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法國人不扣扣子
因為他們有雙重標准,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對待。
2. 西裝最下面的扣子為什麼不扣
我們知道,穿單排扣西裝,一般情況下不扣扣子,只是在比較莊重的場合,或者工作需要的情況下,才把上邊的扣子扣上,但最下面的那粒扣不能扣。
「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疑問,尤其禮儀培訓的時候,很多學員會向培訓師問這個問題。一般培訓師通常會說:「這是禮儀的要求。」或者說:「下面那粒扣是裝飾扣,通常不扣。」至於到底為什麼,好像大多人沒有很合理的解釋。
那麼,到底「為什麼呢」?這里有兩個傳說。
其中有一個不太可信的傳說是:「伊麗莎白女王的兒子『韋爾斯王子』(這稱呼不太對,應該稱威爾士親王,或查爾斯王子),喜歡暴飲暴食,每餐飯後肚子都特別脹,必須解開西裝最下面的一顆鈕扣,隨從們見王子如此,也只好跟著解開最下面的一顆鈕扣,之後就演變成大家穿西服必須遵守的不成文規矩了。」這個傳說不太可信,原因有二,一是在查爾斯王子出生之前,人們穿西裝就是如此了;二是作為英國王位繼承者,查爾斯王子接受了嚴格的王室禮儀教育,不可能如此不注意風度。
另有一個傳說,就比較可信一些了,這個傳說是這樣的:
目前我們常穿的單排扣西裝是由西方漁民的一種服裝演變而來。當時漁民出海打漁,要經常脫掉衣服工作,他們為了穿脫衣服方便,平時就不扣扣子,只有碰到大風天氣,他們才把扣子扣上,久而久之,他們發現,一旦漁民把扣子扣上,就意味著海上起大風了,而漁民出海打漁,最怕的就是起大風,因為那意味著危險的到來,甚至死亡的到來,很不吉利。所以人們慢慢形成了這么個意識,就是:穿西服扣上扣子不吉利。
但另一方面,西方漁民大多信仰上帝,他們出海之前,往往要站在船上或碼頭上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保佑他們有好的收獲,保佑他們平安歸來。在他們禱告的時候,由於上衣沒系扣子,海上風又多,海風一吹衣服就呼呼啦啦隨風飄動,還露出個大肚皮,顯得對上帝不太恭敬。繫上扣子不吉利,不系扣子吧,又顯得對上帝不太恭敬,怎麼辦呢?他們想來想去,認為:起大風時我們是把扣子全扣上,如果我們不是把扣子全扣上,而是只扣上上面的扣子,最下面的那粒不扣上,那就不是「不吉利」了,這樣就兩全其美了。於是後來又形成這樣一個規矩,就是:在莊重的場合,為了表示恭敬,要把上面的扣子扣上(三粒扣的可扣上面兩粒或中間一粒),但最下面那粒扣不能扣。
這是我認為比較可信的,穿單排扣西裝最下面的扣子為什麼不扣的原因和傳說。
3. 閉幕式上倫敦市長為什麼為什麼不扣西服扣子
東方人是禮儀之幫 對於開放的西方人 這點小意思是不被注重的 加上天也熱
4. 愛馬仕包為什麼不扣扣子
因不愛馬仕的包都有鎖,愛馬仕Hermes是始於1837年的法國奢侈品牌,從一個純手工的作坊發展到現在已接近200年。
5. 法國人為什不扣扣子
法國人為什麼不扣扣子?因為他們沒這個習慣。覺得沒扣扣子。這樣還有勇猛完強或者是一種。挺瀟灑的,瀟灑。想法。
6. 來猜個腦筋急轉彎吧 為什麼法國的男人和女人出門穿大衣都不喜歡扣紐扣
來個腦筋急轉彎才腦筋急轉,為什麼法國男人和女人出門穿大衣都不喜歡扣紐扣?地區的風俗習慣。
7. 不同國家紐扣有什麼不同
紐扣是指有孔眼的圓片,縫在衣服的一邊,圓片穿過衣服另一邊的紐孔,將衣服扣緊。它是人類常相伴守的生活服裝用品。據考古發現,早在公元前4000年,波斯人已經可以把加工過的小石頭塊製成紐扣。古代的埃及人也把金銀製成紐扣,縫在衣領的周圍作為點綴;古希臘人則在肩部用紐扣與環圈將束腰的外衣扣緊。不過這個時候的紐扣的裝飾作用大於實用價值,直到十三世紀人們發明了紐孔,紐扣的作用才大大地獲得了提高,加之當時已經普遍按照人體的形狀裁剪衣服,紐扣的作用就變得非常重要,流行之風也就難以阻擋,這樣,紐扣也如同人們的出身一般也劃出高低貴賤之分,有錢有勢的人無不在衣服上縫上價值不菲的金、銀或象牙製成的紐扣,以彰顯財富和等級的身份,甚至到了走入天堂之門那陣,也要把刻有自己姓名的紐扣做為遺產留給子孫後代。然而,平頭百姓卻沒有這種本事,他們只能縫制最為便宜的取之於動物骨骼或采自木材的東西,而且也不用考慮後給兄弟姐妹做什麼貢獻,因為他們同樣需要以智慧和創勞動的奇跡來彌補生活的艱辛。
我國周代已開始採用上衣下裳制。不論男女都穿著上衣下裳的兩截衣服。禮儀要求也相當嚴格,朝內有專管製作禮服的官員,文武百官做大典時,必須穿著禮服。當時對服裝的使用比較規范,服裝制度也相當完備。周朝反映周王朝禮儀的《周禮》、《禮記》等書中出現了「紐」字,「紐」是相互交結的紐結,也就是扣結。根據現在我收藏的西周銅制陰文紐扣及我國考古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對紐扣的使用。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戰國文物中,就已用蘭、蘋果綠、淺灰色的綠松石做成的圓、橢圓、動物頭狀和不規范形狀的紐扣。每顆都有一、二個小孔。有的鐫刻花紋,造型別致,艷麗多彩,具有妙美的蠟光光澤。現在收藏的紐扣藏品中,仍然有用小石塊、貝片、動物角和核桃、椰殼製作的簡單紐扣。由此可見,國人在西周時期,就已有人使用紐扣。
十四世紀,中國人把紐扣傳到了歐洲,這對於衣衫還點不整的歐洲人來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佳節。那時候,能把寬衣大袍系得相當整齊算是一個光榮,一種特權,而男人從此不再擺弄不太聽話失禮的布帶,風度也一起跟著十足起來。一些達官貴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用珍貴的金銀、珍珠、寶石、鑽石、犀角、羚羊角、象牙的貴重的材料,精做成紐扣使用。由於有了裝飾品的襯托,他們的態度也為之有點變得傲慢起來。法國有國王路易十四,用1。3萬枚珍貴紐扣鑲做一件王袍的記載。那些十分標致的女性則使用者寥寥無幾,她們更願意梳妝打扮這後,坐在廳堂里接待來往的親朋好友。紐扣充其量掛在腰眼上扮演著服飾的角色,讓感到正恰合自己的身份。
到了十六世紀,在高貴的婦女們中間,流行的衣飾是從肘部到腕部,再從頸部到腰部的都要縫制服大量的紐扣作為結物和裝飾。18世紀初期,隨著英、德、法等國家相繼開辦紐扣加工廠之後,帶有綉花圖案的紐扣便在具有設計觀念的服裝上大放光彩,錫合金的紐扣已經取代了其它製品,成為了大眾使用的紐扣,銅紐扣在軍服上的裝飾則更是讓漂亮的制服熠熠生輝。總之,這期間使用紐扣材料可謂應有盡有,什麼貝殼、珍珠、玻璃、水晶、皮革、水牛角、玳瑁、竹木等等真是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 又過了不到50年的時間,工業發達的英國出現了琢鋼紐扣,這種紐扣是在鋼坯上雕刻多個的小平面,因此光潔明亮,精緻美觀;這種紐扣到了浪漫的法國的人手裡,又被繼續演繹了精美的透孔花紋。
19世紀初,價格低廉的壓鑄鋼制並飾有透孔的紐扣取代了前者。1830年,機器製造的布包紐扣代替了手工製作了的布包紐扣,與此同時,一種用動物的角與蹄加熱重塑,經過染色之後的紐扣也進入了流行階段。
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紐扣的製造材料的出現,現在世界上80%以上的紐扣都用合成樹脂作為原料。諸如纖維素、聚苯乙烯和聚乙烯塑料製品的款式各異,層出不窮,不僅色彩鮮艷,而且造價低廉。 目前除了合成樹脂製造紐扣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紐扣製品:飾石紐扣,這是一種品位較差的寶石,由於色澤美、硬度大,可以加工成圓片狀,嵌入金屬的底座上,一套高貴典雅的虎眼石紐扣,可以賣到較高的價錢。
電鍍金屬綢扣,從16世紀出現在英國製造之都伯明翰之後,便一直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其中一枚鍍銀的紐扣可以賣到5英鎊以上。
貝殼紐扣,這是一種對返樸歸真的敬重,曾幾何時,它一直做為人類的貨幣在流通領域使用,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它的衡量物品價值早已遠離社會,但是被製成裝飾品的紐扣卻風采依舊,閃爍天然的美麗。日本人對用白蝶貝和黑蝶貝製成的紐扣情有獨鍾,視紐扣中的上品。
此外,一些價格昂貴的紐扣也常常出現在許多富豪們的服裝上。這些紐扣此時已經失去了衫性而變得更有裝飾的意味,讓人領略揮金如土的感覺。
別看紐扣小得不起見的程度,通過它人們往往可以透視一個的民族的特點。如漆有朱紅並刻有復雜花紋的紐扣是中國的特產,飾有美麗彩繪的陶瓷紐扣是法國的名品;有色玻璃紐扣是波西米亞的代表作;象牙色的紐扣是由南美樹棕櫚樹果實,經過窯燒烘焙而成,充滿了野性的風情等等,總之,一粒小小的紐扣不僅能夠給生活帶來無數的方便,也使服裝增添了無窮的光彩,讓人們格外的珍視。
紐扣也是一種文化,就如同大多富裕的公民可以影響一個社區一樣,西方作用一直起著讓許多人為之肅然起敬的程度,幾乎達到忘我的仰慕,甚至於把紐扣縫在右邊的習慣也照搬不誤,這就是為什麼紐扣為何男士在右的由來。天長日久還覺得特別的適應。
女士紐扣在左原因則是在若干久以前,那些在西方生活的藍眼高鼻的小姐們還在養尊處優的環境里,她們的規矩是上等人來完成自己生活的起居每個細節,包括繫上那幾枚小小的紐扣在內。否則的話,她們就會在人們的眼皮底下有失體統的亂七八糟地擺著胸衣、女帽和長襪等等東西,所以說,在隔壁就有一位躺著伺候小姐穿戴的女僕隨時准備把小姐裝扮得秀麗端莊。為了讓女僕扣紐扣的時候方便,所以女士服飾的紐扣和男士是相反的。
此外有的人還為紐扣賦予了浪漫的意義,第二顆紐扣是送給情侶的最好的禮物。第二顆紐扣,在心的上方,是送給心之所系的人。也就是送給最喜歡的人。因為第2顆紐扣偏於心臟位置,所以第2顆紐扣相對的來說是代表心!
最著名的紐扣的故事與拿破倫先生的命運密切相關。拿破崙的一生充滿了偉大的傳奇色彩,許多人對其征服世界的偉力崇拜有加,甚至對其墳墓親吻者不計其數。「這世界上沒有比他更偉大的人了,」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經這樣評價拿破崙。這位軍事天才一生之中都在征戰,創造多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一些戰例仍被奉為經典引後世口筆相傳。然而,1812年征戰俄羅斯的失敗卻改變了他的命運,從此法蘭西第一帝國一蹶不振逐漸走向衰亡。1812年5月9日,在歐洲大陸上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的拿破崙離開巴黎,率領浩浩盪盪的60萬大軍遠征俄羅斯。法軍憑借先進的戰法、猛烈的炮火勢如破長驅直入,在短短的數月就直搗黃龍——兵臨首都莫斯科城。然而,俄國人卻實施堅壁清野的措施,燒毀房屋,掩埋糧食,整個城市成為一座無人的死城。遠離本土法軍立即身陷重重困難之中,當法國人入城之後,市中心燃起了熊熊大火,莫斯科城的四分之三被燒毀,6000多幢房屋化為灰燼。俄國沙皇亞歷山大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措施,使遠離本土的法軍陷入糧荒之中,失去了乾草和燕麥,大批軍馬餓斃於途,軍事輜重因為駕無馭者而不得不毀棄,緊接而來天寒地凍的氣候更是使這種嚴峻的形勢雪上加霜。飢寒交迫下,1812年冬天,拿破崙大軍被迫從莫斯科撤退,沿途60萬士兵被活活凍死,到12月初,拿破崙的部隊從出征時的60萬大軍變得了不到1萬人的小股部隊。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拿破倫的敗跡呢?世人往往將其失敗歸結為戰線拖得太長、後勤供應不上。但加拿大一位化學家近日在著作中提出新解,小小的紐扣是導致拿破崙60萬大軍覆沒的罪魁禍首。
據美國探索頻道報道,加拿大卡普蘭諾學院科學藝術系系主任、著名化學家潘尼?萊克托在其新著《拿破崙的紐扣:改變世界歷史的17個分子》中披露,變成粉末的紐扣很可能在拿破崙那場慘敗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該書披露,當時拿破崙征俄大軍士兵的制服上,採用的都是錫制紐扣,而在寒冷的氣候中,錫制產品會發生化學變化成為粉末。由於衣服上沒有了紐扣,面對著冰天雪地,士兵個個形同敞胸露懷,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許多人被活活凍死,此外,還有一些人因患傷寒得病而死。潘尼在新書中援引了一些同時代俄國人的目擊記錄,譬如一位俄國人這樣描述了拿破崙軍隊撤退時的場景:「那些男人就如同是一群魔鬼,他們裹著女人的斗篷、奇怪的地毯碎片或者燒滿小洞的大衣。」潘尼道:「毫無疑問,1812冬天的寒冷溫度是造成拿破崙征俄大軍崩潰的主要因素,而錫在低溫度下可變的特性,正是拿破崙士兵被迫披上這些古怪衣服的真正原因。」
看來紐扣的作用不可小覷,有點時候它竟然超過了大炮的威力,讓一隻堅不可摧的大軍迅速土崩瓦解,一個偉大的統帥英明無存。
8. 西服最下面的扣子為什麼不能扣
西服最下面的扣子不扣,只是男人為了行動方便以及坐下時的舒適性而發展出來的一些通則罷。
西裝通常是公司企業從業人員、政府機關從業人員在較為正式的場合男士著裝的一個首選。
西裝一直是男性服裝王國的寵物,「西裝革履」常用來形容文質彬彬的紳士俊男。西裝的主要特點是外觀挺括、線條流暢、穿著舒適。若配上或領結後,則更顯得高雅典朴。
(8)法國人為什麼不扣扣子擴展閱讀:
西裝扣法
1、單排一扣西裝扣子的扣法
單排一扣的西裝---繫上或敞開均可。
2、單排雙扣西裝扣子的扣法
單排雙扣的西裝---繫上面一粒扣或者不系;全扣和只扣第二粒不合規范。
3、單排三扣西裝扣子的扣法
單排三扣的西裝---不扣或者只扣中間一個,即一、三顆不扣。
4、雙排扣西裝扣子的扣法
雙排扣的西裝-----扣子要全部扣起。也可以只扣上面一粒,但是不可以不扣。
就座後,正裝扣應該解開,起身後則按原樣扣上。
9. 閉幕式上倫敦市長為什麼西裝扣子都不扣而且手還插在兜裡面
當時一激動就忘了
10. 為什麼法國人喜歡罷工
耐人尋味的法國罷工,原因很多的。
法國人喜歡度假,每年寒暑假時,法國全社會均比較安靜,一片歌舞昇平,但假期一結束,馬上就是新一輪的社會危機,全國上下工潮四起。這不僅是我搞法國工作那麼多年的體會,也是我們大使館司機、廚師的普遍看法。
法國公務員工會組織在巴黎街頭遊行,反對拉法蘭政府推出的退休金改革方案。(2003年6月11日)每年9月份暑假結束,法國就進入了罷工的高峰季節,諸如銀行、郵局、電力公司、航空、鐵路、地鐵、公共交通的職員罷工最常見,但其他行業,如教師、醫護人員、記者和國家公務員罷工也司空見慣。法國人罷工的名目繁多,勞動法上專門有定義。有所謂警告性罷工,短時間停止工作對僱主施壓;有「瓶頸」式罷工,專門選擇要害部門或要害時間停止工作;有輪流式罷工,企業內不同部門或工種輪流停止工作;還有聲援性罷工,也就是為支持其他行業或企業的罷工者而停止工作。但罷工的目的無外乎是要求增加工資、減少勞動時間。相比之下,法民航職工的罷工對老百姓的影響最大,政府也就最害怕。但不幸的是,對我們這些無辜外國人帶來的不便也最大。記不清多少次因罷工導致我們的代表團抵法航班時間誤點,隨之造成的就是拜會、宴會的推遲。這種因罷工帶來的不便對代表團,對大使館均苦不堪言。
法國人為什麼要罷工?許多法國人對我說,這是法國老百姓的最後一項基本權利。工業化後,在法國社會經濟生活中,資金、土地和勞動三大要素供給中,勞動提供者的權益最小,罷工成為調節勞資關系及社會各利益集團關系的重要手段。在法國,最有名的工會組織有勞工總聯合會(CGT)和工人力量總工會(FO),它們分布在社會各個階層和行業之中,甚至法國外交部官員、治安警察均是這些組織的成員。這些工會組織,特別是其在國有交通部門,如鐵路和航空的敏感部門,確有氣吞山河、左右全法國社會的能力。記不清楚多少次因增加工資、提高工作待遇等要求,法交通部門的工會組織讓全法國癱瘓。記得拉法蘭總理剛上台銳意改革,結果一項改革退休金的決定就導致法交通、教育、通訊、郵政、醫療和社會服務等行業的工會全面罷工,形成了法國繼 1995年後又一次規模最大的全國總罷工。
此次退休改革計劃的要點是在退休年齡不變的前提下,適當提高公立行業從業人員繳納退休保險金的年限,從而最終和私營部門職工一樣繳滿40年的保險金,才能拿到全額退休金。此外,還要對一些規定做修改,如修改「艱苦職業」公務員的定義。從1853年起,法國將火車司機、法國電話電信公司線路維護員、郵局分揀中心服務員等認定為「艱苦職業」,但經過150年變遷,工作條件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否還是讓這些人從55歲起就享受退休待遇?這在法國形成激烈爭論。但要全國近36萬人放棄這些所謂「艱苦職業」的退休待遇,又將冒犯眾怒。凡此種種,法退休金制度漏洞很多。如不改革,到2040年政府的退休金支出要比2020年高151%,達到852億歐元。隨著就業人口越來越少,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此種退休制度顯然難以為繼。
然而,政府的「大道理」比不過老百姓的「小道理」。約1000多萬人,即六分之一的全國老百姓參加反對退休金改革的全國大罷工,造成法公路、鐵路、航空、市內交通和社會服務系統的全面癱瘓。在某些城市,示威規模與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規模相當。據巴黎工商會統計,歷時一個多月的社會動盪對法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巨大。中小企業當月份經營額下降30%至40%。巴黎各大百貨公司的銷售額同比下降10%。罷工一天給法國國營鐵路公司造成2000萬歐元損失,對巴黎公交公司造成100萬歐元損失。
然而,盡管罷工會給老百姓生活帶來很大不便,但歷次民調顯示,大多數法國人都對罷工者表示理解,隨意罷工成了一種文化。不管是為什麼,人人都可以罷工,老百姓對此已熟視無睹。首先,這是法國憲法賦予的權利,誰也奪不走,誰也改變不了。其次,這是法國人利益調節機制的特色,除議會辯論外,街頭的力量展示同樣十分重要。遊行群眾與政府憲兵是零和游戲,雙強相逢勇者勝。政府許多削弱罷工者利益的規定,包括資方解僱員工的決定均會因罷工者堅定的意志而得到改變。我記得1992年第一次來法上學時,碰上法國政府出台一項針對違章司機懲罰機制的改革,由於這種對駕照扣分制對卡車司機不利,導致全法國卡車司機一夜之間佔領了全國高速公路的主要關卡,造成全法長達一周時間的交通癱瘓。政府當時出動軍隊,天上飛著直升機,試圖向罷工的卡車司機施壓,但後者腦袋連抬都懶得抬,到頭來還是政府讓了步。
連外交官、憲兵都要罷工
2003年12月1日,新華社巴黎的一條短訊讓中國讀者跌破眼鏡,那就是法國駐外全體外交官及外交部全體職員舉行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全球性大罷工,近200名外交部官員還在法參議院門前舉行示威。罷工的結果不言而喻,法國在世界各地的大部分使領館、文化中心和法國學校等機構關閉,法國外交部內部工作也受到嚴重干擾。總統希拉克對此深表憂慮,外長德維爾潘則呼籲罷工的部下們盡快恢復工作。
眾所周知,法國特別注重外交,視其為展示其國力的重要平台,因此,法在世界上擁有的龐大外交網路僅次於美國。據統計,法國外交部共有9293名官員,其中3900多名在巴黎,5300多名駐外。法國在國外有154個大使館、88個總領事館、10個領事館、26個調研機構、148個文化中心、223所法國學校,僅在海外的法國學校的老師就有6000多人。
按計劃,法外交部2004年預算為42億歐元,約佔法GDP1.25%。但同時又決定凍結部分撥款
,從外交總撥款中扣除2.84億歐元。平心而論,42億歐元這筆數目對一般國家來講已非常可觀,但對擁有龐大機構和雄偉目標的法外交部來講又顯得不足,特別是議會在通過新預算時還要求外交部取消116個職位並對外派人員的補貼減少6%。
外交部的朋友私下向我無奈地表示,由於辦公資金緊縮,外交部樓內老化的電梯無錢更新,10個月內曾連續幾天沒有復印紙。由於法近年經濟發展遲緩和財政赤字已超過「馬約」規定的佔GDP 3%,法政府一直在開源節流。希拉克要求外交部帶頭對外派機構進行重新組合,以節約財政支出。從1984年來,外交部實際已減了2758個工作崗位。外交官們不明白,為什麼希拉克總統和政府一方面要在世界舞台上大展外交宏圖,另一方面卻又要縮減外交人員和經費?與此同時,外交部在精簡,其他機構的外派人員卻在不斷增加,待遇也比外交官好。總之,國家再有理,國家的困難也不應只讓外交官來當「替罪羊」。
法國人愛罷工是出了名的,但外交官舉行全球性罷工尚屬首次。90%的法駐外使館均響應了罷工,其中還包括法國駐印尼的大使。罷工不僅嚴重損害了法國外交的聲譽,也影響了法國外交工作的正常開展。法駐北京大使館因當時法財長梅爾和文化部長阿亞貢訪華,雖仍有人堅持上班,但大部分外交人員都參與罷工。也許,這天你給法使領館打了一天電話也未打通,你還以為又是法國什麼宗教節日呢。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08-12-10/09142487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