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德宿仇主要是什麼
公元800年,法蘭克人首領查理曼建立了東自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至大西洋,南起比利牛斯山和義大利,北至北海的龐大帝國。查理曼死後,他的三個孫子在公元843年通過《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由此形成了後來的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三國的雛形。英明一世的查理曼大帝做夢也不會想到:本是同根生的法國和德國在千年之後成為歐洲大陸上一對難以化解的夙敵,兩國的恩怨持續百年之久。
公元17世紀爆發的「三十年戰爭」是人類歷史上一次世界范圍的戰爭,作戰國家主要是當時的英國和法國。在這場戰爭中,與英國結盟的德意志諸邦成為法國軍隊的主要攻擊目標,因此,這場戰爭也被稱作是法國人「征服德意志的一次嘗試」。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許多德意志邦國加入反法同盟,成為鎮壓法國革命的重要力量。1815年,普魯士元帥布呂歇爾與英軍統帥威靈頓在滑鐵盧一戰中,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徹底粉碎了法蘭西的帝國美夢。
19世紀中後期,在普魯士容克貴族的代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率領下,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勵精圖治,逐漸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開始趕超法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源成為發展最主要的動力。當時的世界,煤炭和鋼鐵是最主要的工業材料,而法德邊境富饒的煤鐵資源成為兩國百年恩仇的根源。法國控制著歐洲最大的鐵礦產地洛林地區,而德國擁有蘊藏著歐洲最豐富的煤炭產地魯爾盆地。雙方都急需彼此的資源以生產更多的鋼材,加速本國經濟的發展。1870年,俾斯麥發動普法戰爭。色當一役,法皇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39名將軍、300名軍官及8.6萬士兵成了德國的俘虜,創下了法國戰爭史上最恥辱的紀錄。不僅如此,德國還乘機奪取了法國經濟賴以發展的煤鐵礦區阿爾薩斯和洛林。此後,獲得歐洲最大的煤鐵產區的德國經濟好像上足了發條,在短短幾十年中超越法國,其經濟發展水平在20世紀初期躍升至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法國卻既失去了經濟優勢又丟掉了面子,法德矛盾走向新的頂點。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夙怨甚深的法德兩國分別加入協約國和同盟國陣營作戰。正當法國險些再次淪為德國手下敗將之時,英美兩國先後參戰,協助法國打敗了德國,取得了一戰的勝利。德國戰敗後,法國准備借機一雪前恥,最大程度地打壓德國,使其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在巴黎和會上,法國堅決要德國支付巨額賠償,以彌補戰爭對法國造成的損失;同時,法國收回了被德國佔領了近半個世紀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隨即又想要奪取德國的魯爾地區。1920—1923年間,法國三次派兵強行進入魯爾,但在英美的干預下最終沒有獲得魯爾地區。在這期間,英美又不斷扶德抑法,在歐洲鼓吹和平主義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德國法西斯興起的溫床。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德國向英法等國家發動進攻。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德國就將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斬落馬下,步伐整齊的德國軍人浩浩盪盪地穿過巴黎凱旋門。
歐洲煤鋼聯營促進兩國合作
在世界反法西斯盟國的協助下,法國人民在戴高樂將軍的領導下戰勝納粹德國,光復了國土。歷史又為法國提供了一次向德國復仇的機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歐洲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並幾乎使世界文明遭到毀滅。法德兩國有識的政治家開始反思,在逝去的歷史里,法德多次想靠擠壓對手而謀求自身的發展;在戰後歐洲亟需同心協力進行重建之際,原來的想法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與此同時,二戰結束後,美蘇使歐洲也成為冷戰戰場,這使法德感到沒有自主權和安全感,「歐洲自主」的要求日益提上日程。一些輿論呼籲兩國必須走出冤冤相報的怪圈。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提出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舒曼計劃」。根據該計劃,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並向西歐所有國家開放。「舒曼計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最終結束了兩國人民過去由於互不信任、競爭所造成的彼此一再兵戎相見的狀態。
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這一條約是「舒曼計劃」的具體實施。條約規定:建立六國煤鋼共同市場,取消內部關稅、商品數量限制和其他歧視性措施,調整價格,對煤鋼生產進行有限制的干預。煤鋼聯營有利於法德化解宿仇。
② 二戰德國投降後,歐洲人是怎麼報復德國人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德國為什麼發動二戰。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矛盾,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德國不滿凡爾賽體系對德國的約束。在《凡爾賽合約》簽訂後,德國不能擁有合法的軍隊,德國的大片領土被戰勝國占據。德國人對此感到十分的屈辱,因此希特勒才能在德國上台,納粹德國才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假如二戰結束之後,美蘇沒有爆發冷戰,德國估計很難能夠再崛起。然而在一戰結束之後,美蘇之間爆發了冷戰,為了拉攏德國加入自己的陣營,美蘇都給德國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在這種背景下,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都發展迅速,兩德統一之後,德國雖然不再是歐洲的軍事大國,但是仍然是歐洲的經濟大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非常高。
③ 為什麼二戰時法國人民對待德軍戰俘的感情很復雜
也算正常吧,所謂人道主義嘛。中國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者那也是不遺餘力的,不也同樣有收留日本遺孤的么,也同樣可以接受被俘日軍成為反法西斯一員。
④ 一戰結束後,法國為什麼對德國極力採取嚴厲制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苛刻的《凡爾賽合約》將昔日強大的德國,拆分的四分五裂,高額的戰爭賠款,以及限制軍隊規模,意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對其進行“閹割”。 殊不知,被羞辱到家的德國人,卻將所有的不滿情緒指向法國。
原來,作為戰勝國之一的法國,極力推崇對德國採取最嚴厲的制裁。究其原因,自然是兩國歷史上的恩恩怨怨,尤其是普法戰爭後,深受《法蘭克福和約》的羞辱,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法國居然在歐洲找不到一個盟友。這是為什麼呢?
更關鍵的是,該《協定》是英國與德國的兩個盟國簽訂的協議。也就是說,英國承擔了援助兩個盟國抗擊俄國的全部責任,而德國卻置身事外,過的“逍遙自在”。至此,俾斯麥煞費苦心構建的孤立法國、迫使俄國保持中立的外交體系大功告成。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⑤ 二戰後德國戰俘怎麼處理
在二戰結束前後,在所謂"解放"歐洲大陸的美國軍隊的戰俘營里,有接近一百萬德國武裝部隊戰俘由於飢餓和美軍的故意虐待而死亡。
在二戰中,1100多萬德國平民和士兵淪為戰勝國的俘虜.他們被關押在從北極圈到澳大利亞的數千座戰俘營里,他們必須為自己參與的荒唐戰爭付出代價。戰爭結束後,那些在美國佛羅里達和加利福尼亞之間的戰俘營里當俘虜的德國人很幸運。但關押在蘇聯戰俘營里的300萬戰俘卻必須為生存而掙扎,他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沒能再返回德國。
希特勒的劊子手們曾經大肆屠殺東歐國家的人民,2700萬蘇聯公民在戰爭中喪命,被
德國俘虜的大約400萬蘇聯紅軍戰士死掉了一半,因此對復仇的恐懼蔓延整個德國。戰爭結束時有包括婦女、兒童和老人在內的50萬德國平民被抓進了斯大林的勞改所。在那兒,因飢餓、疾病和絕望而導致的死亡司空見慣。曼弗雷德·彼得斯今年74歲,是一名退休教師。1945年3月,當蘇聯軍官把16歲的曼弗雷德從但澤的家中帶走時,他對母親說:「不要擔心,今天下午我就回來。」但他錯了,他在蘇聯的戰俘營里待了2年4個月零22天。在蘇聯紅軍的嚴密監視下,戰俘們排成五隊,在一周內向東方行進了120公里。「我們幾乎沒東西吃,只喝了少量的水。掉隊的人不是遭毒打就是被槍斃埋掉。」曼弗雷德解釋說。最後,曼弗雷德和其他數千名戰俘一起被塞進牲口車廂運往烏拉爾山南部的一個戰俘營。「我們到達了一個圍著鐵絲網的戰俘營,四周矗立著崗樓。戰俘營後面的草原一望無際。」曼弗雷德在一個鎳礦做了兩年苦工。疾病卻救了這個年輕人,他被列入了遣返回國人員的名單。
在法國的戰俘,命運也好不到哪去。法國人清楚地記得德國人對他們的佔領,現在輪到法國人報復了。許多德國士兵在街上被鞭打,有些被槍殺。還有一些戰俘必須清除戰爭年代德國工兵埋設的地雷,至少有1800名德國戰俘死於這項危險的工作。
⑥ 德國投降後普通德軍士兵的下場如何東西陣營誰對待俘虜最狠
青岩來答。
1945年初春,盟軍部隊已分別從東西兩線攻入德國領土,納粹敗亡之日已近在眼前。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與妻子愛娃自殺,1945年5月7日,德軍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宣布德國一切陸、海、空軍及目前仍在德國控制下的一切部隊,向紅軍最高統帥部,同時向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無條件投降。
德國宣布投降時剩餘的250萬精銳,下場如何?
B集團軍群
B集團軍群是德軍最早組建的集團軍群之一,曾多次組建。1943年,該集團軍群由帝國元帥隆美爾第三次組建,下轄第7集團軍與第15集團軍駐防義大利北部。1944年6月,B集團軍群曾作為德軍西線主力與盟軍在諾曼底展開激戰。1945年初,該集群主力30餘萬在魯爾戰役中被盟軍圍殲,大部士兵被俘虜。
G集團軍群
G集團軍群於1944年5月12日在法國南部組建,下轄第1集團軍與第19集團軍。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遭受盟軍重創,後撤守齊格菲防線。1945年春,盟軍裝甲集群突破齊格菲防線,該部隨即向盟軍投降。
C集團軍群
C集團軍群曾經歷兩次組建,最後一次為1943年11月在義大利南部重建,隸屬西南德軍總司令部。1945年4月,該集團軍群在波河戰役中被盟軍擊潰,5月2日該部向盟軍投降。
H集團軍群
H集團軍群於1944年9月在北萊茵地區組建,下轄第1傘兵集團軍與第25集團軍,駐防德荷邊境。1945年4月6日,該集團軍改組為德國西北總司令部。5月1日,H集團軍群在荷蘭向盟軍宣布投降。
維斯瓦河集團軍群
維斯瓦河集團軍群組建於1945年1月25日,主要承擔西普魯士、波美拉尼亞、柏林西部的防衛任務。該部下轄第2集團軍、第3裝甲軍、第9集團軍、第11集團軍。1945年4月,維斯瓦河集團軍群率部參加柏林戰役,被朱可夫率領的蘇聯紅軍所擊潰,隨後該部殘余逃向西線,向盟軍投降。
厄斯特馬克集團軍群
厄斯特馬克集團軍群在1945年4月由南方集團軍群改編而成,下轄第8集團軍與黨衛軍第6裝甲軍。1945年5月,該部在德國南部波西米亞被蘇軍包圍,5月7日向蘇軍投降。
東普魯士集團軍群
東普魯士集團軍群組建於1945年4月,下轄第2集團軍、第4集團軍負責防守東普魯士與維斯拉河三角洲。5月14日,該部在馮.紹肯將軍的帶領下向蘇軍投降。
駐挪威第20山地集團軍
德國第20山地集團軍下轄5個軍,分別是第33軍,第36山地軍,第70軍,第71軍,還有納爾維克軍群,總計30萬人。1945年春,蘇軍攻佔挪威北部,位於挪威南部的德軍第20山地集團軍宣布向盟軍投降。少部分駐守在北極氣象站的德軍士兵,直到冬季來臨前才被盟軍船隻接回。他們也是德軍最後一批投降的部隊。
中央集團軍群
中央集團軍群作為精銳中的精銳,曾在莫斯科會戰、庫爾斯克戰役中擔當主力。在1944年夏,巴格拉季昂戰役中被蘇軍4個方面軍打的潰不成軍。1945年4月,在柏林戰役中再遭重創。5月,在波西米亞與捷克被蘇聯紅軍包圍,50萬人全部投降。
庫爾蘭集團軍群
1945年1月德軍北方集團軍群一部被蘇軍圍困於波羅的海庫爾蘭半島,後來該部直接改名為庫爾蘭集團軍群。該集群下轄第16集團軍與第18集團軍,指揮官為陸軍上將卡爾·希爾佩特。在整個庫爾蘭戰役中,蘇軍發動了六次猛烈攻勢,在面對著蘇聯紅軍猛烈打擊,損失嚴重的德國軍隊頑固的死守在陣地上。據統計有大約100萬德國軍隊與僑民,在庫爾蘭集團軍群的掩護下逃回德國。1945年5月8日,該集團軍群約19萬人,向蘇軍投降。
E集團軍群
E集團軍群的前身是駐巴爾干第12集團軍,1943年8月,被納入德國東南總司令部管轄。隨著蘇聯紅軍快速向東歐地區突進,E集團軍群隨即撤離巴爾干半島。1944年,E集團軍群曾在波斯尼亞—馬其頓邊境依靠堅固的水泥工事抵禦了蘇軍與南斯拉夫游擊隊的聯手攻擊。1944年,隨著蘇軍將攻擊中心轉向匈牙利戰場,該部得以逃向克羅埃西亞。1944年5月E集團軍群殘部10萬餘人向英軍投降。
截止1945年五月,美,蘇、英三國國投降人數的分布大致是:美國在歐洲和北非受降525萬人,蘇聯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共俘虜納粹戰俘412.6萬人,蒙哥馬利的英軍受降50萬德國俘虜,英國-加拿大聯軍受降200萬人。
美軍本土戰俘營簡直就像是度假村
戰爭結束後,西線盟國是怎麼樣對待德國戰俘的?
美國政府對於處理德軍戰俘採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即「戰爭俘虜」與「被繳械的敵軍」。
從1941年—1945年初,美軍共俘虜德軍士兵38萬人,這些人被當做「 戰爭俘虜 」被運送至美國本土關押。這批戰俘是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最幸福的戰俘。他們的食宿條件與美軍看守別無二致,他們可以得到蔬菜、牛奶、肉類等食品,以及軍床、淋浴等設施。甚至在勞動以外,還可以接觸到報紙、圖書、雜志,附近的大學還為戰俘開設成人教育課程。如果表現良好戰俘營長官還會安排,戰俘與自己的美國親屬們見面。
被繳械的敵軍
住在地洞里的德軍戰俘
這群人哪裡像德軍士兵,完全就是一群叫花子。
而到了1945年4月,30萬魯爾守軍投降後,面對極其龐大的俘虜群,艾森豪威爾下令將德國境內收押的德國軍人當作「 被繳械的敵軍」 對待。首先美軍不再將德軍戰俘送至美國本土,而是改為在萊茵河畔建立戰俘營,安置德軍戰俘。在1945年以後的歲月里,美軍在萊茵河畔18座戰俘營中關押了將近500多萬德軍戰俘。
萊茵大營屬於露天大營,只有很少的人領到了帳篷,強壯的人能夠在地下挖掘洞穴,為自己遮風擋雨。體弱或受傷的戰俘就只能躺在露天地里。每當下大雨時,洞穴上的泥土會因松軟而塌方,倒霉的人會被悶在自己挖的地洞當中。大營當中既沒有醫護人員也沒有消毒設施,瘧疾、傷寒、感冒在戰俘之間肆虐。最為嚴重的是,美軍在供應戰俘食物與飲用水方面也存在明顯不足。(一名戰俘每天只能得到600卡露里左右的食物。)此外,無論是國際紅十字會還是當地民眾,如果想要往「萊茵大營」運送食品、葯品和生活物資都會被看守大營的美軍士兵拒之門外。據美軍的兩位軍醫回憶:在萊茵河一個戰俘營中,有大約十萬衣衫襤褸的人擠在半尺深的泥漿中,骯臟、憔悴、瘦弱、目光無神。。。
在戰後,國外學術界對於萊茵大營中德軍戰俘死亡人數存在很大爭議。具體的死亡人數現已不可考證,不過可以判斷的是在萊茵大營生活的德軍戰俘得到的待遇是 非常不人道 的。
英國,遣返之前的德軍戰俘。
英國
在整個二戰期間,英聯邦軍隊共受降德軍戰俘250萬人,這些俘虜中的大多數人在德國投降後就被釋放回家。不過英國為了解決本國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曾短暫拘役了40萬德軍黨衛軍士兵對英國進行「勞動賠償」。1946年,英國五分之一的農業勞動是由德軍戰俘完成的。到了1948年,英國農業部為了能夠長久留住這些寶貴的勞動力,決定允許德國囚犯作為自由人留在英國。英國政府遣返德軍戰俘的工作從1947年底開始,1948年11前結束,除了有24000人自願成為英國公民外,絕大多數戰俘都被遣送回國。
法國礦山勞動的戰俘
法國
在1945年,法國政府從美國人手中接收了大約75萬德軍戰俘。這些瘦弱的德軍戰俘多數都在法國的農田、工廠、礦山裡進行強制勞動,也有一小部分被安排到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雷區進行危險的排雷工作。據法國當局估計,在1945年每月約有2000名囚犯在事故中致殘或死亡」。
排雷的德軍戰俘都是些孩子
挪威、丹麥
在挪威、丹麥等國都有數量不等的德軍戰俘被強制進行危險的排雷工作,由於年代久遠,具體數目已不可查。不過在2015年上映的丹麥電影《地雷區》曾對這一 歷史 事件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描述。
在二戰結束後,大約有2000名德軍戰俘被迫清除了丹麥西海岸150多萬顆地雷,幾乎有一半的人死亡或受傷,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是非常年輕的男孩,他們完全沒有排雷經驗,只是經過短暫的模擬訓練就去排除真的地雷,死亡隨時會降臨的他們的身上。
戰爭結束後,東歐陣營是怎樣對待德國戰俘的 ? 蘇聯
在蘇聯國土上,幾百萬納粹戰俘是其國內最大的強迫勞動群體。他們被分散在蘇聯境內的勞動營中進行強迫勞動。據資料顯示在蘇聯境內拘役412.6萬納粹戰俘中,死亡約58萬人,占總人數的14%。遠比人們想像的要低很多。(我在披露一個數據:在納粹戰俘營中關押有455.9萬紅軍戰俘,戰後回家的只有183.6萬人,死亡率高達60%。)據蘇聯解密的資料顯示,德軍俘虜的倖存人員大多在1953年以前獲釋。蘇聯最後一次大規模遣返德軍戰俘發生在1956年。
南斯拉夫游擊隊員抓捕德軍士兵
南斯拉夫
在德國即將戰敗的時刻,南斯拉夫境內親軸心國的諸多勢力(烏斯塔沙民兵團、克羅埃西亞國土保衛軍),帶領著自己的武裝裹挾了大量的民眾企圖逃向奧地利布萊堡向盟軍乞降。不曾料想的是,英軍拒絕了他們的投降。這些反動分子遭到了掌權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政治清算,死亡之人超過10萬。
波蘭勞動營
波蘭
在波蘭境內的德國人處境最為凄慘。在1945年,大約有460萬德國人居住在波蘭境內,其中300萬是德國移民,100萬是擁有波蘭國籍德裔波蘭人。為了報復德國人,波蘭政府宣布德國人口應被強迫勞動,指示每周至少工作60小時,沒有休息的權利。在波蘭境內修建有許多強迫勞動營比如,所羅門·莫雷爾經營的勞動營、雅沃爾斯內普中央勞動營、波圖利切中央勞動營、安比諾維采、茲戈達勞動營等等。
被遷徙的人群
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
在1945年至1950年這段時間里,爆發了歐洲 歷史 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地,對於居住在其境內的德國人進行了驅逐。大約有1200萬到1400萬講德語的平民,其中絕大多數是婦女、老人和16歲以下的兒童,喪失了國籍與財產,然後被驅逐到一地瓦礫的西德地區。而剩餘的德裔工人則被迫佩戴帶有字母「N」的白色臂章,被安排在勞動營中強迫勞動。
歸心似箭的俘虜爭先恐後的登上回家的列車
以實際情況看,德軍普通士兵如果能夠向英軍投降是最好的選擇,否則無論是向美軍投降還是向蘇軍投降,其結局都是在勞動營中當苦力。
有位哲人說過,宣布投降並不意味著苦難結束,只有放下仇恨才意味著新生活的開始。在戰爭中沒有真正的贏家,也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德軍幾百萬戰俘的苦難遭遇就是對戰爭殘酷性的最好詮釋。
納粹德國戰敗不是普通的戰敗,是國家的滅亡,幾百萬戰俘短時間內就成了俘虜。戰爭的後遺症之一就是仇恨,納粹德國戰俘是一群國破家亡的群體,命運全部交給了受降國。不可否認,這些德國戰俘承擔了人們對納粹的仇恨,這些德國戰俘普遍存在於國際法這個太陽照耀不到的陰影里。
西方陣營對納粹德國戰俘態度如何,我們只能是從西方陣營的消息中尋找答案,畢竟,虐待戰俘是不光彩的事,真像都會被掩蓋,至今有關德國戰俘死亡,失蹤數字只能是大概,具體數字無從考證。
有一部描述德國戰俘的電影《地雷區》,由丹麥和德國合拍,影片中就是對於被俘德軍戰俘的描述,一群年齡不大的孩子兵,用生命去清除德軍在丹麥埋下的一百五十萬枚地雷。影片中這些無辜的孩子承擔了德國發動戰爭的惡果,明顯是受到了敵視,而真實情況也是如此,其傷亡率高達50%,
關於對待戰俘態度,很多人都認為美國講人道,也確實有很多網路媒體上認為蘇聯不好,美國好,其實不然。美國不論是二戰時期,還是韓戰、越戰、伊拉克等等戰爭中,都是很不人道的,只不過是美國宣傳能力強大罷了。二戰時期美國對待德國戰俘非常差,美國把德國戰俘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德國和奧地利以外被俘的德國軍人,他們可以享受日內瓦規定的戰俘待遇,他們基本上都去了美國,約有37萬人左右。有網路媒體上說美國對他們很好,關在農場里有吃有喝伺候著,沒錯,美國媒體上確實是這樣宣傳的,可真實情況卻是,這些德國戰俘是去美國做苦力的,為美國貢獻了巨大的勞動力價值,為美國創造了約2.3億美元的價值,待遇不過是比後來的戰俘好而已。關於這類德國戰俘,資料全部來自美國的宣傳。
第二類是被解除了武裝的敵人,屬於敵人性質,美國不給予「日內瓦待遇」,不允許國際紅十字會探望、調查,這是 歷史 以來,世界唯一的一個官方明確表態不遵守日內瓦公約的案例。為了安置這500萬戰俘,艾森豪威爾建立了「萊茵大營」。這么多人怎麼安置?艾森豪威爾有辦法,用鐵絲網在萊茵河畔圈了18座戰俘營,把500萬戰俘圈進去,採取「飢餓法」,目的是減少美國的負擔,只有6%的人有帳篷,注意,所謂的帳篷也不過是破爛不堪的美軍不用的,然後像喂雞撒米一樣給點吃的,沒水管、廁所、醫生等,戰俘們挖地洞,睡露天地……。慘無人道啊,當地的德國管理部門和居民看著太可憐了,送東西給戰俘,美軍一律槍斃。瑞士紅十字會多次嘗試給「萊茵大營」提供食品、醫葯和生活物資,都被被艾森豪威爾下令運回瑞士。為了防止這么多戰俘鬧事,艾森豪威爾下令,戰俘進來先餓三天,熬過三天的戰俘,才知道了真正苦難的來臨。
「萊茵大營」共計時長約4個多月,美軍給出死亡數字是5000人,而經過調查,不完全統計就超過75萬人。由於後來把這些戰俘分流給法國、英國等,具體數字無法統計,美軍銷毀了所有記錄,於是,萊茵大營死亡人數成為一個迷。而德軍當時都希望向美軍投降,它們畢竟沒有侵略美軍國土,最怕蘇聯,然而,蘇聯的德國戰俘死亡率卻遠遠低於美軍。
英國接收德軍戰俘約250萬人,除了約40萬德國黨衛軍對英國進行「勞動賠償」,也就是給英國幹活,多數回到德國。英國對德國戰俘算是不錯的,有約2.4萬人自願留在了英國。
法國收了大約75萬德軍戰俘。從事農田、工廠、礦山工作,有部分用來清楚地雷,每個月有超過2000戰俘死亡,法國對德國戰俘不好,強制勞動。
總之,只要是接收德國戰俘的西方國家,態度都差不多,英國算是不錯的一個吧,美國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