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是誰
如果你指的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的話,那就有三個派別:
1、君主立憲派(也稱斐揚派),代表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哀士、拉法耶特、巴伊、巴納夫、拉默特兄弟等。
2、吉倫特派,主要代表有韋尼奧、布里索、克拉維埃、羅蘭等。
3、雅各賓派,主要代表有羅伯斯比爾、丹東、馬拉、聖茹斯特等。
民法典是指拿破崙法典。
❷ 近代法國歷史上各個階段的統治力量分別代表哪些階級
史學界一般以1789年爆發的大革命作為法國近代史的開端。此後,近代法國的統治力量先後有經過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法蘭西第一帝國、復辟的波旁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君主立憲派代表的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是通過制憲議會來行使權力的。君主立憲派為法國大革命作出了很多貢獻,這表現在從政治上、經濟上和法律上改造了封建的舊制度,創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君主立憲派於1791年頒布了《1791年憲法》,這部憲法除肯定了制憲議會以往頒布的各項反封建法令外,還規定了法國是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這就適應了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確保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合法性。
吉倫特派主要代表當時信奉自由主義的法國工商業資產階級。該派著名的活動人士包括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孔多塞侯爵、羅蘭夫婦、皮埃爾·維克杜尼昂·韋尼奧、瑪格麗特-埃利·加代、阿爾芒·讓索內等人。
雅各賓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參加雅各賓俱樂部的激進派政治團體,代表的是小業主的利益。主要領導人有羅伯斯庇爾、丹東、馬拉、聖茹斯特等。794年春,羅伯斯庇爾先後將埃貝爾派和丹東派主要成員送上斷頭台,雅各賓派內部矛盾更加尖銳。7月27日的熱月政變結束了雅各賓派政權。
法蘭西第一帝國是拿破崙建立的一個君主制度國家,又被稱拿破崙帝國,在19世紀的歐洲影響甚大。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內鞏固了資本主義政權,頒布了《拿破崙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資本主義民法典。
復辟波旁王朝。1814年,拿破崙倒台,在反法聯軍和法國國內拿破崙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在軍隊和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向自由主義的憲法。因此,代表了封建君主勢力、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比較混亂。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法國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的共和國,也是1848年11月4日到1852年12月2日間統治法國的共和政體。由拉馬丁,賴德律洛蘭等人以及工人代表組成了臨時政府,代表了工人階級的利益。
法蘭西第二帝國,是波拿巴家族的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在法國建立的君主制政權(1852~1870年),代表了國王和資產階級利益。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號為法蘭西共和國,是在1870年至1940年統治法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戰爭的失敗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後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時,因為納粹德國入侵而垮台。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
❸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1799年在法國發生的一場革命。在這次革命中,代表資產階級的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一起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
起因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0年 - 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思想啟蒙運動,涌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
天主教高級教士
封建貴族
資產階級和農民
革命爆發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時,代表法國3個等級三級會議已經有160年沒有召開。1789年5月5日,由於財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希望在會議中討論增稅、限制新聞出版和民事刑法問題,並且下令不許討論其他議題。而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並且宣布增稅非法。
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國王無權否決國民議會的決議。於是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議會,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
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持制憲議會。次日,巴黎教堂響起鍾聲,市民與來自德國和瑞士的國王僱傭軍展開戰斗,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斯第監獄,釋放政治犯,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資產階級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 ,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封建貢賦。 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宣布「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次籌劃利用僱傭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並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財產,宣布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宗統治而歸國家管理,實現政教分離。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9月30日制憲議會解散,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後、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泄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里宮,拘禁了國王、王後,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吉倫特派的統治
8月10日的起義使吉倫特派取得政權,迫使立法會議廢除1791年憲法、國王退位、實行普選制。同時,法國軍隊和各地組織的義勇軍在9月20日的瓦爾米戰役打敗外國聯軍。
9月21日,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當政以後,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雅各賓派、巴黎公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不滿他們的溫和政策,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而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
與此同時,法國軍隊在1792年10月後已經打到了國外。歐洲各國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撒丁尼亞、漢諾瓦、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 - 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專政後,平定了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的武裝叛亂。6月3日 - 7月17日頒布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布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但是由於戰爭未能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並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里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1793年底 - 1794年初將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斗爭。馬拉被暗殺,羅伯斯比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人民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工會中反羅伯斯比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7月27日(法國新歷共和二年熱月9日)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
熱月黨的統治
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1796年 -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布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余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布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匆匆收場。
結局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復辟了波旁王朝。恢復了國王的權利,並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斗,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
❹ 浪漫主義史學的浪漫主義史學的影響
①促進了歷史主義思想的傳播和歷史進化理論的完善
浪漫主義史學家奉行的歷史主義思想,是浪漫主義史學中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是推動19世紀西方史學進步的主要因素之一。
18世紀的理性主義史學家有一個共同的致命缺陷,就是缺乏歷史感,不能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歷史事物。他們往往人為地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從總體的歷史聯系中抽離出來,然後再根據某種固定的和先驗的現代標准進行褒貶,或者絕對肯定,或者絕對否定。尤其是對中世紀所採取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更加明顯地暴露出他們在史學方面的簡單化和形而上學的缺陷。他們雖然倡導歷史進化思想,但是卻把歷史的進步狹隘地理解為現在對過去的否定,把前後相承的歷史寫成了簡單的今昔對比。這種割裂歷史、否定歷史連續性的觀念和做法,盡管出自反封建的進步意圖,但畢竟是反科學的、是站不住腳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在這里,反對中世紀殘余的斗爭限制了人們的視野,中世紀被看成是千年來普遍野蠻狀態所引起的歷史的簡單中斷,中世紀的巨大進步─歐洲文化領域的擴大、那裡一個接著一個形成的有生命力的民族,以及14及15世紀的巨大技術進步─這一切都沒被人看到。這樣一來,對偉大的歷史聯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產生,而歷史至多不過是供哲學家使用的例證和插圖罷了」。由此可見,西方史學要繼續向前發展,就必須克服這種非歷史主義的思維傾向。
浪漫主義史學家堅信:人類歷史是一個有機發展的整體過程,其間有著不可割斷的歷史連續性,任何社會歷史現象都不是突然出現的和突然消失的,因而對它們都必須進行歷史的、「遺傳學」的分析,追溯它們的起源、具體考察它們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特點、承認它們都有存在的根據和理由,而不是進行絕對的肯定或否定。按照他們的這種理解,世界歷史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因而不能用一個普遍性的世界歷史模式來取代各民族的具體歷史。
由浪漫主義史學家信奉和推廣開來的這種歷史主義思想觀念,盡管它本身還存在著不少缺陷,卻不愧為人類歷史思想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大進步,對促進19世紀西方史學的繁榮、推動西方各國史學普遍走向專業化和職業化、從而使之形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都起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歷史主義的思維模式還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歷史進化理論,使得由啟蒙時代的史學家基本確立起來的歷史進化理論更具有歷史基礎、更符合歷史的真實。無論是維科的著作被重新「發現」、還是赫爾德學說的進一步普及,無論是黑格爾歷史哲學的提出、還是基佐文明史系列的出版,都賦予歷史進化理論更加豐富的歷史內涵,使之擺脫了原先由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帶來的尷尬,從而將歷史進化理論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與此同時,隨著歷史主義思想的傳播和普及,歷史主義原則也逐漸地被其他人文社會學科各部門所認可,從而使得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者們也開始重視從歷史的角度研究本學科的相關課題、並逐漸擺脫形而上學的束縛,大大加速了各個學科的發展。正因為如此,歷史學才得以在不長的時間內趕上了其他人文社會學科,躍居人文社會學科的首位,得到了整個學術界空前絕後的尊重。
②促進了階級斗爭學說在歷史研究中的運用
用階級分析法和階級斗爭的觀點研究歷史、解釋歷史,這也是浪漫主義史學的主要思想成果之一。它不僅為促進19世紀西方史學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且也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形成提供了積極的思想素材。
1852年3月5日,馬克思在給約·魏德邁的信中曾明確地寫道:「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就已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也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
馬克思在信中所提到的資產階級歷史學家,其實就是那些首先倡導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斗爭學說的梯葉里、基佐、米涅以及梯也爾等法國的自由派浪漫主義史學家。他們在各自的歷史研究中所體現出來的階級分析法和階級斗爭的觀點,大致包括以下內容:
他們把階級斗爭看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和主要內容。在他們看來,中世紀以來的歐洲社會(主要是西歐)始終貫穿著市民階級(在法國則為第三等級)和封建貴族階級之間的激烈斗爭,這是從中世紀到近代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基本內容,也是引起這一過程中各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所在。
他們熱情贊揚市民階級在與封建貴族階級的斗爭中成長壯大,極力論證17世紀的英國革命和18世紀的法國革命都是市民階級與封建貴族階級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的結果,是這兩大階級之間的一次大決戰。他們甚至認為,市民階級與封建貴族階級之間的斗爭,是正確理解中世紀以來英法兩國歷史發展的一把鑰匙。
他們看到了引起階級斗爭的根源在於經濟利益的對立,他們已經能夠把階級關系理解為以財產關系為核心的物質利益分配關系,從而堅定地把階級斗爭與物質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將它們作為理解和解釋歷史的主要途徑。
在他們看來,資產階級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的確立就意味著階級斗爭的終結。在他們的筆下,「市民階級」或「第三等級」實際上就是「資產階級」的代名詞;他們對市民階級或第三等級的謳歌,實際上也就是在為資產階級唱贊歌。在他們的心目中,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一旦確立起來,人類的歷史進程也就接近「永恆的真理之路」了,因而階級斗爭的最終目的就是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使得資本主義制度能夠永久地持續下去。毫無疑問,這就是自由派浪漫主義史學家所倡導的階級斗爭學說的本質所在。
浪漫主義史學家把階級斗爭學說運用於歷史研究,標志著歐洲的歷史觀念又完成了一次巨大的進步,是對舊的唯心史觀的一次有力的沖擊。舊的唯心史觀往往把歷史變革的原因歸結為少數帝王將相的個人行為,而浪漫主義史學家則把它歸結為階級之間的對抗,歸結為人民(即資產階級)的力量;舊的唯心史觀的一個致命缺陷就是從人們的頭腦里尋找所有歷史變革的最終動力,而浪漫主義史學家則把目光投向了以物質利益分配為核心的階級關系和階級狀況的變動,從而把認識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的立足點移到了社會的物質經濟生活方面。應該說,這種認識在唯物史觀的發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
浪漫主義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他們並未能科學地揭示出階級產生和存在的真正根源,也未能對社會經濟關系達到科學的認識;尤其是他們心目中的階級斗爭僅限於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這個歷史階段之內,而並未把它貫穿於整個階級社會的歷史全過程。
1830年的「7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普為首的新的君主立憲體制。大多數自由派浪漫主義史學家認為:7月王朝的建立,標志著自1789年革命開始的演變過程宣告結束,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已經確立。換而言之,在他們看來,階級斗爭已經結束,於是他們的思想也開始趨向保守。當1848年革命使得歐洲的階級斗爭形勢越發激烈的時候,他們關於階級斗爭的歷史思想也就發生了更加徹底的蛻變。甚至連基佐那樣的「天才歷史學家」,也轉而將階級斗爭視為「洪水猛獸」,咒罵階級斗爭「是一種災難,一種恥辱」,最後竟然著書否定了自己以前的觀點。這些歷史事實可以說是對浪漫主義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的局限性做了最好的說明。
③促進了國別史研究和歷史著作的普及
浪漫主義史學第一次把研究民族史和國別史視為歷史學家的首要任務,各國的浪漫主義史學家也都爭相撰寫本民族和本國的歷史,尤其熱衷於撰寫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冷遇的中世紀史。這樣一來,隨著歷史研究的范圍迅速擴大、歷史學家的隊伍迅速擴容,歷史著作(尤其是本國史的著作)的數量也顯著增加。這既推動了專業領域里國別史和民族史研究的繁榮,也為一般民眾閱讀歷史著作提供了空前的可選擇餘地。
除了本民族史和本國史的內容能夠喚起人們的閱讀願望之外,浪漫主義史學家都很善於運用抒情的文學手法、對具體的歷史過程和中世紀的田園風光作細膩的情景描寫,從而更加激發了一般讀者對歷史的閱讀興趣,改變了以往歷史著作僅供上流社會欣賞的狀況。而所有這些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歷史學的迅速發展,加速了19世紀的史學獨立化進程。
④促進了近代語言學和近代史料學的發展
浪漫主義史學家普遍相信自己的情感和直覺,並不重視史料工作。然而,民族史和國別史研究的需要,卻又促使歐洲各國史學家不得不去廣泛地搜集和出版本國歷史的史料。與此同時,除了研究本國歷史的需要之外,浪漫主義史學家都把民族語言看成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因而也就激發了他們從歷史的角度研究民族語言的熱情,並促使他們把語言學研究的成果和方法運用於史料考證。於是,這不僅促進了近代語言學的產生,而且還促進了近代史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