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為什麼不召回英國大使

法國為什麼不召回英國大使

發布時間:2023-01-13 08:43:55

『壹』 法國為什麼召回駐美澳大使

法國召回駐美澳大使的原因:
1、美國搶單、澳大利亞毀約。
2、法國人為了表達自己不滿。
3、進行磋商,藉此表示對美英澳三國組小圈子賣隊友的憤怒。

『貳』 召回大使、抵制貨物……法國和土耳其因為啥導致矛盾升級

這與兩個的對外政策有很大的關系。矛盾的升級,從來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無數個小矛盾的累計。法國和土耳其,一個抵制貨物,一個召回大使,有點撕破臉皮的感覺。

01、導火線

導致這次法國、土耳其兩國矛盾生氣的導火線是法國一個歷史老師在學校外被人斬首致死。這個老師,曾開過一個關於非常有爭議性的課程。

總的來說,這兩個國家的矛盾肯定不會少,但也不會正面起太大的沖突,畢竟現在整體的局勢還是很緊張的。加上疫情,也是不可能打戰等,有接觸性的沖突的。

『叄』 駐外外交官什麼情況下會"意外回國"

最近的地球不是很平靜。就拿美國來說,老百姓關心的拉斯維加斯槍案引發新的恐懼和爭議,政客關心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波譎雲詭。像今天傳出的消息說,美國國務卿蒂勒森3日發表聲明稱,美國已知會古巴政府,要求15名古巴駐華盛頓大使館人員離開。而此前,美方已宣布撤離美駐古巴使館內非緊急事務職員和所有家屬。

政知道補充一句,美國仍保持和古巴的外交關系。

說到要求外交官離境,恐怕會有人想到中國的某個鄰邦。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前一段時間已有墨西哥、秘魯、科威特、西班牙等國下令驅逐該國大使。

這事究竟有多大?

「意外回國」比較少

就正式而言,兩國之間有三種不同級別的外交關系。第一種,是正式外交關系,以雙方互派常駐使節為主要特徵。第二種,是半外交關系,以雙方互派代辦級外交使節為主要特徵。第三種,是非正式外交。

按照外交慣例,一國駐外大使通常都設有定期述職制度:?在一年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時間,各駐外大使都需要回國匯報工作。

不過有時候在非常規的情況下,大使也會回國。其中一個情況就是「召回」。

召回大使通常被解讀為兩國關系或其國內政治出現非正常狀況,或被解讀為對相關國家的不友好舉動。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馬振崗告訴政知道:「撤回駐外大使,一般是表示兩國關系有些分歧或不太和諧的地方,但現在採用得很少。」?

還有另外一種「意外」

一國駐外大使的回國方式,有時不僅僅是被召回——還有被驅逐。

就拿某個鄰邦來說,今年3月,由於該國一著名男子在馬來西亞遇刺事件,兩國先後互相驅逐大使。到了下半年,由於該國不顧國際社會反對,數次鬧出危險動作,幾個國家也決定驅逐大使。

比如,2012年5月,敘利亞霍姆斯省胡拉鎮發生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08名平民死亡,其中49人是兒童。敘利亞政府被指製造慘案,國際社會紛紛對此次暴力事件予以譴責。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美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聯合驅逐敘利亞大使及外交人員。

還有2016年1月,蘇丹共和國決定驅逐伊朗大使,與伊朗斷交;2014年5月,約旦驅逐敘利亞駐約旦大使;2014年3月,委內瑞拉政府驅逐巴拿馬駐委大使及其他3名外交官;2011年伊朗驅逐英國駐德黑蘭大使並將兩國外交關系降低為代辦級。

不管是被驅逐還是被召回,駐外大使非正常回國的背後都有一些可以解讀的信息,不過,召回駐外大使不是解決外交沖突的最佳方式,也不是常態。

馬振崗說,外交相對成熟的國家,在做出這種決定之前會考慮得多一點,那些相對不那麼成熟的國家,就容易沖動一點。

『肆』 28世紀60年代法國兩次拒絕英國加入歐共體的原因是什麼

戴高樂列舉的理由很多,如英國與歐共體六國經濟背景差異很大,如果接納英國,歐共體可能姓「英」而不是姓「法德」了;即使不會造成這樣的後果,也會使歐共體變得更加復雜,意見難以一致。對此,義大利駐法國大使曾私下說:「戴高樂清楚地看到英國加入共同市場將全面改變他想要的那種歐洲,歐洲將受英國和德國,而不是受德國支持的法國所支配。」
其實,英國不願意放棄同美國的關系,也是法國拒絕的原因之一。1962年3月,阿爾及利亞問題解決之後,戴高樂進一步向美國在北約中的領導地位提出挑戰,而英國幾乎在所有問題上都選擇與美國站在一邊。1962年12月,英美簽署協議,由後者幫助英國建設核潛艇部隊,這支部隊由北約指揮。英國關鍵時刻站在戴高樂極力反對的北約那一邊,讓戴高樂極為不爽

『伍』 當年敦刻爾克大撤退時,英法同盟里為何英國人都撤走了,法國軍人卻沒有

由於法軍最後時刻才知道准備撤退的消息,部分法國陸軍在撤退時充當了聯軍的「肉盾」。

『陸』 戴高樂:戰敗流亡到法蘭西國父,預言歐盟成立,力主擺脫美國

在近代的法國 歷史 上,有這么兩個 歷史 人物,可謂是讓後人推崇備至,其一就是名聲家喻戶曉的法國頭號戰神拿破崙。在十九世紀初,他幾乎以一己之力在危亡之際帶領才剛歷經革命分崩離析的法國打下了歐陸的半壁江山,使法蘭西的名號在近代史的長河中閃閃發光。

而第二位享譽盛名的法國人,則是在二戰時期組織自由法國對抗納粹的將軍戴高樂。戴高樂雖然沒有拿破崙那般征服世界的光環,但他卻是現代法國不可或缺的締造者之一。在法國2005年的一次投票中,他更是擊敗了拿破崙,而成為了法國人公認最偉大的英雄。

恰逢戴高樂生日,來簡單講講戴高樂的生平吧!

西元1890年,夏爾‧戴高樂出生在法國北部城市裡爾的一個天主教家庭。他的家族是當地一個 歷史 悠久的書香門第,從拿破崙的時代開始就已在科學文化的領域里深耕,戴高樂的父親老戴高樂是一位愛國的 歷史 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忠誠的保皇派。

然而,在戴高樂出生二十年前,鄰國普魯士的鐵蹄踏進了法國大地,而法國在這場戰役中落敗,皇帝被俘虜,法國人曾經引以為傲的君主制不復存在,轉而變為共和體制。

普法戰爭的失敗使得老戴高樂在內的眾多法國人的民族信心,也受此影響,在戴高樂出生後,他的父親就常常給他灌輸作為一個法國人該有的愛國情懷、以及對法國 歷史 的驕傲。

在父親的教導下,戴高樂從小就萌生出了對時政以及 歷史 的興趣,並立志從軍報效國家。1909年,戴高樂考入軍校,在軍校就讀期間,戴高樂因為他仿若章魚哥的鼻子大小而有了個綽號叫做大蘆筍。三年後,「大蘆筍」從軍校畢業,隨後便加入了上校貝當統率的步兵團,接著更參加了一次大戰當中有絞肉機之稱的血戰凡爾登戰役,期間多次負傷,甚至還被德軍俘虜。

但即使如此,戴高樂也不放棄任何一點的學習機會,在被俘的這段期間,戴高樂硬是靠著獄中的派發的德文報紙自學德文,同時觀察德國人使用的戰術,就這樣硬是撐完了蹲苦牢的兩年等到戰爭結束,才隨著德國投降而被釋放回國。

在被德軍俘虜的這些日子裡,戴高樂除了自學德語,還有一個讓他很有收獲的是,他秘密觀察了德國人的戰術並整理出了一套戰略思想。其中,戴高樂以其獨特的眼光,看出了坦克這一在當時十分新穎的武器,認為這種配備強大火力且無懼壕溝的鋼鐵巨獸將在未來的戰爭里不可避的佔有一席之地。

於是便在戰後將心力投入坦克等機械化部隊的研究中,1934年他更寫出了一本書《未來的軍隊》來推廣自己的戰略思想,鼓吹法國應該組建屬於自己的機械化部隊,才能應對未來的戰爭。

然而,當時的戴高樂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軍官,講出來的話人微言輕根本沒人理睬,就連與他感情不錯的貝當也對他這種天馬行空的想法不看好。更多人則相信與其研究那種東西,還不如把金錢投資在德法邊境的馬其諾防線,能打防禦戰就好。

法國軍界消極進攻、仰慕權威的種種特性,最終使得戴高樂的新書只能享有區區十五法郎的售價,然而,諷刺的是,戴高樂的書在法國乏人問津,但沒想到在鄰國卻引起了德國軍方的高度重視,著名的德軍將領古德里安對此書更是如獲至寶。

他把戴高樂的思想與自己的理論糅合在一起,結合成了一種新的戰術。然後就是再來大家所熟知的 歷史 結局: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彌漫著復仇之火的德軍依靠所向披靡的機械化部隊席捲法國大半疆土,一個月後,巴黎就遭攻陷,曾經叱吒歐陸的高盧雄雞不支倒地,被迫向德軍投降……

看著敵人拿自己的理論把自己的祖國打趴在地,戴高樂的心理陰影面積不知道該有多大。在法國投降數日前,戴高樂跟著被召回的英國大使撤退潛逃倫敦。而之後,讓戴高樂更悲憤的是,他的團長貝當,此時已經開始曲線救國,不但成為了納粹傀儡政權的領導,還把戴高樂判處死刑。

戴高樂從小受的就是最純正的愛國教育,他實在無法接受貝當與敵人合作的行徑,為了表示自己寧死不屈的精神,在潛逃到英國後,戴高樂旋即發表《告法國人民書》另立自由法國政府與納粹控制的維琪政府分庭抗禮,宣稱:

法國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滅,也絕不會熄滅!自此,曾經的學生與老師已經決裂,此時的戴高樂雖然只是個准將,但在他勇氣過人的號召下,法國的非洲殖民地紛紛響應,加入了自由法國,而戴高樂的這個政府,也隨著戰爭的擴大,從一開始的只有英國承認,得到了其餘同盟國各個成員的認同。

在戰爭期間,自由法國雖然兵力薄弱,但卻也不遺餘力地參與盟國在近東、非洲、巴爾乾的諸多戰事,並於1944年克復首都巴黎,接受駐巴黎的德軍投降書。

隨著納粹德國的敗亡,戴高樂的聲望已經來到了人生的巔峰,被譽為法國守護神的他在法國各地都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

戰爭結束後,戴高樂組織了一次全民公決,宣布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成立,他本人也被選為是共和國首任總理。然而這總理的位子還沒坐幾年,1946年,戴高樂就因為與議會的分歧過大所以選擇主動引退。

面對這種與政界的分歧,他絲毫不打算用自己在戰爭中累積的名望與權勢繼續,而是選擇不戀棧直接回家。比起紛亂的政界,戴高樂其實更喜歡的是農家樂寫寫回憶錄的愉快生活。

後來還是因為1958年法國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爆發戰爭,這才讓法國政府再一次請戴高樂出山,戴高樂此次出山後,重新成立了一個第五共和國擔任總統。

在這次出山的總統任內,戴高樂除了致力調解政府內左右派的嚴重分歧,同時也制定了一套自己理想的治國方針。

除了支持法國成為擁核國家,同時也主張歐陸要團結,團結真有力,成立一個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共同體,走一條獨立自主擺脫美國的外交路線,戴高樂當時所提出的這些想法,被後人統稱為戴高樂主義。

即使到戴高樂去世後五十年,他的思想,我們也仍然可以在歐洲的政局中找到影子。像是今天的第二大經濟體歐盟,其實就是一例與戴高樂主義十分契合的例子。

自戴高樂去世以後,法國政界實際上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把戴高樂主義視為金科玉律,直到近年才有了些許改變,但不知道如今的法國與歐盟,是不是戴高樂當初想像的那個樣子呢?

——————————

我是@文明向導歡迎關注!

『柒』 德國、英國、俄羅斯的駐美大使為何撤

由於前俄羅斯情報人員在英國因化學毒素中毒事件,英國與俄羅斯的關系在之前的基礎上急劇冷縮。我們大體回顧一下:

雙面間諜——俄軍總參謀部情報總局前上校斯克里帕利及其女兒尤利婭3月4日在索爾茲伯里被發現處於無意識狀態。據英國政府消息稱,兩人是被俄產神經毒劑毒害。中毒的還有一名隨行的英國警員。

俄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表示,俄方否認任何有關參與斯克里帕利中毒事件的指控,所有指控都是「無稽之談」。拉夫羅夫強調,俄羅斯希望獲取調查材料,但倫敦方面卻以模糊借口予以拒絕。拉夫羅夫表示,如果倫敦遵守禁止化學武器公約上寫的所有必要程序,那麼俄羅斯將完全願意與英國就該事件展開合作。

從俄羅斯的表態來看,似乎有意軟化事態,但英國這次不依不饒。並拉上美國、法國、德國一起怒懟俄羅斯。

或許英國這次真的被觸怒,也或許由於雙面間諜中毒遭受極大損失,當然,還想藉此把事情搞大。

3月15日,英、美、法、德四國領導人發布聯合聲明,稱前雙面間諜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l)中神經毒劑一事是俄羅斯對英國主權的侵犯,而且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頭一次發生出於攻擊性目的使用神經毒劑的事件。

聲明還稱,這違反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美、法、德三國也支持英國的說法,即俄羅斯要為此次「襲擊」負責,俄羅斯還應該向「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全面披露此次用於「雙面間諜中毒案」的神經毒劑。四國在聲明中認為,對於此次中毒事件,除了英國的評估「沒有合理的替代解釋」,俄羅斯則「未能回應英國政府提出的合理要求」。

聯合國安理會就此事召開緊急會議,包括美國在內的英國盟友已給予他們壓倒性的支持。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妮基·黑利更是表示「美國與英國絕對團結一致。」

目前已宣布驅逐俄羅斯外交官以聲援英國的國家如下:

美國:60;法國(4)、德國(4)、波蘭(4)、捷克(3)、立陶宛(3)、丹麥(2)、荷蘭(2)、義大利(2)、西班牙(2)、愛沙尼亞(1)、克羅埃西亞(1)、芬蘭(1)、匈牙利(1)、拉脫維亞(1)、羅馬尼亞(1)、瑞典(1);烏克蘭:13;加拿大:4;阿爾巴尼亞:2;澳大利亞:2;挪威:1;馬其頓:1;

同時,冰島也宣布將暫停與俄羅斯當局的高層對話,其領導人也不會參加6月在俄羅斯舉行的世界盃。

『捌』 戴高樂總統當年為何連續二次拒絕英國加入歐盟啊

連續兩次拒絕英國加入歐盟是戴高樂出於對自己國家的利益考慮,如果英國加入了歐盟,一山不容二虎,勢必會削弱法國的地位。

由於英國「光榮孤立」的傳統可能會影響歐洲一體化建設,英國奉行「光榮孤立」是其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歐洲出現。只有在歐陸維持均勢局面的情況下,英國才可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海權優勢不斷向外擴張,建立霸權

戴高樂始終認為英國加入歐共體雖然短期內助長了歐洲統一力量,但長期來看卻是一個隱患。提振經濟的「現實主義」使英國主動與歐共體聯姻,但維持歐陸均勢的「傳統主義」又使英國成為了歐共體內部一個極不穩定的存在。

戴高樂奉行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立足點是實現歐洲聯合。而戴高樂歐洲聯合設想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基本點,第一個是以法國為中心,第二個是法德結成緊密的聯盟。如果英國加入,會挑戰法國的地位。

『玖』 七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英法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賓群島。

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歐洲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被稱為「外交革命」。普魯士與英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蘭西和奧地利締結了同盟關系。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起初與奧地利結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起與普魯士單獨締結了合約。

1763年法蘭西,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標志著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了約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戰爭起源

從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到1756年,歐洲已享有8年的和平,但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並沒有解決任何爭執;僅僅造成奧地利在波西米亞和義大利的地位不穩;普魯士在西里西亞的不穩;英國在漢諾威的不穩;而法國在印度,美洲及在萊茵河的地位不穩。

《亞琛條約》的穩定性比不上一個世紀前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達到的程度。昔日權利均衡的局面,已被普魯士陸軍和英國海軍的興起而擾亂。與日俱增的民族主義情緒,在英國是由於在望的商業利益和遠景,在普魯士是因為打勝仗,在法國是因為文化優越感。

英國企圖奪取法國的殖民地,壟斷整個制海權;普魯士企圖吞並薩克森,變波蘭為自己的附屬國,奧地利企圖削弱爭奪中歐霸權的對手普魯士,收復1740年被侵佔的西里西亞,法國則力圖吞並英國國王在歐洲的世襲領地漢諾威,保護法國在美洲和東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魯士的勢力,瑞典試圖奪取普魯士的波美拉尼亞,俄國力圖阻止普魯士東侵,並擴大自己在西方的領地。

奧地利准備帶頭擲下第一把命運的骰子。39歲的瑪麗婭·特蕾莎仍舊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後,具備了哈布斯堡家族祖先所有的驕傲,她不能容忍西里西亞從她祖傳的領土上分割出去。

奧地利皇後:瑪麗婭·特蕾莎

上一次戰爭她答應割讓西里西亞,以作為和平的代價,但她卻使和平成為一項停戰,並全神貫注進行改革,贏得強有力的同盟以及恢復近於解體的軍隊,她時常巡視軍隊營地,旅行到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奧爾米茨;她用報酬、官階,甚至更多時候用皇家,用女性現身於人前,鼓勵軍隊的士氣,將軍們勿需向她宣布效忠,因為這是他們血液中,以及騎士精神中,原本就有的;因此列支敦斯登親王花費20萬的財產,無償為她組建一支裝備齊全的炮兵部隊。她在維也納近郊設立以她名字命名的戰爭學院,用以訓練年輕的貴族,並為她的參謀准備有關幾何、地理、防禦工事和歷史的最佳老師。

腓特烈二世贊嘆道:「這位年輕的統治者,能迅速掌握政府精神所在,並使自己成為御前會議的靈魂,在她的治理下,奧地利的軍事達到前人所未曾有的完善地步,至於將這位女人所實行的計劃,視為偉大的男人所為,也不為過。」

逆轉聯盟

外交是這一計劃的另外一面,她派遣密使,遠赴各地,以激起對腓特烈的敵意,並為奧地利爭取盟友。她注意到俄羅斯日漸壯大的力量,這力量是由彼得一世締造,而當時由伊麗莎白一世統帥;她已看出,腓特烈對這位女沙皇的戀情所做出的尖刻品論;她內心也樂意重新與英國結盟,但這個協議已受到英國片面承認西里西亞歸普魯士所有而遭到破壞。英國為了取得波羅的海的木材,還和俄羅斯簽訂一項補助協議,要求俄羅斯在立沃尼亞保留5.5萬的駐軍,以阻止腓特烈採取任何向西的冒險行動。

英國幾百年來和法國一向是敵人,三番兩次的,法國鼓動並且支持蘇格蘭與英國對立,不斷准備侵入英國本土,當時,法國是唯一能在海上,在殖民地世界向英國挑戰的國家了。決定性的擊敗法國,贏得其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英國將成為世界的霸主,所以老皮特天天在議會發表演說,鼓吹戰爭,當時英國和奧地利、俄羅斯是盟友,皮特的說法是只要把法國的同盟者普魯士拉過來,組成英、奧、普、俄對法大同盟,英國就可以贏得半個世界了。英國議會被他說服,遂向普魯士提出共同防禦的建議。

腓特烈非接受這項建議不可,因為形勢的發展,已經使他的勝利顯得黯淡無光了。面臨奧地利的威脅,更壞的是,俄奧聯盟,他是招架不住的;面對如此困境,只有英國,可以施以援手,如果他在英國所提出的盟約上簽字,那他就可以利用英國來阻止俄國對他的攻擊;而一旦俄國退縮了,那奧地利也不會貿然挑起戰爭。1756年1月16日,他和英國簽訂《威斯敏斯特協定》,規定英國和普魯士將共同抗擊入侵德國的外國軍隊,他希望這協定將可防止俄羅斯攻擊普魯士,英國卻希望這協定能保護漢諾威。

法國、奧地利和俄羅斯無不覺得這條約的簽訂,等於被他們的盟國給出賣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的英奧同盟和法普同盟並沒有被正式廢止。瑪麗婭·特蕾莎通知英國大使,說他獲知英國竟然與「我個人及我家族永久的敵人」簽訂協定,深為震驚。路易十五抱怨普魯士欺騙了他;而腓特烈辯解說,這條約完全是防禦性的。蓬帕杜夫人想起腓特烈曾戲稱她為裙子陛下,路易想起腓特烈曾嘲弄法國國王的道德。

當時法國國庫空虛,陸軍疲憊,海軍能在大洋上航線的船隻只有45艘,而英國卻有130艘。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法國卻為盟國所拋棄,如今,法國找哪一個結盟好呢,找俄羅斯嗎?英國已經用金錢將其擺平,找奧地利嗎?那也是法國幾百年的世仇了,就在不遠以前,法國還違背誓言,加入普魯士一方對他進行攻擊。

正好在這時,奧地利不失時機的向法國提出了 「逆轉聯盟」,這個天才的設想出自考尼茨-里特貝格親王的心中,他是十八世紀歐洲所產生的一位最能幹、最深入和最堅決的外交家。七年戰爭將是一場腓特烈大帝與道恩元帥間的軍事決斗,也是一場考尼茨和老皮特之間的智力較量。

考尼茨

腓特烈說:「考尼茨有一顆全歐洲最聰明的腦袋。」當1749年,他將與法國聯盟的計劃呈獻給女王的時候,女王以她的睿智理解了這一和她家族幾百年敵人和解的謀略。女王的心思是放在收復西里西亞上面,考尼茨認為和英國結盟,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因為英國的力量是在海上;至於和法國和俄國聯手則是必須的,因為他們的力量是在陸上。一旦和這些國家聯手,則擊潰腓特烈並非不可能。他分析法國和普魯士聯盟將會有什麼結果,結論是一個新的陸上強權將會挑戰法國的陸上霸權,腓特烈不是常常在只顧自己的情況下,出爾反爾的出賣盟友嗎?

當瑪麗婭·特蕾莎1753年任命考尼茨為首相時,他依靠女王的支持,說服了維也納宮廷那些德高望重的反對派,1755年8月21日終於使聯和法國的提議成為國策,他給駐法大使下達正式指令,要求他運用一切力量爭取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路易十五指定首相貝爾尼主教和蓬巴杜夫人全權負責秘密談判。

奧地利大使以女王的名義提出建議,認為法國應該放棄和普魯士的盟約,而且和奧地利結盟並在戰爭中資助它,他辯稱腓特烈二世是一個不可靠的盟國;路易注意到這樣的協定,可能使他捲入奧地利挑起的對普魯士的戰爭,但是不能保證奧地利在對抗英國的戰爭中有所幫助;而且,明顯看出普魯士的軍隊要比奧地利更善戰。他指示首相貝爾尼主教回復奧地利大使,說法國沒有明顯證據證實腓特烈和英國有勾結,所以暫時不打算改變法國和普魯士的聯盟關系。

考尼茨就在等待,等他得到英普簽訂防禦同盟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的計劃已經實現了。無論腓特烈怎麼解釋,路易十五已經不大相信他的誠意。作為對應,1756年5月1日《凡爾賽協定》簽署,法奧形成防禦同盟,歐洲傳統的聯盟關系完美逆轉,史稱「外交革命」。簽約國聲稱,他們只是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奧地利沒有承諾反英,法國也沒有答應反普,除非普魯士有明顯的侵略行為。路易十五認為普魯士除非瘋了,才會打第一槍,所以他心安理得的認為他簽這個條約是百分百的和平行為。

考尼茨的目的還沒有完全達成,因為法國當時還沒有同意參加對普戰爭。他現要做的,就是想辦法讓腓特烈自己跳出來進攻奧地利。同時,他輕而易舉說服俄國的女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參加這個新的聯盟,她早就想除去普魯士這個西進陸上的絆腳石了。另一方面,考尼茨又不得不避免她熱情過火,因為奧地利的軍隊在1757年之前還沒有完全准備妥當從事大規模戰爭。

當時,英國自信她和腓特烈簽署的同盟,足以保衛漢諾威,於是放任一群好戰之徒在大洋上四處搜捕法國船隻,但沒有宣戰的表示。法國也准備攻擊英倫三島作為報復,並派遣一支包括15艘戰艦的艦隊,由路易·弗朗索瓦·阿爾芒·黎塞留公爵元帥率領下,攻打地中海的梅諾卡島。這個島是英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得的。為了增援島上薄弱的駐軍,英國派出海軍上將賓率領的十條戰船赴援,在直布羅陀又有三條英艦加入。

1756年5月20日,雙方在梅諾卡島附近相遇,梅諾卡島之戰法軍被擊退,但英艦受損較大,以至賓海軍上將放棄援救梅諾卡島的行動,率隊退回直布羅陀,島上守軍因孤立無援而投降。法國獲得在地中海的一個戰略據點,黎塞留公爵在巴黎被視為英雄人物而受到歡呼致敬,而賓海軍上將則在朴茨茅次基地他的旗艦上被弔死示眾,因為他被不公正的指責為玩忽職守。

1756年5月17日,英國對法宣戰,但是找那個是啟動七年戰爭序幕的人,自然是腓特烈二世莫屬了。

(以上有關各國聯盟逆轉和天才外交家考尼茨縱橫捭闔的情況,是世界歷史上非常有趣和精彩的內

『拾』 歐盟為什麼要召回駐俄大使

支持"間諜案"英國立場! 歐盟將召回駐俄大使。

歐洲理事會22日晚發表公報,就俄羅斯前特工在英國「中毒」事件支持英國,強烈譴責俄羅斯,認為俄羅斯「極有可能」應該為事件承擔責任。

另外,歐洲聯盟將召回駐俄羅斯大使馬庫斯·埃德雷爾,為期一個月,以便歐盟內部磋商。

【俄羅斯質疑】

梅23日歡迎歐盟聲明,稱「我們應該站在一起,捍衛我們的價值」。

本月4日,斯克里帕爾和女兒在英國城市索爾茲伯里街頭昏迷,送醫救治至今未能清醒。英國政府認定斯克里帕爾和女兒「中毒」,系由蘇聯研製的「諾維喬克」神經毒劑所致。英國首相特雷莎·梅14日指認「中毒」事件相當於「俄羅斯對英國非法使用武力」,因而驅逐23名俄方外交官;俄方隨後「對等」驅逐23名英方外交官。

俄羅斯多次否認牽涉「中毒」。俄羅斯駐英國大使亞歷山大·雅科文科22日說,英國人這么快判定出「諾維喬克」,而就連禁止化學武器組織都需要兩至三周時間才能給出分析結論。鑒於英方反應速度,是否可以認定英方「極有可能」秘密存有「諾維喬克」?

雅科文科說,英國違反國際法和誤導國際社會「有前科」,英方聲明的真實性必須予以確認。俄方呼籲英方確保調查透明並與俄方和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全面合作」。



閱讀全文

與法國為什麼不召回英國大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1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0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