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梵高為什麼創作了《收割者》這幅作品
在繪畫藝術史上,如果說中國,那就不得不提齊白石,但如果在外國,我們聽到最多的是梵高。這不僅僅只是因為他張揚的個性和抽象的畫風,更多的是對於他個人對於繪畫理念的創新和探索。梵高筆下的《向日葵》畫出了苦難困境中的掙扎和頑強,《星空》讓我們發現了宇宙無窮無盡而生命隨之流逝的感慨,不過至於他創作《麥田與收割者》的原因卻不僅僅是因為精神世界尋求解脫。
三、孤單奮斗的心情軍人是拿著槍去戰場上戰斗,那畫家就拿著畫筆和這個世界戰斗。梵高也是如此,他用這樣一幅作品表示自己雖然孤單,但會一直戰斗下去的心情。割麥者割的不是成熟的麥子,而是這個世界的固定思維。最後,盡管梵高一生窮困潦倒,但還是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傳世的作品,或許永不言棄才是一個畫家該有的風骨。
⑵ 梵谷的簡要生平及主要成就,其作品的藝術特點
文森特-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19世紀最傑出 的藝術大師之一。梵高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並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其早期畫作中,梵高喜歡使用荷蘭傳統畫派的褐色調,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熱情使他拋棄了荷蘭畫派的暗淡和沉寂,並迅速遠離印象派———印象派對外部世界瞬間真實性的追求和他充滿主體意識的精神狀態相去甚遠。他不是以線條而是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求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創作出許多洋溢著生活激情、富於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表現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
梵高熱愛生活,但他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備嘗。作為一位藝術家,在其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時期貢獻給了藝術,但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於想像力的繪畫贏得評論界的贊揚。梵高死後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並且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歷久不衰的傾向。
梵高生於荷蘭的一個新教徒之家。16歲時,他到古比爾美術公司海牙分店當店員,之後又去倫敦分店工作。幾年以後,由於痛苦的失戀和對職業的厭倦,梵高投身宗教,決心做一個福音傳道者。
1878年,25歲的梵高來到了比利時南部的博里納日傳教。在那裡,幾乎人人都做礦工謀生。他們冒著瓦斯中毒和爆炸等危險,掙扎在死亡線上。梵高懷著極大的同情心來到礦區,只見礦工們穿著破爛的衣服,滿臉煤灰,渾身污黑,骨瘦如柴,肩狹背駝,不時有人發出陣陣的咳嗽聲。幾天以後,梵高就在一間簡陋的席棚里開始了第一次宗教集會。他天天去看望那些身患重病的人,把自己的大半薪水用在為病人購買儀器和葯物上。他甚至把床讓出去,自己睡在地板上,村裡的病人他全都護理過,每一間草棚他都送去過牛奶,麵包。而他自己呢,卻由於缺吃少穿,得了熱病,瘦得皮包骨頭。而他的上司以他超越牧師職責為名,禁止他繼續講道。梵高失去了 「上帝」,不得不離開這個生活了6個月的苦難深重的地方。
貧困潦倒的梵高,到處流浪。這時,他閱讀了莎士比亞、狄更斯、雨果的作品,並開始學畫素描。1882年,他到海牙學習繪畫,比他小四歲的泰奧是一位畫商,每月寄錢供梵高學畫。梵高後來藝術上的成功,是與泰奧在物質上、精神上對他的幫助分不開的。
一次,梵高在小酒店遇到了憔悴不堪、被貧困損害了身心的女人西恩。西恩以洗衣為生,有時還得找個男人為她的5個孩子掙點吃的;她肚子里還懷著一個孩子,這些孩子的父親都是一些陌生人。梵高請西恩當模特兒,並收留了她。西恩以充滿愛情的雙手為梵高做飯、煮咖啡、鋪床、打掃工作室,使他感到從未有過的溫暖。梵高多次為西恩畫速寫,對她身體的線條完全熟悉了,就畫了一張正式的作品,這
是一個生命精髓被榨乾的婦人,畫上題了米歇勒的話:「世上怎麼會有一個如此孤獨絕望的女人?」但是,好景不長。梵高把泰奧寄來的生活費大部分用在請模特兒和買繪畫材料上,經常身無分文,沒有食物。西恩勸梵高把寄來的錢留作家用,而梵高堅持繪畫第一。他和她只好痛苦地分手了。
1883年12月,梵高遷到紐南。在這里,他畫了很多樸素的農村場景,畫了農民、織工的肖像。1885年5月,梵高畫了一幅《食土豆者》幽暗的燈光,挖掘土地的手伸向盆里,去拿土豆。作品反映了作者對勞動者深厚的感情。
1886年,梵高來到巴黎與泰奧同住。他在巴黎第一次看到印象派
的繪畫,大為震驚。泰奧把印象派的情況介紹給他,他們還一起參觀
了第一次印象派畫展。印象派畫家大都喜歡表現自然界的光和色,也
表現現代都市的運動感。泰奧陪著梵高仔細地揣摩了所有的展品;莫
奈的油畫描繪了河水、天空、房屋、樹木,捕捉了變幻的色、跳動的
光,使他感到充滿戰栗的生命感;畢沙羅的作品表現大自然的歡騰之
息;日本浮世給版畫鮮明的大色塊對比的裝飾性色彩,使他一見傾心;
燦爛的陽光,豐富的色調,給了梵高許多靈感。他到街頭寫生,到近
郊寫生,力圖畫得很亮,但卻喪失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感到苦惱,
他要表現光明的世界。
1888年,梵高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那裡碧藍的天空中懸掛著眩
目火球,大地彷彿被熾熱的陽光點燃,顯示出強烈的色彩。梵高欣喜
若狂,創作激情燃燒著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就在這里誕生了。梵高
發自內心地說:「畫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熱情。」
梵高最著名的作品是1888年8月完成的《向日葵》。在這幅畫中,
黃色是太陽的象徵。他還不止一次地描繪灼目的太陽。同年10月所作
的《夕陽剪柳》中那歡快明亮的色彩,大放光芒的太陽,使觀眾的心
和梵高的心一起跳動。在這一時期,他還畫了《普羅旺斯的果園》、
《阿爾的收割季節》、《聖瑪利的漁船》、《郵遞員約瑟夫-魯蘭》
等著名的作品。他幾乎用原色來描繪,強烈的色彩對比一下子攫住了
觀眾的心;短促而粗壯的筆觸,形成一種節奏感。色彩猶如鑲嵌在畫
面上的寶石,閃閃發光。梵高用心靈感受光明,由荷蘭古典畫法、印
象派和日本浮世給予的靈感,在繪畫藝術領域里開辟出一個新的天。
在生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梵高還想在阿爾創立「友人之家」。
他在巴黎時的畫友高更來到阿爾,同他熱烈討論藝術問題,因意見不
一致而爭論起來。這時,梵高的精神分裂症已經很嚴重,他竟拿起刀
片撲向高更。還有一次,梵高在阿爾的一個妓院認識了一個16歲小姑
娘拉歇爾。拉歇爾天真調皮,她擰著梵高的耳朵說:「你來這兒,如
果沒錢,就把耳朵割下來送給我」。梵高果真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
用毛巾把滿臉是血的頭包好,又用紙把耳朵包好,送給了拉歇爾。拉
歇爾打開一看,嚇得暈死過去。
梵高被送進阿爾醫院。住院期間,他畫了病院、病室等奇麗的作
品。因病情不好,又轉到聖雷米精神病院。在這里,他畫周圍的一切,
病院花園里的石凳、病友、窗口望得見的景色、鳶尾花、橄欖園以及
遠山和太陽,都是他繪畫的題材。他特別喜歡畫病院周圍的側柏,他
說:「我感到奇怪,竟然沒有人來畫像我看到的側柏,它線條很好,
比例適當,是那樣的優美,就像埃及的宮女一樣。」
只有繪畫才是梵高最好的葯物,藝術使他感到欣慰。泰奧把他接
到巴黎,安排在離巴黎不遠的奧維,請精神病專家迦歇醫生為他治療。
迦歇是個美術愛好者,19世紀中葉許多的著名畫家幾乎都是他的朋友。
迦歇出於對梵高藝術的熱愛,免費為他治病。在他的細心照料下,梵
高畫了最後一批作品:《迦歇醫生肖像》、《奧弗的教學》、《茅草房》、《葡萄園的房舍》、《多比尼的花園》、《麥田上的鴉群》等。
這些畫都有強烈的表現力,筆觸賦予畫面一種運動的旋律。這是他生
命最後一刻放射出的光華。
1890年7月27日,梵高舊病復發,他借一隻手槍,對准胸膛扣動了
扳機。29日清晨1時許,梵高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的死,使泰奧的精
神瀕於崩潰。半年後,泰奧在烏得勒友逝世。泰奧的妻子把泰奧的屍
體遷到奧弗,安葬在梵高墓旁。墓地上種滿了象徵梵高理想的向日葵。
梵高死後,他的名聲才傳遍世界。他的繪畫,像一顆燃燒的星星,
給人間帶來了奇異的光芒,促進了20世紀新的繪畫思潮和流派的發展。
1934年,美國著作家歐文-斯通出版了《渴望生活——梵高的藝術生涯》。這部作品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歡迎,譯成80多種文字。1951年,
日本首次在舞台上演了三好十郎描寫梵高生平的戲劇《火一樣的人》,
使更多的人認識了梵高。
梵高生前只賣過一幅畫,而且售價極低。可是今天,梵高的畫卻
價值連城。梵高並不追求金錢,正如歐文-斯通所說:「這些天文數字
不會打動梵高的心,因為他對金錢是漠不關心的,他要的是了解生活,
描繪生活。
梵高的高尚心靈,體現在他一生嘔心瀝血創造出的非凡的作品中。
看到這些作品,人們會感到心裡燃起一把火,猶如窺視到梵-高那深邃
的眼睛射出熾熱的光芒。
⑶ 梵高創作期間的第一幅作品是什麼,時間是什麼時候
梵高創作期間的第一幅作品是《貓》,1861年,當時梵高8歲。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稱"梵谷",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出生於新教牧師家庭,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其作品受法國現實主義畫家米勒的影響。其實梵·高早期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融入了他們的鮮艷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兩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精神疾病中,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葬於瓦茲河畔的公墓。在梵高去世之後,其作品:《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已躋身於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納在法國的奧賽美術館,以及蘇黎世的kunshaus美術館。
文森特一生中有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而他的水彩畫十分出眾和油畫不分上下。他個人獨愛肖像畫,一生中畫過35幅自畫像,11幅向日葵,4幅覆蓋在以前的練習畫上,7幅在習作的背面,7幅在紙板上畫的。
⑷ 梵高的生平是什麼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荷蘭人,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
梵高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只有八年。
梵高幾乎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繪畫訓練。為弄到畫布、油彩和畫具而日復一日地奔波勞碌,精神上也不斷處於矛盾的狀態,為追求藝術的完美而承受著壓力,這些即使不是他後來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給他的生活悲劇埋下了種子。
梵高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系。而這一鮮明特徵在後來成了印象派區別於其他畫派而獨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梵高在談到他的創作時,對這種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系……」.
梵高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舉世矚目的七幅向日葵後,他選擇了自殺。
梵高自殺年僅三十七歲,作為一位藝術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於想像力的繪畫贏得評論界的贊揚。
梵高死後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並且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歷久不衰的傾向。即為了主觀意識而對物體進行再塑造。
盡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雙雙成為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鋒,成為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家的典型,但要設想他們的個人特點有多在不同則是很難的。高更是個攻擊傳統觀念的人,語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無情,有時蠻橫無禮。而梵高對於共事的藝術家,則充滿了一種天真的熱情的深沉的愛。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經歷之後,這種愛使他成為一個美術商人,並產生了進行理論研究的願望,進而成為比利時煤礦區的一名傳教士。1880年他開始學畫,後來他在布魯塞爾、海牙和安特衛普進修。於1886年來到巴黎,他在這里見到了勞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義小組的成員。
梵高在巴黎結識了印象主義畫家之後,他的調色板就變亮了。他發現,他唯一深愛的東西就是色彩,輝煌的、未經調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徵,與印象主義者們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運用印象主義者的技法,但由於他對於人和自然特有的觀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結論也具有非梵的個性。這從來都是如此的。而這種色調與向日葵永遠朝向太陽的精神又如此吻合。「無論多高多大,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來處」.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
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繼倫勃朗之後被認為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他和高更、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他們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卻反對印象派純客觀理性的描繪,提倡事物的實質和象徵意念,是現代藝術最重要的先驅。梵高27歲時才開始繪畫,在短短十年間, 繪畫了800多幅油畫及同等數目的素描, 卻幾乎從未能覓得買家, 只能長期依賴弟弟Theo 在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的一生,就正如畢加索所說: 『這人如不是一位瘋子, 就是我們當中最出色的。』
1873年,梵高在倫敦其伯父經營的畫廊中工作,並熱烈追求房東的女兒。後來,因為失戀,梵高嘗透了愛情的苦楚,他辭去畫廊的工作,一心投身傳道,以安撫人類痛苦的心靈。1876年,梵高在學校任義務教師,幫助低下層的小孩學習。1878年,梵高到比利時Borinage礦區任傳道員的工作。就在這年冬天, 礦洞發生坍塌的悲劇,傷亡慘重,上帝的神跡並沒有出現,令梵高對宗教開始失望。1879年,教會撤除了梵高的職務。被撤職後的梵高仍然留在礦區,開始對繪畫發生興趣。
1886年,梵高跟隨弟弟,去到藝術之都巴黎,認識了高更、塞尚、秀拉及羅特列克等同道中人,並深受印象派及日本板畫的影響,開始形成了日後強烈的個人風格。
1888年,梵高受塞尚的影響,到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省,尋找創作的靈感。他在阿爾定居,並在此繪畫了二佰多幅油畫,當中卻只能賣出一幅 (注:紅葡萄園),得到一則畫評。在貧困的生活中,赤熱的陽光下,不竭的創作令梵高變得神經衰弱。為了加強自己的信念,梵高喜孜孜地邀請高更到阿爾共同居住,並大肆粉飾了他的黃屋。但兩個固執的藝術家共同生活的結果,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左耳。從此,他不但失去高更這個好朋友,還給所有人笑作瘋子。1889年,梵高入住St. Remy的精神療養院。1890年5月,梵高搬到Auvers-sur-Oise, 靠近弟弟居住,並在短短兩個月內,繪畫了七十多幅油畫。狂熱而不可抑制的創作激情,有如烈火焚燒著他的內心,使他心力交瘁,精神瀕臨崩潰。1890年7月27日早上,文森特·梵高在麥田中開槍自殺,延至7月29日傷重不治,享年37歲。
梵高不描繪任何事物,他就是他畫中的主題和目的。而這個世界給他的感覺太過強烈,他只得消失。
作品
1.《夜晚的咖啡館》
梵高的激情,來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個世界,來自他所認識的人們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強烈反應。這絕不是一個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種簡單的反應。他寫信給弟弟提奧的信,是一個藝術家寫出來的最動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覺力,這種知覺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應。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獲得效果,這種效果是通過黃色或藍色來取得的。雖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觀念用來表達對於人物和自然的愛,及其表現過程中的愉快,但他對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談到《夜晚的咖啡館》時說:「我試圖用紅色和綠色為手段,來表現人類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館》是由深綠色的天花板、血紅的牆壁和不和諧的綠色傢具組成的夢魘。金燦燦的黃色地板呈縱向透視,以難以置信的力量進入到紅色背景之中,反過來,紅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與之抗衡。這幅畫,是透視空間和企圖破壞這個空間的逼人色彩之間的永不調和的斗爭。結果是一種幽閉、恐怖和壓迫感的可怕體驗。作品預示了超現實主義用透視作為幻想表現手段的探索,但是沒有一種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2.《星夜》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這是一種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羅曼藝術家當初在表現基督教的偉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嘗試。梵高畫的那些爆發的星星,和那個時代空間探索的密切關系,要勝過那個神秘信仰的時代的關系。然而這種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確筆觸造成的。當我們在認識繪畫中的表現主義的時候,我們便傾向於把它和勇氣十足的筆法聯系起來。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筆觸,它來自直覺或自發的表現行動,並不受理性的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梵高繪畫的標新立異,在於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覺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可以用一種小心謹慎的筆觸來加以證明。這種筆觸,就象藝術家在絞盡腦汁,准確無誤地臨摹著他正在觀察著的眼前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看,實際確是如此,因為梵高是一位畫其所見的藝術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親近又茫遠的風景畫,這可以從十六世紀風景畫家老勃魯蓋爾的高視點風景手法上看出來,雖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義者的風景畫。高大的白揚樹戰栗著悠然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山谷里的小村莊,在尖頂教堂的保護之下安然棲息;宇宙里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在「最後的審判」中旋轉著、爆發著。這不是對人,而是對太陽系的最後審判。這件作品是在聖雷米療養院畫的,時間是1889年6月。他的神經第二次崩潰之後,就住進了這座療養院。在那兒,他的病情時好時壞,在神志清醒而充滿了情感的時候,他就不停地作畫。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有規律地跳動著星星發光的黃色。前景中深綠和棕色的白楊樹,意味著包圍了這個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繼承了肖像畫的偉大傳統,這在他那一代的藝術家裡鮮見的。他對人充滿了激情的愛,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畫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樣,從一開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殺前的幾個月里所畫的最後自畫像都是如此。它如實地表現出瘋人凝視的可怕和緊張的眼神。一個瘋人,或者一個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畫出這么有分寸、技法嫻熟的畫來。不同層次的藍色里,一些節奏顫動的線條,映襯出美麗的雕塑般的頭部和具有結實造型感的軀干。畫面的一切都呈藍色或藍綠色,深色襯衣和帶紅鬍子的頭部除外。從頭部到軀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與節奏的組合,以及所強調部位的微妙變化,都表明這是一個極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藝術家,彷彿梵高完全清醒的時候,就能記錄下他精神病發作時的樣子。
3.《烏鴉群飛的麥田》
在這幅畫上仍然有著人們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黃色,但它卻充滿不安和陰郁感,烏雲密布的沉沉藍天,死死壓住金黃色的麥田,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空氣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亂低飛的烏鴉、波動起伏的地平線和狂暴跳動的激盪筆觸更增加了壓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畫面極度騷動,綠色的小路在黃色麥田中深入遠方,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奮情緒,這種畫面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詳的預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絕命書。就在第二天,他又來到這塊麥田對著自己的心開了一槍。
4.《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但兩個固執的藝術家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左耳。
世界把自己的癲狂最先傳染給人類的畫師——就像曾經給他的筆端注入魔力。我們驚訝地注視著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顫抖的手勢:他彷彿在代替整個人類受刑,成為痛苦的化身。想到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掙扎的線條與狂舞的色塊:傾泄的顏料里調和著他的血,而畫布,不過是他包紮傷口的綳帶。這是一位生活在傷口裡的大師,他習慣用傷口對世界發言。這是一個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鐮刀最終收獲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卻留下了一隻著名的耳朵——這最後的遺物似乎並沒有失去聽覺,收集著後人的議論。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設在我們生活中的聽診器,刺探著我們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還活著,還擁有記憶。為什麼不在他呻吟與崩潰的時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聽見了嗎?你的耳朵長在何處?
5.《十四朵向日葵》
這些簡單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現出令人心弦震盪的燦爛輝煌。梵·高以重塗的筆觸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塊黏土。黃色和棕色調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現出充滿希望和陽光的美麗世界。然而在畫此作的同時,畫家死命想抓住的這個世界還是緩慢卻無情地溜走了。或許這畫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劇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終結時期的心理狀態。他是個熱愛自然並能從簡單的事物看到純粹之美的畫家,他說他寧可畫從窗戶向外看到的樹影而不想像中的幻像。
有人這樣評價:"如果說修拉另自然服從於自己的才智,梵高則是張揚自然,使其應和自己的感情."
另,有人打成"梵谷",但"梵高"較准確
從遺傳學角度講,梵高晚年進入神經病醫院很可能與其姨姨中有癲癇病患者有關
梵高的三段辛酸愛情故事
戀原是一廂情願
1869年秋天,16歲的梵高經叔父介紹到一家美術行當小職員。他誠實可靠,聰穎勤奮,不久被晉升後派往倫敦。在倫敦,他對房東太太的女兒尤金妮亞一見鍾情。外表醜陋,走路時佝僂著背,活像一個小老頭的梵高認為尤金妮亞是一位絕代佳人,為之神魂顛倒。
梵高生性怪僻,不懂人情世故,不善與人交往。但是愛情的魔力往往是強大的,自從梵高認識了尤金妮亞之後,就完全改變了他以往的個性。他捲入了愛的漩渦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樂趣,並成為一個偶爾還能有幾分幽默,頗受人喜愛的人。涉世未深的梵高公開承認了自己對尤金妮亞的愛慕之情。然而,梵高不舍的追求並沒有得到任何回報,相反,尤金妮亞討厭他發出的猛烈追求攻勢。在梵高向她求愛時,她堅決地拒絕了。
梵高缺乏察言觀色的能力,更不能徹底了解女人內心的真正想法。事實上,尤金妮亞從未表示過對梵高有任何的好感,只是他自己一直處於幻想中的戀愛狀態,這段無疾而終的戀愛終於以失敗告終。失戀後的梵高仍然忘不了尤金妮亞,他經常去尤金妮亞的家裡找她,並力圖表達自己的真摯愛情,期待尤金妮亞能回心轉意。
當梵高再一次向尤金妮亞求愛時,尤金妮亞告訴他,自己早已在一年前就訂了婚。這個沉重的打擊幾乎讓梵高絕望,但他還夢想將尤金妮亞從別人的懷抱中奪回來。梵高努力尋找著機會,直到有一天,梵高親眼看到尤金妮亞緊緊依偎在一個瘦高個男人的懷里,兩個人熱烈地接吻。梵高的一切夢想都幻滅了,他的心彷彿被人掏走了一樣。隨後,痛苦不堪的他離開了倫敦,去了巴黎。
1880年,在畫店工作的弟弟提奧接濟當時已27歲的梵高去學畫。盡管經濟情況非常不樂觀,但是繪畫給梵高帶來了無盡的歡樂,讓他暫時忘記了對尤金妮亞的思念。
觸動社會禁忌愛上表姐
1881年,梵高回家探親,見到了在他家裡做客的剛成為寡婦的凱表姐,凱表姐熱情而大方,她的美麗幾乎使梵高沉醉。凱是一個典型的荷蘭女性,頭發是深栗色的,藍色的眼睛裡閃動著迷人的光彩,豐滿的嘴唇像含苞待放的花兒一樣微微啟開。
梵高突然為尤金妮亞的拒絕而感到高興,他覺得,自己過去的愛是那麼的膚淺,尤金妮亞只是一個無知的孩子。梵高深信不疑的一點是:和凱表姐相處,要比跟尤金妮亞待在一起有價值得多。凱使他重新認識了愛情,理解了愛的真諦。然而,在19世紀的荷蘭,和表親結婚是一個嚴重的社會禁忌。而且,讓梵高傷心的是,和他的初戀尤金妮亞一樣,凱對他幾乎也沒有任何興趣。梵高發現凱表姐總是迴避愛情和婚姻的話題,從來不給他任何錶白的機會。有一天,吃完午飯後,當梵高與凱在小溪旁的樹蔭下休息時,梵高終於忍不住向凱吐露了自己的心聲,但是,聽到梵高表白的凱很憤恨地離開。
盡管遭到凱表姐無情的拒絕讓梵高傷心不已,但他仍然勇敢地決定去叔叔家找凱表姐。但叔叔見是梵高,連大門都不給他開。叔叔反復告訴他,凱不在家裡。偏執的梵高為了見到表姐,竟然拿來一盞煤油燈,將自己的手放在煤油燈的火苗上,對叔叔說,「讓我見見表姐,否則我就一直把手放在燈上。」梵高的叔叔見狀,迅速將燈吹滅,並將他帶到附近的一個酒吧,將他灌醉。然而,喝醉酒後的梵高仍然沒能見到表姐,只是得到了叔叔更強硬的回答:「你永遠不可能和她在一起!」
巨大的悲傷充斥著梵高的心,使他的身體和精神都備受摧殘。梵高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受到如此殘酷的愛情挫折的他沒有奢求,只希望能獨立地生活下去。
150法郎斷送婚約
經歷了兩次愛情的挫折後,梵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畫畫上。
有一次,在畫素描時,梵高認識了曾做過妓女的克里斯蒂娜。兩個人你來我住,感覺很是投機。每次,克里斯蒂娜下班之後,就給梵高當模特兒,有時還為他做菜、燒飯、洗衣服。這些舉動讓梵高體會到家的溫暖,讓他萌生了結婚的念頭。
不久以後,兩個需要安慰的人就同居了。對梵高而言,克里斯蒂娜有著令人崇敬的品質,和克里斯蒂娜在一起,使他增加了信心和力量。梵高不希望只是把克里斯蒂娜當作自己的情婦,他要和克里斯蒂娜結婚,共同生活、彼此愛護。能有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就算再辛苦梵高也覺得快樂。克里斯蒂娜也想盡量做一個賢妻良母。
盡管外人對他們指指點點,但兩個相愛的人義無反顧地決定:當梵高每月能賺到l50法郎時就結婚。
然而,克里斯蒂娜在當妓女時把身體給弄垮了,她虛弱的身子需要大量的營養品。而對繪畫近乎痴迷的梵高,把大量的錢花在了買顏料和雇模特上,這一切使得克里斯蒂娜心疼不已,兩人的矛盾日漸加深。
最終,由於梵高無法賺到150法郎的月薪,他與克里斯蒂娜徹底斷絕了關系,結束了自己的第三段愛情。
⑸ 求梵高簡介,約100字!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於1853年3月30日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後他投身於繪畫。
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他的畫,開始由早期的沉悶、昏暗,而變得簡潔、明亮和色彩強烈。
1888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已經擺脫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走到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境地。同年與高更交往,但由於二人性格的沖突和觀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敗。此後,梵高的瘋病(有人記載是「癲癇病」)時常發作,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5)梵高在法國巴黎創造了什麼擴展閱讀:
梵高的創作特點:
1、主題
梵高的作品中充滿天然的悲憫情懷和苦難意識。例如在梵高藝術生涯的初期,繪畫最多的題材是礦區陰慘的場景和勞作的礦工。在埃頓時期,落日的翻滾、日里的農夫和農婦更多出現在他作品中。
2、題材
梵高對農民、對田野生活、對鄉村田野風光有著很高的熱情,他喜愛農民的一切,尤其是向日葵、麥田、鶯尾花、豌豆花等。他經常選取這些散發著泥土清香的物象作為自己的繪畫題材,在他短暫的藝術生涯中,梵高憑借著自己敏銳的藝術感知力深情地、細致地描繪著這些質朴、自然的風景、靜物及人物,他也因此被稱為「畫家中最純粹的畫家」。
3、色彩
梵高是一位色彩主義畫家,他對色彩的偏好幾乎達到了一種癲狂的狀態,這雖然與他的精神疾病有著一定的聯系,但是也不能否認梵高對於色彩的創造性的發現和表現。他的畫作中的色彩都是較為奔放、誇張的,這也深深地影響了20世紀的表現主義和野獸派繪畫。
4、造型
梵高繪畫追求的是一種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獷的筆觸帶來的是一種直率而又單純的表現方式,帶有一定的力量和強度,他們強調的是「神」的傳遞,而非「形」的表現,這與古典主義所追求的「忠實地表現自然」的繪畫理念有很大的差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梵高
⑹ 梵高是什麼畫派的的關鍵人物,給後繼者留下了什麼
梵高,是後印象派的著名畫家,給後繼者留下了諸多舉世聞名的畫作,如《星月夜》、《向日葵》、《麥田》、《草地》等。
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生於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去世,年僅37歲,是荷蘭著名的後印象派畫家。梵高的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影響著後世的畫家和人們。
1、個人經歷
梵高出生於荷蘭一個小鄉村的普通家庭,早年曾經做過職員也當過經紀人和傳教士,後來專注於繪畫。他先在荷蘭學習,後前往巴黎結識朋友和新作品,拓展了視野。1888年,梵高來到法國。這之間他癲癇病時有發作,仍堅持作畫。兩年後,他在精神錯亂之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梵高,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的畫作彰顯著他內心的孤獨與不安,和對生命的絕望和熱愛。 讀者朋友們,你們對梵高的作品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