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德戰爭蘇聯初期不堪一擊,為什麼越打越強知乎
上面的回答真的可謂是根正苗紅,政治正確。中立的分析,原因如下(重要性遞減):
1、蘇聯有著比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和潛力以及資源,德國則相對較弱,且戰略資源嚴重依賴進口。且蘇德戰爭初期,蘇聯做了一件非常正確的決定就是將工業生產有計劃性的轉移到了烏拉爾山以東。因此,雖然在正面戰場上,蘇聯一直處於劣勢(就算在後期,像庫爾斯克會戰,蘇聯的戰損比也一直超過德國),但憑借這工業能力和資源優勢,蘇聯在消耗戰中擁有優勢地位。
2、社會主義是動員力極強的專制體制(民主國家如果經歷了基輔戰役、明斯克戰役這種大潰敗,斯大林可能早就倒台了,軍心也早就渙散了),前期一直大敗的蘇聯確仍然穩定而動員力強。如果41年蘇聯還在沙俄體制下,那估計很快會崩潰。
3、遼闊的縱深與有利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包括嚴寒、沼澤)、當世排名第二的人力資源。因為德國第一擊(台風計劃)未能將蘇聯巨人擊倒,蘇聯得以用及其誇張的戰略縱深緩過了氣。(和中華民國沒敗的原因有點相似)。
4、本來可以以解放者姿態進入的德國人(當時進攻蘇聯,其實收到了波羅的海3國以及烏克蘭很多民眾的歡迎),但納粹的極端種族主義將大量原來受斯大林壓迫的蘇聯人(烏克蘭人等等)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5、德國深入蘇聯境內,加之東歐沒有西歐那樣發達的鐵路網和稠密的人口,德國的補給也有問題。也對德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6、一些自然因素,如1941年的秋雨,使得道路泥濘,大大阻礙了德國進攻莫斯科的時間。(很多人覺得嚴寒也是,但蘇聯方面也冷啊~其實寒冬並不是什麼大的因素。相反,德國在零下40°的天氣下,打出過很多漂亮的戰役,相反在夏天的庫爾斯克,卻輸掉了最後一次戰略反攻)
7、希特勒的過度干預軍事。不可否認,德國軍隊的戰鬥力當世無敵,也有一大批舉世聞名的將領(個人最愛曼施坦因,也有人喜歡莫德爾和古德里安)。但希特勒總是喜歡自作主張,納粹其實在1942年初就已經危機深重。假如1942年夏藍色計劃執行得當,希特勒不做太多篡改(比如讓第四裝甲集團軍跑來跑去),攻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可以說是可能的,這樣德國還有贏得戰爭的大半希望。然而此前無往不利的希特勒瞎指揮裝甲部隊,德軍的指揮又失去了此前靈活變通的特點,第六集團軍頓兵斯大林格勒堅城之下,不像以往那樣分兵消滅頑敵主力繼續前進,蘇聯調動110萬預備隊合圍了第六集團軍,預示了法西斯的覆滅。1943年的希特勒其實已經騎虎難下。盟軍的登陸近在眼前,德國即使不發動大規模進攻,以防守消耗蘇聯實力並和蘇聯媾和成功,面對東西兩線虎視眈眈的敵國以及南斯拉夫等國的游擊隊,也很難穩住陣腳;憑借德國的綜合國力包括羅馬尼亞的石油供應等等,想要同時維持東線的長期僵局以迫使蘇聯媾和,並阻擋盟軍的登陸,不是一件十分可行的事。(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是德國的五倍以上)賭局式的庫爾斯克丟掉了納粹的本錢,他們最終選擇了一條速死之路。
❷ 法國人不尊重中國人嗎知乎
沒有吧,我覺得法國人很注重禮儀這一方面,他們沒有不尊重中國人,相反的,我覺得他們很尊重人。
❸ 二戰法國裝備怎麼樣知乎
二戰前法國的坦克無論從水平到數量上都超過納粹德國,但是仍然採用落後的跟隨步兵作戰的戰術。法國空軍戰斗機的數量嚴重缺乏,開戰後從美國購買但是已經為時已晚!法國海軍的數量規模比較英國要小。
❹ 二戰德國為什麼不和美國聯手知乎
首先要明白世界秩序和二戰爆發的本質,當年世界秩序是有英法美主導,盡管美國奉行孤立政策,但是從當時國際秩序中,也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樓主也應該知道,美國是與英國一樣是處於頂端的國家。當時英國是世界大哥盡管衰敗了,但是依然主導國際秩序,並且英法美在全球各地都有殖民地等大量勢力范圍。
處於國際秩序頂端的英法美三個列強,這些國家在全球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包括大量的殖民地。而德國、日本、義大利隨著國力崛起,對於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必然會拓展實力范圍,本來世界的勢力范圍都已經固定好了,大都被英國、法國、美國獲得,因此德國、日本、義大利的擴張必然會侵害英美法的利益。另外英國等西方充當世界領袖,維護世界秩序,而德國、義大利、日本不經國際秩序頂端國家的允許,採用武力拓展勢力范圍,本身就是挑戰英法美的領導地位,損害他們的在世界的影響力。
明白這一點就知道,德國由於在英美法當年制定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裡面,是西方列強(英法)被壓制和遏制的國家,是處於低端位置的。所以德國武力崛起,其本質必然就是要掀翻英法美主導國際秩序或是重新洗牌,建立符合的德國利益的秩序。所以德國不可能與美國聯手的,同樣美國也不會與德國聯手,因為他們的國家利益是完全沖突的。
❺ 為什麼法國的殖民實力不如英國
第一,英國前期整體經濟實力不強,具有探險意識的英國人開始像海外佔領土地,因為他們的他們可以在自己的殖民地上開發管理,並且取得財產屬於他們自己。這使得大家蜂擁而至,擊敗西班牙、荷蘭、法國,殖民地范圍逐漸變多,到1914年,全球陸地面積中有四分之一是屬於英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而法國則是通過擴大殖民地規模,來增大數字實力,滿足法國對佔領土地面積的佔有欲,彰顯自己強國實力。
第二,法國佔領非洲時間比較早。殖民地的選擇也是要考慮多方面的,被殖民地的實力問題、距離遠近、管理便利與否等。法國與非洲僅隔著大西洋,非洲領土面積廣闊,並且非洲幾乎沒有什麼強大的軍事勢力,法國佔領非洲具有很大的優勢。事實也證明如此,在隨後法國佔領非洲領土時,幾乎沒有消耗很大的軍隊力量,很快就擴充到剛果河流域,迅速成為非洲殖民地最大的國家。
第三,法國選擇殖民地國家,盡量選擇實力低於本國的,以便利用最少的資源攻佔殖民地,減少本國損失。英國不管你實力強大不強大,他只看重將來發展潛力。所以英國四處佔領殖民地。
第四,海上戰爭打不過英國,實力敗給英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都在進行殖民地爭奪。英國是海上殖民地爭奪的主要國家。善於利用海上有利條件作戰的英國將法國打的節節敗退,海外殖民地逐漸被吞並。法國開始轉換思路,決定在非洲領土殖民范圍繼續進行擴大,佔領底盤,彌補丟失土地。最後,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超了英國。同時,奴隸買賣也是法國進行擴張的又一大好處。
可見,整體國力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