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o、re、mi、fa、sol、la、si 的頻率分別是多少
以國際標准音A-la-440HZ為准:do的頻率為261.6HZ,re的頻率為293.6HZ,mi的頻率為329.6HZ,fa的頻率為349.2HZ,sol的頻率為392HZ,la的頻率為440HZ,si的頻率為493.8HZ。
根據計算高音比低音的比值為1.12,即高音頻率是低音頻率的2的1/12次方倍,比如do的頻率為261.6HZ,則比它高半音的re的頻率為261*2^(1/12)=293.6HZ。
這樣類比下來,一個八度的音,這樣一直乘下來,所得的結果剛好是2。
(1)法國人是如何唱音階的擴展閱讀
音階指調式中的各音,從以某個音高為起點即從主音開始,按照音高次序將音符由低至高來排列,這樣的音列稱為音階。1234567=CDEFGAB,這個叫七聲音階,基本音階為C調大音階,在鋼琴上彈奏時全用白鍵。
世界各地有許多不同的音階,隨著音樂水平的進步,音樂非常完整的理論與系統,目前世界上幾乎都是用西洋的十二平均律來作為學習音樂的基礎,因此我們今天所說的音階,就是以最普遍的大音階(大調)與小音階(小調)為主。
頻率是單位時間內完成振動的次數,是描述振動物體往復運動頻繁程度的量,為了紀念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的貢獻,人們把頻率的單位命名為赫茲,簡稱「赫」。
每個物體都有由它本身性質決定的與振幅無關的頻率,叫做固有頻率。頻率概念不僅在力學、聲學中應用,在電磁學和無線電技術中也常用。
2. 鋼琴上do re mi fa sol si怎麼彈
1、1——do(哆)
2、2——re(來)
3、3——mi(米)
4、4——fa(發)
5、5——sol(索)
6、6——la(拉)
7、7——si(西)
哆、瑞、咪、發、索、拉、西將自然大調式中的七個基本音級分別唱作do、re、mi、fa、sol、la、si(或ti)。七個固定音節的唱名方法產生於11世紀,由義大利音樂家圭多發明。他採用自己編配的一首贊美詩每一行歌詞的第一個音節作唱名,沿用至今。
自然七聲音階其音程組織是每個八度之內有5處全音,分成兩個一串和3個一串,兩串之間以半音隔開。
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那時有一個天主教的修道士名為蘇埃蒂;他用1、2、3、4、5、6、7來代表七個音來寫譜教歌,爾後寫了一本小冊子名為《學習素歌和音樂的新方法》,那時西方人極注重發明創造和版權等個人成績,才被記載入史冊。
18世紀時法國人,名盧梭;1742年在法國巴黎向科學院宣讀了一篇論文《音樂新符號建議書》再提這「數字簡譜」。18世紀中葉此後,又有一批法國的音樂家、醫生、數學家等把「數字簡譜」加以整理,完善。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興起「新式學堂」,其中的「學堂樂歌」課直接效法日本的音樂教育,也沿襲了日本使用簡譜的做法。在許多中小學里開設唱歌課。當時的唱歌教材,以我國音樂教師填詞的日本歌曲居多,其中五線譜,也有簡譜。
我國的許多音樂家在創作樂曲時,記錄最初的創作樂思,多習慣使用書寫方便的簡譜。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時,他們的初稿也都是用簡譜來記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