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寮國人口這么少,是歷史原因嗎
地理和 歷史 雙重原因造成的。
寮國在 歷史 上被稱為 南掌王國 ,最早的南掌國疆域比現在大。除了現在的寮國外,泰國的一大部分領土在當年也屬於南掌。
1707至1713年,南掌王國分裂,變成了三個小國家: 北部琅勃拉邦、中部萬象王國和南部的占巴塞王國 。
南掌分裂後,暹羅(泰國)就佔便宜了。大概在清朝道光時期,泰國以武力先後吞並了琅勃拉邦、萬象王國和占巴塞王國。原南掌國,完全被並入泰國的控制范圍。
不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泰國吞並寮國沒幾十年,法國人就來了。在法國殖民者的強勢干涉下,原南掌國東北部一部分領土,被法國人從泰國手中摳了出來,並入了後來的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
而被法國摳出來的這部分土地,就是現在的寮國共和國。
值得一提的是,泰國鼎盛時期,其與清朝是接壤的。法國侵略泰國時,英國也從緬甸侵略泰國,並把泰國北部一部分領土(就是現在緬甸的撣邦)並入了英屬緬甸。於是泰國和中國就不接壤了。
眼見英法東西夾擊,泰國有被完全殖民化的危險。當時的泰國國王朱拉隆功施展左右逢源的外交手段,他聯英製法,聯法制英,把泰國變成了英法殖民地的緩沖區,遏制住了英法對泰國領土的蠶食。
由於及時止損,所以原南掌國比較富庶的陸真臘地區就留在了泰國。而寮國現在的領土則只是當年南掌國比較貧瘠的區域。
有多貧瘠呢?
用數據說話:原南掌國的山丘和平地比例基本上是四六開,而現如今的寮國, 其境內約有80%的面積為山丘地形 。寮國的上寮地區有「東南亞屋脊」之稱,其氣候環境不適宜人類生存。因此寮國人就只能主要集中在剩下的20%的狹小空間內,這極大限制了寮國人口的發展。(寮國現在控制的區域在南掌國的 歷史 上,人口就不多)
除了地理因素外,再就是越南戰爭。
1955年法國撤出東南亞後,寮國就跟越南一起陷入了20年越南戰爭。
雖然說,越戰名義上沒在寮國打,但由於越南拿寮國當後花園,美國為了掐斷越南的胡志明小道,也對寮國進行轟炸,所以實際上寮國在越戰期間,也被打的滿目瘡痍。
PS:整個越戰期間,美軍對寮國投射了約兩億顆炸彈,據說其中八千萬枚沒有引爆,這成為現在寮國政府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美軍轟炸寮國示意圖)
總的來說,寮國現如今的人口稀少問題,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導致的。
①:土地貧瘠,約80%區域都是山區;
②:戰爭因素,越戰期間被禍害慘了;
③:經濟落後。由於地理條件和戰爭的雙重因素,目前寮國的經濟水平不高。根據世界銀行給出的數據,目前寮國的人口增長率僅為1.5%,這在中低收入國家中,是比較低的。而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經濟落後導致的新生兒的存活率較低。大約只有94%的兒童可以活到5歲,要低於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96%)
1975年美軍撤走時,寮國總人口約200萬人。以寮國的現實情況和這個人口基礎,現如今能增長到700多萬,其實已經很不錯了。如果寮國的經濟能快速發展,人口相信也會越來越多。
寮國人口為什麼這么少?是 歷史 原因嗎?
首先看看寮國有多少人口,2018年寮國總人口達701萬人,與我國長沙市人口相當;對比看寮國及周邊國家人口密度。
從表1來看, 寮國的人口密度確實比較低,僅相當於越南人口密度的1/10 。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總的來說寮國人口這么少,主要有地理、 歷史 、宗教文化三大方面原因。
(1)地理方面
首先地理上來看,寮國周邊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海洋的內陸國家。20世紀以來,世界已經變成一個海權大於陸權的國家。沒有出海口就意味著國際貿易的便利性大大折扣,大宗貨物進出本國必須要經過周邊陸地國家。 這就造成了寮國交通便利性差,進一步決定了寮國的經濟貧困,無法通過出口貿易掙取足夠的生產生活資料,自然無法支撐大量的人口。
圖1 寮國位置
其次我們看看我們看看寮國國家的地形,寮國境內80%為山地和高原,且多被森林覆蓋,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稱,但耕地面積很少,全國只有4%的土地是可耕地。所以,寮國在 歷史 上一直面臨著糧食安全的問題,一直到1999年,隨著寮國農業技術的發展,才基本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 這就決定了寮國的糧食基礎養活不了太多的人口。
圖2 寮國地形圖
圖3 寮國農業
(2) 歷史 方面
寮國 歷史 上戰爭不斷,人員死傷慘重,因戰爭死亡人口不計其數。 歷史 上,從1779年起,先後被暹羅(即泰國)、越南、法國所征服,淪為屬地或殖民地。1945年10月宣布獨立。1953年寮國王國獨立,此後在美蘇兩大強權的暗中角力下,寮國內戰爆發,寮國人民黨與寮國王國雙方打打停停持續了22年。甚至在越南戰爭期間,損失最大的不是越南,而是寮國,在1964年到1973年這10年間,美軍24小時不間斷轟炸寮國,總共投下了2.6億枚炸彈。這么多炸彈,使得寮國整個國土不是廢墟的問題了,而是一片焦土,到現在還有很多地方寸草不生。 連年的戰爭似得寮國的人不會得到和平安寧的繁衍生息,人口自然不會持續增長。
圖4 戰爭中的寮國
圖5 戰爭中的寮國
(3)宗教文化方面
寮國是個佛教古國,寮國人中 85%信奉佛教,人們的生活習俗也多與佛教有關。在寮國,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男人一生中必須出家剃度當一次和尚,一般的數月,少則三五天,以接受佛教訓練。 大量的佛教活動造成大量寮國人比較清心寡慾,對傳宗借代沒什麼概念,順其自然,與世無爭,造成出生率很低。這也是寮國人口比較低的原因之一。
圖6 寮國與佛教
通過以上三點分析,總結來說, 寮國人口相比較周邊國家很少,而造成人口很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地理、 歷史 、宗教文化三方面,而不是僅僅 歷史 一方面。
不是!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國家與國家相比,不由得你不信命運。
當然了,此命運非彼命運,這個命運有一個名詞叫做「地理環境決定論」。
何謂「地理環境決定論」?說起來很長,簡單來說就是:
在一塊土地上,地質、地貌、水文、土壤、礦藏、生物等決定了這塊土地上的國家和民族是什麼樣態存在。
我們還是來讓國家和國家做對比吧!先拿一個曾經的大國和寮國對比吧!——英國。
寮國 ,國土面積23.68萬平方公里。
英國 ,國土面積2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
兩者相差僅僅0.42平方公里。
然後呢,寮國是706萬人,英國是6605萬人口。
兩者相差近10倍,寮國的人口只比英國人口的領頭多一點。
經濟就不比了,沒意思。
再貼兩個地圖大家對比一下:
一目瞭然,一個是島國四面臨海,一個是內陸國四面皆敵。
再拿寮國的鄰國——越南和他對比。
越南 ,國土面積32萬平方公里,只比寮國大8萬多不到9萬平方公里。
越南的人口是多少呢?9300萬,近一億人口,是寮國的13倍,比寮國人口整整多了8300萬。
就是因為越南大面積臨海。
臨海的國家一定會有沖擊大平原的,大平原就會有大片可耕土地水土良好,人們生存容易,人口就多。
寮國那種國家呢?山地國家!山上石頭縫里長出來的東西有限,生繁艱難。
給予寮國這種國家多長的 歷史 時間讓他發展,也發展不出英國的。
再羅列一些國家的數據!
韓國,10萬平方公里,人口5200萬。
朝鮮,1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500萬。
朝鮮半島統一的國土面積也剛剛追上寮國。
香港只有區區1100平方公里,1千1百,沒有萬哦,也養活了700多萬人口。
我們的敵人日本37萬平方公里,養活了1.2億人口。
再看一個柬埔寨的地圖:
只是因為有那麼一點出海口,柬埔寨用18萬平方公里,比寮國少5萬平方公里呢,柬埔寨養活了1500人口,比寮國多一半還多。
所以說是地理位置決定了寮國人口那麼少!而非 歷史 。
寮國位於東南半島,和大家想的一樣,國內十分的落後,其經濟支柱主要是輕工業和鴉片輸出。在2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700萬人口,人口密度僅為26.7人/平方公里。
為什麼寮國的人口數量這么少呢?這就要結合其 歷史 和國情來說了。
寮國如今實力弱小,人口如此至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長時間被奴役的 歷史 。
寮國實力最強盛的是在13世紀的瀾滄王國,當時國家實力雄厚,並且多次對外發動擴張戰爭,風頭強勁。
可是到了17世紀,因為政局動盪,國土開始分裂,實力也大不如前,很快就被古泰國也就是暹羅占據,成為了他們的附屬國。
西方資本主義擴張時期淪為了法國的殖民地,二戰又被日本侵略,國內資源已經被搜刮的乾乾凈凈,而且常年的動盪也讓人口銳減,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在古代的領地爭奪上,平原是最受歡迎的,而那些山脈丘陵則被忽視。原因很簡單,生產力低下的時期,小農經濟是支柱,而適合小農經濟發展的就是平原地勢,那一條條的山脈滿是石頭,不僅不好耕作,還容易受到地質災害的侵擾,一年到頭卻沒有收成,鬼才在那裡種地哦。
如此多的山脈根本沒法發展大規模的農業,糧食的稀少也就註定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多山脈的地勢也就導致國家交通的不發達,在如此崎嶇的山脈上修築一條公路的成本是極其高的。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路都修不好國內的經濟自然搞不上去。
而且寮國雖然處於東南亞,但它是一個內陸國,一丁點的海岸線都沒有,根本沒法發展海上運輸。
因為交通的限制,國內經濟死活提不上去,口袋裡沒錢就只能緊緊巴巴地過日子,想要提高人口數量更是難上加難。
寮國是東南亞地區唯一一個內陸國,二戰結束之後,寮國獲得獨立,1975年12月2日首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萬象召開,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直到今天,寮國仍然保持著 社會 主義制度。
可能很多人都覺的相比發達國家,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都非常快,特別是 社會 主義制度的國家,但是寮國卻只有700多萬,為什麼寮國人口這么少呢?
在寮國這23.6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中,耕地面積非常少,全國只有4%的土地是可耕地,目前東南亞各國中,寮國是耕地面積最小的國家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寮國自然會出現一系列的糧食短缺問題,實際也確實如此,直到上個世紀末,寮國才基本上實現了幾百萬人口的糧食自給自足問題。
而如今已經將近二十年過去了,寮國的糧食產量增長已經有了大幅度提升,相比上個世紀末增長了40%左右。
不過,雖然在糧食產量總體方面有了改觀,但是,寮國的國內發展卻非常不平衡,只有湄公河地區可以收獲比較多的糧食,其他地方的山區糧食產量依舊非常少。而這也就導致大多數地區的糧食安全極為脆弱。
根據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的調查,就算是今天,寮國國內也有差不多一半人正處在營養不良狀態。
糧食不能自給自足的國家不少,亞洲也有多個,日本就是其中之一,要知道,日本的糧食產量只能供給全國40%的人口食用,其他的60%的人口全靠糧食進口。
就日本的經濟狀況來看,這個亞洲的發達國家每年花在糧食進口上的錢對全年的GDP來說根本算不上什麼。
但是,對於寮國來說就不一樣了,寮國是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這種貧窮在世界上也是排的上號的。
對於很多普通寮國家庭來說,他們靠著種地為生,但是,收成不好的話,他們根本拿不出更多的錢來買糧食,只能挨餓。
由於沒錢,寮國國內的很多基礎設施建設根本沒有能力完善,特別是交通設施——因為這里的山區比較多,就算是周邊國家願意無償援助他們,運輸方面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而且,就目前的情況預測,在未來的十年時間里,寮國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是相當困難的,這個國家沒有在世界上稱得上優勢的產業,也沒有實現工業化的基礎。
很多人都不知道,上個世紀中期寮國僅僅200萬人,近七十年過去了,寮國人增長了3.5倍。
但是,寮國人口速度增長的再快,出於寮國人口基數少的原因,和亞洲其他國家比起來,別說這幾十年來他們過增長的500萬了,就算是700多萬總人口,在其他亞洲國家面前也不值一提。
據2018年統計,寮國人口700萬,國土面積24萬平方公里,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7人,而寮國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9人,低了一大半,與寮國同等國土面積的英國,人口密度為256,烏干達147,羅馬尼亞86,可見寮國的人口密度遠低於同等國土面積的其他國家,與世界水平也差了一大截。
再看看寮國與周邊國家差不多國土面積的對比,比寮國小的孟加拉有1.6億人,人口密度1200多;馬來西亞3200萬人,人口密度96;菲律賓1億人,人口密度350;就算比寮國小一大圈的柬埔寨,僅有18萬平方公里,也有人口1500萬,人口密度90,而寮國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僅有700萬人口,怎麼比少太多了。
造成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寮國是個多山地和高原的國家,境內有超過80%的領土是高山,降水又多,境內超過200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湄公河就流經寮國,這就造成高山經年累月受雨水沖刷後,形成地勢復雜的河谷,多是峭壁、險灘,洪水肆意,根本不適合大規模的人口居住。
所以,寮國境內適合居住和繁衍的土地僅有沿湄公河下游的平原地區和南部地區,面積僅佔全國面積20%,全國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這里,往北大部分地區地勢險要,交通不便,人煙稀少。
整體看起來,寮國人口無論從總量還是密度是很低的,但寮國絕大部分人口居住在20%的領土上,這樣來算的話,700萬人口居住在24萬的20%領土上,人口密度145,遠超了世界平均人口,實際上適宜寮國居住的領土上,人口是很稠密的。
其實,寮國的人口增長還是可以的,1950年代,寮國人口不過200萬,如今有700萬,這個人口增長放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可以的了。
當然,雖然寮國有2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因為其境內多山地和高原,素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稱,國內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不到五分之一的國土上,加上其深處內陸地區,經濟發展也不好,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其人口的發展。
在 歷史 上,寮國一直都是一個比較悲催的國家,東邊的越南和西邊的泰國經常過來欺負它,在1893年法國建立印度支那殖民地之前,寮國作為泰國的附庸國已經長達115年。
此後,寮國做了法國幾十年的殖民地,後來即使獨立了,也被越南控制了很多年,直到冷戰結束前後,才算是獲得了一定的獨立地位,但在很多方面,受越南的影響還是很大。
常年的 歷史 動亂,連綿不絕的戰爭,寮國一直處於弱勢地位,這些也抑制了 歷史 上它的人口增長。
而且,即使在平原等自然環境稍好的地方,寮國的人口也是零散的分布的,即使如萬象以及琅勃拉邦這兩座寮國的大城市,人口也只有幾十萬,並且,這些城市的周圍都是山地高原環抱,城市的發展極其有限,這也抑制了人口的增速。
身邊有幾個朋友是 旅遊 行業的,前2年專門組團去寮國考察 旅遊 開發的事項,應該說,寮國的 旅遊 資源還是不錯的,相對於越南、泰國等東南亞成熟的 旅遊 市場,寮國的 旅遊 市場還處於方興未艾的程度,發展勢頭還是比較迅猛的。
和泰國等國一樣,佛教在寮國的地位非常之高,每個村子基本上都有一座寺廟,村民們,每天早上都會在門口准備好食物,等待僧人們來化緣,僧人化緣的時候,寮國人大多都會畢恭畢敬地跪在一邊,把食物呈給僧人。
寮國人給人的感覺就是「無憂無慮」,安貧樂道,如果在當地建廠辦企業,招募當地人,就會很無奈的發現:很多寮國人會要求預支工資,一般工資就是日結,有些人當天領了工資就跑了,不管是買酒喝還是去各種玩,等錢花完了再回來上班,這有點類似於非洲人民懶散的性格,所以,如果有條件的中資企業,很多都會從國內招人過去工作。
寮國人其實很好打發,熱帶地區的人都比較簡單隨意,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也不高,比如吃飯,每頓飯只要有一碗糯米飯,加上簡單的素菜和啤酒,就是一頓美味大餐了。
啤酒在寮國人的生活里很重要,很多人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去買冰啤酒喝,飯菜可以簡陋一些,這個啤酒是不能少的。
如果想要在寮國搞什麼產業,其實也挺費勁的,首先,搞土地是個很大的問題,寮國政府從上到下都是一種「無為而治」的姿態,你要搞產業,政府除了可以幫你辦相關的手續和批文(各種塞錢是少不了的),其他的事情都要你自己和當地的百姓去溝通,而在地方上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村裡的長老們說了算,長老們覺得你這人不錯,同意給你地,提供各種物質支持,那OK,政府就幫你弄接下來的手續問題。
另外,寮國的廣大農村地區,其實普遍存在著一夫多妻, 社會 的中上層人士,很多都會娶幾個老婆,畢竟有錢,養得起,寮國本身就窮,很多普通人家的女孩子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也不會在意丈夫已經有多少老婆。
總之,寮國就是一個大農村,一個節奏很慢、無為而治的小 社會 。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寮國人口目前有700多萬,其實也不算少了。
寮國面積雖然有23.68萬平方公里,但國內百分之八十都是山地,而不是越南和柬埔寨那樣擁有大片的適合農業生產的平原。
寮國分為三個地區,其中上寮地區地勢最高,有「東南亞屋脊」之稱。這種地形,不適合農業發展,也不可能擁有很多人口。
寮國鄰國柬埔寨的面積差不多大,基本都是平原,又有豐富的水源,特別適合發展農業。即便如此,柬埔寨在80年代人口也不過700多萬而已。
所以站在這個角度來看,寮國人口不算少。
除了地形以外,寮國的森林覆蓋面積有60%,大片領土都是森林,不是良田。
由於地形和森林的影響,寮國農業一直比較落後,2/3的可耕地面積尚未被開發利用。
那麼,寮國適合發展農業主要是百分之二十的平原地區,其中又有大部分土地還沒有開發,農業自然很爛。
直到最近10年,寮國農業才有較大發展,2016年稻穀產量約343萬噸,約77%的寮國農戶實現稻米自給。
也就是說,在這之前寮國尚且做不到基本的糧食自給自足。
而這個國家是農業國,幾乎沒有工業,也無法大量進口糧食。
這就是限制寮國人口數量的關鍵。
其實,寮國人口增加還是很迅速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寮國只有200多萬人口,地廣人稀,山區還有大片原始森林,根本沒有人煙。
而今天,寮國人口已經有700多萬,等於半個世紀翻了幾倍。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寮國2018年的人口數量約為706萬人。706萬的人口可能只相當於國內一個地級市的人口,可是放在東南亞來看,寮國的人口數量並不是最少的,新加坡、汶萊、東帝汶的人口數量都少於寮國。
所謂寮國人口數量少,其實更准確的說應該是寮國人口密度特別低。要知道新加坡的面積只有719平方公里,可是新加坡卻有564萬人口。寮國人口706萬,領土面積卻高達23.68萬平方公里,寮國的人口數量的確與它面積不匹配。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在我看來是地理因素、經濟因素與 歷史 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結果,我下面具體談談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了寮國的人口數量。
其實寮國地理位置並不是太好,畢竟寮國有著「印度支那屋脊」的外號,23.6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80%的面積是山地與高原。這些山地高原上面大都覆蓋著繁密的熱帶雨林,幾乎無法得到有效的利用與開發。
剩下20%的平地里也不能讓寮國人盡情開發,畢竟這些平地里的不少地方也存在著問題, 其實寮國適宜人類居住的面積並不是很多。
本身寮國也是東南亞國家裡唯一的內陸國,這個劣勢條件也讓寮國沒能參與到全球化的貿易之中,導致寮國成為了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要知道寮國2018年的GDP總值僅有181美元,人均GDP是2500美元左右。寮國國內也沒有什麼大型企業,寮國80%的人口從事農業工作,寮國到現在都沒能解決溫飽問題。寮國能夠養活現在700萬人口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寮國 歷史 上名叫「南掌」,在清朝雍正時期短暫臣服於中原王朝。其實 歷史 的寮國曾經遭遇到鄰國越南與泰國(暹羅)長達數百年的入侵,這也大大延緩了寮國人口的增長。
之後寮國又遭遇到過法國的幾十年殖民統治,直到1945年才正式獨立,寮國等到1975年才正式廢除了君主制變成了共和國。這些年的混戰與動盪也造成了寮國人口稀少。
隨著時代的變化,原來限制寮國人口增長的問題逐漸可以得到解決,我相信寮國的人口終將會出現一波大規模的增長!
寮國的人口有700多萬,而寮國的國土面積有23萬平方公里左右。如果以中國的人口密集度來講,寮國的人口確實太少了一點點。不過相對於寮國來說,這些人口已經不算少了。
因為寮國的面積雖然有20多萬平方公里,但是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說實話質量並不是很好。在寮國的國土上,80%的面積都是山地,並不太適合於密集的人口生存。和周邊的鄰國越南相比,寮國的自然條件實在是太差了一點點,事實上即使和柬埔寨相比,寮國的國土都是相當差的。
寮國人口這么少,除了經濟和地理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戰爭的因素。由於英國佔領了緬甸,後來法國佔領了越南,雙方又開始爭奪寮國,所以在殖民地時代,寮國可謂是雙方爭奪的焦點之一。二戰之後,雖然英國和法國等殖民者撤走了,但是美國人又來了,結果爆發了越南戰爭,這一戰爭打了將近20年。
雖然越南戰爭名義上是在越南打的,但是作為鄰國的寮國可是沒有少受波及。據說現在在寮國國土上,還有當年美國投下的很多沒有爆炸的炸彈,這對寮國國家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不過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寮國人口不過200萬而已,現在漲到700萬已經算是大發展了,畢竟寮國各方面的條件都不怎麼樣。
此外寮國現在的領土比較貧瘠。
有多貧瘠呢?
用數據說話:原南掌國的山丘和平地比例基本上是四六開,而現如今的寮國,其境內約有80%的面積為山丘地形。寮國的上寮地區有「東南亞屋脊」之稱,其氣候環境不適宜人類生存。因此寮國人就只能主要集中在剩下的20%的狹小空間內,這極大限制了寮國人口的發展。(寮國現在控制的區域在南掌國的 歷史 上,人口就不多)
除了地理因素外,再就是越南戰爭。
1955年法國撤出東南亞後,寮國就跟越南一起陷入了20年越南戰爭。
雖然說,越戰名義上沒在寮國打,但由於越南拿寮國當後花園,美國為了掐斷越南的胡志明小道,也對寮國進行轟炸,所以實際上寮國在越戰期間,也被打的滿目瘡痍。
PS:整個越戰期間,美軍對寮國投射了約兩億顆炸彈,據說其中八千萬枚沒有引爆,這成為現在寮國政府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總的來說,寮國現如今的人口稀少問題,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導致的。
①:土地貧瘠,約80%區域都是山區;
②:戰爭因素,越戰期間被禍害慘了;
③:經濟落後。由於地理條件和戰爭的雙重因素,目前寮國的經濟水平不高。根據世界銀行給出的數據,目前寮國的人口增長率僅為1.5%,這在中低收入國家中,是比較低的。而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經濟落後導致的新生兒的存活率較低。大約只有94%的兒童可以活到5歲,要低於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96%)
1975年美軍撤走時,寮國總人口約200萬人。以寮國的現實情況和這個人口基礎,現如今能增長到700多萬,其實已經很不錯了。如果寮國的經濟能快速發展,人口相信也會越來越多。
『貳』 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
為寮國。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簡稱寮國,為中南半島上的唯一一個內陸國家,其國土分別與泰國、越南、柬埔寨、中國、緬甸接壤。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也為亞洲第二貧窮國家與世界低度開發國家之一,飲食上接近泰國。
寮國國土面積超過23萬平方公里,人口670萬,整個國家現在還很窮困,也為世界上僅存的社會主義國家中,最為弱小的國家。從歷史來看,寮國也是最命苦的了,古代被泰國征服,此後又被法國佔領,二戰後,越南又來欺凌,整個就是一個隨時被打的小國。
寮國除了沒資源外,最重要的就為沒有出海口,跟國際貿易根本沒有通道,整個國土看不到海,離海洋很遠,而只有求助於越南或者柬埔寨、泰國。但是路程也是很遠,所以,寮國搞革新開放,發展最多的也只能是邊境貿易,所以一直發展不起來,發展了30年,還為最不發達國家。
(2)瀾滄有多少法國人擴展閱讀:
寮國海軍,裝備了各種類型的艦只110多艘,分成4個艦隊,頗有點俄羅斯、美國四大艦隊的建制。除了4大艦隊,寮國海軍還有芒寬、巴能、巴色等8個海軍基地,整個規模堪稱為強大,這在內陸國家中絕無僅有。
寮國國旗以紅色、藍色及白色為主色,國旗旗面中間的平行長方形為藍色,占旗地一半,上下為紅色的長方形,各占旗地四分之一。藍色展開一片富饒美麗的國土,表示人民熱愛和平安寧的生活。紅色象徵革命,表明不惜以鮮血為代價捍衛國家尊嚴。藍色部分中間為白色圓輪,輪的直徑為藍色部分寬度的五分之四。長寬比為3:2。
『叄』 山青水秀的山城,琅勃拉邦是寮國著名的古都,它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琅勃拉邦是寮國著名的古都,它這座城市列為世界遺產。它位於寮國北邊南康河與湄公河匯流處,海拔高度為287米,群山環抱,是一座山青水秀的山城。一起來看看這座古色古香的小山城,它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吧!
普西山在古城核心,是琅勃拉邦市區的最高處,有328級階梯。峰頂有金黃頂尖的普西塔,山下有皇宮。在山頂上能夠看見全部琅勃拉邦古城風景。落日的時候可以攀爬到山上的寺院看絕佳的落日。古城並沒有高大的工程建築,全是寺廟、一二層樓的房屋等漂亮的尖形在茂密的樹林中隱約可見,還可以看到美麗的湄公河和南坎河。這里的房屋建築古色古香別具一格,民風民俗淳樸當然。同這些喧囂的現代城市對比,琅勃拉邦市像是一個世外仙境。
位於琅勃拉邦中央,在普西山與湄公河中間。它建築類型集寮國古典韻味與法國格調於一身,氣勢宏偉,是一座奢華的大宮殿。城堡內有一尊大佛,這尊大佛高83cm,重54KG。是1356年高棉帝國奉贈給瀾滄國建國國王法昂的寶貴小禮物。其名叫「勃拉邦」,琅勃拉邦市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王宮博物館里能夠看見瀾滄王國的遺址和許多國家級別的珍貴文物。全部宮廷金壁輝煌,瑩潔絢麗,殿里裝飾設計古樸典雅華麗。全部觀看者務必寄放包和相機、手機,無袖背心和膝關節以上短褲者,不得入內。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相信大家對琅勃拉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麼,對於琅勃拉大家還知道些什麼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肆』 近代傣族人民的反帝反封斗爭
公元一世紀中後期,達光王國受到漢朝的擠壓,被迫將都城由怒江東面遷到怒江西面,怒江東面的領土被漢朝佔領。傣族先民被怒江一分為二,怒江西面的傣族先民忠於達光王國,怒江東面的傣族先民成為漢朝的屬民。而後幾年,西遷的達光政權不斷向南伸展,再次崛起並稱雄於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區,被漢朝稱為「撣國」。為避免漢朝(東漢)的進一步打壓,達光(撣)王國選擇與漢朝交好,漢朝也作出友善的回應,加強了兩國之間的關系。
公元三世紀初期,達光王國為抵抗驃人的進犯,將王城南移至伊洛瓦底江中游的蒲甘姆(今屬緬甸)一帶。此後數百年,傣族勢力不斷向南伸展,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區的很多部族被達光(撣)王國兼並。
公元六世紀中期,達光(撣)都城被驃國大軍攻陷,達光(撣)政權土崩瓦解,達光(撣)北部的混魯、混賴兄弟在勐卯(瑞麗)組織傣族軍民抵抗驃人進犯的同時統一了傣族各部,開創了另一個傣族政權——前果占璧王國。
公元七世紀時期,怒江西面的傣族在果占璧王國(即前果占璧)的統治下日益強大;怒江東面的傣族也在中原漢族勢力退出後形成了蒙舍(南詔)、蒙嶲等大大小小數十個邦國。
公元八世紀時期,洱海南部的傣族小邦蒙舍(南詔)通過戰爭兼並了洱海地區的其他小邦,之後吞並怒江西面的前果占璧王國及雲貴高原上大大小小的部族,建立了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傣族勢力開始延伸至雲貴高原每一個角落。強大起來的南詔與唐朝、吐蕃戰戰合合數百年,客觀上促進了傣族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領域的發展。
公元十世紀以後,傣族先民失去蒙舍(南詔)政權,傣族各部分崩離析。離洱海較近的傣族先民被河蠻人(白族先民)建立的大理王國納入統治;遠離洱海的傣族先民猶如一盤散沙,不斷受到外族的侵擾,怒江、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傣族不斷被緬人侵擾,瀾滄江中下游的傣族則陷入孟人的統治。
公元十世紀中期,伊洛瓦底江、怒江流域地區的傣族在前果占璧王族的主導下,恢復了果占璧王國(即後果占璧)。
公元十二世紀初期,蒙舍的傣族首領率傣族軍民南下抗擊孟人,統一了瀾滄江流域地區的傣族各部,並脫離大理王國在景洪建立勐泐王國。
公元十三世紀中期,蒙古大軍入侵傣族地區,後果占壁王國及勐泐王國先後被蒙古大軍佔領,導致傣族大量南遷西徙,間接增強了南部、西部傣族小邦的實力。阿洪王國統治了今印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蘭納王國統治了今泰國西北部、緬甸東北部地區,素可泰王國統治了今泰國中部、北部地區,緬甸北部的傣族也控制了緬族創立的蒲甘王國,成為今緬甸中部及北部實際統治者。
公元十四世紀時期,勐卯的傣族脫離蒙古人建立麓川王國,在與蒙古人的戰爭中逐漸占據優勢,統一了今雲南西部、西南部及緬甸西北部等廣大地區;琅勃拉邦的傣族王子藉助高棉人勢力統一了今寮國大部分地區;控制蒲甘王國的傣族分裂後又再次統一,建立阿瓦王國統治著今緬甸中部及北部地區;勐泐王國也在蒙古人衰敗後,恢復對雲南南部及寮國北部、緬甸東北部的統治。麓川王國開國君主思汗法
公元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各地傣族政權開始走向衰弱。漢族明王朝三次出兵麓川王國,緬族東吁王國吞並了傣族的阿瓦王國、蘭納王國、瀾滄王國、勐泐王國、阿瑜陀耶王國,阿洪王國開始了印度化進程。
公元十六世紀中至十八世紀中,北部傣族完全被漢族明王朝控制,之後又被滿族清王朝控制;南部的阿瑜陀耶王國則脫離緬族東吁王國再次崛起,蘭納、瀾滄成了阿瑜陀耶王國的屬國。
公元十八世紀中後期,緬族貢榜王國興兵入侵阿瑜陀耶王國,佔領蘭納、瀾滄,南部傣族又陷入緬人的奴役統治。1767年,披耶鄭信將軍趕走緬軍,在吞武里建立「吞武里王國」,蘭納、瀾滄也趁機脫離緬族獨立。1782年,披耶卻克里推翻吞武里政權,在曼谷建立「暹羅王國」,統一了吞武里王國、蘭納王國、瀾滄王國等南部傣族政權。
公元十九世紀,傣族的阿洪王國因宗教沖突元氣大傷,逐漸衰弱[2]。1822年,緬人趁機出兵攻佔阿洪王國,兩年後,英國人又將緬人趕走,將阿洪王國收為自己的殖民地。1885年,英國征服緬人後,佔領緬北的傣族地區。1893年,法國強佔了暹羅的屬國瀾滄(此時已分裂為琅勃拉邦、萬象、占巴塞三國)。
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企圖統一傣族地區的暹羅與日本結盟,出兵佔領緬甸北部的傣族地區。原瀾滄琅勃拉邦王也利用日本勢力,宣布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治下的傣族獨立,建立寮國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緬甸北部的傣族與緬甸南部的緬族聯合組建了「緬甸聯邦」,並由傣族貴族蘇瑞泰出任緬甸聯邦第一任總統;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區(印度東北)的傣族被獨立後的印度統治;原勐泐、麓川的傣族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成立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各級地方自治政府;寮國因世界冷戰爆發,成為東西兩大陣營角力的場地,在1975年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已改名為「泰王國」的暹羅成了美國最主要的盟友,君主立憲製得到鞏固和發展。
『伍』 瀾滄縣人口是多少
瀾滄縣於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瀾滄江西,毗鄰緬甸。1991年底人口45.1萬。民族有拉祜、漢、佤、哈尼、彝、傣、布朗、回等,少數民族占人口總數的75%以上。1915年置瀾滄縣,1953年成立瀾滄拉祜族自治區,1955年改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處橫斷山區南段,山區半山區佔99%。屬亞熱帶雨林氣候,年均溫18.9℃,年均降水量1643.4毫米。氣候垂直變化明顯。農產有稻、玉米、小麥、茶葉、菠蘿等。礦產有金、銀、鉛、鐵、煤等。特產筍絲、木耳、鳳尾掃把、多衣果脯。有公路通往雙江、西盟、勐海等地
『陸』 瀾滄縣人口是多少
瀾滄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地處西雙版納、臨滄、普洱三州(市)交匯處,全縣總面積8807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占總面積的98.8%,轄20個鄉(鎮)、158個村(居)委會,總人口50萬人。瀾滄的基本縣情可概括為「少、老、邊、低、富」:
『柒』 近代傣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
一、斗爭:
1、為了捍衛祖國的神聖領土,傣族和漢、景頗、佤等族人民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英、法帝國主義的侵略展開了多次武裝斗爭。這些斗爭配合了全國人民反帝運動,有力地打擊了侵略者,挫敗了帝國主義妄圖侵略我邊疆地區進而侵吞雲南的陰謀。
2、抗日戰爭期間,傣族人民又與全國人民一道,並肩投入了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武裝斗爭,為保衛祖國邊疆神聖領土作出了貢獻。1938年修築滇緬鐵路,耿馬土司罕富廷和孟定土司罕萬賢率領所轄的傣、佤等大小民族頭人親自指揮民工,參與修建鐵路的毛路。1942年5月3日起,日本侵略者7天之內便相繼侵佔了怒江以西的畹町、芒市、龍陵、騰沖約3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至此,雲南由抗日的大後方變成了抗日的前沿陣地。日軍佔領滇西後,各民族的抗日游擊隊與敵人進行了頑強的斗爭,其中有楊炳南為首的傣漢青年救國團、傣族土司刀京版領導的滇西邊區自衛軍、耿馬土司罕裕卿組建的耿滄支隊等。抗日戰爭中,滇緬公路是中國接受外援物資最重要的通道,被稱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大動脈」,傣族人民多次參與對滇緬公路的搶修,保證了道路的通暢。1944年,滇西抗戰轉入大反攻,終於在1945年1月20日,將日寇逐出國門畹町,最終奪取了滇西抗戰的勝利。滇西抗戰被譽為「創全殲守敵之典範,開收復國土之先河」,為全國抗戰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二、簡介: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捌』 在寮國,遇見世界上最長壽的民族——瑤族
旅遊 ,就是從自己待膩的地方,到別人看煩的地方。
寮國的勐賽,是個容易讓人錯過的地區。
寮國這片土地,也算是崎嶇坎坷。
公元1353年,法昂王朝建立瀾滄王國。
18世紀初,分裂成為琅勃拉邦、萬象、川壙、占巴色四個王國。
19世紀,漸漸被暹羅(泰國)統治。
其後,兩次淪為法殖地。
1975年,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國。
勐賽是寮國北方小城,很少有人特意來這里,即便有些來自中國的遊客會在這里歇腳,也無非是為了駕車趕往寮國最有名的古城琅勃拉邦。
寮國原是法國的殖民地,受法國人的影響很深,生活節奏很慢。
有的地方,慢的,甚至有點原始。
寮國烏多姆賽省勐賽縣,藏著一支古老的民族,他們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他們是世界上最長壽的民族之一,他們是住在竹樓木屋裡的瑤族。
房子里,裝滿了窮困,也裝滿了溫情。
我讀他們。
讀孩子問奶奶「天上太陽有幾個?」的求知。
讀媽媽摟著雙生孩面對生人時的警惕。
讀三代人一起面對鏡頭的安定。
天是藍色的,
天使是白色的,
藍天下的天使是灰色的。
路是褐色的,
路途是白色的,
路經過的路途是黑色的。
前路漫漫又茫茫,
此生潦潦又蒼蒼。
土地上矗立希望,
土地下尋埋飢糧。
小村莊,
大家庭,
沒有玩具可分享的孩子。
瘦老嫗,
胖樹精,
一連幾刀砍不斷的焦慮。
那麼合群,
那麼孤寂,
那麼看不清晰。
攝影家簡介
曾子強
文:木馬
攝影:曾子強
圖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素材源於網路,侵刪
『玖』 為什麼宜賓以下才叫做長江
長江古名江,又稱大江,六朝以後,通稱「長江」。近代不少國家把整條長江稱為揚子江。長江各段名稱和別名總計不下30種。一般常用的分段名稱有:
從江源至當曲口(藏語「曲」即「河」),長358公里,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
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長813公里,稱通天河;
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市岷江口,長2308公里,稱金沙江;
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荊江裁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里,為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
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市,因長江大部分流經四川省境內,俗稱川江,長1030公里。
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岳陽市城陵磯,因長江流經古荊州地區,俗稱荊江;
江蘇省揚州、鎮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揚子津渡口,得名揚子江。
人類從古至今,探尋的步伐從未停止過。人們為什麼如此熱衷於尋找河流的源頭呢?找到江河的源頭又有什麼意義呢?早在戰國時期《尚書·禹貢》中就有關於長江源頭的說法,《尚書·禹貢》全文只有1100多字,篇幅雖小但卻是先秦時期最富科學性的地理著作。其中導山和導水章節記述了全國山川分布大勢,這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部全國區域志。歷代研究地理的學者大都推《禹貢》為先祖。
專家:這個書裡面就記載長江就是「到江於岷江」。到長江發源地是今天四川省的岷江,那麼當然這個說法是反映了差不多近4000年以前中國當時的一些看法,後來人們已經發現有些不妥當,但是呢,它被尊為經典,神聖的經典!那麼就沒有學者敢輕言易改。
這是有記載的江源開端,這個開端是否正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先人在2000多年前關於江河流水的思考已經指向源頭了。盡管源頭何處還是茫然不得而知。在西漢的歷史記載里有人對岷山導江這個說法有了新的解釋,他認為書里記載的岷山不是嘉陵江所在的岷山,而是今天四川西部的松藩北部的岷山,這里正是岷江的發源地。岷江就是這樣被當做長江正源了,於是岷山導江這個錯誤便改頭換面繼續延續。相反,長江真正的幹流金沙江卻被人認為是支流。
專家: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它記錄說:「繩水出徼外、至棘道入江」,那麼這個話是說金沙江從宜賓進入了長江,這個記載沒錯,但是它錯誤的把金沙江僅僅是當作長江的一條小的支流,這個是記載錯誤的。相延著漢書地理志,班固漢書地理志的這個記載,後來到了北魏時期,有一個偉大的地理學家叫作酈道元,他寫了一部水經注也錯誤地相延著漢書地理志的記載,說「繩水出徼外,至棘道入江」這個說法。這個說法是不對的,為什麼呢?自古以來判定一條江河的源頭或者正源的標准都是以這條河的水流量河的長度來定,長的、水流量大的,就是這條江河的源頭。
金沙江的水流量明顯要比岷江大而且河長也要比岷江長,為什麼我們的祖先在論及江源時舍金沙江之遠而求岷江之近呢?有過這樣兩種解釋:一是班固或者酈道元根本沒有對這兩條江進行過實地考察,而只是從民間傳說以及古籍記載得出相關結論,這個推論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金沙江和岷江兩岸都是崇山峻嶺,即使在擁有現代交通工具的今天,要走完這兩條江也要付出巨大的艱辛。而在古代沒有道路也沒有交通工具,要進行實地考察更是難上加難。第二種解釋認為大禹在中國具有近乎神聖的影響力,在人們的心目中,大禹的故事以及大禹的論斷也都是不可推翻的真理,而班固和酈道元當然不可能擺脫此種局限。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長江從宜賓開始叫做金沙江,一直到雲南麗江,到了青海玉樹就到了長江的上游,這就是通天河流域。但是,通天河和金沙江有什麼關系呢?它和長江又有何聯系?
一件意外事件改變了人們對金沙江的認識。唐初的時候,唐王朝和吐蕃戰事不斷,為了講和,唐王朝昭告天下考試招駙馬,吐蕃使臣祿東贊機智奪魁,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迴文成公主,歷經千山萬水文成公主來到吐蕃,她協助松贊干布治理吐蕃,向吐蕃百姓傳授文化知識、生產經驗,為百姓針灸治病、阻止瘟疫的蔓延,文成公主被吐蕃百姓稱為救苦救難的白度母。當時,漢藏往來多途徑青海玉樹通天河一帶,說明當時人們對金沙江以上的通天河段已有相當了解,但是,當時的人們卻似乎沒有想到通天河流到下游就是金沙江,即古繩水也。
專家:最早的這個時候,朱元璋這個時代有一位高僧,他到西藏去取經,回來的時候路過青海,他親自看到金沙江是長江上源的這個事實。所以他寫了一篇望河源的文章,從現在我們所找到的文章當中,這篇文章可能是最早論述金沙江是長江上源的文章了。
這位去西域取經的高僧宗泐為我們給出了答案,由此可以說明,當時人們對江源的了解比唐代前進了一大步。那麼對於黃河之源,我們的先人又有怎樣的認識呢?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最早的記載是在山海經中,書中記載:「昆侖之丘,河水出焉」,意思是說,黃河的水來自於一個叫昆侖的地方。自此便有了河出昆侖之說。
山海經記載了中國古河道的諸多信息,但是沒有人知道這本書是誰寫的,寫作年代也始終沒有定論,成了一個不解之謎。著名詩人李白一句:「黃河西來絕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令河出昆侖的說法更加廣為流傳了。但是性情豪放的李白又給後人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以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再次解釋黃河。這又是怎麼回事?有人解釋說,其實這並不矛盾,「黃河西來絕昆侖」說的是黃河源頭的來源,而「黃河之水天上來」說的是黃河水體本身的來源,「來自天上」並沒有錯,所以兩者並不矛盾。還有一些人認為,「黃河之水天上來」也許只是李白的浪漫聯想而已。因為在古代乃至今天,人們經常會把天地引用到詩詞作品裡,那麼黃河之水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專家:到了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大家知道,在現在青海跟新疆那地方,崛起的一個吐谷渾這樣一個王國,那麼當時中原地區人跟他就有所交往,所以從那裡可能得到了一個消息,說這個河呢,不是從那裡流過來的,不是從昆侖山流過來的,而是從哪裡來的呢?而是從星宿海那裡流過來的。
唐貞觀九年,也就是公元635年,吐谷渾乘中原戰亂,不時騷擾內地,唐太宗派大將軍李靖、候君集率兵出擊,曾到星宿川達柏海山,望積石山觀覽河源,這里的柏海是指今扎陵湖,星宿川指此湖西面的星宿海。史書雖說他們觀河源其實還是沒有真正看到河源的正源,不過這是中原地區到達河源地區的最早記錄,這比過去的認識大大前進了一步。
專家:元代大家知道了,元代是第一次把現在藏族地區納入到中原王朝的管轄范圍,由於這樣一個情況,當時的元世祖忽必烈,就是元朝的奠基者,他就決定要在黃河的源頭去修一個城市,所以他就當時派了一個人叫都實,領著一些人到那兒去考察到底黃河的源頭在哪兒,有一個跟他一塊去的就是他的弟弟,都實的弟弟叫克克簇,這個克克簇他是一個翰林學士,就寫了一個書,叫河源志,根據河源志的記載看來,他當時實際上這個都實還是走到了星宿海,並沒有再往前走,所以他也沒有真正地考察黃河的源頭。
河源間的星宿海是黃河流經兩山夾峙間的開闊川地,沒有波浪、沒有濤聲,是人跡罕至的草灘上的水泡子,嫻靜如處子,大小不一,星羅棋布,一到晚上月光泄地,星光閃爍之下,這草灘上的水泡子也恍著群星,星宿海由此得名。星宿海離河源不遠了,但是星宿海卻仍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河源,縱觀整個人類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出,人類幾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離不開河流,從長江、黃河、瀾滄江到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每一條大河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在中國人心目中,長江、黃河、瀾滄江就是盤踞中華大地的三條巨龍,江河裡流淌的是中華文化的血脈,三大江河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徵意義。
在這張地圖上,除了長江、黃河,我們還能清晰地看到瀾滄江的脈絡,瀾滄江由青海進入西藏,再流經雲南,出中國國境後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然後注入南海。這是一條國際河流,在國外瀾滄江也被稱為湄公河,意為眾水之母、眾水之河。作為流經五國的文化走廊、天然水道,哺育著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兩岸生靈及萬類萬物,締造了東南亞地區悠久的文明。在中國境內,瀾滄江的知名度遠不如長江、黃河,可是因為瀾滄江承載、引領著歷史最悠久、地勢最高峻的茶馬古道,而蜚聲世界。
專家:從這個名詞來看,那麼因為中國大量的種植茶葉和茶葉出口是在唐以後,所以這條路看來可能是從唐開始開辟的,它在和西藏交易方面、中國和東南亞都是一條重要的文化交道,文化的通道,現在這條道應該說還有用。
從古至今,無數遊客進出瀾滄江,他們的足跡遍及整個瀾滄江流域,但是卻很少有遊客留下歷史記錄,只有兩個奇人在瀾滄江畔留下了游歷的蹤跡。第一位留下記錄的是來自歐洲的異鄉人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將中國向歐洲人作出報道的人,他在他的游記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記載了我國40多處的城市、地方。對當時中國的自然和社會情況作了詳細描述,因此,馬可波羅被譽為中世紀的偉大旅行家、中西交通史和中意關系史上的友好使者。馬可·波羅出生在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1275年, 21歲的馬可·波羅跟隨父親和叔叔經過三年的長途跋涉來到了中國元朝的首都大都,見到了忽必烈大汗,忽必烈非常高興,在宮內設宴歡迎並留下他們在朝中居住下來。
專家:馬可·波羅很聰明,他的語言能力特別強,他很快學會了蒙古語,他對元朝他也是很忠誠,所以當時忽必烈就任命他當了一個朝廷的官。他在元朝當官當了17年,到過幾次瀾滄江這塊兒地方,但是由於當時的條件,所以他沒有能夠沿著瀾滄江這個源頭瀾滄江往上去找源頭。
300多年後,第二位踏訪瀾滄江的人出現了,他就是中國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中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散文家、中國以旅行為畢生事業的第一人,出生在江蘇一個沒落士紳家庭,自幼聰慧過人、好讀書,徐霞客從20歲開始他的游歷生涯,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而走得最遠、費時最長,游記文章寫得最多最精彩的是瀾滄江、沙江及周邊地區,但是,他對瀾滄江本身卻幾乎沒有描述,這不禁令後人大惑不解,作為一代旅行家的徐霞客,難道竟然對瀾滄江沒有探尋的興趣?他如此痴迷於雲南,跋山涉水、艱辛無比到底所為何來?
專家:主要原因是兩個,一個他整個旅行30多年,他是一個人隻身旅行,自己帶干糧,自己走路,靠著兩個腳走路,瀾滄江的源頭是經過了高山峻嶺、急水急彎,他很難有這個條件往上繼續;二徐霞客是一個學者,他的學風是非常嚴謹的,他追求的是實學,他沒把握的話基本不講。
今天我們的攝制組探求瀾滄江的源頭依舊困難重重,這里自然環境惡劣,在溯源的路上,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陷車、挖車、推車在攝制組看來幾乎每天必須要做的功課。有時一天也就前進幾百米,到源頭僅僅60公里路程竟然要走8天,三輛越野車的避震都要更換,輪胎換了4條,發動機、風扇、皮帶2條,過了草灘路就是泥潭路,過了泥潭路又進河灘路,今天的我們有車,有充足的給養,有輔助的先進設備,尋找源頭尚且如此困難,更何況古人呢?
徐霞客是一個對探求江河源頭有極大興趣的人,他專門寫了一本書,叫作《江源考》,憑借自己實地考察得出的證據,在書中對長江和黃河的源頭進行了大膽的分析和更正,從而徹底改變了人們對長江源、黃河源的認識,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徐霞客在雲南瀾滄江金沙江一帶的游歷考察是為了實踐他一生中一個最大的夢想,糾正岷山導江說,從而確認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源,徐霞客可以說是第一個人,親自一步一步地走路探這個江源,探了江源之後他勇敢地寫出了《江源考》這篇文章。
專家:這篇文章原來有兩萬好幾千字,那麼現在只剩下留傳下來只有兩千來字,那麼非常地可惜,大部分關於他探江源的一些作為一個論文的記載沒有保存下來,但是僅僅從他保存下來的這兩千多字的江源考里邊,他明確地說明了這個金沙江是長江的正源,岷江只不過是長江的支流。
在當時,人們對金沙江通天河上源仍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徐霞客能作出這樣的推論,不能不說是一個認識上的飛躍,這為以後長江江源頭的探尋指明了方向。徐霞客的貢獻還不僅如此,接著,徐霞客根據中國山脈大勢與江河源流的關系,斷定黃河發源於昆侖之北,長江發源於昆侖之南,但是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他只到了雲南麗江,再未能溯江西上探明究竟,而對於瀾滄江,徐霞客則採取了巧妙的迴避態度,也許他根本就沒有想到過,黃河、長江、瀾滄江發源於同一個地方,三江源區域。也許,他因此而錯過了一個重大發現的機會。
到了清代的中晚期,西風東漸,邊患不斷,促使中國地理學有了長足之進,由於漢、藏、蒙等民族在青藏高原往來頻繁,人們對江河源的描述也越來越詳細,1704年,為了編制全國地圖,康熙皇帝派人探測青藏地區,不過因交通險阻、氣侯惡劣,他們都無法進入江源深處實地探查,只能作出「江源如帚,分散甚闊」的描述,把長江源頭地區的布曲、尕爾曲、當曲或楚瑪爾河等支流都當做長江源頭。這一次,雖然沒有真正確定長江的源頭,但是至少人們對源頭區域已經有了較直觀的了解,這次探測還包括了對黃河源頭的訪查。當時的清朝皇帝為了根治這條多災多難的大河,迫切需要對源頭的了解,他們越過扎陵湖、鱷陵湖後,到達星宿海,留下了星宿海之源「小泉萬億歷歷如星,眾山環之」的文字記載,以及一幅星宿海地形圖,再次肯定了元朝的結論,將星宿海作為黃河的源頭。這會是黃河關於源頭最終的認定嗎?從1707年開始,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法國傳教士白晉、雷孝思、杜德美率領中國測量人員用三角測量法在全中國實行大規模測量,達11年之久,於1718年繪製成皇輿全圖,這是中國運用近代測量法經過實地測量後繪成的第一本中國地圖集。在這本地圖集還分別為黃河、長江繪制了河源圖、江源圖。
專家:乾隆47年,1782年,這一年黃河在河南的青龍崗決堤,乾隆皇帝就派了阿彌達——也是一個侍衛,派他到青海的西寧去祭告河神,並且來探尋黃河的真正源頭,結果這個阿彌達就到了星宿海,他們還是延續了原來的河出昆侖的說法。所以清代的河源探索,應該說他又是突破了一步。
鉤沉歷史,在源頭的認定上一個有趣的現象,長江因為經有明文,岷山導江說,被錯誤地引用了2000年,而早在1300年前,即公元7世紀上半葉,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黃河正源的說法,卻一直被懷疑否定。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實,公元1704年清朝的拉錫都曾到過河源,望星宿海而止步,仍不知河源何處,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的河源考察隊,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此說存在了20多年,但爭議不斷。1978年夏天的又一次考察中,發現有三條河流匯入星宿海他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長,流域面積700平方公里,長約30公里。關於黃河源頭的結論又回到了公元7世紀上半葉的說法,卡日曲才是黃河正源,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簏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腳下有平靜的小湖泊,有泉眼,那時泉眼中湧出的清洌洌的泉水是黃河的源頭之水。20世紀70年代 中國有了根據衛星資料繪製成的三江源區百萬分之一的地圖,至此,第一幅精確反映三江源區山脈水系的地圖誕生,它為以後的實地考察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1976年和1978年的夏天,國家兩次組織江源考察隊,深入江源實地勘察後發現,長江上源伸入唐古拉山與昆侖山之間,有大大小小幾十條河流,較大的為楚瑪爾河、沱沱河、當曲,這三條河的比較是:楚瑪爾河水量不大,當曲的流域面積與水量最大,而沱沱河水量比當曲小,長度卻比當曲遠18公里,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沱沱河為長江正源。再沿沱沱河上溯至最上源,沱沱河又分兩支,東支發源於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側,海拔6621米,西支源出尕恰迪如崗雪山,海拔6513米,東支較西支略長,長江的正源頭應為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雪山。格拉丹東雪山上端是巨大的姜古迪如冰川,那冰川融水形成的點點滴滴便是長江的初始流出。
1978年1月13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這一江源考察的最新消息,同時還宣布長江全長不是過去說的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為世界第三長河。
我們的攝制組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格拉丹東冰川的腳下,在藏族同胞的帶領下,我們幾乎是在向冰塔林挪動,天空開始下雪了,雪夾在寒風中,不停地打在我們的身上,5公里多的路程,如果是在北京,我們最多也就是一個小時就走完了,可是在前往格拉丹東冰川的這5公里路程,我們走了5個多小時,在下午的2點30分,我們終於站在了第一座冰塔山的腳下,海拔高度是6400米。老天好像被我們的精神感動了,太陽從雲層的後面飛速地顯露出萬道光芒。陽光下,格拉丹東雪山顯得格外耀眼,正是這冰塔山上熔化了的冰川水一滴一滴匯集成滾滾的長江,並孕育了幾千年中華文明。
瀾滄江源頭的探尋,比長江、黃河要晚得多,1866年,有六個法國人從越南濕熱的森林出發,沒有任何瀾滄江的地圖資料,到了中國西南部的寒冷山區,長途跋涉,兩年之久,這是一次危險的旅程,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他們難以准確測定瀾滄江的長度,也無法提供充分的證據以證明源頭之所在。1994年,美國探險家米歇爾·佩塞爾與他的兩個同伴從玉樹州出發,沿瀾滄江尋找源頭,他們走了好幾天到了一個當地叫隆布拉的地方,認為那就是瀾滄江的源頭。米歇爾· 佩塞爾時年58歲,他付出了常人難以體會的艱辛,可他對瀾滄江源頭的認定卻被證明是一個錯誤。充滿誘惑的瀾滄江的源頭到底隱藏在哪裡?1999年6月,中國科學探險學會18位專家組成的科學考察隊踏上了尋找江源的旅程,只見瀾滄江源區河網縱橫水流雜處、湖沼密布,通過對扎那曲、扎阿曲的實測對比,認為扎阿曲應是瀾滄江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