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有參加阿富汗戰爭嗎
阿富汗戰爭法國有派軍。
但1月28日,多國代表將在英國倫敦舉行阿富汗國際會議,英國首相布朗和美國總統奧巴馬都極力呼籲盟友向阿富汗增派援兵。然而法國總統薩科齊已經表態,拒絕派遣更多法國士兵進入阿富汗,讓奧巴馬和布朗很難堪,薩科齊也因此被批「行為可恥」。
作為東道主,布朗希望能在此次大會上找到穩定阿富汗的策略,包括說服北約諸國派遣更多援軍擊敗塔利班。但法國總統薩科齊說,他不會增派戰斗人員進入,只會派更多顧問和援助人員。薩科齊在接受采訪時說:「如果需要更多人去訓練阿富汗人,幫助當地警察承擔起責任,或者幫助阿富汗人民,我為什麼不那麼做呢?但是如果是派遣戰斗部隊,沒門兒。」
目前在阿富汗的法國軍隊共有3750人,是駐阿富汗西方聯軍中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美國有10萬士兵,英國有10000人,而德國有4300人。
英國國防部發言人威利·雷尼說:「我們歡迎已經進駐阿富汗的法國部隊,但是如果法國拒絕履行他們的職責,拒絕增派部隊,那是不可接受的。」曾在軍中服役的保守黨議員帕特里克·默瑟說:「薩科齊的行為是可恥的,他在迴避問題實質,法國在阿富汗究竟承擔了多少義務? 」 很多人稱,薩科齊拒絕增派援兵的言論,可能是其在倫敦大會前耍的政治伎倆。
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出訪英國前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合適的條件下,法國將派遣更多軍隊前往阿富汗地區。薩科齊26日的出訪是其就任總統以來對英國的首次訪問,也是12年來法國總統首次訪英。媒體評論稱薩科齊此次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旨在與鄰國開創互信新紀元。
薩科齊25日在巴黎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表示,法國一定要取得阿富汗戰爭的勝利,並稱如果法國的其他盟軍們也准備堅守陣地的話,他願意派遣更多的軍隊前往阿富汗,以加強對阿富汗人民的援助以及提供更好的軍事協作。
薩科齊說道:「我們能忍受在阿富汗戰場上的失利嗎?當然不能……法國想要退出阿富汗戰場嗎?顯然沒有。」
薩科齊還表示:「如果所有的理由和條件都成立,為什麼不派更多的軍隊過去?」
加拿大此前放話稱如果其他盟軍不提供更多援助的話,將撤回其在阿富汗戰場上的2500人隊伍。加方表示希望能有1000人軍隊增援反塔利班活動。
薩科齊強調,法國和英國應該就防禦、移民和經濟問題共同協作。他還表達了自己對英國充滿活力的國力的贊賞,並呼籲要建立「一種新的法英兄弟友誼」。
根據安排,在為期36個小時的訪問中,薩科齊將作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客人訪問溫莎堡,將同英國首相戈登布朗舉行會談,還會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講。
薩科齊27日同英國首相布朗的會談包括許多重量級議題,如擴大法國在北約以及阿富汗戰爭中的軍事作用、法英聯合核能源項目的開發、移民以及由美國波及歐洲的信用貸款危機等問題。
法國將進一步介入阿富汗戰爭。這是薩科奇總統執政後法國政府在阿富汗問題上進行的一項政策調整。
法國做出的這一調整具有強烈的政治象徵意義,顯示出法國介入阿富汗問題的態度不僅沒有改變,甚至可以說是更為積極和堅定,這和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當政時的立場形成了某種反差。
有分析指出,薩科奇出任總統後開始調整外交戰略,這其中包括了法國在阿富汗問題上採取了更為鮮明的介入立場。薩科奇不久前在巴黎舉行的法國外交使節年會上發表了重要的外交政策講話,在談到阿富汗問題時,他宣布,法國決定加強在阿富汗的存在,特別是強化對當地軍隊的訓練工作;同時,法國還將加大對阿富汗重建援助行動的力度。國防部長莫蘭對這個地區的訪問,以及把幻影戰斗機群連同150名法國軍人派駐坎大哈,可以說是這一戰略調整的具體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正當美國向其西方盟友提出增兵阿富汗要求、而歐盟國家普遍持謹慎立場之時,法國改變了原有態度,轉而採取積極介入的立場。這實際上是對美國的要求作出的積極呼應,因此,勢必得到美國方面的歡迎。薩科奇總統上任以來,在外交政策方面力圖改善同美國的關系,為法國開拓更加廣闊的外交空間。在伊拉克戰局和伊朗核問題等熱點問題上均採取了有別於其前任的立場。現在,薩科奇決定加大對阿富汗戰爭的介入程度,必然會對冷落多時的法美關系產生積極影響。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正當法國宣布幻影戰機進駐坎大哈之際,英國新首相布朗對美國提出了批評,認為美國在阿富汗「打贏戰斗但卻輸掉了戰爭」,他指責布希政府重視伊拉克卻忽視了阿富汗這個反恐的真正戰線。
法國積極介入阿富汗戰爭還表明了法國與北約關系出現的積極變化。法國是北約的成員國,但是,上個世紀60年代,戴高樂總統曾決定法國退出北約的軍事一體化機構,時至今日法國雖然參與北約的活動,但是始終處於這個組織的軍事一體化機構之外。目前,阿富汗的軍事維和行動是授權北約進行指揮的,這是北約在傳統歐洲防區之外的一個重要行動,法國把王牌戰斗機——幻影戰斗機群直接投入阿富汗南部重鎮坎大哈,實際上是擴大了法國參與北約軍事行動的規模和程度。薩科奇總統最近明確表示,希望歐洲的防務建設和北約改革能夠得到加強。因此,巴黎的決定被視為法國想要全面重返北約的一個新跡象,而這也是法美兩國試圖改善關系的一個適當途徑。
法國國內自然有反對的聲音,這股力量的領軍人物是奧利維耶 貝桑瑟諾。由於經濟危機影響,法國極左翼力量復甦,很多人又開始信奉反資本主義理念。而貝桑瑟諾抓住這個時機,想利用人們的這種憤怒情緒掀起「新的五月風暴」,舉行群眾性抗議活動。此時的法國,已成為輕微的動盪時期。至於原因,則不僅僅是維護所謂的正義、和平,而是在內部權力斗爭中撲朔迷離。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 求阿富汗戰爭德國的態度及利益關系
德國隸屬歐盟,歐盟為歐洲經濟聯合體,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近些年來,歐盟欲其在國際政治問題(地區問題,主要對中東)有所作為,歐盟主張加強發揮聯合國的作用,即對地區戰爭的遏制,人道主義救援,在國際社會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但其本質還是屬於資本主義,中東石油豐富,阿富汗正是連接中東的戰略要地,對其本國能源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所以,資本主義國家對中東國家的非正義戰爭其實質是覬覦石油能源,以用於自身發展。
ok?Are you understand?
3. 請問美國 蘇聯 中國 在阿富汗的利益是什麼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阿富汗,是一個位於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義,有時候會被認為處在中亞或者南亞,甚至被歸類於中東地區(西亞)。阿富汗與大部分比鄰的國家有著宗教上、語言上、地理上相當程度的關聯。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庫曼、烏茲別克以及塔吉克接壤,東部與中國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區(有爭議)接壤,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西部與伊朗接壤。主要民族:普什圖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哈扎拉族、土庫曼族;阿富汗的名字在普什圖語中的意思就是「普什圖人的地方」,而普什圖人亦是現時國內人口最多的族群。
阿富汗之於美國
看看世界地圖,很容易發現阿富汗處於亞洲中心,這點決定了其對於有世界霸權主張的美國的重要戰略意義。然而,美國相對於歐亞來說是一個海權國家,美國的海軍異常強大,對於阿富汗這樣一個內陸國家,美國也顯得似乎有些鞭長莫及。
這個世界發展到今天,異常繁華,繁華的背後是人類對能源需求的極度擴張,現代社會的主要能源依舊是石油。
有句名言:「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誰控制了貨幣,誰就控制了所有人」。
美國通過發行世界貨幣-美元,建立了自己在全球的核心利益,這是美國霸權的基礎,誰敢動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美國就絕不寬恕,要麼發動戰爭,要麼經濟制裁,顏色革命等等。而美元世界貨幣的確立,最直接的原因是中東幾大產油國同意石油用美元結算。很明顯,美國的石油-美元綁定是其核心利益,產油中心中東對於美國異常重要。但是中東的產油大國伊朗在1979年推翻君主制建立現代政府後,靠攏蘇聯卻不跟隨美國,蘇聯勢力影響至中東,這是美國不想看到的。蘇聯解體後,伊朗依然不屈服於美國,甚至打算其石油用歐元結算,這就觸怒了美國。美國果斷對伊朗進行了更加嚴厲的經濟制裁,然而伊朗本身是民選政府,自身內部比較穩定,伊朗背後牽扯了世界大國中國、俄羅斯以及歐盟的利益問題,許多事情後面或許有這些大國的影子.所以,美國光憑經濟制裁是很難讓伊朗屈服的,那麼只剩下對伊朗發動戰爭。如果不斷絕伊朗與其他國家的聯系,貿然發動戰爭,恐怕美國一時半會很難在軍事上取得勝利,說不好就會在伊朗陷入戰爭泥潭,成為下一個「越南戰爭」。當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拿下伊拉克後,對伊朗的西面形成了直接威脅,如果再在東面布置強大的軍力,兩面夾擊,可以速戰速決拿下伊朗。而伊朗的東面正好是阿富汗。
早在2001年,美國借口9.11恐怖襲擊發動了阿富汗戰爭,當然阿富汗這個世界級貧困國家和美國差無數個數量級,美國很快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是,當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取得輝煌勝利後,美國打算對伊朗動手,卻遭到中國、俄羅斯和歐盟等的一致反對,這讓美國不得不慎重對待。同時,當伊拉克、阿富汗的政府被打掉後,這些地方復雜的宗教、民族糾葛加上其他勢力的滲透,造成了各種勢力的抬頭,局勢更加動盪,美國佔領軍亦受到零星的襲擊。美國建立的親美政府亦無法控制局勢,以致美國不得不維持其軍事力量幫助親美政府,使得美國軍費開支長期居高不下。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美國經濟下滑,債務龐大,軍費的居高不下亦難以長期維持,美國的精力開始轉移到國內的經濟復甦。同時,當美國進行這2場戰爭後,回頭一看,俄羅斯經濟比起蘇聯解體時已經開始復甦,中國發展迅猛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有繼續壯大的趨勢。這個時候如果再強行對伊朗發動戰爭,很可能顧此失彼,失去對東亞局勢的控制。鑒於國內經濟問題以及在伊拉克、阿富汗維持龐大的軍隊已經成了空耗軍餉,毫無意義,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從伊拉克、阿富汗開始撤軍。
自此,美國原先對中東能源的絕對控制戰略事實上已經失敗,剩下滿目瘡痍的伊拉克、阿富汗。
阿富汗之於蘇聯
既然提到蘇聯,當然就想到冷戰,美蘇爭霸時期。
前面說了,美國對於中東的控制為其霸權所需,事實上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一直比蘇聯強。同樣,蘇聯也想著擴張霸權,需要往中東擴張影響力,同時蘇聯緊靠中東,對其本身的地緣政治安全也很重要。起初在中東的國家基本親附美國為首的西方,親蘇聯的國家只剩下埃及和阿富汗,這兩個國家是蘇聯插手中東局勢的跳板。
蘇聯本身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出口國,對中東的石油沒有美國那麼依賴。但是蘇聯經濟始終不及美國,加上其內部經濟結構的畸形發展,導致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就出現了部分加盟共和國的動盪跡象。
1978年《赫爾辛基協定》簽署,西方世界開始改善與共產主義國家的關系,並向世界推銷民主、人權,波蘭的團結工會活動日益頻繁,波蘭國內已經出現動亂的跡象。同時,這一時期,埃及廢除《蘇埃友好合作條約》並禁止蘇聯海軍使用壓力山大港以及驅逐蘇聯情報顧問人員。這樣,蘇聯在中東只剩下阿富汗這個國家。西方陣營當然也沒有放過地處戰略要地的阿富汗,埃及與蘇聯反目後,美國和中東親美的國家開始把目光放到阿富汗,沙特的傳教士開始向阿富汗滲透,阿富汗局勢開始動盪。這對蘇聯來說威脅非常大,如果阿富汗局勢失控,西方陣營可以以此為跳板,向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滲透。事實上,在1979年蘇阿戰爭爆發前夕,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土庫曼等國境內,已經發現來自中東的宗教人員在進行地下傳教。當時的阿富汗名義上是蘇聯的盟友,實際上並沒有完全靠攏蘇聯,阿富汗也在兩邊下注。這樣,蘇聯發動戰爭來肅清阿富汗以維護自己的地緣安全似乎成了必然選擇。
這時,蘇聯是勃列日涅夫執政,作為文官集團出身的他自然想獲得軍方的支持,同時又不想讓軍事集團因戰爭過於強大。於是,發動阿富汗戰爭既可以獎勵軍方勝利的將領,以獲得他們的認同,同時為了不讓他們過於強大,限制出兵力度,軍方提出出兵20萬縮減到10萬。這樣可以兩邊都照顧了,但是後來的戰爭發展卻把蘇聯拖進了泥塘。因為投入的軍力不夠,蘇軍無法做到快速的肅清阿富汗全境,反而局部地方陷入了兵力不足的窘迫,同時怕刺激西方,對蘇軍的進展范圍做了嚴格的限制。蘇聯就這樣在阿富汗損耗著,直到80年代末。1985年,巴爾戈喬夫上台,由於這時的蘇聯經濟已經非常畸形了,蘇聯靠出口石油給西方以換得工業設備和糧食,同時國際油價大跌,蘇聯更急著跟西方妥協方能出口石油換糧食。巴爾戈喬夫清楚蘇聯的問題,希望改善同西方陣營的關系並著手國內改革。由於怕阿富汗戰爭影響了同西方陣營的關系以及蘇聯的經濟形勢緊張,巴爾戈喬夫草率決定蘇軍撤離阿富汗。蘇軍撤離後,阿富汗局勢徹底失控,由此產生連鎖反應是蘇聯的中亞五個加盟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外高加索三個加盟共和國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的局勢陷入混亂狀態。這給西方陣營滲透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提供了機會,肢解蘇聯已提上課程。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當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標志著冷戰,兩極格局結束。
阿富汗之於中國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時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處於亞洲中心的阿富汗對於中國就沒有美、蘇那麼多說頭了。但是阿富汗是鄰近中國新疆的,也算中國地緣戰略安全的一環。上面說要和諧,許多事就不便說了。
最近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其中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應該很難繞過阿富汗吧。一帶一路是中國連接歐亞非的戰略謀劃,此心可了,米國就完蛋了,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到哪裡,高鐵就應該早早通到哪裡。修鐵路,沒有穩定的局勢,恐怕也不好修。米國從阿富汗撤軍,留下了真空地帶,肯定會有人去填補的,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不是這樣跟進的呢。
結尾說一句,阿富汗對於中國很重要。
4. 阿富汗現如今的利益是什麼
阿富汗現如今沒什麼利益,它正處於內戰當中,處於外國人的入侵和武裝干涉當中,它不解決這個問題,什麼也談不上。
5. 德國出兵阿富汗的目的
德國屬於北約集團中的一員,受美國支持和影響,出兵意在提高自己在國際政治軍事中的地位,同時通過出兵從阿富汗的資源和貿易中分一杯羹。
6. 一場具體的戰爭是由什麼利益引起的
引起戰爭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爭奪賴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財富,甚至為了搶婚、種族復仇等。
人類從原始人群到公元前21世紀初,在大約二三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有戰爭的歷史還不到一萬年。,為了爭奪賴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財富,甚至為了搶婚、種族復仇而發生沖突,進而演變成原始狀態的戰爭。
隨著生產力和畜牧業的發展,父權製取代母權制,農業、手工業、商品生產有了發展,生產物品有了剩餘,有了私有財產,出現了主人和奴隸,萌發了私有制、階級,使「古代部落對部落的戰爭,已經開始蛻變為在陸上和海上掠奪家畜、奴隸和財寶而不斷進行的搶劫,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
(6)德國法國在阿富汗有什麼利益擴展閱讀: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復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大擴充軍備。
俄奧矛盾表現是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羅斯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干半島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區進行擴展,地處中歐的政合國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干半島西北部擴張,又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
英德矛盾: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干半島過於膨脹,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沖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
7. 阿富汗做為一個貧窮的國家,為何和美、蘇、英三大強國交手卻從未失敗
這是因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雖然阿富汗人民非常的貧窮,而且阿富汗這個國家也沒有太多的工業基礎。但是憑借自己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也獲得了其他大國的支持以及援助。所以說美國蘇聯和英國這幾個國家,不單單是在和阿富汗進行對抗,也是在和當時其他大國之間進行對抗。所以也使得這幾個國家在和阿富汗對抗的時候往往占不到什麼好處。
可以說在阿富汗作戰並不是只和阿富汗軍隊作戰,更重要的是阿富汗背後還有非常多大國的利益,這些大國都會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援助阿富汗。從而使得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任何的損失。
8. 外交部回應中方是否接受阿富汗難民說了什麼
在8月20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中方是否會援助阿富汗大規模撤離行動,是否願意接受阿富汗難民?華春瑩表示,我們認為,當前阿富汗局勢的當務之急是國際社會應該一道幫助阿富汗的有關派別進行對話和溝通,促使阿富汗不再發生新的內戰或人道主義的災難,最大限度地避免無謂的傷亡和產生大規模的難民,這是解決阿富汗難民問題的根本之道。
所以,各方最重要的是要趕緊去支持鼓勵阿富汗的各個派別各個民族加強團結,通過對話和協商找到一條阿富汗人民能夠接受且符合他們利益和國情的,一個開放包容的政治框架,能夠盡快實現政治平穩過渡。停止戰爭,讓人民能夠穩定下來。
阿富汗難民潮攪動德法大選
因為國內局勢劇變,大量阿富汗人逃離本國,這讓歐洲各國擔心難民危機會重演。對歐洲來說,難民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更是攪動各國政治的爭議性話題,對將在9月迎來大選的德國和將在明年迎來大選的法國, 更是如此。
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表示,德國可能會為大約1萬名阿富汗人提供庇護。德國外交部周三表示,自周一以來,已有大約1600人撤離阿富汗,其中包括德國人和為德國工作的阿富汗人。盡管批評德國接收難民數量太少的聲音很多,然而美國CNBC網站20日評論稱,德國政府發出了歡迎阿富汗難民的信號,不過這個信號將在德國9月26日大選前改變。
2015年,默克爾因向難民開放德國邊界而受到批評。德國選擇黨在難民危機之後勢頭大增,並於2017年首次進入德國聯邦議會。有專家表示,一旦阿富汗人被接收到德國,德國選擇黨可能會藉此指責默克爾政府製造難民危機,屆時德國執政黨將不得不改變態度。
法國也將在明年舉行大選。據法新社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雖然尚未宣布參選,但沒有人認為他會放棄競選。馬克龍周一晚的表態日前引發巨大爭議。他表示,法國將盡最大努力 「保護最受威脅的人」,但必須預防並保護法國免受重大非正常移民潮的影響。
批評者認為,馬克龍在移民問題上的立場向右轉,是希望爭取右翼選民支持。有專家稱,馬克龍周一的講話是 「高超的政治做戲」,他所說正是法國人想聽到的,因為民調顯示,2/3的法國人認為移民對國家不是一件好事。
以上內容參考澎湃新聞-中方願意接受阿富汗難民嗎?
9. 德國和阿富汗有什麼過結
德國雅利安人發源於古代阿富汗地區,後來一支進入印度統治了印度,另一支遠遁歐洲,估計不滿意現代的阿富汗人占據著他族的龍興之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