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自由法國什麼時候解散的

自由法國什麼時候解散的

發布時間:2023-01-30 09:06:15

㈠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解體原因

政治制度的軟弱無力,是導致第四共和國迅速解體的根本原因。
二戰結束後,法國政界圍繞著國家的政體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1945年10月,法國舉行了戰後首次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絕大多數公民主張放棄1875年憲法,重新制訂一部新憲法。但到底制訂一部怎樣的憲法才合適呢?當時身為臨時政府首腦的戴高樂將軍,極力反對在法國實行多黨制與議會制,認為這樣將導致國家政權的軟弱無力。他主張通過全體公民投票表決通過一部新憲法,建立總統制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由總統獨攬一切大權,以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但當時的現實又使戴高樂無力實現自己的主張。在抵抗運動中崛起的法國共產黨、社會黨和人民共和黨,在1945年10月的制憲議會選舉中獲得許多選票和席位,成了議會中的三大政黨。戴高樂雖為政府首腦,但在議會中沒有力量。而制憲議會中的各黨派不贊成戴高樂的主張,它們要求建立擁有最高權力的議會,成立一個多黨議會制的共和國。戴高樂的主張也未能得到法國人民的支持。罹遭戰爭苦難和德國法西斯壓制的法國人民,戰後渴望自由,要求開放和自由爭論,對於加強政府權力的主張存在著強烈的抵制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又「不可避免地要回到議會主義的老路。」
1946年10月通過的新憲法是第四共和國政治制度的基礎,但這部憲法並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法國人民雖然不贊成戴高樂的制憲主張,可是對新憲法草案也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熱情。10月13日的公民投票,有900多萬選民贊成新憲法草案,但投反對票的人數也相當多,接近800萬人,而且棄權人數與投反對票的人數幾乎相等,超過了全體選民的30%。戴高樂在批評該憲法草案時指出,法國選民的態度是「三分之一的法國人聽天由命,三分之一的法國人反對,三分之一的法國人根本不了解」。
同年11月10日舉行了第四共和國第一屆國民議會選舉,結果棄權者占選民的21.9%。從這兩次公民投票的情況可以看出,第四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從一開始就未能得到絕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和擁護。
1946年的憲法規定,法國的政治體制為多黨議會制。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兩院組成。國民議會議員任期6年,由各省市間接選出。議會實權在國民議會,國民議會是一個常設機構,政府沒有任何權力干涉國民議會的會議。國民議會有立法、批准條約、通過預算、授權總理組閣、推翻內閣以及與參議院共同選舉總統等許可權。總統提名總理人選,但須經國民議會以絕對多數通過。總統任期7年,可以連選連任,但其職權極為有限。正如戴高樂所說,總統「僅僅限於擔任顧問和代表國家。」憲法還規定,政府必須嚴格對議會多數派負責。對於解散議會,憲法作了種種限制,諸如在一屆議會任期開始後的18個月內不得解散議會,解散議會須由部長會議執行,議會解散後政府也必須進行部分改組並由國民議會議長擔任臨時政府總理等等。因此,第四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權力中心既不在政府總理,也不在國家元首總統,而是在國民議會。第四共和國成了一個典型的議會制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第三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
既然國家權力中心在國民議會,那麼國民議會的情況怎樣呢?國民議會由各種代表不同階級或社會集團利益的政黨組成。法國黨派眾多,也從來沒有一個穩定的多數派。第四共和國時期主要有6個實力幾乎相等的政黨或政治集團,即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社會黨、以廣大天主教徒為主要社會支柱的人民共和黨(基督教民主黨)、代表廣大工人階級利益的法國共產黨、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的激進社會黨(簡稱激進黨)、以戴高樂為首的法蘭西人民聯盟以及傳統的保守派。此外,還有一些小政黨,如民主社會主義抵抗聯盟、布熱德派、自由共和黨和獨立派等。與英美等國不同,法國各政黨歷史比較短,加之內部的分裂以及所代表利益的狹窄性等,因而它們「在整個社會中並沒有生過根,也得不到支持」。在國民議會的選舉中,不少選舉代表的棄權就說明了這一點。由於沒有哪一個政黨在議會中占絕對多數,各黨派對政府提出的政策各執己見,很難取得一致的看法,議會往往因無休止的爭論而處於癱瘓狀態。國民議會的多黨存在,決定了內閣通常由若干不同的黨派混合組成。由於內部的意見分歧和互相傾軋,內閣隨時有可能被一次簡單的投票所推翻,「而這些投票往往只能表達那些迫不及待想當部長的人們的慾望」。1946年戴高樂下野後,法國制憲會議中的三大政黨共產黨、社會黨與人民共和黨簽署了三黨共同組閣協議,開始了三黨聯合執政時期。不久,三黨聯合走向破裂,共產黨被逐出政府。之後,開始了「第三種力量」執政時期。第三種力量即中間派力量,包括社會黨、激進社會黨和人民共和黨等,它們既反對左翼的共產黨,又反對右翼的法蘭西人民聯盟,主張在兩者之間建立中間派勢力的聯盟。但中間派的構成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它是「各種利益集團組成的很不穩定的聯合」。1950年2月社會黨退出政府,加入反對派行列。人民共和黨在1951年選舉中遭慘敗,「第三種力量」分崩離析。這樣,勢均力敵的各個黨派之間的相互爭斗使國家的權力中心國民議會陷入無休無止的爭吵之中;同時,各黨派之間不斷的分化與聯合,致使政府內閣頻繁地更換。
政府因受到議會的嚴格制約,很難放開手腳,制訂一整套國家的長遠規劃,並使這些規劃付諸實施。因此,那些需要長時間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如學校、住宅、交通以及社會福利等,被政府積壓下來,推遲解決。對於那些有關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等重大問題,政府因害怕處理不善而導致議會的攻擊,往往採取駝鳥式的規避政策。蓋伊政府曾公開提倡「無所作為」的處事方針,企圖繞過困難,而不是正視矛盾,解決問題。議會多黨制嚴重限制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對此,僅作了40天總理的埃德加·富爾深有怨言。他指出:「對政府首腦來說,議會制實在是無法忍受的,……他所執行的政策很少是他自己的政策。也就是說,他所執行的政策只不過是他在想得到的和怕砸碎一切之間尋求的折中方案。」
政府的行政能力受到限制,成堆的社會、經濟、政治與外交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政府於是成了整個社會尤其是反對黨攻擊的靶子。內閣的更迭只是緩和不滿情緒的權宜之計,無助於國內政治危機的根本解決。
當第四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日益明顯地暴露出它的弊端之後,法國社會各階層和各種政治勢力紛紛要求政治改革,1946年憲法於是成了眾矢之的,修改憲法的提案在議會中一個接著一個地提出來了。1954年12月和1958年3月兩次對憲法進行了修改,擴大了總統的職權。但原憲法的基本內容仍被保留下來,議會多黨制的實質沒有改變。1946年1月戴高樂辭職前曾批評國會議員:「如果你們不考慮政府的權力、尊嚴和職責是絕對必要的,那麼,我可以預言,你們這樣下去,遲早會有一天要對自己所選擇的道路痛感後悔莫及」。第四共和國的歷史證明了戴高樂的這一預見。 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和財政狀況的不斷惡化,是造成第四共和國崩潰的重要原因。
二戰期間,法國國民經濟遭到極其嚴重的破壞,經濟損失達1萬4千多億法郎,相當於戰前法國3年的全部生產總值。1945年初的工業生產總值不及1938年的一半。
經濟的衰竭造成法郎貶值,物價飛漲,商品奇缺,人民生活極度困苦。戰後戴高樂臨時政府未來得及擺脫經濟的困境,給第四共和國留下了一道經濟難題。
對第四共和國來說,解決國內經濟問題理應成為政府的首要任務。然而第四共和國歷屆政府幾乎均把對外政策放在首要位置,輕視了國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當然,在第四共和國初期,政府通過制訂經濟發展規劃、企業的「國有化」、並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等,使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增長。但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的存在,經濟危機不斷困擾著法國。1952至1953年的經濟危機使法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5.8%,危機高潮的失業人數達21.7萬人。
1958年3月開始的一次經濟危機又使工業生產下降了5%。
除了無法擺脫的經濟危機外,第四共和國還面臨著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與財政危機。政府因滿足工人和政府雇員增加工資的要求,以及重建軍隊和進行耗資巨大的殖民戰爭,造成國家財政支出的空前增長。而國民經濟總收入遠遠趕不上預算支出的增長速度,國家的財政赤字迅速增加。1947年的預算支出為90億法郎,財政赤字為22億法郎;1957年的預算支出為554億法郎,財政赤字增加到102億法郎。
為了彌補預算收支的不平衡,政府不得不通過馬歇爾計劃的貸款並向美國大量借款,動用國家的黃金儲備,並大量發行貨幣造成通貨膨脹,同時大力增加稅收。這些措施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經濟後果:法郎不斷貶值,物價飛漲,國家瀕臨財政破產和經濟崩潰的邊緣。1948年1月,法郎對美元的官方比價從1美元兌119.1法郎變為214法郎,法郎貶值44.4%。50年代以後由於巨額財政赤字,國際收支的大量逆差和國家儲備的枯竭,法郎再次大量貶值。1958年6月宣布法郎對美元的法定匯率為1美元換420法郎,貶值16.7%,同年12月再次貶值14.9%。
法郎的貶值引起了物價的飛漲。據估計,50年代法國消費物價年平均增長率達5.9%。
由於工資增長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速度,加上名目繁多的稅收,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於是,抗議政府經濟政策並要求改善生活水平的工人罷工和農民反抗運動此起彼伏。1947年4月5月,雷諾汽車公司工人舉行了抗議政府經濟政策的大罷工;1948年秋發生了煤礦工人的大罷工;1950年,70多萬五金工人堅持罷工一個多月;1953年8月,因抗議政府的退休政策,400萬工人舉行了大罷工,使全國陷入癱瘓狀態。與工人罷工運動同時,農民反政府的運動也迅速開展起來,「中小農戶變成了富足社會的抗議者」。
1953年10月,法國40多個省的農民拒絕向政府提供農副產品,以抗議工農業產品之間日益擴大的價格剪刀差。除工人和農民的反抗外,城市小資產階級因不堪政府沉重的稅收和壟斷資本的壓榨,對第四共和國也感到不滿。始於1953年的以反映城市小資產階級利益為主的普扎特運動曾震動整個法國社會。
經濟與財政危機不但激化了社會矛盾,加劇了社會的動盪,而且使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明朗化,進而引起了政治危機。第四共和國幾乎歷屆政府的垮台都在不同程度上與它的經濟政策及財政狀況有關。1957年5月,居伊·摩勒政府就是因為它的經濟和財政政策遭到其他黨派的激烈反對而倒台的。 外交政策的失誤尤其是大規模的對外殖民戰爭,直接促成了第四共和國的滅亡。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的實力遭到嚴重的削弱,由昔日的世界強國降為二等國家。美國和蘇聯在戰後成為全球范圍內實力最強大的超級大國,美蘇爭霸世界的格局逐步形成,國際關系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作為已降為二等國家的法國,如何及時調整自己的政策以適應新的國際關系格局,這是法國在戰後所面臨的最根本的外交問題。可是,第四共和國的外交政策不是根據世界和歐洲形勢的新特點、新情況而制定的,它因不甘屈居二流國家的地位,不願拋棄歷史傳統,明知不再是一流國家,但仍企圖發揮全球大國作用。於是,國家不得不把過多的精力置於不切實際的外交目標上,從而忽視了國內成堆的經濟、社會問題。因為實力不足,法國的外交處處被國際事態牽著鼻子走,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
第四共和國的外交失策主要表現在它的非殖民化問題上。與英、荷等國一樣,法國曾是一個殖民大帝國,在海外擁有許許多多的殖民地和保護國。二戰後,殖民地人民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空前高漲。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法國,其經濟、軍事實力大為削弱,要維持對殖民地原有的統治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第四共和國與英國在非殖民化問題上採取的比較明智的態度不同,它不顧客觀現實,把殖民帝國的完整性當作恢復大國地位的一張王牌,結果遲遲跳不出老殖民主義的圈子,逆非殖民化的歷史潮流而動,以致陷入殖民戰爭的泥沼中不能自拔。1946年10月法國制憲會議通過的新憲法對殖民地問題作了規定,法國雖然放棄了「法蘭西帝國」稱號而代之以「法蘭西聯邦」,宣稱法國與殖民地在「權利、義務平等的基礎上」建立聯邦,並把殖民地分成海外省、海外領地、聯系成員國和歸並地4類,但它再次肯定了宗主國法國對領地的支配地位,其殖民帝國的性質並未改變。對此,法國歷史學家米蓋爾批評道:第四共和國政府「把法蘭西聯邦這條隨時都會沉沒的破船勉強維持在水面上。他們既想延長聯邦的壽命,又沒有足夠的軍事、財政和外交手段」。
然而,殖民地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已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強大歷史潮流。在印度支那、非洲的馬達加斯加、摩洛哥、突尼西亞與阿爾及利亞等地,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法國殖民者對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進行了瘋狂和野蠻的鎮壓。殖民者的野蠻行徑,只能激起殖民地人民更大的憤怒與反抗。在殖民地人民的頑強斗爭下,法國軍隊節節敗退,損失慘重。1954年,法國在印度支那戰爭中最後失敗。根據《日內瓦協議》,承認印支獨立,法國勢力退出印支三國。1956年3月,法國政府又被迫先後承認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的獨立。同年11月底,法國與英國在蘇伊士運河的冒險遭到失敗。尤其是1954年開始的阿爾及利亞戰爭,使法國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法國的非殖民化成了一次「痛苦的、令人沮喪的和泄氣的經歷」。
大規模的對外殖民戰爭,加劇了法國的財政危機。由於連年的殖民戰爭,第四共和國軍費開支不斷增長:1947年為2,310億法郎,1947年增加到3,700億法郎,1953年高達5,380億法郎。
龐大的軍費開支,使本來捉襟見肘的法國財政狀況更加惡化,財政赤字迅速增加。從1947年至1957年10月,法國財政赤字增加4倍左右。
對外殖民戰爭及其失敗,進一步加深了第四共和國的社會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對於殖民地問題,法國國內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兩種對立的態度:廣大的法國人民和法國共產黨主張讓殖民地獨立,反對政府推行殖民政策;右翼與中間派勢力則主張繼續保留對殖民地的統治。隨著殖民戰爭的一連串失敗,不僅法國人民和各左派力量更加不滿政府的殖民政策,連統治階級內部也相互指責,企圖推卸戰爭的責任,內閣危機於是頻頻發生。
對外殖民戰爭大大地削弱了法國的國際地位,特別是在歐洲和大西洋聯盟內的地位。許多國家紛紛譴責法國的殖民政策,要求法國政府尊重殖民地人民民族自決的權利,讓殖民地獲得獨立。與法國同屬西方聯盟的美國,為了與老牌殖民帝國爭奪在亞洲和非洲的利益,打著「反殖民主義」的旗號,推行新殖民主義,不贊成法國的強硬殖民政策。而且,由於美蘇冷戰,美國極為關注在西歐的冷戰陣線力量。而對外殖民戰爭須將法國資源的很大一部分轉用於殖民計劃,致使法國國內實力空虛,這不符合美國加強西方聯盟實力抗衡蘇聯的目的,由此造成了法美之間的緊張關系。但為了擺脫殖民戰爭的困境,法國不得不進一步從經濟、軍事上求助於美國,從政治、外交上依附於美國,並降為美國的「二等夥伴」。法國人民反對美國的干涉和控制,要求政府結束殖民戰爭。由於統治者的一意孤行,第四共和國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
對外殖民戰爭的失敗,還引起了軍隊對政府的不滿,軍人干預政治的現象由此日益嚴重。到第四共和國後期,巴黎政府已無法控制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軍隊。許多保守的軍官認為,法國軍隊在印度支那的失敗,是因為政客們「拆了他們的台」,1954年的日內瓦協議是對法國軍隊的「出賣」。
他們指責政府軟弱無能,要求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1958年5月,駐阿爾及利亞的殖民主義分子在軍隊的支持下發生叛亂,宣布成立救國委員會,要求成立以戴高樂為首的救國政府。在巴黎新上任的弗林姆蘭政府對叛亂束手無策,第四共和國此時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在第四共和國危機四伏的最後時刻,立志重返政壇的戴高樂將軍適時擔當了第四共和國的掘墓人這一重要角色。在國內極端殖民主義分子的要求下,戴高樂於1958年6月初組織了新內閣。戴高樂上台後,一方面,他違背了殖民主義分子的意願,花了約4年時間結束了阿爾及利亞戰爭,讓阿爾及利亞獲得獨立;另一方面,著手第五共和國的創建工作。1958年9月28日,公民投票結果批准了戴高樂提出的新憲法草案。10月5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宣告成立。1959年1月,戴高樂正式就任第五共和國總統,第四共和國就這樣壽終正寢了。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在其政權的頻繁更迭中艱難地度過了它12年短暫的歷史。考察第四共和國迅速解體的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一個國家、一個政府採取何種性質的政治制度,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而定,否則將給國家甚至政權本身造成致命的危害。被資產階級吹捧的議會多黨制並非適用於所有的資產階級政權,當議會權力過分膨脹而嚴重阻礙國家的行政權力時,這一制度的弊端也就顯而易見了。歷史本來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議會多黨製造成了法國政治的混亂,內閣危機頻頻發生。然而,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廢墟上建立的第四共和國,未能吸取前車之鑒的教訓,幾乎如法炮製了第三共和國那種軟弱無力的議會多黨制。理所當然,它難免重蹈第三共和國之覆轍。1958年,主張建立強有力的總統制的戴高樂的重新上台,實際上是法國當時客觀形勢的要求。其次,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是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發展的基礎。第四共和國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以及因政府頻繁更迭引起的搖擺不定的經濟政策,導致法國社會各階層普遍的不滿,從而造成社會動盪,加劇了政治危機。第三,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時代不同,自兩次世界大戰以來,亞非拉殖民地人民已經覺醒起來,他們要求徹底擺脫帝國主義的殖民枷鎖,建立主權國家,發展民族經濟,這股洪流誰也不可阻擋,任何維持殖民統治的企圖註定要遭到失敗。事實證明,海外殖民地對法蘭西第四共和國來說是一個沉重的包袱。對外殖民戰爭消耗了法國的元氣,加深了法國的政治危機,直接導致了第四共和國的崩潰。

㈡ 法國經歷兩個王國、兩個帝國、兩個共和國是哪幾個

法蘭克王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帝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時任高盧總督的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其中西法蘭克是法國的雛形。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在路易十四的統治下達到頂峰,法國也成為歐洲大國。但路易十四統治中後期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與外國戰爭不斷,消耗了大量國力,國家也開始走向衰弱。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法國風光欣賞(19張)1789--1792年,立憲派(斐揚派)掌權。在此期間,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同年的5月3日,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1815年3月,拿破崙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宣布退位。路易十八於7月8日回到巴黎,復辟波旁王朝。1830年7月,法國七月革命爆發,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2月爆發「法國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法國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結束。其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法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完全民主共和制的大國。1944年,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解放法國。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只參加北約的一部分活動。並限令各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

㈢ 法國是在哪一年獨立的

法國是在1789年獨立的。

法國皇帝路易十六強行解散制憲議會,激起了巴黎人民的反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法國專制主義的巴士底監獄,並引爆了舉事著名的法國大革命.所以7月14日定為法國獨立日。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3年,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台,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廢除,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被擊潰。

(3)自由法國什麼時候解散的擴展閱讀:

法國獨立事件——攻佔巴士底獄:

攻佔巴士底獄是法國大革命中的一個進程。到18世紀末期,巴士底獄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和關押政治犯的監獄。凡是膽敢反對封建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監禁在這里。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徵。

1789年7月14日,人民終於攻佔了巴士底獄。攻佔巴士底獄(Storming of Bastille) 成了全國革命的信號。各個城市紛紛仿效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不久,由人民組織起來的制憲會議掌握了大權。

㈣ 誰能給哥們提供些「自由法國」的詳細資料,尤其是軍事力量拜託了各位 謝謝

【注音】:zì yóu fǎ gu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戴高樂領導的法國反納粹德國侵略的抵抗組織。1940年6月法國淪亡後,戴高樂在倫敦發表《告法國人民書》,呼籲人民繼續抗戰,標志自由法國運動開始。1941年9月建立最高領導機構「自由法國民族委員會」(簡稱「自由法國」),1942年6月改組為「戰鬥法國委員會」(簡稱「戰鬥法國」)。1943年6月聯合其他抵抗組織成立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次年法國光復後,成為法國臨時政府。 1940年5月,德國繞過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攻入了法國。馬奇諾防線是法國陸軍部長馬奇諾在任期間修築的一條法國東部邊境的防禦陣地體系。防線內堡壘林立,地下築有堅固工事,還有地下鐵道、隧道公路和各種生活設施。 馬奇諾防線被法國人視為安全的保證,是「萬無一失」的堅固屏障。 在大戰以前,英法政府對希特勒的軍事擴張一再妥協退讓,使得德國的擴張野心日益膨脹,希特勒攻佔波蘭後,又佔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順利地繞過「馬奇諾防線」,攻入了法國。 毫無戒備的法軍一觸即潰,法國首都巴黎危在旦夕。6月14日,德國未發一彈就佔領了巴黎,接著深入法國境內。 1940年6月22日賣國賊貝當組成的新內閣,向德國投降。 6月本是法國最迷人的季節,這時卻陷入一片恐慌中。法國被賣國政府奉送給了希特勒,但法蘭西獨立自由的精神並沒有終結,具有斗爭傳統的法國人民是不會甘心屈服的。 在法國軍隊中,有一個堅決主張抵抗法國侵略的人,他就是夏爾·戴高樂將軍。 戴高樂將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個中尉,在凡爾登戰役中身負重傷被俘,戰後才回到法國。第二次大戰爆發後,他提出了針對德國閃電戰戰術建設機械化部隊的建議,但沒有受到重視。 在法國淪陷時,戴高樂堅決要求抵抗德國侵略者,但在當時的法國政府中,他孤立無援。 6月17日清晨,戴高樂將軍在機場送別英國斯皮爾斯將軍。 當兩位朋友握手告別,飛機即將緩緩起飛時,戴高樂將軍突然敏捷地一跳,躍上飛機舷梯,鑽進飛機的機艙,並「砰」地一聲關上機門。飛機飛上了藍天,騰空而去。機場上的人大為吃驚,但已無可奈何。 戴高樂將軍當時是法國國防部和陸軍次長。竭力反對貝當政府的賣國行徑,失敗後,他決定逃離法國,到國外重新組織力量繼續抗擊德國侵略者。逃離法國的第二天,在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支持下,6月18日下午,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廣播電台發表了《告法國人民書》,他向法國人民和全世界庄嚴宣布: 「法國的事業沒有失敗,……法國並非孤軍奮戰!它不是單槍匹馬!它不是四處無援!……法國的抵抗火焰決不應該熄滅,也決不會熄滅……」 戴高樂將軍要求希望自由的法國官兵們和他聯系。 戴高樂將軍的宣言激勵了三千萬法國人民的心靈。他們在失敗的痛苦中重新昂起頭來。巴黎的學生在凱旋們集會,表示他們對戴高樂的熱烈擁護。 法國的貝當政府對戴高樂將軍恨之入骨,他們在法國軍事法庭對戴高樂將軍進行缺席審判,徒刑從4年直至死刑。戴高樂將軍高揚「自由法國」的旗幟,以頑強的毅力開始拯救法國的斗爭。 6月29日,有200多名步、炮兵向戴高樂將軍報到,從敦刻爾克撤退的200多人投入「自由法國」的運動……到月底時,海軍中將米塞利埃,也來到倫敦,支持戴高樂將軍。到7月底時,有7000多人志願拿起武器為「自由法國」而戰,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有的從法國繞道西班牙逃到英國,有的從北非經直布羅陀海峽投奔而來…… 「自由法國」總部設在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大廈里。戴高樂將軍籌建了法國民族委員會和武裝力量,在簡陋的辦公室里他接待從各地來的關心「自由法國」的人們。 7月14日是法國的國慶節,清晨,戴高樂將軍檢閱了首批「自由法國」的戰士。 一周以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戴高樂將軍組織了這次行動並發表了有關這次轟炸取得勝利的消息。 1940年8月,戴高樂將軍率領一支英、法聯合艦隊向法國進攻,不幸失敗,但戴高樂將軍並不屈服,他以頑強的精神繼續戰斗。 之後,戴高樂將軍又在非洲建立了一個可靠的作戰基地和精乾的行政機構,並出版了「自由法國」的報紙…… 1943年5月,共產黨等16個政黨團體在法國國內共同組建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戴高樂派往國內的代表讓·穆旦擔任第一屆主席。到1944年3月,法國國內各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聯合為統一的內地軍,戴高樂將軍的將士們和德軍進行著英勇的戰斗。 1944年6月,蘇聯紅軍解放了波蘭,盟軍從諾曼底登陸後向法國挺進。 8月20日,戴高樂將軍率領「自由法國」的部隊隨同盟軍向巴黎挺進。他的軍隊受到了法國人民熱烈的歡迎。 戴高樂將軍和千百萬法國人民一起奮起戰斗,武裝起義解放了巴黎。 1945年5月,德國投降,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德國投降。 戴高樂以他頑強的毅力和愛國精神,為拯救和維護法國的民族獨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是法國人民熱愛的一位英雄和領袖。

㈤ 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是怎樣的

1940年6月18日,法國敗亡的前夕,戴高樂在倫敦發表演說,號召法國人民繼續團結抗戰,開始了他所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這是法國抵抗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最初依靠英國的支持,繼而在西非和赤道非洲建立抗戰基地,克服重重困難,不斷發展和壯大。1942年7月,「自由法國」改名為「戰鬥法國」,並先後同國內各抵抗組織和黨派建立聯系,隨著盟軍在北非的登陸,又把活動中心轉移到阿爾及利亞。1943年6月3日,以戴高樂為首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正式成立,成為全國所有抗戰力量的領導機構。次年6月3日又組成以戴高樂為主席的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配合盟軍勝利地完成了解放祖國的任務。

因為你們要記住法國不是孤單的……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法國抵抗的火焰不能熄滅。 」他號召目前在英國或將來可能來英國的法國官兵、軍工廠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與他取得聯系,共同為拯救法國而斗爭。戴高樂堅定的聲音穿過夜空,越過波濤洶涌的英吉利海峽,飛向巴黎,飛向里昂,飛向所有法國的城鎮和農村。當時知道戴高樂的法國人還不多,然而他簡短有力的講話卻在每個人的心裡燃起希望的火花。6月18日的講話就這樣載入了法國的史冊。不少法國統治集團的成員在法蘭西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動搖徘徊,有的甚至完全喪失民族氣節,戴高樂卻能挺身而出,呼籲全國抗戰到底,這在當時確是難能可貴的。

㈥ 誰告訴我法國從1792年建立共和國開始帝國和共和國是怎樣演變的,(歷史書上說的不全)

法蘭西王國(843年—1791年)〔君主專制(大革命前)〕
君主立憲制(1791年—1792.8)〕→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9月—1804年)→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維希政權(1940年—1945年)→
臨時政府(1945年—1946年)→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現在)。

①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法蘭西王國實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在路易十四時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國王權空前強化,「太陽王」實行「朕即國家」的中央集權的絕對君主專制統治,此時是法國封建專制君主制的鼎盛時期;路易十五時期,法國的財政危機日益嚴重,封建制度開始解體,法國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時期,法國專制制度已到了腐敗透頂的程度,社會矛盾十分尖銳,人民反抗情緒與日俱增,革命一觸即發。

②1789年大革命後大資產階級當權,保留國王同時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三級會議轉變為制憲議會,取代王室成為法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為改造舊制度,創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作出了重大貢獻。8月頒布著名的《人權宣言》,明確宣告了「主權在民」、「天賦人權」、「權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資產階級民主法治原則,實際上宣告了舊封建王權的的滅亡和一種全新的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誕生,1791年的法國憲法就是以《人權宣言》作為序言的。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了法國也是歐洲大陸歷史上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

③1792年巴黎人民發動第二次起義,普選產生的國民大會宣布廢除王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開始建立民主共和政體。1793年初宣判國王路易十六死刑,不久將其推上斷頭台。法國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的斗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中間經過吉倫特派掌權、雅各賓派專政和熱月政變後的督政府的政權,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體制,共和國名存實亡,但名義上仍屬於共和政體。

④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實行資產階級的帝制。拿破崙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內革新政治,發展經濟,頒布系列法典,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法律體系,對外發動多次征服戰爭,沉重打擊了法國和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秩序,推動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⑤1814、1815年,封建的波旁王朝兩次復辟,恢復了法蘭西王國,與第一帝國一樣,都是君主專制政體。

⑥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實行的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新憲法明確限制王權,擴大議會下院的權力,取消貴族的特權,降低了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

⑦1848年,二月革命後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拿破崙的侄子君主派路易.波拿巴當選為總統,他一心恢復帝制,鎮壓共和派的反抗,強行通過新憲法,使總統獨攬大權,建立了名為總統制共和制的個人獨裁統治,共和形同虛設。

⑧1852年路易•波拿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又實行帝制。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第二帝國壽終正寢。

⑨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國,經過共和派與君主派的激烈斗爭最終恢復了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最終確立了共和政體,總體上屬於議會制共和制政體。為什麼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共和制呢?其法律依據如同高中歷史選修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與實踐》第71頁中的講述:「1875年初,國民議會僅以一票的多數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確認實行共和制。同年,國民議會又先後通過一系列法律,合稱1875年憲法,又稱第三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國。」《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有:A、立法權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行使。參議院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以普選方式選出;B、行政權由總統和內閣掌握。總統由參眾兩院聯合組成的國民議會,依絕對多數票選出。總統是國家元首、軍隊最高統帥。總統與參議院議員共有創議法律之權。內閣部長(即後來的總理)由總統任命。總統和內閣部長(總理)共同向議會負責。從中可以看出憲法賦予當時法國總統的權力還是相當大的,體現了當時法國君主派的力量還不小,企圖憑此為以後借機復辟創造條件,也反映了它是共和派與君主派妥協的產物,但它又不同於總統制共和制,因為總統的產生由議會選出,其行政權被總理分享,還要對議會負責,故為共和國的長期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據,限制了君主派今後的復辟帝制活動,因此仍屬於議會制共和制。更何況在憲法公布後不久,1879年初共和派贏得總統大選,掌握法國全部關鍵權力部門,最終完全確立了共和制政體,之後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日漸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佔重要地位,國家權力明顯轉到議會和內閣手中,使法國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

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0年,法國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國解體,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和維希傀儡政權統治。二戰結束後,法國進入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1946—1958年),法國議會的權力達到巔峰,擁有選舉總統、決定政府組成、任免總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綱領等權力,此時的法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

⑾為了克服第四共和國時期黨派紛爭、議會濫用權力而導致政局不穩、政府無能的弊端,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宣告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此後,權力中心逐漸由議會轉移到總統,但又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這表明法國已逐漸成為一個半總統半議會制的共和制國家。

需要強調的是不管近現代法國政體如何變化,其實質基本上不變,還是資產階級專政,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只是對資產階級內部各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權力關系進行了重新調整,從而採取了資產階級代議制(間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㈦ 二戰同盟國和軸心國的加入和退出有什麼時間

軸心國 德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南斯拉夫是在政變後被軸心國瓜分佔領)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烏斯塔沙傀儡政權)同盟國 波蘭: 1939年9月1日 英國: 1939年 9月3日 澳大利亞: 1939年 9月3日 紐西蘭: 1939年 9月3日 法國: 1939年 9月3日 尼泊爾: 1939年 9月4日 紐芬蘭: 1939年 9月4日 東加: 1939年 9月4日 南非: 1939年 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 9月10日 丹麥: 1940年 4月9日 挪威: 1940年 4月9日 比利時: 1940年 5月10日 盧森堡: 1940年 5月10日 荷蘭: 1940年 5月10日 自由法國: 1940年 6月18日 希臘: 1940年 10月28日 南斯拉夫: 1941年 4月6日 蘇聯: 1941年 6月22日 圖瓦: 1941年 6月25日到1944年 10月11日 巴拿馬: 1941年 12月7日 菲律賓: 1941年 12月7日 哥斯大黎加: 1941年 12月8日 多明尼加: 1941年 12月8日 薩爾瓦多: 1941年 12月8日 海地: 1941年 12月8日 宏都拉斯: 1941年 12月8日 尼加拉瓜: 1941年 12月8日 美國: 1941年 12月8日 中華民國: 1941年 12月9日(雖然在盧溝橋事變,就已經全面抗日,但是只到1941年12月9日國民政府才正式宣戰) 瓜地馬拉: 1941年 12月9日 古巴: 1941年 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 1941年 12月16日 墨西哥: 1942年 5月22日 巴西: 1942年 8月22日 衣索比亞: 1942年 12月14日 伊拉克 1943年: 1月17日 玻利維亞: 1943年 4月7日 伊朗 1943年: 9月9日 義大利: 1943年 10月13日(脫離軸心國) 哥倫比亞: 1943年 11月26日 賴比瑞亞: 1944年 1月27日 羅馬尼亞: 1944年 8月25日(脫離軸心國) 芬蘭: 1944年 9月4日(脫離軸心國) 保加利亞: 1944年 9月8日(脫離軸心國) 聖馬利諾: 1944年 9月21日 阿爾巴尼亞: 1944年 10月26日 匈牙利: 1945年 1月20日(脫離軸心國) 巴哈瓦爾布爾: 1945年 2月2日 厄瓜多: 1945年 2月2日 巴拉圭: 1945年 2月7日 秘魯: 1945年 2月12日 烏拉圭: 1945年 2月15日 委內瑞拉: 1945年 2月15日 土耳其: 1945年 2月23日 黎巴嫩: 1945年 2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國: 1945年 8月9日

㈧ 法國哪年解放

1944年8月26日,戴高樂將軍率領自由法國運動組織軍隊和盟軍歐洲方面軍進入巴黎,法國宣告解放,1945年5月9日,法國代表戴高樂將軍和盟軍歐洲方面代表巴頓將軍等參加了德國的投降儀式.

閱讀全文

與自由法國什麼時候解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