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巴黎歌劇院屬於什麼風格建築

法國巴黎歌劇院屬於什麼風格建築

發布時間:2023-02-01 00:59:36

『壹』 巴黎歌劇院詳細資料大全

巴黎歌劇院(法語:Opéra de Paris),又稱為 加尼葉歌劇院 (法語:Opéra Garnier),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擁有2200個座位的歌劇院,總面積11237平方米。

歌劇院是由查爾斯·加尼葉於1861年設計的,是古典復興主義登峰造極的作品,其建築將古希臘羅馬式柱廊、巴洛克等幾種建築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規模宏大,精美細致,金碧輝煌,被譽為是一座繪畫、大理石和金飾交相輝映的劇院,給人以極大的享受。是拿破崙三世典型的建築之一。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劇院簡介,建築結構,內部裝潢,合格的建築物,演出盛況,迷宮傳奇,歷史資料,芭蕾舞團介紹,簡介,歷史,演出曲目種類,活動,交通提示,

劇院簡介

巴黎歌劇院全名為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以建築師沙爾勒加尼葉(Charles Garnier, 1825 --- 1898)的姓氏命名,是法國上流社會欣賞歌劇的場所,不管內部裝飾和外表建築都極盡華麗之能事。早在17世紀時,義大利歌劇風靡整個歐洲,稱霸歌劇舞台。 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因致力於發展本國的歌劇藝術,與義大利歌劇相抗衡,與宮廷貴族追求時髦的庸俗趣味進行斗爭。就是在這一時期,法國吸取了義大利歌劇的經驗,創造出具有本國特色的歌劇藝術, 法國 歌劇也由此發展起來。法國歌劇藝術風格的形成,決定了法國將建立自己的歌劇院。1667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法國第一座歌劇院。1671年3月19日,由佩蘭、康貝爾和戴蘇德克負責建造了「皇家歌劇院」,它就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後於1763年被毀於大火。1860年,年僅35歲的沙爾勒加尼葉承擔了新歌劇院的設計重任,1875年新的歌劇院建成,這是舉世公認的第二帝國時期最成功的建築傑作,建築正面雄偉庄嚴、豪華壯麗,透過歌劇院廣場及歌劇院大街,直視國王宮殿(Palais Royal)及羅浮宮博物館。 巴黎歌劇院 巴黎歌劇院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芭蕾舞團和一個管弦樂團,其演藝人員總共近1100人。

建築結構

巴黎歌劇院長173米,寬125米,建築總面積11237平方米。劇院有著全世界最大的舞台,可同時容納450名演員。劇院里有2200個座位。演出大廳的懸掛式分枝吊燈重約八噸。其富麗堂皇的休息大廳堪與凡爾賽宮大鏡廊相媲美,裡面裝潢豪華,四壁和廊柱布滿巴洛克式的雕塑、掛燈、繪畫,有人說這兒豪華得像是一個首飾盒,裝滿了金銀珠寶。它藝術氛圍十分濃郁,是觀眾休息、社交的理想場所。該廳長54米,寬13米,高18米。 巴黎歌劇院休息大廳 巴黎歌劇院具有十分復雜的建築結構,劇院有2531個門,7593把鑰匙,6英里長的地下暗道。歌劇院的地下層,有一個容量極大的暗湖,湖深6米,每隔10年劇院就要把那裡的水全部抽出,換上清潔的水。 由法國著名的偵探、懸念小說家加斯通·勒魯(1868-1927)寫下的《歌劇魅影》(後又搬演成電影、音樂劇)正是發生在眼前這座金光燦燦的建築里。 一進入歌劇院,馬上就會被壯觀的大樓梯吸引,大理石樓梯在金色燈光照射下更加閃亮,據說是被當時貴族仕女的襯裙擦得光亮,可以想見歌劇院當時的盛況。大樓梯上方天花板上則描繪著許多寓言故事。欣賞過大樓梯後,可從兩側進入歌劇院走廊,這些走廊提供聽眾在中場休息時社交談話的場所,精美壯觀程度不下大樓梯,加葉尼構想將大走廊設計成類似古典城堡走廊,在鏡子與玻璃交錯輝映下,更與歌劇欣賞相得益彰。 巴黎歌劇院 巴黎歌劇院是折中主義建築的代表作,也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並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築有很大影響。 巴黎歌劇院

內部裝潢

古典元素中滲透著巴洛克風格的外立面 巴黎歌劇院立面端莊雄偉,它是採用了古典建築中慣用的上、中、下三段式,每一段都運用了不同的建築要素:正立面最上端是左右對稱的、呈羅馬風格的三角頂,而拱形山花的造型則取自古典神廟建築中的做法;中層則是一排宏偉的柱廊,它採用巴洛克風格中慣用的雙柱和小壁柱,間隔著大型的開窗,開窗頂上又有巴洛克建築中常用的圓形「牛眼窗」,呈現出雄壯端莊的氣勢;底層則是義大利式的七間連拱形門洞,也與頂層的拱形山花和中層的柱廊、開窗形成了呼應。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雛形樣式混合的室內裝飾 樓梯兩側均為古典的欄桿和洛可可風格的雕塑,將整個樓梯裝飾得華麗無比。檐下連續的拱圈、柱式和燈飾盡顯巴洛克風格的特徵。上方的廊檐和天花板上還繪有許多神話故事,具有古典風格的裝飾特徵,秉承古典建築「天頂畫」的特色。沿巨型樓梯拾階而上,迎面是裝飾奢華的走廊和休息廳。室內天花板、牆面、樓梯和每一處角落,都布滿了精緻的雕塑、造型優美的掛燈以及壁頂上大幅脂粉氣很重的油畫作品,具有濃郁的洛可可風格。由於歌劇院的裝飾太過華麗,它又被喻為「巴黎的首飾盒」。頂棚一概都是繪制古典油畫的「天棚畫」,兩旁的牆面均為繁復的古典風格傾向的壁龕和雕刻。 巴黎歌劇院的內部大廳由繁復的愛奧尼亞式柱支撐,開闊的過廳上空懸掛晶瑩剔透的具有洛可可風格傾向的水晶燈,在這里紅色的、黃色的、金色的、銀色的、綠色的應有盡有,色彩斑斕、絢麗,其形態多姿而雋美,恢宏而端莊,似乎這里的高貴、奢華已達到了極致。愛奧尼亞的柱式造型柔美典雅,其柱頭是流暢、舒展的卷渦雕刻,柱子的比例修長。建築師加尼葉同樣在傳統的愛奧尼亞式柱上做了改良,他取消了柱身的凹槽設計,使得柱身看上去更加平整、柔順。休息大廳不僅內部奢華極致,落地窗的上方設有許多鍍金銅像,周圍由灰、紅、金三色磚石砌成,顯得華麗而又凝重。其中有31名作曲家和劇作家,包括莫扎特、貝多芬和羅西尼等,雕塑細致傳神,猶如大師再生 古典風格修建的中央大廳 歌劇院中央就是巨大的馬蹄形觀眾廳。這樣的視野設計極為科學,因為從任何一個角度看舞台,都可使室內的視線效果和演出效果達到最佳。觀眾廳中天鵝絨的紅色構成了主色調,期間嵌入金色飾面,顯得富麗堂皇。 觀眾廳的天頂裝飾得象一枚皇冠,中央有巨型的水晶吊燈,吊燈周圍的繪畫具有超現實主義風格,精美絕倫,讓人目眩神迷。頂棚上處處都充滿著鍍金雕塑,高貴而典雅,與皇冠的形象很相襯,符合劇院的皇家氣質。 巴黎歌劇院具有歐洲傳統歌劇院中最大的舞台,舞台上方有33米高的凈空,這大大拓展了舞台的表現力。大幕上形如金色飾邊和褶襇的紅天鵝絨幕布,竟是由畫家們逼真地畫出來的。寬大的舞台略微向觀眾廳傾斜,這種設計是一種造型的創新,它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歌劇院整體構架全部用鋼鐵框架,只是設計師把這些鋼鐵結構用金子裹了起來,使人感覺不到新材料、新技術的痕跡。 除此之外,巴黎歌劇院中還滲透了一些現代風格、後現代風格的設計,如按巴黎歌劇院建成時間19世紀推算,後現代風格尚未出現,應該是後來的設計師添補上的。 形成折衷主義風格的原由 巴黎歌劇院的建築和裝修風格秉承了古典建築樣式的脈絡,囊括了古典主義、巴洛克樣式和具有洛可可風格雛形的樣式,甚至後現代的多種多樣的特徵。 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當時社會認識的多元化。法國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歐洲文藝活動的中心,各種思想流派紛至迭出。繪畫上,出現了印象主義、浪漫主義畫派等;音樂上,出現了法國民族樂派、印象主義樂派等;文學上,出現了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建築上,出現了巴洛克建築、洛可可建築、新古典主義建築等。那時興盛了多個世紀的純粹的古典主義已不再受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巴黎歌劇院風格的多元化也是很自然的。 二是巴黎歌劇院的設計、建造時間的漫長。1671年,有建築設計師負責建造了「皇家歌劇院」,但這座建築在1763年被大火毀滅。1862年其重建工程開始啟動,1870年因普法戰爭被迫中斷。直至1875年,巴黎歌劇院終於竣工。巴黎歌劇院建造完成歷經兩百多年,中間更換了幾任設計師,因此它的樣式和風格固然不會統一。兩百年間,不同時間段因不同設計師、不同設計觀念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建築和建築裝修的形態,這就是時代文化在設計中的作用。

合格的建築物

一座合格的建築物必須要完成以下要求,包括建築物內部各種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間的合理安排,建築物與周圍環境、與各種外部條件的協調配合,內部和外表的藝術效果,各個細部的構造方式,建築與結構、建築與各種設備等相關技術的綜合協調。而像大劇院這樣地方標志性的文化建築對於上述各種要求的完成更是要精益求精。

演出盛況

1671年3月19日在皇家歌劇院建成典禮,由康貝爾獻演田園劇《波莫納》,此劇被公認為是第一部法國歌劇。不久,佩蘭因負債入獄,1672年,國王路易十四授權法籍義大利人呂利總管法國歌劇界。 從1672至1687年,呂利一直操控巴黎歌劇院。他創造了巴黎歌劇院史上第一個重要時期。在他的任期內,曾經演出他自己的作品,約有20多部歌劇及芭蕾舞劇,為法國歌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法國歌劇史上第二個重要時期,為1737年至1760年,正值拉莫的許多傑出作品獻演之時。自1773年至1779年,法國歌劇界為格魯克的人品及天才所征服。格魯克當時自維也納來訪巴黎,他的歌劇立即大受歡迎,使義大利反對派相形見絀。 法國大革命後,新政府認為許多歌劇貴族氣息過重,禁止上演。取而代之的是梅於爾、戈塞克等作品。直至王室復辟,又恢復了一些禁演的歌劇。 1791—1801年,巴黎歌劇院歸巴黎市政府管轄,1802年起拿破崙掌握了劇院新作品上演的決定權,1811年他強迫其他歌劇院向巴黎歌劇院繳納資金,歌劇院管弦樂隊擴充到70人,擁有一大批出色的演奏員和演員,演出水平很高。 1821年,在此加演羅西尼、韋伯、唐尼采蒂及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1875年1月 5日在新建成的「巴黎國立歌劇院」開幕時,除舉行管弦樂演奏外,並演出奧古斯特·梅爾梅的《猶太女》。所以,《猶太女》也是新院落成的首演歌劇。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巴黎歌劇院主要演的是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一些早期歌劇作品也常在這里演出,劇院也從其他地方引進一些劇目,如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唐璜》等以及後來的羅西尼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常修改得不盡人意。在其後的一段時期里,由於政治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劇院演出質量有所下降。 1873年10月29日,巴黎歌劇院的建築在一場大火中被毀。當新的歌劇院於1875年1月5日建成並啟用時,人們發現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也最為豪華的一座歌劇院。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巴黎歌劇院中發生的最引人注目的事情大概莫過於華格納的一部部作品被相繼搬上舞台,1891年演出了《羅恩格林》,1893年演出了《萊茵的黃金》和《女武神》,1897年演出了《紐倫堡名歌手》,1902年演出了《齊格弗里德》,1908年演出了《神界的黃昏》,1911年演出了《帕西法爾》。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在1910年便得以上演,但是《玫瑰騎士》卻等到了1927年,在它的德勒斯登首演的16年之後,而《厄勒克特拉》直到1933年才在這里演出。一些芭蕾舞劇也在巴黎歌劇院舉行了首演,但是,這個時候卻很少有法國歌劇出現在巴黎歌劇院,演出本國歌劇的角色被抒情歌劇院所取代。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古諾和馬斯涅的歌劇經常占據著巴黎歌劇院的舞台,演出一直保持著相當高的水準。二三十年代人們總能在這里聽到女高音尼農·瓦蘭、男高音喬治·蒂爾和女高音碼喬里·勞倫斯等著名歌唱家的聲音。德國佔領巴黎期間,普菲茨納的《帕勒斯特里納》於1942年在這里上演,成為戰爭時期最重要的新製作。戰爭結束後,巴黎歌劇院度過了一段艱難時光,當維也納、紐約和倫敦的歌劇院在50年代已經能夠以新一代的第一流歌唱家來製作代表其水平的歌劇的時候,巴黎歌劇院的歌手卻處於一種根本無法與之競爭的地步,盡管在這里上演的歌劇全部都是用法語演唱的。直到1971年羅爾夫·里伯曼成為巴黎歌劇院的管理者之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巴黎歌劇院出現了慢慢地浮出海面的趨勢。雖然法國歌唱家仍然無法與其他地區的歌唱家相提並論,但是外國歌唱家開始在巴黎歌劇院扮演重要角色,以提高其聲樂水平,比如來自瑞典的著名男高音尼古拉·蓋達就與巴黎歌劇院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1972年以後,對白的形式首次被巴黎歌劇院所接受。 里伯曼時期於1980年結束。此後,巴黎歌劇院雖然仍然偶爾出現動人的製作,但是也有著失去自己個性的傾向。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劇院最引人注目的是演出了華格納的一部作品。1910年,劇院演出了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1927年又演出了《玫瑰騎士》(在該劇首演的16年後)。這段時期,一些芭蕾舞劇在這里得到首演,但卻很少有法國歌劇在此演出。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古諾和馬斯涅的歌劇經常在這里上演,人們經常可以聽到著名女高音尼農·瓦蘭、瑪喬里·勞倫斯和男高音喬治·蒂爾的聲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佔領了巴黎,普茨納的《帕勒斯特里納》於1942年在這里上演。戰後,巴黎歌劇院度過了一段艱難時期;其演出水平根本無法與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維也納、紐約、倫敦等地的歌劇院相比,直至1971年羅爾夫·里伯曼擔綱巴黎歌劇院後,情況才有所改觀。里伯曼擔任該團領導職位直至1980年。後來由布列茲指揮貝爾格的歌劇《璐璐》在此首演,法國歌劇始終在世界舞台上佔有重要席位。 巴黎國家歌劇院(Opéra national de Paris,簡稱 ONP)於1994年創建以來,巴黎大多數的歌劇都移至巴士底廣場新歌劇院演出,已上演了六百多部歌劇,其中首演的歌劇還有呂利的《希波利特與阿里西埃》、《愛神和酒神的節日》,格魯克的《奧菲歐》、《伊菲姬妮在奧利德》、拉莫的《卡斯托耳和波呂丟刻斯》,羅西尼的《奧里伯爵》,奧柏的《波爾蒂契的啞女》,梅耶貝爾的《惡魔羅勃》,柏遼茲的《本韋努托·切里尼》,威爾第的《西西里的晚禱》,馬斯內的《黛依絲》,斯特拉文斯基的《夜鶯》等。在巴黎歌劇院演出的歌唱家以法國人為主,但亦邀請世界著名歌唱家參加演出。該劇院至今保持著法蘭西歌劇的頂峰位置,並表現出法蘭西人的高貴氣質。 巴黎巴士底廣場新歌劇院

迷宮傳奇

巴黎歌劇院的地下歌劇魅影是十分著名的,《歌劇魅影》的故事就發生在巴黎歌劇院。這個歌劇院,因為有著復雜的結構和長久的歷史,本身就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該劇院有2531個門,7593把鑰匙,六英里長的地下暗道,整個歌劇院佔地三公頃,有七層之高。而且,更驚人的是,在歌劇院的最低層,有一個容量130663.55立方尺、深6公尺的蓄水池。如果觀眾走到地下室的最下面一層,就可以看到它漆黑黏稠的水面。歌劇院每隔十年左右就要把這里的水全部抽出,換上清潔的水。據說這個水池是當年在修建歌劇院,發掘地下室的時候,不小心碰到地下水形成的。當時的建築師Charles Garnier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把所有的水抽乾,但是為了使建築物的地基堅固,他設計的地下室的牆和地板都是用雙層的防水結構。之後,他把最後一層充水,讓水把牆的縫隙填滿,使之更加堅固。本來只是偶然設計的結構,但是在層層的地下室之下,忽然出現水池,竟然為電影造出了搖曳的燈光和形狀古怪的小船。不管怎麼說,如果考究起巴黎歌劇院的建築結構和它的傳奇歷史的話,這將是一個相當長(也相當有意思)的話題。誠然,若不身臨其境、親眼目睹的話,那將永遠無法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 名稱變化在歷史上,巴黎最主要的這個歌劇院的名稱經歷過多次變化,從而在一個側面記錄了歷次政治事件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名稱包括1791年以後的「歌劇劇院」,1794年以後的「藝術劇院」,1804年以後的「帝國音樂學會」和1814年以後的「皇家音樂學會」等。

歷史資料

早在17世紀時,義大利歌劇風靡整個歐洲,稱霸著歌劇舞台。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就致力於發展本國的歌劇藝術,與義大利歌劇抗衡,與宮廷貴族追求時髦的庸俗趣味進行爭斗。就是在這一時期,法國吸取了義大利歌劇的經驗,創造出具有本國特點的歌劇藝術,法國歌劇也由此發展。法國歌劇藝術風格的形成,決定了法國將建立自己的歌劇院。 1667年,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批准,獲得了法國政府的支助。1671年3月19日,由佩蘭、康貝爾和戴蘇德克負責建造了法國第一座歌劇院「皇家歌劇院」它就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後於1763年被毀於大火。 1860年12月,法國藝術部終於決定了興建巴黎歌劇院,在171件作品之中,年僅35歲的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作品脫穎而出,不過那時候他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1861年夏天,歌劇院開始著手興建,不過問題接種而來:首先是地基下面有條溪流使地基無法穩固,再來就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和第四次革命使尚未完成的歌劇院停工。就這樣在1862年奠基的巴黎歌劇院在重重困難下方於1875年正式啟用,建造費一共超過4,700萬法郎。 1875年1月5日,第一套歌劇《猶太少女》在歌劇院上演,巴黎歌劇院正式揭幕。在1896年,在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結束的時候,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為短路走火掉下,一名中年婦女不幸死亡,此事後被改編為《歌聲魅影》中的著名場面。 巴黎歌劇院-拿破崙的管理 在1790年後的10年之間,巴黎歌劇院在大部分時間里歸巴黎市政府管轄,但是拿破崙逐漸將其領導權竊取到自己的手中。1802年,他開始掌握新作品上演的生殺大權,能夠決定是否投資干一部新歌劇的製作,而他的內政部長也擁有強大的否決權。在1807年的改革中,拿破崙試圖恢復歌劇院在過去的年代中曾經充當過的角色,使其成為這個國家的一個專門的「陳列品」。他在選擇演出劇目方面向歌劇院施加了很大的影響,並且於1811年強迫其他較小的劇院向這個歌劇院繳付資金款項。在這個階段,歌劇院的管弦樂團擴大到70人,其中擁有一大批出色的獨奏家,從而使這個樂團的演出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水平,享有盛名。

芭蕾舞團介紹

簡介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是古典芭蕾的搖籃。十六世紀,由Catherien de Medicis(梅迪奇)從義大利傳入法國的編舞技術標准和用語中的一部分被融入到宮廷芭蕾當中。之後,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這位君主希望將這種帶有貴族特色的舞蹈變成真正的舞台藝術,於是在1661年創建了皇家舞蹈學院,該院成為法國第一所以確定舞蹈規則和進行舞蹈教學為目的的機構。1669年,路易十四又為皇家音樂學院奠基(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同時組建了歐洲第一支專業舞蹈團。1713年,舞蹈學校在路易十四國王的倡議下成立,至此,一個專業舞蹈團體 得以持久發展的所有因素都具備了。

歷史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1661年,法王路易十四創建了皇家舞蹈學院,作為古典芭蕾的發源地,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擁有大量的保留劇目,它一方面致力於留存這些劇目的精粹,一方面則敞開胸懷迎接新劇目的創作。

演出曲目種類

浪漫芭蕾(Joseph Mazilier、Philippe Taglioni)、古典芭蕾(Marius Petipa)、Serge Diaghilev的俄羅斯芭蕾舞團的作品、新古典主義芭蕾(巴蘭欽、基里安、Jerome Robbins)、現代芭蕾(Alvin Ailey, Pina Bausch, Maurice Béjart, Carolyn Carlson, Merce Cunningham, Mats Ek, William Forsythe, Ohad Naharin, John Neumeier, Alwin Nikolas, Roland Petit)以及舞蹈團委託創作的作品(Jérme Bel, Davide Bombana, Trisha Brown, Odile Duboc, Jean-Claude Gallotta, Michel Kelemenis, Blanca Li, Susanne Linke, douard Lock, JoséMontalvo, Michèle Noiret, Angelin Preljocaj, Laura Scozzi, Saburo Teshigawara)。

活動

人民網北京8月27日電 (宋靜思)舞蹈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歐建平今日在北京當兔藝術教育中心舉辦了「芭蕾在巴黎的故事」的講座交流活動,正式開啟了民營舞蹈機構當兔教育「去巴黎歌劇院學芭蕾」的文化交流活動項目。 據悉,此次交流活動受到法國大巴黎Fontenay sous bois(林畔豐特奈)城市市長的邀請,將為孩子們營造親身體驗芭蕾舞藝術魅力的良好環境和氛圍,為中國小舞者提供一個開拓國際視野、打量世界的平台。交流結束後,每一位小舞者還將獲得林畔豐特奈市政府頒發的「中法文化藝術小使者」證書。

交通提示

交通:乘搭線捷運(3)線、(7)線及(8)線在Opera或Chaussee-d'Antin站下車。 景點信息: 地址:120 plue lyon .75012 paris 門票:25歲以下可購學生票6歐元,成人票10歐元 開放時間:10:00-17:00 交通:乘捷運3.7.8號線至OPera站,出站即達。

『貳』 巴黎歌劇院是什麼建築的典型代表

布雜藝術(Style Beaux-Arts ),又稱學院派,是一種由巴黎美術學院教授的,學院派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晚期流派。巴黎歌劇院就屬於這種流派 ,它是一種混合型的建築藝術形式,主要流行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其特點是參考了古代羅馬、希臘的建築風格;強調建築的宏偉、對稱、秩序性,多用於大型紀念建築。

『叄』 法國的巴黎歌劇院是怎樣的建築

巴黎歌劇院(法語:Opéra de Paris),又稱為 加尼葉歌劇院(法語:Opéra Garnier),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擁有2200個座位的歌劇院。巴黎歌劇院是世界上最大的抒情劇場,總面積11237平方米。歌劇院是由查爾斯·加尼葉於1861年設計的,其建築將古希臘羅馬式柱廊、巴洛克等幾種建築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規模宏大,精美細致,金碧輝煌,被譽為是一座繪畫、大理石和金飾交相輝映的劇院,給人以極大的享受。是拿破崙三世典型的建築之一。巴黎歌劇院(Opera de Paris Garnier)全名為巴黎加尼葉歌劇院,是以其建築師沙爾勒∙加尼葉(Charles Garnier)的姓氏命名的。巴黎歌劇院修建之初是供法國上流社會欣賞歌劇之用,因此在其建造過程中,不論是內部裝飾還是外表建築都極盡華麗之能事,整座建築將巴洛克式的、古典的、希臘的以及拿破崙三世時期的建築風格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規模宏大,金碧輝煌。歌劇院還被象徵了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尼的愛情,頂部的N和E就是證明。如今歌劇院被稱作「巴黎最俗氣的約會地點」也是有由來的,當年很多富家子弟就在歌劇院正面的裸女神入口處跟心愛的姑娘約會,後來演變為「贈送鑽石戒指訂婚」的習俗。這個全世界最著名的歌劇院在1989年巴士底歌劇院建成開放後,巴黎歌劇院主要集中在舞蹈劇的表演。由法國著名的偵探、懸念小說家加斯通·勒魯(1868-1927)寫下的《歌劇魅影》(後又搬演成電影、音樂劇)正是發生在眼前這座金光燦燦的建築里。

『肆』 19世紀下半葉的巴黎歌劇院是哪種近代風格的典型

巴黎歌劇院是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折衷主義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伍』 巴黎歌劇院中英對照

加尼葉歌劇院(法語:Opéra Garnier),通常稱為巴黎歌劇院(法語:Opéra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擁有2200個座位的歌劇院。巴黎歌劇院是一座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由法國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所設計,被認為是新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之一。

巴黎歌劇院是由當年的巴黎警察廳廳長城市規劃藍圖所規劃訂定的城市規劃藍圖中的中心項目。當幾年後城市規劃藍圖中的其他項目完成之後,1860年12月,法國藝術部終於決定了興建巴黎歌劇院,在171件作品之中,年僅35歲的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作品脫穎而出,不過那時候他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1861年夏天,歌劇院開始著手興建,不過問題接種而來:首先是地基下面有條溪流使地基無法穩固,再來就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和第四次革命使尚未完成的歌劇院停工。就這樣在1862年奠基的巴黎歌劇院在重重困難下方於1875年正式啟用,建造費一共超過4,700萬法郎。
1875年1月5日,第一套歌劇《猶太少女》在歌劇院上演,巴黎歌劇院正式揭幕。在1896年,在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結束的時候,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為短路走火掉下,一名中年婦女不幸死亡,此事後被改編為《歌聲魅影》中的著名場面。

The Palais Garnier, also known as the Opéra de Paris or Opéra Garnier, but more commonly as the Paris Opéra, is a 2,200-seat opera house on the Place de l'Opéra in Paris, France. A grand landmark designed by Charles Garnier in the Neo-Baroque style, i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architectural masterpieces of its time.
The building is located in the 9th arrondissement of Paris and is served by the metro station Opéra.
Upon its inauguration in 1875, the opera house was officially named the Académie Nationale de Musique - Théatre de l'Opéra. It retained this title until 1978 when it was re-named the Théatre National de l'Opéra de Paris. After the opera company chose the Opéra Bastille as their principal theatre upon its completion in 1989, the theatre was re-named as the Palais Garnier, though its more official name, the Académie Nationale de Musique, is still sprawled above the columns of its front façade. In spite of the change of names and the Opera company's relocation to the Opéra Bastille, the Palais Garnier is still known by many people as the Paris Opéra, as have all of the many theatres which have served as the principal venues of the Parisian Opera and Ballet since its founding.

『陸』 巴黎歌劇院的建築結構

巴黎歌劇院長173米,寬125米,建築總面積1 1237平方米。劇院有著全世界最大的舞台,可同時容納450名演員。劇院里有2200個座位。演出大廳的懸掛式分枝吊燈重約八噸。其富麗堂皇的休息大廳堪與凡爾賽宮大鏡廊相媲美,裡面裝潢豪華,四壁和廊柱布滿巴洛克式的雕塑、掛燈、繪畫,有人說這兒豪華得像是一個首飾盒,裝滿了金銀珠寶。它藝術氛圍十分濃郁,是觀眾休息、社交的理想場所。該廳長54米,寬13米,高18米。
巴黎歌劇院具有十分復雜的建築結構,劇院有2531個門,7593把鑰匙,6英里長的地下暗道。歌劇院的地下層,有一個容量極大的暗湖,湖深6米,每隔10年劇院就要把那裡的水全部抽出,換上清潔的水。 由法國著名的偵探、懸念小說家加斯通·勒魯(1868-1927)寫下的《歌劇魅影》(後又搬演成電影、音樂劇)正是發生在眼前這座金光燦燦的建築里。
一進入歌劇院,馬上就會被壯觀的大樓梯吸引,大理石樓梯在金色燈光照射下更加閃亮,據說是被當時貴族仕女的襯裙擦得光亮,可以想見歌劇院當時的盛況。大樓梯上方天花板上則描繪著許多寓言故事。欣賞過大樓梯後,可從兩側進入歌劇院走廊,這些走廊提供聽眾在中場休息時社交談話的場所,精美壯觀程度不下大樓梯,加葉尼構想將大走廊設計成類似古典城堡走廊,在鏡子與玻璃交錯輝映下,更與歌劇欣賞相得益彰。 巴黎歌劇院是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作,也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並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築有很大影響。

『柒』 巴黎歌劇院的建築風格是什麼

【哥特式】

【巴黎聖母院】:

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哥特式建築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

是一座哥特式風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徵。它矗立在塞納河畔,位於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

該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築風格,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又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位於羅馬式建築和文藝復興建築之間的,1140年左右產生於法國的歐洲建築風格。它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哥特式建築主要用於教堂,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於歐洲,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特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哥特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

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且帶尖。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

【參考資料】:

巴黎聖母院:http://ke..com/link?url=22IUHshrrm9pezbcIZHENwPZKav_KoiouN1PxLpqPeSzF6on4R5WTAYM-7d02ACNR0CzgFvOyse_

哥特式建築:http://ke..com/link?url=KUFHXgjFfUn-dq0c9SDs_2diol-dSPi1pmYBmd-

『捌』 折衷主義在建築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什麼

折衷主義最典型的代表是巴黎歌劇院。巴黎歌劇院(OpradeParis)於1861破土動工,由於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起義,1874年才落成。它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重要紀念物,也是拿破崙第三時代奧斯曼改建巴黎的規劃中的據點之一。這個建築由建築師查爾斯·戛涅(CharlesGarnier,1825~1898)設計。它的立面的構圖骨架是盧浮宮的樣式,但加上了義大利晚期巴洛克的風格,攙用了一些古典主義的手法和繁瑣的洛可可雕飾。門庭和休息室富麗堂皇,花團錦簇。它的樓梯廳,設著三折樓梯,構圖非常飽滿。它的舞台比較完善,寬32米,深27米,上空高33米。觀眾廳非常奢華,為馬蹄形多層包廂,它的頂子竟像一枚皇冠,共有2150個十分舒適的座位,分布在池座和周邊四層包廂里。這個建築既表現出貴族趣味,也表現出新興階級的豪華奢侈。

閱讀全文

與法國巴黎歌劇院屬於什麼風格建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9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3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