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歐洲為什麼會爆發難民危機
據外媒報道,在歐洲難民潮波濤洶涌的壓力下,歐洲國家正就一系列的應對措施進行討論,其中包括更好地管理難民的接待程序,包括獲取申請避難者的指紋以及他們的身份鑒定,以便更好地跟蹤他們的行蹤。英國政府也終於改變立場。英國首相卡梅倫周五(4日)宣布,英國將接受數千名敘利亞難民。 但是,英國說它將接收來自敘利亞邊境的聯合國難民營的難民,而並非那些已經通過各種途徑抵達歐洲的人。 但早些時候,卡梅倫曾表示接受更多難民並不是解決持續惡化的人道危機的簡單答案。 歐洲持續的難民潮也給歐洲各國領導人提出了一個艱巨的挑戰,如何公平和有效地解決難民問題。
都柏林協議
如果稍微關注一下近期的新聞就不難看出,充斥歐洲媒體的主要新聞之一就是歐洲的難民潮,從馬其頓到匈牙利,再到英法隧道,難民與警察沖突、對峙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而根據歐盟的規定,也就是所謂的都柏林協議,難民應該在入境歐盟的第一個成員國家申請政治庇護。這也是為什麼匈牙利阻止難民西行乘火車前往德國的一個原因。
有些難民不幸遇難
許多難民冒著生命危險,不惜千辛萬苦抵達了歐盟,但他們並不想在所謂第一個入境的國家,例如希臘、義大利或是匈牙利等國申請難民,他們的最終目的地是德國或是北歐的一些國家。
德國預期今年將接收80萬難民,以至於匈牙利總理奧班形容目前的難民問題是“德國問題”。
破紀錄
今年進入歐洲的難民人數創下了新紀錄,歐洲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的移民危機,來歐洲尋求避難的難民以及移民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歐盟28國的內政部長將於9月14日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如何解決難民危機問題。
困境
但歐洲領導人首先面臨的爭論是歐盟申根國家內自由移動的問題。這也是歐盟國家的核心價值。
而德國和法國認為,自由移動對歐盟經濟有利。
但歐洲的民族主義者則指責正是由於申根協議導致進入歐盟的難民從南到北,尋求他們心中理想的國家落腳。
在歐盟,包括匈牙利、瑞典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右翼政黨的反移民政策為他們贏得了近20%的選票,即使在德國這個目前對難民接受最多的國家也發生多次反移民的大遊行。
匈牙利等國的領導人還對以“基督徒”為主的歐盟接受主要是來自穆斯林國家(例如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難民政策提出質疑。
然而,面對目前大量湧入的移民,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申根國家可以臨時實行邊界管制。
除此之外,歐盟部長們對均攤難民的配額也持反對態度。例如,歐盟委員會要求歐盟各國接受40000敘利亞和厄利垂亞難民,但他們只同意接受32500人。
英國沒有加入這個難民配額系統,被認為是對移民採取比較強硬態度。
而歐盟國家本身對整個歐盟的避難政策也存在緊張和分歧。其中,所謂的都柏林協議顯然已經不起作用,至少德國已經不再遵守它。
因為根據此協定,難民應該在入境歐盟的第一個成員國家申請政治庇護,如果難民前往別的國家的話,他們可以被遣返回第一個入境的歐盟國家。
根本問題
與此同時,許多歐洲人和政客大聲疾呼歐盟為結束敘利亞、利比亞、非洲之角以及阿富汗的內戰和動亂局勢做出更大的努力,以減少產生難民的根本根源。
英國說,它已經是敘利亞邊境的難民營最大的援助國,那裡的難民人數比逃到歐盟的整個難民人數要多得多。
英國爭辯說,對大多數難民來說一旦恢復和平與穩定,他們則希望重返家園。
但批評人士說,這些是更長遠的目標。而當務之急是28個歐盟成員國如何協調與合作解決眼下的危機。
震撼
而自從3歲的敘利亞小男孩的屍體被沖上土耳其海岸後,給普通人的沖擊與震撼似乎比任何政客的呼籲更有效。
BBC記者在英國街頭隨機采訪的幾位普通英國人,問他們是否應該接納敘利亞難民,大多數人都是持非常同情的態度。
但許多人也提出應該更嚴厲打擊人口走私活動,因為在難民危機中大把賺錢的是那些不顧難民生死的人口販子。
出路
歐洲國家正就一系列的應對措施進行討論,其中包括更好地管理難民的接待程序,包括獲取申請避難者的指紋以及他們的身份鑒定,以便更好地跟蹤他們的行蹤。
成立更多的歐盟專家小組,來幫助加快難民申請的程序。
重新評審和修改都柏林協定。因為,它目前似乎已無法正常運作。僅在2014年,5個歐盟國家卻接受了72%的難民申請。
同時,歐盟國家應加強利比亞海岸的巡邏,據悉已經在醞釀摧毀人口販子用於偷渡難民船隻的計劃。
在中東和非洲建立更多的難民營,在那裡接受難民申請,以避免大批難民乘坐小船穿過地中海經歷的生死磨難,但該計劃實施起來可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
據悉,富庶的阿拉伯海灣國家僅接受為數不多的敘利亞難民,因此批評人士敦促這些國家做出更多的努力來幫助難民危機。
遣返
歐盟目前面臨壓力,擬定一份能夠遣返難民回國的“安全國家”的名單。
這些國家包括科索沃、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波黑共和國、馬其頓等。
因為來自這些國家的移民主要是想擺脫當地的貧困,到歐洲尋求更好的生活,不屬於戰亂或受到人權迫害的難民之類。
因此,來自這些國家的難民申請成功機率非常低。
但問題是無論歐盟領導人出台怎樣的應對措施,目前的難民危機一時半會都不會消失。也許只有祈禱中東和平以及世界太平早日到來,才能真正減少產生難民的土壤。</div>
② 外交部回應中方是否接受阿富汗難民說了什麼
在8月20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中方是否會援助阿富汗大規模撤離行動,是否願意接受阿富汗難民?華春瑩表示,我們認為,當前阿富汗局勢的當務之急是國際社會應該一道幫助阿富汗的有關派別進行對話和溝通,促使阿富汗不再發生新的內戰或人道主義的災難,最大限度地避免無謂的傷亡和產生大規模的難民,這是解決阿富汗難民問題的根本之道。
所以,各方最重要的是要趕緊去支持鼓勵阿富汗的各個派別各個民族加強團結,通過對話和協商找到一條阿富汗人民能夠接受且符合他們利益和國情的,一個開放包容的政治框架,能夠盡快實現政治平穩過渡。停止戰爭,讓人民能夠穩定下來。
阿富汗難民潮攪動德法大選
因為國內局勢劇變,大量阿富汗人逃離本國,這讓歐洲各國擔心難民危機會重演。對歐洲來說,難民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更是攪動各國政治的爭議性話題,對將在9月迎來大選的德國和將在明年迎來大選的法國, 更是如此。
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表示,德國可能會為大約1萬名阿富汗人提供庇護。德國外交部周三表示,自周一以來,已有大約1600人撤離阿富汗,其中包括德國人和為德國工作的阿富汗人。盡管批評德國接收難民數量太少的聲音很多,然而美國CNBC網站20日評論稱,德國政府發出了歡迎阿富汗難民的信號,不過這個信號將在德國9月26日大選前改變。
2015年,默克爾因向難民開放德國邊界而受到批評。德國選擇黨在難民危機之後勢頭大增,並於2017年首次進入德國聯邦議會。有專家表示,一旦阿富汗人被接收到德國,德國選擇黨可能會藉此指責默克爾政府製造難民危機,屆時德國執政黨將不得不改變態度。
法國也將在明年舉行大選。據法新社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雖然尚未宣布參選,但沒有人認為他會放棄競選。馬克龍周一晚的表態日前引發巨大爭議。他表示,法國將盡最大努力 「保護最受威脅的人」,但必須預防並保護法國免受重大非正常移民潮的影響。
批評者認為,馬克龍在移民問題上的立場向右轉,是希望爭取右翼選民支持。有專家稱,馬克龍周一的講話是 「高超的政治做戲」,他所說正是法國人想聽到的,因為民調顯示,2/3的法國人認為移民對國家不是一件好事。
以上內容參考澎湃新聞-中方願意接受阿富汗難民嗎?
③ 澳大利亞有接受難民嗎
澳洲人口密度小,自然資源豐富.且是發達國家(澳大利亞).接收難民能緩解國際問題.而對澳洲而言,所帶來的負擔又是完全在承受范圍內.
澳洲政府聲稱其邊境控制政策收效,尋求庇護的難民人數勁挫,但聯合國數字表明全世界的求庇人數都在下降。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前日在日內瓦發布一份報告,顯示去年三十八個工業發達國家的求庇人數,下降到十六年來最低水平。這些國家包括歐洲、北美、部份亞洲和澳洲。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局勢變化,是人數下降的主要因素。
移民部長溫思端(AMANDA VANSTONE)對求庇人數下降表示歡迎,但將其歸功\於政府的強硬政策,有效阻止難民非法進入澳洲,並誓言將這些政策執行到底。但反對黨移民事務發言人費格遜(LAURIE FERGUSON) 給政府「揭底」,稱政府難民政策的作用微乎其微,主要是國際環境變化帶動人數下降,數百萬名阿富汗難民重返家園。
聯合國報告指出,過去三年來阿富汗申請庇護人數勁挫83%。而2001年阿富汗是難民增加的主要地區,有五萬多名尋求庇護者,去年顯著下降到排名第十三位,僅八千八百名。難民公署的一名歐洲官員認為,這明顯反映出推翻塔里班政權帶來的積極變化。而自2002年起伊拉克申請庇護人數也勁挫80%,但去年開始上漲。
報告顯示,目前申請庇護的最大群體來自俄羅斯(30,100名) ,其中多數來自車臣地區。到三十八個國家申請庇護的總體人數,2004年為368,000名,是198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法國去年接收最多的申請人數,為61,000名,美國緊隨其後為52,400名。澳洲和紐西蘭合計接收的難民比例是,每一千名居民中不超過兩名。
去年到澳洲申請庇護人士,最多來自中國(774名) ,其後為印度(231名) 、馬來西亞(185名) 、印尼(144名) 和伊拉克(114名) 。一些歐洲國家如英國、荷蘭和丹麥,近來已考慮收緊庇護申請政策,接收人數正在減少。
澳洲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的發言人ARIANE RUMMERY表示,盡管嚴格的邊境控制政策可能起一些作用,但跨境申請庇護人數本身在下降,這是政府無法邀功的。
④ 歐洲哪些國家接受了難民
1、約旦
據約旦政府官方數據,目前,共有約130萬敘利亞難民居住在約旦。
⑤ 預計阿富汗地區將新增更多難民
是的,當地時間8月27日,聯合國難民署在線介紹針對阿富汗難民的區域准備和緊急計劃時指出,到今年年底,阿富汗地區預計將新增約50萬難民。該機構呼籲阿富汗所有鄰國,向那些尋求逃離日益加劇的危機的人,保持邊界開放,並將這一數字視為「最壞的情況」。
根據對當前社會、經濟、政治和安全局勢的分析,聯合國難民署副高級專員凱莉·克萊門茨說:「(了解)這些數字的目的是讓我們能夠提前計劃和預先安排重要援助,以便在需要時盡可能快速、有效地擴大緊急干預規模。」
該計劃正在尋求總額約2.99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支持聯合國機構今年的活動,這些機構包括聯合國難民署、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及與聯合國合作的非政府組織。克萊門茨說:「增加和立即提供資金將使我們能夠預先安排核心救濟項目,並為緊急干預做好准備。」
阿富汗難民問題嚴重
由於阿富汗發生的戰爭沖突,有接近40萬的阿富汗人民失去了家園,流離失所,被迫成為難民。雖然目前在塔利班已經掌握政權,並宣布建國的情況下,阿富汗地區迎來了和平,但是對於阿富汗人民來說,他們對於塔利班的恐慌仍持續存在。
因此,有不少的阿富汗青年想要通過離開的方式來緩解塔利班帶來的壓力。而此前阿富汗人民爭相恐後地搶登美國飛機,也正是基於對阿富汗內部的恐慌。
另外,對於塔利班來說,即使是他們想要盡快完整的行政體系,使得國家的運行保持在穩定的情況下。但是就現有的實際情況來看,長期的戰爭使得國家和社會處於動盪和混亂的局勢之中,在短時間之內,顯然塔利班需要面對的是混亂的國內形勢和百廢待興的國家建設,這就無可避免的會產生一大批難民無從安置。
目前,阿富汗的難民大多流向了巴基斯坦和伊朗。歐洲地區對於難民的優待政策,也成為了大多阿富汗難民的首選之地,比如法國就接收了不少來自阿富汗方面的難民。
以上內容參考 青瞳視角-聯合國難民署:到今年底,預計阿富汗地區將新增約50萬難民
⑥ 逃離的阿富汗難民將去往何處
阿富汗鄰國伊朗、巴基斯坦和土耳其都是可以從陸上前往的難民。在新一輪難民浪潮面前,英國、加拿大、法國、美國等國都提出了接納難民計劃。一些國家,如澳大利亞,瑞士和奧地利明確表示不會直接接受難民。
從塔利班進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已經有一個星期了。當前,喀布爾的安全形勢穩定,街上人滿為患。但是,仍然有超過2000人來自阿富汗多個省份,他們等候在喀布爾機場外面。在5到10分鍾的時間里,塔利班武裝人員和美軍士兵向空中開火驅散人群。
八月二十一日,在阿富汗的喀布爾機場,仍然有一些人想要逃離,另外還有很多人通過陸上通道逃到鄰國。
阿富汗人大量外逃的可能性大:
報道稱,對嚴厲的伊斯蘭教教法的擔憂並不是阿富汗人可能逃離的唯一原因。暴力、乾旱和新冠肺炎疫情已經使數百萬阿富汗人急需人道主義援助,其中許多人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成為經濟移民。
塔利班已經關閉了重要的邊境口岸,跨過邊境的阿富汗人「非常有限」。但歐盟說,由於塔利班統治下的不穩定局勢,長期來看「移民壓力會增大」。
聯合國難民署說,自1月份以來,由於安全局勢惡化,超過55萬阿富汗人在國內流離失所。歐盟敦促成員國增加對需要保護的阿富汗人、尤其是女性的入境配額。
以上內容參考 參考消息-外媒盤點:有關阿富汗難民的五個疑問
⑦ 關於難民問題 美國,法國,英國(最好還有德國)的國家立場
一)難民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歐洲產生了大量的難民,使得難民的保護成了國際性的問題。在歷史發展中,人類社會在保護難民和維護自身組尊嚴的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頒發的一些關於難民證件的專門協定中出現了關於難民的最初定義,各種協定條約對於難民的定義並不相同。其中,1951年在日內瓦訂立的《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1954年生效)與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難民地位的協議書》(1967年生效)較全面較准確的歸納了難民的普遍性定義。1951年《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中指出,「難民」是指:「由於1951年1月1日以前發生的事情並因有正當理由畏懼由於種族、宗教、國籍、特殊社會團體成員或政治見解,而有恐懼被迫害的充分理由,置身在原籍國領域外不願或不能返回原籍國或受該國保護的人。或者不具有國籍並由於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經常居住國家以外而現在不能或者由於上述畏懼不願返回該國的人。」在1951年《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起草時,一些國家堅決反對承擔無法預見的某些義務,為此,公約列入了1951年的時間限制。同樣為了滿足某些國家的願望,1951年公約還允許締約國將他們對公約的義務限制在由於發生在歐洲的事情而成為難民。⑴
另外,一些區域性的公約在聯合國上述公約的基礎上,也對難民問題做了進一步的擴展和細化。例如《關於非洲難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約》規定:「難民一詞亦適用於由於其居住國或國籍國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來侵略、佔領、外國統治或出現嚴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離開自己的習慣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國或國籍國以外,尋求避難的任何人。」
依據國際法,獲得難民地位的人可以享受國際社會的特別保護和援助。因此,難民地位的甄別和確定具有重要意義。根據1951年公約和1967年議定書,作為難民,要獲得難民地位必須具備四項基本條件:其一,已經離開其原籍國,其二,具有正當理由擔心受到迫害,其三,這種擔心理由必須有下列五種原因:種族,宗教,國際,屬於某社會團體,政治見解。其四,由於擔心迫害,不能或不願受該國保護,或者返回該國。⑵
國際法確立的對難民的保護的原則主要有兩個,即「不推回」原則和「國際團結合作原則」。 「不推回」原則(principle of nonrefoulement)要求,除非有正當理由認為難民有足以危害其所處國家的安全等其他嚴重情形,任何國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將難民驅逐或送回其生命或自由受到威脅的領土邊界;⑶「國際團結合作原則」要求,世界各國在難民的接納、安置、援助、保護,難民事務開支的分攤以及消除和減少難民的產生的根源方面有責任加強團結與合作。
那麼賴昌星是否適用加拿大難民資格申請呢?加拿大移民局律師雷斯尼克辯稱,賴昌星因涉及中國廈門遠華公司大規模走私案逃往美國,因此不適合難民身份的申請。雷斯尼克在向審理賴昌星申請書的移民與難民局提出的最後抗辯書中說,賴昌星擔心在中國被提控的理由,不是政治、種族或宗教問題,而是其經濟犯罪活動。移民與難民局是半官方機構,不屬於移民部。賴妻曾明娜及其三名子女也曾申請難民身份。雷斯尼克說:「有確鑿證據顯示賴昌星和曾明娜掌理遠華業務和逃稅數百萬美元。」她又說,他們涉及行賄、走私和欺騙的重罪,使他們申請難民無法受理。
(二)引渡問題
引渡是指一國應外國的請求,把在其境內被外國指控為犯罪或判刑的外國人,移交給請求國審理或處罰的一種國際司法協助行為。
引渡以條約為依據。引渡的主體只能是國家,有以下三類國家:1 罪犯本人所屬國;2 犯罪行為發生地國;3 受害國。
其中引渡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引渡的理由:是指被某國指控為犯罪或判刑的人。
2、政治犯不引渡原則:現在已成為各國公認的國際法原則。最早在1793年法國憲法中就規定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則,但各國對政治犯的界定並不一致,由於屬地管轄權的原則,被請求國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引渡。
3、引渡的效果,請求引渡國即可根據其法律對罪犯進行審判,但是,根據「罪名特定原則」,對該罪犯,請求國只能就其請求引渡時所指控的罪名加以審判和處罰。不得以此罪名引渡而以彼罪名審判。
引渡的法律基礎是一個主權國家對犯罪的管轄權,包括屬地,屬人和其他管轄權等。也就是說,請求引渡的國家,基於國際法上承認的依據,對該名身處他國境內罪犯享有管轄權。可以引渡的罪行在19世紀以前主要是政治犯,異教徒和逃兵。但由於資產階級革命得勝利,罪刑法定和民主原則得確立使引渡的對象發生了根本改變。各國變為只引渡普通刑事犯。而且「政治犯不引渡」原則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習慣法則。
引渡不是一項國際法上的義務,是否給予引渡完全取決於被請求引渡的國家。引渡條約使國家間引渡罪犯依據。因為國際法上沒有賦予國家以引渡的義務,在沒有引渡條約的情況下,是否將罪犯引渡回申請國完全是被申請國自己國家的事情,對於賴昌興案件來說,如果中國和加拿大沒有引渡條約,那麼加拿大想引渡就引渡,不想引渡就不引渡,我國沒有絲毫辦法。而且被要求引渡國享有庇護權。所謂庇護權,是指一個國家對於遭受追訴的外國人給與保護,並拒絕將他引渡給另一國。不過,日本的一些學者卻認為:「庇護全部是國家的權利,而是從保護人權出發的個人權利,國家對他有相應的庇護義務,這是我國的主要觀點。」⑷但是如果有了引渡條約就不一樣了,引渡條約一般會約定兩個或多個國家之間關於互相引渡罪犯的相關條件和其他事項。如果在條約中承諾對某個國家的罪犯進行引渡,那麼引渡就成為了國際義務,必須履行,沒有正當理由不能隨便拒絕引渡。
另外,在引渡賴昌星時還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死刑不引渡」。
「死刑不引渡」規則在國際引渡合作領域內已經得到廣泛承認的規則。按照這條規則,當被請求國有理由認為被引渡人在引渡後可能被判處死刑時,就可以拒絕引渡的請求。眾所周知。加拿大是比較早廢除死刑的國家之一,而我國對於死刑廢除問題上仍存在較大爭議,目前主流觀點是對其持否定態度。根據《聯合國引渡示範條約》第3條明確規定,如果被請求引渡人沒有得到或不會得到《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所載的刑事訴訟程序中的最低限度保障,應當拒絕引渡。最低限度保障主要包括的就是獲得法律幫助權、不自證其罪權(或沉默權)、辯護權、申訴權、申請調取證據權等。⑸
我國在參與的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實踐中一直避免直接引入「死刑不引渡原則」。在引渡實踐中也堅持不松動的立場。這主要有以下兩點擔心和顧慮:其一,擔心在國際刑事合作中,使得犯有經濟犯罪或其他嚴重刑事犯罪潛逃國外的中國公民以此為依據,而逃脫處罰;被請求國也會據此而拒絕中國的引渡請求;其二,擔心會動搖國內關於制定死刑的理論基礎,甚至造成死刑的廢除,從而使國內的治安形勢惡化,犯罪率上升。我國在賴昌星案的做法實際上是變通適用「死刑不引渡原則」,即在廢除死刑的國家與保留死刑的國家之間進行引渡時,請求國做出對被引渡者不予執行死刑的承諾保證。外交照會畢竟是一種正式的政治承諾。雖然在法理上沒有爭議,但在實踐中卻破壞了法制統一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並且每一個案都如此處理也不現實,從長遠看,還會削弱我國外交承諾的信譽。
但是我國不應該再迴避「死刑不引渡原則」了,是否可以通過立法建立起一套實施「修正死刑不引渡原則」的制度,即專門建立一個執行「被引渡人不執行死刑保證」的機制相當重要。對內可以從立法上解決法制統一問題,對外可以顯示我國對承諾的切實履行。此外,解決好「死刑不引渡」問題,我國也更容易與更多的國家簽訂引渡條約。有了引渡條約,將罪犯引渡回國接受審判也就更為容易和便捷了。
(三)政治避難
政治避難,是指一國公民因政治原因向另一國請求准予進入該國居留,或已進入該國後請求准予在該國居留的行為。享受庇護的外國人,通稱「政治避難者」,在所在國的保護下,不被引渡或驅逐。政治避難者的居住、遷移和行動方面的管理,原則上按照一般外國僑民待遇,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依其個人地位的不同而區別對待。
避難一詞原指由於種族、宗教、參加特定社會團體、政治思想等原因,在本國受到迫害或出現了遭受迫害的明顯的可能性而逃到國外,不指望本國政府給予保護,不願意回到本國而言。因上述理由均與政治聯系在一起,所以便稱為政治避難。
一個國家對於請求政治避難的外國人,准許其入境、居留並給予法律保護,國際法上稱之為「庇護」。一個國家給予某人以庇護,是以不將其引渡給另一國家為前提的。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各國之間的引渡條約,一般都有政治犯不引渡的條款。
在國際法上,准許政治避難和拒絕引渡,是國家主權范圍內的事情。但是,這只限於政治犯,而不能允許一般刑事罪犯避難。
那麼賴昌星是否符合政治避難的條件呢?
賴昌星擔心在中國被提控的理由,不是政治、種族或宗教問題,而是其經濟犯罪活動。加拿大法庭認為雖然自己沒有評判中國刑事司法制度的權力,因為兩國法律制度的根本差異,在某些方面進行比較是毫無意義的。但也認為本案是判斷申請人是否是公約難民,所以程序需要分析中國刑事司法制度。法庭採信了加拿大的觀點。另外法庭得出結論是:中國司法制度這么多年來一直在改進,中國司法制度不至於造成賴昌星案件不公正的審判,因而不存在所謂的「迫害」。
⑧ 難民流入對國家有什麼影響
當我們談論難民危機的時候,不應該只關注危機涉及的人數,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認清難民危機所帶來的問題的性質。
首先,難民經歷流離失所的時間相當長。二戰期間,有些難民經歷了長達六到八年的時間才到達其他的國家,這一過程相當漫長且痛苦;但今天難民經歷流離失所的時間可能是二戰時的三倍。相關的具體數據並不樂觀,最短的數據仍顯示,當前難民經歷流離失所的平均時長為17年。
其次,出現了難民向城市聚集的現象。人們經常會問:「你們組織(國際救援委員會)在難民營開展工作嗎?」我要指出的是,大多數的難民並不在難民營生活。全球60%左右的難民身處城市地區,他們或者自己租賃住所或者與親戚、朋友生活在一起。向在難民營生活的難民提供食物、醫療、甚至教育,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在城市地區要做到這些卻相當困難。
第三,大量難民都居住在貧窮而非富裕的國家。最近一年來搶佔新聞頭條的難民危機可能是羅興亞人的出逃,緬甸軍隊燒毀了羅興亞人的家園並將他們驅逐出境,羅興亞人被迫逃到了貧窮的孟加拉國。如今,全球86%的難民居住在貧窮或低收入國家;只有2%的難民身處美國,8%的難民身處歐洲。在過去的一年半中,烏干達接收了150萬來自南蘇丹的難民;約旦接收了65萬難民;黎巴嫩接收了150萬難民;土耳其接收了270萬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巴基斯坦接收了250萬來自阿富汗的難民;伊朗大約有80萬難民。接收難民的責任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分配是失衡的,並且大體上看,越是貧窮的國家反而越有可能承擔接收難民的責任。
第四,全球難民和流離失所的人口中有一半是兒童,但僅有2%的人道主義預算投入在教育上。小學適齡的難民兒童中,一半處於失學狀態;而中學適齡的難民兒童中,更是高達四分之三的兒童處於失學狀態。去年用於援助難民的聯合國人道主義援助預算為260億美元。不過,在規模可觀的人道主義援助中,只有2%的預算用於發展教育,更多的資金用於提供健康保障和食物。這意味著在經歷流離失所長達18或20年的過程中,很多難民兒童在青少年時代得不到任何教育。
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⑨ 歐洲版的全球化∶砸了本地人飯碗,丟了製造業,招來一大堆難民!
全球化並不是20世紀末的新鮮事物,19世紀的 通訊、交通革命 ,以及本世紀的 互聯網浪潮 ,都給世界帶來了巨變。在全球范圍來看,上世紀末因自由貿易而帶來的利益分配不均,好像跟一戰前前也沒有什麼不同,尤其是在 國際貿易規則 由強國來制定的時候。
但歐洲在全球化中的感受,確實有些與眾不同。上世紀末,為了適應新的經濟趨勢,西歐各國不斷 進行自我改組 ,提高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 貨幣超發 和 資本跨國流動的規模 也是空前的 1980年,所有的國際性銀行每年的借貸總額是3240億美元,到1991年,已經漲到7.5萬億。同時,通過合並、收購和境外生產等操作,商品的生產和分配經常跨出國門,大企業開始逐步進行 全球化運作 。
這些措施在造就歐洲繁榮的同時,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為追求利潤,像法、英、德這些 曾經的製造業大國 ,紛紛在巴西、奈及利亞、羅馬尼亞等 勞動力成本低廉 的國家建廠,在當地進行生產、組裝,然後將成品直接銷往全球,這比以前從窮國 引進廉價勞動力 更劃得來(也就是所謂的去工業化)。然而,該措施卻直接造成了歐洲許多地區的長期性失業,並增加了失業補助和 社會 保障的費用的支出。
在1984-2004年間,全法國失去了150萬個工作崗位。西班牙也好不到哪去,加入歐共體後,它在20年內失去了60萬個工作崗位。上世紀90年代中,西班牙達到了衰退的高峰期,全國低於25歲的勞動力有44%處於失業狀態。
對於福利發達的西歐來說,失業並不是個要命的問題,對 社會 的破壞力也遠沒有戰爭那麼大。但好死不死, 高失業率 偏偏 和經濟高速增長同時發生 ,此外又有不少人在 私有化 和 金融市場開放 的風口中一夜暴富,尤其是在倫敦和巴塞羅那。當時的電腦、電子媒體已經在普及當中,各種消息很快傳遍了全歐。
這種 貧窮和富裕 、 風險和繁榮 並存的懸殊對比,動搖了歐洲人對自由市場和全球化的信心(雖然他們也是這些變化的間接受益者)。此外,在不知不覺中,西歐地區逐步形成了一種「 四等級 」的階級體系。
最上層的是精英階級,包括超大商人、富豪和高級知識分子,他們與銀行和金融機構聯系密切,是新全球經濟的受益者。第二等級,是公共部門、或各類企業中的核心高管,他們的工作有良好的保障,還能享受到分紅或其他物質利益。
第三等級,大多由小生意人和從事生活服務的人群組成,包括便利店老闆、導游、裁縫、家政、維修工人等等,此類職業大多由移民和他們的後代來從事 在法國是阿拉伯人,在德國是土耳其人或庫爾德人,在英國則是南亞人。以上3個等級的後面,還得加上數量龐大的、典型的以家庭為單位的「 南歐灰色經濟 」。
比如在義大利,1997年「 灰色產業 」的經濟貢獻佔了GDP的1/4。在葡萄牙,正式部門的GDP佔比為22%;但是在其他地區,如偏北的布拉加鎮, 非正式工人 占當地勞動力的45%。
人數增長最快的是 第四等級 :雇傭工人,他們的工作既不穩定、也不長期,更享受不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很多無法靠低工資維持生活的工人,不得不求助於 國家的福利保障 。在英國,激進的撒切爾主義使1400萬人淪為貧民,其中包括400萬兒童。1/6的人依靠 收入補助 和 家庭信貸計劃 ,才勉強維持在貧困線之上。
無家可歸者 也是個大問題,僅在倫敦,撒切爾時代的流浪漢就增長了10倍,到90年代中期,人數已達到8萬。離倫敦高端富人區幾英里遠的地方,像極了維多利亞時代「 流浪者的倫敦 」。
過去,經濟高漲可以讓很多人脫貧致富,至少也能得到一份有保障的工作,如今這種情況卻不存在了。換句話說,歐洲的經濟增長 帶出來一個越來越大的下層階級 ,他們數量巨大,卻在 社會 生活中處於邊緣地帶。
歐洲和美國一樣,把一個人 打入下層階級 的不僅是貧困和失業,還有他所屬的種族。在90年代中期,倫敦年輕黑人的失業率是51%。其中很多黑皮膚的荷蘭人、德國人或英國人,都是在歐洲本土出生,甚至是原先摩洛哥、土耳其、或巴基斯坦移民的後代。
歐洲的大城市(例如倫敦)在當年已經成了真正的 國際化都市 。城市裡的高收入工作幾乎為歐洲白人所「 獨享 」,留給黑人或棕色人種等「 少數族群」 的,就只有街道清潔工或兒童保育員之類的低收入工種。據官方統計,住在倫敦和英國東南部的外國人,在1992-2002年間增長了70萬,但實際數字應該更高。
西歐雖然一直對移民嚴加控制,但其仍然是個不可忽視人口因素:在1998年的倫敦,有1/3的孩子第一語言不是英語。通常,這些孩子不是 難民 、就是「 避難者 」,尤其是南斯拉夫戰爭,使避難者的人數激增;不過也有很多來自東亞、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的務工者,他們中很多人是 非法移民 ,沒有被當局記錄。
德國向來對移民十分慷慨,它建造的避難設施也是歐洲最豪華的。但難民要想成為德國公民,仍然非常困難。據統計,到20世紀末,只有500萬移民(算上他們的家庭)取得了公民資格。在21世紀,大部分申請德國難民的人來自伊拉克、土耳其和前南斯拉夫,但是從伊朗、阿富汗、俄羅斯來的難民也越來越多。
因為擔心西歐將會被「 難民 」和 非法移民 給淹沒掉,歐洲人普遍對「歐盟東擴」缺少熱情。上世紀80年代,英、德兩國存在大量無證的波蘭建築工人,這么一看,波蘭好像很窮。但即便是並不富裕的波蘭,也有大量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前蘇聯國家的難民前來投奔,到1992年,波蘭本土已有29萬 「非正規」移民 ;只有1000萬人口的匈牙利,也成了是十多萬避難者的歸宿。
在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生活是非常艱辛的,但尚能維持,而且它們與西歐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雖然速度很慢。但 中、東歐國家的日子可就沒真沒那麼好過了 。到90年代末,波蘭和捷克的平均月工資已接近400美元,而白俄羅斯、烏克蘭和羅馬尼亞則徘徊在80美元左右,在保加利亞低於70美元。在摩爾多瓦只有30美元,該國48%的民眾仍然靠土地生活。前蘇聯各國的狀況不像波蘭,甚至還不如保加利亞:到2000年,每兩個摩爾多瓦人中、就有一個年收入不到220美元,即每個月的收入只有19美元。
這種情況下,摩爾多瓦人、烏克蘭人、還有很多大都市圈之外的俄羅斯人,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去西歐找工作。於是,大量移民歷盡波折後被船隻運到西歐,情況好的也就是在工廠和餐館做契約工。
而最糟糕的,尤其是婦女移民,往往會 落入犯罪辛迪加 手中,最後淪為妓女:在德國、義大利和波斯尼亞,高薪的西歐士兵、官員和「援助人員」,都是她們的客戶。這些摩爾多瓦和烏克蘭的「 客籍工人 」,由此加入了吉卜賽人的行列,處於歐洲大陸多元文化熔爐的最底端。
性交易的受害者 大多是很難被找到的,因為她們很容易融入當地 社會 ,不容易被警察和 社會 服務機構發現。但大多數 被排擠的外來移民 ,卻是顯而易見的。這些人不是沒有工作,而是缺少「 翻身機會 」:他們被排除在主流經濟之外,他們的孩子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的家在城市邊緣的簡陋棚屋裡,沒有商店、 社會 服務和交通設施。
2004年,法國內政部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大約有200萬這樣的移民生活在都市邊緣的聚居區,由於 社會 排擠、種族歧視、和嚴重的家庭暴力,這些地方正 日益淪落為貧民窟 。在一些社區,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50%,受害最深的是阿爾及利亞人和摩洛哥人的後代。
通常,這些下層階級 不是由膚色 、 而是由宗教 來區分的。在歐盟,宗教類別越來越多,基督教徒仍然占絕對多數,猶太教徒只在俄羅斯和法國較多。但是印度教徒,特別是 穆斯林教徒 ,在英國、比利時、荷蘭和德國,以及斯堪的納維亞、義大利和中歐等地廣為散布。在歐洲眾多的世界性宗教中,伊斯蘭教徒的人數在迅速上升。
到21世紀的初,法國(來自北非)和德國(土耳其人、庫爾德人)的穆斯林人口約達到600萬。再加上英國的200萬的穆斯林(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人),以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和義大利的穆斯林,使歐盟的穆斯林人口達到了1500萬。
穆斯林社區有很多長期存在的 社會 問題。例如 公立學校該不該允許 有宗教特色 的著裝?政府是否應該支持 多元文化組織 的發展?當局是否應該 推動文化融合 的進程?法國政府在 明面上鼓勵文化融合 ,卻禁止在學校里展示宗教標志。在其他國家,尤其是英國和荷蘭,對於文化差異、和強烈的宗教自我意識,則要包容得多。
移民(難民)問題在政治上最突出的影響,就是歐洲 民粹主義 和 極右翼團體 的抬頭。它們大打民族牌,在移民收容問題上大做文章,刺激國民的 仇外情緒 ,屬於典型的排外主義政黨。這些政黨當中比較出名的包括,法蘭西國民陣線、英國民族黨、奧地利自由黨、丹麥人民黨、和荷蘭的「皮姆·富圖因特別黨」。
在這些組織口中,移民經常被貶低為「罪犯」、「癮君子」、和侵犯本國民眾的「外國暴民」。並經常以禁止「異族」、驅逐「外國人」、「 恢復白人公民地位」 之類的口號來吸引選民們的眼球。
確實,隨著歐洲經濟的持續低迷、緊張的就業形勢、和移民群體犯罪率的上升,極右政黨的主張得到了大批選民的認同,甚至還涌現出如 讓.瑪麗.勒龐 和 尤爾格·海德爾 等幾位耀眼的政治明星。
但他們的政治主張除了加劇宗教仇視、刺激種族暴力事件外,於解決實際問題毫無幫助,甚至還催生出連年不斷的恐怖襲擊,前幾天發生的 法國教師斬首事件 就是典型的例子。直到今天,關於如何面對日益增長的難民和移民、如何平衡兩大宗教之間的關系,歐洲各國依然無解。
⑩ 法國有參加阿富汗戰爭嗎
阿富汗戰爭法國有派軍。
但1月28日,多國代表將在英國倫敦舉行阿富汗國際會議,英國首相布朗和美國總統奧巴馬都極力呼籲盟友向阿富汗增派援兵。然而法國總統薩科齊已經表態,拒絕派遣更多法國士兵進入阿富汗,讓奧巴馬和布朗很難堪,薩科齊也因此被批「行為可恥」。
作為東道主,布朗希望能在此次大會上找到穩定阿富汗的策略,包括說服北約諸國派遣更多援軍擊敗塔利班。但法國總統薩科齊說,他不會增派戰斗人員進入,只會派更多顧問和援助人員。薩科齊在接受采訪時說:「如果需要更多人去訓練阿富汗人,幫助當地警察承擔起責任,或者幫助阿富汗人民,我為什麼不那麼做呢?但是如果是派遣戰斗部隊,沒門兒。」
目前在阿富汗的法國軍隊共有3750人,是駐阿富汗西方聯軍中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美國有10萬士兵,英國有10000人,而德國有4300人。
英國國防部發言人威利·雷尼說:「我們歡迎已經進駐阿富汗的法國部隊,但是如果法國拒絕履行他們的職責,拒絕增派部隊,那是不可接受的。」曾在軍中服役的保守黨議員帕特里克·默瑟說:「薩科齊的行為是可恥的,他在迴避問題實質,法國在阿富汗究竟承擔了多少義務? 」 很多人稱,薩科齊拒絕增派援兵的言論,可能是其在倫敦大會前耍的政治伎倆。
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出訪英國前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合適的條件下,法國將派遣更多軍隊前往阿富汗地區。薩科齊26日的出訪是其就任總統以來對英國的首次訪問,也是12年來法國總統首次訪英。媒體評論稱薩科齊此次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旨在與鄰國開創互信新紀元。
薩科齊25日在巴黎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表示,法國一定要取得阿富汗戰爭的勝利,並稱如果法國的其他盟軍們也准備堅守陣地的話,他願意派遣更多的軍隊前往阿富汗,以加強對阿富汗人民的援助以及提供更好的軍事協作。
薩科齊說道:「我們能忍受在阿富汗戰場上的失利嗎?當然不能……法國想要退出阿富汗戰場嗎?顯然沒有。」
薩科齊還表示:「如果所有的理由和條件都成立,為什麼不派更多的軍隊過去?」
加拿大此前放話稱如果其他盟軍不提供更多援助的話,將撤回其在阿富汗戰場上的2500人隊伍。加方表示希望能有1000人軍隊增援反塔利班活動。
薩科齊強調,法國和英國應該就防禦、移民和經濟問題共同協作。他還表達了自己對英國充滿活力的國力的贊賞,並呼籲要建立「一種新的法英兄弟友誼」。
根據安排,在為期36個小時的訪問中,薩科齊將作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客人訪問溫莎堡,將同英國首相戈登布朗舉行會談,還會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講。
薩科齊27日同英國首相布朗的會談包括許多重量級議題,如擴大法國在北約以及阿富汗戰爭中的軍事作用、法英聯合核能源項目的開發、移民以及由美國波及歐洲的信用貸款危機等問題。
法國將進一步介入阿富汗戰爭。這是薩科奇總統執政後法國政府在阿富汗問題上進行的一項政策調整。
法國做出的這一調整具有強烈的政治象徵意義,顯示出法國介入阿富汗問題的態度不僅沒有改變,甚至可以說是更為積極和堅定,這和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當政時的立場形成了某種反差。
有分析指出,薩科奇出任總統後開始調整外交戰略,這其中包括了法國在阿富汗問題上採取了更為鮮明的介入立場。薩科奇不久前在巴黎舉行的法國外交使節年會上發表了重要的外交政策講話,在談到阿富汗問題時,他宣布,法國決定加強在阿富汗的存在,特別是強化對當地軍隊的訓練工作;同時,法國還將加大對阿富汗重建援助行動的力度。國防部長莫蘭對這個地區的訪問,以及把幻影戰斗機群連同150名法國軍人派駐坎大哈,可以說是這一戰略調整的具體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正當美國向其西方盟友提出增兵阿富汗要求、而歐盟國家普遍持謹慎立場之時,法國改變了原有態度,轉而採取積極介入的立場。這實際上是對美國的要求作出的積極呼應,因此,勢必得到美國方面的歡迎。薩科奇總統上任以來,在外交政策方面力圖改善同美國的關系,為法國開拓更加廣闊的外交空間。在伊拉克戰局和伊朗核問題等熱點問題上均採取了有別於其前任的立場。現在,薩科奇決定加大對阿富汗戰爭的介入程度,必然會對冷落多時的法美關系產生積極影響。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正當法國宣布幻影戰機進駐坎大哈之際,英國新首相布朗對美國提出了批評,認為美國在阿富汗「打贏戰斗但卻輸掉了戰爭」,他指責布希政府重視伊拉克卻忽視了阿富汗這個反恐的真正戰線。
法國積極介入阿富汗戰爭還表明了法國與北約關系出現的積極變化。法國是北約的成員國,但是,上個世紀60年代,戴高樂總統曾決定法國退出北約的軍事一體化機構,時至今日法國雖然參與北約的活動,但是始終處於這個組織的軍事一體化機構之外。目前,阿富汗的軍事維和行動是授權北約進行指揮的,這是北約在傳統歐洲防區之外的一個重要行動,法國把王牌戰斗機——幻影戰斗機群直接投入阿富汗南部重鎮坎大哈,實際上是擴大了法國參與北約軍事行動的規模和程度。薩科奇總統最近明確表示,希望歐洲的防務建設和北約改革能夠得到加強。因此,巴黎的決定被視為法國想要全面重返北約的一個新跡象,而這也是法美兩國試圖改善關系的一個適當途徑。
法國國內自然有反對的聲音,這股力量的領軍人物是奧利維耶 貝桑瑟諾。由於經濟危機影響,法國極左翼力量復甦,很多人又開始信奉反資本主義理念。而貝桑瑟諾抓住這個時機,想利用人們的這種憤怒情緒掀起「新的五月風暴」,舉行群眾性抗議活動。此時的法國,已成為輕微的動盪時期。至於原因,則不僅僅是維護所謂的正義、和平,而是在內部權力斗爭中撲朔迷離。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