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是怎麼誕生的
法蘭西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rance,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簡稱「法蘭西」或「法國」(la France)。國名來源於古代的法蘭克王國名——Frank,它在日耳曼語中原意為「自由的」「勇敢的」。今之la France是從拉丁文francia演變而來的。
「禿頭查理」根據《凡爾登條約》建立的西法蘭克王國基本上構成了法蘭西國家的疆域,而且它的國名不久亦被改稱為法蘭西王國。從這一意義上說,《凡爾登條約》堪稱法蘭西獨立建國的標志。而且,及至此時,法國史才算真正開始。
② 哪些因素導致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最早成形的民族國家
首先,自然環境上法國氣候單一、地勢相對平坦,四周擁有天然疆界,而且民族成分相對單一。由此產生了法國人相對安逸的民族性格,這種民族性格易於統治者統治。而德國、義大利與英國都擁有與法國不同的民族條件,例如,英國是島國,島國的國民性格不利統治,而且英國民族成分復雜;德國是森林國家,從森林走出的民族民風凜然,對自由有著特殊的熱愛,不利統治;義大利最復雜,它不僅是兩代文明(古典文明,中世紀歐洲文明)的交匯而且是兩種文化(基督教,伊斯蘭教)斗爭的前沿,多種勢力爭奪的陣地,所以義大利民族國家形成最晚。
其二,就是英法百年戰爭的推動作用。第一,法國人在戰爭中逐漸形成強有力的認同感,例如聖女貞德的出現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而且由於領主死傷眾多,法國王權得到加強,從而結束了各領主混亂無序的統治。第二,戰爭之前,英法兩國是連在一起的,雙方王室都是相通的,戰爭使英法兩國迅速分離,無論政治上與民族感情上,這也為法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③ 法國如何形成的
真正意義上的法國,應該是在推翻了路易十六後成立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④ 法蘭西,義大利,德意志,這三個國家都是怎麼形成的
法蘭西,義大利,德意志由法蘭克王國分裂而來。
法蘭克王國(FrankishKingdom),是公元481年到843年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在西歐建立的封建王國,分為墨洛溫王朝(481-751年)和加洛林王朝(751年-843年),加洛林王朝全盛時期稱查理曼帝國。
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中一支強大的部落,3世紀南遷進入高盧(今法國南部)東北,定居於萊茵河下游地區,處於原始氏族部落社會階段。
西羅馬帝國開始瓦解時,法蘭克人乘機擴展地盤。481年,克洛維繼部落酋長後,開始全力擴張,戰勝了匈人,柔然人(阿瓦爾人)和日耳曼部落等法蘭克其他勢力。
(4)法國是如何形成的擴展閱讀:
墨洛溫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1個王朝。公元481年墨洛溫之孫克洛維擊敗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勢力,正式建立該王朝。
8世紀初,東法蘭克與西法蘭克之間的爭奪尤烈。東法蘭克宮相查理在北方恢復秩序,732年在普瓦蒂埃擊退阿拉伯人的入侵,重新統一法蘭克王國。751年,他的兒子丕平(751~768年在位)在教皇支持下正式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68年,丕平之子查理曼繼承王位。在他統治期間連年出征義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區,到800年,他已把過去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西歐廣大地區置於自己控制之下,並由教皇為他加冕,查理曼成為西方皇帝。
843年簽署的《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其中西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現在的法國。
⑤ 法國的成立
法國最早的根源大約在10世紀,查理曼帝國分裂;根據843年《凡爾登條約》,東部的部分形成現下的德意志,中部是在後來逐漸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則逐漸成為現在的法蘭西。經歷過與英國交戰足足113年的百年戰爭後,在15世紀末,法國逐漸地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直到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才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並開始逐步建立起共和制、推向民主制;法蘭西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法語: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這三個詞就是從法國大革命中來的。而且在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或稱拿破崙帝國),結束了短暫的共和國歲月。
其後,法國於1848年因在國民議會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底下,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並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擔任總統,直至1852年的帝制恢復。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再次恢復共和制度(創立第三共和),並一度於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間建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專政政權:巴黎公社,但隨即被推翻。然後法國民眾在普魯士軍隊撤走後,又再次恢復了第三共和。經歷了一戰和二戰,第三共和終於到1940年被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所滅。在二戰中,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建立流亡政府,稱為「自由法國」,與「納粹德國」的附庸「維琪政權」抗衡;抗戰其間,再改名為「戰鬥法國」。
戰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由戴高樂將軍開始。雖然法蘭西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但是法蘭西在這兩次戰爭中的財富、人力等等均損失慘重。第四共和一直維持到1958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戴高樂將軍宣布結束舊憲法,推行新憲法,並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即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五共和建立時,汲取了前幾次議會民主制度失敗的教訓,因此開始創立並執行半總統半議會民主制,維持到現時法國的政體,並未改變。而最近幾年法國和德國的密切合作成為歐洲經濟一體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動力,例如在1999年歐元的流通就是一例。今天,法國站在歐洲國家尋求在更多領域進行更密切合作的最前端
⑥ 法國歷史簡介
法國源於查理曼帝國(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是從5世紀到9世紀間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王國,其疆域與羅馬帝國在西歐的疆域基本相同。查理曼帝國先後經歷了墨洛溫王朝,丕平王朝和卡洛林王朝,840年,查理曼帝國的最後一位統治者路易一世死後,路易的三位兒子在凡爾登條約中里將查理曼的領土三分為東中西三部,東部的部分形成現下的德意志,中部是在後來逐漸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則逐漸成為現在的法蘭西。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英王愛德華三世企圖以近親身分繼承王位,但最後由腓力六世奪冠。愛德華三世於是宣戰,英法百年戰爭爆發。1453年,戰爭最終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歷經116年的百年戰爭後,在15世紀末,法國逐漸地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
在十七世紀三十年戰爭中,在紅衣主教黎塞留的策劃下法國成為贏家,在歐洲大陸確定了其霸權地位。十八世紀,法國捲入一連串的戰爭,到七年戰爭結束的時候,法國國力大衰,並喪失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
1789年,由於幾個世紀以來的奢靡浪費和與歐洲列強的軍現困難,惡化的經濟情況以及平民對貴族和教士等特權階級的普遍憎恨最終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大革命才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並開始逐步建立起共和制、推向民主制;法蘭西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這三個詞就是從法國大革命中來的。而且在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帝國),結束了短暫的共和國歲月。第一帝國在對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勝利,擊敗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葡萄牙等國,其中包括奧斯特里茨戰役(1805)及弗里德蘭戰役(1807)等。法國對外的一連串戰爭被稱為拿破崙戰爭,把法國的影響力擴至整個西歐及波蘭。1815年,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後,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幾乎丟盡,但是自1830年之後,法國重整旗鼓第二次開拓殖民地,在非洲、印度支那,確立了法國殖民勢力,並於1869年挖通蘇伊士運河。其後,法國於1848年因在國民議會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底下,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並由拿破崙三世擔任總統,直至1852年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創立,「帝制恢復」。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再次恢復共和制(創立第三共和),並一度於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間建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專政政權:巴黎公社,但隨即被推翻。然後法國民眾在普魯士軍隊撤走後,又再次恢復了第三共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導致了法軍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裝備巨大損失。在1920年代, 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了馬奇諾防線,並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但英國法國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納粹德軍其後更在1940年6月繞過馬奇諾防線,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包括富有的洛林-阿爾薩斯。第三共和國最後一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國,並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一日光復法國。終於「自由法國」匯同盟軍在1944年底,光復全法國。
二戰結束後,法國新政府要面對戰後涌現的一大堆新問題。由夏爾·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臨時政府,在共和國新憲法通過以後,就立即將權力交與基於政黨執政聯盟的第四共和國政府,而戴高樂將軍自己也很快歸隱田園,淡出政治舞台。1958年5月,在阿爾及爾的軍官和法國居民發動叛變,企圖阻止法國政府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更令法國政府的倒台危機升級。最後,法國總統只好請戴高樂再次出山,收拾殘局。戴高樂迅速成立緊急政府,並立即通過另一部共和國憲法,至此第四共和結束,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即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戴高樂被推選為首位總統。
七年後,法國人民在20世紀第一次以選票直接選舉總統。戴高樂贏得第二輪投票,以55%的選票擊敗佛朗索瓦·密特朗。1969年4月,戴高樂在其提出的公投案被否決後辭職。之後繼任法國總統的是戴高樂派的喬治·讓·龐畢度(1969-1974),獨立共和黨的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1974-81)、法國社會黨的法蘭索瓦·米特朗(1981-95)、新戴高樂派的雅克·希拉克(1995-2007),和尼古拉·薩科齊(2007-)。
⑦ 法國是什麼時候形成
法國最早的根源自大約西元10世紀,查理曼帝國分裂。東部的部分形成現下的德國,而西部則逐漸成為法蘭西。15世紀末法國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國家,直到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
⑧ 法國的由來
法國
巴黎聖母院 凱旋門 埃菲爾鐵塔 凡爾賽宮 里昂 奧哈馬灘頭
法蘭西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面積551602 平方千米。海岸線長約3000千米。人口5780萬多。多為法蘭西人。居民多信天主教。法語為官方語言。
5世紀建立王國。15世紀末形成中央集權國家。 1789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此後,先後建立過五次共和國和兩次帝國。1958年第五共和國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號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20倍。戰後,法屬殖民地大部先後獨立。1964年1月27日同我國建交。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中南部有中央高原,西北部是北法平原。大部分地區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沿海和羅訥河谷地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到1000毫米左右。鋁土礦、鈾礦儲量在西歐各國中均居第一位。鐵、鉀鹽也相當豐富。森林面積佔全國面積的26% 。
首都巴黎,人口217萬,包括郊區在內的大巴黎人口906 萬多。市內有著名的艾菲爾鐵塔等建築,城西南有凡爾賽宮。汽車、電器工業著名,紡織和化妝品工業亦發達。
巴黎聖母院是古老巴黎的象徵.它屹立在巴黎的發祥地塞納河西岱島的中心.這座哥特式的巨石建築始建於是1163年, 歷時182年落成,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在歐洲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聖母院的屋頂、塔樓等所有頂端都築造尖塔,高達90米的主尖塔及其兩側高達69米的鍾樓,顯示了天主的威嚴,法國大作家雨果在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將它形容為「石頭的交響樂」。以後,歐美建築的哥特式建築都帶有巴黎聖母院的痕跡。
矗立在巴黎星形廣場(又名戴高樂廣場)中心的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凱旋門,是拿破崙為自己建立的豐碑,1806 年頒令興建,歷時30年才竣工。羅馬式的拱形門高49.41 米,寬44.84米,厚21.96米。門內壁和石柱上刻有描繪法國戰史的恢弘場面,以及大型浮雕《馬賽曲》和當年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位將軍的名字。門下是無名烈士墓,墓前點著長明燈,鮮花天天供奉不絕。12條林蔭大道由凱旋門向外輻射。
埃菲爾鐵塔是現代巴黎的標志,於1889年為慶祝法國大革命 100周年而建,以設計該塔的著名建築師埃菲爾的名字命名。它的精確高度是320.775米,鋼架鏤空結構,從一側望去,形成東南西北四座大拱門,塔身分四層,前3層設平台高欄,供遊客眺望巴黎全景,還建有豪華飯店、大眾啤酒館、商店、影劇院、接待廳等;第四層是氣象台,頂部架有直指蒼穹的電視天線。遊客可拾1710級階梯而上,也可乘電梯直達頂層。
座落在巴黎西南郊的凡爾賽宮是歐洲最宏大、最豪華的皇宮。16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開始建宮,歷時28年落成,後又經歷代王朝的修葺和改建,建築面積11公頃,以東西為軸,南北對稱,包括正宮和兩側的南宮和北宮,內部500多個大小廳室無不金碧輝煌,大理石鑲砌,玉階巨柱,以雕刻、掛毯和巨幅油畫裝飾,陳設稀世珍寶, 100公頃的園林也別具一格,花草排成大幅圖案,樹木修剪成幾何形,眾多的噴水池、噴泉和雕像點綴其間。凡爾賽宮及其園林堪稱法國古建築的傑出代表,1833年被辟為國家歷史博物館,198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照片為凡爾賽宮內以雍容華貴和富麗堂皇著稱的鏡廊,長76米,寬10米,高13米,西面是17扇拱形巨窗,東面安裝著17面大鏡子,每面由483塊鏡片組合而成。1919年6月28日,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和約〉就在此簽訂。如今,這里是法國領導人會見外國元首和使節的地方。
法國是工業發達國家,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前列。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造船、機械、紡織、化學、電器、食品等。核能、石化、海洋開發、軍火、航空和宇航等部門發展很快,已位居世界前列。1993 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為:粗鋼1661萬噸、生鐵1201萬噸、原煤達1035萬噸、紙漿252萬噸、小汽車280萬輛、發電4510千瓦/ 小時。農業發達,為世界著名的農產品出口國。主要農產品有麥類、玉米、馬鈴薯、甜菜、稻米、煙草、葡萄 等。1993年產小麥2490萬噸、大麥650萬噸、玉米1330萬噸、葡萄 酒 53億升。法國是西歐「共同市場」成員國,主要外貿對象是西歐「共同市場」國家。出口機械、化學品、汽車、鋼鐵和糧食。進口燃料、軍事工業原料、礦石等。有鐵路35000 多千米,公路約80萬千米。
法國第三大城市裡昂位於東南部羅訥河與索恩河交匯處,是法國主要工業中心之一。里昂早期以傳統的絲織業著稱,里昂絹絲在歐洲市場上享有盛譽。現在里昂已發展成為包括汽車、電機、化學、煉油、石化、冶金、紡織、食品等多部門的綜合性工業城市。法國第三大城市裡昂位於東南部羅訥河與索恩河交匯處,是法國主要工業中心之一。里昂早期以傳統的絲織業著稱,里昂絹絲在歐洲市場上享有盛譽。現在里昂已發展成為包括汽車、電機、化學、煉油、石化、冶金、紡織、食品等多部門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另外,勒阿弗爾、里爾、魯昂、南特、斯特拉斯堡、米盧斯、馬賽等都是重要的工業中心。
法國是二戰中受害最烈的幾個國家之一,當年盟軍為了與蘇聯紅軍呼應,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共同打擊德國法西斯,選擇在法國西北的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清晨,美國、英國、加拿大三國軍隊乘坐4000艘艦艇,渡過風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峽,在奧哈馬灘頭強行登陸,戰況猶為慘烈,看過《拯救大兵瑞恩》的人一定印象深刻,由於對這段戰況過於寫實,以至該片差點定為「兒 童不宜」 。現在奧哈馬灘頭已成當年陣亡將士的墓園,供後人憑吊。
其它
重要節日:國慶日7 月1 4 日。貞德就義日5 月3 0 日。
與我建交日:1 9 6 4 年1 月2 7 日。
貨幣:法朗。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1 小時;比北京時間晚7 小時。
國花:鳶尾花、玫瑰。
國名釋義:法蘭西由法蘭克部落名演變而來。法蘭克在日耳曼語中意為「勇敢的、自由的」。
民俗:法國是香檳酒、白蘭地酒的故鄉。人們認為除夕之夜家中若有剩酒,來年便要交厄運。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法國人最愛吃蝸牛和青蛙腿。
⑨ 法國是怎樣形成的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時任高盧總督的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其中西法蘭克是法國的雛形。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在路易十四的統治下達到頂峰,法國也成為歐洲大國。但路易十四統治中後期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與外國戰爭不斷,消耗了大量國力,國家也開始走向衰弱。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1789--1792年,立憲派(斐揚派)掌權。在此期間,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同年的5月3日,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1815年3月,拿破崙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宣布退位。路易十八於7月8日回到巴黎,復辟波旁王朝。1830年7月,法國七月革命爆發,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2月爆發「法國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法國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結束。1944年,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解放法國。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只參加北約的一部分活動。並限令各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