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法戰爭是清軍獲勝,為何清政府卻與法國和談,變成「戰勝而敗」呢
中法戰爭作為清朝末年為數不多的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卻主動與法國和談,成為典型的勝之不武,戰勝而敗的戰役,對清政府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清法戰爭造成戰勝而敗的的原因主要是:
B. 為什麼普法戰爭中法國輸的那麼慘
普法戰爭,(法語: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德語: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在德法兩國,此戰役稱為法德戰爭。
關於法軍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的原因,一般都只講到法國對戰爭沒有充分准備,法軍的裝備、彈葯和糧秣均無保證,統帥部展開作戰行動遲緩。這都是事實。可以歸結為三個原因:
一、法軍准備不足,不能先發制人,初戰受挫,就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權,終於一敗而不可收拾。
二、指揮法軍的將帥在形勢變化的條件下,部署失宜;在應該退卻的時候,不敢當機立斷;因循貽誤,進退失據,又往往斷送了取勝的時機。
三、前線法軍的具體行動經常受到巴黎的錯誤干預;法國反動統治者害怕本國人民的革命甚於外國敵人的進攻。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除軍事原因之外,還有政治原因。第二帝國政府原來企圖靠戰爭勝利維持它的統治,「國防政府」又企圖借投降防止人民革命。事情都向它們願望的反面發展了,這也是歷史的辯證法。
C. 為什麼中法戰爭法國不能獲勝呢難道美英暗中下絆子了難道比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的兵力少
首先兵力上比較少,包括馬尾海戰才兩萬余,而且戰場鋪設廣,不僅在福州、越南、廣西還在台灣進行交戰;
其次是清朝地方將領的奮勇作戰和民族意識的初步覺醒;
再有地上是清朝對地方控制力的減弱使得其妥協政策不能有效實施;
最後是法國國力較弱且國內危機矛盾嚴重。
D. 中法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中法戰爭最後以中國失敗作為了結局,並且還簽訂了許多對中國局勢不利的協議,那麼中法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法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其實中法戰爭失敗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說明,首先第一個中法戰爭失敗的原因就是清政府統治者的腐朽和懦弱,本來是有可能取得勝利的,然而這些軟弱的統治者竟然如此輕易的就妥協了,這才讓勝利的成果讓法國輕而易舉的獲得了。中國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失敗也已經失敗了,而法國的情形卻是恰好相反的沒有勝利也奪得了最大的勝利,這是中法戰爭中國失敗的第一個原因。
另外中法戰爭失敗原因還有另外一點,清朝政府對於法國之所以這樣容易就答應了議和,其實也是其他西方國家表現出來的一種態度,這些列強統治者認為一旦中國取得了勝利,那麼就會再次激發中國更加頑強的抵抗,中國人民的反抗決心也會隨之增強,這樣一來清政府對西方國家的態度也會變得不同,這是他們不想要看到的。
中法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兩點來說明。首先中法戰爭的結局直接引發了新的思想的萌芽和發展,因而發生了許多新的改革運動。中法戰爭讓新革命的領導人親眼目睹了清政府的卑鄙和黑暗,於是他們受到了極大的啟發,明白了如果想要抵抗國外的侵略和掠奪,那麼就一定要反抗清朝的統治,讓人民自主的反抗起來,這也是為之後的革命運動奠定了基礎。
另外中法戰爭對中國的影響還體現在讓腐朽的清政府逐漸走向沒落乃至消失的時代,本來這次戰爭中國是有希望奪得勝利的,然而就是因為清政府的無能才讓中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當時的不公平的條約讓西方各國更加瘋狂的想要侵略,讓中國再次暴露在列強的面前。清政府內有新革命人員的威脅,外有西方國家的覬覦,在這種情況下覆滅已經是必然發生的事情了。而中國新的思想已經開始萌芽,人們的反抗會越來越激烈,這些都是中法戰爭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在中法戰爭發生的時候列強開始發起了爭奪殖民地的大高潮,而中國就是那個面臨被西方國家瓜分的國家,法國企圖通過控制越南而進一步侵略中國,而我國軍隊和人民發起了強烈的抵抗和抗議。所以說中法戰爭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中法戰爭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首先這次戰爭完全是法國想要實現掠奪殖民地的目的而引發的戰爭,也是西方國家開始侵略中國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和軍隊強烈反抗發對西方國家的侵略,這是一種守衛整個民族的尊嚴的戰爭,也是一次中國軍民的自衛戰。
另外中法戰爭的意義還體現在將法國還想要繼續侵略中國的計劃完全粉碎掉,盡管中國在這次戰爭中還是簽訂了很多不公平的條約,法國也得到了許多的利益,但是其實說起來,原來法國的計劃還是被破壞了,至少讓西方國家看到了中國人民是絕不會輕易妥協的精神。然而從這次戰爭中也看到了當時的統治者太過於軟弱,這才使最終的勝利不翼而飛。
E. 中法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晚清時期,中國面臨帝國主義的侵略。而被人孰知的戰役莫過於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然而卻有這樣一場戰役使一些中法戰爭中的中國將領被國人所了解,這便是中法戰爭,歷史上也把這場戰爭稱之為清法戰爭。在這場不勝而勝不敗而敗的中法戰爭中涌現出許多傑出的愛國將領。1883年,也就是光緒九年。法國入侵越南進而進攻中國,戰爭逐漸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當時廣西欽州的劉永福率黑旗軍參加此次戰爭,戰爭期間屢次大敗法軍,使之在中法戰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樣有名的中法戰爭將領還有老將馮子材,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率眾取得了鎮南關大捷給法軍以重創,使原本對清軍不利的戰爭局面又重新趨於平衡。雖說歷史上的這場戰役被稱之為不勝而勝、不敗而敗的戰爭,但是馮子材出眾的行軍作戰能力是不可否認的。
這次戰爭中海戰尤為激烈,所以中法戰爭中最有名的也是被世人最為孰知的將領便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了。中法戰爭爆發後已經解甲歸田的劉銘傳重赴沙場,上陣殺敵。在台灣領導守軍擊退法艦使得寶島台灣沒有遭到侵略。1885年,昔日的愛國將領在擔任台灣巡撫之後依舊勤政愛民。這場反侵略的戰爭雖說對中國造成了很大困擾,但是這些將領被了解,也被歷史所銘記。
中法戰爭是一次非常激烈的重大戰爭,在這次戰爭中法國因為軍事力量強大,而且設備軍艦都比較先進,所以占據了很大的優勢,然而中國軍隊也不是完全的軟弱無能的,雖然這次戰爭的結果是失敗的,然而在作戰過程中中國軍民表現出來的勇敢和智謀卻是不能被忽略的。在所有戰爭之中最著名的要說中法戰爭馮子材大敗法軍了,這次的戰役讓西方國家看到了中國的勇氣和能力。那麼中法戰爭馮子材大敗法軍是怎麼回事呢?中法戰爭馮子材大敗法軍這件事還要從1885年開始說起。中法之間的戰爭地點除了中越邊境之外就是在越南地界之內了,到了1885年的時候法國向諒山發起了攻擊,而廣西的官員卻因為懼怕而沒有作戰就開始撤退了。那時候馮子材是廣西關外軍務,在鎮南關進行部隊的整頓修整工作,同時也會進行一系列的戰略部署。而就在這時候他聽聞了法國將要對鎮南關進行攻擊,於是他搶先修築了一條東西方向山嶺的長牆,之後又進行了部署,將這面牆布置成了一個完好的防禦地帶。
F. 淺談中法戰爭的「不敗而敗」
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戰爭,在國內除了部分研究歷史的人有所了解外,大部分國人都不知道這場戰爭。歷史研究者們都認為這場戰爭清朝是「不敗而敗」,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要清楚法國的戰略目標是什麼。法國之所以發動中法戰爭,本質上是想奪取越南的控制權。越南在我國古代是中國藩屬體制的一部分,可以說其對中國的模仿程度跟朝鮮不相上下。隨著1840年英國人用火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朝的藩屬體制全面崩潰。英法等西方勢力開始積極滲透清朝原藩屬國。這里要說到朝鮮和越南的區別。朝鮮之所以對中國一直忠誠,是因為大明王朝對李氏朝鮮有再造之恩,雖然大明換成了大清,但恩情還在,朝鮮還算忠誠的扮演了中國的小弟。可越南就不一樣了,自秦朝開始,我國與越南便紛爭不斷,之後的漢朝,唐朝,乃至最弱雞的宋朝都曾染指越南。這也讓越南對中國有種異樣的仇恨。從地理角度來說,朝鮮位於東北亞地區,英法等國的勢力很難染指,反而是隔海相望的日本與北方的沙俄對其虎視眈眈。說回法國對越南的覬覦,由於此前的拿破崙戰爭和普法戰爭,法國早已元氣大傷,對於海外殖民地無暇他顧。等到巴黎終於將目光轉向東方時,卻發現不列顛早已控制了印度,中東地區也早已進入了「大博弈」。於是巴黎將矛頭對准了東南亞。此時的東南亞小霸主暹羅已經衰落了,法國通過天主教順利的將自己的文化傳播進了越南。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法國正式對越南南部發動侵略戰爭,越南國王阮福時像黑旗軍求援,中法戰爭打響。
嚴格說來,此時兩國政府還沒有相互宣戰,黑旗軍只是中國的義軍而已。黑旗軍將領劉永福將法國將領安鄴擊斃,事後我國和越南都對這件事進行了渲染。這本身就是個笑話,因為安鄴所率領的軍隊只有數百人而已,跟一支探險隊的人數差不多,因此這只隊伍更類似於一支軍事探險隊。接著的過程我在此就不詳細闡述了。總結起來洋務運動的成果南洋艦隊被孤拔的遠東艦隊在馬尾徹底擊敗。最後孤拔死也是因為在台灣得了痢疾,炎熱的天氣使得法軍無法完全佔領台灣。而且就像我前文說的,法國的戰略目標是越南,對於法國來說台灣能獲取更好,不能獲取也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就要闡述一下鎮南關大捷,這場中法戰爭中最大的笑話。
這里要再解釋一下,西方國家歷來都有派遣軍事先遣隊的策略。早在16世紀的西班牙,在對土著人作戰時就是排出數百人的小隊,然後聯合當地的其他印第安部落,一起反抗印加帝國的統治。用小股部隊作為勘測地形,同時聯絡敵方反對派是西方首創。這樣就可以將已方人員的傷亡降到最小。尼格里所率領的法軍就是這樣一支部隊。他跟安鄴的部隊一樣,大概只有數百人左右。因此尼格里北上有兩個目的,一是向我前文所說進行軍事勘察,二則是做一次軍事賭博,用數百人的小部隊拿下鎮南關。然而此時機械化戰爭時代還沒有到來,用血肉之軀無法做到「閃電戰」攻勢。不過可能是看到清軍太菜的表現,尼格里決定再賭一回,讓自己的軍事生涯走向巔峰。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先是潘鼎新不戰而退,尼格里趁勝追擊。估計此時尼格里已經認定拿下鎮南關已經沒啥問題了。結果老將馮子材牢牢守住關口,尼格里的部隊本來就只有數百人。大炮都沒多少,法軍火力優勢沒法展現,於是尼格里只能退去。不過這場戰役雖然對整場戰爭沒啥影響,但法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卻被調動了。我大法蘭西的軍隊怎麼可能會被「東亞病夫」擊潰呢?於是茹費里內閣倒台。這件事被我國誇大其詞。首先像我前文所說,這場戰役對於中法戰爭沒有任何決定性因素,尼格里只是進行了一次軍事豪賭。就像孤拔對於台灣一樣,有則也可,無則也罷。而且這些被占的領土最後還是會為成為談判桌上的籌碼。一來是因為法國剛經歷普法戰爭,實力大大削弱,沒有能力再進行一次戰爭。二來是因為這些地方很早以前就屬於中國,民族認同感很強,法國與日俄不一樣,他只是需要市場和原材料。台灣雖然地理資源豐富,但當地原住民兇狠,管理成本很高。對於巴黎的那些金融資本家來說,這樣的買賣太不劃算了。因此法國更需要利用台灣和鎮南關兩地,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而最後世紀茹費里內閣倒台的,並不是法國人民少了多少利益。而是法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因為這場戰役被調動起來,就像越南戰爭期間的美國白左一樣。然而我國卻對其大肆渲染,主要是為了表現中國人並非在近代屢戰屢敗,西方殖民者也不是不可戰勝的。這話本身說的沒錯,但是腐敗的清政府真的有能力跟當時實力排名世界第三的法國對抗嗎?這也是我本章主要想闡述的問題,這場戰役不過是中國民族主義的一個謊言罷了。
最後再來講講中法簽訂的條約除了之前照常的開放通商口岸外,條約還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從此越南成為了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部分,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脫離法國。而清朝洋務運動的成果南洋水師全軍覆沒,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始蓄勢待發。法國茹費里內閣倒台,但卻獲得了中國西南的門戶開放和越南的殖民地,勢力擴張迅速。這場戰爭最後以法國的戰略勝利和清朝的喪失藩屬國越南而結束。
本文主要駁斥了中法戰爭中「不敗而敗」的結果,歷史從來都是復雜而具有不確定性的。法國雖然戰略勝利,但主戰的茹費里內閣倒台。清朝雖然喪失藩屬國,但洋務運動的破產加速了慈禧的中央集權。本人作為新人作家,還望多多點贊評論,下期再見。
G. 中法戰爭的結果介紹
說到晚清的戰爭,必然會提及中法戰爭。關於此戰的結果,史學界有一句俗話叫“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為什麼這么說呢?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中法戰爭的結果介紹,希望你喜歡。
中法戰爭的結果
中法戰爭在 軍事 上中國取得了 決定 性勝利,迫使法國內閣倒台,這是不敗。然而李鴻章卻將此作為妥協求和的資本,主張“當借諒山一勝之威,與締和約,則法人必不再妄求”。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正式簽訂《中法新約》,中國基本上接受了法國的侵略要求,所以中國是不敗而敗。而法國作為戰爭的失敗者,卻基本實現了發動這次侵略戰爭的主要目的。法國不僅奪取了整個越南,而且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還首次取得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特權,所以法國是不勝而勝。
中法戰爭中國贏了戰爭輸了外交
1883年底,法軍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中法戰爭爆發。1884年,法國艦隊強行駛入福建水師的馬尾基地,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8月26日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宣戰書。
同年,法軍侵佔中國台灣。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審時度勢,放棄基隆,集中兵力扼守淡水,擊退侵略者。轉而,法軍攻佔諒山,進犯鎮南關。馮子材率部英勇抗擊敵人,獲得鎮南關大捷。馮子材乘勝追擊法軍,清朝電令乘勝即收,並在1885年4月7日,宣布停戰撤軍。對此,張之洞奏請朝廷,延緩撤兵時間,以克河內。然而朝廷沒有採納他的建議,致使中法戰爭出現一個奇特的結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清政府在勝利情況下,同法國簽訂屈辱的《中法會定越南條款》,對此左宗棠內心悲憤不能自已,病死福州。在臨終前,留下這樣的話:“惟此次越南和戰,實中國強弱一大關鍵,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遺恨平生,不能瞑目。”
中法戰爭清軍表現
在中法戰爭清軍的表現起初十分英勇,堅持抗爭,取得了鎮南關戰役的勝利,這也是清軍本可以轉敗為勝的轉折點。
事實上當時法國的兵力並不充裕,或者說他們的兵力襯不上他們的野心,因此將戰線拉的太長之後,中法戰爭清軍本應有實力制服疲憊作戰的法軍。而事實上,在戰爭從1883年的山西之戰拖到諒山、鎮南關時,他們已經陷入了自己製造的困境。
如果說 鴉片戰爭 時清軍因為初次見識到見識到工業革命帶來的船堅炮利,因而毫無准備,潰敗連連,全無鬥志。那麼在洋務運動興起後,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中法戰爭清軍早已也擁有了一定的武器配備,加上本土作戰,實不應該輸給跨越大半個亞歐大陸遠途作戰的法國。
但腐朽的清廷在對待侵略者的態度上,十分卑微,對於維護民族主權,他們猶豫不決。甚至擔心兵禍連連會引起民變,動搖統治。所以最終,他們擺出的妥協的狀態,甚至暗中求和。
H. 中法戰爭,法國戰敗的原因
法國發動侵華戰爭後,各方面圍繞和戰問題的外交活動和秘密談判幾乎沒有停止過。鎮南關大捷本來使中國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即使在被迫宣戰以後,也擔心「兵連禍結」會激起「民變」、「兵變」,因此始終或明或暗、直接間接地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活動。李鴻章等人主張「乘勝即收」,把鎮南關大捷當作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和約。1885年2月,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屬英籍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稅務司金登干赴巴黎促進中法和議。4月4日,金登乾和法國外交部政務司司長畢樂在巴黎匆促簽訂停戰協定(《巴黎協定》)
I. 中法戰爭,法國戰敗的原因
紅河三角洲中法戰爭是從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戰開始的。法國的軍事行動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山西。山西的防軍主要是黑旗軍,同時也有七個營正規的桂軍和滇軍。法軍於14日發起攻擊,中國駐軍被迫實行了軍事抵抗。法軍依靠優勢的裝備,16日佔領山西。 1884年2月,米樂繼孤拔為法軍統帥,兵力增至一萬六千人,圖謀侵犯北寧,籌劃給中國軍隊更大的打擊,從而迫使清統治者完全屈服。時清政府在北寧一帶駐軍約四十營,但由於將帥昏庸、怯懦,互不協調,軍紀廢弛,兵無鬥志。3月12日,法軍來攻,北寧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軍進駐興化。法國利用軍事勝利的形勢,對越南和中國都展開了進一步的政治脅迫。6月,法國政府與越南訂立最後的保護條約。 清廷得悉前線軍事挫敗的消息後,以撤換大批疆吏廷臣掩飾敗績。全面改組軍機處,恭親王奕�6�0等被黜退,以禮親王世鐸代之。貝勒(後為慶親王)奕劻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實際大權操在醇親王奕譞(光緒帝生父)的手中。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代表舉行和談。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定》)。主要內容是:中國同意法國與越南之間「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一概不加過問,亦即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約明「應保全助護」中國與越南毗連的邊界,中國約明「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中國同意中越邊界開放通商,並約明將來與法國議定有關的商約稅則時,應使之「於法國商務極為有利」;本約簽訂後三個月內雙方派代表會議詳細條款。17日,福祿諾交給李鴻章一份節略,通告法國已派巴德諾為全權公使來華會議詳細條款,並單方面規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國軍隊原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沒有肯定同意這個規定,又沒有明確反對,亦未上報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法軍突然到諒山附近的北黎(中國當時稱為觀音橋)地區「接防」,無理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中國駐軍沒有接到撤軍命令,要求法軍稍事等待,法軍恃強前進,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擊清軍陣地。清軍被迫還擊,兩日交鋒,法軍死傷近百人,清軍傷亡尤重。這次事件史稱「北黎沖突」或「觀音橋事變」。法國以此為擴大戰爭的藉口,照會清政府要求通飭駐越軍隊火速撤退,並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萬兩),並威脅說,法國將佔領中國一兩個海口當作賠款的抵押。清政府雖然認為這是無理勒索,但仍派兩江總督曾國荃於7月下旬在上海與巴德諾談判,以求解決 爭端。談判未有結果,法國重新訴諸武力。 法國將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法國派巴德諾與曾國荃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製造事端,再次挑起戰爭。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後法軍攻擊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為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在繼續。 法國將它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成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統帥,乘機分別開進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脅迫中國接受法國條件,一方面准備隨時發動攻擊,佔領這些口岸。8月5日,法艦轟擊基隆,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督辦台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統率下頑強抵抗,使法軍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機再舉。隨後,法國議會授權政府「使用各種必要方法」使中國屈服,法國政府擬定新條件向中國勒索,要求賠款八千萬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沒有接受。中法外交關系正式破裂。23日,法國以先期駛入福州馬江以內的優勢兵艦向中國船艦猛烈攻擊,中國水師倉卒應戰,頃刻間,戰艦十一艘或沉或傷,官兵殉難者近八百人。法艦又炮轟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將其擊毀,並連日對馬尾至海口間的岸防設施大肆破壞後駛出閩江口,集結於馬祖澳。 自此戰火延至中國本土,8月26日,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宣戰書。 10月初,法艦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鑒於兵力不足,放棄基隆,堅守淡水。法軍在基隆登陸後,再犯淡水,一度抵灘上陸,但很快被擊退。法軍佔領基隆一隅,無法深入,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台北進攻;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兩艘。3月底,法軍佔領澎湖島及漁翁島。鎮海之戰,法艦遭到扼守招寶山炮台的中國軍隊奮勇還擊,孤拔的座艦也被擊中,孤拔身受重傷,6月11日死於澎湖島。 編輯本段鎮南關大捷中法之間的陸上戰爭仍在中越邊境和越南境內激烈進行。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十天以後,法軍侵佔鎮南關(今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時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得悉法軍將犯鎮南關,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七尺、長三里、底寬一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24日越牆進犯,馮子材率士卒沖出牆外,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重傷東部法軍統帥尼格里。法軍陷入困境。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見彩圖 鎮南關(今友誼關)清軍布防圖 1885年3月,鎮南關大捷使清朝軍隊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 ) 中法雙方議和 法國發動侵華戰爭後,各方面圍繞和戰問題的外交活動和秘密談判幾乎沒有停止過。鎮南關大捷本來使中國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即使在被迫宣戰以後,也擔心「兵連禍結」會激起「民變」、「兵變」,因此始終或明或暗、直接間接地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活動。李鴻章等人主張「乘勝即收」,把鎮南關大捷當作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和約。1885年2月,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屬英籍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稅務司金登干赴巴黎促進中法和議。4月4日,金登乾和法國外交部政務司司長畢樂在巴黎匆促簽訂停戰協定(《巴黎協定書》)。之後,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簡明條約》,並下令北越駐軍分期撤退回國;法國解除對台灣和北海的封鎖。中法戰爭至此停止,慈禧太後頒發了停戰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