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象鼻山燈塔
象鼻山位於法國西北部被譽為「法國第一海岸」的諾曼底雪白海岸邊的埃特勒塔鎮(Etretat)。
象鼻山上根本就沒有燈塔 !
由於這個海濱小鎮是建在離大海近在咫尺的地方, 幾乎可以說是貼著大海的唇邊而建, 就像是一座守護海岸的燈塔。這就是象鼻山燈塔的來源。
② 法國巴黎哪個機場去德國
一般是飛歐洲境內的話兩個機場的航空都有,但是呢戴高樂機場的航班應該主要是飛國際的。
③ 法國諾曼底旅遊詳細介紹
諾曼底在法國是一個很著名的地方,這里堅守著百年的傳承的法國品質與精神,在這里可以感受到最純凈的法國。跟著來看看法國諾曼底旅遊詳細介紹。
諾曼底是法國北部的一座重要城市,諾曼底人擅長建築,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聖米歇爾山了。
法國人用了8個世紀的時間,在諾曼底聖馬洛海灣的灘塗上建立起近乎神跡的聖米歇爾大教堂。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們很難想像,在沒有機器的年代,虔誠的教徒們是如何一磚一瓦將一個小山包建設成這樣雄偉壯麗的景觀。難怪大文豪雨果說,聖米歇爾山對法國如同金字塔對埃及一樣重要。
教堂尖頂上佇立著一座聖米歇爾的雕像,手持利劍直指天空。最神奇的是,每當漲潮時,從大西洋奔涌而來的海水把聖米歇爾山變成一座孤島。
如果提前預定到小島上面朝大海的旅館,打開窗戶,就能看見大西洋潮起潮落的變幻,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來到諾曼底,沒有到被稱為法國第一夢幻海岸的埃勒塔未免可惜。
比起南法燦爛的陽光與沙灘,埃特勒塔的海更為壯闊遼遠,峭立的懸崖,遍布鵝卵石的海灘,變幻的天氣與躍動的光線,這里讓藝術家們著迷,僅僅莫奈一個人,就留下了近80幅關於埃特勒塔的畫作。
白堊岩海岸在海水的沖擊下,形成大大小小的海蝕洞,築成了諾曼底最為著名的象鼻山景象。
爬上象鼻山山頂,眼前是青翠的草原,大奶牛們慵懶而隨意地躺在草地上。
碧藍的海洋、陡峭的懸崖、一望無際的牧場,棕白相間的諾曼底牛慢悠悠在牧場上散步,讓人忍不住也放慢腳步。
諾曼底被稱為「歐洲乳倉」,來到這里,香濃美味的卡芒貝爾乳酪是必嘗不可的,畢竟這是諾曼底獨有的美味。
這里的牧農們還堅持著傳統的養殖方式,他們中很多人都是世代相傳,堅守著祖祖輩輩流傳下來對於品質的追求。
④ 腳下就是萬丈深淵的世界5大驚險懸崖在哪裡
一提起懸崖,很多人都開始瑟瑟發抖了,尤其是對於我們這種有恐高症的人來說,普通房子三層樓左右的高度都已經有點害怕了。這要是碰到了懸崖,怕是要嚇得癱瘓在地了。
尤其是之前看到那些居住在懸崖村上的人們,每次下山或是回去一趟,整個過程不僅艱難,更是驚險萬分。
縱觀全世界,最驚險的懸崖又都是在哪裡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⑤ 誰能告訴我這是哪
法國的 埃特勒塔峭壁
答案肯定,你可以搜索圖片或者景點看看,這是法國著名的景點
⑥ 電影超體女主最後瞬移到的第二個地方懸崖是哪裡
法國諾曼底,埃特勒塔懸崖(Étretat Cliffs)
⑦ 全球十大恐怖懸崖 生死一線間
懸崖是一個令大多數遊客聞風喪膽的地方,有恐高症的,就更不用提了,一起來盤點世界上最驚險的十大懸崖吧,以下這十個懸崖,有的以險峻著稱,有的以古老和美麗聞名於世。
10 – 霍卡曼都 – 法國
09 – 博尼法喬 – 法國
08 – 莫赫懸崖 – 愛爾蘭
07 – 多佛白崖 – 英國
06 – 埃特勒塔懸崖 – 法國
05 – Castellfollit de la Roca 山城小鎮 – 西班牙
04 - 梅薩維德-科羅拉多/美國
03 – 龍達 – 馬拉加省 / 西班牙
02 – 祈禱峰 – 挪威
01 – 沙那-哈加拉 – 葉門
霍卡曼都吸引了遊客的另一個原因 - 其戲劇性的環境,村莊緊貼在阿爾祖河雕刻的峽谷的懸崖上,霍卡曼都的建築物爬上了高達120米的懸崖邊,從小鎮到教堂的梯級,一組大塊的建築物一半懸掛在懸崖上,他們的首領是巴黎聖母院的朝聖教堂,從現在的建築重建,從1479年開始,其中包含了該地點的主要景點,這是一座被稱為聖瑪托自己雕刻的黑色麥當娜。
博尼法喬懸崖是科西嘉島南部一個可愛的城市,從海面上看,是一座白色的天上街市,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懸在波濤洶涌的水面上,看起很危險,實則是很美麗的一個景點。
除了警告標志、低矮的石頭屏障和常識,沒有別的能讓您順利通過莫赫懸崖上危險而狹窄的步道,然而,每年都有人因為太靠近邊緣而被風刮入700英尺(約213米)處的大海中,如果您選擇忽略這些警告標志,那必須要小心,因為步道的許多部分看起來很穩固其實很不堅固而且很滑,也不建議您在上面騎車,騎行的岩層如今出入塌陷狀態。同時還強調,在莫赫懸崖指定以外的區域行走是非常危險的。
作為英格蘭的象徵,人們很難登上多佛白崖的最高點,這個約100萬年前形成的懸崖由細粒石灰石組成,懸崖的最高點在海灘之頂,那裡的白堊層經過數百萬年的沉積從下面的海灘中上升了500英尺(約152米)高。
埃特勒塔懸崖是海岸崖壁中的佼佼者,位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海濱的浪漫聖地,是法國第一海岸,海岸上灰白色的峭壁一路綿延數公里遠,又被稱作為「純白懸崖」,白色的懸崖、雄偉的象鼻山和奇特的針峰是埃特勒塔三大標志性景觀,法國著名畫家莫奈曾以這三大景觀為主題,創作了大量作品。
號稱最上鏡的西班牙山城之一,位於加泰羅尼亞大區的赫羅納,這個人口不到1000人的山城小鎮位於高達50米的玄武岩上,小鎮內一個中世紀的老城區是這里的中心,圍繞著許許多多的店鋪和民房,還有,這里是Garrotxa火山區的「大門」——伊比利亞半島最佳的火山景觀就在這里。
梅薩維德國家公園擁有保存完好的懸崖住所、陡峭的峽谷、崎嶇狹窄的山路和美麗的沙漠,這樣的一個地方,有歷史在支撐,有靈魂在徜徉,自然有它的精神,讓人為之動容。考古學家在發掘梅薩維德遺址時,還發現了蓄水灌田的水庫,馴養火雞的殘跡,白底黑彩的陶器,精美的石器骨器和手工織出的棉布,可見當時的社會文化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龍達,位於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大區,馬拉加省西北部腹地的一座小城,它誕生於羅馬帝國時代,發展於阿拉伯侵入時代,其老城佇立在海拔上百米的懸崖之上,給人一種驚心動魄的壯美之感。城市多採用西班牙式建築風格,白牆白屋,也有「白色山頂小鎮」之城,被譽為「最適合私奔的城市」,努埃博橋(新橋)橫跨大峽谷將新舊城區銜接起來,過渡得十分自然得體。
挪威的祈禱峰,也被英語翻譯為傳教士的講壇或講壇的岩石,是挪威當地的一個604米高的懸崖,在Kjerag高原對面,懸崖頂部接近25平方米,廣場很平坦,是挪威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高約604米的平頂懸崖--挪威著名的佈道壇岩,被俗稱為「傳道者的講台」,辛苦爬上崖頂的背包客們可以在平坦的頂部欣賞到壯觀的呂瑟峽灣的美景,每年有將近10萬遊客來到崖頂參觀,平坦的頂部佔地大約6400平方英尺。
哈加拉位於馬納哈市的西部,坐落在Haraz山上,這個村莊建於12世紀,是從附近的山腰上採石建造的,由於地勢較高(海拔2200公尺),常年籠罩在雲霧當中,彷佛置身於仙境之間,這里的古城有迷人的市集及迷宮般的巷弄,午餐特別安排在馬納哈鎮,飯後可以欣賞葉門出名的彎刀舞蹈,舞者清一色都是男生,舞著彎刀,著傳統服飾,體驗葉門另類的傳統表演。
⑧ 世界上史詩級懸崖景點,挑戰你的膽量
懸崖有的以險峻著稱,有的以古老和美麗聞名於世,它們經常吸引了許多戶外愛好者來挑戰極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出無數優美的景點,史詩級的懸崖景點更是令人膽戰心驚贊口不絕。
1、挪威佈道石
佈道石位於挪威南部靠近斯塔萬格市的呂瑟峽灣中部, 世界著名的聳立在海面上約600米高懸崖峭壁上的巨大岩石, 是一塊高聳於呂瑟峽灣天然形成的巨石,從下往上看,幾乎與海平面呈90度垂直懸崖,震人心魄!
布雷凱斯特倫是一座筆直的懸崖,懸崖的頂端是一個很大的平台,像被刀切出來似的,懸崖的邊上就是呂瑟峽灣。
站在懸崖頂端,呂瑟峽灣靜靜地躺在身邊,自己猶如漂浮在空中,能強烈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
2、挪威山妖舌
挪威 「山妖舌」 是一塊聳立在挪威Skjeggedal山上的奇石,因形狀酷似挪威山妖的舌頭而得名。
「山妖石」伸出崖邊很遠,所以又被當地人被稱為巨人的舌頭或者是惡魔之舌。
這個景點因為比較偏遠隱秘,去的遊客不多,只有挪威深度游的遊客作為進階景點,如果你有時間有勇氣可以來挑戰一下舌尖上的恐懼,在魔鬼的舌頭跳躍和起舞。
3、美國薯片岩
薯片岩(Potato Chip Rock)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著名的沿海城市聖迭戈附近,是一塊非常薄的岩石。
這片非常薄的岩石,世界九大驚險地之一,位於Mount Woodson Trail徒步線路上。 這塊看似一折就斷的石頭吸引著遊客前來拍照,遊客好像置身在懸崖邊上。
當人站在上面的時候,你不由得由心發出一身感嘆喊道「回來,要斷了啊!」
4、美國大峽谷 (Grand Canyon)
大峽谷位於美國西南部亞利桑那州的西北角,是一個國家公園,在1979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懸崖高度達1500米,由科羅拉多河耗費萬年所切割出來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景觀聞名於世。
自19世紀中葉以來,有超過800人死在了大峽谷,平均每年12人左右,死亡原因主要有幾種—不小心從山的高處墜落,徒步旅行時由於高溫導致脫水,由於某些原因跌入科羅拉多河,觀光直升機或私人飛機墜毀。
美景當前,安全第一,在這個最早的玻璃橋上欣賞美景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5、愛爾蘭莫赫懸崖 Cliffs of Moher
愛爾蘭克萊爾郡的莫赫懸崖最高處距海平面200多米。
莫赫懸崖在愛爾蘭島中西部的最邊緣,面向浩瀚無際的大西洋,以奇險聞名。
莫赫懸崖是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大自然令人嘆為觀止的傑作。斧劈刀削般的懸崖奇特地顯現出浩瀚的大海邊上彷彿是一部千古巨書。
6、英國多佛白崖 White Cliffs of Dover
多佛白崖位於英國英吉利海峽比奇角,是一片長達5公里的白色懸崖。
懸崖的最高點達110米,由細粒石灰石組成。
多佛白崖現在被認為是英格蘭的象徵,從歐洲大陸遠眺英倫,最顯眼的就是這片美麗的白崖。
7、加拿大喬金斯化石崖 Joggins Fossil Cliffs
加拿大喬金斯化石崖位於加拿大東部新斯科舍省海岸,佔地689公頃,是一處古生物學遺址。
這一地區受到世界上最高的潮汐的影響,經過潮汐作用不斷侵蝕,形成23米高的斷崖,經常會在這里發現新化石。
這一懸崖含有大量石炭紀(3億5400萬年至2億9000萬年前)化石。因此而聞名。
8、中國華山天險
中國華山,海拔2160米,為五嶽中的西嶽,以奇險著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自古華山一條道」之說,相信很多朋友都去過,他的艱險盡在不言中。
華山南峰附近的長空棧道。長空棧道在約2160米高的峭壁上鑿出踏腳之處,腳下便是萬丈深淵,遊客行走時必須面壁貼腹,安全帶一頭固定在峭壁一側的鐵索上,基本安全還是可以保證。
這里只是探險之道,並非登山必由之路,膽小的遊客觀望一下即可,沒有體力和膽量不要輕易冒險。
9、法國埃特勒塔象鼻崖
埃特勒塔(法語:Étretat)是法國上諾曼地大區濱海塞納省的一個市鎮,屬於勒阿弗爾區,常被稱作象鼻海岸。
雄偉的象鼻山和奇特的針峰是埃特勒塔三大標志性景觀。白色峭壁和海灘綿延近百公里。
盡管Étretat誇張的危險岩壁的高度,但是風景如畫的懸崖是美麗的天然拱形,多年來,該鎮的海濱為許多藝術家提供了靈感,包括現實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庫爾貝特(Gustave Courbet)和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
10、台灣清水斷崖
我國台灣清水斷崖從太平洋幾乎垂直上升到約2,600英尺的高度,沿著台灣東部海岸綿延13英里,被認為是國寶,因此在1953年被正式指定為台灣的八大奇觀之一。
體驗清水斷崖的最佳方法之一是通過古老的Su-Hua高速公路,這是一條前沿海道路,變成了觀光小徑,可以欣賞到壯觀的山峰的壯麗景色。
斷崖之上除立霧山,還有千里眼山、右岸山、清水大山,其中最高峰海拔2408米則是自海平面直上之清水大山,夏季攔截東面而來太平洋水汽所形成的雲霧,因此常見於斷崖上方常有雲霧繚繞。
⑨ 190712朱青生:美學思維【二】對立法則
一、對立法則的含義之一:與經典藝術的對立
二、對立法則的含義之二:與其他藝術家的對立
三、對立法則的印象派起源
四、莫奈和雷諾阿在色彩上與經典藝術對立
五、後印象派:當代藝術家之間的自覺對立
六、總結
當代藝術創作的第二個法則是對立法則,對立法則實際上是當代藝術經常使用的一個新的方法。對立法則就是有意識的設置反對目標。
一、對立法則的含義之一:與經典藝術的對立
對立法則的含義之一就是與經典藝術的對立。
實質上,當代藝術並沒有一個標准,而經典藝術都是有標準的,只不過不同的藝術門類、不同藝術的媒介,它的標准觀念和技法的評價目標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書法寫得好不好和雕塑做得好不好這完全兩回事,做雕塑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書法為何物,寫書法的人可能根本不關注雕塑。所以,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標准,既有明確的標准,又有潛在的嚮往。
因此,藝術就這樣一層一層地向前推進,從初始到進步最後演變至完美,於是在這個過程中,經典就被建造起來了。
實際上,這是藝術在藝術史上的發展情況。縱覽各個文化史或瀏覽各大博物館都會看到這樣偉大的成就。中央電視台的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是由我擔任總撰稿的,我告訴他們當代藝術與經典藝術有這樣一個差別。所以,我們就把央視的另一個紀錄片《故宮》的材料都用到對盧浮宮解釋的過程中,以將其作為對比。但這中間最重要的不是對比而是眼光。什麼叫眼光?就是我們能不能用書法的眼光來看待西方的雕塑,如果能看,說明書法的方法是一個普適性原則,如果不能看那就是每一種藝術的原則都只是一個「地方」原則,有其局限性所在。
所以說,藝術中間既有普適的、通慣的原則,又有某些門類和方法所獨特的原則。
藝術的專業化程度是非常高的,即藝術的最高境界常常是很微妙的一點。比如王羲之,其實跟王羲之字寫差不多好的人可能成千上萬,但寫得最好的能到達王羲之的層次的可能只有他一人,為什麼?這裡面就有非常專業性的問題。比如寫字也有九段的話,如果你自己的能力不達到七段,你分不出來什麼是八段和九段,如果你不達到八段,可能你都看不出來九段的微妙成就何在。
但我們也不能只著眼於微妙之處,如果都這樣,藝術就會變成只對少數的專業者有用的事物。幸運的是,藝術中間又有一個能夠貫穿到各種階層以抵達我們內心的部分,因此這一切都是經典藝術裡面的微妙之處,這就是對立法則的基礎。
對立法則實際對立的就是經典。什麼是它的對立性?它的對立性就是只要有一種經典出現或有一種規則出現,當代藝術的創造性都要想辦法、哪怕是在一個很小的點上也要否定它,以至一點點往前推進。換而言之,當代藝術一定要與已有的東西對立,不是沿著傳統或經典發展而是反對它、突破它、批判它。我們今天說這個批判指的是哲學意義上的批判,對它要有一種判斷、評價,才能發展出我們藝術的新可能,這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就是設置反對目標。
二、對立法則的含義之二:與其他藝術家的對立
對立法則的含義之二是與其他藝術家的對立。從商業的角度考慮,我們需要團隊精神。但從創造性原則上來說、從藝術上來說這是不允許的,也就是說,如果兩個人一起做藝術,這兩個人也必須保持互相之間的差異性,哪怕是共同反對一個對象,他的反對也應該是和第二個人或者他周圍的人反對的方式是有差異的,必須要形成對立,這才是藝術的創造。
畢加索有一個朋友叫布拉克,他的創作方法跟畢加索一樣,甚至比畢加索畫得還要直接。他們兩個人的作品,開始的時候就非常像。尤其在1910年的時候,他們倆共用一個畫室,畫出來的東西分不出來,如果不簽名就不知道誰畫的。這種情況在當代藝術中可以看成一個過渡和遺憾。
但是,畢加索後來又走出一條新路,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於是他成為了20世紀最偉大的大師。畢加索所秉持的方法,就是他有一定的反對目標,這個反對目標除了已有的規范、方法以及風格之外,還要注意保持與自己同伴和同行的差異性,這就是對立法則。
三、對立法則的印象派起源
實質上,對立法則的雛形起源於印象派。印象派本來有足夠的突破精神和顛覆的勇氣,但它並沒有自覺和徹底地使用對立法則,這是為什麼?下面就以這個問題展開對對立法則的分析。
印象派其實是一個綽號,它原來叫做獨立藝術家沙龍。獨立藝術家沙龍中間有一些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其實是各式各樣的。比如下面的兩個作品:
上圖:莫奈,撐陽傘的女人,1875
下圖:普桑,阿卡迪亞的牧人
左圖是印象派的作品,右圖是古典派的作品。左圖就是反對古典畫而出來的印象派。在印象派中間,包含各種各樣的藝術家,他們只是對於體制不滿、對於經典藝術不滿、對於學院派不滿,但是他們並沒有共同的目標。所謂共同的目標只有部分人有,這部分人實際上是真正的印象派。那麼,印象派是什麼,印象派到底做了什麼?
獨立藝術家沙龍(也就是印象派)是當時一群革命者,他們中間有一些人確實是有所創造的,只不過創造的不徹底。
比如上圖中莫奈的作品《撐陽傘的女人》就是印象派,獨立藝術家沙龍中間的人並不都是照著這個法則來做藝術,只有少數的人是這樣的,其中莫奈和雷諾阿就是之中的典型代表。他們反對的是經典藝術和學院派。
那麼,學院派和印象派或經典藝術有什麼區別?學院派或者經典藝術實際注重的是素描。素描本來的意思就是單色畫出來的畫,即用鉛筆、木炭筆畫出來的畫,但這只是表面。實際上真正的素描的概念是:我們假設有一個形體存在,這屬於哲學范疇,它假設假設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它也存在。比如,有一個雕塑,我們眼睛看不見,但我們可以摸,一摸這個東西就在。所以,我不通過視覺可以把它的形體充分表達出來的做法就叫素描,這是素描的根本含義,素描要塑造形態。
再來看印象派,印象派認為,繪畫是光特別是陽光照在物體上反射出來的光波在人視覺上的反應。也就是如果我看不見,就不存在這個繪畫,看得見的只是這個繪畫的表面,只是繪畫的印象,這個部分可以單獨把它拿出來做畫。這種觀點發生在1870年到1872年,距離現在差不多有150年了。那個時代的人能有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先進的。這個想法從根本上突破了過去有藝術以來的經典思想,這是徹底的運用對立法則的結果,不畫事物的「實在」,而只畫事物的表面。
莫奈,日出印象,1872
上面這幅畫叫《日出印象》,這是獨立藝術家沙龍的領頭人莫奈畫的。這幅畫成了學院派批評的典型代表,學院派批評獨立藝術家沙龍的人根本不好好畫畫,只是憑印象亂畫,因此就稱他們為印象派。但是,獨立藝術家沙龍的人聽了以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就把自己叫成了印象派,因為它的名字就叫《日出印象》。
我們細細看這個畫的時候,發現他是亂畫,這個亂畫不是我們所說的一般意義上的亂畫,而是我們把自己懸置起來,從現在的感覺中拉回去,拉到150年之前。我們看的畫都是《阿卡迪亞的牧人》這樣的畫,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都畫的結結實實、仔仔細細,然後再看印象派的畫,就會認為他們確實畫的很馬虎,很隨意。
但是,為什麼印象派最後成為把整個盧浮宮和學院派都撬動的一次革命?這個對立又是怎麼完成的?
其實,每個人心中有自己的日出。首先,日出是人看到的,並且每個人看到的日出都不一樣。實際上,印刷品很難把藝術家對於當時他畫畫時的感覺准確的傳達出來。所以,我們平時在書上看到的《日出印象》很可能不是原作的樣子。
再進一步,其實我們看莫奈的《埃特勒塔的懸崖》時候,我們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是不一樣的,眼睛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極端的情況還有得色盲症的人,即每個人的色彩感覺是有差異性的。我們其實看的不是一副畫,只是我們說不出來,就是我看到的跟你看到的其實不一樣,但我跟你無法說,這就是人生的悲哀。
也正是這一點,人類的差異性使得人有獨立的尊嚴。所以,對立法則並不是說我們生造出來的,它根源於人的本性、人存在的狀態。
四、莫奈和雷諾阿在色彩上與經典藝術對立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莫奈的畫。
上圖:莫奈,埃特勒塔的懸崖
下圖:法國埃特勒塔(Étretat )小鎮海邊一角攝影作品
右圖的攝影地點在法國布里塔里,叫埃特勒塔(Étretat )。這個地方是一個小城市,非常漂亮,是度假的地方。這個地方藝術家都喜歡去,特別印象派的藝術家喜歡去,是因為海邊的礁石是白的,要想在上面看出結構和色彩其實是看不出來的。
那麼,莫奈為什麼要畫這個小城市呢?是因為他在這樣的風景里看到了色彩。如左圖所示,遠看起來這幅畫很像一張彩色照片,但是那時候沒有彩色照片,印象派其實畫出的色彩,就像一個真實的色彩光波,這很不容易。莫奈這樣的作品,遠處一看色彩特別的鮮明,好像在陽光之下。一個畫是怎麼畫出陽光之下的色彩的呢?我們要探究他是怎麼突破的。
圖 魯昂大教堂
圖 莫奈畫的魯昂大教堂之一
魯昂大教堂是法國的一個大教堂,是中世紀哥特式教堂。莫奈喜歡畫它。
莫奈用他當時獨特的色彩理論告訴大家,眼睛看到的是光波的反射。光波的反射在陰影的部分,反射出來的並不是更暗的部分,而是另外一種色彩,陰影反射的是另外一種色彩。只有少數的人能夠看出來,其中最能看出來的人就是莫奈,他把它就找出來了。他畫陰影的時候,陰影底下不是暗的地方,是另外一些顏色。
後來,莫奈畫了一系列魯昂大教堂,有早晨的教堂、晚霞中的教堂、晨曦中的教堂,不同的作品對色彩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可見,莫奈不是在畫教堂,而是在畫顏色。
莫奈確實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他確實在對立的原則中另闢蹊徑、創造了一條道路,我們來看他突破並創造了什麼。
我們今天覺得莫奈其實蠻拙劣的,為什麼?顏色的變化,不是3點鍾跟4點鍾有變化,而是我們現在說話話音未落,它的顏色已經變化了,所以是抓不住的。一個畫家你哪怕一筆畫下去,再畫第二筆,它顏色已經變了,實際上莫奈是編了一個給我們看。一個藝術家畫不出顏色的瞬間的,我們只有用高感光的攝影機才能拍出瞬間的顏色。
莫奈對顏色敏感到什麼程度呢?莫奈自己都說自己出現了神經的錯亂。他有一個美麗而溫和的妻子,他的妻子很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他自己寫到:我妻子死的時候,我這個人沒救了,我竟然在她臉上看到的是色彩的變化。
但是莫奈針對的是古典的藝術,古典的藝術沒有人會畫真正的色彩。
到了莫奈以後顏色就變化了,後來莫奈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品,叫《睡蓮》,其實它不是一張畫,而是一組畫。
上圖:莫奈《睡蓮》的局部
下圖:莫奈花園里真實的樹
到了莫奈的花園以後,會發現莫奈的花園里這顆樹還在,進一步看這個樹的樹干,這也是莫奈當時畫的樹的樹干,這個一看就理解莫奈了。我們平時看樹乾的時候,看到的感覺是一個樹的顏色,但在莫奈的眼睛裡,看出了50種不同的顏色。同樣一個樹上,他看到50種不同的顏色,一條一條把它畫出來。遠看的時候,莫奈畫出來的反而像真實陽光中的樹干,這就是莫奈發現的一個很特別的東西。
但問題在於,你畫錯了它不就更不像了,這就是天賦。莫奈竟然在上面找了藍顏色、紅顏色和橘黃的顏色。要把它准確的找出來,而且恰當的畫到畫面里去,這才讓我們的眼睛能夠把它一層一層看出來。
莫奈實際上用了補色原理,這就是莫奈重新打開了人的眼睛。過去我們認為人做一個作品,只會畫造型,只會素描。到了莫奈,不僅會素描,而且會了色彩,而這個色彩是由一些藝術家,特別像莫奈這樣的藝術家打開了人類的眼睛。後來我們有了彩色照片、彩色攝影,假設沒有的話,如果沒有莫奈,天下就是一片黑暗,這就是一個藝術家用對立法則發展出來的成就。
如果要畫色彩,就跟古典發生了對立。這個對立是什麼?古典時期的藝術家畫畫,無論達芬奇還是希臘,哪怕會畫出內在的結構,但他畫出來的形體都是邊線明確,造型肯定而清晰。但光線在一個事物上的反射,無論是反射在樹上還是反射在睡蓮上,還是教堂上,他其實已經不按照那個形體的狀況去反射。
現在我們把這個問題再往前推進,看印象派怎麼做,我們現在從印象派來講對立原則,他們是怎麼反對古典藝術的?
圖:雷諾阿《樹蔭下的人體》
上圖是雷諾阿畫的一張畫,你會發現這個畫這個人其實沒有下巴,他沒有畫,這地方是一片模模糊糊的。你們想像西方人畫色彩,最好的色彩是什麼,簡單的很,就是西方的女人體,在眼光之下樹蔭之下所出現的色彩變化,那是最多的,那要比睡蓮、教堂不知道要豐富多少倍、微妙多少倍。
所以雷諾阿就做了一件作品,這是印象派的極端之作,做到這個程度就無以復加了。感覺有很多的光斑,但每個光斑里就是一個部分,有偏冷的白色,偏黃、偏藍、偏紅的,各種顏色都在裡面,不知道多少顏色排在裡面。
其實看這個畫,畫一個人體沒什麼特別的,因為人體其實在印象派的狀態之下,畫的並不是很准,也不是畫出人體的結構和身體,主要是把他看成一個色彩的托盤,很多色彩堆在上面去了。
可是,印象派畫家之間的對立確實不明顯的、不自覺的,也就是說他們沒有有意識地運用對立法則。
圖:同年畫的《蛙塘》莫奈和雷諾阿的畫難分彼此
上圖是當年莫奈和雷諾阿畫的畫,只要他們一起畫,他們畫的畫很像,幾乎分不出來。這是畫家之間沒有自覺對立的表現。
五、後印象派:當代藝術家之間的自覺對立
但是到了後期印象派情況大變,發生了什麼變化?那就是他們開始自覺地運用對立法則。
圖: 塞尚、梵高和高更的自畫像
上述三幅圖分別是塞尚、梵高、高更的自畫像。但是自畫像之間根本上不相融,但他們都叫後印象派。後印象派是從印象派里發展起來的、反印象派的、突破印象派的藝術家,這三個人突破的方向就完全不一樣。
比如梵高曾與高更關系很好,他們還共用過一個畫室,高更還畫了《梵高在畫向日葵》。結果後來,就打起來了,打到最後梵高把耳朵割掉了,為什麼?因為他們有對立原則、對立法則深藏在他們的本性中。
高更畫的畫,實際上他從來不畫對象是什麼,而是編一個色彩,把他的意思畫進去。
圖:《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局部)
高更畫過一副畫,叫《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他還在這幅畫上題了字,在標題旁邊畫了一個花。像中國人在畫上題字,但他又不是中國人,他是一個西方的藝術家怎麼會這一套呢?就是因為他根本不按別人那套路子走。
高更的理念是與「原始」相接,他認為這是根本所在。曾經有一個人把高更的理念畫出來,就是每一個顏色,如果你看到它是黃的,你就用專門的黃來畫,如果看紅的,就用全紅來畫,即保持原始的根本。
後來高更就搬到大溪地去住了,他乾脆生活到原始的社會中去,在他的想像中只有在原始的社會才能找到人類根本的本質和朴實的本性。
還有一個人叫塞尚,塞尚他實際上覺得自己就是普桑。普桑和達芬奇的區別,被塞尚用起來了。普桑是文藝復興以後的大畫家,法國是學習文藝復興才產生了法國的藝術,但普桑跟達芬奇又有什麼區別?
圖:最後的晚餐
上圖是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達芬奇的畫里實際有一樣東西,叫線性透視。
如果把達芬奇的這張畫《最後的晚餐》的透視線找出來,它每一根透視線都有它的焦點,就跟照相機拍出來的一樣。但人什麼時候看東西是用一個架子把頭支撐起來,然後把一個眼睛遮蔽掉盯著看的?沒有。只有把觀看作是一門科學的達芬奇,才會讓它有此靈魂。
文藝復興實際上是用科學代替人的本性,用理性建造了一種藝術,當然不是達芬奇一個人,文藝復興整體上是這樣的。我們只不過在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上看到了最精彩、最精密的體現。
《最後的晚餐》里的桌子上面有很多的東西,這個東西的拜訪不是按照方便去拿的方法擺,而是亂擺,這些東西都放在前面夠不著的地方。為什麼要這么擺?很簡單,要把這些東西當作文藝復興的藝術透視規律的載體,有了它透視就能畫出來,沒有它就不知道近景在哪裡,中景在哪裡,遠景在哪裡。
也就是說,達芬奇做了一個人體肉身照相機。只不過那時候太難了,一般的人根本畫不準。全世界多少代多少年沒人畫准過,只有到了文藝復興從達芬奇的老師輩開始,然後一輩一輩下來,到了達芬奇他們才能畫成這么好。但這套東西有了攝影以後,大家都能做。
圖:普桑,《阿卡迪亞的牧人》
那普桑的畫呢?如普桑的《阿卡迪亞的牧人》這張畫,普桑這張畫其實裡面也有一條線,但這條線里其實暗藏的不止一條線,這個線是晃動的,它裡面有幾條線藏在後面,為什麼有這條線?就是因為普桑畫畫的時代,不像達芬奇一樣把人用一個架子把頭擱住,然後用一個眼睛不動地去看。他畫畫的時候,畫前面的時候看前面,畫後面的時候看後面,如果人看的過程是一個變動的過程,在一副古典繪畫上,這個變動的過程就要獲得表達,它才是真正的古典,而不是達芬奇那種,達芬奇那種更像近代照片的先驅。
塞尚就看到了這一點。事實上人看東西的時候,是個人、不是個機器,我們現在最怕的就是被人工智慧取代,但事實上在藝術中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被取代,因為他看東西的時候不是准確的,而人在看的時候與對象之間獨一無二的關系。
塞尚認為這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作畫才是真正的現代繪畫。因此在他的繪畫中間的做法就是普桑的做法,不是文藝復興的做法。它是不是革命?它是一個革命。
他跟普桑一樣嗎?也不一樣,他畫的東西都是一團一團的,但他的思想上有一個對立的原則,就是我一定不能讓那種對事物真實的造型體現變成我們人處理對象的辦法,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哲學性的思考,是對人權利的一種肯定,人權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人看東西不是照著機器去模仿一個東西,而是要把對它的解釋做出來。
梵高畫教堂的時候,畫出了每一筆中間自己的感覺,他的作品像一個盒子、像一個盤子,端出來了他自己的世界,塞尚也是自己的世界,高更也是自己的世界,他們之間的世界沒有關系。
上圖:塞尚的房子
下圖:塞尚畫的《紅頂房子》
左圖是塞尚的房子,這是一個真實的房子。右圖是塞尚畫的房子,兩相對比的時候發現不對,因為左圖照片是焦點透視,而右圖畫作的焦點中間有個晃動的距離,就表明人不停地再看,眼睛在動就會有這么一個晃動的距離。再看他畫出來的山、樹等,就容易理解他的理念是如何體現在畫里的。
塞尚也是跟梵高同時期的後印象派的藝術家,是當代藝術第一步革命的探索者,他們遵從的原則就是突破印象派的限制,但他們突破的方向互相之間其實各不相同。
塞尚是1939年出生,比莫奈還大一歲,但他當年畫畫畫的拙。但是,他家裡比較有錢,就隨便畫畫。他拿到了他爸爸的一筆遺產後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埃克斯普羅旺斯,就在那個地方整天整天的畫畫。後來,巴黎終於有人慧眼識珠、發現了他,因為大家會畫文藝復興的畫法、畫普桑的畫法、會印象派的畫法,都已經不行了、太傳統、太沒有意思了,就到處找有對立法則的那些老畫家。
1900年,這時候塞尚已經60多歲了,他早就跑到了他的家鄉自己在那畫畫了。有個藝術家叫皮埃爾·博納爾,他就到南方找到他,並跟隨塞尚一同創作。後來,皮埃爾·博納爾回到巴黎,他和塞尚經常互通書信。塞尚所有回的信就成為當代藝術的第一份完整的文獻叫《塞尚論藝術》,所以我們在歷史上把塞尚看成是現代藝術之父。
在某種程度上,對立法則是強調塞尚被認為是當代藝術之父的原因。他不僅和傳統不一樣,而且自覺地保持了和同輩的革命者之間的差異,這樣他就一步一步地把藝術推向了一個很深的方面。
六、總結
本節課講到對立原則的時候,實際上是從兩個維度上來講,第一個維度是強調對立原則一定是要找一個過去的藝術,特別是傳統的藝術來作為自己對抗的目標。
對立原則在當地藝術的發展中,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極端法則也是一種對立法則或者對立原則的體現,它要極端,就一定要對過去已有的狀態有所總結、有所超越。超越本身在某種程度上至少是一個量的對立,這就不能跟原來的保持一樣,要比它多一點或者少一點,不管怎麼樣,反正不是原來的狀態。
在做對立法則討論的時候,除了跟過去對立之外,還要注意橫向的對比,也許這一點對於做創造的人非常重要。我跟前人不一樣,是不是可以跟我旁邊的人一樣呢?也不行,這在藝術創作中是不行的。如果有兩個人做的一樣,一般來說它只會選做的最好的這一位作為代表,其他的人就會被忽視。所以,在藝術中間,它比較殘酷,它對於創造的能力和結果,要求比較的特別嚴格。所以,要自覺地保持和同伴或對手之間的差異性。
這個差異性在我們如今看來尤為重要,因為我們現在遇到了一個普遍的問題:我們被人工智慧和生物工程這樣的技術革命逼迫,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一個肉身的人,可能人類的計算能力、記憶能力以及行動的力量慢慢就會被一種能夠聯系所有人的一種網路狀態和一種特殊的機械計算效率所取代。
這個問題離我們越來越近,是否有一天我們人再也沒有機會成為一個人?一個非常讓人沮喪的比喻是,我們每個人將會墮落為機器旁邊的一攤肉,沒什麼用處,只是一團廢物而已。
但是,這樣的事情實際上我認為是不大可能的,或者說是完全不可能的。很多學者對這種變化非常警惕,他們也發出了呼籲,要求大家做的慢一點,但是這種呼籲是非常蒼白和脆弱的,你叫它慢一點,可能嗎?因為這種技術的發展是有資本、技術飛速發展和高度競爭交叉其中的,再加上國家利益在後面的驅動,所以它不可能停下來。當然這種呼籲是正當的,它讓我們有了一種回顧和反省的態勢。
但是,機器會戰勝人這個事情沒那麼可怕,因為人生來就具備對立法則,只是大多數人不用。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只要這個個體的生命是有差異性的,它對於事物的反應、感覺和動機都是不一樣的,只不過這種不一樣非常地微妙、非常地微小。但是技術既可以讓計算變地迅速,也可以讓人的差異性變地擴大。
如果這種差異性擴大的話,那麼我們每一個人和他人之間的差異性,我們每一個個體和歷史上所有的個體和集體之間的區別性,就可以成為我們獨立的依仗和我們人格自由的保證。也就是說,人所謂的自由和獨立就是因為他是一個人,他不是被歸類的一群人,也不是被計算出來的一種公式和演算法。
所以,每一個個人都有可能把自我和他人的對立擴大為一種普遍的應用和普遍的方式,如果有了這一點,在任何機器出現的時候,我們個體的差異性都可以跟它保持適當的距離和必要的差異,這樣就可以把人的尊嚴保持下去。
所以,我們講對立法則的時候,要增加這樣的一種認識:當代藝術並不是要把這件事情拿來做著玩,其實它是把人性中間的某些方面做了一個極度的、鮮明的一種展現和變現。其實這些事情、這些規律和法則普遍存在於人性中,只是在藝術中間,它有時候反映在人的性情中,人們都感覺得到,但是不一定能夠呈現出來。
⑩ 諾曼底有哪些旅遊景點
人們知道諾曼底可能都是開始於二戰那場著名的戰役諾曼底登陸,其實除了這些諾曼底其實也是一個旅遊名地,歷史上的諾曼底公國是一個獨立的公國,那麼「諾曼底有哪些旅遊景點」呢?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國著名古跡和基督教聖地,位於芒什省一小島上,距海岸兩公里。小島呈圓錐形,周長900米,由聳立的花崗石構成。海拔88米,經常被大片沙岸包圍,僅漲潮時才成為島。古時這里是凱爾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紀,紅衣主教奧貝在島上最高處修建一座小教堂城堡,奉獻給天使長米歇爾,成為朝聖中心,故稱米歇爾山。經過以後幾個世紀的改擴建,聖米歇爾山成了今天這樣的規模。如今它又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慕名來觀光者絡繹不絕。(他的獨立存在絕對是一道風景線,而且他的古老也證明了這價值的存在,同時還是世界雙遺產而且還是一個基督教聖地,來這里覺得值得)
吉維尼
吉維尼位於巴黎正西方向70公里的上諾曼底省,在塞納河谷的一個小山坡上,周圍是蔥郁的樹林和碧綠的草場,村前是一片略有傾斜的開闊地,一直延伸到塞納河邊。
據說當年莫奈曾在巴黎近郊塞納河沿岸的多個村子租房,對周圍環境均不甚滿意。1883年4月的一天,他乘坐從維爾儂到加斯尼的小火車,在車門處發現了爛漫花叢中的吉維尼,就像尋覓的少年終於找到了心儀的情人,莫奈一見鍾情,當機立斷,立即舉家遷居此地,而且一住就是43年,直至去世。據統計,每年有50萬遊客來此參觀,相對於僅千把人的小村子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從人口和地位來說,吉維尼是法國最基層的無足輕重的小村子,但它卻因為有「仙」曾在此留下足跡而名揚天下。吉維尼之名乃因莫奈之故地。
莫奈的房子是一棟粉牆綠窗青瓦的二層小樓,原為一處農舍。如今,牆上掛出的是莫奈最著名的代表作的復製品及他精心收藏的231幅日本浮世繪。當年莫奈剛搬來吉維尼時,經濟上十分窘迫,他只是租房而住。後來他成名成家,作品價格一路攀升後,才於1890年將房子買下。(仙境般存在的村子,同時也是世界十大最值得去看看的小鎮之一,除此之外它的美麗只能自己去見證一下了)
諾曼底登陸海灘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霸王行動」(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這片海灘從西往東代號依次為猶他(Utah)、奧馬哈(Omaha)、黃金(Gold)、朱諾(Juno)和寶劍(Sword)。(二戰舉足輕重的戰場,這個理由足矣)
魯昂
魯昂位於法國西北部,是上諾曼底大區的首府。歷史上,魯昂是中世紀歐洲最大最繁榮的城市之一。塞納河下游,距海110公里,離巴黎140公里。屬上諾曼底大區濱海塞納省,是上諾曼底大區(相當於我國省一級行政區域,1990年3月與浙江省結成友好省區)的首府。市區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50萬。魯昂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名城,古跡頗多。歷史上名人輩出,聞名世界的大作家福樓拜(小說《包法利夫人》)就誕生在這里。塞納河穿貫市區,河右岸為舊城,多古建築,有「博物館城」的美譽,藏有許多世界美術珍品。魯昂港是座內河港,由四個港區組成,港口沿塞納河岸線長達20公里,4萬噸級滿載的貨輪或14萬噸級半載的貨輪可直接沿塞納河進入該港。(一條塞納河流過的古老城鎮,這里的藝術珍品不比巴黎少)
里昂拉福雷
里昂拉福雷雖然規模很小,但卻最富有諾曼底風格。小鎮大部分的建築都是17世紀遺留下來的傳統的半木結構房屋,並且這些木房子的保存狀態都十分良好,使人們感受到這個小鎮的重要地位。
分布在綿延起伏的`平原之上的里昂森林一直延伸向魯昂(Rouen)的東部,它是諾曼底最大的森林,也是諾曼底最有聲望的森林,因為這里良好的狩獵環境曾吸引了幾代的王室成員,其中,亨利一世就死在這里。在前往離村子稍遠的聖-丹尼斯(Saint-Denis)教堂的路上,可以看到一座雕刻得異常精美的石碑,是為紀念亨利一世國王的去世而建的。在1135年11月,亨利一世在進行了一天的狩獵活動後,在返回小鎮的途中,死在今天樹立著石碑的地方。里昂拉福雷就坐落於這片森林的中央空地上,可以稱得上是「森林的首府」,里昂拉福雷的人也確實喜歡這個稱呼。(諾曼底風格應該在這里得到了詮釋,而且好風光個好環境它的代名詞)
埃特勒塔
埃特勒塔(Etretat)是法國西北部的一座海濱小鎮,位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的雪白海岸,被譽為「法國第一海岸」。這個海濱小城建在離大海近在咫尺的地方, 幾乎可以說是貼著大海的唇邊而建, 就像是一座守護海岸的燈塔。 白色的懸崖、雄偉的象鼻山和奇特的針峰是埃特勒塔三大標志性景觀。白色峭壁和海灘綿延近百公里,也許沒有「蔚藍海岸」那麼出名,但它的景色非常壯觀,獨特的拱形岩壁和別致的建築令人嘖嘖稱奇。埃特勒塔懸崖是附近所有海岸崖壁中風景卓絕的佼佼者,其原生態的風光和鬼斧神工的懸崖震撼每一位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