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歌德什麼意思

法國歌德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2-04 04:16:09

『壹』 偉大詩人歌德的生平介紹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偉大詩人歌德的生平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歌德是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德國文學史上的泰斗,被恩格斯推崇為文藝領域里「真正的奧林匹亞神山上的宙斯」。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國文學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並獲得了不朽的世界性聲譽。他的《浮士德》同《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樣被譽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啟蒙主義文學的壓卷之作,也是歐洲與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價值和最富影響的作品之一。歌德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知識廣博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造型藝術及自然科學等領域,都為人類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他8歲就能閱讀德文、法文、英文、義大利文、拉丁文、希臘文等多種文字的書籍,14歲開始寫劇本,25歲發表了後來風靡全球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他完成這部小說,僅用了4個星期的時間。人們稱歌德是個天才,事實上,歌德的才能並不是天生就有,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他父母對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堅持不懈的努力。

哥德出生在萊茵河畔法蘭克福市的名門。父親家資殷厚,作過皇家顧問。母親是法蘭克福終身市長的女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歌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從16歲起,他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可是他對法律沒有興趣,在文學、繪畫和自然科學的學習上倒是花費了更多的精力。他早期的創作嘗試,明顯地受到了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影響。但就在他走進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時候,一個決定性的轉折出現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處德法邊境,對於接受法國革命思想來說有近水樓台之便。70年代,這里成為啟蒙運動的德國支流———「狂飆突進」運動的策源地。在這里,歌德受到了盧梭、斯賓諾莎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他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師———「狂飆突進」運動的領袖赫爾德爾,是他把歌德引導到荷馬與莎士比亞的藝術世界之中,引導到對民間歌謠的收集和學習之中,使這位正在覺醒的天才擺脫了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束縛,寫下了諸如《歡會與離別》、《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學博士的學位結束了大學生涯,回到法蘭克福實習法律業務。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學創作之中,先後完成了歷史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利欣根》和書信體小說《少年維持之煩惱》。前者表現了激昂的反封建的鬥志,對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滿憧憬之情,後者描繪了一個才華橫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維特,雖然熱情奔放,嚮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會的自私庸俗、貴族階級的歧視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壓制和挑剔,使他無所作為,深感孤獨寂寞。而他視之為人的純真質朴的自然本性的化身,並寄以全部熱情和無限崇拜的綠蒂,竟也逃脫不了平庸之氣,順從封建禮俗而犧牲了他們寶貴的愛情。這一切都使維持深感自己與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在無限的感傷、憤懣和絕望之中,他割斷了自己的血管,以自殺的方式與那個「周圍一切都是黑暗,沒有希望,沒有安慰,沒有前途」的`世界徹底決裂了。這位青衫黃褲的少年,他的思想和情緒正是當時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緒的最為准確的體現,故而小說一出,頓時激起了巨大的共鳴,一股「維特熱」在廣大青少年中迅速地蔓延,從維特的服飾到維特的自殺,一時間摹仿成風,以至為了杜絕不良後果,作家不得不在再版時加上一節序詩,勸青年們「做堂堂男子而不步維特後塵」。這部書信體小說使無數人愛不釋手,就連一生戎馬倥傯的拿破崙也隨身攜帶,先後讀過7遍。恩格斯說它絕不是「一部平凡感傷的愛情小說」,而是「建立了一個最偉大的批判的功績」。這兩部作品為歌德贏得了德國和全歐的聲譽,使他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

1775年11月,歌德來到魏瑪,次年進入魏瑪公國宮廷參政,開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樞密顧問官、軍事長官,主持過稅務署,等等。1786年9月,他開始為期數年的義大利之游,這為他日後寫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1794年,歌德與席勒相遇,開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誼為特徵」的德國古典文學全盛時期。在10年時間里,他們在創作上互相幫助,各自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在席勒的促進下,歌德創作了他的畢生巨著《浮士德》。兩位文學巨人10年的相處與合作把德國古典文學推向了高峰,並使魏瑪這座小小的公園都城一躍成為當時德國與歐洲的文化中心。

歌德花了58年時間完成的詩劇《浮士德》,是其一生豐富思想的總結與藝術探索的結晶。當歌德於1831年最終完成此書時,他曾在日記中寫道:「主要的事業已經完成」,「我以後的生命我可以當作是純粹的賜予了。我是否做什麼或將做什麼現在已經完全無所謂了」。《浮士德》塑造了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不斷進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屆百歲、雙目失明時,仍然認為,人生應當「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優秀傳統的反映。

輝煌時期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76年,歌德作為樞密公使館參贊開始為薩克森-魏瑪-埃森納赫公國(魏瑪公國)服務,並獲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務。他在大公送給他的帶花園的房子(歌德屋)中住了六年,並按照公園的規格親自設計和建設了房子周圍的花園。他也在圖林根(Thüringen)的伊姆河(dieIlm)邊的自然風景公園的設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希望上帝使我成為園丁或實驗員,這樣我該多幸福啊。」

他認識了貴族婦女夏洛特·馮·施泰因。他們保持了一段十年之久的親密關系。

1779年他被提升為樞密顧問。他接受比他年輕8歲的大公卡爾·奧古斯特的讓他在微型小國魏瑪任職的建議是為了進行政治上的改革。在議會中歌德的職權越來越大。政治——即使在他不再擔任公務之後——一直是他關注的領域。

這一年他開始進行深入的自然科學研究。

1780年6月23日,他成為魏瑪共濟會分會:阿瑪利亞(Amalia)分會的學員,1781年6月23日,歌德成為正式會員,1782年4月2日升任會長。在他升遷的幾周後,阿瑪利亞分會不得不停止工作,因為當時共濟會的活動遇到了敵對情緒。

1782年大公把一所婦女廣場(Frauen plan)邊的房子租給歌德,1792年它最終被送給了歌德。在這里歌德一直居住到去世。婦女廣場邊的花園也是詩人自己建設的。(1885年,歌德的最後一名孫輩後代和繼承人去世後,這所婦女廣場邊的房子就被宣布為國家博物館。二戰後這所房子遭到嚴重破壞,所以園藝師、作家卡爾·福斯特(Karl Foester)來到魏瑪並重新建設了花園。)

1777年歌德進行了第一次哈爾茨山之旅。12月10日,他登上了布羅肯山(der Brocken),這被認為是首次冬季攀登此峰的行動。1783年他進行了第二次哈爾茨山之旅。此後的1784年他進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哈爾茨山旅行。

眾所周知,歌德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傑出的思想家。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科學研究者,而且涉獵的學科很多:他從事研究的有動植物形態學、解剖學、顏色學、光學、礦物學、地質學等,並在個別領域里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就。

1784年歌德在人類的顱骨旁發現了顎間骨。雖然法國科學家魏克·達蘇在此之前四年就已經發現,但歌德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的。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歌德還是一位畫家,更准確地說,是一位有相當造詣的畫家。歌德的天性極其活躍,他的求知慾非常強盛。他把他的精神觸角伸向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認識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奮,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銳的感官,以及他長達82個春秋的高壽,使他在不同領域里——首要是在文學創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繪畫藝術上,並幾乎一直熱情地進行實踐,畫了2700幅之多,這其中絕大多數是風景畫,也包括他進行科學研究時所繪下的畫圖以及他對人體進行的臨摹等。

1786年6月歌德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陸續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寫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節。在魏瑪,只有他親密的侍從兼秘書賽德爾(Philipp Seidel)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地。在義大利,歌德自稱「菲利普·米勒」(Filippo Miller)。他給家裡寫的第一批信件沒有署明日期。到了羅馬,歌德才向親友報告了自己真實的決定和打算:他要在義大利呆相當長的時間。

歌德在《義大利游記》中描述了他的義大利之旅。1786年他在羅馬結識了畫家緹士拜恩,1787年他同緹士拜恩和其他人到那不勒斯旅行。同年緹士拜恩的著名油畫「歌德在義大利」誕生了,畫中描繪了在羅馬的丘陵地帶的旅人歌德。歌德也在那裡認識了安格莉卡·考夫曼。

晚年

1788年回到魏瑪後只任劇院監督,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1794年與席勒交往後,隨著歐洲民主、民族運動的高漲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飛躍,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的晚年,歐洲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發過革命掀起了全歐洲性的革命高潮,先進國家的工業革命突飛猛進,工人運動已經興起,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廣泛流傳,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遍及全歐。這些情況促使歌德的眼光突破德國的狹隘世界,更多地注意到全歐洲、甚至世界的變化,更多地接受社會新思潮。這些都有助於他克服前一時期思想上的狹隘性。大約從40歲起,歌德的身體就變得僵硬和難以行動。他受到嚴重的椎間盤損傷和多根胸椎變形之苦。

1795年他開始了與席勒的友誼。席勒最初是作為歷史學教授來到耶拿的。他們的友誼一直延續到1805年席勒去世。

1798年歌德寫下了哀歌「植物的變形」。

席勒去世後一年,歌德和克里斯蒂安娜·福爾皮烏斯結了婚。歌德從1789年起與她同居,兩人生有一子:奧古斯特。

在埃爾富特(Erfurt)召開諸侯大會之際,拿破崙一世接見了歌德,並授予他榮譽軍團勛章。

從1813年10月始,歌德把興趣集中到了遙遠的中國。他先後在圖書館借閱了10多種有關中國的書籍。其中有中國游記和中國哲學方面的著作。他通過英法文譯本讀了一些中國小說和詩歌,如《好逑傳》、《玉嬌梨》、《花箋記》、《今古奇觀》等。他—直想把《好逑傳》,寫成一部長詩;讀過《趙氏孤兒》之後,受到啟發,他又計劃寫一部戲劇。1827年至1829年間,他便寫了14首題名為《中德四季晨昏吟詠》的抒情詩,抒發了他對東方古國的憧憬。通過接觸中國的文學作品,歌德從中看到人類共同的東西。他在同助手愛克曼的談話中闡述了他對中國的理解:「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樣;只是在他們那裡,一切都比我們這里更明朗,更純潔,更合乎道德……」他從中國文學談到德國文學與法國文學,進而提出了「世界文學」,這一全新概念。他說:「我愈來愈深信,詩是人類的共同財產。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現在,每個人都應該出力使它早日來臨。」值得一提的是,20年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以另一思路也提出了「世界文學」這—概念。

1814年歌德到萊茵河和美因河地區旅行。1817年他開始寫作「我的植物學研究的歷史」,創辦「談自然科學,特別是形態學」雜志(直到1824年)。結成和礦物學家、植物學家施坦博格和音樂家菜爾特的友誼。

1832年3月22日11點半,星期四,歌德病逝。他的臨終遺言是:「給我更多的燈吧!」這體現了他作為大文豪的樂觀精神。3月26日葬於諸侯墓地。

『貳』 哥特式是什麼意思

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公元5-15世紀)的藝術風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志性元素。哥特式風格用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的藝術主題,來往於內心世界神聖與邪惡的邊緣,描繪在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哥特,是英語詞Goth的音譯,Gothic一詞(意為「哥特式」)即源自該詞,原指代哥特人。另有一說稱Gothic源於德語Gotik ,詞源是Gott音譯「哥特」(意為「上帝」),因此哥特式也可以理解為「接近上帝的」的意思,「哥特式」只是德語詞的音譯,平時所說的一切「哥特式」都可以理解為「形式上或感覺上給人一種接近上帝的感覺」,比如建築藝術,文學,音樂等哥特式。
哥特式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各個藝術領域,藝術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復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徵,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鮮血、黑貓等等。
起源
哥特(Gothic),又譯為「歌德」,原指代哥特人,屬西歐日耳曼部族,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5~15世紀)的藝術風格,它的源由是來自於曾於公元3~5世紀侵略義大利並瓦解羅馬帝國的德國哥特族人,在15世紀時,義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念頭因而掀起了燦爛的文藝復興運動,由於義大利人對於哥特族摧毀羅馬帝國的這段歷史情仇始終難以釋懷,因此為了與這段時期有所區分,他們便將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稱呼為「gothic」,即「哥特」,意為「野蠻」。
盡管「哥特」這個詞多少有些負面的意味,但事實上,中世紀後期哥特形式的寓意並非是消極而負面的,反而具有流動狀態的特點,即哥特式並非一種固定的形態,而是表現出一種狀態,一種過程,是歷經中世紀漫長思想禁錮過程後人們開始對世界重拾思考的跡象,可能體現了一種「雖然真理永不可得,但仍舊要追求不息」的精神。
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常被使用在歐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宮殿、會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構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頂,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哥特式建築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有重大影響,其魅力來自於比例、光與色彩的美學體驗,即通過對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過對數與色的象徵性理解,使靈魂擺脫俗世物質的羈絆,迎著神恩之光向著天國飛升。這種建築雖曾於歐洲全境流行,不過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度頗為被藐視。
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特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築,哥特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其也成了一門關於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
在中國境內知名的哥特式建築包括北京的西什庫教堂、青島天主教堂、永寧天主教堂等等。
哥特式建築的基本構件是尖拱(ogival,或稱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頂(ribbed vault)。
哥特式建築雖曾於歐洲全境流行,不過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度頗為被藐視。
1137-1144年,聖鄧尼斯修道院院長絮熱(Suger,1081-1151)主持了聖鄧尼斯修道院教堂(Abbey Church of St. Denis)的重建。聖鄧尼斯修道院教堂始建於8世紀晚期,以早期基督教時期的一位聖徒聖鄧尼斯(St. Denis,約258年卒)

『叄』 歌德是什麼人物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05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結果歌德名列第7位。另有,耳機品牌歌德。

『肆』 歌德式建築是什麼

哥特式建築(英語: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
哥特式建築又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位於羅馬式建築和文藝復興建築之間的,1140年左右產生於法國的歐洲建築風格。它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哥特式建築主要用於教堂,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於歐洲,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特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且帶尖。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德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其也成了一門關於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學問。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德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

『伍』 哥特式和哥德式是什麼意思

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又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位於羅曼式建築和文藝復興建築之間的,1140年左右產生於法國的歐洲建築風格。
哥德式建築主要用於教堂,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於歐洲,由於起源於法國,因此當時又稱「法國式」。
哥特式藝術的最高成就體現在建築方面。於公元12世紀末葉繼羅馬納斯克式建築而興起於法國北部,公元13至15世紀盛行於西歐各地,16世紀義大利人提出這一名詞並得到廣泛承認。實際上,哥特式藝術與哥特人並無關系。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思潮是崇尚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風格,而哥特式藝術與之回異其趣,並貶為半開化和野蠻的樣式,歐洲又把哥特人當做蠻族來看待,所以便把"哥特"強加給這種藝術了。實際上,哥特式藝術是中世紀最偉大的成就,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顯著的價值,無論建築工程技術或藝術手法都達到了驚人的高度。
哥特式藝術的特點集中體現在教堂建築上,它以尖形拱門代替了羅馬式的半圓形拱門,建築物重量及引伸力集中於石柱及拱壁上,外部有許多高聳的尖塔,牆壁較簿,窗戶較大,飾有彩色玻璃的圖案。內部圓柱較細,光線比較充足,門前飾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和石刻。哥特式建築符合教會的要求,高聳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虛無飄渺的天空,使人忘卻今生,幻想來世。哥特式建築物上的許多雕刻,生動自然,具有現實主義風格。哥特式的建築遺構現存的知名者不下200餘處,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倫大教堂,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英國的沙里斯堡大教堂等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陸』 歌德是哪個名著中的人物作者是法國的

中文名: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外文名: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國籍:德國出生地:法蘭克福出生日期:1749年8月28日逝世日期:1832年3月22日職業:劇作家、詩人、思想家、政治家畢業院校:萊比錫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代表作品:《致月詞》《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普羅米修斯》

閱讀全文

與法國歌德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9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4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2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