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和德國的哥特有什麼不同

法國和德國的哥特有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2023-02-21 12:08:25

A. 哥特式 是什麼

哥特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築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巴黎聖母大堂,義大利米蘭大堂,德國科隆大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堂。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歐洲各國的經典哥特式建築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雛型。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鍾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牆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戶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

西立面是建築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鍾樓,下面由橫向券廊水平聯系,三座大門由層層後退的尖券組成透視門,券面滿布雕像。正門上面有一個大圓宙,稱為玫瑰窗,雕刻精巧華麗。法國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

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長137米,寬4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殿成放射形布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43米,中廳的拱間平面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4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教堂內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幾乎看不到牆面。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成熟的標志。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築復甦,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數量很大,與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於連年戰爭,城市的防衛性很強。城堡多建於高地上,石牆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牆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內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牆面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則多用磚石建造,採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於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復雜的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們不象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

英國的索爾茲伯里主教堂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後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殿。索爾茲伯里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並不顯著。

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鍾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這座教堂外觀有英國特點,但內部仍然是法國風格,裝飾簡單。後來的教堂內部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約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復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樹張開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採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戶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韋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飾,窮極工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築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衛性,城牆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牆內還有高高的核堡。15世紀以後,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牆開了窗戶,並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粱柱與白牆相間,外觀活潑。

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採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鍾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鍾塔高達161米,控制著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義大利的哥特式建築於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義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里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

義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沒有高鍾塔,而是採用屏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戶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

錫耶納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奧維亞托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面相似,總體構圖是屏幕式山牆的發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為裝飾,但平牆面上的大圓窗和連續券廊,仍然是義大利教堂的固有風格。

義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採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彷彿正要飛升。西邊正面是義大利人字山牆,也裝飾著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義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里,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築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於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牆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鍾塔,建築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志。城市裡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築有許多傑作。聖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宮被公認為中世紀世俗建築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立面採用連續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紋式券廊,構圖別致,色彩明快。威尼斯還有很多帶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臨水而立,非常優雅

B. 法國建築設計,與德國的區別是什麼

基本上可分為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園林式。英國園林式,德國哥特式的較少,但是科隆大教堂十分具有代表性。法國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吧。。。

C. 什麼是哥特式的意思概念介紹

哥特式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各個藝術領域,那麼你對哥特式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哥特式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什麼是哥特式
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公元5-15世紀)的藝術風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志性元素。哥特式風格用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的藝術主題,來往於內心世界神聖與邪惡的邊緣,描繪在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哥特,是英語詞Goth的音譯,Gothic一詞(意為「哥特式」)即源自該詞,原指代哥特人。另有一說稱Gothic源於德語Gotik ,詞源是Gott音譯「哥特」(意為「上帝」),因此哥特式也可以理解為「接近上帝的」的意思,「哥特式」只是德語詞的音譯,平時所說的一切「哥特式」都可以理解為「形式上或感覺上給人一種接近上帝的感覺」,比如建築藝術,文學,音樂等哥特式。

哥特式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各個藝術領域,藝術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復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徵,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鮮血、黑貓等等。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常被使用在歐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宮殿、會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構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頂,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

哥特式建築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有重大影響,其魅力來自於比例、光與色彩的美學體驗,即通過對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過對數與色的象徵性理解,使靈魂擺脫俗世物質的羈絆,迎著神恩之光向著天國飛升。這種建築雖曾於歐洲全境流行,不過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度頗為被藐視。

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特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築,哥特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其也成了一門關於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

在中國境內知名的哥特式建築包括北京的西什庫教堂、青島天主教堂、永寧天主教堂等等。

哥特式建築的基本構件是尖拱(ogival,或稱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頂(ribbed vault)。

哥特式建築雖曾於歐洲全境流行,不過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度頗為被藐視。

1137-1144年,聖鄧尼斯修道院院長絮熱(Suger,1081-1151)主持了聖鄧尼斯修道院教堂(Abbey Church of St. Denis)的重建。聖鄧尼斯修道院教堂始建於8世紀晚期,以早期__時期的一位聖徒聖鄧尼斯(St. Denis,約258年卒)命名。絮熱立志要把這座在法國人心目中具有紀念碑性質的教堂建成全法蘭西的精神中心,激發法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感。由絮熱主持重建起來的這座聖鄧尼斯教堂被公認為第一所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12世紀是法國哥特式的發生與發展的階段。13世紀,法國哥特式發展至純熟境地,夏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展示了早期哥特式向盛期哥特式發展的不同風格階段。夏特爾大教堂之後,法國興起大教堂建設高潮,哥特式盛期到來。蘭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亞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和博韋大教堂(Beauvais Cathedral)等都是盛期哥特式的偉大作品。13世紀中葉以後,哥特式建築愈發向輕盈和繁飾發展。先後出現了輻射式(Rayonnant)、火焰式(Flamboyant)等晚期哥特式建築。法國哥特式也播及歐洲各地,並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風格特徵。在英國有盛飾式(Decorated style)、垂直式(Perpendicular)。典型的德國哥特式則綜合了法國盛期哥特式和英國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令人目瞪口呆。義大利的哥特式則更多保留有古典和拜占庭的傳統。

德國科隆大教堂被認為完美地結合了所有中世紀哥特式建築和裝飾元素
哥特式文學
哥特式文學是西方通俗文學的一種,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志性元素,偏愛黑暗凄涼的場景,18世紀中後期作為小說體裁而逐漸定型,一般認為賀瑞斯·華爾波爾的《奧特朗圖堡》為哥特式文學鼻祖,在哥特小說中最典型的象徵就是吸血鬼,布蘭姆·斯多克(Bram Stoker)的經典作品《德拉庫拉》(Dracula)甚至在書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圖象,可謂19世紀哥特文學以吸血鬼為題的濫觴。

哥特小說在浪漫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時代達到繁榮,但它並不像一般浪漫主義那樣從正面描繪理想的社會、政治和道德觀念,而是通過揭示社會的邪惡和人性的陰暗面來深入探索。兩百年來,不僅通俗作家熱衷於哥特文學的創作,許多一流的英美詩人和作家都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哥特 故事 ,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哥特小說也由此從通俗小說的「邊緣地位」走向主流,形成突出而獨特的哥特傳統。
哥特式音樂
早期的哥特式音樂充斥著沉鬱厭世的情調,冰冷刺骨,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對於傳統音樂極端蔑視。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展現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從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

哥特搖滾一般來說有如下特點:陰暗,頹廢,冰冷,有恐怖的氣氛,讓人感到壓抑和絕望,表現對死亡和黑色的嚮往,富有藝術氣質。20世紀80年代,近代哥特運動在英國開始上演,新哥特運動的出現或許可視為是朋克運動的延續。不論如何,哥特精神開始在音樂上展現其影響力,哥特音樂以表現人性的陰郁、空虛為主題,並且對死亡亦有著濃烈的興趣,緩慢、悲傷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樂的特色。

新哥特運動與18、19世紀的浪漫主義有著明顯的關聯,抒情詩性的,死亡的主題,對毀滅和黑暗的探尋是哥特藝術家的共同表現方式.音樂上,一些流派盡管加進了舞曲節拍和電子音樂元素,但仍以小和弦,緩慢的節奏表現出明顯的怪誕和抑制機構特性。
哥特式字體
哥特字體種類繁多,其主要特點為瘦削、細長、詭異、復古、華麗,帶有些許陰暗、神聖的色彩,黑白分明,常被使用在經文抄錄、古籍封面和紋身上,與其他哥特藝術形式相得益彰,哥特字體主要應用在拉丁字母體系(如英文、德文、法文等),中文字型檔中尚未出現廣泛普及的哥特字體。
哥特式著裝
哥特式著裝並沒有統一的制式設計,主要元素包括黑色、深色的衣服、銀飾、黑發、紅發或淺色的金發、蒼白的皮膚、黑色的唇膏和眼影等等。配物包括十字勛章、五芒星、十字架、斗篷、披肩等等。

可見,哥特式的著裝通常以深色為主,也有病態、情色的服裝風格和類型。傳統的哥特風格有黑發、深色眼線、黑色指甲油和黑色服裝,但不一定有穿洞。風格通常來自於伊麗莎白時代、維多利亞或中世紀時期,並常表達天主教或其他宗教意象,像是十字架或生命之符(又稱安卡)。哥特的風格隨著個人或地區而有所差異,雖然實際上每個人幾乎都帶有一些相同的元素。服裝設計師如亞歷山大·麥昆和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

看過「哥特式的介紹「的人還看了:

1. 哥特式風格藝術特點

2. 淺談哥特式建築的歷史和發展

3. 哥特式風格設計特點

4. Kiyo Murakami哥特式攝影作品欣賞

5. 國內8大最佳蜜月旅行地推薦

6. 《美國哥特式》鑒賞

D. 哥特式建築,拜占庭是建築,巴洛克式建築,古羅馬式建築最大區別是什麼

哥特式建築,拜占庭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古羅馬式建築最大區別是特色不同。

一、特色不同

1、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

2、拜占庭式建築

拜占庭式建築的特點是十字架橫向與豎向長度差異較小,其交點上為一大型圓穹頂。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蓋穹頂,並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這對歐洲建築發展是一大貢獻。

3、巴洛克式建築

巴洛克時代代表了17世紀的建築風格.在義大利語中,巴洛克意指「畸形珍珠」。這種建築的特點是重於內部的裝飾.其全體多取曲線,常常穿插曲面與橢圓空間。企圖以豐富多變的風格炫耀人們的視覺,並用誇張的紋樣形式。

4、古羅馬式建築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在今黎巴嫩)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二、起源不同

1、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

2、拜占庭式建築

公元395年,以基督教為國教的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史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其統治延續到15世紀,1453年被土耳其人滅亡。東羅馬帝國的版圖以巴爾干半島為中心,包括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和北非、敘利亞、巴勒斯坦、兩河流域等,建都君士坦丁堡。

3、巴洛克式建築

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它逐漸衰落。巴洛克藝術最早產生於義大利,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羅馬是當時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羅馬興起就不足為奇了。

可以說,巴洛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明的,但它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

4、古羅馬式建築

古羅馬在公元前2世紀成為地中海地區強國,與此同時羅馬人也開始了羅馬的建設工程。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建立時,羅馬城已成為與東方長安城齊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相對完善,城市逐步向藝術化方向發展。

三、發展不同

1、哥特式建築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國巴黎建成的聖丹尼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花窗玻璃,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2、拜占庭式建築

(13-15世紀),十字軍的數次東征使拜占庭帝國大受損失,這個時期的建築既不多,也沒有什麼新的創造,後來在土耳其入主後大多破損無存了。

3、巴洛克式建築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義大利歸來後,把義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

4、古羅馬式建築

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公元前30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奧古斯都稱帝。

從帝國成立到公元後180年左右是帝國的興盛時期,這時,歌頌權力、炫耀財富,表彰功績成為建築的重要任務,建造了不少雄偉壯麗的凱旋門,紀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廣場、神廟等等。

E. 什麼是"哥特式"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歐洲各國的經典哥特式建築
聖丹尼教堂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雛型。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義大利的哥特式建築於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義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最著名的有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尖塔建築米蘭大教堂。
義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沒有高鍾塔,而是採用屏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戶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鍾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牆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戶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
西立面是建築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鍾樓,下面由橫向券廊水平聯系,三座大門由層層後退的尖券組成透視門,券面滿布雕像。正門上面有一個大圓宙,稱為玫瑰窗,雕刻精巧華麗。法國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
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長137米,寬4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殿成放射形布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43米,中廳的拱間平面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4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教堂內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幾乎看不到牆面。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成熟的標志。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築復甦,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數量很大,與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於連年戰爭,城市的防衛性很強。城堡多建於高地上,石牆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牆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內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牆面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則多用磚石建造,採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於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復雜的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們不象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
索爾茲伯里主教堂英國的索爾茲伯里主教堂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後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殿。索爾茲伯里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並不顯著。
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鍾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這座教堂外觀有英國特點,但內部仍然是法國風格,裝飾簡單。後來的教堂內部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約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復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樹張開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採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戶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韋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飾,窮極工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築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衛性,城牆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牆內還有高高的核堡。15世紀以後,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牆開了窗戶,並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樑柱與白牆相間,外觀活潑。
科隆大教堂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採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鍾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鍾塔高達161米,控制著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錫耶納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奧維亞托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面相似,總體構圖是屏幕式山牆的發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為裝飾,但平牆面上的大圓窗和連續券廊,仍然是義大利教堂的固有風格。
義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採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彷彿正要飛升。西邊正面是義大利人字山牆,也裝飾著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義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里,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築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於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牆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鍾塔,建築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志。城市裡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築有許多傑作。聖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宮被公認為中世紀世俗建築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立面採用連續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紋式券廊,構圖別致,色彩明快。威尼斯還有很多帶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臨水而立,非常優雅.

F. 哥特式建築是什麼樣子的啊,為什麼叫哥特式求大神幫助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歐洲各國的經典哥特式建築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雛型。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鍾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牆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戶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 西立面是建築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鍾樓,下面由橫向券廊水平聯系,三座大門由層層後退的尖券組成透視門,券面滿布雕像。正門上面有一個大圓宙,稱為玫瑰窗,雕刻精巧華麗。法國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 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長137米,寬4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殿成放射形布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43米,中廳的拱間平面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4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教堂內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幾乎看不到牆面。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成熟的標志。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築復甦,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數量很大,與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於連年戰爭,城市的防衛性很強。城堡多建於高地上,石牆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牆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內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牆面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則多用磚石建造,採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於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復雜的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們不象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 英國的索爾茲伯里主教堂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後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殿。索爾茲伯里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並不顯著。 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鍾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這座教堂外觀有英國特點,但內部仍然是法國風格,裝飾簡單。後來的教堂內部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約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復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樹張開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採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戶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韋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飾,窮極工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築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衛性,城牆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牆內還有高高的核堡。15世紀以後,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牆開了窗戶,並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粱柱與白牆相間,外觀活潑。 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採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鍾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鍾塔高達161米,控制著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義大利的哥特式建築於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義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里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 義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沒有高鍾塔,而是採用屏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戶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 錫耶納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奧維亞托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面相似,總體構圖是屏幕式山牆的發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為裝飾,但平牆面上的大圓窗和連續券廊,仍然是義大利教堂的固有風格。 義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採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彷彿正要飛升。西邊正面是義大利人字山牆,也裝飾著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義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里,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築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於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牆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鍾塔,建築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志。城市裡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築有許多傑作。聖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宮被公認為中世紀世俗建築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立面採用連續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紋式券廊,構圖別致,色彩明快。威尼斯還有很多帶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臨水而立,非常優雅。

閱讀全文

與法國和德國的哥特有什麼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8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