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咖啡館為什麼那麼多

法國咖啡館為什麼那麼多

發布時間:2023-02-12 00:42:40

1. 請詳細介紹一下咖啡文化。

書上看到的 挺多的
給你打下來

咖啡文化
一、曾聽說法國一度由於咖啡缺貨而少喝了咖啡,馬上就見打盹的人多起來。說來好象誇張,但法國人嗜咖啡倒是千真萬確。l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國內部分老百姓擔心戰爭影響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級市場搶購。此事連電視台也驚動了,當鏡頭對著滿抱"緊缺物資"的顧客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為當時的大笑話。
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似乎不在於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大多不願意閉門"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裡煮上一壺。他們也還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細細地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泡"就是大半天。在科技博覽會上,我走過六七個大展廳,都見在角落處設有咖啡座,方便到會各方面人士交流洽談,整天都是座無虛席。
二、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自覺不自覺地表達著一種優雅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愜意感。可以說這是一種傳統獨特的咖啡文化。正因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布大街小巷,樹蔭下、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以及遊船上、臨街陽台上,甚至埃菲爾鐵塔上……。而形式、風格、大小不拘-格,有咖啡店、館、廳、室,這些都附屬著建築物而存在,有屋頂蓋著。而最大眾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生活的寫照。好多的露天咖啡座都占據不少公眾地方,如廣場圈了一角,街頭占點人行道,甚至在人潮熙來攘往的香謝麗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綠綠的遮陽傘成了點綴巴黎的獨特街景,看來市政當局對此還特別寬容。咖啡座的椅子幾乎全是朝向馬路排列,明擺著是有心設置的觀眾席,那面前的馬路便是劇目永不重復的大舞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座上客,任憑街上喧囂嘈鬧、車水馬龍,太陽傘下一杯在手,悠然閑適。拿份當地報紙漫無目的流覽也行,叨著香煙吞雲吐霧亦可,還可以把大街上的五光十色細細欣賞。這里,會有亮麗的時裝閃過,會有醉人的香氛飄來,也會有炯娜多姿的女郎走過,還常有街頭音樂家給您送來段段美妙的旋律。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不難見到座上原來細聲絮語的戀人旁若無人地擁抱、親吻,別人可真羨慕不了那麼多,因為這是在法國。要是您運氣好,也說不定在您身旁的椅子上,就坐著一個法國美女,讓您增添許多視覺享受。在這里,邊吸著咖啡,邊看著時尚雜志的巴黎女郎,被視為時髦的象徵。
三、除了那些抬頭見青天的露天咖啡座外,在法國約17萬的咖啡館中,不乏氣派堂皇或古樸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些咖啡館本身就是頗富歷史傳奇的名勝。在中世紀舊王朝時代,法國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宮庭。而到了18世紀的啟蒙時代,文化重心開始轉移到各種沙龍、俱樂部和咖啡館。像拉丁區的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館,就與二百多年前影響整個世界的法國大革命聯系在一起。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以及大革命三雄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等,都是這里的常客。當年,伏爾泰的幾部著作、狄德羅的世界首部網路全書等都曾在這里撰寫,還有大革命時具象徵意義的紅白藍三色帽也在這里第--次出現。革命爆發的前幾年,這里一直是熱血沸騰、孕育風暴之地。據說發跡前的拿破崙也曾來此,還因喝咖啡欠賬留下了軍帽。後來,這里又是一流作家、演員、紳士淑女們聚會漫談的社交場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左拉等,以至後來還以這咖啡館的名字創立了文學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現在館內保存下來的傳統裝飾、古董擺設以及各種文物特別豐富,館內的格局與景物似乎都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煥然一新",顧客仍舊是喜歡它的古典。
四、在蒙馬特的學院咖啡館,是19世紀巴黎大學時代的標志。這里周圍長期聚居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他們以咖啡館為中心,共同構築了輝煌的巴黎大學時代。在聖日曼教堂對面,也有一家19世紀風格的德•馬格(Les Deux Magots)咖啡館,但其聲名鵲起是在本世紀20年代。一批超現實主義作家、畫家長期在這里雄論滔滔,燃燒藝術思想的烈焰,終於又開創了一個以這咖啡館起名的"德•馬格文學獎",並一直延續到今天。據說過去海明威就常到這里飲咖啡以捕捉創作靈感。不過,別的地方賣4到6法郎的一杯咖啡,在這兒能賣到22法郎,這文學藝術的創作也真是有價了。有趣的是在隔壁的德•弗洛(DeFlore)咖啡館,也是一個著名的學術園地,在戰後以較多哲學家光臨而興盛。當時薩特、西蒙•波娃等人常坐固定的座位,現在那裡還特地標著銅牌。由於這兩家咖啡館的門檻總有文化精英進出,使得這一帶漸漸書店林立,文學咖啡店、餐廳越開越多,後來還成為法國美文學(Belle-Lette)的誕生地。
五、可見,法國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本世紀以來,咖啡館往往成了社會活動中心,成了知識分子辯論問題的俱樂部,以至成了法國社會和文化的一種典型的標志。幾乎沒有哪個法國藝術家不和咖啡館發生關系,作家如此,音樂家、畫家也如此。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就在咖啡館一方面給人畫人像維生,另一方面在這里與志同道合之士漫談,探索藝術風格、主題、技巧和新方法。而不同的咖啡館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子,產生不同的藝術流派。作曲家夏布里埃曾經每晚都與詩人魏爾蘭、畫家莫奈一起泡咖啡館,藝術思想互相影響,作品自然與潮流相呼應,反映出19世紀末巴黎的精神面貌。而畫家凡•高曾住在法國一家咖啡館的閣樓,他的畫作就有一幅《夜晚的咖啡館》。他對那咖啡館很有感情,生前曾在信上寫道:"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在這咖啡館舉辦一次我的個人畫展。"直到今天,巴黎仍有不少咖啡館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如在巴士底廣場附近的"燈塔咖啡館",就常有文人騷客濟濟一堂,談論的還多是挺嚴肅的哲學論題。主事者是從巴黎政治學院來的哲學博士,而參與者也多自認為是"哲學家",還真能體現法國人能侃的一面。盡管扯得可能離現實生活千里遠,但熱衷此道者還真多,有戴著珍珠項鏈的淑女,也有剛從菜市場過來的主婦;有西裝筆挺的律師,也有居無定所的流浪漢。這個咖啡店陳設古舊而普通,前來者無非是尋求--種精神食糧,喝咖啡倒是次要了。這里濃濃的文化氣息就像從那咖啡杯里飄散出的香霧,嗅得到,還伸手可及,而聚會所形成的清風尚近年不僅影響著巴黎,還帶動斯特拉茨堡和圖盧茲等地。據說這種潮流的復興在於試圖找回社區共同生活的意識和懷念傳統的哲學文化。已經習慣了富裕和現代生活的人們,開始重新反思失落的許多人生價值,重品味、講享受、追求自然和休閑的風氣漸成趨勢,而懷舊的浪潮亦盛行於西歐社會。過去那些咖啡館常客的兒孫輩們,又一個個自覺不自覺地進到那按照傳統風貌修復的老字型大小咖啡館里。
六、大量的咖啡館分布在大街小巷的角落,較為平民化,還兼著酒館和小餐店的功能。這里不分等級成份,也無論清高與世俗,來上一杯可以閑坐半天,或談天說地,或讀書看報。而親朋戚友、同事同學也願意泡在這兒聚會談心;搞藝術做學問的常幾個人湊一塊兒爭論;若獨自一人在自說自話也沒有旁人感到奇怪。大家都在享受著悠閑,沒有人認為這是在揮霍時間,而很多人願意相信:那些深邃的哲思、智慧的火光,往往就是在這種環境中誕生。這是一方獨特的小天地,進這里可以吸拉著您的粗布鞋,可以帶上您的寵物狗,可以吞雲吐霧抽香煙,當然還可以敞著西裝不系領帶。反正您就自便吧,這里的特點就是隨意、活躍、無拘束,很符合法國人的性格。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咖啡座上的小圓桌一般都挺小,兩人對坐著常常膝蓋碰膝蓋,要是情侶,正好托腮幫子眉來眼去,氣息互傳,更顯親密融洽。即使不是情侶,也讓雙方大大拉近了距離,有什麼話不好說?咖啡的原產地並個是法國,咖啡立是在1657年才首次傳入法國。然而咖啡文化卻由法蘭西民族帶到這個近乎脫俗的境界,成了一種精神象徵。確實,我們在巴黎等地看到的每一個夜晚,即使到了夜深,地鐵里的乘客已是冷冷清清三兩個,街上別的店鋪早已關門,可是那些星羅棋布的咖啡館里還是燈火通明、高朋滿座。法國人無論日夜,總在沒完沒了地、海闊天空地演繹著其獨有的咖啡文化。
七、巴黎作為世界藝術中心,在二次大戰前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像畢加索、斯泰因、海明威、喬伊斯等等都曾在巴黎生活多年,有的甚至客死巴黎。即使在戰後,巴黎也是世界各地的作家藝術家的夢幻之地,像拉美的著名作家馬爾克斯、聶魯達等等都到過巴黎。拉美魔現實主義文學也打上了巴黎藝術的印記。巴黎的咖啡館就是這些作家藝術家當年最常光顧的地方。畢加索當年從西班牙到巴黎時,窮困潦倒,就在他花光了身上最後一個法郎時,一個善良的咖啡館老闆收留了他,作為回報,畢加索把他信手塗鴉的畫作都交給了咖啡館老闆,好心的老闆將這些當時誰也看不上的畫一一保存下來。幾年之後這位咖啡館老闆因此而財運亨通。巴黎的咖啡館是最有人情味的地方,那些窮困的藝術家在這里買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從白天坐到深夜,這里既溫暖又安全,還可以寫作畫畫。巴黎的咖啡館是仁慈而寬容的,它從來不會因為你只喝一杯咖啡就催你早早離開,只要你願意,憑著一杯咖啡,你可以一直呆下去,這一傳統一直沿襲至今。今天的巴黎仍然到處都是這樣的咖啡館,林立在街邊,隨處可見。臨街的窗戶是透明的,你可以坐在裡面一邊品咖啡一邊看著街上的行人或街景。咖啡館外通常露天放置了一些桌椅,客人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沐浴溫暖的陽光。咖啡館里的椅子通常是木製的或者藤編的,十分普通;圓桌也並不大,比一隻大號的臉盆大不了許多;但來這里喝咖啡的人並不需要太多的地方,他們要的只是一份閑適。咖啡館的建築通常有一半建在人行道上,外表的顏色通常也是咖啡色的,用英語或者法語寫著咖啡二字,遠遠地便一目瞭然。今天的咖啡館仍和二戰前一樣,既不過分熱鬧,也不過分冷寂,在這里,你一邊品著咖啡,一邊可以想像當年畢加索和海明威的生活。

2. 法國哲學咖啡館對法國社會的作用和人文影響

自十七世紀起,咖啡館在法國首都出現並取得成功,各式的咖啡館在整個法國如雨後春筍一般地開張了。從表面上看,這些咖啡館和小酒館、飯館一樣,只不過是一些消費場所。但是實際上,大大小小的咖啡館促進了社會多樣性和創造性的發展。伴隨著咖啡館數量在法國的飛速增加,以及它在法國人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咖啡館文化也在逐漸的形成。
(一)咖啡館:百姓的公共客廳
法國人交流思想的地方有三處:一曰教堂,二曰沙龍,三曰咖啡館。
教堂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聚會場所。雖然許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國人還保留著每周去教堂禮拜的
習慣。但是,現代生活,使很多年青人都難以適應這一傳統。
「沙龍」
一詞源於法文的譯音,原意
是指貴族家的客廳。封建時代,沙龍曾是達官顯貴們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地方。現代社會,沙龍作為交流思想的場所發展了,並且已從西方擴展到東方,但是,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未脫附庸風雅人士聚會之嫌疑。至少,它是屬於文人雅士們的,與普通老百姓無緣。而咖啡館的出現,為各社會階層的人提供了一個公共沙龍。列翁·都德被譽為對巴黎每一塊石頭都了如指掌,他曾言,咖啡館較之沙龍更是法國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地方。
在法國,咖啡館不是屬於少數人的,它是屬於每一個法國人。那是每一個法國人,包括街頭流浪漢都可以花上幾個法郎就有權利去的地方。因此,它比沙龍更具普遍的意義。咖啡館對法國人來說一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親切的角落。

法國人,不論其性別、年齡、職業,都喜歡在咖啡館里逗留:在鄉下,農民們以前的生活節奏
完全都是按照農活的勞作時間進行。當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咖啡館,他們常常在閑余時間聚在咖啡館:「有的人規律性地去咖啡館是為了和老朋友碰面,有的人去那裡是為了玩游戲。還有人是為了去找到志同道合者聊聊自己滿腹的政治觀點。最後,一些單身漢們,為了節省燈油錢、取暖煤炭費以及報紙費來這里打發時間。」
[2]
從巴黎到外省,從鬧市到僻靜的小巷,從大都市到小村鎮,到處都有數不勝數的大大小小、形
形色色的咖啡館:有上流社會式的,也有鄉村式的;有知識型的,也有藝術型的;有熱烈的,文
爾雅的,也有平和的,或者抑鬱的。許多咖啡館還都有露天咖啡座。在不同時間進入不同的咖館,可看到各式各樣、變化萬千的景象,從中可獲得豐富、多樣的體驗和感受。在咖啡館里,人們可以什麼都討論,也可以什麼都不聊。人們的話題包羅萬象:感情、工作、體育、電影、鄰居,所有跟生活有關的話題。「在咖啡館,人們總是聊很久。人們在咖啡館既可以找到片刻的寧靜,又不會覺得寂寞。人們去咖啡館可以獲得與外界交往和交流的樂趣。推開門,點一杯咖啡,就可以融入到人群之中了。
」咖啡館可以說是法國社會的縮影,真切地反映出了法蘭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咖啡館:人民的議會

1.
咖啡館中的「政治家」巴爾扎克曾經說過:「咖啡館的櫃台就是人民的議會。」這句話明確地揭示了法國咖啡館和法國人政治生活的緊密聯系。事實上,在法國,咖啡館不僅僅是娛樂和休閑的場所,而且也是大眾聚在一起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地方。
所有人,無論他的社會地位如何,也無論他屬於哪個黨派,都可以在一種自由、熱烈的氣氛中
5
自由發言。在咖啡館里,各類的報紙可供客人免費翻閱。激進派們一邊閱讀著報道時局的頭版頭條或者是政治措施,一邊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政客們也常常造訪咖啡館,在那裡,他們可以聆聽各種意見。出版界的記者們,也常去咖啡館,他們在這里獲得新的消息、期待一次有趣的訪談或者就坐在咖啡館修改、編輯文章。
各種有爭議的觀點在咖啡館得到傳播。這里是反對黨人的聚集地。因為匿名,這些反對黨人可以無所顧忌地對當權政府發表激烈的言論。有的時候,一場討論會可以在人群中引起極大的反響。在咖啡館里,人民反思時政;在咖啡館里,革命思想的火花得以綻放。咖啡館與法國人政治生活的緊密聯系,我們可以在孟德斯鳩1721 年的作品裡找到印證:「如果我是這個國家的君主,我就要關掉咖啡館,因為這些地方很容易讓人們的頭腦發熱。我寧可看到他們在小酒店裡喝得醉醺醺的,至少他們不會做出對自己有害的事情,但是咖啡帶給他們的狂熱,對國家的未來而言,會讓他們變得危險。」

2. 醞釀法國大革命的咖啡館
還是以普羅科普咖啡館(Café Procope)為例。這家咖啡館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成為了革命的加速劑。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三位關鍵人物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是這家咖啡館的常客。他們在那裡宣揚革命思想並且在那裡討論革命事宜。他們的「信徒」們也成為這里的常客。
事實上,巴黎所有的咖啡館在法國大革命前夕都是相當活躍的,尤其是皇家宮殿迴廊下的咖啡館,更是呈現出一片奇特驚人的景象。來到這兒的人們不僅將咖啡館擠得水泄不通,一些滿懷期待的群眾,更是挨在窗邊門外聚精會神地聆聽辯論家的演說。咖啡館里的辯論家往往不是站在椅子上就是跳到桌子上對群眾高談論闊;他們的激昂演說,也常在幾個小時之內就傳遍全巴黎,引起議論紛紛。以出身記者兼小冊子作家的德穆蘭(Camille Desmulins)為例,他那充滿改革狂熱的思想,使他不斷公開地在佛伊咖啡館里從事演說,鼓勵巴黎人民起義推翻當時的王權。
除了普羅科普咖啡館,好多政治和歷史運動都和咖啡館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我們可以說,每家政治咖啡館都有它固定的客人:丹東派常去德吉貝爾咖啡館和夏赫邦吉耶咖啡館(le Guibert et le charpentier);奧爾良黨人是南錫咖啡館和雪佛利爾咖啡館(le Nancy et le Chavelier)的常客;保皇黨人則常聚集在米拉波咖啡館(le Mirabeau);正統派黨人則選擇德斯瑪爾咖啡館(Desmare)。
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在一些咖啡館里找到這一政治特徵的痕跡:議會大廈旁的咖啡館里常常會看到國民議會議員們的身影;熱衷政治的法國一般民眾也常聚集在咖啡館里談論政治。與大革命時期不同的是,人們對政治話題的討論不再那麼熱烈激昂,而是在一種很平靜輕松的氣氛中展開的。
(三)咖啡館:法蘭西思想的搖籃
法國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火花是從咖啡館中迸發出來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發源於啟蒙學者們在咖啡館的高談闊論,並由此向全世界傳播。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及網路全書派學者們就是在「普羅科普咖啡館」里決定,以人文和科學精神向中世紀神學和蒙昧傳統挑戰
[3]
巴黎的「普羅科普咖啡館」具有其他咖啡館無法企及的光榮歷史,它招待過法國攝政時期的名流貴婦人,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派政治家丹東、羅伯斯庇爾,復辟時期的浪漫派詩人繆塞。普羅科普咖啡館幾經榮衰,歷經坎坷,今天依然存在,它坐落在巴黎草地聖日耳曼街區一條狹窄、陰暗的小街上,成了巴黎的文化遺跡之一。
當然,咖啡館的政治全然不同於貴族沙龍或歌劇院包廂的政治。法國大革命時期,貴族和保皇派也曾聚集在咖啡館中散布謠言,蠱惑人心。革命家馬拉對此非常不滿,曾一度想取締咖啡館。幸虧他沒有這么做,否則,這將是法國咖啡館歷史上一個抹不去的污點。
據說,第二帝國時代,法國政治家甘必大曾在咖啡館里聯絡新聞界朋友和其他同志,共同擁立共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政治家克萊門梭曾活躍在蒙馬特爾高地的咖啡館中,與文人畫家們相交甚歡,並因此而贏得各界社會進步人士青睞,榮登法國總統寶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德國蓋世太保嚴加控制,但是,巴黎和各大城市的咖啡館仍然堂而皇之地成為抵抗運動的首要聯絡點,法國人之善於周旋和不乏精明,由此可見一斑。
在現代社會里,咖啡館早已沒有舊時代的政治密探了,與此同時,咖啡館政治也式微了。

(四)咖啡館內的啟蒙之聲

18世紀,位居歐洲文化發展中心地位的法蘭西,因為社會上所存在的各種形態之聚會場所,織
就出一張錯綜復雜又四通八達的文化傳播網,法蘭西所發生的文化事件迅速地感染歐洲各地;而當時的啟蒙作家與思想家,則是這張文化傳播網的中樞。這些啟蒙哲士透過各種交流的方式,
與巴黎、外省甚至整個歐洲的進步人士結盟,形成一個以傳播科學及理性為宗旨,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文化共和國」。
然而在這股文化氣氛中,巴黎咖啡館的興起與林立,為「文化共和國」里的文人哲士提供了一
個發揮的空間。啟蒙作家們,有時在咖啡館里伏案疾書,有時則是在咖啡館里回響著理性與激情的聲音,然後透過出版與傳播,激盪出時代的巨變。
普羅科普咖啡館見證了整個啟蒙運動的歷史,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啟蒙大師的搖籃,在
18世紀經常光顧普羅科普咖啡館的文人中,我們可以發現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盧梭(Jean acques Rousseau,1772-1778)、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和博馬舍(
Baumarchais,1723-1799)等一連串響亮的名字;「網路全書派」的領袖狄德羅(Diderot)和達朗貝爾(d』Alembert)正是在這里推出了第一部《網路全書》
除了普羅科普咖啡館以外,塞納河右岸,皇家宮殿區內的攝政咖啡館(Café de la Régence),
在啟蒙時代則是一家以靜謐及沉思聞名的咖啡館。法蘭西小說家勒薩日(
Alain Ren LeSage,1688-1747)整日在此創作,偶爾想要享受片刻寧靜的盧梭,也會造訪此家咖啡館。

(五)咖啡文人的聚集地

在法國大革命結束之後,法國咖啡館推動了文化、文學和繪畫的發展。在這個和平時期,這些
創造性活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咖啡館也成為了藝術創作地。小說家、劇作家、詩人、編輯、
繪畫家還有音樂家都將咖啡館作為他們的「第二個家」。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蒙特馬特高地區內、
還有蒙特巴納斯區內營業地咖啡館,深受這些藝術家們的歡迎。

1.
藝術家的靈感源泉

這些咖啡館成為了藝術家們靈感的源泉地。在「公共沙龍」的咖啡館,作家可以遇到各類的人,
他們觀察咖啡館里的客人,試圖去了解這些人的個人經歷,為自己的創作準備素材。咖啡館中的景象給創作者們以靈感。海明威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鈴鼓咖啡館(Café Tambourin)的圓咖啡桌旁度過的:「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咖啡館,干凈、熱情而且好客。我將我的破傘晾起來,將我的舊氈帽掛在長椅上方的掛衣鉤上,點上一杯牛奶咖啡。服務生給我端來咖啡,我從我上衣的口袋裡掏出我的本子、筆,然後就開始寫作。」

2.
寧靜的創作氛圍

藝術家們也可以在咖啡館里尋找到創作所需的那份寧靜。當他們開始新的作品時,他們需要在
喧鬧的氣氛中的一份寧靜。正如一位音樂家所說:「我常來這里寫歌。我喜歡在這里找到一個寧靜
的角落,這樣我可以思考,因為我是音樂家、藝術家、作曲者。我喜歡獨處,我不喜歡太靠近人群,
但是我也不喜歡太遠離人群。所以,我來咖啡館了。」這也是兩位著名的作家:讓•保羅•薩特和西
蒙娜•波伏娃選擇花神咖啡館(Caféde Flore)作為他們的「辦公室」的原因了:「我們倆完全就
待在這家咖啡館了:從早上九點到十二點,我們在這里寫作,然後我們去吃中飯,下午兩點我們又重新回到這里,和我們的朋友們聊天一直到晚上八點。晚飯後,我們在這里會見預約的客人們。這可能對你們來說顯得有些奇怪,但是我們在花神咖啡館就像在家裡一樣。」除了這兩位文學巨匠,在十九世紀末,查理•莫哈(Charles Maurras)就在這里寫出《在花神的標志下》(Sous
le signe deFlore)一書;在1913 年,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將咖啡館的一樓改編輯室:《巴黎之夜》
文學期刊就在這里問世;
萊昂
保爾•法爾格
每天都要在「花神」待上一到二個小時進行創作。
3. 藝術家的收容地
咖啡館也是藝術家們的收容地。許多的藝術家在成名之前都是窮困潦倒的,但是無論他們是誰,成名的或者貧困的藝術家,都可以進入咖啡館。客人只需支付少量的錢,甚至可以分期支付一杯咖啡的費用:「李必庸(Libion),圓亭咖啡館(la Rotonde)的老闆,還會接待那些身無分文的藝術家們;即使有人偷偷地拿走遺忘在櫃台上的羊角麵包,這位老闆也會裝作什麼都沒有看到。」
4. 藝術家的作品 某些法國的咖啡館還是藝術家們的小型作品展覽廳。他們為藝術家們提供展出新作的場所。當藝術家還沒有成名的時候,他們沒有錢在畫廊里展出自己的作品。但是在一些咖啡館,特別是拉丁區內的咖啡館內,老闆允許藝術家們將新作掛在牆上做裝飾。因此畫商們也會常到這些咖啡館里尋找好的作品。
此外,有的咖啡館還設立了自己的文學獎項。每年,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麗普咖啡館(la Brasserie Lippe)還有花神咖啡館(le Flore)都會頒發文學獎,為的是獎勵並鼓勵年輕作家們。現在,這些文學獎成為了法國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3. 法國咖啡的簡介

咖啡豆呈綠色,所以也被稱作「綠咖啡」。綠咖啡經過焙燒後才成為人們常見的褐色咖啡豆。焙燒後的咖啡豆經粉碎,再用沸水沖泡或煮,才成為香濃美味的咖啡。 法國的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一杯咖啡配上一個下午的陽光和時間,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種散淡的態度和作派。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是環境和情調,在路邊的小咖啡桌旁看書、寫作,高談闊論,消磨光陰。
白色的桌子、籃色的咖啡杯、隨風飄揚的遮陽棚,忙碌的服務生、當然還有悠閑的風琴,這些都是法國咖啡館的特色所在。
這些咖啡館在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蒙馬特和蒙帕那斯誕生,而後走向輝煌。法國的文學和藝術新思潮在這里生根發芽。這些咖啡館也親眼目睹了法國文化從萌芽到鼎盛在到最後走向衰敗,所以說法國咖啡文化史是法國近代文化發展史一點都不為過。
咖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飲品。咖啡香醇的美味使它成為人類最有價值的基礎產品之一;它是石油之外發展中國家外匯的重要來源;世界上有上千萬的人依賴於與咖啡有關的收入生存,而常飲咖啡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在世界任何一個大城市,從紐約,倫敦到悉尼,羅馬,再到東京,曼谷,到處都可以享受到一杯上好的咖啡。咖啡的歷史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鍾愛咖啡的美味的歷史,咖啡給人們帶來的總是愉快和興奮。
三百年來,咖啡流傳到世界各個角落,逐漸成為主要貿易國家經濟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咖啡的流傳過程中,人們嘗試了幾百種方法,從咖啡豆中提取最佳口味。咖啡已經不再是奢侈品,沖調非常方便,而且還可以調出各種不同的獨特口味。
當今,發明了各種新奇的沖調咖啡的方法,咖啡也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樣不斷地經歷著變革。義大利特濃咖啡,卡布其諾咖啡和風味咖啡的流行,咖啡文化正顯現出一種新風格。速溶咖啡的品種和質量也達到了歷史從未有過的高水平。好咖啡被越來越多的咖啡擁戴者享用著,這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隨著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經濟的發展及國民收入的提高,這里的人們也開始享受咖啡的美味。越來越多的跡象說明,在這些擁有悠久茶文化傳統的國家,咖啡對茶不是取代,而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咖啡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遠沒有結束,正在有更多的人開始親身體驗咖啡的獨特魅力。 在中美洲、南美洲、加勒比海、非洲及亞洲,有近八十個國家都種植了咖啡,咖啡園通常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最大的咖啡生產國是巴西和哥倫比亞,其次是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墨西哥。不過,一些產量很小的咖啡生產地,如牙買加和葉門,出產的咖啡卻是極高品質的。
咖啡樹在氣候溫和,日照充分和雨量富足的環境下,一般可長到三米高左右。咖啡最好種植於肥沃的火山岩土中,咖啡樹需要細心的呵護和照料,採摘和加工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勞力。耐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一般要到三,四年後,咖啡樹才開始結果。盡管如此,世界上仍然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種植咖啡。 「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是一句流傳甚廣的咖啡廣告用語,我覺得用它來形容法國人的咖啡情結是最形象不過的了。
據介紹,法國是在1657年才從非洲引進的咖啡。但是咖啡一進入法國,立即就受到法國人的熱烈歡迎,以至咖啡成了法國人日常生活中一件須臾不可分離的東西,並發展成為富有濃郁法蘭西特色的咖啡文化。
在法國,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僻靜的小鎮,只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咖啡館。廣場邊、馬路旁、車廂內、遊船上,甚至在艾菲爾鐵塔那高高的塔座上,都可遇到或大或小、或古典或現代、或裝修富麗堂皇或設計簡潔明快的咖啡館。其中最富有特色也最具浪漫情調的當數遍布街頭巷尾的露天咖啡座了。往往在廣場的一角,在大街的拐彎處,在橋頭的樹蔭下,在人潮如涌的香榭麗舍大道旁,都會看到花花綠綠的遮陽傘下擺放著一排排窄窄小小的座椅。就像電影院一樣,這些座椅全都面向著大街。「銀幕」的一方,就是人頭攢動、光怪陸離的街景。只要花上二三歐元,你就可以任選一張座椅坐下來。品著香氣濃郁的咖啡,你可以隨手拿一張報紙漫無目的地瀏覽,可以和幾個親朋好友談天說地,可以閉著眼睛靜靜地養神,可以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看只是發呆……
「一杯咖啡,可以打發掉整整一個下午,再來一塊散發著誘人香味和閃爍著晶瑩光澤的蛋糕,夜幕就要降臨了。」這是作家陳丹燕描繪巴黎日常生活時的一個場景。在巴黎,你只要隨手推開一間咖啡館的門,立即就會產生一種屏息靜氣的感覺。這里盡管常常是高朋滿座,但整個氛圍卻始終是靜悄悄的。這里並沒有明亮的燈光,也沒有絢麗的色彩,有的只是若隱若現的音樂。這樂聲在你的心頭縈繞盤旋,很容易使人不知不覺間沉入一種浪漫柔美的夢幻當中。而街頭露天咖啡座里那一群群、一堆堆咖啡客慢悠悠品著咖啡,悠然自得地欣賞著街景,自由愜意地消磨著時光的情景,更是法國社會生活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對法國人來說,也許品嘗咖啡的滋味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感受和體驗一種閑適的氛圍與悠然的情調。花上比在家裡自煮一壺咖啡要貴上好幾倍的價錢到咖啡館來喝上一小杯,顯然解渴已經是次要的了。作為飲料的咖啡在他們眼裡已不是目的,只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一種載體。在法國不乏喝咖啡上癮的人,但更多的是泡咖啡館上癮的人。
當然,對法國人這種喜歡泡咖啡館的閑適風尚,不少人也時有微辭。如生產出速溶咖啡的美國人就以為這是一種懶惰的表現,法國經濟的發展之所以與美國有著不小的差距,顯然與這種閑適之風有著必然的聯系。但是對於這種指責,法國人卻以一則笑話做了回答:一個美國人問一個正在泡咖啡館的法國人:「你為什麼不去找工作?」法國人反問道:「找工作的目的是什麼?」美國人說:「找到工作可以賺錢。」法國人又問:「賺了錢又可以干什麼?」美國人說:「賺了錢就可以過上好日子。」法國人又問:「好日子怎麼過?」美國人說:「可以到咖啡館喝咖啡呀。」法國人笑了。這個故事提出了一個也許永無答案的難題:人們究竟是生活為了工作,還是工作為了生活?

4. 法國咖啡館咖啡館開發。時代感地方誌燃燒彈後

法國咖啡館有百姓客廳的美譽

法國人交流思想的地方有三處:一曰教堂,二曰沙龍,三曰咖啡館。

教堂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聚會場所。雖然許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國人還保留著每周去教堂禮拜的習慣。但是,現代生活,使很多年青人都難以適應這一傳統。再說,除非找神父懺悔,在上帝面前說話,也太嚴肅、太拘束了。但是,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到教堂去,特別是退休老人,除做禮拜外,還可以聽音樂會,參加社區活動。

「沙龍」 一詞源於法文的譯音,原意是指貴族家的客廳。封建時代,沙龍曾是達官顯貴們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地方。在沙龍中,更多的是附庸風雅、鉤心斗角,幾乎談不上什麼真正的交流思想。而現代社會,沙龍作為交流思想的場所發展了,並且已從西方擴展到東方,但是,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未脫附庸風雅人士聚會之嫌疑。至少,它是屬於文人雅士們的,與普通老百姓無緣。

而咖啡館則與上述兩者不同,對於法國人尤甚。列翁.都德被譽為對巴黎每一塊石頭都了如指掌,他曾言,咖啡館較之沙龍更是法國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地方。

在法國,咖啡館不是屬於少數人的,它是屬於每一個法國人。那是每一個法國人,包括街頭流浪漢都可以花上幾個法郎就有權利去的地方。因此,它比沙龍更具普遍的意義。咖啡館對法國人來說一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親切的角落。

在巴黎時,我常去梅尼爾蒙當街區拜訪一位法國朋友,並同他一起在附近一家小咖啡館里小坐聊天。小咖啡館坐落在比利牛斯街的一個街角上,空間狹小,環境陰暗,但小桌小椅收拾得乾乾凈凈,端上的咖啡總是又濃又香。

老闆一家與我的朋友非常熟,同時也熟悉這片街區的所有老住戶。老闆娘告訴我,30多年來,她看著我的朋友長大,了解他的許多事情,包括小時候調皮倒蛋、與小夥伴們一起乾的許多傻事。

朋友介紹說,在這片街區居住的多為普通市民,主要是小店主、小職員、教師、工人等。工作之餘,他們到此與同伴們邊飲邊聊,海闊天空,意趣相投,不存在社會等級、地位之分。有人專僻靜角落,桌上一杯咖啡或一杯紅酒,孤坐獨飲。也有人清晨趕在上班辦事之前,在吧台前站著昂脖一飲,然後行色匆匆離去。傍晚,特別是晚上九點以後,客人則比較悠閑,或要一杯椰子酒,或要一杯啤酒,從容不迫。有的顧客,興致所至,投幣點播機,點一支喜愛的歌曲,一邊飲酒抽煙,一邊聆聽歌曲。

小咖啡館是社區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人們歡樂時來,憂郁時也來;有人帶著初戀的歡欣,也有人懷著失戀的痛苦。男人女人,有歡聲笑語的,有憂郁落淚的,有緘默不言的,有放盪不忌的,芸芸眾生,形形色色。而小咖啡館的店主通常都見多識廣,待人接物適度有節,給人以一種信賴感。他們既會為樂者助興,也懂得寬慰憂者。

老闆娘和朋友的這幾句平平常常的話,一語道出了遍及法國大街小巷這么多小咖啡館的特點。

除此之外,從巴黎到外省,從鬧市到僻靜的小巷,從大都市到小村鎮,到處都有數不勝數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咖啡館:有上流社會式的,也有鄉村式的;有知識型的,也有藝術型的;有熱烈的,溫文爾雅的,也有平和的,或者抑鬱的。許多咖啡館還都有露天咖啡座。在不同時間進入不同的咖啡館,可看到各式各樣、變化萬千的景象,從中可獲得豐富、多樣的體驗和感受。咖啡館可以說是法國社會的縮影,真切地反映出了法蘭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5. 為什麼咖啡會在歐洲盛行

現在,酒吧,咖啡館,飯館的界限已經很模糊。Restaurant里一般都有吧台,規模大點的還有專門喝咖啡的客廳;大部分Café
(法文,英文是Coffee House)也有吧台;cafeteria就是小飯館。不過,當咖啡館在歐洲大規模興起的時候卻是酒吧的對立物。

咖啡原產衣索比亞高地,咖啡豆是咀嚼而不是磨碎了泡水喝的。因為咖啡的提神作用,在15世紀時傳入回教世界時立即受到穆斯林的熱烈歡迎。這名聲伴隨著咖
啡在17世紀傳入西歐,最初被當作葯劑,後來作為社交飲料風行倫敦、巴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1663年時倫敦有82家咖啡館,到1770年就增加到
500家。巴黎在1720年時也有380家。

歐洲的17世紀是天才的世紀,是群星燦爛的世紀,如懷特海所說,「歐洲各民族在我們這個時代以前的220多年中的思維活動作一簡短而十分確切的敘說,就會
發現他們一直是依靠17世紀的天才在觀念方面給他們積累的財富來活動的。」16世紀數學的興起,對無微不至的自然秩序的本能信念,中世紀後期盛行的「本質
主義」,已經為歷史性大革命做好了准備。1604年,《哈姆雷特》出版了第一個四開本版。培根的《論學術的進步》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在1605年發
表。1614年春天,哈維在倫敦醫科大學發表血液循環理論,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在這一年去世。牛頓於1642年出生,伽利略正好去世,那一年又是哥白尼的
《天體運行論》發表100周年。此前一年,笛卡兒發表了《形而上學的沉思》,兩年後發表《哲學原理》。17世紀出現的天才包括培根、哈維、開普勒、伽利
略、笛卡兒、帕斯卡、洛克、斯賓諾莎、萊布尼茲……遍布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這些文學、哲學、物理、天文學、數學、政治學、倫理學等領域的偉大天
才共同的信念,就是自然秩序和理性。

咖啡在17世紀傳入,可以說是適逢其時。

咖啡館是典型的布爾喬亞產物。它是城市的公共場所,與在宅第里大宴賓客的貴族劃清界限;它的裝潢考究,整潔有序,用書架、鏡子、鍍金框繪畫和優質傢具來裝
點,和勞苦大眾灌啤酒的地方的簡陋、吵鬧、陰暗、骯臟形成鮮明對比。咖啡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和新中產階級興起有關。教士和商人的日常工作是在室內動腦筋,
他們不需要飲酒來解乏禦寒,卻需要提神;他們的錢不夠在家裡揮霍取樂,但可以每天在咖啡上花幾文。咖啡館里不許罵人,更不許打架,很快就形成了罰出言不遜
者買咖啡的「不成文法」。總之,咖啡館是安靜、清醒、有秩序的,是斯斯文文談話和討論的地方。

不過,咖啡館最重要的作用還是信息交流。在那裡可以看到新出的小冊子和「新聞紙」、廣告、傳單、商品價目表、股票行情報單,得到最近的商業消息、即時的商
品價格、流行的政治傳言、科學的最新進展、文學藝術流派的衍變;也可以聽科學講座,進行商務談判,跟合得來的朋友談文學和政治。實行門牌編號和郵遞之前,
很多人用咖啡館作為通信地址,郵遞員的前身們則在各家咖啡館之間跑來跑去。

每一家咖啡館都對吸引什麼樣的顧客有明確的設想,開設的地段也往往和人群的分布相關。

倫敦Royal
Exchange周圍的咖啡館里經常聚集著商人、股票經紀人和批發商。咖啡館也是進行金融創新和試驗,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如保險、彩票、合股等的溫床。最
著名的例子是Edward
Lloyd在17世紀80年代後期開的咖啡館,供船長、船主和商人聽取最新海事新聞,參加船隻及貨物的拍賣。後來Lloyd著手搜集和整理這些材料,編成
定期動態報送給訂戶。Lloyd很自然地變成了船主和投保者的聚會場所。1771年,79名投保者成立了Society of Lloyd』s
(Lloyd』s of London)。咖啡館也可以舉辦科學講座,甚至進行科學試驗。牛頓和Edmund
Halley等科學家就在咖啡館解剖過海豚。還有海員和航海家聚會的Marine。海員和商人們認識到科學將有助於航海,並進一步推動商業,而科學家則急
於知道工作的實際效用。技術和商業,最初就是在咖啡館交匯的。

詩人John Dryden(1631-1700)和他的圈子在Will』s
coffee-house評論和討論最新詩歌戲劇三十多年。Dryden死後,許多文人轉移到詩人蒲伯和《格里佛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等人常去的
Button』s。蒲伯的詩作,The Rape of the
Lock就是在咖啡館閑話的基礎上寫成的。他從咖啡館的閑談中獲得靈感而形成的輕快,更接近口語的散文風格成為新聞體之濫觴。

然而,咖啡館更具爭議性的功能是潛在的政治異議中心。咖啡是煽動性飲料的名聲至少可以追溯到1511年,回教聖地麥加試圖禁止咖啡消費。後來回教世界還發
生過多次試圖禁止咖啡的努力。有人認為喝咖啡會上癮,應該和酒精飲料一樣列為宗教禁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對身體健康有害。但是,真正值得政府提高警惕的還
是政治活動。

因此,英王查爾斯二世在1675年發布公告,關閉咖啡館。公告中說,咖啡館「產生了非常罪惡和危險的效果,在那些地方製造的惡意誹謗的謠言,傳到外國,損
害國外陛下的聲譽,破壞和平和安寧。」結果輿論大嘩,群情激憤。很明顯,咖啡館作為商業和政治生活中心的作用是不能取消的。政府的權威眼看要受到損害,就
又發布了一份公告,要求咖啡館宣誓效忠,交納500鎊可以繼續營業6個月。這費用和時間限制很快又取消,代以含混的要求:特務和搗亂份子不得入內。

倫敦的咖啡館里流傳著關於陰謀和反陰謀的謠言,但更是理性政治辯論的中心。斯威夫特說過,「任何權勢者掌握的真理或啟發都不如咖啡館政治。」1659年成
立的 Miles』s就有「業余議會」的名聲,人們在那裡激情充沛地辯論,辯論結束後用一隻木頭票箱投票,大概是近代民主選舉的起源。

巴黎的咖啡館也是根據行業和話題分類的,但是因為言論自由受到嚴格限制,以及國家審查機關的官僚主義,法國的新聞資源遠不如英國、荷蘭、德國豐富。這引起
了巴黎閑話小報的興起,由幾十個繕寫員抄寫,通過郵局分送給巴黎和外省訂戶。毫無疑問,咖啡館和其他公共場所一樣,是政府的特務出沒之地。巴士底監獄檔案
里有成百上千份關於咖啡館談話的報告,可見發表反政府言論的人要冒進巴士底監獄的風險。盡管如此,法國政府還是容忍了咖啡館的存在,把它當作了解民心的地
方。

從國王和政府的立場來看,盡管派特務泡咖啡館是「完全必要的」,卻不那麼「非常及時」了。1789年7月12日,Camille
Desmoulin站在Cafe de
Foy的桌子上,揮舞著雙槍向他同胞們發出歷史性的呼籲:「公民們,武裝起來!」巴士底獄兩天後攻陷,法國大革命於焉開始。因此,法國歷史學家Jules
Michelets說,「那些整天泡在Cafe de Procope里的人們透過那深黑色的液體,看到了革命的曙光。」

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裡面的《咖啡和茶舞曲》交替採用阿拉伯和中國音樂的母題,因為咖啡是阿拉伯的,茶是中國的。咖啡和茶值得譜寫進舞劇,可見影響之大,不過,茶似乎始終安份地呆在家裡,而咖啡,則造就了一種「處所」——咖啡館,在歐洲近代歷史上發揮了重大作用。

6. 都說法國是一個浪漫之都,法國的文化有什麼獨到之處

一說起法國就給人一種愛情國度,非常浪漫的感覺。法國也成為每個人都想去旅遊的勝地,在這里你可以慢慢的享受時光,體會不一樣的風景,領略不一樣的人情味道。而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感覺跟法國文化息息相關,在這里不管是建築物花草還是身邊的人,都給你非常舒服,愉悅的感覺。以法國文化的獨到之處就是讓你舒服開心。

三、法國的歷史意義

法國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法國,這是一個充滿和平和浪漫因素的國度。這里有美麗端莊的女人,優雅如畫的風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熱情洋溢的建築,這些點點滴滴,匯聚成了法國輕松自在的氣息,讓人忍不住想靠近。

與法國咖啡館為什麼那麼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8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