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的亨利吉法爾發明了什麼

法國的亨利吉法爾發明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01 10:45:47

㈠ 關於飛艇的知識有哪些

飛艇,一種自身驅動且比空氣輕的飛行器,也有一段較長的發展過程。根據飛艇、飛機升空原理的不同,人們將利用升力原理升空的航空飛行器,包括固定翼飛機、直升機等稱為「重於空氣的飛行器」,而將利用浮力原理的飛艇、氣球等稱為「輕於空氣的飛行器」。

第一個製造出自身驅動的飛艇的是法國工程師亨利•吉法爾(HenriGiffard,1825—1882)。他於1852年駕駛他的飛行器從巴黎出發,抵達特拉普斯,共飛行了17英里(27.2千米),飛行速度為5英里/每小時(8千米/每小時)。飛艇呈雪茄形,並裝有一個蒸汽發動機,盡管它有一個方向舵,但是很難控制。奧地利人大衛•施瓦茲(DavidSchwarz,1845—1897)被認為是第一個真正製造出硬式飛艇的人,他在1897年11月嘗試駕駛他的飛艇,但不幸的是,飛艇墜落了。一個與飛艇緊密相關的發明家是德國人費迪南德•馮•齊柏林(FerdinandvonZeppelin,1838一1917)。他在1900年設計並製造了第一艘機動的、具有硬式機架、可駕駛的飛艇,齊柏林飛艇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17英里/每小時(27.2千米/每小時),這個德國人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逐漸改善飛艇的設計。1906年,他建立工廠開始批量生產齊柏林飛艇;1909年,齊柏林幫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條商用航線,這條航線完全由飛艇飛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齊柏林飛艇被用於軍事用途,但是在1937年「興登堡號」飛艇在美國新澤西州墜落之後,飛艇的使用急劇減少。伴隨著飛艇使用的減少,飛機製造的發展日益成熟起來。

㈡ 18世紀什麼的誕生,實現了人類飛行的願望

18世紀氣球的誕生,實現了人類飛行的願望。然而乘坐氣球飛行受天氣的影響較大,尤其是風,且難以控制。到了19世紀,人們開始嘗試在氣球上安裝「舵」、「帆」,並在下面繫上小船(起先是圓形的,由於空氣阻力大,後來又改為雪茄形),進行飛行試驗。雖然方向控制有所改善,但是由於沒有動力,速度問題並未解決。後來隨著蒸汽機、電動機的出現,尤其是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發明了實用的汽油機,這可為飛艇提供動力裝置。此後,一種靠充氣產生升力、由發動機推進、可駕駛其向任意方向飛行的飛艇就應運而生了。

世界第一艘接近實用能操縱的飛艇是法國人亨利·吉法爾於1851年製造成功的。該艇長 44米,直徑12米,體積為2499米3,它由功率為3馬力的蒸汽機轉動三葉螺旋槳驅動,外形好似一支"雪茄煙"。1852年9月24日,吉法爾把氫氣充入氣囊,駕駛這艘飛艇,從巴黎郊外跑馬場起飛,以1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行了27公里,由巴黎飛至特拉普。這次飛行雖未能返回原地點,但創造了世界上飛艇第一次飛行的紀錄。

然而硬式飛艇的出現,才使其真正進入實用階段。所謂硬式飛艇,是指由金屬、木材等製成框架,再在表面蒙上蒙布的,靠完整的骨架結構保持外形的飛艇。骨架通常是圓形的。由縱梁和連接縱梁的橫梁構成,裡面裝有很多的充滿氣體的小氣囊,有的多達16個,這種飛艇可載重幾十噸。

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實用的硬式飛艇是由德國的齊伯林伯爵於1900年製造成功的,定名為LZ-l號。該艇長129米,直徑11.6米,框架由一根縱向龍骨,24根木橋條、大量的縱向和徑向的張線組成,框架外面蒙有防水布,分前後2個艙室,各裝有16馬力的發動機。艇內有16個氣囊,容積為225OO米3,載重量為8700千克,總升力達13噸,升限為25OO米。

齊伯林自製造出第一艘硬式飛艇之後,又與他人合作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里製造出了129艘各型飛艇,大大加強了德國的軍合力量。後來由於飛機的蓬勃發展,影響了飛艇的製造和使用。1937年 5月 6日,德國巨型飛艇 LZ-129"興登堡"號(該艇長 244米,最大直徑39.65米),在飛抵美國新澤西州的萊克赫斯特上空准備系留停泊時,尾部突然起火並點燃了氫氣,飛艇焚燒殆盡,35入不幸遇難。

在戰爭時期,作為新技術之一的飛艇不可避免地被應用於軍事用途,它主要用於軍事偵察,炮火定位,海岸巡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戰後,相對於飛機性能的飛速發展,飛艇卻進步不大,缺點也越來越突出,逐漸被擠出了空中舞台。

然而近些年,隨著航空技術的進步,飛艇又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盡管同飛機相比,飛艇顯得大而笨,操縱不便,速度也較慢,易受風力影響;但飛艇也有其突出的優點,如垂直起降,留空時間長,可長時間懸停或緩慢行進,且不因此消耗燃料,噪音小,污染小,經濟性好,而且隨著飛艇廣泛使用了氦氣填充,安全性也大大改善。根據計算,用飛艇運送一噸貨物的費用,要比飛機少68%,比直升機少94%,比火車少一半。因此,世界各國紛紛又重新開始研製飛艇,集中了90年代先進技術的現代飛艇新型號不斷涌現,如英國的"哨兵"系列,德國的LZ-07,俄羅斯的"科學靜力"系列以及中國的"中華號"等等。現代飛艇在現代空中勘測、攝影、廣告、救生以及航空運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採納我!!!

㈢ 世界上最早的飛艇是那個國家和那個人發明的

1784年,法國的羅伯特兄弟製造了一艘人力飛艇,長15.6米,最大直徑9. 6米,充氫氣後可產生1000多公斤的升力。

1872年,法國人特-羅姆製成了一艘用螺旋槳代替劃槳的人力飛艇。飛艇長36米,最大直徑15米。加上吊艙,高達29米,可載8人。螺旋槳直徑9米,幾個人輪流轉動螺旋槳,使其產生拉力,牽引飛艇前進,速度達每小時10公里,比劃槳的飛艇好多了。

㈣ 「基洛夫空艇」空艇真的存在嗎

相信應該有不少人玩過和接觸過「紅色警戒」這款 游戲 ,在這款堪稱神作的軍事策略型 游戲 中,玩家通過操作各種兵種,運用各種兵種的特殊能力來進行配合作戰從而打敗敵方陣營取得 游戲 勝利。而在 游戲 中的蘇聯陣營中有一種體型龐大,火力驚人的空中飛艇——基洛夫飛艇更是讓人記憶猶新,特別是那一句「Kirov reporting」更是令無數玩家聞之色變。那麼在世界 歷史 中是否真的出現過這種翱翔於天空中的戰爭武器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飛艇最早出現的國家並不是蘇聯,而是法國。由於第二次 科技 革命的迅猛爆發,法國也隨之進行大量的機械研究,隨著內燃機的發明成功,飛機、 汽車 、飛艇等等新型工具也隨之誕生。當時的法國發明了 汽車 去任意馳騁廣袤無垠的大地之後便把目光投向了遼闊的天空,並於1852年發明了人類 歷史 上第一艘真正飛上天空的飛艇。

據 歷史 記載,該飛艇長44米,直徑十二米,形狀如同雪茄一樣,下方懸掛著吊艙,裝有3馬力蒸汽機並搭配有方向舵。當時的發明者亨利.吉法爾駕駛著它由巴黎一路飛到特拉普斯,旅程總長二十七千米,這艘人類 歷史 上的第一隻飛艇其實並不可靠,飛艇上的軟體結構導致了它抗風性能不強,所以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把它往軍事武器上發展。

直到1900年,德國的齊柏林伯爵才發明出了第一艘採用硬結構的飛艇,這艘硬結構飛艇運用了活塞式發動機作為動力推進,飛行性能好,裝載量也十分驚人,讓當時的人們看到了這個大傢伙在軍事方面廣闊的用途。此後過程中,以齊柏林名字成立的「齊柏林飛艇公司」接連不斷生產軍用飛艇,僅僅在最初的十年內就為軍方生產了113艘飛艇,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展神威。這些空中巨無霸一個個身載巨量炸彈,艇身也安裝著火炮和機炮,所到之處可謂是寸草不生,從這一點來說,確實也和 游戲 中的「基洛夫空艇」不謀而合。

歷史 發展到今天,隨著各式各樣的空中偵察機,戰斗機層出不窮,對空武力也日益斗升,這些體型龐大,機動性能差的空艇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現在的空艇被多用於商業用途,相信無論是誰看到這些這些看起來萌萌的,憨態可掬的大傢伙都不會想到它們在戰場中猙獰的一面吧。

㈤ 為何揭秘太空梭的結構

通過報紙或電視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太空梭,在各種媒體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太空梭令人驚心的發射場面,而對於太空梭的認識可能也就只有發射時冒起的滾滾濃煙。可太空梭究竟是什麼樣的?

其實,在技術上這個詞指的是一個航天交通系統,它包括三個部分:軌道器、外貯箱和固體火箭助推器。

軌道器是太空梭系統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唯一進入軌道飛行的部分。其形狀與飛機非常相似,大小與一般的中型商業客機差不多。整個軌道器可以分為前、中、後三段。前段主要是航天員工作生活的機組座艙,中段是有效載荷艙,後段是太空梭和軌道艙的動力系統。

機組座艙同載人飛船的返回艙、軌道艙一樣,提供了航天員在整個飛行期間的生存環境和活動空間。座艙的空間比載人飛船的空間要大,但是一般情況下,座艙內要有7名航天員,如果有緊急情況,乘員還要增加到10名,這樣空間似乎還是顯得有些狹小。

機組座艙分為兩層,頂層為飛行艙,裡面裝有上升、著陸及在軌期間駕駛軌道器所需的各種控制器。飛行艙的前部非常像客機的駕駛艙,透過窗口航天員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象。飛行艙的後牆有兩個觀察窗,透過這兩個窗口,航天員可以直接觀察有效載荷艙,在太空中他們操縱後牆上的各種儀器來控制有效載荷艙內的系統。飛行艙後部的天花板上同樣有兩個觀察窗,給航天員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在飛行艙的下面是航天員的生活間,被稱為中艙。中艙實際上是航天員的生活間,所有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儲存在這里。中艙內和飛行艙間有兩個通行艙口可以使航天員在兩艙之間自由通行。中艙一側的機組通行艙門是航天員在地面上進出軌道艙的唯一通道。在中艙的後面有一氣閘艙,是航天員在太空中進入太空,或進入未加壓有效載荷艙的通道。

有效載荷艙占據了整個軌道器的大部分,艙內裝的是由軌道器送入太空的衛星,或者是為航天員提供科學試驗空間的小型實驗室。它有兩扇從中間對開的艙門。艙門分為內外兩層,外層是防熱層,內層是輻射冷卻器。在軌道器上升和返回時艙門處於關閉狀態,以保護放在載荷艙內的貨物。而在軌期間艙門則一直開著,這樣可以起到散熱的作用。

軌道器後段的動力系統包括有3台主發動機,太空梭發射時,這些發動機提供了軌道器進入軌道的部分推進力。主發動機的兩側各有1個軌道機動發動機,採用軌道器自身攜帶的甲基肼和四氧化二氮作為推進劑,用於主發動機關閉後的軌道器加速、變軌或交會,以及返回制動的推力。它可以持續工作15個小時,重復啟動1000次。

為了進行軌道器的姿態控制和交會、入軌控制,軌道器的尾端兩側還裝有24台反作用控制發動機,可重復啟動50000次,同樣的發動機在飛行艙前面的機頭還有14台。在機頭和機尾還裝有6台微調發動機,可進行50萬次的啟動。這些發動機合起來稱為反作用控制系統,推進劑由軌道器攜帶。這些發動機通過復雜的控制系統控制其點火時間,可以調整軌道器的姿態。

應該注意,軌道器只提供了在軌飛行期間的推進劑,並沒有提供發射時主發動機所需的推進劑。考慮軌道器進入軌道需要燃燒大量的推進劑,而要把這些推進劑都貯存在軌道器內是很不合適的,於是設計人員在軌道器之外設計了一個專門攜帶推進劑的外貯箱。

外貯箱有兩個貯箱組成,上端的貯箱內部裝有液氧,下端的貯箱裝有液氫。中間由一個連接艙連接。雖然看上去液氫貯箱的體積比液氧的大很多,但是因為液氧比液氫重16倍,所以裝滿推進劑後,液氫的重量只是液氧的1/6。在與軌道器連接時,液

氧和液氫各通過一根管子從貯箱底端流入軌道器。當主發動機開始工作時,通過這兩根管子流入發動機的液體可以很輕松地在25秒之內就把一個中等大小的游泳池灌滿。

由於液氧和液氫的沸點約為零下一兩百攝氏度,因此很容易就會汽化。為了使汽化的程度盡量減小,在外貯箱的外表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異氫尿酸泡沫,這種材料令外貯箱的表面呈橘紅色。

在最初的飛行中,外貯箱被塗成了乳白色,這樣做完全是為了美觀,但在使用上毫無用處,因此後來不再使用這一做法。

有了外貯箱的太空梭重量加大,特別是灌滿了推進劑後,如果只用軌道器上的主發動機,根本不能使它們離開地球表面,於是外貯箱的兩側又連接了兩個固體火箭助推器。

為了降低研製成本,助推器採用了分段結構,推進劑分別裝入四段。最上端整流罩內裝有推進劑點火裝置、電子設備、應急自毀裝置和減速傘,最下端是可調節方向的噴口,偏轉角度6.65°。

之所以採用這種分段結構,最大的好處在於方便推進劑的灌裝。固體推進劑在灌裝前呈橡皮膏似的黏稠液體,灌入助推器後,要經過幾天的乾燥才能形成固態。整個灌裝和乾燥的過程要絕對保證推進劑的攪拌均勻,否則會影響發動機效率。比較之下,灌四個小段當然比灌一個長段要容易得多。

助推器各段之間的連接也是極其講究的,要嚴格保證推進劑的密封性,防止高溫燃氣泄漏。雖然NASA(美國中央航空航天局)工作人員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還是在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發射中付出了血的代價。 知識點

液氫

氫的液化採用壓縮、膨脹、冷卻、壓縮循環過程。液氫與液氧組成的雙組元低溫液體推進劑的能量極高,已廣泛用於發射通訊衛星、宇宙飛船和太空梭等運載火箭中。液氫還能與液氟組成高能推進劑。

液氫作為火箭發動機燃料有很多優點:①氫—氧反應釋放的燃燒熱大,是一般烴類燃料不能達到的。②液氫、液氧都是低溫液體。液氫比熱大,可同時用作火箭高溫部件和發動推力室的冷卻劑,回收的能量可再送入燃燒室使用,使發動機工作狀況改善。③氫—氧燃料系統產生污染極少。

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曾為「阿波羅」宇宙飛船登月飛行和太空梭的順利發射提供過巨大能量。此類發動機也對我國「長征」運載火箭的連續多次發射成功作出了巨大貢獻。

太空梭的飛行原理與特點

太空梭的飛行原理

前面我們講過,太空梭由軌道飛行器、固體火箭助推器和外掛貯箱3大部分組成,太空梭起飛的動力源自2台巨大的集束式助推器和3台液體推進劑。在這些起飛動力裝置中,中心部分是一個外形像一架三角翼滑翔機的軌道飛行器,它垂直發射,是太空梭飛行時必不可少的配件,它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後像普通飛機那樣下滑著陸。

太空梭在起飛時,利用外掛貯箱內的液氫推進劑作為主發動機的動力,貯箱隨著推進劑的使用完畢而拋棄。另外,太空梭還依據軌道飛行器順利飛行;一般情況下,太空梭的軌道飛行器可使用次數在100次以上,它有一個巨大的貨艙,可以作為衛星及其他材料的存儲點;大規模的太空作業時,還可將外掛貯箱帶入軌道,作為航天站的核心部分。

1000千米以下是太空梭近地軌道的飛行高度,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和各種建設用部件和補養是目前太空梭的主要任務,因為太空梭的運載能力比較大,所以它往往採用多級組合形式。在需要高軌道運行有效載荷的時候,還可以由太空梭將其送上近地軌道後再從這個軌道發射,使其進入高軌道,以完成最終任務。

太空梭的特點

總結起來,太空梭具有以下幾大特點:

(1)作為地面與軌道間一種經常性的運載工具,太空梭的一項重要使命和功能是向軌道上布置飛行器,並在軌道上檢修和回收飛行器。這樣一來,就可以對這些飛行器的可靠性放寬要求,從而簡化了設計,節省了價值昂貴的備份部件,大大降低了研製成本。

過去,航天器中的許多貴重設備和儀器只能使用一次,現在太空梭既能把它們帶回來進行修復,使其多次重復使用,又可以及時在軌更換飛行器上的設備(如裝上新的感測器和儀器,換掉老化的或失靈的零件,補充上在運行中消耗掉的材料),從而延長飛行器的工作壽命,大大提高其利用率,避免極大的浪費。

(2)太空梭的巨大貨艙能容納一個載人實驗室,裡面環境舒適,航天員在這里可以不穿航天服。太空梭在發射和再入時的加速度只有3—4個重力加速度,一般人都能耐受。這樣一來,就降低了對其乘員的健康條件的要求,為各領域內的科學家直接參加航天活動提供了可能性,使得這些科學家可以在天上直接操縱其設備進行科學研究。這一方面可以減小設備的復雜性和降低造價,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實驗研究的質量,就在飛行過程中完成解釋、評價實驗結果,及時改進方法,加速知識的增長。

在這樣的實驗室里,可以進行材料科學方面的研究,進行廣泛的天文、物理和地球資源方面的研究及生物—醫學方面的研究等。

(3)它相當於一個短期運行的航天站,為航天應用科學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前景。在人類進入太空以來,由於載人航天飛船在發射前的安裝和測試所需時間太長,致使空間營救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太空梭由於其發射准備時間短的這一特點,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希望。太空梭為大型航天站的建立也創造了條件。它首先可以將航天站的組件和模塊分批送上軌道,並在軌道上把它們組裝起來。在航天站建成之後它又可成為往返地面和航天站之間的交通運輸工具。

(4)具有軍事的用途。研製太空梭的最早設想就是要使之成為一種軍事進攻性武器。所以,美國軍界頭目們一直很支持太空梭計劃。國防部承擔了研製費(100億美元)的1/6。先期4架太空梭中的2架是完全按照國防部的要求設計的。太空梭的全部飛行計劃中,有1/3將由軍方主持。空軍參謀長對發展太空梭的軍事意圖供認不諱,他公開宣布,太空梭的基本任務就是要保證五角大樓的利益。為此空軍對凡登堡空軍基地要重新改建,以保證未來的載人或不載人的航天器在這里秘密組裝和發射。

太空梭能完成的軍事任務有:

①軍事偵察。太空梭除了可向軌道上布置偵察衛星,並在天上對之進行維修、整個地回收或從偵察衛星上取回膠卷外,必要時也可載著偵察人員飛越特定地區進行偵察。

②攔截和破壞敵方航天器。太空梭依靠其速度快和靈活機動的飛行能力,可在天上悄悄逼近、攔截、破壞或竊取對方的飛行器後急速返回自己的基地。

③轟炸和攻擊敵方地面目標。太空梭可以在45分鍾內飛至地面上離發射場最遠的地方。因此它可以作為近地軌道轟炸機帶上進攻性武器,出其不意地對敵方重要的戰略目標進行攻擊。

④通信聯絡、指揮、導彈導航。美國太空梭試飛成功引起了前蘇聯的極度不安。前蘇聯宣傳機構說這是美國想用「超級武器」訛詐全世界的一種新的「軍國主義和沙文主義的行動」。前蘇聯負責航天員訓練任務的領導人沙塔洛夫在莫斯科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說:「這將意味著武器競爭的一個新的盤旋上升。」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前蘇聯一方面譴責美國研製太空梭的軍事目的,而同時自己也悄悄地加緊搞太空梭。由此可見,「哥倫比亞」號的試飛成功使美國和前蘇聯在宇宙空間的競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太空梭除了上述種種好處外,也有它的局限性。這首先就是,它只能將載荷送上較低的軌道。要實現更高軌道的運載,特別是同步地球軌道的運送,還需藉助於另外一種名曰「軌道間拖船」或「軌道間飛機」的接力運輸工具才能實現。

知識點

第一架飛艇

英國的蒙克·梅森是第一個製造小飛艇的人,他利用發條裝置驅動螺旋槳使飛艇升空,速度達8千米/小時。這種原理對後來的實用飛艇具有指導意義。幾年後,法國人亨利·吉法爾就製成了第一部可操縱的飛艇,艇形為雪茄狀,長44米,直徑12米,發動機功率達3馬力,帶3葉螺旋槳。1852年9月24日,吉法爾自己駕駛這架飛艇在巴黎起飛,飛到28千米之外的特拉普,開創了人類動力半操縱飛行的先河。

㈥ 世界上第一架飛艇是怎麼樣被發明出來的

隨著蒸汽機、電動機的出現,尤其是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發明了實用的汽油發動機以後,一種新式的飛行器應運而生了,它就是飛艇。飛艇靠充氣產生升力,由發動機推進,靠操縱系統控制,可以向任意方向飛行。

世界第一艘接近實用可操縱的飛艇,是法國的發明家亨利·吉法爾於1851年製造成功的。這艘飛艇長44米,直徑12米,體積為2499立方米。它由50馬力的蒸汽機緩慢地帶動一個直徑3米多的三葉螺旋槳驅動,飛艇艇囊的外形好似一支「雪茄煙」。

1852年9月24日,在巴黎郊區的競技場上,吉法爾把氫氣充入艇囊,駕駛著這艘飛艇,以每小時10千米的速度在空中連續飛行了兩個多小時,由巴黎飛到了特拉普。可惜的是,這艘飛艇的導向裝置不大理想,所以在結束飛行時,居然不聽人的指揮,落到了一個牧場里,壓死了八頭奶牛。

吉法爾的這次飛行雖然未能返回原地點,卻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次飛艇飛行的紀錄。在這以後,人們不斷對飛艇進行改進,使它成為一種空中交通工具。

現代飛艇

㈦ 通用技術代表作品是什麼

通用技術代表作品是航天技術。

包括通用技術的合作和通用技術的培訓。

中國航天技術,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

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鑽研。


人類的航空航天的歷史

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甚至連古人用的石頭和矛、到古希臘阿爾希塔斯所製造的機械鴿、遠至澳大利亞的飛去來器、中國的孔明燈和風箏都有關系。

至於真正的飛,早在古希臘神話中的伊卡洛斯是一個能夠飛的人、中國的元黃頭、歐洲的降落傘和一名穆斯林阿巴斯·卡希姆·伊本·弗納斯的滑翔飛行,都是人類想飛的表現。

到了15世紀,達·芬奇的僕人曾用模仿鳥的翅膀製成撲翼機做飛行試驗,但飛不起來,還因此摔斷了一條腿。

近代航空史的開端是在1783年11月21日,孟格菲兄弟所設計的熱氣球進行了第一次載人飛行實驗。但當時的熱氣球的實用性很低,因為它只能夠順風飛行,受到風向的限制,於是便需要一款能夠操控的飛艇。

讓-皮埃爾·布蘭查德在1784年將一個手動螺旋槳安裝到了氣球上,在1785年成功利用氣球橫渡英吉利海峽。

後來更發展出不同類型的飛艇,1852年的亨利·吉法爾製造了首架由動力驅動的飛艇,1896年大衛·舒瓦茲所設計的飛艇以及1901年阿爾貝特.桑托斯.杜蒙特駕駛飛艇完成環繞埃菲爾鐵塔一周。

㈧ 飛艇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1784年7月6日,法國巴黎的近郊,人們三三兩兩神情緊張地聚在一起,時而仰望天上,時而又蒙起眼睛。忽然,有人大聲叫了起來:「那飛魚掉下來了!」於是,便有好些膽大的人向一片曠地奔去……

他們在干什麼?

他們在看天上出現的一個奇異景象:一條約有16米長、10米直徑的大「飛魚」,正在空中浮沉。原來,這是法國的羅伯特兄弟正在做世界上的第一次飛艇試驗。

在此之前,他們的同胞兄弟蒙哥費爾已成功地進行過載人的氣球飛行。可氣球並不能控制飛行方向,作為一種游戲或表演是挺精彩的,要想利用它來進行空中的交通運輸就不行了。羅伯特兄弟萌生了這樣的念頭:在氣球上配備推進器材,使它定向飛行。

羅伯特兄弟認為,氣球在大氣中沉浮和魚兒在水中游弋的原理是一樣的。他們便把自己的氣球做成水滴形的,長有16米,直徑10米,氣囊容積940立方米,充滿氫氣後可以帶著數百千克的重物升上天去。

7月6日,第一次試飛開始了。氣囊里充進氫氣之後,這魚形氣球便順利上升了。吊籃里的7個人用力劃著木框上蒙著綢布做成的大槳,控制著氣球的航行,這條巨型「飛魚」居然能笨拙地在空中轉向。然而,還未等他們發出歡呼,羅伯特兄弟發現事情有點不太妙了——氣球一直在緩緩上升,那氣囊逐漸脹大起來,馬上就要爆炸了!

原來,氣球越向上升,大氣壓強越低,外邊大氣壓變小,氫氣球體積就要膨脹。一旦氣球脹破,這些試飛者的命運是可想而知的。情急之下,大羅伯特抓起一把匕首,冒著極大的危險,攀上吊繩,用力刺破氣囊。隨著長長的「刺——」聲,氫氣泄了出來,氣球終於安全地降落下來。

兩個月後,羅伯特兄弟駕著裝有放氣閥門的氣球升上了天空。這次,他們連續飛行了7小時,按照原計劃著陸。羅伯特兄弟的這種可以操縱方向的氣球便是飛艇。他們設計的飛艇外形很合理,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原則,以後人們製造的飛艇,基本上都取這種外形。

19世紀時,由於新的動力機械的發明,飛艇的發明掀開了新的一頁。

1852年9月24日,在巴黎郊區的競技場上,法國發明家吉法爾駕著他製作的飛艇起飛了。它有44米長,上面安裝了一台蒸汽機,能以每分鍾110轉的速度帶動一個直徑3米多的三葉螺旋槳,推動飛艇以每小時9.4千米的速度航行。只是這艘飛艇的導向裝置不大理想,所以在結束飛行時,居然不聽人的指揮了,不肯回到起飛地點去,落到了一個牧場里,壓死了8頭奶牛。

1884年8月9日,在巴黎的查萊斯默登,由勒納爾和克雷布斯這兩個軍隊里的工程師設計製造的「法蘭西號」飛艇上天了。它長51米,裝有一台6.25千瓦的電動機,帶動直徑5米的大螺旋槳,最大航速可達每小時24千米。它順利地在巴黎上空進行了25分鍾的飛行,並且准確地飛回了起飛地點。

在飛機問世以後,飛艇由於具有結構簡單、操縱方便、載重量大的優點,因此繼續得到發展。1917年,德國曾用飛艇向非洲運送葯品,往返13000多千米。它的這種運航和載重本領真是令人嘖嘖稱奇。

㈨ 世界上第一艘飛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艘飛艇是法國工程師H·吉法爾於1852年發明的。橄欖型的飛艇長44米,直徑12米,在軟式氣囊下有一三角型風帆用來操縱飛行方向,在吊籃內裝有一台僅3馬力的蒸汽發動機驅動一副三葉螺旋槳。

1852年9月24日,吉法爾從巴黎馬戲場起飛,以大約8公里的時速飛行到28公里外的德拉普。此後內燃機的問世,使飛艇有了重量更輕、效率更高、也更安全的動力裝置。

早期軟式飛艇的氣囊要靠充氣的壓力才能保持外形。它飛得又慢又低。1890年,德國陸軍中將F·齊伯林伯爵一退役就研製新型飛艇的工作。他使用鋁材作飛艇的骨架使氣囊始終保持一定的形狀,氣囊內還有許多個分隔的小氣囊,這使飛艇的安全性有了提高。

㈩ 飛艇是誰發明的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飛艇是一種輕於空氣的航空器,它與氣球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具有推進和控制飛行狀態的裝置。艇體氣囊內充以密度比空氣小的浮升氣體(氫氣或氦氣),藉以產生浮力使飛艇升空。

1783年,法國的蒙格菲爾兄弟和J·A·C·查理分別完成了熱氣球和氫氣球的發明,並成功地進行了載人飛行。為了解決氣球飛行無法控制,只能隨風飄飛的問題,法國軍官梅斯尼埃於二年就設計了可控制飛行的飛艇。梅斯尼飛艇的原理和形狀等與今天的軟式飛艇大至相同,但由於當時缺少相應的動力裝置,這一設想未能實現。

世界上第一艘飛艇是法國工程師H·吉法爾於1852年發明的。橄欖型的飛艇長44米,直徑12米,在軟式氣囊下有一三角型風帆用來操縱飛行方向,在吊籃內裝有一台僅3馬力的蒸汽發動機驅動一副3葉螺旋槳。1852年9月24日,吉法爾從巴黎馬戲場起飛,以大約8公里的時速飛行到28公里外的德拉普。此後內燃機的問世,使飛艇有了重量更輕、效率更高、也更安全的動力裝置。

早期軟式飛艇的氣囊要靠充氣的壓力才能保持外形。它飛得又慢又低。1890年,德國陸軍中將F·齊伯林伯爵一退役就研製新型飛艇的工作。他使用鋁材作飛艇的骨架使氣囊始終保持一定的形狀,氣囊內還有許多個分隔的小氣囊,這使飛艇的安全性有了提高。1900年7月2日,第一艘齊伯林式飛艇LZ—1號進行了首次飛行。飛艇呈雪茄形,長128米,直徑11.7米,裝有2台16馬力的內燃發動機,還裝有方向舵和升降舵。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硬式飛艇。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是飛艇發展較快的時期,英國和法國使用小型軟式飛艇執行反潛巡邏任務。德國則建立了齊析林飛艇隊,用於海上巡邏、遠程轟炸和空運等軍事活動。飛艇體積大、速度低、不靈活、易受攻擊,同時由於飛機性能的不斷提高,因而軍用飛艇逐漸被飛機所取代。但飛艇的商業飛行仍有發展。1929年德國製成的大型飛艇 「興登堡」號,長245米,直徑超過41米,總重206噸,曾10次往返飛行於美國和德國之間,運送旅客1000多人。英國和法國也先後參照齊伯林式飛艇製造了本國的大型飛艇R—100號和 「阿克隆」號。這時的飛艇大都使用氫氣作為浮升氣體,易燃易爆,很不安全。1973年, 「興隆堡」號在著陸時因靜電火花引起氫氣爆炸,35人遇難。英、美也有多艘大型飛艇大都相繼失事,此後飛艇的發展陷於停滯狀態。

7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飛艇改用安全的氦氣,其發展又呈活躍。採用多種新技術的新型飛艇被 用於空中攝影攝像、巡邏等方面,洛杉磯、漢城和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北京亞運會都可在會場上空看見它的身影。

閱讀全文

與法國的亨利吉法爾發明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