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腸的種類介紹 國外好吃的香腸品牌
經常出現在生活中、屬於西方傳統料理的西式香腸,對生活中處處充滿香腸伯的中國人來說真的傻傻分不清楚!現在就透過文化歷史、挑選技巧以及料理方式,一起認識西方腸世界並品嘗西方腸料理美味。
香腸的起源
香腸、臘腸在英文中統稱Sausage,該字源自於拉丁文的salsus(鹽腌的意思)。文字紀錄香腸的出現是在西元前9到8世紀荷馬的史詩作品中。其後,高盧人發明了和現在形狀類似長圓筒形、但沒有分節的香腸,古羅馬人征服高盧人後便將這加工肉品及技術傳到歐洲各地。時至今日,香腸成了歐美常見的主要肉品,德國和義大利是目前香腸種類最多的國家。
香腸常見分類
雖然Sausage一字可翻譯為香腸或臘腸,但中文習慣將需烹飪過後再食用的新鮮腸稱為香腸,而風干過的腸製品稱為臘腸,另外也可以用「食用方式」和「加工方式」來分類。
依食用方式分類:
新鮮香腸︰傳統市場肉攤里比較常見,烹調過後才可食用。
微煮香腸︰一般超級市場里販售的多為此種半熟香腸,必須烹煮過後再食用。
熟香腸︰大部分可直接食用,少部分還是得加熱,大部分風干腸屬於此分類。
依加工方式分類:
新鮮腸︰單純將碎肉灌入腸衣,未經其他加工。
煙熏腸︰碎肉灌入腸衣後,再透過木材、水果、麵粉或谷類熏制增加香氣。
微醺腸︰製作過程和煙熏腸一樣,但煙熏時間較短,兩者口感差異不大,但微熏腸的香氣不如煙熏腸濃郁。
風干腸︰碎肉灌入腸衣後會多加一道在空氣中風乾的過程,增加香腸嚼勁,大多可直接食用。
國內常見的6種國外香腸
Salami 義大利臘腸:
Salami原意為「透過鹽腌與自然風干、混合多種香料與肉類的臘腸」,在文藝復興時期即是西餐料理中常見前菜,盛行南歐。後因義大利南部所製作的Salami名聲太大,現在多用Salami一字代表所有的「義大利臘腸」。
Salami可以製成冷盤食用,或是當做披薩配料。(Pixabay)
然而,經典Salami多以生豬肉灌入腸衣、風干製成,經過特殊乳酸菌發酵會產生獨特的香氣與酸味。此外,Salami外皮帶有一層黴菌,以略硬耐嚼的口感見長,風味偏咸、辛香料味明顯。常用於比薩製作,也可直接切片食用。
Pepperoni:
流行於美國,是Salami的變形,少見中文翻譯,通常消費者直接以Pepperoni稱之。1919年左右,該字第一次被用來指為香腸。
*註:什麼是變形?當香腸前面加上地名或國家名,像Frankfurter,多代表是該分類的原形或經典名稱,裡面配方無法更改,但後人喜歡在該類香腸加入其他食材,例啤酒、起士,則變為經典香腸的變形。
Pepperoni以鹽腌的豬肉或牛肉製成,和Salami最大的差異在於Pepperoni屬於輕煙熏的風干腸,顏色較淺、口味不如Salami來得重,不過加了Paprika西班牙紅椒粉或Jalapeno墨西哥辣椒,比Salami多了辣味,切片的Pepperoni常見於美式比薩。
切片的Pepperoni常見於美式配料。(Pixabay)
Chorizo 西班牙臘腸:
產地在西班牙,是種混合剁碎豬肉、脂肪、鹽、大蒜、香料和西班牙紅椒粉的香腸,可以風干腸或新鮮腸形式出現,中國常見的是風干腸的形式,外形有長有短、口感也有硬有軟。
除了西班牙,中南美洲也有,外觀偏紅,口感有甜有辣,端看西班牙紅椒粉的款式或當地墨西哥辣椒添加的種類而定。除了切成薄片直接食用、製作三明治,也可用炸或烤的方式當成其他菜餚的配料增加風味。
喬利佐(西班牙語:Chorizo,葡萄牙語:chouriço)俗稱西班牙香腸。(資料照)
Frankfurter 法蘭克福香腸:
原產地在德國法蘭克福,中國人最為熟悉,因中國最易購得。1749年第一份法蘭克福煎香腸的配方付印,1929年後被規定,只有法蘭克福當地的肉食加工廠才有權將其生產的香腸稱為「法蘭克福香腸」。
早期混合瘦豬肉和培根,灌入腸衣煙熏而成,而現今早已演變出許多變形款,尺寸、形狀和吃法皆有些微差異,牛肉屑、豬肉屑或是牛肚及豬心也可成為法蘭克福香腸的原料。口味酸、咸,烹調方式則有燒烤、燜燉、油煎和串燒。
法蘭克福香腸傳至美國後,常以熱狗的方式食用,因此也有熱狗腸之稱。(Pixabay)
熱狗是香腸嗎?
「熱狗(Hot Dog)」麵包里夾的香腸就是法蘭克福香腸的變形,至於「Hot Dog」的名稱由來眾說紛紜,馮炫傑比較常聽到的說法是:以前美國有個小男孩陪媽媽外出購物,途中請媽媽買了香腸,但香腸太燙,小男孩靈機一動,跑到麵包小販前買了麵包把熱騰騰的香腸夾進去、避免燙手。因形狀像極了太熱而吐舌頭的小狗,因而被稱Hot Dog。
Bratwurst 油煎香腸:
是德國最道地的國民美食,將茴香、豆蔻等香料混合蔬菜後,再灌入羊腸中製成。口味偏重、香氣強烈且顏色偏白、形狀細長,通常以火烤或油炸方式烹調。
用脆皮麵包夾著、再擠上黃芥末醬或番茄醬是德國人最道地的吃法。此外,煎到金黃的油煎香腸搭配煎過的洋芋和洋蔥,加上德國酸菜、搭配啤酒就成了最傳統的德國料理。
Bratwurst 德國油煎香腸多以油煎或燒烤,有時也用於和高湯或啤酒一起烹煮。(圖:維基共享)
Vienna Sausage 維也納香腸:
是法蘭克福香腸的變形,原產自德國,但後來的維也納香腸因產地不同,在外形上有著極大差異。在歐洲,維也納香腸多半又細又長(比一般的德國香腸都長),但是在美國,維也納香腸卻又短又小,主要以豬肉製成,偶而以火雞肉、雞肉或牛肉替代。
維也納香腸在歐洲、美國的體型有所差異。(Pixabay)
吃法上兩地區也有差異:歐洲的維也納香腸常被夾在麵包里食用;而美國的維也那香腸偏小,常被做為開胃菜或早餐,甚至超市裡也有販售維也納香腸的香腸罐頭,有民眾會直接把醬料加進罐頭裡面,把香腸當點心直接吃,也有人會加熱食用。
歐洲口味香腸
歐洲肉品的進口條件嚴苛,故市面上銷售款式多為台制或美國依香腸配方重製的產品。若有機會到歐洲旅遊,推薦可以吃吃看這五種充滿代表性的經典腸:
蘇格蘭‧ Black Pudding
來自蘇格蘭,以內臟灌制而成,外觀呈現黑色,吃起來則像快要烤焦的豬血糕,偏硬且扎實。多單獨食用,若前往蘇格蘭旅行可點一份Scottishbreakfast,一定可以嘗得到!
▲比中國的豬血糕還要黑的蘇格蘭黑腸。(圖源)
法國‧ Toulouse
土魯斯(Toulouse)當地所出產的香腸,在許多法國菜中常可見到,最有名的莫過於法國西南部傳統菜色卡蘇萊Cassoulet(扁豆燉肉)。
▲法國鄉村料理Cassoulet。(圖源)
瑞士‧ Cervelat
通常用豬肉與牛肉混合製成,必需經煙熏處理,Cervelat 在瑞士如同中國街頭香腸伯賣的台式烤香腸一般普遍,是瑞士人的經典回憶。
Cervelat 經常會切開,烘烤成這種造型。(圖:維基共享)
波蘭‧ Kielbasa
口感和食用方式都和德國的Bratwurst相似,以煙熏方式製成,是波蘭傳統佳餚,但吃法上一定會加上麵包。
長條狀的Kiełbasa。(圖:維基共享)
義大利‧ Zampone
產於義大利北部的摩德納(Modena),此款香腸把肉直接塞入豬腳所製成,是過年時不可少的傳統年菜之一,最常見的搭配扁豆lenticchie 一起上桌。其口感特色較為油膩綿細,並非人人可接受。
▲造型非常豪邁的Zampone。(圖源)
保存方法
香腸吃不完,「保持乾燥」是保存的不二法門。若拆封後的香腸因溫度降低而在原本的塑膠袋裡出水,放進冰箱前一定要把水倒出來,保持香腸乾燥。除了放在原有塑膠袋裡,為避免香腸放在冰箱時沾染到其他食物的氣味,可以在塑膠袋外面多包覆一個紙袋,或直接以錫箔紙包覆,都可達到隔絕異味之效。
2. 歐洲霸主太陽王路易十四當政時,法國宮廷宴會吃什麼
到了第三道菜宴會才真正進入高潮,牛肉、小牛肉、綿羊肉都可以作為第三道菜的主角,做法一般是烤、濃湯煮或做成肉餡兒。如果是烤肉的話,肉的中間要放入橙子、檸檬或橄欖讓烤肉更加鮮香,油而不膩。
接下來的小烤肉,材料多以鳥類為主,中世紀流行的天鵝、鶴、鷺在路易十四的年代已經被鴿子、雞、鴨所代替。供給國王的鴨都是在法國西北部魯昂飼養的,雞則是在勒芒飼養的,為了讓這些家禽吃起來更具肉香,喂養時還要添加一些植物香料在食物里。
當然,宴會中少不了魚類:最受歡迎的河魚是鮭魚和鱒魚,海魚則有鱈魚和鰨魚。
冷盤是晚宴的第六道菜。蔬菜沙拉搭配五顏六色的果凍,放在桌子中間。常用的蔬菜有蘑菇、捲心菜、洋薊、茼蒿,還有路易十四非常喜歡的小豌豆。
水果則是宴會的壓軸。精緻的水果籃、各式各樣液體或固體的果醬、裹著不同口味糖衣(有麝香味的也有龍涎香的)的茴香豆、非常受法國人歡迎的小杏仁餅,還有開始風行法國的巧克力等著各位客人。
好了,法國宮廷宴會的大致流程就是這樣了,您覺得他們的飲食文化,相對於我們天朝一向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是各有千秋呢還是孰優孰劣呢?您不妨給出您的意見,大家一起討論。
3. 西方人愛吃狗肉的傳統是從古希臘傳下來的嗎
古希臘時期,所謂西方文明的搖籃,對應我們周秦漢時期,就''明目張膽''的將狗肉用作祭祀用肉。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的醫生,希波克拉底,這位被遵奉為西醫之父的先賢就曾詳細記載了狗肉的醫用價值,而繼他之後的名醫狄奧克勒斯也經常將狗肉作為葯物開給患者,開食療之先河。
拋開情感的標准和宗教的標准,從環境的角度,考慮地球的溫室效應,也許,我們最不應該吃的是牛肉,全球的牛正在釋放的二氧化碳占溫室氣體總量的19%。
平心而論,每個歐美人究竟吃不吃狗肉我不知道,反正歐洲人把渡渡鳥,北美旅鴿、歐洲野牛、袋狼、大西洋海雀、藍羚羊,長毛小鸚鵡等等吃滅絕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瀕危物種皆是西方人造成的。而今天,這些西方人,卻喊起最狂熱的動物保護主義,並以文明自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噴我們中國人吃狗肉是野蠻行為。
感興趣的可以去網路,谷歌看看丹麥法羅群島屠鯨節和法國肥鵝肝的製作過程。也許他們真的不吃狗肉,嗯,狗肉。
4. 香腸起源於哪個國家
香腸
香腸:摩梭語伸布。把豬小腸洗凈後獎配好佐料的小塊鮮瘦肉從豬肚子中擠壓進小腸內,圈成8字形晾乾。摩梭人加工的香腸,其味道有獨特的鮮美和舉家旅行攜帶方便之優點。
四川麻辣香腸
豬肉:五公斤、洗凈切成大拇指大小、備用。
豬小腸(就是粉腸):反一面用鹽洗凈、最後用少許醋洗一遍(除腥)在反過來備用。
作料:辣椒面、花椒面自己喜好(多少)、鹽多放點(防止香腸壞掉)白酒四兩、白糖少許、味精少許。
材料:棉繩、鐵絲圈(腸口大小)針。
製做:把作料全部放到肉上面,戴上手套,使勁的拌均勻,腌十五分鍾,再用手攪拌一下就可以裝灌了、把腸子的一頭用棉繩紮好,把鐵絲圈放在另一頭,裝灌完成用針在腸子上面扎(放氣),最後把裝灌好的香腸用繩子紮成自己喜歡的長短,在掛起來,放在有風的地方吹五六天就可以吃了,呵呵好香。
蒜香孜然香腸
1)准備材料,瘦肉餡兒一碗,蒜幾瓣,黑胡椒粉適量,孜然粉2小匙左右,鹽適量。
2)蒜切成碎末,然後,和其他所有的材料一起,放入一個大碗里,孜然粉可以稍微多放一些。
3)把所有的材料攪和勻,然後,蓋好,放在冰箱里腌半個多小時,入味。
4)把調好的肉餡兒,搓成大小相等的小條(嗯,大小呢,比小手指稍微短點兒粗點兒)。為了順便吃些胡蘿卜,我把胡蘿卜去皮,切粗條,裹在肉餡兒里了,實在不喜歡的話,可以省略胡蘿卜。
5)煎鍋用中高火燒熱,把搓好的肉餡兒一個一個擺放進去,保持用中高火力,不要太大的火力。
6)一面煎1-2分鍾之後,翻面再煎1-2分鍾,關火出鍋。(注意:1)關於肉餡兒,我用的是火雞肉餡兒,也可以用瘦的豬肉餡兒,不建議用肥的肉餡兒,呵呵,咱們還是少吃肥肉吧.2)不喜歡看到蒜末的話,建議搗成蒜泥,拌進肉末里更好,我實在是偷懶,就只是切碎了.3)胡蘿卜也可以用其他的蔬菜條來代替,比如,芹菜條,菠菜梗之類的都可以。當然,不用任何蔬菜會更像香腸一些啦,我這樣做,只是想「見縫插針」地加點胡蘿卜.4)關於火力,不要太大了,容易外面煎糊了裡面還不熟。但是也不要煎的時間太久,煎得太久,肉餡兒里的汁水都煎出來了,乾乾的,口感就不好了。這個時間,要根據自己做的大小來適當調整一下,反正,剛一熟了就出鍋,就對啦.
如皋香腸製作新方
每根長約7寸,原料凈重9兩,曬干後約6兩左右。它的作法是:將*的前夾心和後腿部分精肉及足膘肥肉切成小方塊,放在木盆或瓦盆里,加盥、硝水拌和。拌好後,靜置30分鍾。這樣盥和硝水就慢慢地浸入肉里,然後再加糖、醬油、酒拌和,要拌得勻透。拌好後,將肉灌進大腸衣內,一面用針在腸上戳眼放出裡面的空氣,一面用手擠抹,並用花線將兩頭扎牢。這樣做,肉塊擠得緊,質量好。灌進肉的腸,掛在曬架上吹曬。一般約曬5個晴天(夏天只需二天),然後取下入倉涼掛。倉庫內必須通風透氣,好使曬後的腸子退去余熱,慢慢干透。涼掛一個月後就成成品了。
過去如皋香腸的配料是:每百斤鮮*肉(精肉70%,肥肉30%)配用食鹽70兩,白砂糖30兩,醬油20兩,大麴酒10兩,硝水10兩。為了保持和發揚民族遺產,使其更加美味可口,當地的香腸工廠改進了配料。現在每百斤肉多加糖20兩,醬油10兩,少加鹽6兩,酒4兩,香腸有僅更好吃,而且色澤也理加鮮艷了,外形美觀。
5. 清末的《時局圖》上為什麼用腸子.蛙來表示德國和法國
腸是德國香腸,上面英文——德國香腸的野心。
法國人被諷刺為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