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味與道——生蚝
生蚝,學名牡蠣,又叫蠣黃、海蠣子。這種喜歡附著在海底礁石甚至是輪船底部的帶殼軟體動物,一直是人類餐桌上的高檔食材。
生蚝這種東西很有意思。不同種類的生蚝口感味道不同,這是人人都能想到的。但是同一種生蚝,照樣能夠區分出無比豐富的口感和味道,就顯得頗為不可思議了。一般來說,生蚝生活的海域鹽度越高,生蚝就越鮮美,因為生蚝只有分泌更多的谷氨酸(味精的核心)才能對抗海水的高鹽。
另外,生蚝是一種能夠自由轉換自身性別的動物,也就是說想當男的就當男的,不想當男的就變成女的,女的當膩了還可以再變回來,令我們人類無比羨慕。不過生蚝也不會閑著無聊自己變來變去,在海域溫暖、食物充足的時候,生蚝會變成雌性,肉質滑嫩飽滿,還會有蚝卵(膏黃);而在清冷的海域,生蚝就會變成雄性,並且放慢生長速度,這就使得肉質變得鮮美脆爽。
除了鹽度和溫度,海洋里蘊含的微生物也能導致生蚝的不同風味。因為生蚝要食用海洋里的各種微生物,所以食物的種類不同,生蚝體內積攢下來的纖維物質也會有所區別。如果我們去品嘗不同產地的新鮮生蚝(一定要生吃,不能添加其他味道),就能發現奶香味的生蚝、堅果味的生蚝、水果味的生蚝,甚至還有礦石味的生蚝。
生蚝的種類繁多,全球范圍內,找出個幾十種非常輕松。但是在龐大的生蚝族群中,真正為人類所喜愛並被端上餐桌的卻並不多。要把各種美味的生蚝分類介紹,是個技術活。分類標准不同,分出的種類自然不同。
大致來說,如果按照形狀分,長得比較規整的,很像我們常見的扇貝或者蛤蜊的,叫做扁平蚝;長得一頭尖一頭圓,表面凹凸不平的,叫做凹型蚝,這也是我們中國人餐桌上最常見的蚝。而按照口味來分的話,口味比較清甜的叫做石蚝,而海味比較重的叫做銅蚝。還可以按照大小來分,雖說不同種類的蚝分法不盡相同,但不變的是越大越沉的生蚝號越小,但千萬不要以為長得小的生蚝就不好,切記切記。
還有相對復雜的分類方法,就是按照產地和生蚝的具體類別來分,種類不勝枚舉,這里也不多贅述,我們只要知道其中幾種好吃的就足夠了。
國內最常見的是原產自法國的吉拉多生蚝,這種法國生蚝如果細細品味,會有一種奶香味或榛子的香味,不過中國在自己的海域養殖的吉拉多生蚝因為生長環境的原因,很難有這些獨特的味道(保護環境很重要……)。法國還有一種貝隆生蚝,舉世聞名,它富有金屬礦物風味,且對水質要求極高,在法國放養的生蚝苗能活下來一半就算萬幸。貝隆生蚝雖然備受推崇,但因為那種金屬風味,使得很多對海鮮並不很感興趣的人難以下口。法國還有一種很漂亮的翡翠生蚝,因為受海洋里的一種海藻的影響,使得蚝的腮部變成了翠綠色,因此得名。
太平洋里還有一種熊本蚝,原產自日本熊本,現多見於美國西海岸,因為日本一帶捕撈過度快吃絕了。這種熊本蚝長得慢且個頭小吃起來奶香濃郁,聞起來還有淡淡的香瓜氣息。太平洋南部海域還有一種悉尼岩蚝,長得和熊本蚝很想,但卻富含礦物風味。
除了上述這幾種,各國餐桌上常見的還有緬因貝隆生蚝、塔斯馬尼亞生蚝、紐約藍點生蚝等等,篇幅有限,不多說了。
怎麼吃生蚝?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
歐美國家熱衷於生食生蚝,而且往往都是乘船出海,現捕現吃。新鮮的生蚝捕撈上來,用小刀撬開厚重的殼,把一腔蚝肉融合著豐富的汁水一股腦的倒進嘴裡,感受鮮味的刺激在舌尖和口腔中炸裂,體會各種需要細細品味的清甜和馨香。記得初中語文課上,《我的叔叔於勒》那篇課文中,莫泊桑就曾描寫過這樣的場景,「一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開牡蠣,遞給兩位先生,再由他們遞給兩位太太。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臟長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蠣殼扔到海里」。
當然了,生食生蚝並不一定要感受原汁原味,很多時候還是要有所搭配的。最受人們喜愛,也最有格調的,就是搭配葡萄酒。霞多麗葡萄酒、長相思葡萄酒、夏布利葡萄酒、干型香檳,都是生蚝的絕佳伴侶。更為講究的,還會用不同的葡萄酒來搭配不同香味類型的生蚝,以求達到極致的味覺體驗。生蚝撬開,倒上一些葡萄酒,再一口吸入,酒香與鮮香相得益彰,是一種絕佳的享受。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葡萄酒都適合與生蚝搭配。說得簡單點,紅葡萄酒更適合搭配紅肉,如豬肉、牛肉、羊肉;白葡萄酒更適合搭配白肉,如海鮮、魚肉、雞肉。
除了葡萄酒,西方人還善於調制各種醬汁來搭配生蚝。這也是東西方飲食文化一個很大的差別,中餐習慣在製作時把足夠的味道加入到食材里,而西方習慣把味道濃縮在醬汁中,在澆淋在食材上,或放置在旁邊,讓使用者可自由選擇味道的濃與淡。常見的搭配生蚝的醬汁,往往都會出現青檸檬、紅酒醋、紅蔥頭得身影,還有一些人喜歡加入山葵、生薑、辣椒、鵝莓等材料。至於各種材料的具體配比,那就全憑個人愛好了。
視線回到中國。我們貌似更加喜歡加熱甚至成熟後的生蚝。其實生蚝在加熱後,鮮味物質會減少,風味自然會減弱。但是我們中國人餐桌上的生蚝基本都是我們國家自己養殖的,而我國海域的環境狀況,你懂的……
要把生蚝做熟,我們中國博大的美食文化中自然會有不同的方法。
在福建、兩廣、台灣一帶,人們喜歡蚵仔煎,或者說蚝仔烙。用鴨蛋(雞蛋也可)和番薯粉調成糊,包裹新鮮的蚝肉,在油鍋中煎成兩面金黃內里軟嫩的餅,既保持了蚝肉的鮮美,又融合了蛋香、面香和油香。
魯菜里有一道炸蠣黃,與蚵仔煎類似。把新鮮的蚝肉取出來,掛上一層薄糊,下鍋油炸。這道菜極考功夫,麵糊稠了,面味就蓋過了鮮味,稀了又會脫糊;油溫過高,表層易糊,蚝肉炸不透,油溫低了又容易窩油,吃著油膩;炸的時間也要恰到好處,保證裡面的蚝肉斷了生還能保持豐富的汁水。
拋開這些專業級別的做法,民間最流行的就是把生蚝拿來烤或者蒸。不過無論是烤還是蒸,都離不開蒜蓉粉絲。先把大蒜切碎,搗成蓉更好,用油慢慢煸炒成金黃色,再加上鹽,調製成蒜蓉醬,和焯軟的粉絲一同覆蓋在蚝肉上。在熱力催動下,蒜香四溢,蚝肉借著蒜香,鮮甜更加明顯,就連原本平淡的粉絲也在這二者的催化下升華到了美味的極致。嫌口味單調的,還可以再加上點豆豉或者辣椒,香氣會更加豐富。
現在,隨著中西餐的融合,出現了一種芝士烤生蚝。不過我個人覺得,芝士奶香濃郁,味道厚重,會把生蚝原有的鮮甜徹底掩蓋,所以我並不推薦。
說一千道一萬,生蚝雖好,畢竟性寒,配上點葡萄酒也許還好,但吃多了身體肯定受不了。所以,還是適當節制,細水長流。每次淺嘗輒止,才能不斷保有對這份鮮美的期待。
⑵ 吉娜朵生蚝和吉拉多哪個才是正宗的法國生蚝
吉娜朵生蚝。
Gillardeau的正確中文名字是「吉娜朵」,是由法國Gillardeau蚝場在中國注冊的中文商標。
吉娜朵是法國生蚝的一個超級品牌,每一個出自法國吉拉多公司的正品生蚝,在蚝殼上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G】字印章。每隻Gillardeau一生至少搬家四五次,經過59道養殖與精煉的過程,以及純凈海洋的洗禮,歷時至少4年以上的時光,才能上市。
法國生蚝味道最為「復雜」
全世界200多個地區盛產不同口味、各具特色的生蚝,因此很難准確地掌握各種生蚝的特性。不過法國生蚝被認為是世界上味道最「復雜」的品種,其他國家的生蚝難以與之匹敵。
要使得蚝肉綜合有榛子果香、水果味、煙熏、花香、酒香、爽中帶乳酪味等風味,需在生蚝的成長過程中將其不斷地「放牧」到不同的地點,如先把蚝苗放到深海養大,然後送到河口養肥,接著再送去幾個不同海岸讓其吃不同的微生物以吸收不同的養分,從而「調」出豐富多彩的味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