡點三明治,服務員問white or wheat,當即傻眼,完全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後來連比帶劃的才明白他是問我要白麵包還是全麥麵包。全麥麵包也叫brown bread,棕色麵包。
正餐當中,餐前食用一種法式麵包卷(French roll)。說是卷,但其實並不捲起來,只是一個個小小的圓形或者橢圓形的麵包,外殼比較堅硬。另外一種外皮堅硬的麵包是法式長棍(Baguette),1990年代末青島第一家家樂福開業的時候,人們排著隊搶這種經濟實惠口感有韌勁的麵包。而口感跟法式長棍類似的有一種義大利的方形小麵包Ciabatta,和面的時候水放得特別多,烤好以後外皮沒有法式長棍那麼硬,掰開來裡面有大大小小形狀不規則的孔,非常松軟。
發酵的麵包中一個比較極端的特例是Pretzel,德國叫Brezel,黑黑的,細長的條彎曲成一個蝴蝶結的形狀,通常很硬很咸,當零食吃。另外一個特例就是法國羊角麵包Croissant,很香很油,不那麼像麵包,更像是酥皮點心。
常見的扁平的flat bread大多來自歐洲以外和地中海一帶。希臘、中東的Pitta或者Pita,印度的Roti,墨西哥的Tortilla,這幾種東西大同小異,不發酵或是略微發酵,做皮,把肉卷在裡面一塊兒吃。印度中東一帶還有一種Naan,類似新疆的饢。
這林林總總的許多麵包,我們今天都可以很方便的在超市裡買到。如果喜歡自己動手,各種小巧的家用麵包機讓和面、發酵、烘培一系列的過程都變得輕松容易。很顯然這是現代化給我們帶來的便捷。
現代化帶來的還有大量的人口遷徙。人們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始終無法改變的是自己從小就好的那一口,移民也把他們各自的麵包文化帶到了世界其他地方。有意思的是,從歐洲各地移民美洲新大陸的人保留了各自國家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以前製作麵包的獨特方法,而很多傳統的技藝,在其母國已經隨著人們口味的變化漸漸消失了。禮失而求諸野,也許有一天歐洲的歷史學家或者美食家們要到美國和墨西哥去尋找製作麵包的傳統方法了。
獨門菜譜之國內顏值版|法式吐司
周末的早上,不趕時間的時候,做個法式吐司還是不錯的。這東西的好處是簡單,三兩下就可以吃,而且絕對不可能出錯。另一個好處是變化多端,可以搭配各種精彩的配料,讓人百吃不厭。
我吃過的最絕妙的搭配是法式酒煮梨(French wine poached pear)。用一種綿軟的Bosc梨,這種梨國內不常見,歐美很多,加紅酒、糖和其它調料一起煮,一直煮到梨和醬汁全部通紅軟爛。這本身就是一道上好的甜品。取一些梨,和著汁水一起澆在法式吐司上面,妙不可言。
原料:
切片吐司麵包,白麵包口感比較好,全麥麵包也可以但是咬上去會有顆粒感
雞蛋一個
牛奶適量
黃油適量
鹽、楓糖漿、果醬、水果等隨自己口味搭配
做法:
1. 雞蛋打散,加入一點牛奶邊加邊打,蛋液裡面略加一點鹽
2. 平底鍋裡面把黃油化開,小火
3. 麵包兩面均勻地蘸上蛋液,入鍋煎至兩面金黃,裝盤
4. 最後這一步就見仁見智了,看各人喜好。比較經典的是放一塊黃油在吐司上面劃開,然後澆糖漿,再放一些漿果類的水果如草莓、藍莓等
獨門菜譜之海外混搭版|紅燒肉牛油果卷
這是專門為消滅家裡剩菜而生出來的一個搭配,所以所用原料不必拘泥,只要合口味就行。最適合第二天帶午飯。
原料:
超市裡面最常見的Pita bread,隨便哪種都可以
紅燒肉,越爛越好,肥瘦相間帶皮最好
牛油果一個
做法:
1. 紅燒肉用微波爐熱透
2. 牛油果去核,切片
3. Pita放微波爐裡面熱10-15秒。上面這三個步驟的順序很重要,只有這樣紅燒肉和餅皮的溫度才最合適,千萬不能亂。Pita也不能熱久了,否則會疲掉影響口感。最好是把Pita放在小烤箱裡面熱,但是不太適合辦公室裡面午飯時間的操作
4. 牛油果鋪滿,中間放上紅燒肉,捲起來開吃
參考資料:William Rubel "Bread - A Global History", Reaktion Books Ltd., London UK, 2011; Elizabeth M. Harbison & John Harbison, "Loaves of Fun", Chicago Review Press, Chicago USA, 1997; 戴晉新《土司雜識三則》,中國土司文化研究網站,2017年3月。圖片來自Pixabay公開版權共享資源。
Ⅵ 請問什麼是全麥麵包啊我去買麵包的時候怎麼才曉得什麼樣子的是全麥麵包啊
麵粉麵包叫white bread (白麵包), 麥麵包叫wheet bread(麥包). 做白麵包用的麵粉,不就是用wheet (小麥)磨成的嗎?我自己都搞不清.
以前我在香港一麵包廠工作過,所做的麥包其實就是在一般白麵粉中加入醤色而成,而不是什麼不同的麵粉.醬色,行內人俗稱"黑水",是將糖燒焦而成,用作食物染料. 先不要罵我,我只是小工一名,送貨的. 我不敢說全世界的麥包都是這樣做的,但師爺教師父,師父教徙弟,徙弟教徙孫,子弟滿天下,我相信都是同樣做法,買的人,也都以為吃了健康食品了. 那是七十年代初的事了.
您的問題我回答不了,見您如此在乎,故將我所知告訴您,讓您買麵包的時候,心中有數.
Ⅶ 麵包分為那幾類
顏色區分
1.白麵包:製作白麵包的麵粉磨自麥類顆粒的核心部分,由於麵粉顏色白故此麵包顏色也是白的
2.褐色麵包:製作該種麵包的麵粉中除了麥類顆粒的核心部分,還包括胚乳和10%的麩皮。
3.全麥麵包:製作該麵包的麵粉包括了麥類顆粒的所有部分,因此這種麵包也叫全谷麵包,麵包顏色比前述褐色麵包深。主要食用地區是北美。
4.黑麥麵包:麵粉來自黑麥,內含高纖維素,麵包顏色比全麥麵包還深。主要食用地區和國家有:北歐、德國、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芬蘭。
5.酸酵麵包:一般都是含有飽和脂肪酸、或者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麵包。
6.無發酵麵包:一般用於宗教儀式。
國家區分
除了前述分類一中的麵包,還有些麵包是某些國家特產的,具有國家或地區特色
1. 英國:英國麵包以復活節十字麵包(Hot cross buns)和香蕉麵包(Banana bread)聞名。
2.丹麥:丹麥麵包(Danish pastry)以表面濃厚的糖汁聞名,特點是甜膩而且熱量高。
3. 德國:椒鹽8字麵包(Brezel)或稱 Pretze l 。
4. 法國:法式長棍麵包(Baguette
5、中國:中式麵包
材料區分
1.主食麵包:主食麵包,顧名思義,即當作主食來消費的。主食麵包的配方特徵是油和糖的比例較其他的產品低一些。根據國際上主食麵包的慣例,以麵粉量作基數計算,糖用量一般不超過10%,油脂低於6%。其主要根據是主食麵包通常是與其他副食品一起食用,所以本身不必要添加過多的輔料。主食麵包主要包括平項或弧頂枕形麵包、大圓形麵包、法式麵包。
2.花色麵包:花色麵包的品種甚多,包括夾餡麵包、表面噴塗麵包、油炸麵包圈及因形狀而異的品種等幾個大類。它的配方優於主食麵包,其輔料配比屬於中等水平。以麵粉量作基數計算,糖用量12%~15%,油脂用量7%~10%,還有雞蛋、牛奶等其他輔料。與主食麵包相比,其結構更為松軟,體積大,風味優良,除麵包本身的滋味外,尚有其他原料的風味。
3.調理麵包:屬於二次加工的麵包,烤熟後的麵包再一次加工製成,主要品種有:三明治、漢堡包、熱狗等三種。實際上這是從主食麵包派生出來的產品。
4.酥油麵包:這是開發的一種新產品,由於配方中使用較多的油脂,又在面團中包入大量的固體脂肪,所以屬於麵包中檔次較高的產品。該產品既保持麵包特色,又近於餡餅(Pie)及千層酥(Puff)等西點類食品。產品問世以後,由於酥軟爽口,風味奇特,更加上香氣濃郁,備受消費者的歡迎,獲得較大幅度的增長
Ⅷ 法國有多少種麵包
很很少麵包有如此殊榮,不僅冠上法國的國號,還以法律明定它的成分、比例。
麵粉、水、鹽、酵母、維他命C是法國麵包(Baguette)的基本元素,很多人不知道法國麵包里竟然藏著維他命C。瓊恩表示,維他命C只存在於發酵階段,讓面團更具有延展性,同時縮短發酵時間。但是,一經過烘焙加熱,維他命C就消失了。
法國麵包的作法很嚴謹。它得用冷水揉面,慢速攪拌,發酵時間長,必須經過反覆發酵、醒面,一點都急不得。因為透過自然發酵,法國麵包才會產生漂亮的孔洞。烘烤時有專用的烤爐,利用水氣蒸烤,才能做出表皮薄脆,質地松軟的正宗法國麵包。
法國麵包最好在出爐後24小時內食用完畢。維持最好狀態的法國麵包,除了外薄脆、內柔軟的「正字標記」,麵包大師瓊恩表示,純正法國麵包的橫切面應該是奶油色,而非白色;一條法國麵包的重量「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輕」,莫約250公克恰到好處。
法國麵包的造型也有故事。它不是只有呆板的長棍形,長得像方向盤的法國皇冠麵包(Couronne),其實是早期的麵包店,是為了方便騎腳踏車的消費者攜帶而設計的,不大不小,剛好可以套在自行車的龍頭把手上。家庭成員多的人經常把手上掛了好幾個麵包圈,一路晃著騎回家。硬餐包(Petits pains divers)則長得像森林裡的野蘑菇。
鮮奶油麵包
鮮奶油吐司麵包(Painen Moule)是近20年才傳入法國的「現代麵包」,和傳統歐式麵包相較,白麵包格外柔軟可口。標準的法國吐司講究質地,一刀裁下,剖面要雪白平滑,周邊的皮要薄,吐司味要清香。
麗致皇家麵包是夢幻吐司的代表之一,它添加了高山冰泉水,面團成分中有五成以上是富含礦物質的泉水,所以只能靠手工揉制,烘焙後嘗起來幼嫩、綿細,用手撕開,絲絲入口,嚼感香甜,一天供應10條,定價不便宜。
小茅屋麵包
小茅屋麵包(Brioche)是香甜可口的法式麵包,由於面團里多了大量的奶油、蛋與糖,所以適合當做咖啡或下什茶糕點。
新鮮現做的小茅屋麵包,和冷凍面團做成的小茅屋麵包,一吃就知道口感不同。新鮮的剖面細膩、漂亮,組織中間還有一點濕潤感,例如剛出爐的焦糖奶油麵包,香味四溢,撥開之後,軟熱的奶油好像快要流下來,十分誘人可口。
法國小茅麵包傳到鄰近的瑞士,又添加了香甜的蛋乳餡(Custard)、果醬、杏仁、糖漬果乾等,滋味更甜膩了。傳統的小茅屋麵包,造型有點像女人的酥胸,其實它的造型可以有很多種,打成辮子狀,或是簡單的圓麵包。
阿爾薩斯麵包
戰爭對於美食的交流有顯著的貢獻,阿爾薩斯麵包(Seigled'Alsace)就是一個例子。以酸裸麥麵包為主體的阿爾薩斯麵包,有著濃濃德國麵包的影子,搭配當地新鮮的生蚝、鵝肝,是法國人最捨不得的人間美味之一。
重口味的阿爾薩斯麵包很容易讓人吃上癮。它用的全是風味濃郁的裸麥、黑麥、小胚芽麥所做成的麵粉,由於攪拌、發酵的方式不同,所以它食來比法國麵包更扎實。代表性的阿爾薩斯麵包,有核桃麵包、貝諾通麵包、起司核桃麵包。其中貝諾通麵包多加了無籽葡萄乾,與面團天生的酸味互相呼應。
奧地利式麵包
奧地利麵包(PainViennois)在法國落地生根,起源於一段異國姻緣。隨著奧國公主千里迢迢嫁到法國來,連帶把家鄉味也帶到法蘭西。但是比起法國麵包外脆內軟的硬脾氣,奧地利麵包提高牛奶、糖的比例,所以嘗來柔軟可親多了。
奧地利式的長棍麵包(Baguette)做法和法國麵包一樣,經過長時間的發酵、利用水氣蒸烤而成,但因為成分多加了焦糖、奶油,所以組織更松軟,也更軟甜芳香。
奧地利巧克力傲視全球,榛果巧克力麵包(Choco Noisette)也是奧地利式麵包的特色之一。奧地利餐包則用更精純的清澄奶油取代奶油,所以食來有股單純清香,雖然在塑形時故意露出醜的一面,但仍難掩其美味。
Ⅸ 各國麵包怎麼區分
按食用目的劃分
麵包做出來當然是用來吃的啦,那麼按照吃它的目的我們可以把麵包分為主食麵包和甜點麵包。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把麵包當作主食來食用。那麼這樣的麵包通常不會添加太多的油和糖,只用最樸素的麵粉、水、鹽、酵母來進行製作。
法國的長棍麵包
長棍麵包外皮扎實、酥脆,內里軟Q彈牙,配上清爽鹹食,是法國家庭最常吃的麵包之一。
義大利的巧巴達
巧巴達俗稱拖鞋麵包,是義大利家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款主食麵包。巧巴達以含水量大、較難操作,成品外皮硬脆,內里濕潤Q彈,義大利傳統三明治帕尼尼就是用它製作而成的!
德國的布雷結
布雷結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款主食麵包。布雷結通常會給人又硬又干,難以下咽的錯覺,但在德國,正是這種扎實又有嚼勁的口感使得布雷結非常受歡迎,配啤酒是最地道的吃法。菜譜鏈接:在家也能做德國著名麵包:鹼水麵包,記得配食用啤酒哦!
英國的白吐司
英式吐司,也是一款代表性極強的主食麵包,其口感稍粗,甜味清爽,切片後稍烘烤,塗上厚厚奶油食用是英國人最愛的方式。或者夾上蔬菜肉類,做成三明治。
麵包除了當主食還能當點心來吃。這類麵包成分相對復雜,會添加大量的糖、油、雞蛋、牛奶。
日本的紅豆麵包
最具日本代表性的紅豆麵包就屬於點心麵包。高糖的柔軟面團,搭配上口感香甜綿密的紅豆內餡,非常美味。菜譜鏈接:為了做出世界第一的紅豆麵包給她吃,吳寶春20年經歷了什麼?
日本的菠蘿包
菠蘿包外表包裹一層類似餅干質地的菠蘿皮,內餡搭配卡仕達或奶油,像之前xi茶火爆的並冰淇淋包,用的也是菠蘿包搭配冰淇淋,是非常典型的一款點心麵包。
法國的布里歐
布里歐修麵包使用大量的雞蛋和黃油,使得成品表面香酥,內里金黃柔軟,香味撲鼻。按黃油量的多少會分成富人版、窮人版、中產階級版,如果是你會怎麼選擇呢?
美國的肉桂卷
肉桂卷也是火遍全球的一款點心麵包,我們經常可以在麵包房裡看到它的身影,而且它還有自己專門的紀念日,可見美國人對它的喜愛程度有多深。菜譜鏈接:縱使相逢應不識,還是會請你吃個肉桂
還有一類麵包是專門為慶祝節日而製作。像為了慶祝聖誕節的潘妮朵尼麵包、史多倫和黃金麵包;慶祝復活節的鴿子麵包。
02
按成熟方式劃分
大家的既定思維模式里總認為麵包都是烘烤而成的,其實不然,麵包的本質更多的在對麵粉的處理上,而不是如何加工成熟。烘烤、蒸制、炸制是最常用的三種方式。
中國的饅頭和包子是最具代表性的使用蒸製成熟法麵包!不要說中國沒有代表性的麵包,饅頭就是!饅頭可以有多種口味變換,加粗糧,包豆沙,中式麵食繁復多樣,是大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種食物。菜譜鏈接:你們都愛無糖無油的麵包?倒不如學下饅頭怎麼做
日本的咖喱麵包
甜面團包上咖喱內餡,裹上麵包糠經過炸制,形成了外殼酥脆,內里咖喱味道濃郁的特殊麵包口感。據說裹上麵包糠炸制的靈感來自炸豬排。菜譜鏈接:比起《後來的我們》,我更喜歡昨日的咖喱
美國的甜甜圈麵包
美國甜甜圈源自荷蘭的油炸球,炸制好的甜甜圈表面香酥,內里柔軟,由於加入了糖和雞蛋,味道甜香,還可以做成多種口味,深受全世界人民喜愛。
03
按含高筋粉比例劃分
製作麵包除了使用高筋粉之外,還會用到什麼粉呢?
德國的黑麥麵包
由於全部使用黑麥粉製作,所以口感扎實,且酸味較重,對於沒吃過的人可能一時難以接受,可以搭配蜂蜜。吃黑麥麵包時佐以紅酒比較地道哦。
日本的米麵包
大米麵包會在麵粉中添加一定量的大米粉,製作出來的麵包有米香,且口感獨特,是非常有特點的一款麵包。
美國的全麥麵包
由100%小麥粉製作,麥香濃郁,營養價值更高。推薦製作三明治,或淋上蜂蜜食用。
04
按製作方式劃分
麵包製作大致分兩類,除了大多數的普通製作流程,還有一類就是裹入黃油片製作而成的麵包。
法國的可頌麵包
可頌大多數形狀是呈現菱形,有著派一樣的酥脆口感,是適合熱騰騰時享用的美食。菜譜鏈接:身著黃金甲,踏上七台階,它的酥脆讓人迷醉
Ⅹ 現在很流行的歐包和法包是什麼呢
歐包就是歐式麵包,它以德國、奧地利、法國、丹麥等國家的麵包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