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為何敗得如此迅速呢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法國主動要求和平談判被希特勒拒絕後,根據1939年5月份波蘭與法國簽訂的關於在波蘭遭受德國進攻的情況下,法國實行軍事行動的議定書,法國被迫於9月3日向德國宣戰。
經歷了半年多"奇怪的戰爭"後,1940年6月,德國對法國發動了總規模的進攻,義大利也趁火打劫,6月22日,法國投降。1944年諾曼底登陸之後許多法國內部民眾配合外部援軍,為解放祖國而戰,直至1945年5月9日,德國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法國完全光復。
㈡ 法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捲入經濟危機的以及經濟危機對法國的影響有哪些
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法國捲入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時間較晚。1931年秋,巴黎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法國始捲入經濟危機。這一年工業生產下降,失業人數翻了1番,與最好的年份1929年相比,工業生產下降23%,鋼鐵產量下降37%,百人以上機構中的工薪人員減少14%,食品批發價下降12.7%,營業稅下降28%,各種有價證券下降60%。
在經濟危機的深刻影響下,各種法西斯組織利用人們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乘機擴大影響,以求發展。其中最活躍、最有影響的是「法蘭西行動」、「愛國青年」、「法蘭西團結」、「法蘭西化」等組織。這些組織成員大多數是大學生和社會青年,他們人數眾多,有很大的煽動性。他們在報端罵街,組織遊行示威,沖擊國家權力機構。他們甚至提出「寧願要希特勒,而不要勃魯姆」。他們的目的是要推翻共和國,建立一個由他們控制的法西斯政權。這些組織得到了壟斷資本家和官僚的支持,擁有大量資金,有的甚至可以獲得武器。
㈢ 法蘭西第一帝國曾經無比強大,為何卻在1812年開始走向了衰落
法蘭西第一帝國曾經無比強大,但是因為他的政治和經濟問題,在1812年開始走向了衰落。其實它衰落完全是因為政治策略的原因,對外擴張加劇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財政壓力。在政策的引導下經濟情況急劇下降。所以造成了曾經無比強大的法蘭西,在他最鼎盛的時期走向了衰落。
一個越戰越強的法蘭西帝國,卻在它的統治達到鼎盛的時候,很快就走上了末路,拿破崙在經濟和政治上的決策,是十分重要的原因。維持霸權的戰爭吃掉了法國太多的勞動力。除了徵兵之外,戰爭造成的平民死亡、殘疾都加劇了這一情況。此外,新擴張的領土盡管替法國本土分擔了壓力,但同時也意味著要付出更多財政用於鎮壓反叛和維持漫長的戰線。
㈣ 從極盛到衰敗,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法國貴族破敗衰落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是法國貴族開始走向衰落的標志,不過,法國貴族從極盛時期到後來的沒落,總的來說是由於中央集權的推動、王權和特權的對立以及資本主義的斗爭等方面,才導致法國貴族破敗衰落。
一、中央集權的推動
在中世紀,法國貴族擁有很大的權利,隨著後來查理曼帝國的崩塌,法國貴族便在這個時期直接將國王的權利都接管過來,這時期的貴族掌握著絕大部分的權利。中世紀時期的封建制,是法國貴族在大環境下所孕育出的產物。布衣和貴族之間則是互相依存的關系,貴族擁有大部分的土地,然後將這些土地交給布衣來種植。
在後期的時候,因為貴族的經濟特權和國王的權力產生了對立面,在發動戰爭的時候,貴族們逃避賦稅,致使國王無法籌措到軍餉,於是國王便增加賦稅,由此引發貴族的不滿。
三、資產階級的奮斗
在工業革命爆發之後,法國涌現出了大批的資產階級,並且還非常富有,但是卻沒有任何的政治地位。為了得到貴族的身份,很多的資產階級便花費大量的金錢來提高自己的地位,最後由於社會的發展,從而導致傳統貴族和新貴族之間產生了矛盾。
㈤ 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是如何走向衰退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蘭西殖民帝國逐漸分解,在法國各殖民地興起的非殖民地化運動浪潮影響,法國的殖民帝國紛紛走向獨立建國之路,這使得法國的殖民帝國面臨嚴重挑戰。雖然法國試圖嘗試繼續維持殖民地的統治,但各地反抗獨立力量,已非法國所能對付,如越南在胡志明的領導下經過9年奮戰,最終擺脫法國的統治,建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巔峰疆域:1289.8萬平方公里,現代疆域:67.48萬平方公里(其中歐洲本土約55.1萬平方公里)疆域縮水率: 94.8%,盡管這期間為了防止殖民地人民反抗,還出台過什麼「法蘭西共同體」。但是在洶涌澎湃的民族獨立運動前,是那麼的蒼白無力,沒有任何緩和的餘地。
㈥ 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是如何走向衰退的
亞非拉獨立運動的發展,各個國家的紛紛宣布獨立,使得泛濫西殖民帝國走向衰退。法蘭西殖民帝國的衰退是歷史的必然,就像英國日不落帝國一樣。隨著殖民地去人民的覺醒,人民日益看渴望自由和平的生活,所以紛紛開始了對殖民者的反抗。
法蘭西殖民帝國的衰退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在一百多年的殖民歷程中,殖民的也得到了發展。在此同時,帝國主義的野蠻殘暴也給殖民的的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所以在獨立運動中各個國家紛紛獨立。
㈦ 法國20年經濟萎縮8.3%,為何會出現這么大的浮動
中新社巴黎1月29日在法國公布的官方經濟數據顯示,法國2020年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1.3%,整個2020年經濟下降了8.3%。根據法國國家統計和經濟研究所當天發布的數據看,法國2020年第四季度的經濟狀況好於官方預期。為了預防和控制新冠疫情,法國於2020年10月底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第二次“封閉城市”,這直接影響了經濟增長。經濟學家此前曾預測,法國的經濟可能會在2020年第四季度萎縮4%。
在公民通常更喜歡存錢而不是花錢的情況下,以消費為基礎的法國經濟結構也使該國在疫情爆發期間陷入困境。在全球應對這一流行病的背景下,旅遊業,酒店業,飲食業和航空業都遭受了巨大的打擊,而互聯網公司和電信巨頭等數字產業卻迎來了巨大的機遇。法國作為幾十年來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的旅遊目的地國,其部門分工特別容易受到“疫情”的影響。
㈧ 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法國發生了哪些社會變化急需
一、 20年代的英國、法國
1.英國經濟的衰退和政黨政治的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地位衰退表現在:
其一,債務激增,從1914年的6.5億英鎊(314900萬美元)1920年增至78.28億英鎊(3804408萬美元),英國從美國的主要債權國變成美國的債務國。
其二,倫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原來在國際市場上起著共同貨幣作用的英鎊受到美元的沖擊,利用英鎊對世界進行財政剝削的支配地位削弱。
戰後的經濟困難導致英國的政黨政治發生變化,工黨取代了保守黨,開始同自由黨輪流執政。隨著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地位的削弱和壟斷組織在經濟領域中居於統治地位,自由黨和它所奉行的自由主義原則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由黨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戰後的英國工黨是以工人為主要成分奉行改良主義的資產階級左翼政黨。工黨領袖關於通過議會民主實行社會改革和建立財產公有制的詞句,對於希望改變自身經濟地位的工人群眾頗具吸引力。工黨執政期間,在資產階級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推行了一些有利於勞動者的社會福利改革。
2.愛爾蘭和英帝國自治領的分離運動加強
大戰後,英國的殖民地雖然增加了近260萬平方公里,但英帝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出現瓦解的趨勢。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興起,1921年愛爾蘭南部26個郡脫離英國,成立自由邦。當時對於英帝國殖民體系變化影響最大的是自治領的分離運動。隨著自治領民族工業的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要求脫離英帝國完全獨立的呼聲越來越強。宗主國英國在自身實力衰落的情況下也無法維持原來的殖民統治,被迫在1926年的帝國會議上作出決議,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方面擁有完全獨立的地位,在法律上與英國平等,自治領與宗主國靠「共同忠於(英國)國王」這一信條被維系在英帝國內。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將上述演變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英國已經失去對自治領的實質性政治控制,僅存留鬆散的政治聯系,各自治領都可以以獨立國家的面貌出現在世界舞台上。威斯敏斯特法是英國被迫順應殖民體系瓦解這一客觀歷史趨勢的法律文件。
3.法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政策
法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大戰給法國造成約2000億法郎的巨大物質損失,這個「高利貸帝國主義」國家已由債權國變成外債高築的債務國,出現嚴重的財政困難。但是,在相對穩定時期,法國經濟發展比較快,法國經濟復甦的重要原因:一是得益於戰勝國對世界的重新瓜分。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取得薩爾煤礦的開采權,使法國的冶金工業生產能力增加了75%;德國的賠款和擁有比本土大20倍的殖民地,也是法國經濟復甦的有利條件。二是法國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一方面,實行減支增收的財政改革,廣征賦稅,降低公務員薪金,限制糧食消費,調整幣制,穩定法郎,使財政狀況好轉;另一方面為緩解社會下層的不滿,實施了社會福利措施,使人民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嚴格執行凡爾賽和約,削弱德國」是20年代法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由於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沒有達到徹底肢解德國的目的,會後又沒有得到英美兩國以條約形式保障法德邊界,因此,尋求在歐洲大陸的安全保障成為20年代法國外交政策的重心。1920至1927年法國先後與德國周圍的中小國家比、波、羅、捷、南等國締約,在歐洲大陸建立起主要針對德國的安全保障體系,其目的在於維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英國拒絕了法國的結盟建議,繼續對歐洲大陸奉行均勢政策。
二、 義大利法西斯的上台
義大利是帝國主義列強中實力最弱的一個。戰後初期,義大利又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中,工業凋蔽、農業荒蕪、失業人數日益增長、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經濟危機導致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工農革命運動高漲,工人奮起奪取工廠,農民奪取地主土地,資產階級統治機構陷於癱瘓狀態。為了鎮壓工農運動,鞏固統治地位,義大利大資產階級決定實行極權統治。另外,巴黎和會上義大利分贓最少,當年英法為換取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作戰,許諾的擴張領土的要求未能兌現。大資產階級期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和鐵腕人物來扭轉義大利在國際上的被動局面,以武力實現領土要求。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組織採用恐怖手段鎮壓工農運動,幫助資本家和地主奪回工廠和土地,從而贏得大資產階級的歡心和金錢、武器支持,發展為擁有武裝並控制義大利北部、中部許多地區地方政權的全國第一大黨。1922年秋,墨索里尼率黨徒進軍羅馬,在義大利建立起法西斯專政。教材小字部分介紹了墨索里尼全面強化法西斯統治的措施。法西斯的上台表明義大利資產階級在穩定統治秩序時選擇了與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不同的道路。
三、 20年代的美國、日本
1.美國的經濟繁榮和金元外交
美國是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繁榮」的典型國家。經濟繁榮突出表現在工業生產空前發展,特別是汽車業、電氣業、建築業和鋼鐵業。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德、法三國比重總和的79%。
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有:
第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的局面為美國經濟繁榮提供了較好的國際政治環境;戰後,歐洲各國恢復發展經濟缺少資金,為美國的資本輸出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第二,大戰中積聚資本,掌握世界經濟霸權。戰前美國就是經濟強國,大戰中,美國參戰晚,本土又未受到破壞,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通過向各交戰國供應武器大發橫財。美國由欠歐洲國家約55億美元的債務國變成歐洲國家倒欠美國100億美元的債權國,紐約也成為世界金融的中心。
第三,開展生產合理化運動,通過技術革新和機器設備更新,提高生產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增強美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技術革命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四,開拓市場,通過分期付款的方法,刺激國內消費市場的表面活躍;擴大對外商品輸出,占據過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貿易市場。但是,在美國經濟繁榮之中,潛伏著不可克服的危機:農業長期不景氣,舊工業部門開工不足,大批農民破產、工人失業,貧富差距擴大,歐洲各國經濟恢復的完成,使美國的海外市場逐漸縮小等,使美國日益膨脹的生產能力大大超過國內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生產與銷售的矛盾日益嚴重,繁榮只能是暫時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政府就開始推行金元外交,戰後美國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運用金元外交,支配世界事務。戰後,美國金元外交的重心首先是拉丁美洲,到1928年,20個拉美國家中已有14國被美國資本所控制;其次為東亞,美國的金元勢力在東亞特別是中國的擴張,引起同日本擴張的尖銳矛盾;再次為歐洲,通過為歐洲各國經濟復甦提供貸款和解決德國賠款問題,加強對歐洲事務的干預。金元外交的推行,表明美國在掌握世界經濟霸權的同時,力圖在國際政治中取得支配地位。
2.日本經濟的增長與內外政策
日本經濟在大戰期間獲得了異乎尋常的發展。戰爭期間日本趁歐美商品暫時退出亞洲市場之機,幾乎壟斷了亞洲市場;俄英等協約國的軍需品、日用品訂貨,刺激了日本的工業生產;潛艇戰使日本海運業首先發展起來。大戰使日本由外貿入超國變為出超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日本經濟雖然增長迅速,但與歐美國家比相對脆弱。1920年爆發了日本歷史上空前深刻的經濟危機。在持續蕭條階段,以東京、橫濱為中心的關東大地震發生,日本財產損失達100億日元。日本政府一面以防止「財界的混亂」為名,全力救濟受災的大資本家,一面以維持治安為借口,大肆逮捕對反對天皇統治的社會主義分子和工人運動積極分子,製造慘殺旅日朝鮮人和中國人的事件,以轉移受災人民對政府的不滿。
1924年,為擺脫經濟困境,日本幣原外相推行與英美妥協的「協調外交」和對華盡量避免武力的經濟侵略政策。1927年,由於英美在華勢力增強,日本統治階級調整對華政策。大軍閥田中義一上台組閣後,推行對華武裝干涉的「積極外交」。出兵山東和製造「皇姑屯事件」體現了田中內閣分離滿蒙、阻礙中國統一、保護日本侵華權益的行動意圖。東方會議是日本統治集團為制定侵華政策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後發表的《對華政策綱領》確定了分離滿蒙、侵略中國、霸佔遠東的方針,把侵佔中國東北和內蒙古的方針作為日本的最高國策公開確定下來。東方會議的內容在田中奏摺中充分反映出來,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的行動證明田中奏摺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侵華的指導綱領。
四、 德國賠款問題
德國賠款問題是出現在《凡爾賽條約》簽訂之後。條約規定:德國應在1921年5月1日前交付200億金馬克,協約國成立賠款委員會解決賠款總額及分配比例問題。1921年,法國操縱下的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賠款總額為1320億金馬克,限42年還清。德國則在支付10億金馬克後以財政危機為由,要求延期支付。在巴黎和會後,法國最先在賠款問題上處於領導地,它積極推行削弱德國的政策。美英出於自身商品輸出的需要,希望復興德國經濟,提出了減少賠款總額和延期常服的新方案,遭到法國的堅決反對。因此,英法矛盾、德法矛盾激化。
1、 魯爾危機
法國和比利時在1921年1月出動軍隊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而德國採取消極抵抗政策,企業一律停工,國家補償企業主的損失,救濟失業工人。法國必須支付高額的佔領費才能維持對魯爾的佔領。魯爾危機導致德法矛盾激化,也使法國因受其累,難於解脫。同時引起美英兩國的不安。
2、 道威斯計劃
1924年,道威斯計劃出台。這是由美國銀行家道威斯為首的專家委員會提出的新的賠款計劃。這一計劃的突出特點是:
· 沒有規定德國賠款的總額;
· 規定了賠款的來源;
· 提出由英美向德國提供貸款,幫助德國恢復經濟,以支付賠款。
對此,斯大林指出:「這個由美國制定的道威斯計劃的內容,就是要歐洲各國利用德國所應償付歐洲各國的賠款,去償還積欠美國的貸款。」這一計劃一方面大大減輕了德國的賠款負擔,有利於德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也為美國資本大量湧入德國掃清了道路,是美國插手歐洲事務的重要步驟。同時也表明,美國成了歐洲國際關系中的大贏家,而法國卻進一步失去了稱霸歐洲的優勢。
3、 楊格計劃
1929年,由美國操縱的專家委員會又在道威斯計劃的基礎上,修改出台了「楊格計劃」。它規定德國賠款總額為1139億金馬克,59年內付清,大大減輕了德國賠款的負擔。
1932年,德國以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為契機,宣布無力支付賠款,賠款問題不了了之。在英美的扶植下,1929年,德國重新成為歐洲經濟大國。
五、 洛迦諾公約
大戰後的歐洲安全保障問題,是又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1925年的洛迦諾會議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召開的。會議達成公約,即洛迦諾公約。它實質上使縱容德國向東發展,推動它侵略蘇聯的帝國主義條約。它的簽訂具有兩個重要作用:
· 改善了協約國尤其是法國同德國的關系,為20年代中後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歐洲國際關系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 提高了德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德國恢復了歐洲政治大國的地位,不久參加了國際聯盟,並取得國聯行政院常任理事的席位。
第三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一、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 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和經濟危機的爆發
2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繁榮景象,,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存在,在經濟發展的本身又潛伏著嚴重危機。
· 首先,美國20年代的繁榮是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上的,少數壟斷組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國民收入分配不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 第二,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的形式,隨之而來的必然使消費的疲軟。而資本家為眼前的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
· 第三,無限制的股票投機活動。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活動非常猖獗,不但職業投機者,一些普通的美國人也參與股票的投機,把它作為致富的捷徑。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潛伏了貨幣和信貸系統崩潰的危機。
1929年10月,以紐約股市的崩潰為開端,引發了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
2、 經濟危機的特點
· 范圍特別廣。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並發、相互交織;從地域范圍看,危機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並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何不發達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 持續時間特別長,1929~1933年,持續四年之久。
· 破壞性極強,不僅在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2/3,甚至在危機以後也不見經濟很快復甦。
3、 經濟危機的深刻影響
從局部看,經濟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從整體看,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迦金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進一步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勢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