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的發展史
早在對於電有任何具體認知之前,人們就已經知道發電魚會發出電擊。根據公元前2750年撰寫的古埃及書籍,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它魚的保護者。大約兩千五百年之後,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自然學者和阿拉伯醫學者,才又出現關於發電魚的記載。
1832年法國人皮克西製造出世界第一台試驗性發電機。1850年英國斯旺用紙碳製成燈絲泡問世。1866年德國西門子制出可應用的發電機。
1879年10月21日,美國愛迪生(和英國約塞夫·斯旺)都研究碳質燈絲電燈泡。愛迪生經千餘次的試驗用碳素燈絲的白熾燈泡得到了實際應用,故稱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傑克·基爾比於1958年和羅伯特·諾伊斯於1959年分別獨立發明集成電路。現今,大量晶體管、二極體、電阻器、電容器等等電子原件都可以被裝配在單獨的集成電路里。
電真正的應用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直到20世紀21世紀才真正的走入平常百姓家。
起電現象
摩擦起電,是通過摩擦的方式使得物體帶上電荷的物理現象。摩擦起電的步驟,是使用兩種不同的絕緣體相互摩擦,使得它們的最外層電子得到足夠的能量發生轉移,摩擦起電後兩絕緣體必帶等量異性電。
靜電吸附,是當帶靜電的物體靠近微小的不帶靜電的物體時,微小物體表面的自由電荷發生轉移,感應出與帶靜電物體相反的電性,而被吸引貼附於帶靜電物體上。利用靜電吸引輕小物體的原理,可以達到吸附工業粉塵的效果。
靜電感應,是指導體中的電荷在外電場的作用下在導體中重新分布的現象,由英國科學家約翰·坎通和瑞典科學家約翰·卡爾·維爾克分別在1753年和1762年發現。
靜電屏蔽,是指對於一個接地的空腔導體,外接電場不會影響腔內的物體,腔內帶電體的電場也不會影響腔外的物體。
靜電屏蔽的應用很廣泛,例如電子儀器外的金屬網罩、電纜外層包裹的金屬皮等都是用於防止外部電場對內部的影響。需要注意,如果外部的電場是交變電場,則靜電屏蔽的條件不再成立,另見電磁屏蔽。
⑵ 電是誰發明的
1、電是被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
2、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人為規定的),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
3、1752年,富蘭克林提出了風箏實驗(。其他科學家在實驗中,將繫上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雲層中,被雨淋濕的金屬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證明了空中的閃電與地面上的電是同一回事。後來他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4、富蘭克林讓別人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富蘭克林對電學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通過設計1752年著名的風箏實驗,「捕捉天電」,證明天空的閃電和地面上的電是一回事。
(2)法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用電的擴展閱讀:
1、物質中的電效應是電學與其他物理學科(甚至非物理的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物質中的電效應種類繁多,有許多已成為或正逐漸發展為專門的研究領域。
2、電的發現和應用極大的節省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使人類的力量長上了翅膀,使人類的信息觸角不斷延伸。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兩方面:能量的獲取轉化和傳輸,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
3、電的發現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的革命,由它產生的動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斷的釋放,人對電的需求誇張的說其作用不亞於人類世界的氧氣,如果沒有電,人類的文明還會在黑暗中探索。
⑶ 電氣時代是什麼時候到來的
18世紀60年代人類開始了工業革命,並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00多年後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又有一次重大飛躍。人們把這次變革叫做「第二次工業革命」,今天所使用的電燈、電話都是在這次變革中被發明出來的,人類由此進入「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strial Revolution)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
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特徵為自動化。
⑷ 電的發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今日的世界已是電的世界,我們幾乎沒有一天可以離得開電。早上起來,被用電池驅動的鍾吵醒,扭開電燈,掀開暖和的電毯被,打一個呵欠,開始了忙碌的一天。而這一天沒有電,你會覺得忽然變得無所事事,因為大部分的工作都得停止。沒有電,洗衣機不能用,衣服不能洗、不能烘、電視不能看;電腦不能打;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不能亮等等。看樣子這真是一個寸步難行的世界。
電的發明和應用是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而開始的。
在電力的使用中,發電機和電動機是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則是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早在1819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就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現象。1820年,法國科學家安培根據奧斯特的報告,對磁場與電流之間的關系作了進一步的整理與研究。他認為,兩條電線平行放置的時候,電流流動的方向相同時,會相互排斥;相反,則會相互吸引。如果將電線繞成線圈,通電後,線圈就會像自然的磁石一樣。現在,安培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成為電流強度單位的名稱。大約在同一時期,德國人歐姆發現了電阻定律:導體上存在著一種阻力,隨著它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隨著截面面積的增加而減小。電阻的存在使電流隨著電線長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弱。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法拉第是近代電磁學的奠基人,他的發現為電的應用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從19世紀60年代起,出現了一系列的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但是,這種直流發電機還不夠完善。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電力開始被用來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氣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話、電焊、電鑽、電車、電報等,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各種電動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出現,導致了對電的大量需求。同時,把電力應用於生產,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同年,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創建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連接成網路。隨著對電能需求的顯著增加和用電區域的擴大,直流電機顯示出成本高、易出事故等缺點。從19世紀80年代起,人們又投入了對交流電的研究。交流電具有通過變壓器任意變化電壓的長處。1885年,義大利科學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轉磁場原理,對交流電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創制出三相非同步發電機,這種比較經濟、可靠的三相交流電迅速得到推廣,電力工業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電力照亮了城市和農村,為工廠和礦山提供了方便靈活的強大動力,成為生產、交通運輸、通訊等全面轉向工業化的決定因素。
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不僅為工業提供了方便而廉價的新動力,而且有力地推動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誕生。以發電、輸電、配電為主要內容的電力工業和製造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電線電纜等的電氣設備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列寧指出:「電力工業是最能代表新技術成就,代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資本主義的一個工業部門。」隨著電力的廣泛應用,人類社會由蒸氣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⑸ 用電的一種 發明歷程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用電來看東西」是許多科學家的夢想。為此,他們進行了卓越的努力。那時,他們還不知道他們要發明的東西叫電視。
回顧電視的發明歷程,我們發現:電視不是某一個人在某一天突然發明的,而是許多科學家、發明家幾十年的勞動成果。
以下是電視發明的大事記:
1844年,有線電報:
1844年5月24日,美國人塞繆斯·莫爾斯用電碼從華盛頓特區向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傳送了一句話:「上帝究竟創造了什麼」。兩地之間架有銅線,相距只有20英里,但從此開始了現代通訊的新紀元。
1895年,無線電報:
1864年,蘇格蘭人馬傑姆斯·克拉克·克斯韋爾提出了電磁波存在的理論。1888年德國人海因里希·赫茲在實驗室里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所以,電磁波振動的頻率是以「赫茲」命名的。我們今天叫它無線電波。
義大利人古力英·馬可尼自己製作了一套產生無線電波的裝置,1895年成功地發出了無線電報,激起了人們對無線電前途的極大熱情。
1906年,無線廣播:
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J·安布羅斯·弗萊明發明了電子管。1906年,美國人德·弗雷斯特將弗萊明的二極體改進為三極體。當年聖誕之夜,行駛在大西洋上的輪船報務員從無線廣播中接收到了聖誕歌曲,這是R·A·弗森頓從美國馬薩諸塞州發出的。電子管後來為晶體管所代替,使接收機體積更小,性能更可靠。
1922年底,美國已有500多家廣播電台開始播音,家庭收音機售出達200萬台之多。至1930年,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了廣播電台。
1935年,E·A·阿牧斯特朗發明了一種不受雷電干擾的無線電廣播——調頻廣播(FM),它也可用來發射電視信號。
1925年,機械電視系統:
1925年10月2日,英國科學家約翰·洛吉·貝爾德利用其發明的機械電視機,成功地進行了發射和接收電視畫面的實驗,由此被後人稱為「電視之父」。但在他以前,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明為他的機械電視系統奠定了基礎。這些科學家是:發現化學元素硒的瑞典科學家布爾茲列斯、發明硒元素光電效應的英國科學家約瑟夫·梅、發明機械掃描羅盤以解決圖像傳送問題的德國科學家保羅·尼普柯夫、發明電子顯像管的俄國教授鮑里斯·羅津等等。據統計,從1919年到1925年,各國科學家提出的有關電視的發明專利申請達100多項。
1927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使用有線方式傳送電視節目,播出了當時的聯邦商業部長赫伯特·胡佛的演說。1932年,英國科學家休恩伯格發明了電子電視攝像管。1921年,年僅15歲的美國男孩P·T·法恩沃斯向老師展示了他的電子電視系統草圖,9年以後,他取得了電子電視裝置的專利。電子電視很快地取代了機械電視系統。
1936年,電視台:
1936年11月2日,是電視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電視台,正式播出電視節目。我們通常把這件事看作是電視的發端。30年代建有電視台的還有前蘇聯和美國,都在1939年。但同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阻礙了電視的發展。戰爭結束後,電視事業迅速進入繁榮時期。法國、荷蘭、德國、比利時、波蘭、義大利、墨西哥、古巴、阿根廷、委內瑞拉、加拿大、多米尼加、日本、菲律賓等國紛紛在1949~1953年之間建立了電視台。
1954年,彩色電視:
電子電視的第一代是黑白電視。從20年代至50年代,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致力於研究彩色電視。1954年美國正式播出彩色電視節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開辦彩色電視的國家。進入60年代,日本、加拿大、法國、聯邦德國、前蘇聯、英國也開辦了彩色電視。到1991年,全世界169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50個建立了電視台,其中142個播出彩色電視,包括中國。
1958年,中國電視:
中國的電視起步於1958年。5月1日,中央電視台的前身——北京電視台試驗播出電視節目。9月2日正式播出。早期的電視節目非常簡單,大多數是新聞片和紀錄片,所以,有些人叫這個時期為「新聞紀錄片時代」。電視觀眾也很少,因為電視覆蓋率極低,開始的覆蓋面只有北京的一半,而當時全北京只有50架電視機。沒有人知道電視播音員是誰,在那個時代,也沒有電視明星。
中國電視發展的黃金時代是在80年代。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使電視終於有了飛速發展的機會。1980年,全國有電視台38座,到1990年,則有了509座。1980年,全國平均每100人只有0.9人有電視,但到1990年,平均每100人中有16個人有了電視機。1995年,電視台已達到837座,中國有電視機的人將近3億。現在全國約86.2%的人口可看到電視。遠不象50——60年代,大部分人都看不到中央電視台的節目。
1962年,衛星和電視廣播:
當用微波技術進行遠距離傳送時,電視播出常常受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影響,所以,在60年代以後,各國利用通信衛星傳送電視節目。1962年7月10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通信衛星「電星一號」,將電視節目傳送到大西洋彼岸。
1964年國際衛星通信組織成立,於4月6日發射了第一顆國際商用同步衛星「國際通信衛星1號」,為北美和歐洲之間傳送廣播電視節目。一些專家指出,「國際通信衛星1號」標志著世界正式進入了衛星通信時代。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號」宇宙飛船登上月球。電視通過衛星轉播了登月實況,全世界大約有47個國家和地區的7.23億人觀看了這次衛星電視轉播。
從1984年起,我國也開始發射衛星,或租用國外衛星提高電視覆蓋率。到1990年,中央電視台一、二套節目由國內衛星傳送,教育電視台一、二套節目由租用的國際通信衛星傳送。同年4月,中國還替亞洲通信衛星公司發射了「亞洲一號」衛星。1992年10月1月,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通過「亞洲一號」衛星正式播出,節目可傳送到港澳台地區。1996年,全國除中央電視台外,有17個地方電視台的節目上了衛星。
今天,新的發明層出不窮,對此我們早已習以為常,所以我們簡直無法想像那時的一項發明給人們帶來的震動、驚訝和狂喜。莫爾斯發明了電報,當地的一家報紙寫道:「相隔數百英里的人,可以立即互相交談,這種石破驚天的大事,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簡直就不能相信」。當時,許多人圍住辦公室,他們保證「不出聲,不擁擠,不在乎是否看得懂,只想看一眼,然後告訴別人說他們看過電報機了」。1858年,當大西洋海底電纜連通了美國與歐洲時,紐約竟爆發了盛大的慶祝遊行,出現了許多激動人心的場面。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首次正式播出電視節目時,演員為慶祝電視誕生唱出一首《電視之歌》:
這奇妙神秘的光束,
是關於我們的故事。
這里的聲音和圖像從空間傳向你
帶給你一片驚喜和新奇……
人們普遍相信,電報、廣播的發明將改變人們的生活,進而改變世界。正如莫爾斯所預言的那樣,「不久以後,這個國家的地表上,將布滿『神經』,用閃電的速度傳輸各地發生的事情,整個國家的人彷彿近如毗鄰」。
走過有線電報、無線電報、無線廣播、機械電視系統、電子電視、彩色電視和衛星電視的歷程,我們前輩的「用電來看東西」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不僅如此,電視還大大縮短了空間、時間的距離,我們真的「近如毗鄰」了。
二、沒有電視的日子
今天,看電視成了象吃飯睡覺一樣平常的事情,於是,我們幾乎忘記了沒有電視的日子。
在沒有電視的時候,我們從廣播、報紙中閱讀新聞,我們依靠電影、雜志等媒介來獲取娛樂。那時,生活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沒有那麼多信息需要知道,沒有那麼多明星引起我們的關注,也沒有那麼多娛樂讓我們高興,當然,也沒有那麼多電視劇讓我們感到煩悶或無聊。
在一些偏僻的山區,至今仍沒有電視機。1991年我就走訪過這樣的村莊。整個村莊只有兩台電視機,但只是擺設。因為打開電視機,人們只能看到「雪花」,不能看到圖像。電視信號還不能到達深山裡的村莊。但人們如此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村裡的有線廣播維修員,是個30歲左右的小夥子。每天,他堅持收聽有線廣播,將海灣戰爭的新聞寫在村口的木板上,還根據戰況的變化修改他的「海灣戰局圖」。在采訪村裡的孩子們時,我驚訝地發現,他們都知道「海灣戰爭」。
這個村莊沒有電視,但通過有線廣播和報紙頑強地與外界保持著聯系。可惜所有的新聞都是經過這個維修員篩選的。我想如果有機會看電視的人,都希望自己親眼看到那些新聞,需要選擇的時候由自己選擇,而不是別人代替自己選擇。但當自己不能看新聞的時候,有人告訴你新聞就很不錯了。
我也見過沒有電視、同時又很封閉的山寨。1992年我去過這樣一個山寨,我簡直不能相信我的眼睛。山寨里過著很原始的生活,沒有電視、廣播和報紙。一些孩子看見我們嘀嘀咕咕,然後大聲喊:「他們是美國人」,「美國人是敵人」,「把他們打出寨子」。我們就在亂石紛飛中離開了這里。「美國人是敵人」,這還是五十年代冷戰時期的口號,中美關系早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但他們一無所知。同一年,我在上海遇到了一個戴著「隨身聽」的中學生,他告訴我,他要去美國留學。同一國家同一時代的孩子對美國的認識就是如此不同。
1996年5月我到河北山區的一個村莊去采訪一位17歲的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他正放假在家。我們一行人隨他下田。空曠的山野,貧瘠的土地,極遠處隱隱傳來開山炮聲使我感到到了另一個世界。但回到他家,電視正開著,我突然覺得我還在原來的世界上。我們所熟悉的敬一丹、趙忠詳、倪萍正在電視上侃侃而談,家裡牆上貼著港台歌星的照片……正是電視把我們連在了一起。男孩對我們說,他特別喜歡看中央台的新聞節目、「軍事天地」和河北台的「國防一刻鍾」。
如果電視的人口覆蓋率是86.2%的話,那麼,我國還有約24%的人口,也就是說,至少還有3億人還在過著沒有電視的日子。沒有電視,就沒有信息的迅速傳播,沒有新觀念的沖擊,也缺少教育、經濟、合作、交流的機會。對青少年來說,電視是一個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渠道。我們幾乎無法估量電視對生活的巨大影響。在現代社會里,是否能把自己放在更廣闊的世界裡尋求發展,可以使人有完全不同的命運。
無論電視有多少缺點,我們都不能再過沒有電視的日子了,除非我們發現了比電視更好的傳播媒介。
三、電視的未來
在這一節里我們將描述有關未來電視的技術發展。這些技術有的正在試驗之中,有的則已發展成熟。
◆電纜電視
有時我們也稱為有線電視。它是由共用天線系統演變而來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電視傳播網路。科學家開始研究電纜電視,主要是為了解決山區、邊遠地區的電視接收問題。在這些地區,也包括城市裡高樓林立的地區,電視屏幕總有「雪花」或「橫豎道」,使人們不能看清楚圖像。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使用較好的接收天線,接收無線電視信號,再用有線方式同我們家庭里的電視機聯結起來,形成一個電視網路。50、60年代,國外就進行了有線電視的試驗。70年代發射了同步通信衛星以後,有線電視就可以通過衛星傳送電視節目了,這就大大增加了傳送的節目套數。為了看到這些電視節目,沒有接收問題的家庭也申請加入有線電視網。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實驗有線電視。到1992年的時候,我們還不太能接受這種收費的有線電視。那年的北京觀眾調查表明,近40%的觀眾表示,不願意或不太願意每月多花5、6元錢看有線電視。但今天,我們已經看到,如果有條件的話,很多家庭都願意加入有線電視網,到1996年底,有線電視網的用戶已達到5000萬,當然是為了看到更多的、更好的電視節目。
◆圖文電視
圖文電視是從70年代開始研製的新技術,在歐洲最為發達。剛開始研製圖文電視,是為了那些沒有聽力的人能夠收看電視。研究者設想利用電視掃描的間隙傳送文字和圖形資料,使失聽者也能順利地理解電視節目。也就是說,在電視播出的一組節目後面,同時有另一組節目也正在播出,如果你有圖文電視的解碼晶元,你就可以看到這組節目。接收圖文電視需要特殊的接收裝置。
與電纜電視的發展一樣,圖文電視的發展逐漸背離了它的初衷。它的確能解決失聽者看電視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它利用這種技術大大擴大了畫面內容和服務范圍。圖文電視提供新聞、娛樂活動消息、體育比賽結果、天氣預報、股市行情、旅遊服務、購物信息、節目預告、交通信息等。觀眾收看圖文電視,就象閱讀報紙雜志一樣,可以自由選擇看哪一「頁」。圖文電視的單位也是「頁」。英國、德國的圖文電視大約300頁,荷蘭、義大利大約900頁。
我國中央電視台在1994年11月28日開始正式播出圖文電視節目。目前已經有中央台1、3頻道、北京電視台、江蘇電視台以及浙江、四川、山東、廣東、遼寧、吉林等地的廣播電視信息中心的圖文節目開始播出。現在我們還不大知道圖文電視,原因之一是還沒有生產出更好的圖文接收裝置,使圖文電視難以普及。但是,據專家預測,圖文電視在未來是有發展前途的,因為它大大擴展了現有電視的功能。
◆高清晰度電視
進入70年代,一向喜歡在技術領域領先的日本人開始預測電視的發展方向。電視的下一步應該怎麼走?他們認為,電視應該看起來更清晰、細膩,用技術用語表達就是:要有更高的解析度,最好與我們看實物的感覺一樣。他們相信,他們的高清晰度技術將代表全世界電視發展的方向。
到了90年代,高清晰度電視在日本研製成功,日本人開始享受高品質電視,並試圖將它推向世界市場,想把它變成世界性的標准。純粹是出於利益考慮,歐洲各國等拒絕了日本的推銷,開始自己研製高清晰度電視。但這種拒絕給美國人、歐洲人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他們在想,當電視觀眾在看電視的時候,是畫面品質更重要,還是電視節目內容更重要?當畫面品質達到一定標准時,還有沒有必要再用高技術來發展畫面品質?
關於高清晰度電視有很多爭論。一種典型的觀點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介實驗室教授尼葛洛龐帝提出來的。他說:「看電視的時候,你會抱怨圖像的解析度、屏幕的形狀或畫面的質量嗎?大概不會吧。如果你有什麼抱怨,一定是對節目內容不滿意,比如你會抱怨,空有57個頻道,卻沒什麼可看的。」所以,尼葛洛龐帝認為,電視的升級換代,如果僅僅是為了影像的精緻化,而不是為了節目的藝術性,那就是一個錯誤的決策。基於這種考慮,他在他的著作《數字化生存》中指出:「高清晰度電視是個笑話」。
那麼,電視的前途在哪裡?尼葛洛龐帝提出,電視的前途是研製和發展數字電視。當然,日本已在研製高清晰度電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想放棄是很困難的。但歐洲共同體在1993年已經決定放棄研製模擬技術的高清晰度電視的計劃,以迎接數字化時代的到來。
◆數字電視
什麼是數字電視?從外表看,數字電視有更大的屏幕,更清晰的圖像和高質量的聲音,而且特別薄,相當於現在電視的十分之一,可以掛在牆上。數字電視的工作原理與以往的電視完全不同,從節目製作到信息傳輸、接收都不相同,這就需要徹底更換電視設備。那麼,這么大的代價僅僅是為了得到更大的、更清晰的屏幕嗎?尼葛洛龐帝說明,當然不是。他提示說:「理解未來電視的關鍵,是不再把電視當電視看待」。未來電視最重要的特徵是:電視將與計算機技術融為一體,或者說,數字電視就是計算機化了的電視,即「電腦就是電視」。
既然電視就是電腦,那麼,數字電視就有了電視和電腦的雙重功能。利用數字電視,可以看電視、錄像、電影,也可以使用電腦、互聯網、聯網電話、電子信箱、電腦游戲、家居購物等。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描述了這種新型電視:每天六點鍾有晚間新聞,但電視能在你需要的時候傳送給你;電視還可以專門為你編輯,你喜歡什麼新聞,你就可以得到什麼新聞;如果你想欣賞一場球賽,你可以選擇觀眾席上的任何位置的角度來欣賞;大多數電視節目,不需要我們記住它們的播出時間,我們可以在想看的時候將節目下載到電腦中,就象我們在看報紙或書籍,可以隨意瀏覽,可以調整觀看次序一樣,不受時間和日期的限制……以往電視只是由電視台向觀眾的單向傳播,而數字電視則是一種互動式傳播,觀眾可以享受大量的綜合信息和娛樂服務。
數字電視離我們還有多遠?1997年4月4日,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為四大電視公司(ABC、CBS、NBC與FOX)免費發放了數字電視的廣播經營許可證。到2006年,美國全國將取消舊的電視系統,這就意味著美國現在的2.7億台電視機8年之後將成為垃圾。我國在什麼時候能普及數字電視,這還是一個未知數。有的專家提出需要一段時間過渡,即採用一種接收裝置即可接收舊的電視系統信號,也可接收數字電視的信號。也有的專家提出了「錢」的問題,的確,發展數字電視需要大量的資金。這場正在發生的革命,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電視的未來至今沒有定論,仍然是個大有爭議的問題。
⑹ 電力在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開始於什麼時候
電力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即電力革命。
ps:(摘自網路關於電力革命介紹)19世紀,伴隨著電磁學理論的進展,工程技術專家敏銳地意識到電力技術對人類生活的意義,紛紛投身於電力開發、傳輸和利用方面的研究。
1834年,第一台實用電動機誕生,電動機進入了實用化階段。與此同時,發電機也處在研製階段。
早期的一台發電機基本上只能供一家或幾家照明用,後來,發電機的功率越來越大,供電范圍越來越廣,企業家們便建起了發電站,於是產生了遠距離輸電的技術問題。1882年法國的一位電氣技師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遠距離直流輸電實驗線路。1890~1891年,從法國勞芬到德國法蘭克福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條三相交流輸電線路。隨著交流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交流輸電為電力工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⑺ 電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不屬於發明物。早在公元1600年,英國醫生吉爾伯特發現了「電力」,「電吸引」等現象。1752年7月美國本傑明.富蘭克林通過接引空中雷電的方式,證明了自然界當中電的存在,並以此原理發明了避雷針。在1831年,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而且還找到了製作交流電的方法,不久後,法拉第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連續產生電流的電動機。後來,各國的科學家又通過法拉第的電動機原理製作出了其他的電動機。
⑻ 電是哪一年發明的
電是自然現象,在古代人們是通過『閃電』發現它的存在的。在古代中國,古人認為電的現象是陰氣與陽氣相激而生成的,《說文解字》有「電,陰陽激耀也,從雨從申」。《字匯》有「雷從回,電從申。陰陽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為電」。在古籍《論衡》(Lun Heng,約公元一世紀,即東漢時期)一書中曾有關於靜電的記載,當琥珀或玳瑁經摩擦後,便能吸引輕小物體,也記述了以絲綢摩擦起電的現象,但古代中國對於電並沒有太多了解。 西元前600年左右,希臘的哲學家『泰利斯』(Thales,640-546B.C.)就知道琥珀的摩擦會吸引絨毛或木屑,這種現象稱為靜電(static electricITy)。而英文中的電(Electricity)在古希臘文的意思就是「琥珀」(amber)。希臘文的靜電為(elektron) ,產生靜電有幾種現象: ①接觸分離電:不同物質有不同的化學勢能,接觸產生靜電。②摩擦帶電③剝離帶電:物質原有的電荷平衡被打破,兩邊帶上相反的電荷,同種物質的剝離和不同物質間的剝離者會產生靜電④斷裂帶電:原有的能量平衡被打破導致兩面相反電荷⑤傳導帶電導體的靜電通過接地或電位連接即可消除⑥感應帶電:帶電體產生電場,電場中的導體因電荷轉移而帶電。 1603 英國 吉伯特(William Gilbert,1603-1640)指出地球為一大磁鐵。並以希臘語定義「electron」(電子)一詞。 1660 德國 朱利克( Ott von Guerick,1602-1686)製造摩擦起電機。 1703 荷蘭商人從塞倫島將加熱後能產生電的石頭帶到日本。 1729 英國 格雷(Gray,-1736)認為物質可分導體與絕緣體。 1732 美國 富蘭克林主張電為一流體說。 1733 法國 迪非(Deffe, 1698-1739)發現正負電並提出電為二流體說。 1744 荷蘭 莫欣普克(Pieter von Musschenbroek)發明來頓瓶。 1752 美國 富蘭克林(Franklin,1706-1790)用風箏實驗,證明雷和摩擦電性質相同,因而發明避雷針。 1753 英國 約翰(John Canton,1718-1772)發現靜感應裝置,向皇家協會報告靜電感應。 1772 義大利 加凡尼(Galvani,1737-1798)提出帶電體間的平方反比定律、介電常數概念。 1775 義大利 伏特設計起電盤。 1779 法國 庫侖提出摩擦定律。 1780 義大利 加凡尼(Galvani,1737-1798)發現兩種不同金屬相碰會產生,並稱為動物電。 1785 法國 庫侖(Columb,1736-1806)發現帶電體相互間之靜電平方反比定律及磁極間之磁力,是為所謂之庫侖定律。 1799 義大利 伏特(Volta,1745-1827)發明電堆及電池。 1800 義大利 伏特在英國皇家協會發表關於伏打電池的論文。 編輯本段近代研究 18世紀時西方開始探索電的種種現象。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人為規定的),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 富蘭克林做了多次實驗,並首次提出了電流的概念,1752年,他在一個風箏實驗中,將繫上鑰匙的風箏用金屬線放到雲層中,被雨淋濕的金屬線將空中的閃電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證明了空中的閃電與地面上的電是同一回事。 1821年英國人『法拉第』完成了一項重大的電發明。在這兩年之前,奧斯特已發現如果電路中有電流通過,它附近的普通羅盤的磁針就會發生偏移。法拉第從中得到啟發,認為假如磁鐵固定,線圈就可能會運動。根據這種設想,他成功地發明了一種簡單的裝置。在裝置內,只要有電流通過線路,線路就會繞著一塊磁鐵不停地轉動。事實上法拉第發明的是第一台電動機,是第一台使用電流將物體運動的裝置。雖然裝置簡陋,但它卻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電動機的祖先。 1831年,法拉第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發電機。他發現第一塊磁鐵穿過一個閉合線路時,線路內就會有電流產生,這個效應叫電磁感應。一般認為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是他的一項最偉大的貢獻。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Siemens)製成世界上第一台工業用發電機。
⑼ 電的發明時間是在什麼時候
我們的生活不能夠沒有電,而電的發明,也是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一個重要發現。下面是我分享的電的發明的歷史,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1600年,英國醫生吉爾伯特(1544~1603)做了多年的實驗,發現了"電力","電吸引"等許多現象,並最先使用了"電力","電吸引"等專用術語,因此許多人稱他是電學研究之父。1734年法國人杜伐發現了同號電相互排斥,異號電相互吸引的現象。1745,普魯士(德國的前身)的一位副主教克萊斯特在實驗中發現了放電現象 18世紀中葉,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大電學家富蘭克林又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他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的物體之中。如果一個物體得到了比它正常的份量更多的電,它就被稱之為帶正電(或"陽電");如果一個物體少於它正常份量的電,它就被稱之為帶負電(或"陰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 1800年春季,有關電流起因的爭論有了進一步的突破。伏打發明了著名的"伏打電池"。這種電池是由一系列圓形鋅片和銀片相互交迭而成的裝置,在每一對銀片和鋅片之間,用一種在鹽水或其他導電溶液中浸過的紙板隔開。銀片和鋅片是兩種不同的金屬,鹽水或其他導電溶液作為電解液,它們構成了電流迴路。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電池,是由很多銀鋅電池連接而成的電池組。但在當時,伏打能發明這種電池確是很不容易的。 伏打電池的發明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可以人為控制的持續電流,為今後電流現象的研究提供了物質基礎,也為電流效應的應用打開了前景,並很快成為進行電磁學和化學研究的有力工具。
很多人問電是誰發明的,首先說明電不是發明,是發現。
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是摩擦起電現象。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正處於文化鼎盛的時期,貴族婦女外出時都喜歡穿柔軟的絲綢衣服,帶琥珀做的首飾。琥珀是一種樹脂化石,把它對著光就呈顯出黃色或紅色的鮮艷色澤,是當 時較為貴重的裝飾品。人們外出時,總把琥珀首飾擦拭得乾乾凈凈。但是,不管擦得多干凈,它很快就會吸上層灰塵。雖然許多人都注意到這個現象,但一時都無法解釋它。有個叫 泰勒斯的希臘人,研究了這個神奇的現象。經過仔細的觀察和思索,他注意到掛在頸項上 的琥珀首飾在人走動時不斷晃動,頻繁地摩擦身上的絲綢衣服,從而得到啟發。經過多次實驗,泰勒斯發現用絲綢摩擦過的琥珀確實具有吸引灰塵、絨毛、麥稈等輕小物體的能力 。於是,他把這種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電”。
在中國,古人認為電的現象是陰氣與陽氣相激而生成的,《說文解字》有“電,陰陽激耀也,從雨從申”。《字匯》有“雷從回,電從申。陰陽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為電”。在古籍論衡(Lun Heng,約公元一世紀,即東漢時期)一書中曾有關於靜電的記載,當琥珀或玳瑁經摩擦後,便能吸引輕小物體,也記述了以絲綢摩擦起電的現象,但古代中國對於電並沒有太多了解。
西元前600年左右,希臘的哲學家泰利斯(Thales,640-546B.C.)就知道琥珀的摩擦會吸引絨毛或木屑,這種現象稱為靜電(static electricITy)。而英文中的電(Electricity)在古希臘文的意思就是“琥珀”(amber)。希臘文的靜電為(elektron)
18世紀時西方開始探索電的種種現象。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
在十八世紀電的量性方面開始發展,1767年蒲力斯特里(J.B.Priestley)與1785年庫侖(C.A.Coulomb 1736-1806)發現了靜態電荷間的作用力與距離成反平方的定律,奠定了靜電的基本定律。 在1800年,義大利的伏特(A.Voult)用銅片和錫片浸於食鹽水中,並接上導線,製成了第一個電池,他提供首次的連續性的電源,堪稱現代電池的元祖。1831年英國的法拉第(M. Faraday)利用磁場效應的變化,展示感應電流的產生。1851年他又提出物理電力線的概念。這是首次強調從電荷轉移到電場的概念。
愛迪生發明燈泡前已有發電機了。歷史背景如下:
1660年居里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轉動摩擦發電機,不過產生的是靜電,難有實用。
1780年義大利醫生加法尼通過從動物組織對電流的反應開始研究化學作用而不是靜電產生的電流。他宣稱動物組織能產生電。雖然他的理論被證明是錯的,但他的實驗卻促進了對電學的研究。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表明,加法尼的電流不是來源於動物,把任何潮濕物體放在兩個不同金屬之間都會產生電流。這一發現直接導致伏特在1800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電池。
182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雖然裝置簡陋,但它卻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電動機的祖先。這是一項重大的突破。只是它的實際用途還非常有限,因為當時除了用簡陋的電池以外別無其它方法發電。
1831年法拉第發現當磁鐵穿過一個閉合線路時,線路內就會有電流產生,這個效應叫電磁感應。是法拉第的一項最偉大的貢獻。並由此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產生連續電流的發電機。以後的發電機都是根據同樣的電磁感應原理製成的。
從此人類進入了電器應用時代,各種實用電器開始紛紛涌現。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實用的白熾燈泡。
自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後,各地的發電廠才迅速發展起來。
1882 年在紐約曼哈頓地區投運的珍珠街發電廠被稱為世界最早的發電廠,它擁有 6 台 120 kW 的蒸汽機發電機組。
中國最早的發電廠也是1882年建成的,它是英國人在上海租界設立的上海電光公司。當時的發電廠就是專為電燈照明供電的。
182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
人來開始使用電流那應該從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開始,大規模的使用電流應該從愛迪生發明電燈開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具體過程如下:
一、
1、實驗室階段:
1660年居里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轉動摩擦發電機,不過產生的是靜電,難有實用。1780年義大利醫生加法尼通過從動物組織對電流的反應開始研究化學作用而不是靜電產生的電流。他宣稱動物組織能產生電。雖然他的理論被證明是錯的,但他的實驗卻促進了對電學的研究。
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表明,加法尼的電流不是來源於動物,把任何潮濕物體放在兩個不同金屬之間都會產生電流。這一發現直接導致伏特在1800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電池。
2、開始階段:
182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機。雖然裝置簡陋,但它卻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電動機的祖先。這是一項重大的突破。只是它的實際用途還非常有限,因為當時除了用簡陋的電池以外別無其它方法發電。
1831年法拉第發現當磁鐵穿過一個閉合線路時,線路內就會有電流產生,這個效應叫電磁感應。是法拉第的一項最偉大的貢獻。並由此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產生連續電流的發電機。以後的發電機都是根據同樣的電磁感應原理製成的。
從此人類進入了電器應用時代,各種實用電器開始紛紛涌現。
3、規模化時代: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實用的白熾燈泡。
自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後,各地的發電廠才迅速發展起來。
⑽ 電力在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開始於什麼時候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電力是以電能作為動力的能源。發明於19世紀70 年代,電力的發明和應用掀起了第二次工業化高潮。成為人類歷史18世紀以來,世界發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之一,從此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