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法國政體
法蘭西王國(843年—1791年)〔君主專制(大革命前)〕
君主立憲制(1791年—1792.8)〕→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9月—1804年)→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維希政權(1940年—1945年)→
臨時政府(1945年—1946年)→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現在)。
①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法蘭西王國實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在路易十四時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國王權空前強化,「太陽王」實行「朕即國家」的中央集權的絕對君主專制統治,此時是法國封建專制君主制的鼎盛時期;路易十五時期,法國的財政危機日益嚴重,封建制度開始解體,法國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時期,法國專制制度已到了腐敗透頂的程度,社會矛盾十分尖銳,人民反抗情緒與日俱增,革命一觸即發。
②1789年大革命後大資產階級當權,保留國王同時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三級會議轉變為制憲議會,取代王室成為法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為改造舊制度,創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作出了重大貢獻。8月頒布著名的《人權宣言》,明確宣告了「主權在民」、「天賦人權」、「權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資產階級民主法治原則,實際上宣告了舊封建王權的的滅亡和一種全新的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誕生,1791年的法國憲法就是以《人權宣言》作為序言的。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了法國也是歐洲大陸歷史上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
③1792年巴黎人民發動第二次起義,普選產生的國民大會宣布廢除王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開始建立民主共和政體。1793年初宣判國王路易十六死刑,不久將其推上斷頭台。法國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的斗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中間經過吉倫特派掌權、雅各賓派專政和熱月政變後的督政府的政權,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體制,共和國名存實亡,但名義上仍屬於共和政體。
④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實行資產階級的帝制。拿破崙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內革新政治,發展經濟,頒布系列法典,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法律體系,對外發動多次征服戰爭,沉重打擊了法國和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秩序,推動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⑤1814、1815年,封建的波旁王朝兩次復辟,恢復了法蘭西王國,與第一帝國一樣,都是君主專制政體。
⑥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實行的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新憲法明確限制王權,擴大議會下院的權力,取消貴族的特權,降低了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
⑦1848年,二月革命後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拿破崙的侄子君主派路易.波拿巴當選為總統,他一心恢復帝制,鎮壓共和派的反抗,強行通過新憲法,使總統獨攬大權,建立了名為總統制共和制的個人獨裁統治,共和形同虛設。
⑧1852年路易·波拿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又實行帝制。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第二帝國壽終正寢。
⑨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國,經過共和派與君主派的激烈斗爭最終恢復了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最終確立了共和政體,總體上屬於議會制共和制政體。為什麼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共和制呢?其法律依據如同高中歷史選修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與實踐》第71頁中的講述:「1875年初,國民議會僅以一票的多數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確認實行共和制。同年,國民議會又先後通過一系列法律,合稱1875年憲法,又稱第三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國。」《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有:A、立法權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行使。參議院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以普選方式選出;B、行政權由總統和內閣掌握。總統由參眾兩院聯合組成的國民議會,依絕對多數票選出。總統是國家元首、軍隊最高統帥。總統與參議院議員共有創議法律之權。內閣部長(即後來的總理)由總統任命。總統和內閣部長(總理)共同向議會負責。從中可以看出憲法賦予當時法國總統的權力還是相當大的,體現了當時法國君主派的力量還不小,企圖憑此為以後借機復辟創造條件,也反映了它是共和派與君主派妥協的產物,但它又不同於總統制共和制,因為總統的產生由議會選出,其行政權被總理分享,還要對議會負責,故為共和國的長期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據,限制了君主派今後的復辟帝制活動,因此仍屬於議會制共和制。更何況在憲法公布後不久,1879年初共和派贏得總統大選,掌握法國全部關鍵權力部門,最終完全確立了共和制政體,之後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日漸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佔重要地位,國家權力明顯轉到議會和內閣手中,使法國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
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0年,法國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國解體,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和維希傀儡政權統治。二戰結束後,法國進入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1946—1958年),法國議會的權力達到巔峰,擁有選舉總統、決定政府組成、任免總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綱領等權力,此時的法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
⑾為了克服第四共和國時期黨派紛爭、議會濫用權力而導致政局不穩、政府無能的弊端,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宣告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此後,權力中心逐漸由議會轉移到總統,但又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這表明法國已逐漸成為一個半總統半議會制的共和制國家。
需要強調的是不管近現代法國政體如何變化,其實質基本上不變,還是資產階級專政,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只是對資產階級內部各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權力關系進行了重新調整,從而採取了資產階級代議制(間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法國獨特的政體
在法國,總統和議會都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理一職由議會的多數派出任。由於過去實行的是總統7年制、議會5年制,不同的選舉時間,總統和議會多數派就可能不是來自同一陣營,因而造成總統和總理二人一個來自左派,一個來自右派,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這也是法國政壇獨特的現象。
半議會半總統制
在1946~1958年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即全民選舉國民議會議員,由國民議會中占席位最多的黨派出面組閣。那時候總理大權在握,總統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沒有任何實權。由於議會內黨派眾多,而且議會有彈劾政府的權力,因此一不小心,多數派聯盟便會分裂,造成政府倒台。在第四共和國存在的短短12年間,共更換了20屆內閣!政府的頻繁更迭造成政局不穩,國家動盪。
1958年,曾因反對議會制而退出政壇的戴高樂上台,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他重返政壇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憲法,制定總統制。出於穩定政局的目的,他繼承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總統任期7年的傳統。他一方面削弱了議會的權利,剝奪了議會任命總理和批准政府組成的大權;另一方面大大增強了總統的職權,甚至賦予總統在「非常時期」可以解散議會、進行全民公決等權利。1962年他宣布法國總統應由全民直選產生,並於1965年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第一位直接選舉出來的總統。
然而,第五共和國的政體並非絕對的總統制,議會對總統仍有制約,主要是:議會可以彈劾政府,迫使其下台;對議會通過的法律,總統須在15天內簽署,最多隻能讓議會復議一次;總統不得在一年之內兩次解散議會。
「左右共治」
在這樣的政體下,總統只有得到議會多數派支持時,才能充分行使權利,反之,只能與反對派分享權利,把總理一職和組閣權交給政治對手。
實行半議會半總統制政體的初期,反對黨勢單力薄,總統的執政地位穩定,長達7年的總統任期又使其能夠充分施展手腳,總統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活躍在法國政壇上的主要政黨是右翼的保衛共和聯盟和法國民主聯盟以及左翼的社會黨和共產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法國左翼力量迅速上升,形成左右兩大派旗鼓相當的局面。此時,一個新的問題顯現出來:由於總統和議會任期不一致,因此無論是總統選舉還是議會選舉後,都有可能出現總統與議會的多數派分屬不同派別。
1986年,前總統、來自左翼社會黨的密特朗執政時,由議會多數派產生的政府屬於右翼陣營,法國從此出現了 「左右共治」的局面。自1997年以來,國民議會一直被若斯潘總理所屬的左翼勢力所控制,而希拉克總統則屬於右翼政黨保衛共和聯盟。
總統任期改革
自1986年以來,法國已歷經3次「共治」。「共治」期間總理、總統相互牽制,難以放手施政,嚴重影響效率。2000年6月,法國議會以絕對多數通過政府提出的關於「總統任期5年」的修憲法案。同年9月舉行的全民公決中,贊成票佔了73.2%。呼籲多年的法總統任期改革終於得以實現。
從今年開始,法國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同步舉行。現在,希拉克已連任總統成功,下個月,法國還將選出577名國民議會議員。在短期內的兩次選民投票中,出現截然不同兩種結果的可能性很小,這就使得「左右共治」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但也不意味著從此徹底消逝。
② 法國的政體是什麼
近現代法國的政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封建君主專制 1、大革命前的封建君主專制 1589年,那瓦爾的波旁家族亨利在爭奪王權的「三亨利之戰」中,取得勝利成為法王,即亨利四世,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開始。先後經過路易十三、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到法國大革命前夕,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已陷入嚴重危機,國勢日衰,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終於引發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大革命爆發後,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派掌握了政權,1791年在人民群眾的壓力下,法國制憲會議制定通過了《1791年憲法》,憲法雖然保留了君主制,但是對王權作了嚴格的限制,其君主制已不是封建君主專制而是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法制。 2、1815~1830年波旁王朝復辟 1814年和1815年,歐洲「反法同盟」聯軍兩次攻入巴黎,打敗拿破崙,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即位,波旁王朝在法國復辟。由於復辟王朝力圖恢復封建專制制度,遭到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抗,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最終結束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 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 1、1791年~1792年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 1791年9月,法國制憲會議和國王先後通過了法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即《1791年憲法》,憲法概括了制憲會議已發布的各項反封建法令,規定了國家的性質和政體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1791年9月,按照憲法選出的立法議會開幕,法國正式成為君主立憲法制國家。其間由於在抗擊外國武裝干涉法國革命中,路易十六的反革命面目暴露,進行叛國活動,1792年8月,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推翻了君主制度,結束了君主立憲政體,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被推翻。 2、1830年~1848年七月王朝(奧爾良王朝) 波旁王朝復辟後,特別是查理十世統治時期,復辟王朝力圖恢復到法國大革命前封建專制統治,向革命人民反攻倒算。1830年7月,巴黎人民再次起義,佔領杜伊勒里宮,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復辟王朝被推翻。大金融家們擁戴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力浦為國王,建立「七月王朝」。但由於「七月王朝」並不是整個資產階級的政權,而只是上層資產階級政權,中、小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不滿「七月王朝」的統治,1848年2月,巴黎人民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 三、資產階級共和國 1、1792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2年8月,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推翻君主制後,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控制立法議會,掌握了行政大權,並在群眾的壓力下召開了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國民公會成立後,通過了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的決議,是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歷經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督政府和執政府的統治。1804年5月,拿破崙·波拿巴建立帝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終結。 2、1848年~1852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2月,巴黎人民起義推翻 「七月王朝」的統治後,成立了共和國,是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建立專制統治,次年12月2日,加冕稱皇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終結。 3、1870年~1942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70年9月,法國在同普魯士的戰爭中遭到慘敗,巴黎人民發動起義,推翻第二帝國的統治,建立共和國,是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5年法國通過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肯定了共和制,從而使君主制復辟的危險在法國結束,共和政體在法國最終穩定下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對外推行殖民擴張政策,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成為高利貸帝國主義。參加「一戰」,推行歐洲大陸霸權主義,30年代對法西斯德國採取綏靖政策,結果自食其果。二戰」爆發後,在德國的進攻下,1940年6月22日法國政府投降,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終結。 4、1945年~1958年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944年6 月,西方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戴高爾領導的自由法國軍隊於8 月24日解放了巴黎,法國恢復國家主權。1945年10月,法國公民投票,反對恢復第三共和國。1946年10月,法國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宣告成立。第四共和國成立後,因無法改變政府頻繁更換的局面和無力結束阿爾及利亞戰爭,於50年代陷入困境,最後被迫給戴高爾以全權,創立新的政體,至1958年,第四共和國結束。 5、1958年至今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58年9月,由戴高爾提出的新憲法獲公民投票通過,1958年10月5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第五共和國擴大了總統的權力,戴高爾成為第一任總統。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延續至今。 四、資產階級君主制 1、1804年~1815年法蘭西第一帝國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波拿巴通過發動軍事政變上台,在法國建立了自己的獨裁統治。1804年5月,法國元老院正式頒布共和十二年憲法,宣布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皇帝,法蘭西帝國宣告成立,是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帝國成立後竭力維護大資產階級利益,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其君主制為資產階級君主制。1812年,侵俄戰爭失敗後,帝國由盛轉衰。1814年3月第六次反法同盟軍隊攻入巴黎,拿破崙一世宣布退位並被流放,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3月拿破崙從流放地逃回,一度復位,6月再次被反法聯盟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壽終正寢。 2、1852年~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 1851年12月2日,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解散議會,逮捕反動他的議員和其他人士,鎮壓共和派的反抗。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正式宣布自己為法蘭西皇帝,稱拿破崙三世,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結束,法蘭西第二帝國由此開始。帝國統治時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完成了工業革命;同時,帝國積極參與爭奪歐洲霸權和進行殖民侵略。1870年7月,為轉移國內矛盾,挑起普法戰爭,拿破崙三世被俘,同年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第二帝國傾覆。 五、無產階級共和國:巴黎公社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資產階級組織的「國防政府」和以後成立的梯也爾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鎮壓人民起義,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發動武裝起義,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1871年3月26日,巴黎人民通過選舉,選出了86名公社委員,成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公社的實質是工人的政府,是無產階級共和政體。1871年5月28日,公社最後一個街壘被攻陷,公社失敗。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法國的政體是什麼
半總統共和制。
半總統共和制總體特徵
第一、總統由全民普選產生,擁有一定的行政權。在內政外交中起著較大的作用,總統不對議會負責(但政府要對議會負責),政府成員不能兼任議會議員。
第二、內閣仍設總理,領導政府活動。總統命令要由總理及有關部長副署,政府向議會負責。議會可以通過不信任案迫使總理辭職,同時總統在徵得議會領袖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解散議會,總統對議會通過的法案無否決權。
(3)法國政體是干什麼的擴展閱讀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是典型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
法國第三、第四共和國實行多黨議會制,但政府極不穩定。
1958年戴高樂政府主持制定了新憲法,加強了總統權力和行政權力。
1958年9月全民公決通過,法國進入第五共和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半總統共和制
④ 法國是什麼制度國家
法國屬於半總統制共和制政體。
民主共和制,具體為議會制總統共和制,又稱半總統制,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掌握著重要的全國最高行政權力,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國會僅能從立法上對其實施影響,但不能利用不信任案迫使其辭職。
在半總統共和制國家,總統統領外交和軍事,不對議會負責,總理領導政府並向議會負責。
⑤ 法國的政體
半議會半總統制
在1946~1958年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即全民選舉國民議會議員,由國民議會中占席位最多的黨派出面組閣。那時候總理大權在握,總統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沒有任何實權。由於議會內黨派眾多,而且議會有彈劾政府的權力,因此一不小心,多數派聯盟便會分裂,造成政府倒台。在第四共和國存在的短短12年間,共更換了20屆內閣!政府的頻繁更迭造成政局不穩,國家動盪。
1958年,曾因反對議會制而退出政壇的戴高樂上台,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他重返政壇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憲法,制定總統制。出於穩定政局的目的,他繼承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總統任期7年的傳統。他一方面削弱了議會的權利,剝奪了議會任命總理和批准政府組成的大權;另一方面大大增強了總統的職權,甚至賦予總統在「非常時期」可以解散議會、進行全民公決等權利。1962年他宣布法國總統應由全民直選產生,並於1965年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第一位直接選舉出來的總統。
然而,第五共和國的政體並非絕對的總統制,議會對總統仍有制約,主要是:議會可以彈劾政府,迫使其下台;對議會通過的法律,總統須在15天內簽署,最多隻能讓議會復議一次;總統不得在一年之內兩次解散議會。
⑥ 英美法德四國分別的政體和國體是
1、英國:國體是資產階級專政,它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憲製取代封建割據君主制、等級君主制或君主專制制;政體是君主立憲制,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用共和政體。
2、美國:國體是資產階級專政;政體是三權分立制。
3、法國:國體是資產階級專政;政體是民主共和制。
4、德國:國體是資產階級專政;政體為議會民主制和聯邦制。
(6)法國政體是干什麼的擴展閱讀
君主立憲制的分類
1、二元君主制
從政府層面看來,在有兩個形式上矛盾的方向同時進行,便是民族國家的中央集權制的成立,和相對的自由民主的私有財產的確認,在後世理解是因為公民社會和理性主義發達的結果,所以可以接受政府以獨立於營利事業原則外運作,而專注於國防和外交事務。
2、議會君主制
議會掌握立法權,內閣由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組建,下院多數黨領袖即為內閣首相。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君主無實權,行使禮儀性的職責。
⑦ 法國的政體是什麼
共和制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⑧ 法國從1789-1875年政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1789 年資產階級革命到1875 年憲法頒布,是法國政體極不穩定、交替演變的階段。
從1789 年到1875 年的86年內,近代法國產生了12部憲法,平均約7年更換1次。法國憲法的頻繁更迭引起了政體的復雜多變,政體先後經歷了君主立憲制、帝制、民主共和制、獨裁製等等,出現過三次君主立憲政體,兩次帝制和三次共和政體。
1789 年,法國大革命勝利,代表金融資產階級的立憲黨人同封建主妥協,制定了1791 年憲法,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的政體。這種體制的特點是:確定了國民主權、三權分立兩大原則;國王是行政元首,享有相當大的權力,也要受到很多限制,要服從國民議會、服從憲法和其它法律;國會享有廣泛的立法權;司法權由選舉的法官獨立行使,任何時候,國會、國王都不得行使司法權。1789年憲法建立的君主政體,盡管有著同舊勢力妥協的一面,但它並不是舊制度下的封建君主政體,而是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
由於法國封建勢力十分頑固,與人民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新舊勢力之間缺乏長期妥協的基礎,巴黎人民又發動了第二次起義,推翻了存在三年之久的君主立憲的統治。1792年9月22日成立的共和國,各階級和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斗爭仍很尖銳復雜憲法變更仍很頻繁,經歷了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和督政府、執政府四個時期。
1793 年,激進資產階級的代表雅各賓派將革命推向高潮,制定了1793年憲法。這部憲法規定法國政體為共和國體制,國民會議的權力至高無上。1794年熱月政變後,執政的大資產階級通過制定共和三年憲法,削弱了共和政體的民主內容,要求全體人民為了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放棄自己的權利。1795 年憲法確立了議會制。
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形式上保留共和政體,實際上是軍事獨裁。他通過以下的幾次制定和修改憲法,完成了從共和到帝制的演變,建立起了資產階級君主獨裁製。1804 年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帝制。
推翻拿破崙之後,法國政體又經歷了君主立憲制、共和制、帝制的再次交替演變。1814年,頒布的《欽定憲章》,再次確認了三權分立的君主立憲制,但這次君主立憲是半封建半資產階級性質的。1815 年復辟的波旁王朝頒布的《帝國憲法附加法》,力圖恢復拿破崙的帝制,但被法國人民發動的七月革命推翻。
1830年的《七月王朝憲章》,重新確立了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權,對王權加以限制,國王權力來自人民,國王握有實權,但只是行政首腦,不是立法首腦,因此不能廢止法律;議會權利擴大,擁有立法倡議權;內閣對議會負責。
七月王朝於1848年被二月革命推翻,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通過1848 年憲法重建共和政體。但第二次共和政體僅僅存在了3年,1851年12月,路易˙波拿馬發動政變,1852 年憲法改共和為帝制,成為「第二帝國」。1870 年,第二帝國頒布《固定帝國憲法的法令》,與1815 年《帝國憲法附加法》一樣,力圖通過修改憲法來實行所謂的「自由主義」改革,從而作為帝制崩潰前的補救措施,但為時已晚。
1870年第三共和國成立,但實行共和制還是君主制,還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和保王黨經過五年艱苦的斗爭,1875年議會終於通過了第三共和國憲法,將共和國一詞正式寫入憲法,從法律上肯定了第三共和國的共和政體。
第三共和國1875 年憲法的頒布後,法國成為一個典型的議會共和制國家, 1875年憲法也成為法國憲法中壽命最長的一部。這部憲法由《參議院組織法》、《政權組織法》、《政權關系法》三個憲法性文件組成。憲法規定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制國家,以法律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的全面統治。這部憲法所規定的政體內容是: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兩院共同享有立法權,但關於財政法律法案,應先送達眾議院並經其表決;內閣要得到眾議院的信任才能執政,否則必須辭職;內閣是行政機關,權力很大,除了立法提案權外,並有獨立頒布命令的權力;因為法國政黨眾多,要在眾議院中獲得多數十分困難,所以議會對內閣的這類命令不能撤銷或變更,但法國內閣也不敢輕易解散議會;總統是國家元首,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舉產生,憲法賦予總統廣泛的職權。但憲法公布後不久,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日漸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佔重要地位,國家權力明顯轉到內閣手中,1875年憲法使法國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議會共和制國家。
自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政體之後,延續了近一個世紀的法國政體之爭宣告結束;但共和政體本身卻經歷了從議會制共和政體到半總統半議會制共和政體的發展過程。
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滿意的話望採納!
⑨ 法國的政體是什麼
多黨制。是指在一個國家中,通常由不確定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黨聯合執政的政治制度。多黨制國家中也有一個政黨控制多數議席而單獨組閣的情況
⑩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的國體和政體分別是什麼知道的說下,謝謝了!
國體都是資產階級專政;美國政體是總統共和制、英國政體是君主立憲制、法國政體是半總統半議會制、德國政體是議會共和制、日本政體是君主立憲制。
資產階級專政的方式不同於封建專制國家。它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憲製取代封建割據君主制、等級君主制或君主專制制。作為封建專制制度對立物的資產階級政黨制度、議會制度以及公民享有某些權利的法律制度的產生,是歷史上的一大進步。
(10)法國政體是干什麼的擴展閱讀
在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和掌握國家政權的條件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如同資產階級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暴力機器一樣,本質都是資產階級專政的手段和工具。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產階級強化其軍事官僚機器,對內加強統治,對外加緊瓜分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變換方法,採用吸收工人參加管理,制定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等政策,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促進經濟發展。
建立福利國家,調節和緩解國內的階級矛盾。採取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資產階級專政的性質,並未能徹底解決資本主義國家固有的生產社會性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根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