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如何教育孩子在法國

如何教育孩子在法國

發布時間:2023-02-06 15:53:57

1. 它由法國紀錄片大師製作,給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長帶來了啟示,是哪部電影

它由法國紀錄片大師製作,給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長帶來了啟示,電影的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其實是雅克•貝漢的作品。對,就是那個拍《微觀世界》,《鳥的遷徙》 和《海洋》的法國紀錄片大師。

2. 國外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是中國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太縱容不行、太嚴厲也不行!下面就是我跟大家分享國外如何教育孩子的吧,歡迎大家閱讀!

外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國外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

孩子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與大人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只有到了5——7歲才開始接觸外部事物,孩子到了七歲以後,就要跨入學校的大門,接受老師們的教育。

孩子們進入了學校以後,老師就要與孩子們長期相處,孩子和老師逐漸的相互了解,在彼此了解的同時,師生的感情也在漸漸的加深。老師對孩子們的教育方法很重要,有的老師講課學生們認真聽講,對老師講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的老師講課學生們聽不進去,精神溜號感到厭倦。

在猶太人的學校里,每天上課時間為六小時,一般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其它時間用於孩子們自由活動,有的孩子與小夥伴們在一起做游戲,有的孩子去學校游泳池洗澡,有的孩子去唱歌跳舞,有的孩子去學校理發店理發,有的孩子去畫畫。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很特別,他們主要培養孩子們的想像力。老師在黑板上畫一點,問學生們一點像什麼?有的學生回答像星星,有的學生回答像花生米,有的學生回答像米粒,有的學生回答象沙粒。老師對學生們說:「孩子們你們回答的都對,你們很有想像力。」這樣的問題在中國,老師們只能說那是一點,學生說是別的老師肯定會說答案不對。

在以色列國土中有一所「鯨魚學校」,這所學校就是讓孩子們乘坐帆船在一年內橫渡兩次大西洋,游遍三個海島。孩子們除了經受大風大浪外,還要忍飢挨餓。到了島上自己採集野果充飢,自己搭帳篷睡覺。

在俄羅斯有一所學校,每年冬天老師都讓孩子們,赤身裸體在冰雪中滾爬一定的時間,天寒地凍,孩子們被凍得渾身發抖,嘴唇發紫老師也不會讓他們停下。在俄羅斯的學校里,開設體育課中,有一個特殊的體育項目冬泳,在寒冷的冬天砸開冰,讓學生們在刺骨的水裡游泳。俄羅斯孩子的家長們無論天氣怎樣寒冷都讓孩子用冷水洗臉,孩子出門的時候大人也不讓孩子穿得太厚。

在原聯邦德國的法律條文中,有一個特殊的歸定,要求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規定內容如下:孩子在6歲之前可以不做家務。6——10歲偶爾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一些小的東西。10——14歲,要剪草坪上的花草、洗碗、掃地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洗汽車,整理花園。16——18歲,父母上班沒時間要每周給家裡打掃除一次家庭衛生。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飯時,美國家長從不硬逼,而是婉轉地說:「你看蘿卜餡餅在等著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興了。」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很少動輒指責孩子,而是說:「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會這樣做了。」如果孩子要換衣服,他們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說:「穿上這件白的。」而是以商量的口氣說:「你看穿這件白的好呢,還是穿那件黃的好?」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帶孩子外出串門時,如果主人拿出什麼東西給孩子,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比如,當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貴的玩物時,家長就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別人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不少中國家長喜歡「人前教子」,常在別人面前指責、訓斥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而在美國,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犯罪,因為對孩子當眾的指責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

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干凈。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幹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里,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幹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可以掙14塊錢干嗎只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報怨、呻吟,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拉米爾在美國生活。那天,拉米爾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利婭就問拉米爾:「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麼,你都問了些什麼呢?」利婭繼續問。拉米爾開始復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麼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麼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麼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略數了數,這小傢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這是怎麼回事?」我好奇地問利婭。「提問啊,」利婭笑眯眯地說,「拉米爾就是個問題簍子,總是問個不停。」

隨著利婭的講述,我漸漸明白了。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這沒什麼,」利婭說,「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

我忽然發現了我一直在探尋的秘密所在: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並不恥發問,自己所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幾乎每個猶太人家長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房子失火,你會帶什麼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再問他一句:「有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而智慧,恰恰就來自於提問!

美國人管教孩子的實例

美國人管教孩子,"放任自流"一詞會立即蹦到你的腦子里。

我們剛認識阿萊希歐博士一家時他們才有第一個孩子,名字叫澤克。後來跟阿萊希歐博士一家熟了,我們大家都用阿萊希歐博士的呢稱"海琳"稱呼她。那天我們在學校的冰球館看打冰球,正好同他們一家坐在一起。當時澤克才一歲多,金發碧眼,像個小金絲猴。冰球館里的溫度很低,一進到館內,妻子就忙不迭地讓礦礦穿上早准備好的長袖外衣。兒子很不情願,扭來扭去地反抗著。妻子連哄帶壓地硬是讓礦礦穿上了外衣。

兒子指著海琳懷里抱著的澤克說:"看,他那麼小,為什麼他不用穿外衣。"

澤克穿著件小短袖,衣服太短了,半個小白肚皮露在外面。澤克的小臉青青白白的,兩條清鼻涕掛在鼻子下。

妻子指了指澤克,對海琳說:"你不覺得他可能冷嗎?"

中國人對旁人的孩子往往是關照有餘的,並不大想到這關心是否適合,海琳低頭親了親兒子的臉,問道:"你冷嗎?"

"NO!"澤克使勁搖搖頭。

海琳對我們笑了一笑,算是回報妻子的關心。一場球賽一個多小時,澤克就這么光著小肚皮挺過來。

妻子百思不得其解:美國人到底是怎麼養孩子的?孩子說不穿就不給穿。哪能縱容孩子想干什麼就干什麼!

後來,我們一家同海琳一家的交往越來越深,兩家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經常在一起度周末。妻子對海琳夫妻管孩子的方法也就見怪不怪了。

澤克快3歲的時候,他有了一個妹妹傑西卡。傑西卡從小就喜歡小動物,看見貓啦狗啦什麼的,就非要上去扯尾巴。扯耳朵,又摟又抱,不把那些小動物玩得嗷嗷叫決不放手。開始時,妻子怕小動物忍受不了會傷了傑西卡,每每看到"險情"就將孩子抱開。傑西卡當然不青,總是大哭之後又如願以償。久而久之,妻子也學會對孩子放任自流。

在傑西卡之後,海琳又有了一個男孩科迪和一個女孩愛瑞卡。對這兩個小的,海琳更是放任自流。有一年的感恩節,我們一家,還有麗莎一家到海琳家聚餐。大大小小十多號人又吃又喝,很是熱鬧。不知是因為什麼事,兩歲的愛瑞卡大哭起來。她先是躺在客廳里的沙發上哭,接著連踢帶踹地從沙發滾到了地上,在地毯上打滾哭鬧。

海琳安詳地微笑著,不停地哄著愛瑞卡:"寶貝,你想要什麼?"

海琳每問一句,愛瑞卡的哭聲就升高一級。海琳無可奈何地對丈夫說:"你來試試。"

古瑞克坐在地毯上,想把女兒抱起來,嘴裡還不停地哄著她。愛瑞卡拚命扭動著身子,站了起來,接著又跺腳大哭。這回古瑞克也無計可施了。在座的每個人幾乎都試了一回,但誰也沒有本事讓愛瑞卡停下來。

海琳笑著說:"愛瑞卡就是這樣的。她不高興就是不高興,誰的話也不聽。有時哭到興頭上,她還會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一件扯下來。"

話聲剛落音,愛瑞卡就開始拚命地扯自己的衣服,然後光著小屁股又在地毯上滾起來。海琳不在意地對我們說:"沒關系,等她哭累了她就會停止的。"看著我們驚異的眼光,她又補充道:"每次都是這樣的。"

就這樣,愛瑞卡整整哭了半個多小時,直到自己躺在地毯上睡著了。

任孩子大哭大鬧,在客人面前盡情耍性子而不加制止,中國的家長絕難做到。如果是我們的兒女,我們一定好好治治他們,非把他們的丑脾氣改過來不可。

海琳和她先生心地非常善良,但脾氣也很急。然而,他們對兒女們的任性的容忍,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他們的解釋很簡單,孩子哭鬧自有他們的道理:不舒服了、渴了、餓了、心情不好等都可能是哭鬧的原因。哭鬧也是孩子的權利。孩子哭夠了,鬧夠了,到頭來也會想一想自己該怎麼辦?不要過多地干涉孩子,應給孩子留下自省的餘地。

在他們家的廚房的牆上,掛著一個用木頭做成的小屋子。旁邊圍掛著6隻也是用木頭做的可愛的小狗,每隻小狗身上都寫著名字:爸爸、媽媽、澤克、傑西卡、科迪、愛瑞卡。海琳告訴我,誰犯了錯誤,誰的小狗就會住進小狗房受懲罰。不論是爸爸,還是媽媽,誰也沒有例外。如果自己覺得自己認識到錯誤了,可以把代表自己的那隻小狗從小房子中挪出來。

我們搬到西金庫市後,因為離牛津市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各忙各的,見面的機會少了。但每次見面,我們都發現澤克和傑西卡變了不少,變得越來越懂事了。

我在寫這一章時,正好碰上澤克的10歲生日,我們去參加他的生日晚會。

吃完生日蛋糕後,孩子們玩他們的、"瘋"他們的去了。

我們4個大人在聊天。突然樓上傳來科達一會兒乾嚎。一會兒痛哭的聲音。

我們望望阿萊希歐博士夫婦,他倆習以為常地說:"一定是科邊玩電子游戲機,玩不過電腦,輸了,就發脾氣,哭。"

科迪就這樣時哭時停的,大人小孩沒一個理他。後來,我實在忍不住了,上樓去勸他,誰知,越勸他越哭得厲害。

於是,我就叫兒子去幫他。

兒子說:"這里就數科邊玩那個游戲最棒,他贏不了,誰都贏不了,我去更糟糕!"

"也得想個辦法呀!"

"爸爸,不要管他那麼多!澤克小時候在我們家玩電子游戲機,玩不過,不也是大哭大鬧嗎?長大就好了……"

澤克在我兒子身邊做了個鬼臉。

我突然"悟"到什麼似的,趕快下樓與阿萊希歐博士夫婦交流教養孩子之道。

再談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在日本的幼兒園,孩子只要過了一周歲,老師就不會再給孩子喂飯了,都是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她女兒幼兒園的老師曾經很詫異地問她:難道在你們中國,一歲多的孩子還要大人喂嗎?

我的朋友也詫異:當然了!這么小的孩子呢!

然後,日本老師說了一句話:如果一個孩子一歲之後連自己吃飯都不會,那麼長大後還能幹什麼?

這就是日本人的教育觀念。和以色列人一樣,他們都認為,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

但是即使是如此不近人情的觀念,我朋友的女兒也仍然特別願意去幼兒園,因為那裡好玩。整個夏天,他們幾乎都是在游泳池裡面度過的,非常開心。她說,經常地,孩子會特別早就醒來,然後要求她送自己去幼兒園。她每次都得告訴孩子:現在還太早呢,人家沒開門呢!

相比之下,我見過太多在幼兒園門前和家長哭鬧著不願意進去的中國孩子。不能說我們的幼兒園老師不盡心,她們真的特別辛苦,整天提心吊膽地,生怕稍有差池而招致家長的指責。只能說,我們的家長,實在是太過溺愛。

本周二的下午,我去參加了我女兒入學後的第二次家長會。大喇叭廣播結束後,班主任老師(教語文)和數學老師都在反復強調一點,那就是:讓家長一定要盡力去督促和幫助自己的孩子完成各項作業。

我其實很反感這種事情。孩子已經6周歲了,為什麼她自己的事情,要讓我來督促和幫助呢?為什麼每天,要我去檢查作業並且簽字?我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去完成她應該完成的事情,而完全不必再來依賴我了呀!

可是,我卻不能不每天去檢查她的作業並簽字,因為我不能去冒這個風險,冒這個被老師和其它孩子認為我女兒是另類、是不被父母所關心的這種風險,她幼小的心靈,不可能接受這種被孤立。

很久以前就聽說,現在國內的小學,都是在折騰家長,基本上,家長等於跟著孩子再重新上一遍學。

那個時候,我不齒也不屑於參與這樣的討論。但是若干年後,我發現,我卻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一個現實,那就是:我確實正在開始我第二輪的小學學習生活。

其實我真的無所謂我的女兒是否能夠現在就把各種數字和拼音寫得盡善盡美,我也不在乎她是否在班級中拔尖或者能夠經常受到表揚。我只在乎她是否能夠真正學會照顧自己、和睦但卻並不低三下四地與人相處,而且,我真正在乎的,是她真的喜愛學習。無論她能否在第一時間學習得很好,只要她喜愛學習,她就是一個讓我滿意的好孩子。

扯遠了。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國家人口眾多,多到不需要我們的國民具備高素質,而只需要他們具備溫順和刻板的性格。

孩子們的創造力、自信心,都在這樣一種整齊劃一的環境中被越磨越平,直至消失殆盡。

3. 法國的家庭教育與中國的家庭教育有什麼不同

法國兒童教育的著重點放在對孩子的感性教育培養上。法國人認為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在這個基礎上再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法國,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大部分父母都不會先指責孩子,而會先問事情的原因和孩子當時的想法。聽完事情的經過後,父母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這種方式會使親子間形成互相信賴的關系,即使父母再指責孩子,孩子也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法國家長會採取對話的方式進行教育,通過對話使孩子明白自己該做什麼,該怎麼做,然後主動地去做。法國家長從來不逼孩子去做事情或者應該怎樣做,他們認為讓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養孩子的個性和獨立能力

如果家裡有客人,法國孩子都會回到自己的房間,因為那裡才是他們的自由空間。為了培養他們的自由和個性,法國家長會讓孩子自己裝飾房間和選擇如何玩耍。法國家長還經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過對文化藝術的親身體驗來讓孩子感受生活。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不是無條件地為孩子排除困難,而是讓他們自己面對困難,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孩子的判斷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們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能夠使他們更多接觸社會的條件,從而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判斷力和獨立性比什麼都重要。

有創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國的兒童教育都是圍繞著感性教育進行的,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孩子進行音樂和美術的指導上。法國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兒園全部課程的80%以上都和美術教育有關。在家庭里,手工製作用的材料要多於其他的玩具,為了使孩子隨手就可以畫畫,家長在牆上貼了很多可以繪畫的紙張,家裡到處都是繪畫用的工具。法國孩子對建築物或對音樂和美術的認識比其他國家的孩子更早,他們看見一幅畫,就能談到配色、素材、明暗、構圖,等等,能夠說出對畫的感想。

法國的幼兒園、學校很重視培養孩子的創意性,他們重視培養孩子把感覺到和看到的表現出來的能力,重視孩子們參觀和旅行之後的活動。在文學教育方面,老師讓孩子把所讀到的畫出來;在地理、音樂方面,老師也盡可能地使孩子通過聯想找到感覺,創造出自己獨有的個性,培養孩子們對藝術的熱愛。
而中國的家庭教育則不

4. 法國的家庭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與中國的家庭有何不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下吧!法國寶寶我的孩子出生在法國。當孩子剛出生時,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我總是把孩子抱在手裡。後來有位做媽媽的法國朋友問我:你為什麼總抱著他?她告訴我,法國人沒有經常抱寶寶的習慣,嬰兒幾個月大就會被安置在一塊安全的圍起來的嬰兒區,讓他們在裡面滾、爬、玩耍,再大一些就在寶寶地毯上來回爬。這樣長大的孩子肌肉更靈活,個性也更獨立。 於是我開始關注起法國人養育孩子的特點,讓我受益匪淺。法國父母對待孩子最大的特色是平等。即便是小寶寶吵鬧,他的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氣說,你要安靜一點。我們經常會看見法國父母蹲下來,用平和的語氣跟孩子聊天,認真地回答孩子充滿童真的問題 。例如,在麵包房裡,一個售貨員會對一個挑選蛋糕的孩子說:「小姐,您挑選好了嗎?」孩子在從小就被人尊重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別人。 此外,只要不是特別正式嚴肅的場合,法國父母一般都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有一次,我們准備開車去幾百公里外的朋友家度假,想到路途遙遠,我有些猶豫。朋友卻說,當然要帶孩子去。那幾天,每個時間段,都會有不同的人陪孩子玩不同的游戲 。晚上我們在壁爐前跳舞,每個大人都會陪孩子跳上一段,或者和他玩耍一會兒。 我的寶寶在他5歲時收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邀請函,那是來自同伴小朋友生日會的邀請。那天他帶上禮物 ,穿著得體地准時按響了朋友家的門鈴。父母僅僅負責接送孩子,因為那是孩子自己的社交圈。小編總結: 法國的教育非常人性化,他們體現了「人人生而平等」這樣一個觀念。即使是一個大人對一個小女孩的稱呼都要用上「小姐」,而且嬰兒就是放著讓他們自由摸爬滾打,這更能讓孩子得到最好的鍛煉。

5. 外國教育孩子的書籍有哪些

外國跟我國 教育 孩子的方式不一樣,那麼想知道外國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嗎?他們教育孩子的書籍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外國教育孩子的書籍,希望可以幫到你!

外國教育孩子的書籍
一、哭泣的耶路撒冷

義大利、法國、瓜地馬拉、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國家的教學讀物

適讀年齡:9~12歲

土生土長的巴勒斯坦女孩迪瑪,擁有看似幸福的一切:年輕漂亮、學習成績優異、名牌大學的召喚……但她在巴以沖突中飽受心靈摧殘,仇恨驅使她制定了一個匪夷所思的計劃……

從美國歸來的以色列少女梅里亞姆,家庭富裕,卻過著隱形人的生活。她愛翹課、愛攝影、愛在山林間散步。但心裡卻充滿了痛失好友的悲痛和迷惑……

兩位少女在超市門口奇異邂逅,一聲轟然巨響,花季生命頓時隕滅……

本書為全球較早關注巴以沖突的小說之一。它直面現實,展示出巴以沖突給普通民眾帶來的心靈苦痛和多舛命運、戰爭對和平的毀滅、夢想與現實的沖撞、生命與死亡的對決,讓人掩卷深思,凄然淚下。

的東西。「媽媽說每人只能帶一個玩具。」猶豫再三,朱迪斯帶走了小狗,從此再沒見過她的粉紅兔子。

三、獅王

法國教育部推推薦、法國中小學生入學考試必讀 範文

適讀年齡:9~12歲

皇家野生動物園的總管的家裡,一個叫帕特里夏的小女孩有著非凡之力——她聽得懂所有野生動物的語言,她能與它們對話,她是獅王「國王」的好朋友。

母親總希望帕特里夏遠離森林,去上流學校讀書,而父親則與跟帕特里夏一樣,與動物為伴,生死相依。帕特里夏熱愛大自然,鍾情大草原。在乞力馬扎羅山下浩盪的風聲里,帕特里夏與獅王一起呼號,歌唱,奔跑,嬉戲。

友情、力量、血性、嫉妒和愛,在廣袤的大草原上滋生,帕特里夏的與獅王情感陡生變數……帕特里夏長大了,她的熱愛也伴隨她一起成熟?或是失落?

四、殺手貓 日記

法國教育部推薦的中小學課外讀物

適讀年齡:7~10歲

這是一隻調皮搗蛋的肥貓,他像所有寵物貓一樣貪戀美食與睡覺。

這是一隻個性十足的殺手貓,他自信、幽默,總有著闖不完的禍、說不完的借口。

他像所有小朋友一樣,過著快樂悠閑的日子,腦子里經常冒出各種古怪的點子,有時也會犯錯,卻永遠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面對大人的世界,殺手貓有著自己的眼光和想法。

孩子們在殺手貓身上找到頑皮的自己,大人們通過殺手貓讀懂個性十足的孩子。

幽默是一種智慧。讀《殺手貓日記》,一定會讓你哈哈大笑,在幽默的 故事 里獲得人生智慧。

五、亮晶晶

美國教育部推薦青少年題材最佳文學作品

適讀年齡:9~12歲

這是一部描寫家人親情和姐妹情深的感人至深的力作,也是吐露漂泊異鄉的追夢者孤獨和寂寞之感的代表作。

姐姐林恩教會凱蒂說的第一個詞是「基拉-基拉」,它在日語中是「亮晶晶」的意思。凱蒂喜歡這個詞!長大一些後,她就用「亮晶晶」來形容自己喜歡的所有東西:蔚藍的天空啊,皚皚的白雪啊,可愛的小貓小狗啊,美麗的蝴蝶啊,還有那五顏六色的餐巾紙啊,等等。

十歲那年,凱蒂全家從美國艾奧瓦搬到東南部喬治亞的一個小鎮,日常生活的艱辛和周圍人的對他們一家的歧視,像陰山一樣籠罩在凱帝的心頭,是姐姐教會了她如何勇敢地面對一切的不如意,努力去發掘和欣賞生命中各種各樣美好的事物,而維系家庭成員的濃濃的親情,更是為她增添了無比的勇氣和力量。不幸的是,姐姐後來得了重病,凱蒂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生活的道路依然漫長,形單影只的凱蒂,能否獨自一人去實現她和姐姐共同的夢想呢?

本書是美國權威的少兒讀物獎紐伯瑞獎2005年獲金獎的作品,上市後連續數月高居《紐約時報》十大少兒類暢銷書之列,多次榮登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最前列。紐伯瑞獎評委會主席蘇珊·福斯特評價本書說:「這部光彩奪目的書以靜如止水的筆調敘述了凱蒂的童年之旅,其間包含了貧困、歧視以及家庭悲劇的苦痛。而小讀者們在被深深吸引和感動的同時,也從彌漫於全書的哀婉與詼諧的氛圍中看到了由內到外散發出來的希望的光輝。」

六、賓果男孩日記系列

德國教育部推薦、入選IBBY國際 兒童 讀物聯盟榮譽書目

適讀年齡:7~10歲

里克是個賓果男孩。他一想問題,就覺得腦袋裡有許多賓果球亂跳。他分不清左右,一拐彎就迷路,只好住在筆直的大道上。他喜歡看偵探電影,喜歡到鄰居家串門聊天。在路上撿根面條,他都要到處打聽,尋找失主。有人叫他「小笨蛋」,可他卻認為自己是「深智商」。

奧斯卡是個聰明絕頂的「高智商」少年。他認識好多里克不懂的詞,還知道月亮到地球的精確距離。可是,他懂得越多,就越膽小,只好整日戴一個摩托車頭盔保護自己。

一個智商「高」,一個智商「深」,兩個「異類」的孩子像磁鐵的兩極一樣彼此排斥又相互吸引。

作者第一人稱口吻的講述毫無粉飾地呈現出最本真的孩童心理和最原生態的現實世界;幽默風趣的語言塑造出兩個「反英雄」式的全新的兒童形象。一個無法適應快節奏社會的深智商孩子的日記,令自作聰明的大人們感受到慢思維的魅力。

七、物體朝向

有助引導閱讀

走出院子的母雞

韓國教育機構及中小學推薦圖書

適讀年齡:9~12歲

母雞葉芽一直生活在養雞場,夢想有一天能真正孕育、孵化、撫養一隻自己的寶寶,但是,她下的蛋無一例外地被主人拿走。

渴望孵出小雞,當上媽媽的夢想,讓葉芽不安、痛苦、驚喜、無助、奮斗……為了那個夢想,葉芽拒絕在養雞場下蛋,很快,她被當成「廢雞」,先被主人趕出養雞場,又被寵物們趕出夢寐以求的院子……

困境中,一隻綠頭鴨向葉芽伸出援助之手,幫助葉芽擺脫黃鼠狼,走出院子,重新開始全新、獨立的生活。葉芽深深喜歡綠頭鴨,在綠頭鴨失去伴侶後,葉芽、綠頭鴨和他的寶寶組成了一個怪異而幸福的家庭。

當生活的希望和美麗剛剛向葉芽招手,厄運卻再次降臨……

葉芽再次變得孤單和無助,然而,破殼而出的小鴨給她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她要做這只小鴨的媽媽,她要保護這只小鴨長大。

在同伴的鄙視中,在黃鼠狼的窺視下,葉芽帶著她的鴨仔,開始了勇敢而艱辛新生活……

夢想會讓生活變得辛酸,也會讓生活變得幸福。這個在韓國家喻戶曉的動人的故事,講訴了生命與夢想,生活與責任,以及愛的無私和力量,感動了千千萬萬的兒童和成人。

八、一年級大個子二年級小個子

日本「全國青少年 讀後感 評選」指定閱讀書目、入選日本學校圖書館評議會推薦

適讀年齡:7~10歲

小男孩正也是一年級的大個子,但膽子很小,愛哭鼻子。小女孩秋代是二年級的小個子,但很堅強、勇敢。他們之間發生了許多好玩的故事。為了去找美麗的紫斑風鈴花,正也一個人步行道很遠很遠的樹林,一路上他害怕、猶豫,甚至想哭,但他堅持走下去,終於走進樹林,摘到了美麗的紫斑風鈴花。秋代帶著正也的媽媽四處尋找,幾經周折,他們找到了正也。正也和秋代感覺自己一下子長大了許多……作品童趣盎然,生動細膩的刻畫了兒童特有的心理和情感,描述了友情戰勝懦弱,堅強戰勝恐懼的心路歷程,帶給無數讀者自信與激勵。
國外教育孩子的 方法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日本

在日本,家長覺得只有讓孩子穿少一點才能增強孩子皮膚溫度的調節能力,從而達到禦寒的能力,提高孩子的抵抗力。而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鍛煉不是很重視,在大部分父母心裡,只要給孩子良好的照顧,讓孩子吃飽了,穿暖了,就可以了。這也讓兒童醫院總是人滿為患,其實孩子的體弱多病,都是父母「輕鍛煉」引起的。而在日本,家長對孩子的身體鍛煉特別重視,因此日本的孩子生病的機率很小。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韓國

在韓國,家長讓孩子單獨睡覺。他們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讓孩子單獨睡覺。在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如果苦惱,他們會安慰孩子,告訴孩子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睡覺了,這樣他們就會安心抱著玩具自己睡覺。而在中國,家長不放心孩子自己睡覺,怕出什麼事或者晚上蹬被子著涼生病。其實,從衛生角度來說,讓孩子單獨睡覺是最科學的,因為如果家長和孩子一起睡覺,呼出的濁氣會讓孩子吸入,對孩子的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法國

在法國,家長會給孩子寬松的環境和自由的時間。他們覺得給孩子安排一系列的補課,學習,會讓孩子失去生活的樂趣,體驗到的只是學習的壓力,這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在法國,有很多孩子娛樂的場所,例如旱冰場,自行車練習場,鞦韆,蹺蹺板等,孩子可以通過這些娛樂體驗到生活的樂趣,並能夠很好的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最重視的就是學習。所以中國的孩子學習壓力非常大,因為只要考試成績不好,就會受到父母的責備。在這方面,很多孩子長的很瘦小,並不是營養不夠,是因為缺少鍛煉。

中國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方面比國外的孩子還要差,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長可以借鑒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全方面的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
國外教育孩子的建議
1. 兒童的健康飲食

在兒童可以正常吃飯開始,就要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每個家庭都視自己的孩子為掌上明珠,很多西方國家也是如此,例如:任由兒童過量食用垃圾食品、以零食當正餐、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等不良的習慣。在國家兒童醫院的營養與健康學專家Alexis L.博士曾建議說「家長應該像教導孩子練習投擲 橄欖球 一樣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而在這其中,家長就是「主教練」,要幫助他們摒棄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

2. 不要強迫他們「清空盤子」

當孩子不願意吃飯的時候,很多家長會坐在他對面,並要求他一口一口的將盤子里的食物吃光。一個成年人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吃相應的食物,那麼也同樣的不要強迫孩子在不餓的時候吃光碟子里食物。

3. 感受運動的樂趣

以成年人為例,大多數會選擇運動和健身作為休閑放鬆的方式。而孩子們也同樣需要運動,當家長陪孩子一起踢 足球 、跑步或者家庭郊遊 野炊 休閑娛樂的時候,不僅僅要讓孩子知道運動的好處,還要讓他們懂得運動快樂。

4. 不要讓孩子坐在電視機前吃飯

很多時候孩子們都喜歡坐在電視機前邊看卡通邊吃早餐。當這種方式養成習慣之後,如果節目沒開始大腦就會向身體發信號「現在還不是吃飯的時間」,或當節目結束的時候大腦也會告訴身體「你的用餐時間結束了!」。長此以往會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

5. 限制電子娛樂時間

根據美國相關機構的調研,8—18歲的未成年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時間達7小時之多。如果不希望孩子久坐不動,那麼從小開始就要限制他每天使用電子設備(娛樂)或者看電視的時間,並使他們養成習慣每天不能超過2小時。

6. 抱著手機入睡

現在有很多未成年人包括成年人在睡前習慣躺在床上玩手機或網路聊天。在夜晚,這些移動設備屏幕發出的光會影響人體內激素分泌水平,大大影響睡眠的質量。

猜你喜歡:

1. 2017年教育類書籍排行榜

2. 6~9歲以上孩子英語閱讀書籍推薦

3. 教育孩子適合的書具體有哪些

4. 法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5. 8本教育孩子的書籍推薦

6. 國外是如何教育孩子

導語:外國父母和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中國父母現在也逐漸推行民主教育和自由教育,以下我為大家介紹國外是如何教育孩子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國外是如何教育孩子

日本:公共場所控制情緒

在公共場合,與中國孩子的自由活潑、天真爛漫相比,日本孩子則顯得沉默、老實。記者注意到,日本孩子坐公車時不會來回走動,在餐館吃飯時不會大聲哭鬧或喧嘩。有時有的孩子明明搶了別人的玩具,但對方父母會趕緊上來道歉,並要求自己的孩子與小朋友分享玩具。其實,孩子的心智都差不多,不同的是家庭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孩子「內外有別」,指的是對家庭和公共場合要區別對待。在家庭里,小孩子可以完全放開,因為身邊都是父母等可以接受你的親人,而公共場合周圍都是「別人」,沒有接受你所有表現的義務。所以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表現有所收斂和控制,表現出好的一面才不會給別人添麻煩、惹人厭惡。這是日本家長教育孩子公共場合言行的基礎理論。

日本父母還會手把手教孩子,在公共場合怎樣的表現才是好的,老師也會教孩子學禮儀和規矩(見圖3)。一般素質良好的日本中產階層的父母,會讓孩子從控制自己的情緒開始:無論高興、難過都不能不分場合地宣洩,更不能大聲叫喊。在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之後,日本父母會教孩子怎樣和別人談話、相處。包括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讓對方寬慰的話,不必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若是觀點不一致,更不用直接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為避免更進一步的對立暫時展現出低姿態,但保留自己的`想法,等條件成熟時再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

美國:校車有30條規矩

美國是個自由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們可以不懂規矩。拿坐校車來說,學生們需要遵守的規矩就達30條之多。據美國交通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每天坐校車的學生佔中小學生總數的54%,美國目前有44萬輛校車穿梭在居民區和學校之間,每天要接送2500萬名中小學生。一年下來,這些校車接送的中小學生就高達100億人次。

每學期開始之前,學校會對需乘坐校車的學生進行統計,並發給家長和孩子乘坐校車的規章制度,具體包括:在校車來之前,必須提前五分鍾在指定地點排隊候車;當校車靠近時,必須站在離路邊至少6英尺處,且排隊不能延伸到街邊;在校車停靠之前必須等待,只有當車停好,門開了並且司機說可以上車後才能上車(見圖2);如果要從車頭前繞過,需確保自己和校車保持10英尺距離,確認自己和司機都在相互能看見的范圍內;禁止從車尾穿過;如果學生的東西掉在校車附近,告訴司機幫忙來撿,禁止私自去撿,避免司機看不見學生而發生悲劇……

對於以上嚴格的規矩,多數孩子都能遵守,不過也有少數孩子做不到。因為涉及學生的安全,老師會先對他進行嚴肅教育,讓他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再通知家長共同教育。對於屢教不改的學生,可能會禁止乘坐校車。

法國:教孩子學會等待

尊重他人是法國家庭教育的一個基本點,學會等待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父母從小就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形成這種習慣:並非你提什麼要求都可以立馬得到滿足。例如,孩子一哭,中國父母通常會立刻將孩子抱起來哄。法國父母通常覺得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只要哭聲不異常,一般都不去理會。幾次下來,小孩子在潛意識中就會明白,把哭當成「要挾工具」無效。

父母們還會教孩子管理時間。去法國人的家庭做客,家裡人無論年齡大小,都懂得嚴格地尊重其他家庭成員的作息時間,小孩也不例外。該幾點睡就去睡,鬧也沒用;該幾點起來就得起來,賴床也不成;該幾點吃飯就得按時吃飯。記者在法國家庭中從未看到有家長追著給孩子喂飯的情況。家長們還會通過家庭游戲等方式鍛煉孩子的獨立性。

在公共場合,法國孩子一般頗守規矩。比如按秩序排隊、不打擾別人、說對不起、謝謝等。法國學校從小學就開設了公民教育課程,小學主要講社會生活的規則,如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不要打擾別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等。

英國:把餐桌當成課堂

作為紳士國度,英國家庭很重視「餐桌教育」。餐前的舉手投足是每天要重復的事,他們認為,如果在這些細節上都做不到有教養,別的方面就更難教育了。

現代的英國家庭在餐前要等家中的老人和女性先坐下就餐。在人口多的家庭,傳統的英國家庭會在老人或是女性成員臨時入座時,要求在場男性成員,無論年長年幼都要站起再坐下,以示禮貌。在用餐過程中,無論長幼,都要求端坐。刀叉的使用一定要得體。英國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教育正確使用刀叉,永遠不要將刀叉銳利的一頭對向他人,放置刀叉時也需要輕拿輕放。

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在吃飯時發出不雅的聲音。不要邊說話邊喝湯,不要在吃飯時要求喝飲料。一些年幼的孩子這樣做了或是提了要求,都會被父母嚴厲制止。時間長了,孩子們就習慣了這些規矩。另外,英國人在用餐時間,就是坐在餐桌邊吃飯,誰都不可以打開電視機或看平板電腦,為人父母首先要做到這一點。在餐桌前,不要輕易打斷別人說話,要等到別人說完了再發言。另外,如果自己要離席,需要向在場成員說明後才離開。

7.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導語:孩子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與大人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只有到了5——7歲才開始接觸外部事物,孩子到了七歲以後,就要跨入學校的大門,接受老師們的教育。接下來,就讓我們也一起來了解一下外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吧。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歡迎大家的參考借鑒!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

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干凈。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幹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里,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幹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可以掙14塊錢干嗎只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報怨、呻吟,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拉米爾在美國生活。那天,拉米爾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利婭就問拉米爾:“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麼,你都問了些什麼呢?”利婭繼續問。拉米爾開始復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麼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麼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麼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略數了數,這小傢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這是怎麼回事?”我好奇地問利婭。“提問啊,”利婭笑眯眯地說,“拉米爾就是個問題簍子,總是問個不停。”

隨著利婭的講述,我漸漸明白了。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這沒什麼,”利婭說,“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

我忽然發現了我一直在探尋的秘密所在: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並不恥發問,自己所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幾乎每個猶太人家長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房子失火,你會帶什麼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再問他一句:“有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而智慧,恰恰就來自於提問!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1、美國教育部推廣培訓“父母輔導者”

美國人十分重視人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從嬰兒1歲半起就開始培養其自我服務技能。他們認為,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嬰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系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鏈、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等。

2、英國社區兒童中心免費提供多樣服務

英國政府很重視5歲以下孩子的學前早期教育,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務,出生到5歲,寶寶可以加入各個社區兒童中心的活動,媽媽也可以參加各種育兒的論壇和培訓,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如果3歲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就要自己付費,一個月大約1000多英鎊。

3、法國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

法國家長認為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而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長就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法國的早教課更像是藝術細胞的培養和激發課程。他們首先是尊重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4、加拿大不提前教寫字和計數

在加拿大,寶寶稍大一點時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課學習,而是參加那裡的美術、勞作、音樂以及唱遊等活動,而且與眾不同的是,這樣的早教學校不會設置寫字和計數等課程。加拿大的早教專家普遍認為,幼兒期是動作能力均衡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動手能力更為重要,若讓孩子過早認字、寫字和計數,會耗費幼兒的體力和腦力,延緩他們的動作發展。

5、日本學會不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在日常生活中從家長到早教學校都會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你會發現在日本,孩子上課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時候,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裡面裝著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長和老師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導。

6、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

德國人認為“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爭辯,孩子覺得父母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裡更加愛你、依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啟發你。

7、猶太人讓孩子早知書本是甜的

在每個猶太人的家裡,當小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讓小孩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古時候猶太人的墓園常常就有本書,說是在夜深人靜時,死者會來看書。這種做法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即生命結束有時刻,求知卻無止境。

8、丹麥教育從”人“出發

丹麥人的思想比較“超前”,丹麥的孩子交給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績單”,上面沒有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的分數,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事實上,這份成績單是由孩子自己或寫或畫完成的,上面只有四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

丹麥兒童教育從“人”出發,每個階段都有清楚的重點。幼兒時期,重點在孩子適應能力和社群能力的培養;年紀稍長,重心逐漸轉移到好奇心的激發,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興趣,多元認識自己。到了年紀大一點的小學生,教育的重點則轉移到團隊合作和主動探索知識方面。

9、韓國流行“自然育兒法”

近年來,在韓國的父母中間, “Nature(自然)育兒法”開始受到重視,而且漸漸流行起來。“自然育兒法”的核心就是將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戲等都盡可能回歸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 讓孩子從小單獨睡覺。不管是嬰兒還是幼兒,韓國人開始流行讓孩子單獨睡覺。漢城婦幼保健醫院的朴醫師說:“以往從嬰兒開始,我們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邊睡覺。這樣做,有的是圖餵奶方便;有的是不放心嬰兒自己睡覺,怕出什麼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覺時因蹬被子著涼而生病;還有的是怕分床睡覺,和孩子少了那份親情。

10、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教育上,芬蘭有些條件較不少國家略勝一籌。芬蘭移民人口很少,不必多費人力物力照顧移民的語言及文化適應問題。芬蘭國民的文化水平也高:他們曾被瑞典和俄國統治了幾個世紀,其間學習本國語文成為民族主義象徵,大家都以本國語文自豪。

8. 大叔賣肉夾饃27年,供出一個博士一個碩士,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大叔靠賣肉夾饃27年,供出了一個博士和一個碩士,那麼小編相信他對孩子的教育也應當是相當具有正確價值觀的,畢竟有這樣的爸爸在,兒子肯定也會非常有出息的。

人一定要靠自己的腳跟站穩,不論去做什麼,即便是去賣肉夾饃,也是一個好的出路,主要是勤勤懇懇。相信這樣的爸爸肯定讓子女感到驕傲的。在此小編也希望大家都能像這位大叔學習,要踏踏實實,誠信經營。

9. 作為老師如何教育孩子

導語: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他們就是在不斷犯錯誤又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才得以不斷成長和成熟的,好多規則和道理,老師、家長在該堅持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否則,孩子便難有正確對待人生的態度。

作為老師如何教育孩子

一、批評調皮兒童要講究藝術

我常聽同事們抱怨:"我們班那個'調皮鬼',天天都挨批評,可他就是改不了。"我一聽到這種話,就想到"常常批評"而沒有效果,也許他們每天都是用同樣的"台詞"在批評孩子,沒有效果也就理所當然了。有關研究表明,一直持續一種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產生一種"不敏感",到後來也就感覺不出那是一種刺激了。調皮兒童本身就經常受到教師的批評,如果教師每次批評的話都一成不變,他們就會當作耳旁風;老教師批評的話換成另一種說法,或許能給他們一點新鮮的刺激,從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Henry喜歡搶同伴的玩具,教師常用"剛剛太不講禮貌,經常搶別人的玩具"來批評他,還不如說:"Frank真不錯,從不搶小朋友的玩具,還把自己的玩具結同伴玩,我們相信Henry也能和Frank一樣。"學生聽到這些話後,感到教師還是信任自己的,他就會自覺地剋制搶同伴玩具的這種行為。

有一學者去美國視察回來,說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美國幼兒教師罵人方式實在非常高明,絕對不像我們某些老師只會大吼大叫。他們常常自己先蹲下去,和孩子的眼睛齊高,然後慢慢地牽起小孩子的手。開始溫柔的說話。這時,小孩子對老師的這種姿勢,都會覺得不可思議而新奇,對於老師說的內容自然會聽得很清楚。"這個方法之所以能發揮效果,主要是"這一蹲",不僅從空間上拉近了教師和幼兒之間的距離,而且從心理上使幼兒和教師貼得更近了。尤其對於調皮兒童,他們更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師的親近,當教師蹲下來和他的視線交流處在同一高度時,他們覺得教師是多麼的親切可愛,自然而然地,你訓戒他的話也就很容易聽進去了。

調皮兒童的逆反心理特別強,當他做錯事時,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訓斥和責罵,效果只能是適得其反,這就如做母親的對著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會讓孩子越哭越大聲一樣。本來孩子要是做錯了事,便知道會被教師責罵,這個時候,如果和他的"預期"結果相反,教師並沒有責罵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起來,自己會把犯錯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這樣,給孩子一段時間冷靜一下自己的頭腦,過些時候再與他交談,因為孩子已經檢討過自己的過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師的意見。

二、多給調皮兒查一份關愛和一些鼓勵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實踐證明,被成人厭棄的幼兒,常自暴自棄,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比如,有些調皮兒童,他們喜歡搗亂,活動時常打打鬧鬧,這往往是由於我們對他付出的愛及關注不夠,他們中有的想通過搗亂、打架來引起老師的關注,獲得老師的愛。因此,對於調皮兒童,教師更不應該吝嗇自己的語言和表情,而要通過多種形式,向他們表示我們的愛。即使只是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關心的話語、幾下親切的撫摸,都會使他們感受到"老師還是愛我的,我應該聽老師的話"。

盡管孩子年幼,但他們的自尊心很強,尤其是調皮兒童,教師更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他,盡量找出其閃光點以鼓勵他們進步。我班有一個"調皮大王"上課時經常不舉手突然提問題,打斷老師的話,造成課堂秩序的混亂。筆者雖經多方教育,但收效甚微。我經過仔細觀察,發現他有較強的表現欲,但由於不善於控制自己,常常事與願違。於是,我便在一次早談"守紀律的好娃娃"活動中,在全班幼兒面前表揚了他,並對他提出了要求:"你很聰明,反應快,老師很喜歡你;如果你能當個守紀律的好娃娃,老師講完後再舉手提問題,老師就更喜歡你了。"此後,他真的改掉了這一壞毛病。我因而在區角活動或午餐後請他當"圖書管理員",他認真負責,堅持到底,小朋友對他的表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使他體驗到了戰勝自我的愉快。從這以後,他在區角活動或午餐後再也不到處亂跑,到處搗蛋了。可見,適時地給調皮的孩子一些鼓勵,很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強家園聯系,統一教育策略

孩子就像是一個家庭的一面鏡子,什麼樣的家庭,很容易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因此,對於調皮兒童的教育,我們更應注重家園聯系這一重要的環節。從家庭入手,了解幼兒的家庭環境,家長[微博]的素質,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通過家訪、家長問卷以及電話聯系等多種渠道,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調皮兒童的辦法。在此基礎上做到有的放矢,優勢互補,形成最佳合力。調皮的孩子大多精力充沛,在家中無法完全"渲泄",因而顯得特別頑皮。有的連睡覺時都在被窩里玩玩具,家長煩惱不已。其實調皮兒童他們渴望能多與人交往,但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中卻無人作伴,與其玩耍。於是他們在家時就會傾其所有的玩具撥弄不停,藉此"渲泄"。所以,我們建議家長應多帶孩子到戶外,讓他們盡情玩耍,通常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平時在家中,也可讓他們多做些安靜的活動。如拼圖、畫畫、手工製作、聽故事、看圖書等,通過動靜結合,引起孩子的興趣,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

在家庭訪問中,經常可聽到孩子的家長說:"孩子年紀這么小,有時說他也聽不懂,氣不過,就只好揍他了。"這時,我們告訴家長,打孩子並非一種好的管教方式。孩子在挨過一次打後如果再犯同樣的錯誤,就再打得重一點,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不但使孩子永遠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還很可能演變成孩子對父母管教的反抗或頂嘴。我們建設家長採取"冷處理"、精神鼓勵等方法,以取得家園教育方法的一致與默契,並且及時地互相反饋幼兒在家在園的.情況,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實踐證明,經過一段時間的家園共同配合教育,大多數"調皮"孩子的行為習慣及多方面的表現,都有明顯的進步。

作為老師如何教育孩子

一、學期初的見面,闡明自己的態度

好像生活中的好多事情,態度決定一切。在和老師溝通的這件事上,家長的態度更是決定一切。作為中國家長,我們肯定是一切為了孩子,這一點上全世界人民都比不過我們。可是當面對的是外國老師時,如果自己的態度非常的保守且被動,或者是非常的自我和封閉。那麼跟老師的溝通在開始前就有很大的障礙。

我的經驗是,在學期一開始就跟老師單獨進行一次交談,可長可短(哪怕語言不太靈光),讓老師了解孩子大概的家庭情況,更重要的是家長的態度。在這次交談中,家長可以大概的把孩子的生活狀況,生活背景,性格特點,優勢劣勢都簡單的跟老師溝通下。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簡單的交談了解一下這個老師的性格特點,是開朗外向還是內向保守?家長了解這些情況可以有的放矢地准備接下來的溝通安排。

所以,不要忽略這個簡單的溝通,如果家長的態度是願意跟老師溝通、跟老師開誠布公的交談、互換有關孩子的信息,這也是協助老師的工作,當老師的沒有不願意的。還有一點是如果孩子感到老師和家長的態度是一致的,那麼他們就會有更強的是非意識,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二、定期見面

法國的學校每年在開學期間有個家長會,這之後的見面都是取決於孩子們的情況。我的經驗是,學期伊始跟老師見一次面,學期1/3再見一次。除此之外,每天送孩子上學、接孩子放學時也時常的跟老師打個招呼,以便及時與老師溝通需要家長協助的問題。如果人在海外的家長感到有什麼差池是不明就裡的,那麼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跟老師通曉。老師與家長的見面會給孩子們一個提醒,大人們是統一戰線的,他們經常互通消息,所以作為小同學,應該意識到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免大人們見面時會談論出比較沉重的話題。

三、從內心的深處尊重老師

法國的老師可能並不那麼親切,但是大多還是很敬業的。所以從任何角度來說,我們做家長的對老師都應該是滿懷尊敬的。法國每個班級班額30個學生是上限,貌似不多,但是想一下他們的養育理念是“不要懼怕表達和爭論”,國訓是”自由、平等和博愛“,所以在這些大方向的引領下,每個人在集體里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我”,這種情況下,老師想把一天天的內容進行順利真的不容易,說簡單些,這些孩子很難教。所以,我從來都是對孩子們說老師的辛苦和不易,我從來不會守著孩子說老師的不是,更不會評說老師的作業給得太多了這樣的話。學校是孩子們的第一個社會平台,跟老師友好而信任的相處是非常重要的。上學期結束,我和兒子女兒一起親手給班主任們做了餅干,兒子只有一個班主任和一個生活老師,而女兒不光是給二年級的老師,一年級的老師我也提醒她要給。雖說外國人不會強調“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們會尊重老師的人、尊重老師的勞動。畢竟有了尊重作為前提,一切都會比較容易進行。

四、信任,真正的信任!

我們既然把孩子交給人家了,那麼我們就應該選擇相信老師,相信老師的方法。我說的不是迷信,不是所有事情面前都沒有自己的判斷,而是在經過判斷之後,能夠公平而客觀的看待實際情況,從而做出積極的消化和回饋。順順的班主任是一個非常愛留小紙條的老師,雖然還沒有給他留過條子,可是能看出她是一個凡事都愛較真、又有些挑剔的人。記得有一次,我送小二去上學,孩子因為高興上學所以蹦跳著進入教室,我平日里對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行為習慣要求的挺嚴的,而那天我確實覺得沒什麼過火的舉動,但是他的老師在教室門口迎上去說了句:你要靜一點,你現在進入教室了,知道嗎?要靜一點。還有,你跟我問好了嗎?進門第一件事要問好,知道嗎?

她說的道理都對,可就是方式太生硬、語氣太冷酷,讓我不禁想起其他家長對她的評價:吹毛求疵、求全責備。我當時真想進門跟她問問情況,可是轉眼看到小二,兩眼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話,並且點頭認可,說明他是接受老師這種方式的。是呀,不能說孩子年齡小就可以為所欲為的。上學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不就是學習接受嗎?接受集體生活的節奏,接受集體生活的規矩,接受管理者發出的指令,接受暫時離開媽媽爸爸視線的時間,接受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更包括接受來自老師的批評和教誨。所以,我什麼也沒說,遠遠地看著,之後轉身走了。

五、當有話要說時,一定注意措辭和說話的時機

我覺得好多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溝通地不順暢是因為說話的方法、措辭的方式以及說話的時機不對。話說上次看到老師那麼嚴苛的對待小二,我的心裡咯噔了好久,雖說當時我說服了自己接受了眼睛看到的畫面,可是我始終覺得我需要說些什麼。我找了一個周五的清晨,沒有多少家長圍著老師的時間,非常輕松地問老師小二平日里的行為習慣等等問題;這個對話是個引子,是非常感情用事驅使下的對話。

老師說了些順順的優點和特點,能看出來,老師對順順各方面的情況很滿意。我順著她的話說下去:順順畢竟是個男孩子,有時一興奮了就會手舞足蹈的,也不知道是否會給您添餘外的負擔。那天我看他進門四腳朝天的,也沒有跟您打招呼,您把他攔住了,還非常認真地對他講解了在教室里的規矩和見到老師要問好的重要性。這樣他記得就很清楚,對吧?!

老師可能沒料想我那天看到了這一幕,聽我說起時一愣,之後緩和地笑了笑說:是呀,我們這個教室建材結構很特殊,如果孩子們每個人都發出稍大點的聲音,迴音特別的大,所以為了不影響其他的小朋友,我要求大家只要進了門就只能靜靜地走。

我想,如果我不是用這個時機、這種方式跟老師輕松地聊起這個話題的話,很有可能就是一個老師覺得家長挑剔、家長覺得老師苛刻的結果;但是換了一個溝通方式,我不但了解到老師的苦衷,從而理解了老師的立場,並且也給老師提了個醒,告訴她家長也有自己的渠道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

10. 「讓孩子學會等待」,法國父母的教育小妙招

2009年,我和一幫驢友去坦尚尼亞遊玩,晚上去駐扎營地大棚吃飯,旁邊有一桌老外家庭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這對說著法語的夫妻帶著4個年齡不一的孩子,最大不超過10歲,最小的約莫2歲模樣,他們安靜的坐在位置上等待上菜。

等待的過程中,夫妻倆親密的說著什麼,孩子們只不過擺弄著手中的叉子,偶爾父母用眼神示意他們一番。

見慣了中國餐廳里孩子嬉鬧追逐、父母跟隨斥責的場面,他們的安靜讓我們吃驚不已。

幾年後,我們歐洲自由行,從巴黎去往法蘭克福的火車上,鄰座的一對年輕夫婦帶著三個孩子,姐弟兩約莫4、5歲的樣子,最小的孩子在嬰兒車里。

頓時,一個思緒在我腦海一閃:「完蛋了,這段旅程要被吵死了!」

不曾想,塞著奶嘴的嬰兒除了偶爾哼哼聲,座位上兩個大孩子每每蠢蠢欲動時,似乎父母的眼神里有一根無形的線控制著他們,姐弟兩輕輕說些話,又安靜地看著窗外。

奇了怪了,這些孩子怎麼可以那麼安靜的等待,法國父母到底有什麼的教育秘訣呢?

上世紀60年代,斯坦福大學有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設計者沃爾特-米舍爾是研究兒童自我延遲滿足方面的世界權威,是哥倫比亞心理系的客座教授。

當時,有635名,年齡在4、5歲的孩子參加了這項研究。

把孩子單獨帶入一個房間,在他的前方放著一塊棉花糖,工作人員告訴孩子,若能等待15分鍾堅持不吃棉花糖,那麼將會得到額外的一塊,然後工作人員離開。 

實驗結果,只有1/3的孩子能挑戰完成。

調查人員通過錄像帶發現:不會等待的孩子專注於棉花糖,而會等待的孩子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等待的意志力並不是說堅韌克己,而是一種讓等待變得不那麼沮喪的技巧。

米舍爾說:家長不需要刻意教孩子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只要給與孩子練習等待的機會,孩子能自學成才。

隨後,調查人員長期跟蹤,發現:孩子堅持等待時間越久,成年後,他們的受挫和抗壓能力都比他人強。

在法國人看來,一個通過自我控製做到平靜處事的孩子,要比一個焦慮、急躁和要求過多的孩子,能玩得更開心,同時可以讓家庭生活更愉快。

1.法國人很喜歡烘焙蛋糕,做蛋糕,不僅讓人獲得美味,同時還教育孩子如何自控。

整個過程需要稱量配料的分量,並且按順序添加,這是讓孩子學習耐心的絕好課程。

黃磊的微博上經常可以看到他和女兒們做蛋糕的身影。

2.好好吃飯,慢慢品嘗,也是培養孩子耐心的好習慣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法國90%的15歲孩子,每周會數次和父母共同進餐,在美國和英國,這一比例只有67%;法國女性每天花費在吃飯上的時間,要比美國女性的兩倍多,這種進餐速度也傳給了他們的孩子。

3.父母自己樹立「等待」的榜樣

父母在教授耐心的同事,就很耐心。

比方說,等父母在說話,孩子試著打斷,家長可以這么說:「請等兩分鍾,寶貝,我正在說話。」 態度既禮貌又堅定,同時也明確了等待時間-2分鍾。

當孩子哭泣時,家長可以等幾分鍾再抱起孩子。

當孩子自己玩耍時,家長不要輕易去打擾他們,尊重他們的節奏。

那些追著後面給孩子喂飯的媽媽,其實是那些總在孩子忙、不需要她們時候出現,而需要時卻又不在他們身邊的媽媽。

米舍爾根據大量研究,發現養育孩子影響力特別大的因素是「母親的靈敏度」,比較靈敏的媽媽或看護人,能感受到孩子的需求、心情、興趣和才能,她的這種感受能指導她和孩子如何互動。

前段時間,我的4歲侄子要看動畫片《汪汪特工隊》,當時答應收看一集中文版本,若繼續想看,那隻能看英語版本。

一集完結後,他開始大聲哭鬧不願意看英文。

我把孩子抱在懷里問:「你為何不願意看英文版本呢?」

小侄子哭著說:「我看不懂呀!」

我:「如果你能看懂英文,就願意看了是嗎?」

小侄子平靜很多點頭說「是」,我提出建議:「我們可不可以試試從英語版本的第一集收看,好嗎?」

孩子點頭徹底恢復平靜,安靜地看完一集英文版。

正向養育中也提到:關注孩子的感受,孩子感覺好才會更好。

相反,一個情緒壓抑的媽媽就很糟糕,因為壓抑的情緒會阻止媽媽和孩子達到良好的溝通。

法國心理學家迪迪埃-普萊克斯認為:讓孩子最快樂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感到受挫,並不是說不擁抱他們,或者不讓他們玩耍,而是尊重孩子的感覺、節奏和獨立性。

一句話:孩子必須在幼年時就開始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事情要一件一件去做。

當孩子發現他們被告知要等待而大哭後,媽媽就會過來,那麼「等待」就結束了,他們很快就學會不去等待,因為拒絕等待、大叫哭鬧,並繼續自己的行為,反而會得到縱容。

法國父母不介意孩子有自己的脾氣,任何健康的孩子都有能力不去哭鬧,當聽到大人說「不」時不會奔潰,而且通常也不會糾纏不休或扔東西。

當孩子想要通過吵鬧達到自己目的時,家長可以通過擁抱,看著孩子的眼睛保持緊密的溝通,並堅定讓孩子明白:你不是權力的中心,不能為所欲為。

受挫不會傷害孩子,不能妥善應對挫折,才是毀了孩子。

把挫折當成一種人生中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能,孩子的成長中必須學會這項技能,倘若父母沒有教會孩子這點,那就是失職。

法國父母認為:小孩子的需要和慾望是無窮無盡的,這源於人性。

對孩子說「不」,其實是幫助他們從自己的慾望中解救出來。

尊重孩子的節奏,同時教會孩子尊重身邊人的節奏,並且取得平衡,你的孩子自然就是耐心的小大人了。

這樣的孩子,你想擁有嗎???

閱讀全文

與如何教育孩子在法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