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哲學家組織決策有什麼啟示

法國哲學家組織決策有什麼啟示

發布時間:2023-02-02 19:14:56

⑴ 赫爾伯特·西蒙有哪些觀點

1916年6月15日,赫爾伯特·西蒙出生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米爾沃基。他20歲時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七年後,在伊利諾斯州技術學院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在該校擔任助理教授和教授。他的愛好和學識是多方面的。他走過許多地方,還在多種學術組織中擔任職務。他教過政治學、社會學、行政管理學、心理學、情報信息學、行為科學、計算機科學,等等。除諾貝爾經濟學獎外,他還榮膺過美國的心理學卓越貢獻獎和計算機科學獎。

那麼,他必定是一位一般人望塵莫及的天才了。西蒙自己並不這樣認為。他提出,對於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只要他肯認真地下功夫,在六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每個立志成才者,經過十年時間的努力,都有可能達到「大師」的水平。

西蒙是一位嚴肅的學者,他這樣說並不是誇誇其談。他的立論,依據的是實驗心理學有關的記憶研究成果。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一分鍾到一分半鍾可以記憶一個信息,心理學稱之為「塊」。我們的漢語詞彙和成語,就是這樣一些「塊」。有人對任何一門學問所包含的信息量作過統計,估量每門學問所包含的信息量約為5萬「塊」。任何人只要掌握了這些信息,都可能在某一專門領域內成為專家。一分鍾記憶1個「塊」,5萬「塊」大約需要1000小時,以每星期工作40小時計算,要掌握一門學問約需六個月功夫。作為計算機專家,西蒙提出每一個論點,都輔之以精確的量度。六個月或十年雖不能使每個人都能成為像西蒙一樣博學的人物,但他所主張的「天才出自勤奮」的觀點,看來是不容置疑的。

盡管人們還是把西蒙叫做社會科學家,但他創立的決策理論已經在經濟學領域中為他贏得了榮譽,美國經濟學會1973年接受他為該會的榮譽會員。所以,他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經濟學家。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就經濟學家最廣泛的意義來說,他首先是並且突出地是一個經濟學家。」在經濟學領域,西蒙的突出成就就是建立了現代企業決策理論。

決策雖然自古有之,按照資產階級古典經濟理論,每家公司都是一架榨取利潤活動的自動機,每個企業在決策時,所考慮的問題只應該是如何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潤。但西蒙的決策理論與此有較大差別。他認為,企業在制定計劃和對策時,不能只考慮「攫取利潤」這一目標,必須統籌兼顧,瞻前顧後,爭取若干個相互矛盾的目標一同實現。其決策理論以「有限度的合理性」而不是「最大限度的利潤」為前提,應用「符合要求」的原則。這一理論的典型例子有「分享市場」、「適當利潤」、「公平價格」。在決策方式上,他主張群體決策。群體參加決策的優點是,群體成員不會同時犯同樣的錯誤,可以避免決策的失誤。群體參加決策可將問題分成若幹部分,分別交給專家處理,從而加速問題的解決和提高解決的質量。

決策過程,可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來說明。日常的活動往往是重復出現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經驗積累,知道如何尋找並選擇符合要求的措施,就會發展成一套程序化的辦法,遇到重復出現的情況,就按既定的程序、步驟行動。這是程序化決策。還有一些問題,用正常程序是不能解決的,應修正或者產生新的程度,以此來解決。這就是非程序化決策。這類決策的過程包含全部決策的過程,從判定問題、確定目標開始,然後尋找為達到目標可選擇的各種方案,比較評價這些方案,在這些方案中進行選擇,並做出決定,在執行決定中進行核查和控制,以保證實現預定的目標。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西蒙有關組織決策的理論和意見,應用到現代企業和公共管理所採用的規劃設計、預算編制和控制等系統中及其技術方面,效果良好。這種理論已成功地解釋或預示如公司內部信息和決策的分配、有限競爭情況下的調整、選擇各類有價證券投資和對外投資投放國家選擇等多種活動。現代企業經濟學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建築在西蒙的思想之上。因此,1978年,由於他「對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所進行的開刨性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西蒙的主要著作有:《行政管理行為》(1945)、《人類模型》(1957)、《組織》(1958)、《管理決策的新科學》(1960)、《發明的模型》(1977)、《思想模型》(1979)。

⑵ 如何評價18世紀法國哲學的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疊對峙

400多年來,在法國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一直是糾結在一起的兩條主線。時而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時而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

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是法國哲學的先驅,他對於17世紀的笛卡爾和帕斯卡爾產生了雙重的影響。首先,蒙田的懷疑主義影響了笛卡爾「懷疑一切」的方法論和自由的批判精神。蒙田的座右銘「我知道什麼?」運用古羅馬時期的皮羅主義的論據來說明,一切事物都是值得懷疑的。蒙田被人們看作是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家。笛卡爾對於從經驗獲得的知識以及以往科學知識的懷疑,對現成的知識進行批判,敢於懷疑一切,都是受到了蒙田的影響。
蒙田也影響了帕斯卡爾的非理性主義和人學。文藝復興以來的一些人文主義者頌揚了人類的偉大、尊嚴和理性,而蒙田揭示了人類的渺小、可悲和信仰。這就使得帕斯卡爾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綜合,既讓我們看到人的偉大和尊嚴,又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可悲;既看到人類理性能力的作用,同時又看到理性的無能和信仰對它的超越。帕斯卡爾充分肯定了幾何學的作用,並且在他的科學研究中也廣泛地運用了幾何學中的證明和推演方法。然而,帕斯卡爾也認為幾何學的方法是有限的。在他看來,過分抬高理性或理智的作用是一種理性的獨斷,而以人心或內心為基礎的敏感性的精神、微妙的精神及精確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人們的一種良好洞見力。在笛卡爾和帕斯卡爾之後,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都得以確立。
18世紀是理性主義的時代。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將由上一個世紀的哲學家所確立的理性主義變成一種現實的政治原則。理性主義成為他們反對封建意識形態、勾畫新社會藍圖的標尺。理性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准,以往的一切都要在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審判。
19世紀是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雙峰對峙的時代。19世紀的法國哲學中雷諾維耶的新批判主義和孔德的實證主義繼承了啟蒙哲學的傳統,而比朗、柏格森和布隆代爾這三位改變法國哲學發展方向、奠定法國現代哲學基礎的哲人,則繼承了非理性主義的傳統。
到了20世紀,除巴什拉等人的科學哲學和結構主義哲學體現了理性主義的原則之外,薩特的存在主義是非理性主義,後現代主義也屬於非理性主義的一種體現。德里達、福柯、德魯茲等人追隨尼采和海德格爾,對西方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經由笛卡爾直至康德、黑格爾的形而上學傳統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但從總體上來看,20世紀的法國哲學是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
可見,400多年來,在法國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一直是糾結在一起的兩條主線。時而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時而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這種糾結的狀態一直貫穿始終。

「進步」與「解放」的價值重估

對於「進步」,後現代主義有一系列疑問:人類的歷史是否真是在不斷進步的?「進步」難道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再則,「進步」真是一件好事情嗎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國從工業社會進入後工業社會,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成為法國哲學討論的重要主題。崇尚理性、自由、平等、進步的啟蒙精神是現代性的突出體現。
盧梭是現代性最早的批判者。他通過把自然和文明對立起來,對資本主義的文化、社會政治制度和教育方式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盧梭意識到,科學藝術的進步和發展是與人民的幸福相矛盾的,文化和文明的發展與人的道德水準未必成正比。因為假如現實生活中的文化被以奢侈、金錢和低級趣味為主體的時尚所左右,就會完全變成一種「金錢文化」和低格調的「俗文化」。
盧梭認為,從自然狀態進入到社會狀態,就使人類從平等進入到不平等。人類社會每前進一步,不平等就加深一步。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評價盧梭這一學說時寫道:「這樣,盧梭就看到了不平等的產生是進步。可是這種進步包含著對抗,它同時又是退步……文明向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進一步……壓迫者被壓迫,這就是否定的否定。」如恩格斯所說,盧梭的這部著作「可說是精彩地顯示了自己的辯證的起源」。它不但是對人類只是在上帝面前才是平等的那種基督教封建學說進行思想斗爭的武器;同時,它也包括了法國資產階級的革命口號「平等、自由、博愛」。法國革命爆發以前35年,盧梭就不但已經認識到革命的必然性,而且在哲學上、在法理上證明了革命的正當性。
當然,盧梭並不是認為,在社會狀態中,人就註定是不自由和不平等的。恰恰相反,盧梭把不自由、不平等的社會狀態看作是不合理的社會狀態。盧梭想要實現的否定之否定,是使人在一種全新的社會狀態中達到一種更高級的社會的自由和平等。後來,盧梭的這一思想深深地影響了黑格爾思想的形成。
如何看待理性和進步,是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所思考的兩個問題。福柯等人反對理性的總體性、理性的暴力和理性的極權主義。「進步」以及與它相聯系的「解放」概念也是後現代主義要「解構」的。對於「進步」,後現代主義有一系列疑問:人類的歷史是否真是在不斷進步的?「進步」難道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再則,「進步」真是一件好事情嗎?「進步」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呢?怎麼看到「進步」所帶來的人的自由的不斷喪失、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
對於 「解放」,後現代主義也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後現代主義認為,「解放」是一個宏大敘事和元話語,是為後現代主義所擯棄的;其次,人的解放的過程也是逐漸取得主體地位、成為獨立主體的過程,而主體的形成、建構過程,同時也是人逐漸被規訓化的過程,因而最終是限制人、制約人,使人喪失自由。至此,後現代主義不僅解構了法國啟蒙哲學的理性主義原則,同時還把啟蒙哲學的「進步」和「解放」概念也解構了。最後,後現代主義認為,科學有可能使人走入誤區,製造出滅絕人類的武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過度濫用,會導致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的破壞,使地球越來越不適於人類的生存;更為嚴重的是,科學不能解決人的精神問題——無論是人的道德、價值、理想信念,還是人的終極關懷等,都不是科學和理性所能解決的。

人文與社會的多重呈現

和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較,法國哲學更注重對人和社會的研究。法國哲學家們不只沉湎於理智王國而缺乏情感,他們中的不少人同時又是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

同歐洲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法國近代哲學似乎有以下幾個風格和特徵:
第一,法國哲學一直貫穿著一種懷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
懷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可以說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如果說,懷疑是否定的、批判的一面,那麼,崇尚理性則是肯定的、有建樹的一面。懷疑的目的就是要崇尚理性,或者說懷疑只是理性的一種手段。
從中世紀的唯名論者阿伯拉爾、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到近代哲學的創始人笛卡爾、18世紀的貝爾、伏爾泰等人的懷疑論,這種敢向傳統、權威挑戰的懷疑精神,在法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甚至20世紀後半葉的後現代主義哲學也體現了懷疑精神。它懷疑被人們頂禮膜拜的理性主義和科學精神,懷疑歷史進步論和啟蒙精神,懷疑現代性和現代化的成果等。
第二,人和社會是法國哲學聚焦的對象。
自然和人是哲學的永恆主題。而和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較,法國哲學更注重對人和社會的研究——
愛爾維修注重人的靈性、強調人的精神性,把人作為一個文化的對象、教育的產物。存在主義哲學就是一種人學。而孔德直接就是近代社會學的奠基人。從塗爾干到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他們都十分注重對於現代社會的研究。這些都應該看作是法國哲學對人類社會認識的貢獻。後現代主義對於後工業社會的反思和批判,對於正在大力推進現代化的我們不亞於一劑清醒劑。
第三,開放性。
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極大地吸收了英國唯物主義哲學(特別是洛克的經驗論),狄德羅還極大地吸收了萊布尼茲哲學中的辯證法因素。19世紀,不僅勒努維埃的新批判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康德哲學的繼承,而且阿默蘭的唯心主義和黑格爾哲學有著緊密的聯系。「3H」(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3M」(馬克思、馬克斯·韋伯、馬爾庫塞)和尼采都是德國哲學家,克爾凱格爾是丹麥哲學家,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這些哲學家的思想元素都影響著20世紀法國哲學的面貌。
第四,社會參與性。
法國哲學不是書齋里的哲學,而是與現實斗爭緊密相連的哲學。法國哲學家不喜歡身居斗室去進行玄學的思辨,而更加關注社會的變革和政治的斗爭。他們有一種使命感和時代感,是現實革命運動的積極參與者。
第五,和文學有著不解之緣。
法國哲學家們不只沉湎於理智王國而缺乏情感,他們中的不少人同時又是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不僅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人是名垂史冊的文學家、戲劇家、文藝批評家,擅長用文學來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比他們晚一些的柏格森、薩特和加繆,更是捧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法國哲學的中國傳播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的興趣逐漸超過了對德國哲學的興趣。這種在學術興趣點上的變化,和法國哲學自身的發展變化相關,也與中國哲學界學術生態的發展變化緊密相聯

從近100年來法國哲學在中國的傳播來看,中國人對於法國哲學的主要興趣大致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笛卡爾哲學。中國人對笛卡爾哲學有著雙重的興趣:一方面是他高揚主體性的哲學和理性主義的認識論,另一方面是他的二元論哲學在物理學領域堅持了機械唯物主義、他的唯物主義對於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有著重要的啟發、他的心身關系學說開啟了西方心靈哲學之先河。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大陸對於主體性問題、認識論問題和對於西方心靈哲學研究的加強,笛卡爾哲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18世紀的啟蒙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由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這三位啟蒙思想家所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政治理論的重要理論來源。18世紀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人的唯物主義思想,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
孔德的實證哲學。孔德的實證科學的方法論及其實證哲學的基本原則,是我們了解英美實證主義哲學的基礎,對於我們理解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哲學、理解分析哲學和科學哲學都具有導引意義。孔德的實證社會學和塗爾乾的社會學,被中國人看作是社會學的開山鼻祖。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在20世紀初,柏格森關於生命創造進化的哲學和達爾文的進化論、赫胥黎的天演論一起被傳進中國,為當時想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知識分子提供了生命的活力。
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大討論之後,大學校園里曾經一度流行「薩特熱」和「尼采熱」。盡管薩特所強調的「存在先於本質」等一些極端個人主義和絕對自由觀不盡合理,但他強調青年人要自我奮斗、自我創造,在自主選擇的時候,要主動承擔責任。這些觀念正好契合了當時青年人樂於自我謀劃、自我選擇的想法,對於解放思想、煥發社會活力起到了正面的推動作用。
法國現象學思潮。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流傳到法國,在法國產生了廣泛和長久的影響,出現了現象學思潮。它對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和德里達、福柯等人的後現代主義都產生了影響。近十年來,隨著對於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研究的深入,年輕一代中國學者也對法國現象學家的研究和思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結構主義。上世紀末,中國研究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和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學者眾多。進入新世紀以來,對於拉康的後弗洛伊德主義的研究,在中國學界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近幾年來,對於深受阿爾都塞和拉康影響的巴丟的研究在中國也逐漸升溫。
後現代主義哲學。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後現代主義在中國形成了新的研究熱潮。包括德里達、福柯、利奧塔、德勒茲、鮑德里亞在內,都成為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的重要研究對象。這些哲學家的思想是對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西方幾百年現代化進程、尤其是西方的現代性理論的一種反省和批判。他們反對技術至上,反對過分強調以人為中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不能過分強調工具理性而忽視了價值理性等。這些觀點對現當代中國的發展(尤其是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可以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研究的興趣逐漸超過了對德國哲學的興趣。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對於17、18世紀法國哲學、對於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的研究感興趣,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中的現象學思潮和後現代主義哲學的研究更感興趣。這種在學術興趣點上的變化,與法國哲學自身的發展變化相關,也與中國哲學界學術生態的發展變化緊密相聯。

閱讀全文

與法國哲學家組織決策有什麼啟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9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3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