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為什麼會造成社會矛盾

法國為什麼會造成社會矛盾

發布時間:2023-02-07 03:14:10

① 法國為什麼會發生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的原因:
1、革命前尖銳的階級對立。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比英國革命要晚大約一百五十年,當英國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並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法國還處於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時期,階級關系處於十分尖銳的對立狀態。它表現為:法國社會被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他們占人口總數的不到1%,但卻佔有全國土地數量的2/3,並不承擔任何納稅義務。而廣大的第三等級卻承擔著國家的賦稅和其他封建義務,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尖銳對立的階級關系,使法國社會如同到處堆滿了乾柴,隨時都有爆發革命的可能。
2、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18世紀下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很大發展,紡織業、冶金業和采礦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其發達程度居歐洲大陸首位。對外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但封建專制統治卻成為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其表現為:封建政府不斷提高稅收;全國各地關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對此,資產階級十分不滿,他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權,反對專制統治。他們的要求和主張,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就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出現和廣泛傳播,為法國大革命和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輿論上的准備。
3、財政危機的加劇。18世紀法國的專制王朝已經非常腐朽。對外戰爭屢遭敗績,統治者的揮霍無度,使得法國的財政赤字增加,負債累累。到1789年,國債已達45億鋰,僅付出的利息已同全年的財政收入相近,法國政府的財政瀕臨破產境地。
綜上所述,18世紀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意識方面,都已經出現全面危機,專制統治已成為法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封建王朝的統治危機,使它無可挽回地陷入了絕境,這不僅削弱了它的統治力量,也為法國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創造了條件。

② 在法國近代化進程中,總採取革命方式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其根源何在

這是由其民族文化特性所決定的,相對於法國,英國的民族性比較保守一些,而法蘭西文化則容易造就激進的大眾時尚,所以就連葡萄酒,香水,服裝這種無關緊要的生活小事法國都能引領世界潮流.這就和日本人愛吃生魚片,俄國人愛喝烈性酒一樣,法國人思想活躍,就喜歡追求時尚,引領潮流.如果不是法國人首先嘗試德國人的共產主義與英國人的資本主義,遇到難處就向舊勢力妥協,那麼現在的世人可能仍然不知道什麼叫做社會主義,不知道什麼叫民主.正是法國人民大膽的革命,才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如果象中國一樣在思想新潮面前總是裹足不前,凡事都採取中庸之道,到22世紀地球人還是不知道何為民主,還在津津樂道於老佛爺和袁世凱的惡心傳奇.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為了社會進步,不必害怕暫時的社會動盪,烏雲總是遮不住太陽的.現在法國的實力強於英國,而英國卻由一個日不落國墮落為其它大國的跟屁蟲,事實已經證明了何為優越的民族性(主要是由民族文化氛圍所決定的).

③ 法國巴黎為什麼騷亂

騷亂起因
10月27日,法國巴黎北郊克利希蘇布瓦鎮的兩名男孩在躲避警察時不幸觸電身亡,該市數百名青少年因此走上街頭抗議,焚燒汽車和垃圾桶,打砸店鋪和政府機關,並與警方發生沖突。騷亂事件由此蔓延開來。

騷亂時間表
10月27日,巴黎北郊克利希蘇布瓦鎮兩名非洲裔穆斯林少年為躲避警察追捕,慌不擇路,跑入一所變電站,觸電喪生。該鎮數百名青少年走上街頭抗議,與警方發生沖突,隨後引發騷亂。
10月28日,騷亂繼續,克利希蘇布瓦街道多輛汽車遭到焚毀。兩天的騷亂造成23名警察受傷,13人被捕。
10月29日,克利希蘇布瓦鎮數百名居民在市政廳和事發變電站間舉行默哀遊行。
10月30日,警方向克利希蘇布瓦鎮一座清真寺投放催淚彈,騷亂進一步升級。
10月31日,內政部長薩爾科齊到巴黎市郊的阿爾讓特耶視察,遭抗議人群示威。
11月1日,騷亂從克利希蘇布瓦鎮蔓延到歐奈蘇布瓦鎮,造成該地區30多人受傷。
11月2日,法國總統希拉克首次就騷亂事件發表講話,呼籲民眾保持冷靜。
11月3日,騷亂進入第7天,沖突愈演愈烈。參與騷亂人員向警察和消防人員開槍,焚燒了約40輛汽車、兩輛公共汽車、多個垃圾箱和一些巴士站。

法國巴黎騷亂暴露出錯綜復雜的政治紛爭

發生在法國巴黎周邊的騷亂3日出現新的不祥之兆,騷亂中有人向警察與消防員開槍。法國人擔心,「40個夜晚暴亂」的宣言可能成為現實。

騷亂暴露出法國社會在移民與同化政策上的積弊,也帶來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

騷亂升級

3日晚上,騷亂中響起了槍聲。在巴黎北部的塞納-聖但尼省,3處騷亂現場傳出4聲槍響,開槍者的目標是警察與消防員。所幸無人受傷。騷亂升級的苗頭還表現在暴力方式與規模的擴大。騷亂參與者已不滿足於縱火焚車、燒店、投擲石塊。3日早上,兩輛連接巴黎與戴高樂機場的通勤列車遭到石頭襲擊,一條線路被迫中止運行。襲擊者威逼列車停下來,並打破了列車車窗,其中一名女性乘客被玻璃劃傷。在騷亂破壞最嚴重地區的歐奈蘇布瓦鎮,青年們圍攻了一所警察局,縱火點著一家雷諾車行、一家超市與當地的體育館。僅在塞納-聖但尼省,一周來的騷亂已造成9人受傷,315輛車遭到焚毀。

社會代價

此次騷亂的導火索看起來微不足道。10月27日,巴黎東北郊克利希蘇布瓦鎮的兩名少年在躲避警察追趕時觸電身亡。憤怒的當地青年開始縱火發泄不滿,騷亂在一周內,迅速蔓延到巴黎周邊十多個城鎮。一些人把騷亂的擴大歸咎於法國內政部長尼古拉·薩爾科奇的「暴言」。騷亂剛起時,這位內政部長聲稱要用高壓水槍「清除」郊區的「烏合之眾」。

但更多的人把騷亂歸結到兩個原因。其一是法國大城市與周邊郊區貧富、治安、就業上的強烈落差;其二是法國一直以來尋求的種族、民族、文化同化政策反而加深了對立。這次發生騷亂的巴黎周邊地區主要聚居著非洲與阿拉伯人移民。他們大多居住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房子里。法國政府當年為緩和巴黎城區住房壓力,在郊區及周邊省份集中興建了大批住宅樓。

高人口密度,移民眾多,高失業率,使這些地區逐漸成為貧困、犯罪、吸毒、被遺忘者與被損害者的代名詞。尤其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住宅區,15歲至25歲青年人的失業率甚至高達40%。

巴黎郊區埃夫里市市長曼努埃爾·瓦爾斯對德新社記者說:「我們正在為30多年來的社會、地域、種族隔離付出代價。」

政治紛爭

歐洲媒體認為,作為法國2007年總統大選的有力候選人,法國內政部長薩爾科奇開始為他的強硬發言付出代價。英國《每日電訊報》說,「清除」郊區「烏合之眾」的說法簡直是極右翼的口氣,「他毀了自己的機會」。

薩爾科奇的最大競爭對手、總理德維爾潘也因為其政策未能消除郊區的被邊緣化趨勢遭到抨擊。

捷克《人民報》說,薩爾科奇與德維爾潘都想利用這次騷亂打擊對手,並為自己的總統競選撈取政治資本,「法國政治家視其為撈分的良機」。

一些歐洲右翼黨人則把巴黎的騷亂視為「對歐洲的一個警告」,因為許多歐洲國家面臨同樣的移民與文化融合、經濟差異問題。

馮武勇(新華社特稿)

巴黎騷亂折射歐洲移民政策缺失

雖然法國政府採取斷然措施來平息騷亂,相信騷亂過後社會秩序很快會得到恢復,但如果我們以理性的眼光來深究這場騷亂的緣由,可以說是法國的移民政策和「共和同化」原則激化的結果。

———趙俊傑

肇起於10月27日的法國巴黎郊區騷亂持續至今,引起歐洲國家的高度重視,也折射出西歐國家近年來移民政策的缺失。

雖然法國政府採取斷然措施來平息騷亂,相信騷亂過後社會秩序很快會得到恢復,但如果我們以理性的眼光來深究這場騷亂的緣由,可以說是法國的移民政策和「共和同化」原則激化的結果。

眾所周知,法國已進入老年化社會,新一代本土法國人出生比例偏低,為給社會注入新的活力,並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近年來法國政府吸納了一大批北非國家及土耳其移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信仰伊斯蘭教,無論是在宗教信仰、價值觀,還是在日常生活習俗方面,都同法蘭西民族有明顯的差別。新生的法國移民由於缺少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更因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逐漸形成了城市邊緣化的「社會弱勢群體」。以這次騷亂為例,巴黎北郊的非洲裔移民居住環境惡劣,失業率為巴黎市的兩倍以上,貧富懸殊大,犯罪率高,本來新生的一代移民就對法國政府的移民政策深為不滿,如今,遇到他們的同胞遇害這樣的悲劇,自然會產生社會群體發泄不滿的騷亂現象。

因此,這場社會騷亂絕非偶然,它充分表明法國政府的移民及社會政策存在諸多弊端。

據法國內政部統計,目前在法國類似克利希蘇布瓦市這樣潛藏社會動亂的敏感郊區多達751個,這類地區人口密度大,移民數量多,就業機會少,貧困和犯罪面廣,存在暴力及種族歧視現象。法國政府對這類地區雖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往往把這類地區的移民視為對法國社會福利體制的一種威脅,特別是法國內政部長薩爾科齊一貫主張「選擇性移民」和「清洗」郊區移民群體,他在處理這次騷亂中更發表一些強硬的言詞,聲稱對騷亂者實行「零容忍」,自然引發眾怒。

由於法國政府推行的移民政策存在諸多問題,加之城郊貧富差別過大,才引發了這場大規模的騷亂。騷亂過後,法國政府該認真坐下來想想,為什麼「共和同化」原則得不到認可?為什麼強硬的移民政策引起社會的反彈?法國社會黨發言人對此聲稱,「對富人區實施安全政策,失去了普通大眾。」此話言之有理,法國雖然一貫強調自由、平等、人權、博愛,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做到本土法國人與新生移民的平等,種族歧視及警察暴力現象的確存在,這一點美國也不例外。

痛定思痛,法國當局應以此為戒,高度重視法國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和貧富懸殊問題,而不應收緊移民政策,製造更多的社會不穩定。同樣,其他歐洲國家也存在移民社會問題,也當以巴黎騷亂為戒。

□趙俊傑(社科院歐洲所研究員)

④ 18世紀中下期法國的主要矛盾

18世紀下期,法國社會階級矛盾已發展到異常尖銳的地步。

雖然在第三等級內部存在著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但是主要矛盾是第三等級與特權階級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有用革命才能解決。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廠,個別企業僱傭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設備。金融資本雄厚。資產階級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

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

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階級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

⑤ 法國革命爆發是因為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為什麼

在18世紀初,資本主義在法國已經相當發達,已經有很多企業雇傭工人並有先進設備,且資本雄厚,但政治上依然無權,農村一日保留封建制度,並實施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由僧侶(教士)組成第一等級和貴族第二等級,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等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為第三等級(包括企業家),處於被統治狀態,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統治等級矛盾加劇,而統治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殊地位
在1789年5月路易十六被迫召開三級會議,繼而把其改成國民議會與制憲議會。同年7月14日,法國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革命爆發,8月26日,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與私有財產等資本主義基本原則,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斐揚派(斐揚派,法國大革命時支持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反對民主共和制),斐揚派制定《一七一九年憲法》,召開會議,維護君主立憲制,雖然第一,二等級達成共識,但是佔法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與平民的矛盾依然沒緩解,(住:矛盾的原因開始明顯,這是因為斐揚派的君主立憲制不能代表法國人民,法國人民需要的是民主共和),相反,法國人民在起義斗爭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法國人民再次起義,推翻斐揚派,逮捕國王路易十六,同年8月十日,吉倫特派(推翻波旁王朝的繼而掌握實權的共和派),吉倫特派擊退了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國民公會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法蘭西共和國,1793年,國民公會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這就是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矛盾,由於當時工業在法國已經很發達,企業家們都資本雄厚,但是仍無實權,土地由貴族和教士所有,當貴族或教士對這塊土地有其他用途時,企業家只能乖乖撤出這塊土地,而且當時土地不能自由買賣和自由利用,這樣就限制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矛盾由然而生。
後來吉倫特派也被推翻了,取而代之是雅各賓派,雅各賓派支持廢除封建所有制度,平定吉倫特派的叛變,粉碎歐洲其他君主國家的武裝干涉。

⑥ 法德兩國的矛盾

⒈ 早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德矛盾就開始形成,當時普魯士聯合奧地利、英國、西班牙等國組成反法同盟,對法國的大革命進行干涉,自此,法德矛盾開始形成。
⒉1870年,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對法國宣戰,爆發了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割讓出了阿爾薩斯—洛林給德國,並且賠償了50億法郎,法德矛盾開始激化。
⒊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隨著經濟、政治的發展不平衡加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當時的法國各階層要求法國東山再起,報仇血恨,德國深恐法國東山再起,極力擴軍備戰。法德矛盾尖銳,雙方加入不同的軍事集團對抗。因此在當時雖然英國將德國看成本國最大的威脅,但是德國並沒有把英國當成最主要的敵人,而是將法國當成最主要的敵人
⒋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進攻法國,在馬恩河,凡爾登和索姆河展開大戰。
⒌在凡爾賽會議上,法國要求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國,使之成為永久的二等國,法國收回了阿爾薩斯—洛林,索取了最大限度的賠款,並且取得了德國薩爾煤礦的開采權,瓜分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
⒍20世紀20年代,法國主張嚴格執行凡爾賽和約,削弱德國,並同比、波、捷等國結成同盟,共同防禦德國。
⒎1923年,法國因為德國拒絕賠款,聯合了比利時出兵佔領了魯爾工業區,法德關系緊張。
⒏1925年,通過洛迦諾公約,法國改善了同德國的關系。
⒐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西斯上台,積極對外侵略擴張,法對德國採取了綏靖政策。
⒑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遭到德國的進攻,1940年6月,法國投降。
⒒二戰後法國同英、美、蘇三國對德國及其首都柏林實行分區佔領。
⒓聯邦德國成立之後,與法國共同組成歐共體,與法國的關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⑦ 在你看來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是呢

法國大革命是西方歷史上一場重要的資產階級革命。自1789年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和普法戰爭後法國第三共和國成立以來,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法國大革命是一場非常徹底的反封建革命,但同時也伴隨著暴力和血腥。許多人死於這場革命。18世紀末,法國是歐洲大陸上一個典型的封建專制國家。農業起主導作用,但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了很大發展,許多領域在歐洲大陸國家中處於領先水平。然而,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法國大革命,沖擊與摧毀了舊的社會等級觀念,而在歐洲中心的法國初步確立了共和體制,傳播了自由、民主等進步思想,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

⑧ 20世紀早期的歐洲各國的社會矛盾是什麼

矛盾主要有三對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奧矛盾。
(1)法德矛盾:法德矛盾由來已久。普法戰爭的舊仇宿怨使之成為歐洲大陸最主要的矛盾,實質是爭奪歐洲霸權的矛盾。加上德國積極爭奪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矛盾更加激烈。
(2)英德矛盾:英國的歐洲大陸均勢的政策,和歐洲大陸德國過分強大,加上殖民地等問題上沖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逐步激化。英德矛盾是帝國主義之間最主要的矛盾,實質上是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的矛盾。
(3)俄奧矛盾:俄國同奧匈帝國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奧匈帝國把巴爾干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俄國向巴爾干滲透,與奧匈帝國矛盾沖突日益加劇,俄奧的爭奪,使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的「火葯桶」。http://tiku.21cnjy.com/quest/UDN5Q__wMT1M.html

⑨ 17世紀法國社會的矛盾是什麼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比英國晚了一個世紀,17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發展中的資產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銳,這種階級矛盾和斗爭是以宗教斗爭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⑩ 為什麼法國歷史上會發生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關於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法國,普遍將熱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的標志,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激進集權統治。

1794年7月27日,法國大革命中的市民革命宣告結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才徹底結束。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政權。法國歷史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希望能幫到大家,滿意請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法國為什麼會造成社會矛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0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9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2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8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7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