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時法國的25mm火炮是怎麼回事啊,反坦克
哈其開斯〔Hotchkiss〕,
學名「Canon léger de 25 antichar modèle 1934 L/72」,
英語通稱「SA-L 34 L/72 25mm Anti-Tank Gun」。是法國陸軍第一款專門設計的反坦克炮。
早在一九二一年法軍就提出研製一種介乎於十五毫米~三十七毫米之間的輕型反坦克武器,主要用於步兵分隊,並要求能在必要是移植到飛機上作航炮。到了一九二四年,取消了兼作航炮的要求並把設計目標名確為口徑三十毫米和有效射程四百米。
一九二六年哈其開斯和APX分別提交了他們的樣炮,最後在一九二八年哈其開斯的設計通過了評審,主要原因是哈其開斯炮四十毫米的穿甲深度和一千米的有效射程。但法軍後來尋求更大口徑的反坦克炮時,選中了APX的四十七毫米炮。
最後定型的是二十五毫米口徑的,法國軍方都認為這一口徑是威力和機動性的最優結合點。一九三四年,該炮列裝法國陸軍,是一九四○年時法國陸軍在役最多的反坦克炮。
法國戰役時因為英國遠征軍反坦克武器的不足,所以英軍大量引進裝備了二十五毫米哈其開斯反坦克炮。機械化程度較高的英軍很快發現,雖然該炮設計上是可以牽引,但在行進較快的卡車牽引下該炮很容易損壞,於是英軍只好把它們扛上車。
在戰斗中該炮和其它類似的武器一樣,因為有效射程太近而招致到嚴重的損失。不過該炮性能良好,對付一九四○年時的三號及以下的德國戰車完全沒問題,四號在較近的距離上也能擊穿。
跟英國兩磅炮一樣,德國在法國戰役繳獲了大量的哈其開斯,並給予標號「PaK 112(f)」,除少部分用來補充三六型反坦克炮〔Pak 36〕的損失並在東線充當二線裝備外,多數賣給了盟國,如芬蘭和羅馬尼亞。火炬行動時維希法國裝備的哈其開斯在北非參加了抗擊美軍登陸的戰斗。
除步兵用牽引型號外,該炮還有車載型,廣泛用於法國的裝甲車輛,如 AMD Panhard 178 裝甲車和 AMR ZT3 坦克殲擊車等。
主要性能
口徑:25mm
重量:496kg
炮全長:3.71m
炮全寬:1.05m
射速:15 發/分
水平射界:60°
高低射角:-5°~+21°
初速:918m/s
彈丸重:320g
穿甲能力〔 30°/400m 〕:40mm
有效射程:1000m
㈡ 二戰英國法國步兵裝備
英國在二戰中裝備還可以:
李·恩菲爾德4型步槍
工作方式:非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10發
簡介:是在對非自動步槍經過30年以上的精心改進的基礎上研製的。該槍的原型是詹姆斯·李(蘇格蘭人,後移民美國)研製的1895式步槍。1895式步槍發射6毫米高速彈,但它的筆直拉動的槍栓在戰斗中證明是很不方便的。
1907年,帶短彈倉的Lee Enfield(SMLE) II型步槍被引進英國,幾年後Lee Enfield III型隨著出現。這些步槍都使用了一種轉動工作的槍栓,而不是筆直的。這種方式能使一名訓練有素的士兵以每分鍾15發的速度射擊。在一戰中,這些步槍成為英國步兵的制式武器。
在對SMLE設計進一步簡化的基礎上,在1928年,誕生了Lee Enfield 4型步槍。該槍直到1941年才開始大量生產,並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
斯登式沖鋒槍是英國在1940年敦刻爾克敗退後,在面臨武器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研製的.因此它具有加工簡單,製造方便,價格低廉的特點.採用9MM口徑,32發彈夾在槍身左側.射速500發每分.它成為英軍制式沖鋒槍,產量超過400萬支.由於它生產倉促,所以該槍的許多缺陷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做工粗糙使彈倉口易變形、彈倉彈簧強度不夠……。因此二戰後該槍就逐漸消失.
布倫輕機槍使用英國.303英寸彈葯,最明顯的特點是30發彎曲形彈夾從上方插入。由於它只有22.25磅重,一個人就可以使用,但通常一把槍配備兩人,一人負責攜帶彈葯和裝彈。盡管它射速不高,但實戰證明,它在各種環境下都有很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其他還有維克斯式馬克I型重機槍 , M36型手榴彈 ,步兵反坦克榴彈投射器PIAT等
㈢ 二戰和一戰中有哪些武器出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武器:
陸地:大炮、重機槍、坦克(後期,英國,性能不佳)
空中:飛艇、飛機(開始只能用於偵察,後期能打機槍了)
海上:戰列艦、潛艇(性能不佳)
二戰:
陸上:坦克、裝甲車、摩托化步兵、大炮、出現了通用機槍
海上:航空母艦、戰列艦、潛艇、驅逐艦(護航、打擊潛艇)
空中:戰斗機、轟炸機、攻擊機、滑翔機、傘兵
雷達出現並用於實戰,原子彈。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了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機關炮。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千克,最大射程9300米。許多國家還採用過在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 增大射角、 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坦克,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有「陸戰之王」之美稱,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強大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有生力量,是戰爭中的威力極大的武器。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製造的飛機進行了成功的飛行,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重於空氣的航空器的有動力、可操縱的飛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已用於作戰,當時飛機的速度已達180~220千米/時,升限6000~7000米,航程400~450千米,轟炸機載彈量1000~2000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速度達到750千米/時,轟炸機載彈量可達10噸左右。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發動機由活塞式發展到噴氣式,飛機的飛行性能顯著提高;80年代飛機的升限已超過30000米,最大速度超過3倍音速,航程超過20000千米,最大載重量超過100噸。
潛艇或稱潛水船、潛艦是能夠在水下運行的艦艇。潛艇是公認的戰略性武器(尤其是在裁軍或擴軍談判中),其研發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業能力,目前只有少數國家能夠自行設計和生產。特別是彈道導彈核潛艇更是核三位一體的關鍵一極。
航空母艦,簡稱「航母」,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可以提供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
航空母艦一般總是一支航空母艦戰斗群的核心艦船,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掩護和遠程打擊能力。
航空母艦有多種分類方式。按艦載機分類,可分為專用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專用航空母艦主要有攻擊型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或直升機母艦)、訓練航空母艦以及護航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已在二戰後全部退役。攻擊型航空母艦主要載有戰斗機和攻擊機;按排水量大小可分為大型航母(排水量6萬噸以上),中型航母(排水量3-6萬噸)和小型航母(排水量3萬噸以下);按動力裝置可分為核動力航空母艦和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發展至今,航空母艦已是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艦艇之一。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在不依靠當地的機場的情況下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時至今日,航空母艦已是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成為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
原子彈(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大殺傷力武器。主要包括裂變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和聚變武器(亦稱為氫彈,分為兩級及三級式)。亦有些還在武器內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輕元素,以增大輻射強度擴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彈)。
㈣ 二戰法國坦克
被縛的巨獸——二戰法國B1 bis重型坦克
一,設計和研發
一戰結束之後,法國陸軍除了保留一部分英國制(網路)造的Mk V型坦克以外,唯一大量裝備的坦克就只剩下雷諾FT-17輕型坦克了。1920年7月,在被稱為「法國裝甲兵之父」的埃司丁將軍(Gen.Estienne)的提議下,設計人員提出了一種十分大膽的設想,欲將新型坦克定位成多用途坦克。這種坦克將替代原來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安裝機gun的輕型坦克、安裝加農炮的重型突破坦克以及安裝榴彈炮的自行火炮。它安裝無線電通訊設備和搜索用探照燈,能夠輕易地越過障礙,完成各項任務。
1921年1月,法國陸軍總參謀部委任Buat將軍領導一個委員會負責法國陸軍未來坦克的開發工作。該委員會堅定不移地貫徹了法國陸軍對於坦克只是步兵支援武器的指導方針,結合一戰中的經驗和教訓,決定只開發兩種坦克:1)重型坦克(法語char de rupture),用於突破敵人防線;2)戰斗坦克(法語char de battaille),用於多用途作戰需要。其中,新型的「戰斗坦克」將替代法軍現役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後來,正是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了著名的Char B1系列坦克。最初,Char B1戰斗坦克的設計要求是:全重13噸,最大裝甲厚度25毫米,車體部分固定安裝一門用於支援步兵作戰的75毫米火炮,活動炮塔安裝兩挺機gun。
經過與各公司的協調之後,法國陸軍終於在1926年1月17日同雷諾公司簽署了制(網路)造3輛Char B1原型車的合同。但在同年,法國陸軍最高指揮部重新評估了未來法國陸軍步兵作戰對支援坦克的需求。根據陸軍最高指揮部重新評估後的結果,戰斗坦克(char de battaille)的要求被改為能夠抵禦所有的步兵武器,平均行駛速度達到每小時15小時,車體部分固定安裝一門75毫米火炮,旋轉炮塔安裝2挺機gun。
陸軍最高指揮部這種毫無依據的干涉致使1926年剛剛定購的3輛Char B1原型車生產工作被迫中止並重新接受評估。這樣,直到1929年1月第一輛原型車才剛剛完工。1930年5月,第一輛原型車終於完成並被送交位於博格斯(Bourges)的法國陸軍測試部隊,成為了新的Char B型。 這種坦克的全重已經達到了25噸,車組乘員為4人,最大裝甲厚度為25mm。坦克的發動機選用了雷諾公司生產的6缸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80馬力,平均行駛速度為28千米/小時,而最大行駛速度則達到了45千米/小時。坦克的儲油量為800公升,其最大行程約為12個小時。坦克的武器包括:一門固定在車體上的75mm短管火炮,車體前部的兩挺航向機gun和旋轉炮塔上的兩挺機gun。
到1931年10月為止,總共有3輛原型車交付給法國陸軍,它們被先後送到位於Mourmelon鎮附近的射擊和機動性測試場接受進一步測試。在結束了Char B1原型車的各項測試工作後,法國陸軍對「中型坦克」方案提出了進一步改進的要求。希望改善其機動性,提高行駛速度和越野能力,並加強裝甲防護,增設無線電通訊設備和車內聯絡裝置。軍方決定加厚B1坦克的裝甲(平均厚度至40mm);另外,旋轉炮塔上的兩挺機gun應更換為1門47mm火炮。
限於篇幅,請看下面鏈接:
㈤ 二戰英國法國步兵裝備
步槍:MK系列卡賓槍(主要用於叢林作戰),李恩菲爾德步槍(北非戰場及西線戰場),少數部隊裝備M1加蘭德步槍和M1卡賓槍。
狙擊步槍:春田步槍(與美軍一樣),加裝瞄準鏡的李恩菲爾德步槍
沖鋒槍:思登沖鋒槍(裝配於西線戰場),湯姆森沖鋒槍(裝配於北非戰場),少數傘兵部隊配發美軍的M3沖鋒槍(也叫注油強 o(∩_∩)o...)
火力支援武器:布倫輕機槍(裝配大多數部隊),美軍的BAR(裝配於少數傘兵),勃朗寧機槍
反坦克武器:巴組卡火箭筒,還有一種反坦克迫機炮(不知道正式名字)
手雷:MK2型,M1型
法國主要是游擊隊裝備有 Kr98k毛瑟步槍,李恩菲爾德步槍,MP38,MP40,Sten。
㈥ 二戰中法國的mie 1937反坦克炮,它究竟有多厲害
二戰時期,反坦克武器並不發達,除了常規的反坦克步槍之外,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還是反坦克炮。這種武器能夠在有效射程內穿透坦克的裝甲,殺傷坦克內的乘員。法國雖然在二戰時期的戰鬥力低的令人不可思議,但是在反坦克炮的研製上,法國還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法國生產的mie1937型反坦克炮也是非常厲害的反坦克武器。首先就是這種炮的基本上部署在旅和師級別的單位,單獨編製成為反坦克炮連使用。其次就是這種火炮的穿甲能力還是非常強悍的,可以擊穿80毫米的裝甲。最後就是雖然法國在1940年戰敗投降,但是德國接手這些火炮之後,卻給了這些火炮非常高的評價。
最後就是雖然法國在1940年戰敗投降,但是德國接手這些火炮之後,卻給了這些火炮非常高的評價。德國軍隊擊敗了法國軍隊,繳獲了大量這種火炮,德國軍隊在對這種火炮進行測試之後發現,這種47毫米的火炮作戰性能非常好,所以德國就將這種火炮重新改裝之後裝備了自己的部隊。
㈦ 二戰法國的制式步槍是什麼
法國 貝蒂埃步槍
全長1305毫米
空槍重3.8公斤
發射8×50 毫米的勒貝爾步槍子彈
內置彈倉供彈,容彈量為3發
法國 MAS-36步槍
㈧ 二戰間各國家使用的武器是什麼
二戰德軍常用戰車坦克:
德軍 Jagdpanzer 38(t) 坦克殲擊車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是基於38(t)坦克的底盤上研製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研製的最後一種坦克殲擊車。古德里安於1943年3月提出研製輕型坦克殲擊車的建議,以彌補德軍反坦克能力的不足。德國陸軍兵器局採納了他的建議,於1943年12月下令研製「戰斗全重為13t的38(t)輕型突擊炮」,由捷克的BMM公司負責研製。BMM公司僅用1個月的時間就生產出第一輛樣車。1944年4月20日,有20種新型坦克殲擊車參加了希特勒生日進行的兵器展示,希特勒大喜過望。同年6月19日,這種坦克殲擊車被命名為「追獵者」坦克殲擊車。「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從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產了2584輛。
德軍 Jagdpanzer VI Jagdtiger 坦克殲擊車
德國於1943年2月開始研製「獵虎」坦克殲擊車,其設計的目的是遠距離支援步兵和裝甲戰斗車輛。「獵虎」坦克殲擊車由於生產數量很少,東線戰場僅在德軍向本土退卻的戰斗中發揮了作用,在西線,阻滯盟軍坦克的進攻中也有一定作用。
德軍 Panther II 坦克
1943年2月,德國陸軍武器局武器試驗部第六科第Ⅲ分科(典型的官僚主義產物)為使「豹式」和「虎式」坦克達到通用化,而希望亨舍爾公司與奧克斯布格-紐倫堡機械製造廠(以下稱MAN公司)進行有關的特殊技術開發。宗旨是使坦克零配件通用而減少各軍工廠產品沖突的麻煩。這兩種坦克的改良型從1943年4月起被稱為「豹Ⅱ」和「虎Ⅱ」。1943年底「虎Ⅱ」得到「虎B」的正式名稱並開始量產,它成為著名的「虎王」,而倒霉的「豹Ⅱ」最多可能只完成了兩輛試驗型,有一輛搭載「豹式」G最終型炮塔的樣車戰後被送到美國肯塔基州的諾斯-福克斯美國坦克學校解析,現在展出於巴頓坦克博物館。
德軍 Panzerjager I 坦克
基於Pz-I坦克底盤德國開發了二戰期間第一種自行反坦克車輛。它安裝的是捷克製造的47mm Pak(t) 36 L/43.4(Skoda 47mm A-5 P.U.V vz.36 gun)型炮,底盤採用了PzKpfw I B型坦克的底盤,乘員三人。乘員的防護僅僅是依靠簡單的火炮防盾,其頂部和後部都是開放式的。火炮的左右轉角為各15度,可以攜帶86發炮彈。這些Pzjager-I很快便基本在德國現役部隊中消失了,因為它弱小的火力,不過直至1943年仍有一些在役。Pzjager I被編組成坦克殲擊營投入西線、北非以及蘇聯戰場(比如第521和第643坦克殲擊營,1940年,法國)。 雖說Pzjager I坦克殲擊車性能根本不能適應戰爭後期的形勢,不過作為二戰中第一種被實用於戰場上的自行反坦克車輛,它在裝甲車輛史上還是有一定地位的。
德軍 PzKpfw 38(t) 坦克
1938-1939年,德國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生產中的150輛LT-38坦克被德國沒收了,並被重新命名為PzKpfw 38(t) A型。德國控制捷克後,LT-38坦克成為德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並且一直保留生產直至1942年6月。二戰期間,,PzKpfw 38(t)坦克不僅裝備德軍還裝備了其他很多軸心國軍隊,比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最後在1945年5月戰爭結束的時候,LT-38坦克被捷克斯洛伐克陸軍用做訓練直至50年代。
德軍 PzKpfw I 坦克
盡管PzKpfw I型坦克不具備什麼真正的戰斗價值,但是它是一種優秀的訓練工具,它幫助德國訓練了大量的高素質裝甲部隊成員,很多德國坦克手首次使用的坦克也是PzKpfw I型坦克,對於二戰中強大的納粹德軍裝甲部隊來說,這種坦克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德軍 PzKpfw IV 坦克
二戰期間,PzKpfw IV型坦克還輸出到匈牙利(52輛)、羅馬尼亞(100輛)、保加利亞(46輛)、芬蘭(15輛)、西班牙(20輛)以及克羅埃西亞等軸心國軍隊。1943年,少量的PzKpfw IV/G型坦克被輸出到土耳其。從1941年到1943年,蘇軍繳獲了大量的PzKpfw III型、PzKpfw IV型坦克以及StuG III型突擊炮。其中一些被紅軍臨時使用,另一些則被改裝成突擊炮,比如SU-76i、SG-122A。戰後,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西班亞、敘利亞、約旦以及土耳其等國仍在使用IV號坦克,直至1967年。
德軍 PzKpfw VI「Tiger」坦克
是當參加1942年底的大規模戰役時,PzKpfw VIE 虎是戰場上最重也是威力最大的坦克.一時間,所有的盟軍火炮對它都沒有效,而他的大炮可以在最大射程內摧毀所有的盟軍坦克。這使它很快獲得了令人生畏的聲譽.直到蘇軍的122毫米和152毫米炮的出現這種情況才結束.虎式坦克常常結成一隊。PzKpfw VIE共生產了1354輛。
德軍 Elefant 坦克殲擊車
「象」式坦克殲擊車火力強大,防護性能超群,但是機動性卻較差,而設計思想上的大膽創新,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使「象」式坦克殲擊車確立了它在世界戰車史上應有的地位。
ゅ魚擺擺ゆ° 2006-04-08 12:18
德軍 Hummel 自行榴彈炮
1941年9月,德國陸軍兵器部決定,新的自行榴彈炮盡量採用T Ⅲ/T Ⅳ上的零部件,並使戰斗重量控制在23.5噸之內,由啊爾凱特公司負責研製,研製名稱為」Ⅲ/Ⅳ型火炮搭載車「。阿爾凱特公司於1942年初正式開始研製工作。研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總是認為在3/4號車上搭載150mm榴彈炮是很困難的。直到1942年7月,將leFH18型105mm榴彈炮裝載2型輕型坦克上之後,才重新審視150mm榴彈炮的裝車問題。1942年7月15日,希特勒下令在T Ⅲ/T Ⅳ型坦克上裝載150mm榴彈炮。這樣。阿爾凱特公司在對地盤經過一番改造之後,終於在1942年10月製成了第一輛樣車。後來,該車被命名為「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
德軍 Marder II 坦克殲擊車
在入侵蘇聯以前,德國人已經製造了少量的坦克殲擊車,但這些產品的表現默默無聞。它們的反坦克戰績甚至比不上客串的III號突擊炮。T34坦克的威脅使得德軍迫切需要火力更猛的反坦克武器。在仿製T34失敗後,德國人迅速找到了一個替代方法:將T34主炮或相似的長身管75mm炮裝在自己的坦克底盤上,作為支援武器協同裝甲部隊作戰。於是幾種型號的Marder幾乎在同時投入生產。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利用現有設備拼湊而成。MarderI,II的威力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80-90mm的裝甲。Marder II / Sd.Kfz.132 在II型坦克底盤上加裝經過改進以適應德國彈葯的T34/76的76.2mm Pak 36(r) L/51 火炮。彈種與Pak40系列相同。1942年4月到1943年6月共生產了201輛。
德軍 Marder III 坦克殲擊車
Marder系列是二戰德軍最早大量裝備的坦克殲擊車,盡管它的產生有很大的應急的成分,而且作為過渡車型在1944年就停產,還是有近三千輛Marder系列裝備了若干「裝甲反坦克營」配屬於坦克師和機械化師。更重要的,Marder系列確立了德國坦克殲擊車的發展方向,並為建立相應的部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德軍 Sdkfz251 半履帶車
Sdkfz251裝甲輸送車是用博格瓦德(Borgward)公司3tHLKL6型半履帶式運輸車底盤研製的,主要用來輸送人員,1939年-1945年間在德軍中服役,包括各種變型車在內,其生產量共1.6萬輛。該車的戰斗全重8.5t,被列為中型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Sdkfz251系列裝甲車在裝備部隊後,立即參加了1939年8月德軍對波蘭的入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幾乎參加了德軍的每一次軍事行動。
德軍 Nashorn 坦克殲擊車
1942年2月,埃克特Alkett公司在Geschutzwagen III/IV的底盤上裝備了43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 L/71),設計定名為"Hornisse" (大黃蜂)。1942年晚些時候,這種車體還被用於「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編號Sd.Kfz.165)。 1944年早期,駕駛室前裝甲板的布置在生產中有了變動,火炮也變為43/1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1 L/71),這樣該車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型號。1944年2月24日,希特勒下令將第二種型號命名為"Nashorn"(犀牛)。盡管缺少裝甲防護,二者都為威力強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提供了急需的機動性。「大黃蜂」和「犀牛」頂部敞開的戰斗室僅依靠帆布來遮蔽風雨,而且缺乏一挺車體機槍,通常一挺MG34或MG42機槍會配備在車體內以提供近戰防禦。從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設計、德國埃森工廠Deutsche Eisenwerke製造的「大黃蜂」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產量很低,分別為20輛和474輛。最後它們逐漸被威力更大、防護更好的自行反坦克炮如Jagpanzer IV和Jagpanther所取代,但它們的戰史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德軍 PzKpfw III 坦克
PzKpfw III型坦克除了德軍使用,還輸出到其他的軸心國家軍隊,比如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斯洛伐克。在1943年之前,PzKpfw III型坦克可以說是德國最好的坦克之一,是二戰初期德軍裝甲部隊的絕對主力坦克。
德軍 PzKpfw T-34 747(r) 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國防軍和武裝黨衛隊是蘇制T-34坦克最大的非盟軍用戶。在1941年到1945年的東線戰斗中,德軍繳獲了幾百輛各種型號的T-34.據統計,到1945年3月為止,大約300輛T-34被用於戰斗中。另外,退出現役的和在戰場上繳獲的損壞的T-34也經常作為在德軍中服役的T-34, SU-85, SU-100和SU-122的零部件來源。同時直至1944年底,這些T-34也經常用於性能測試和作為射擊訓練的靶子。
德軍 PzKpfw V 「Panther」坦克
PzKpfw V 黑豹式中型坦克在二戰德軍坦克中名氣僅次於虎式重型坦克,它和蘇聯的T-34中型坦克是二戰中最好的中型坦克。
德軍 PzKpfw VI Tiger II 坦克
PzKpfw VI「虎王」重型坦克是二戰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戰結束,盟軍始終找不到有效對付它的辦法。「虎王」重型坦克將威力強大的火炮和盟軍坦克與反坦克炮幾乎無法射穿的裝甲結合在一起,結果就是產生了這么一個戰場上的可怕怪物。
德軍 PzKpfw VIII Maus 超重型坦克
PzKpfw Maus鼠式坦克是在希特勒本人的命令下於1942年開始研製的.它由電動馬達驅動,動力由自帶的柴油發動機提供. 兩輛原形鼠式坦克於1943-1944年間生產.直到1945年,該坦克仍在測試中.但在戰爭末期,也被用於組織蘇軍的猛烈攻勢.有一輛被保存在莫斯科郊外的博物館中.
ゅ魚擺擺ゆ° 2006-04-08 12:24
德軍 Stug III 自行突擊炮
德軍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共有大約9500輛StuG III型系列自行突擊炮參戰,該種突擊炮結構簡單,機動性較好,有一定防護力,自身車身低矮不易被擊中,是德軍裝備的一種相當優秀的自行突擊炮。
德軍 Sturmpanzer IV Brummbaer突擊炮
「灰熊」的車體由奧地利的斯太爾-戴姆勒-布福公司的尼伯龍根工廠製造,戰斗室由杜爾斯堡市的克虜伯公司埃森兵工廠製造,火炮來自捷克的斯柯達工廠。初期生產型由四人車組操縱而不是通常的五人,裝填手還負責承擔無線電操作員的工作。1944年1月,IV式突擊炮正式獲得了「灰熊Brummbaer」的命名。
德軍 Sturmtiger 重型突擊炮
「突擊虎」的構想源自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殘酷巷戰。蘇軍利用斷壁殘垣的地利給予德軍重大殺傷,而普通火力很難有效殺傷其中的目標。受此教訓,德國急需為參加巷戰的重裝步兵配置足以殺傷結構復雜建築內敵人的火力支援車輛。起初構想為「突擊虎」裝備210毫米榴彈炮,但當時這種火炮並未製造出來。作為替代,德軍使用了38厘米短管 Raketenwerfer 61 L/5.4 尾裝填臼炮,彈葯為短程(4600~6000米)高爆火箭彈。這種臼炮由萊茵鋼鐵-博爾西格(Rheinmetall-Borsig)從海軍用380毫米反潛臼炮(火箭助推)研發而來。此外,安裝在150毫米正面裝甲上的一門7.92毫米MG34機槍提供「突擊虎」近程防禦。這種替代設計卻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突擊虎」能用一發火箭彈摧毀任何建築或者其它目標。它的車體內的掛架能攜帶13發火箭彈(每枚345~351千克),還可以額外在發射器內攜帶另1枚。「突擊虎」裝備了一個手動起重機以供乘員裝卸彈葯。
盟軍 Comet 坦克
1945年初,Comet坦克開始裝備英軍第11裝甲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該師是唯一全部換裝Comet坦克的師,而英軍的其他裝甲師只配有少量的Comet坦克,因而Comet坦克在二戰的最後階段沒有參加過大規模的坦克戰。年初,該坦克被「百人隊長」坦克取代。
盟軍 Crusader 坦克
也稱為VI型巡洋坦克,是由VI型"Covenanter"巡洋坦克發展而來。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的著名英軍坦克,共生產了5300餘輛。Crusader巡洋坦克分為I,II,III三種型號,其中以Crusader II型巡洋坦克最為出名。Crusader巡洋坦克也參加了英軍在北非戰場的一系列軍事活動。但是它的裝甲還是太薄,1943年以後被淘汰。
盟軍 M3 Lee 中型坦克
M3中型坦克在二戰期間,除了裝備美軍,還裝備了很多的盟國軍隊,如英國,加拿大和蘇聯。在北非戰場上,英軍憑借著M3,M4坦克擊敗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在我國的解放戰爭中,我軍也繳獲很多美國提供給國民黨軍的M3中型坦克。
盟軍 M3 Stuart 輕型坦克
M3 Stuart輕型坦克由於具有一定的火力,較高的行駛速度和良好的越野性能,所以在二戰期間得到廣泛的使用。在北非戰場上,美英聯軍M3輕型坦克,M3中型坦克,M4中型坦克等給德軍以致命的打擊。在遠東,M3輕型坦克和M4坦克一起,在緬甸,菲律賓的戰斗中,使日軍的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居於下風。二戰後,玻利維亞,巴西和南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的軍隊仍在使用M3輕型坦克。
盟軍 M4 中型坦克
美國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戰中、後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總生產量達到了49234輛,在二戰後期的坦克戰中,M4坦克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戰車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M4是在M3坦克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因而M4和M3,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的底盤總體布置和行動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區別在炮塔上,M4坦克的炮塔為整體鑄造炮塔,圓弧過渡,尺寸上比M3的炮塔要大得多。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M3式75mm火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105mm。
盟軍 M18 Hellcat 坦克殲擊車
美軍在二戰期間使用過的坦克殲擊車除了著名的M10和M36以外,就還有這種M18 Hellcat坦克殲擊車,M18的產量只有2507輛,它的優點在於速度較快。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上,這種M18 Hellcat坦克殲擊車的名氣遠不及前面的M10以及M36響亮,它在美軍對德軍裝甲部隊的作戰中並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美國在1943年7月開始生產這種M18 Hellcat坦克殲擊車,一直生產到1944年10月才停止生產。二戰後不久M18 Hellcat就退出了美軍現役。
盟軍 M24 Chaffee 輕型坦克
M24坦克於1944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編入美軍駐歐洲的先頭部隊,曾參加了萊茵河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除美軍外,奧地利,法國,希臘,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賓,沙特,西班牙,巴基斯坦和烏拉圭等國的軍隊也使用M24輕型坦克。該坦克參加了朝鮮戰爭,印巴沖突等。美軍中的M24輕型坦克於50年代由M41輕型坦克代替。現在仍有一些國家在使用M24輕型坦克。
ゅ魚擺擺ゆ° 2006-04-08 12:29
盟軍 Matilda II 步兵坦克
英軍在1940年的敦刻爾克戰役中使用的Matilda I坦克由於性能較差,抵擋不住德軍的PzKpfw III型坦克為主的進攻而很快被淘汰,轉而開始生產Matilda II型步兵坦克。 Matilda II步兵坦克的研製代號為A12,1939-1945年間在英軍中服役。它是英軍自始至終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著名坦克。在阿拉曼戰役之前,它是英軍第8集團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在阿拉曼戰役之後,逐步被美製的M3和M4坦克所取代。
盟軍 Sherman Firefly 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提供給其盟國很多種坦克,其中給英國的最多。不過在英軍中得到好評的就有M3 Grant和M4 Sherman這兩種中型坦克。在英軍中服役的M4 Sherman坦克被稱為Sherman Firefly中型坦克,該坦克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以及其後在法國和德國本土進行的一系列作戰,直至德國投降。
盟軍 Valentine 步兵坦克
Valentine步兵坦克是一種輕型坦克,其特點是裝甲防護較好,但行駛速度較慢,主要用於協同步兵作戰。該坦克由克斯-阿姆斯特朗有限公司於1938年開始研製,1940年5月交付首批車輛。到1944年初停產時,共生產了各種型號的Valentine坦克8275輛,其中加拿大生產了1420輛。該坦克於1941年在西非沙漠首次參戰,其改進型一直使用到沙漠戰結束。該坦克除裝備英軍外,還曾裝備蘇聯,紐西蘭,和埃及等國軍隊。其中,蘇軍裝備的2720輛,都用蘇制的76.2mm火炮替換了原來的火炮。紐西蘭軍隊裝備的這種坦克參加了太平洋戰爭。Valentine也有10多個型號的改進型,主要區別在武器和發動機。它的變型車有自行反坦克炮,自行加榴炮和坦克架橋車等。
盟軍 Char B1-bis 坦克
至1940年法國投降前一共生產了B1-bis坦克365輛,其中66輛裝備第1,第2,第3,第4後備裝甲師,57輛配給各獨立連。德軍也使用過繳獲的法軍B1-bis坦克,左圖就是換上德軍裝甲部隊標志的B1-bis坦克。法國人在1944年解放魯瓦揚港時使用了少量的B1-bis坦克。
盟軍 Churchill MK.VII 步兵坦克
1939年9月,為取代「馬蒂爾達」Ⅱ型,代號為A20的新型步兵坦克由哈蘭德和沃爾夫公司開始設計,次年6月製造出4輛A20樣車。此時正值英法軍隊在西歐大陸全面潰敗,面對德軍以坦克集群為主力的閃電戰,英國嚴重意識到了對新型坦克的迫切需求。在這種情況下,A20已難以勝任對抗德國新型坦克的任務。為此,當年7月沃爾斯豪爾公司接受了研製A22步兵坦克的合同,並被要求一年內投入生產!1941年6月,首批生產型A22坦克共14輛交付英軍,隨即開始大批量生產,並被命名為「丘吉爾」步兵坦克。各型丘吉爾產量共達到5640輛,是戰時英國產量最大的一種坦克。
盟軍 Cromwell 坦克
Cromwell巡洋坦克在英國坦克發展史上的地位可以用「承上啟下」四字來加以概括。承上,說明它繼承了英國巡洋坦克的特點;啟下,說的是它是最後幾種巡洋坦克之一。從次以後英國就不再生產巡洋坦克了。Cromwell坦克是根據英軍參謀本部40年代初期制定的「重型巡洋坦克的戰術技術要求」而研製的。1943年1月正式生產出第一批生產型坦克,並統一命名為Cromwell巡洋坦克。它一共有8種車型,在武器和性能上略有區別。 Cromwell巡洋坦克在二戰中發揮的作用有限。主要是它裝備部隊的時間較晚,另一個原因是它的火炮威力相對較弱,難以和德軍的Panther坦克相對抗。盡管如此,在諾曼底戰役及隨後的進軍中,該坦克和美國的M3,M4坦克協同作戰,也為戰爭的勝利作出過貢獻。
盟軍 M26 Pershing 重型坦克
M26 Pershing重型坦克共生產了2428輛,首批裝備了美國陸軍第 1集團軍屬第3和第9裝甲師,在1945年3月7日攻佔萊茵河雷馬根大橋的戰斗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M26是美軍的標准中型坦克之一。 50年代,一些北約國家的軍隊也使用了該種坦克。
盟軍 M36 坦克殲擊車
二戰中期,美軍從蘇聯情報人員那裡獲悉,德國人正在研製大威力、重裝甲的新式重型坦克(即「虎」式坦克)。而美軍原來的M10坦克殲擊車的76.2mm火炮的威力已明顯不足。為了能擊穿「虎」式和「黑豹」式坦克的重裝甲,急需增大坦克殲擊車的火炮威力。為此,美國武器開發委員會下達了改進M10坦克殲擊車的指示,不久,便生產出幾種型號的坦克殲擊車,包括T72、T70、T71坦克殲擊車。其中T72和T70樣車威力不足,只能算是過渡性車。真正為M36奠定基礎的,是T71坦克殲擊車。
http://huiguan.com/bbs/simple/index.php?t1175.html
㈨ 有關第2次世界大戰各國的武器
還有蘇軍的波波莎沖鋒槍PPSh41性能參數:
口徑:7.62mm
彈葯:7.62×25托卡列夫手槍彈
彈容葯量:71rds'彈鼓/35rds』彈匣
理論射速:900rds/min
表尺射程:50~500m
有效射程:100~200m
射擊方式:單/連
工作原理:自由槍機原理,開膛射擊
提起蘇聯的槍械,首先想起的是AK系列,由於其性能優良可靠,因此很受士兵的歡迎。在越南戰爭中,美軍寧願扔掉手中的M-16也要使用越軍的AK-47;在海灣戰爭中,歷史再一次重演:美軍仍然扔掉手中的M-16而拿起伊拉克軍隊的AK……
然而在AK之前,同樣有一支性能出色,動作可靠的槍械-波波沙(PPSh)沖鋒槍。在衛國戰爭中,入侵的德軍寧願使用繳獲的PPSH41也不使用德軍的標准裝備MP38/40沖鋒槍。PPSh41同樣是德軍士兵的摯愛。
戰爭初期,德軍的攻勢勢如破竹,蘇聯大部分的兵工廠被摧毀,而前線卻迫切需要大量的武器裝備,尤其是需求量最大的步槍和沖鋒槍。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生產「最簡單的結構、最經濟的設計、最優良的火力」的沖鋒槍才是上上之舉。1941年,PPSh沖鋒槍誕生了,命名為PPSh41,在整個二戰期間,PPSh41不停地被製造,直到戰爭結束時,約有500,0000支PPSh41裝備蘇聯紅軍。
在殘酷的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蘇聯士兵手拿著PPSh41匍匐在戰壕里
PPSh41大部分零部件都採用鋼板沖壓、焊接、鉚接製成,與早期的PPD系列沖鋒槍相比,具有結構簡單、加工工藝好、易於大量製造,火力猛烈。
結構緊湊的PPSh41是騎兵理想的武器
PPSh41的操作直接由氣體推動來完成,利用子彈發射時的燃氣來完成擊發、退膛拋殼、上彈復進、擊發……周而復始,直到把彈匣中的子彈都發射完為止。PPSH的操作極其簡單,即使是新兵也能很快的掌握。PPSh41發射7.62×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或者7.63mm毛瑟手槍彈,在150~200米的距離上准確度極高,高達900rds/min的射速使得在射程內的目標完全沒有生還逃脫的機會。這點在短兵相接的近戰中顯得尤為重要,配備71發的彈鼓使得PPSh具有極其優良的持續火力,在實際的戰斗中,PPSh41可以在5秒內把彈鼓中的71發彈發射出去。德軍制式的MP38/40沖鋒槍同其相比,盡管其准確性較高,但過於精密的結構使得MP38/40完全不適應俄國嚴寒的氣候,槍栓經常被凍住打不響,不少德軍士兵因此而喪命。因此,前線的德軍士兵都千方百計地找尋PPSh41及其彈葯,而且PPSh的71發彈葯量比MP38/40的32發大了整整2倍還多!彈葯量的增多意味著在激烈的戰斗當中可以減少換彈的次數,生存下來的機會當然大大增加。由於PPSh41擁有如此優良的性能,德國方面也把繳獲的的PPSh改裝成發射德軍制式的9×1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但是彈葯量僅為32發(MP38/40彈匣)的MP41(r)。
被德軍稱為「黑色死亡」的蘇聯黑海艦隊海軍陸戰隊。注意其手裡的PPSh41是35發的彎彈匣。
二戰結束後,PPSh41的生命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它和PPSh43一起成為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標准裝備。在抗美援朝戰爭當中,志願軍就是憑借著PPsh把裝備優良的美軍擊敗!
WALTHER P38 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9mm
彈夾:8 發
WALTHERP38手槍代替LUGER P08作為德軍的標准配製,並於1939年投入生產。LUGER P08手槍相比,它設計簡單、安全可靠、易於大批量生產。P38是一種雙重製動的武器——在裝上彈葯、豎起擊鐵後,你可以再松下擊鐵,然後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迅速的扳起擊鐵並摳動扳機打出槍膛內的子彈;在緊急情況下,迅速開火比瞄準更重要,該槍僅須簡單的摳動扳機就可以完成豎起擊鐵和射出槍膛里的子彈這一系列動作。到二戰快結束時,生產了超過一百萬支該槍。1957年,WALTHER公司開始恢復生產一種輕便型的P38手槍,稱為P1型,直到1980年,該槍一直是德軍的標准輔助武器。在一些國家,P38一直服役到90年代。
毛瑟 1898式步槍
工作方式:非自動
口徑:7.92mm
彈夾:5 發
毛瑟1898式步槍是二十世紀初大多數步槍的原型,包括美國的SPRINGFIELD1903式步槍。它使用的7.92mm毛瑟彈從1888年開始生產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該槍性能優越、工作非常可靠,它和它的變形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被德軍廣泛用。KARABINER98 型卡賓槍比標準的98式短6英寸,在二戰中,裝備了大多數德軍部隊
GEWEHR 1943式半自動步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7.92mm
彈夾:兩個5發彈倉
幾乎每一種武器德國都生產出了世界一流的產品,但在半自動步槍上他們始終不如美國的M1型步槍。該槍在性能上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可靠性也不太好,所以始終沒能取代毛瑟1898式步槍。
MP40沖鋒槍
工作方式:全自動
口徑:9mm
彈夾:32 發
射速:500 發/分
MP40是MP38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經改進後它更利於批量生產,戰爭期間產量超過了一百萬支。可折疊的金屬槍托使其更緊湊、更便於攜帶。它有令人吃驚的持續開火能力。該槍也得到了盟軍士兵的賞識,把它稱作「SCHMEISSER」,而SCHMEISSER是1918年BERGMANN MP18重機槍的設計者,他根本就沒有參加過MP38或MP40的設計。
MP44突擊步槍
工作方式:全/半 自動
口徑:7.92mm
彈夾:30 發
射速:600 發/分
本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德國陸軍設計師LOUIS SCHMEISSER開始研究利用短葯筒的全自動步槍。實驗證明普通的步槍彈葯對自動步槍來說威力過大,使其在連發射擊時難以控制。此後,自動步槍一直使用短葯筒彈葯,並且開始取代普通步槍、輕機槍。SCHMEISSER設計的原型槍MP43非常成功。1944年,該槍定名為MP44型,一年後改稱突擊步槍。該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聯很快就生產出了他們自己的MP44——聞名世界的AK47突擊步槍。
FG1942式 自動步槍
工作方式:半/全 自動,氣動
口徑:7.92mm
彈夾:20發彈鼓
射速:750 發/分
1941年生產,FG1942式最初是專為傘兵部隊設計的,是一種優秀的全自動步槍,不過,對地面部隊來說完全可以把它當作輕機槍使用。在配上了刺刀和可折疊的雙腳支架後,使它的應用更靈活。和美軍中相應的勃朗寧自動步槍(BAR)一樣,它可以在半自動和全自動方式中進行選擇,但它的重量卻僅有前者的一半。
MG42輕機槍
工作方式:全自動,風冷
口徑:9mm
彈夾:20 發
射速:750 發/分
MG42是世界上最好的輕機槍之一,它的變形槍至今仍在廣泛使用。射速高使它成為很具威脅的武器;那些面對過它冰雹般打來的子彈的人,都會對那「撕裂油布」一樣的聲音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槍管可快速更換;槍身使用沖壓鑄件,利於批量生產。該槍非常可靠,而且使用廣泛,可以配備兩腳支架、三腳支架等,並大量取代應用廣泛的MG34輕機槍。但由於它的方形槍管,使它不適於作為坦克的輔助武器。該槍的突擊型配有75發的圓形彈鼓。由於原型槍的設計非常成功,所以直到50年代才出現它的改進型。
PANZERFAUST 反坦克手雷發射器
工作方式:一次性使用,沖擊點火
口徑:44mm
穿透力:240mm
同美國的反坦克火箭一樣,德軍的「鐵拳」反坦克發射器是一種簡單、有效的一次性使用的武器。在戰爭期間,生產了一系列的型號,從PANAERFAUST1到PANZERFAUST 100。所有的型號都由一個裝有發射葯的鐵筒組成。與美軍反坦克火箭等不同,發射葯靠沖擊點火,從筒內點燃44mm的反坦克手榴彈。手榴彈離開發射筒後,鋼制的彈簧尾翼展開,穩定其飛行。早期的型號需要較靠近坦克——大約30米左右,以後逐漸提高到80米,最後到了150米。盟軍的坦克手常常到到他們的坦克被擊中時才知道「鐵拳」戰斗小組的存在。
PANZERSCHRECK 反坦克發射器
工作方式:電子點火
口徑:88mm
穿透力:230mm
該發射器被稱為「坦克殺手」,它發射比「鐵拳」更大、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手榴彈。同美國的火箭發射器一樣,它利用電子點火發射帶火箭推進的手榴彈。該發射器有一個鐵筒和一套干電池供電的電子點火裝置組成。88mm帶火箭推進的手榴彈由尾部裝入,可發射3.2公里。
手榴彈
工作方式:摩擦延時引信
重量:0.51千克
同其它武器的研製一樣,德軍也研製了許多不同型號的手榴彈。不過,有兩種最初的原型:直柄的M24型和橢球形的M39型。直柄手榴彈從一戰起就開始廣泛使用,並得到不斷的改進,它比球形手榴彈更易於投擲,威力更大些。
火焰噴射器
工作方式:自動
容量:40次
一戰後德軍曾放棄了火焰噴射器,但當1935年,義大利軍隊在衣索比亞戰爭中使用火焰噴射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使德軍重新裝備了它。德軍在早期的戰斗中使用過,不過在1941年後,就很少看到它的身影。
Webley & Scott 左輪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45英寸(11.4mm)
彈夾:7發
該槍經過多年的研製,在二戰中得到廣泛的運用,這和Lee Enfield 4型步槍的情況差不多。早在1904年,就發展了一種.455口徑的全自動手槍,但此槍的尺寸、後座力和易卡殼等原因使英軍沒有採用。此後,開始研製.45口徑的半自動手槍。
Lee Enfield 4型步槍
工作方式:非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10發
Lee Enfield 4型步槍是在對非自動步槍經過30年以上的精心改進的基礎上研製的。該槍的原型是詹姆斯.李(蘇格蘭人,後移民美國)研製的1895式步槍。1895式步槍發射6毫米高速彈,但它的筆直拉動的槍栓在戰斗中證明是很不方便的。1907年,帶短彈倉的Lee Enfield(SMLE) II型步槍被引進英國,幾年後Lee Enfield III型隨著出現。這些步槍都使用了一種轉動工作的槍栓,而不是筆直的。這種方式能使一名訓練有素的士兵以每分鍾15發的速度射擊。在一戰中,這些步槍成為英國步兵的制式武器。在對SMLE設計進一步簡化的基礎上,在1928年,誕生了Lee Enfield 4型步槍。該槍直到1941年才開始大量生產,並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
Sten 沖鋒槍
工作方式:半/全 自動
口徑:.352英寸(9mm)
彈夾:32 發
射速:550發/分
在1940年,一系列的災難都降臨到了英軍的頭上,當時迫切需要大量的步兵武器,斯坦因沖鋒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研製的。它設計簡單、廉價、易於大量生產,雖然它沒有隨著英軍而流行起來,但事實證明它是一種有效的武器。該槍的許多缺陷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做工粗糙使彈倉口易變形、彈倉彈簧強度不夠……不過不要指望在眾多的車庫和小工廠中能生產出高質量的武器。在二戰中,該槍產量超過400萬支。
布朗式輕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風冷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30發
射速:500 發/分
輕機槍首次出現是在一戰的後期,當時的中型機槍普遍不能隨步兵沖鋒,這導致了德國MG08、英國LEWIS、美國布朗寧輕機槍的出現。在30年代,LEWIS被英國版的捷克ZB26式輕機槍,即布朗式輕機槍取代。該槍使用英國.303英寸彈葯,最明顯的特點是30發彎曲形彈夾從上方插入。由於它只有22.25磅重,一個人就可以使用,但通常一把槍配備兩人,一人負責攜帶彈葯和裝彈。盡管它射速不高,但實戰證明,它在各種環境下都有很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馬克 I 型重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水冷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250發
射速:450發/分
HIRAM MAXIM原是一個美國工程師,在十九世紀80年代移民英國。1884年,MAXIM展示了他的新武器——第一個真正的機槍。以MAXIM的機槍為原型,VICKERS(一個英國武器製造商)生產了這種水冷式機槍,它成為英軍在一戰和二戰中使用的標准中型機槍。該槍使用了可快速更換的槍管和可容納4公升水的鋼制護套,這使它可以保持數小時連續射擊,提供強大的火力。該槍性能可靠,使其得到廣泛的使用。不過,和其它水冷式機槍一樣,它重量過大,連三腳架在內重達38公斤;再水的重量和彈葯使它很笨重,開火時移動不靈活。
反坦克炮(PIAT)
工作方式:彈射
二戰初期,英軍發現配備給部隊的反坦克武器面對德軍坦克顯得無能為力。BOYS.58口徑的反坦克步槍對德軍3號坦克的裝甲毫無辦法,而68號重型手榴彈又需要士兵靠近坦克。步兵反坦克投射器PIAT解決了這一問題。它由一位退役的英軍上校設計,實際上就是一個手榴彈彈射器。手榴彈從前部裝入,射手拉緊彈簧,摳動扳機,彈簧被釋放,將推動撞針撞擊手榴彈尾部點燃火葯,射出手榴彈。第一次射擊後,射手不必再拉動彈簧,後坐力將自動壓緊彈簧。就象美國的火箭發射器一樣,PIAT並不只是用來打坦克,它同樣可以打擊碉堡、建築物,甚至被當作迫擊炮用。它的好處之一,是可以在狹窄的空間內開火,而不象美軍的火箭發射器或德軍的反坦克發射器那樣會傷到射手。
M36型手榴彈
工作方式:摩擦延時引信
重量:0.51千克
M36型手榴彈是英軍二戰期間的標准手榴彈,在鐵鑄的外殼內裝填有高暴炸葯。
反坦克手雷
工作方式:撞擊引信
重量:0.56 千克
在1941年,由第一傘兵團的ARTHUR GAMMON研製,稱為GAMMON BOMB,主要用來對付坦克、碉堡和燃料庫等。該彈的金屬外殼內是裝滿塑膠炸葯的布包。外殼上的蓋子要在投擲前旋開。
火焰噴射器
工作方式:自動
容量:40次
和美國一樣,英國開始發展火焰噴射器也是由於1939——40年間德軍的火焰噴射器的使用。最初的目標是作為防禦性武器,用於抵擋德軍對英國本土的入侵。單人攜帶的噴射器主要用於對付碉堡內誓死頑抗的敵人,可攜帶18公升燃料。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0.45英寸(11.4mm)
載彈量:7發
1911式.45口徑手槍由John M.Browning發明,是二戰時期最著名的美國手槍。在西美戰爭期間,美軍普遍反映小口徑的左輪手槍威力不足,軍隊急需一種有較大威力的大口徑手槍。在這種需求下,1911式.45口徑勃郎寧手槍誕生了。Colt和Springfield兵工廠在1911—1915年間生產這種手槍,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60%在法國的美軍士兵都配備了它。一戰後,又在扳機、撞針、握把和結構上對它進行了改進,主要是使它更輕便。在二戰期間,它只配備給軍官和班長,並不是美軍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備手槍的條例被仍到了一邊,在前線許多士兵都擁有一把1911式手槍。它被認為是最後可以依靠的武器,盡管幾乎所有的士兵都有更有效的武器可用,但沒有人會否認它所帶來的安全的感覺。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標準的美軍隨身武器。
M1 步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容量:8 發
M1 步槍,又稱Garand 步槍,是美國步兵的標准配置步槍。以它的發明者John C.Garand 的名字命名。它是第一種在戰場是廣泛使用的半自動步槍。盡管它在1936年就被軍隊採用,直到1943年一直是供應不足,但到戰爭結束時,它的產量卻超過了4百萬支。M1 步槍易於分解和清潔,它的口徑、彈丸速度和半自動性能的結合提供了優於其它步槍的火力。它唯一的缺點就是彈夾重新裝彈很困難。
1903式步槍
工作方式:手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容量:5 發
1903式.30口徑步槍,簡稱'03式,1903年被美國軍隊採用,直到1936年,它一直是美軍標准配置步槍。二戰期間,仍有許多在使用。36年,M1 步槍取代它成為美軍標准配置。在諾曼底戰役中,它成為狙擊手的主要武器。不過,它在精度上的許多優點已被半自動和全自動武器的速度所取代。
M1 卡賓槍
工作方式:M1和M1A1:半自動
M2:半自動、全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容量:15 和 30 發兩種
M1卡賓槍是針對德國的閃擊戰而發展起來的。機械化師和空降部隊運用向美國人表明混合防禦工事和靜態的前線已經過時。閃擊戰意味著後方的人員可能會發現他們在幾乎沒有警告的情況下遭到了進攻。需要一支輕便的步槍來取代制式手槍,M1卡賓槍就應運而生。然而,由於它廣泛的用途,到戰爭結束時,已生產了超過6百萬支。該槍比手槍易於掌握,在中長距離上比重機槍更有效,並且非常適於作為輕便武器裝備給迫擊炮、重機槍和火箭炮分隊。M1A1是M1的變型,有可折疊的槍托,是特別為傘兵設計的。
湯姆森沖鋒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全自動
口徑:.45英寸(11.4mm)
彈夾容量:20和30發、50發(彈鼓)
John T.Thompson曾參與發展`03式步槍和Colt.45手槍,湯姆森沖鋒槍的原型槍於1920年春天誕生,盡管它有優秀的測試參數,但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都沒有採用它。湯姆森Colt公司鑒定了生產15,000支該槍的協議,即1921式。這批槍的生產一直持續到二戰前夕。在1940年,美國陸軍訂購了20,000支該槍;在1941年,陸軍追加了319,000支的定單。該槍最大的優點是可靠,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工作。主要的缺點是太重——超過10磅,缺乏穿透力(這也是二戰中所有沖鋒槍的共同缺點)。
㈩ 法國在二戰中裝備了哪些槍
法國在二戰前於1936年將MAS 7.5MM M1936步槍做為制式步槍,直至被德國入侵,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裝備是英國武器,所以正宗二戰法國步槍就是MAS 7.5MM M1936步槍,還有它的改進型M1936 CR39傘兵步槍。
這里還有很多 : http://iask.sina.com.cn/b/9377725.html?from=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