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爺爺奶奶應該如何教育孫子
平民百姓中有太多人買不起兩套房。父母和子女、孫子住在一起,三代同堂,是眼下的 社會 現狀。子女們為養家糊口在外奔波操勞,不僅料理家務交給了老人,撫育孩子的責任也交付給了老人。據權威機構的抽樣調查,現在超過70%的年輕父母,把撫養教育孩子交由家中的老人承擔,而由爸媽撫養孩子的只佔不到30%。隔輩的老人成了帶娃的主力軍。爺奶要照顧孩子的生活,還要教育孫子的學習。這就派生出一個問題:祖輩對孫輩如何進行正確的教育。 祖輩對孫輩的教育可側重於思想層面。爺爺奶奶飽經人間滄桑,歷遍春華秋實,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智慧才能,他們對人生的理解更深刻、更具權威性。一個民族有傳統傳承,一個家庭也有傳統傳承。爺奶把自己一生總結的人生智慧和精神財富傳授給孫輩,孫輩吸取祖輩的人生經驗和教訓,發揚光大祖輩好的精神和作風,就等於是站在祖輩的肩膀上,他們的人生就有了更高的起點。 孫輩身上遺傳上輩人的心理基因,他們的 情感 世界往往有著父輩、祖輩的相似經歷。因此,爺奶的人生經驗的傳承對孫輩有著契合性和適用性,是 社會 教育、學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現代 社會 人心浮躁,很多優秀的傳統道德在逐漸的消失,一些急功近利和浮華的 社會 風氣正在影響著我們的孩子。祖輩們給孫輩講家國情懷,講艱苦奮斗的精神,講勤儉節約的美德。就顯得更為難能可貴了。 但是,爺爺奶奶撫育孫子,也有要注意克服的弊端。俗話說,人老隔輩親,爺奶疼小孫,因此老人會格外的疼愛孫子。如果無邊界放大這種心理,老人對孫子就容易產生溺愛和放縱。溺子如害子,現實生活中有著太多這樣的教訓。孫子6歲之前是智力開發、各種能力培養,以及良好習慣和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老人對孫兒百依百順,寵溺無邊,會讓孫子產生依賴心理,久而久之便養成依賴性,阻礙孩子獨立能力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養成。所以,爺爺奶奶要克服對孫輩非理性的溺愛,心腸要「硬」一些。當然,這並不是主張「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理念,而是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去做,孫子犯了錯誤要及時糾正。從而培養孫子的獨立性和責任心,增強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兒女與老人生活的時代不同,觀念也不同,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子女,更是有著父母親所沒有的現代理念。在教育孫輩的問題上,兩者之間是存在著矛盾的。此外,現在是信息時代,孫子從小就見多識廣,老人教育孫子的有些內容和方法已落伍。因此,爺爺奶奶也要與時俱進的,通過看書,參加各種講座,多學習教育下一代的知識和經驗。要多跟年輕人商量,聽取年輕人的意見,在教育孫子的內容和方法上,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的意見一定要統一。在教育孫子問題上,主角是他們爸爸媽媽,只要爸爸媽媽在,爺爺奶奶就要放手。爸爸媽媽對孩子有時操之過急,過於嚴厲,爺爺奶奶可背後溝通提醒,不能當面糾正。❷ 家長正確管教孩子的方法
家長正確管教孩子的方法
家長正確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是媽媽們的心尖,身為家長,我們需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家長正確管教孩子的方法的相關內容。
一、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
大聲責罵時,孩子「如你所願」能被嚇哭,但是次數多後,他就習慣了,每次被罵的時候注意力都是游離的,他根本沒有在聽,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
因此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威脅的次數多了,也就沒有效了。
二、吼罵孩子是白費口舌
罵孩子的壞處是,他一緊張,大腦會自動轉入逃生機制,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過一劫,父母就白費唇舌了。
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聲吼他,他將來在外面也大聲吼別人,這會使他沒有人緣,交不到好朋友,以後人生的路會很孤寂,而且你吼他,他以後也會繼續去吼你的孫子。
人都有好奇心,越是聽不清楚的,越會注意去聽。因此,要孩子注意聽你說話,不必大聲吼,只要引起他的動機,你越不要他聽見,他越會注意聽。其實最好的溝通方式是身教,因為太小的孩子還不能說理,當大人做給他看時,他便自然會學進去。
三、管教孩子,不用吼的用什麼?
1、耐心傾聽
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但是這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管教孩子,關鍵是要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從源頭下手,把原因除去。
此時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2、放下身段
同孩子做協商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但是這樣做往往會激化矛盾,叫他不要他偏要。這時,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總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
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3、讓孩子去體驗後果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你再怎麼吼叫也是無用的。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4、跟孩子講道理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
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5、給孩子另一個選擇當孩子犯了錯誤,你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說教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一個選擇。
也就是說,不要只說「不可以」,請指出一條可以的路來給他走。大腦好像一個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條從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他走這條路,你要先牽他的手走另一條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舊路許久不走,又被長出來的草蓋住,便看不見了。
有規矩
規矩決定成功,規矩不可破,制度不可無,無規矩不成方圓。
在教育路上,我們需要做一個「狠人」,不要總是心疼孩子而任由放縱。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這個世界上需要遵守規矩的事情還很多,當父母不嚴抓,孩子只會散漫,難以管教。
身為父母,我們始終要記住,嚴管孩子,是讓孩子懂得明事理、辨是非,是父母的責任。
不要總是滿足孩子
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要選擇性滿足,對於不恰當的要求要堅決拒絕,有原則的父母,才能培養出一個懂得控制慾望的孩子。
《管教的勇氣》里有句話:
教育孩子,小時候要狠管,長大後給他翅膀。
但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小時候沒人管,長大後管不了。
人生路上,父母需要指導孩子做正確的事情。
做孩子的榜樣
董卿說:你想讓孩子變成什麼,自己就得先變成什麼。
托爾斯泰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這就是育人先育己的道理吧。
孩子就像一片白紙,父母是第一個下筆的人,父母的樣子就是孩子的樣子。
法國兒童教育專家馬克·雷諾研究指出幼兒教育的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其中之一是樹立家長的權威,善於向孩子的「任性」說「不」。因為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而教導他們分辨是非則是父母的責任。
作為父母,我們是一個家庭的護航者,需要權衡考慮生活各個方面,為家庭的發展做出正確決策,為孩子的未來做出合理的規劃,但是這些,以孩子的認知,他們是很難理解的。所以,我們可以去傾聽孩子的苦惱,允許他們合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在某些事情上給予他們適當選擇的權利,但是不必刻意的去追求平等,事事和他們商量聽從他們的意見。
一個孩子誕生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在他18歲以前,我們就是權威、是監護者,都是需要為他負責任的,我們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只強調完全的「尊重」而疏於對他們的管教,也就徹底的失去了教育他們的機會。結果就是造就一個不尊重權威、沒規矩、沒教養、自私自利的人。這樣的孩子,以後在學校和職場都會受更大更多的打擊。
守住父母的本分和角色,幫助孩子確立界線和規矩,在不傷害和羞辱孩子的前提下,完成對他們的管教,這才是對他們未來最大的負責。
一、和孩子做朋友,不採取過激行為
正確地教育孩子就要放下姿態,主動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一直表現得高高在上。家長要經常與孩子進行深入、親密的交談,傳遞出自己對孩子的愛。
此外,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們要首先平復自己的情緒,切忌對孩子採取過激行為,不論青紅皂白先來一陣棍棒教育,而是要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分析、解決問題。
粗暴地對待孩子不僅無法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還會讓他們內心留下陰影,性格也變得偏激。
二、多給孩子一些陪伴
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父母的愛和陪伴,只有在爸爸媽媽的精心教導和陪伴下,孩子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養成良好的習慣。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迫於生活的壓力,不得不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過來幫忙看孩子或者直接將孩子留在老家。
這樣的話,父母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會對他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父母要更加用心地對待孩子,平時多和他們溝通、交流或者多視頻、打電話,及時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讓他們感受到即便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也依然在關心和愛著自己。
三、家長要做好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有很多書香世家就是如此,父母素質高、德行好,孩子自然而然也很有教養。
相反,如果在一個烏煙瘴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孩子也很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學會尊重孩子
孩子雖然要依附於父母成長,但他們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別人的尊重,比如:
尊重孩子的興趣——興趣是不斷激發孩子創造力的內在動力,當孩子表現出對於某一方面的興趣時,家長切忌扼殺,而是要進行鼓勵,讓興趣助力孩子學會一項新技能;
尊重孩子的人格——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也不要過度責罵,而是要幫助他意識到錯誤,並指導他們進行改正,避免下次再犯;
尊重孩子的意見——當家庭中需要作出重要決定時,別忘了問問孩子的意見,尤其是關繫到他們身的決定。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被尊重,以後也能成長得更加自信和優秀。
孩子猶如一張白紙,長大成材全靠父母的細心教育和培養。家長們學會以上四點,不但可以讓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也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在孩子在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長大。
❸ 0-3歲寶寶早教 法國家長都教些什麼
【導讀】:3歲以內是寶寶性格和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這時候家長的教育培訓非常重要,國內的寶寶在爺爺奶奶的嬌慣式早教,可是法國家長的早教方式卻有很大不同,他們不但照顧孩子親力親為,在孩子的早教方式也非常值得我...
3歲以內是寶寶性格和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這時候家長的教育培訓非常重要,國內的寶寶在爺爺奶奶的嬌慣式早教,可是法國家長的早教方式卻有很大不同,他們不但照顧孩子親力親為,在孩子的早教方式也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我們來看看法國人在孩子0-3歲這個階段早教都教什麼呢?
眾所周知,法國人以他們的自由平等言論自由而聞名,但眾所不知的是他們嚴苛、且有些不近人情的傳統家庭教育,繁瑣的禮儀,嚴格的禮貌,「從娃娃抓起」的絕不含糊。而且法國人對於自己國家的傳統教育延續一貫的優越意識,非常難得的,他們只對英國的教育服氣,雖然他們並不喜歡這個國家和他們的人,但是他們也實事求是地承認:英國紳士是經得起考驗的,英國的家教是地道的。
(我說的是傳統家庭的教育模式,有好些家庭是反傳統的且沒有什麼家教理念的,這不在我的講述范圍之內。)
細細講來,法國人在孩子0-3歲這個階段早教都教什麼呢?
(一)獨立睡覺
在法國的大多數家庭里,孩子還沒有出生時大人們已經把嬰兒房准備好了,無論這個家庭的住房是幾室幾廳還是一室一廳,嬰兒房間一定是單獨的,孩子再小、住房再緊張,只要條件允許哪怕父母在客廳睡沙發牀他們也不會和孩子在同一個房間,更不用提同一張牀了。
兒童房間裡面的用品一應俱全,而這當中的重中之重是一個安全而舒服的嬰兒牀,寶寶從醫院回到家裡就直接被安放在這個小小的牀鋪上,嬰兒從一下生就有自己獨立休息的空間,從來沒有媽媽當「人肉泰迪熊」,也沒有理所當然的夾在爸爸媽媽的中間,更沒有和媽媽分享一張牀、把爸爸擠到客房或是沙發上去的說法。
除了爸爸媽媽會在半夜需要喂的時候到寶貝的房間給奶喝,不然睡覺這種事在嬰兒在第一時間就是獨立完成的。
(二)獨立吃飯
法國人訓練孩子們獨立吃飯到底有多早呢?我個人的感覺是能有多早就有多早,只要他們認為孩子們自己可以握住勺子了,並且知道手和口的配合了,(不至於一勺子直接送到鼻孔里)那麼她們就會讓孩子們自己吃飯,吃多吃少並不是很重要,到底是用勺子規矩地、干凈地吃還是用手不規矩的抓著吃或是特別埋汰地吃,法國的家長都不會跟小寶寶計較,他們在乎的是寶貝知道在吃飯的時間、在飯桌上和家人一起共度吃飯的時光並獨立地吃飯,他們還會演示給需要學會咀嚼的寶貝們看什麼是咀嚼的動作,從而確保她們不會因為狼吞虎咽而卡到。
(三)學會說「謝謝」和「請」
關於這兩個詞的教育也是得追溯到剛剛會說話甚至是不會說話的時候,只要家長們認為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可以明確的體會這兩個詞的含義了,父母們就會在第一時間強調這兩個詞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地使用和反復地使用。如果在會說話的年紀在該說「謝謝」和「請」的場合卻故意不說,那麼家長們是絕對不會妥協的。
(四)尊重生命
法國的家長大多都熱愛自然,遇到休息天或是野營,或是在院子里修剪枝葉、務農等,孩子們參與時家長不會因為孩子們年齡小就允許他們有意的弄死小動物、踐踏花草,他們認為自然界都是有生命的,人類做不到保護所有,但最起碼不能破壞。
(五)不大聲喧嘩
公眾場合,除非是大家共同暢所欲言,不然法國的家長不會容忍孩子們發出高過一定分貝的聲音影響別人的。他們當然也不指望小小孩子可以真的像成年人一樣自律到什麼程度,但是不斷的提醒和反復的糾正足以證明父母對於這件事的重視。所以大多數法國孩子都沒有大聲喧嘩的習慣,也可能是胎教使然吧,甚至連小baby都不亂哭。
(六)愛上圖書館
關於法國的圖書館我是一定會單獨寫篇文章記錄的,因為法國人對於知識的尊重和對於書的熱愛以及圖書館服務的人性化都會讓人覺得「與書相伴」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法國的多子家庭很普遍,媽媽們都會在每周固定的時間領著大的推著小的去圖書館借書、還書、講故事、看書、參加圖書館活動。。。。。有些寶寶連坐都不會,但是媽媽依舊會把寶寶放在腿上,坐在寬敞、明亮的圖書館里跟寶寶靜靜地翻書,為的就是讓孩子體會這種書香的氛圍。
(七)尊重隱私
六六6個月大的時候我第一次獨自帶著寶貝來到法國看連爸的家人,孩子爸因為工作的原因沒有同行,那時候的我一句法語也不會說,他們家人的英語又十分的有限,所以大約兩個禮拜,我過著好像啞巴一樣的日子;但就是因為沒用語言溝通,我有好多的時間用眼睛觀察到了好多的細節,其中一件事情我的影響非常深。
那天我抱著六六到連爸的哥哥嫂子家,他們家的老二比六六大11個月,也就是個1歲半的樣子。小丫頭有著這個年齡孩子所有的特點,活潑、好動、熱情,並且非常高興家裡來客人,里出外進的忙的不亦樂乎。
我把六六的嬰兒包放到了門廊里,老二里出外進的時候非常想去碰這個包,我看到了並沒覺得有什麼問題,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新事物好奇不太正常了嘛。可是連爸的哥哥看到這一幕立即一字一句的說:不許碰,這個東西不是你的,不許碰。老二果真沒碰。
過了一會,老二又開始圍著那個包轉,孩子爸看到了這一幕又是一字一句的提醒說:不許碰。這個不是你的。老二又無奈的走了。
等到老二第N次走到這個包周圍想碰的時候我提議要不就把包放到別的位置吧,不然她總想碰,而且孩子爸還得不厭其煩的重復同一句話。
連爸的哥哥用費勁的英語說:不用放到別的位置上,她必須明白有些東西就是不能碰的,而且這些東西也不會改變位置,但是她必須得學會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該知道的、不該碰的就不許碰。
我建議:要不然就讓她看看吧,裡面也沒有什麼她不能看見的。
連爸的哥哥堅決不同意:問題的關鍵是這個東西不是她的,她就是不可以動。
好吧,我放棄了。人家孩子確實沒有因為自己是「什麼什麼敏感期」而得到特許去看一個無關緊要的嬰兒包,別人的東西就是隱私,小小的年紀也需要懂得的道理。
------
除此之外,大多數法國人覺得即使在家裡,如果門是關的,進門之前一定要敲門,有人在衛生間你年齡再小也要敲門而不可以奪門而入。。。。
(八)餐桌禮儀
也許你不信傳統家庭的法式餐桌禮儀都是從寶寶可以熟練的自己應付吃飯就開始訓練了,規矩如下:吃飯時胳膊肘不許抵在飯桌上、嘴裡有東西不可以說話、用叉子取食物時一定要胳膊擡起而不是頭低下、通常不可以提前下座等等等等
一頓飯吃下來怪累挺的。。。。
(九)說話時口氣自然而禮貌
我們中國的兒童都會有奶聲奶氣這一說,我見過即使快10歲的孩子還是奶聲奶氣地說話,這點上法國家長是不會允許的。他們教育孩子要自然地說話,要禮貌地陳述,當然了,孩子們如果因為年齡和見識的限制而說出一些比較荒唐的言論這些家長是不會計較的,他們不能接受的是我們說的那種「嗲」和「嬌嗔」,法國的家長認為如果一個人的舉手投足和自己的年齡不相符,哪怕她/他年齡不大、他們也會有微詞。所以,訓練自己的孩子好好說話,也是他們的早教課程之一。
(十)學會等待
法國的媽媽給孩子吃飯、餵奶是按照時間來的,時間沒到,即使寶寶哭鬧了,他們可能會跟寶寶聊天但是幾乎不會提前喂;如果時間快到了,已經在准備吃飯或是吃奶了,寶寶哭鬧不止,家長多半會輕聲細語且語氣堅定的對寶寶說:寶寶,你一定是餓了吧,媽媽已經在給你准備了,你再稍稍等一下下就好了喲。。。。。
如此這般的交流,寶貝們到後來也都不會因為到點差一口吃的沒吃上而大發雷霆。
在超市裡,很少見到法國小朋友因為家長沒給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哭鬧的,家長就是沉著的解釋:現在不是聖誕節也不是生日,還沒到買禮物的時間,不可以買。通常他們的孩子都不會多廢話。
(十一)獨處的能力
他們的家長並非好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冷漠,他們也非常愛的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確實會強調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獨處--------並不是說辭職在家照顧你你作為寶寶就要24小時貼在媽媽的身上,並不是說大人們都愛你,你就無時無刻的夾在所有人的當中;法國的家長會強調讓孩子們自己待上一會,無論是看一本書,還是做一個游戲,或是自己啃腳丫,再或是看天棚。。。。總之,這段時間是寶寶自己的,相對的,有一段時間是大人自己的。
(十二)溝通的力量
這詞兒用的有點大,但是意思卻並沒有偏差。
舉個生動的例子。
那時順順還不到3歲,一次他雞頭白臉、痛哭流涕地從院子里跑進家跟我說六六怎麼欺負他了。我聽得一頭霧水,這時連爸走過來一字一句的對小二說:你慢慢說。你如果沒哭完你就再出去哭會,你如果想說話就把眼淚收起來說,你一邊哭一邊說你覺得誰能聽明白。
接下來小二神奇的收入了眼淚,在連爸的提醒下深呼吸了一下,之後不那麼激動的對我們解釋了六六搶他的東西了等等等等。
連爸聽完後並沒有馬上出去當判官,而是跟順弟解釋:以後記住,你做到好好地、清楚地說話大家聽懂了也可以盡快的幫助你;你呲牙咧嘴地說些誰也聽不懂的話,讓大家都很著急的。在家裡是這樣,將來在學校更是這樣。
這之後,順順連哭帶說的次數越來越少,每次要說的時候都能盡量的收起「激動「的心情而盡量平靜的敘述事情經過。這個過程是從3歲之前就開始訓練的。
這就是法國人的早教觀念,他們沒太有人早早的送孩子們去學英語和畫畫,他們早早開始進行地都是貌似跟知識無關的行為習慣教育。
法國人的早教理念也並非是各家各戶都一樣,但我總結的這些還是有很大覆蓋面的。
在給兩個順六」早教「和」繼續教育「的這些年頭里,順六爸媽----一個中國人一個法國人經歷了怎樣的分歧、妥協、溝通和最終的共識我真恨不能寫本書。上述的這些條都實實在在地在我家經歷過並經歷著。
大家看看吧,或許能給你些小啟發。
❹ 西方老人真的不幫子女照看孩子嗎
和咱們中國的老人比起來,西方的老人活的更加瀟灑,他們在退休以後,既不會和孩子住在一起,也不會幫忙照看孫輩,而是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要麼就是出去旅遊,反正不會和中國的父母一樣,把照顧孫輩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也正是中西方的觀念不同,所以西方的父母在老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是百分之百的都要去養老院的,因為西方國家根本就沒有兒女養老這一說,父母生養孩子,只是一種樂趣,但不是責任,而同樣兒女也沒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這在咱們中國人真的是不能接受的,但這就是歐美西方國家的真實寫照。所以西方國家的老人相對來說比中國老人瀟灑幸福,但是到了晚年由於沒有子女的照顧而倍感孤單,這是觀念不同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