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初期法國為什麼輕易的就讓德國給推了
這個其實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講,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戰敗國,而在一戰中各國都研製了屬於自己的尖端武器-坦克,德國在戰敗後發現了坦克的重要性,而法國陸軍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法國陸軍原本希望將未來國防力量用到坦克的研發上,但是最終法國政府將資金投入到了馬其諾防線的建造之上,馬其諾防線是非常強大的存在,如果德國進攻這條防線那麼可以說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但是德國藝高人膽大,他們選擇了阿登山脈作為自己進攻法國的路線,這一點又凸顯出法國戰敗的原因,雖然有大量證據表明德國將會跨過阿登山脈進攻色當,但是法國最高指揮部不願意相信德國人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他們認為德國會從比利時平原進攻,法國在這一區域部署了重兵,而在色當地區則只有少量部隊。
德國也確實在比利時平原發動了攻擊,但是那邊的軍隊並非主力,主力在阿登山脈進軍攻向了色當。德國在色當取得勝利後並不急於鞏固戰果,而是一路西進,德國軍隊毫無阻攔的沖向巴黎。
歸根結底就是法國在戰略上的錯誤判斷,而德國為了贏得戰爭在戰術戰略後勤保障軍隊訓練上都花了大功夫。
⑵ 近代被德國常蹂躪的法國,為什麼同意兩德統一呢
首先為什麼德國會分裂成兩個國家,那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成為戰敗國,所以給當時兩個陣營老大,美國和蘇聯接管了。
當然法國在支持德國統一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要求。比如將德國納入歐洲共同體這個框架裡面,可以避免德國統一對法國的不利影響吧,甚至他們可以共同發展,共同獲取利益。
⑶ 一戰後法國為什麼沒能遏制德國的崛起
德國的崛起主要原因有: ①戰勝國對其在軍事方面的限制有利於集中財力、物力恢復和發展經濟。 ②戰前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勞動力素質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美國的援助,一戰後的道威斯計劃提供了必要的資本。 ④新的科學技術和設備的利用。 1、一戰德國的戰敗並非德國在一戰戰場上的重大失利,主因是德國國內工人起義,所以德國民眾對這次失敗普遍心有不甘 2、希特勒上台後,很好的利用了民眾普遍存在的愛國主義和為一戰復仇的心理 3、希特勒上台後,在經濟上確實創造了神話,3年時間讓德國從萎靡不振中崛起,解決了前總理不能解決的失業問題,麵包問題,國內強國心態和自豪感暴漲 4、在納粹統治下,西方各國原本限制德國發展軍事的《凡爾賽條約》成為一紙空文,在西方各國的縱容下,德國工業和軍事發展迅速 賠款問題:賠款使用德國金馬克計算的,但是從1920年開始,德國馬克瘋狂貶值,賠款即使全部償還,其實際價值也沒多少。 國際政治平衡問題:法國希望削弱德國,甚至讓德國一蹶不振最好,可是英國美國等不希望歐洲大陸法國一家獨大,暗中默許德國崛起。 共產主義運動:一戰之後歐洲各國對風起雲涌的共產主義運動非常恐懼,德國由於戰爭失敗、德皇倒台、經濟崩潰所以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涌。歐洲各國不希望一個共產主義德國出現,所以暗中扶持希特勒上台,打擊共產主義,進一步向東遏制蘇聯。 基礎問題:一戰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一戰、二戰中間這段時間,英法沒有在技術上獲得超越德國的明顯優勢。 軍事問題:一戰之後德國建軍思想先進,訓練嚴格,軍隊戰術指導思想遠遠超越了英法各國。 經濟問題:由於超級恐怖的通貨膨脹讓德國人民的財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全部變成了無產者,一張白紙好作畫。財產的急劇損失客觀上也刺激了德國人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寡頭為遏制德國國內共產主義的發展,並攫取巨額利益,在早期也給了希特勒政權大量財政支持。 反過來看,如果德國沒有發生巨額通貨膨脹,並且全額支付了戰爭賠款,從此一蹶不振,淪為波蘭、捷克一類的二流國家,那最大的收益者是法國,同時最大的受損者就是英國。別忘了,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可是世仇。所以,德國的崛起是符合當時世界第一列強英國的最高利益的,進而,綏靖政策也就可以理解了。
⑷ 二戰後法國和德國合作的背景及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作為地區大國實現了從敵對到合作的轉變。通過走歐洲聯合道路,法德實現了和解,不僅成功地建立了德法親密的夥伴關系,而且兩國的深入合作,促使歐洲一體化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建立在歐洲一體化基礎上的法德合作已成為大國合作的典範。 實踐證明,只有合作才能實現國家和區域的穩定和發展。特別是在區域一體化成為歷史發展潮流的今天,地區大國的合作在區域一體化中發揮著重要的核心作用,為地區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領導力量,這對於促進區域合作深入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戰後法德合作的歷史,分析德法合作成功的基礎和兩國推動歐洲一體化啟動的過程,從而為中日合作與東亞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本文以大國合作以及區域一體化的基礎來建構本文的理論框架,介紹了二戰後初期法國、德國歐洲政策的形成以及早期歐洲一體化的嘗試,認為法德兩個世仇冤家在特殊的國際背景下產生了共同的利益,走歐洲一體化道路成為兩國實現各自國家利益的最佳方式。法德合作的思想基礎是歐洲政治精英提出的法德和解思想與歐洲聯合思想,現實基礎是兩國有合作的實力和意願,同時戰後初期美國的歐洲政策也是支持法德合作和歐洲一體化的。在內外部因素聯合促成下,法德合作需要解決的最大政治障礙在於魯爾問題,美國重新武裝德國,使法國不得不主動提出方案來徹底解決魯爾問題,舒曼計劃便是為解決魯爾問題而設計出來的絕佳方案。為了實施舒曼計劃,以阿登納、舒曼、莫內為代表的法德兩國的領導人與政治精英進行了協調與談判,在兩國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推動了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立,這是第一個具有超國家性質的機構,它既是法德和解的開端,同時標志著歐洲一體化的正式啟動。法德合作確立了兩國在歐洲一體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也為歐洲煤鋼聯營設計了可行的制度和目標,奠定了歐洲一體化的框架和大體方向,對以後的歐洲一體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與法國的關系
德法兩國的關系,從企圖媾和到德國發動侵略並佔領法國,再到後來的敵對陣營,協約國和軸心國的敵對關系。
具體進程是一戰後,法國政府一直試圖通過凡爾賽體系制約德國,防止其東山再起,甚至直接派兵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希特勒上台後,撕毀凡爾賽和約擴軍備戰,二戰期間法國被德國全線佔領在德國對波蘭宣戰後,為了完成對波蘭的承諾,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先後對德國宣戰。
後來德軍繞過了馬其諾防線,法國戰敗,貝當建立維希法國,直至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與盟軍打敗德國,法國與德國戰斗才結束。1944-1945年,隨著盟軍佔領西歐大陸,德國戰敗,法國得以光復。
⑹ 二戰初期法國為什麼輕易的就讓德國給推了
根本原因是國力問題。
首先,方針有問題。法國在一戰搞進攻幾乎葬送了一代年輕人,把國土的北部整個打爛,所以一戰之後「御敵於國門之外」可以說是一種政治正確。法軍當中的確有像戴高樂這樣重視坦克的人,但是要知道坦克雖好,如果使用坦克作機動防禦的話肯定要喪失領土,而進攻又犯了大忌諱,法國的政府是民選政府,這么乾等於政治自殺。
其次,經濟不支持。修一條馬奇諾防線就用掉了37年的全部經費還沒修完要爛尾,就憑這點錢去搞裝甲部隊,還不如搞馬其諾防線性價比高。說到底,搞築壘工事群實在是沒辦法的辦法。
第三,外交不給力。和低地三國的關系沒搞好,當時的盟軍其實有進駐荷蘭比利時作戰的計劃,但是三國臨時變卦宣稱中立,結果三國因為兵力不夠白白丟失天險要塞,倉促進駐的盟軍也被德軍迎頭痛擊,喪失了重要的機動部隊。
第四,空軍太垃圾。德國的斯圖卡在法國的天空任意橫行,法軍根本無法做到有效地集結機動,只能被德軍各個擊破。
⑺ 法國和德國兩個有世仇的國家,為什麼後來會合作
到目前為止,盡管歐盟出現了英國脫歐這樣的挫折,但是歐盟的整體發展趨勢還是不錯的,仍熱是世界上聯合程度最高的區域性組織。歐盟在法國和德國兩架馬車的帶動下,整體發展形勢還是比較好的,法德是歐盟的大腦和中堅。不看歷史的人們絕不會想到歷史上法德是世仇,戰爭恩怨持續了幾百年。
1944年,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大國,根據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利益考量將世界分為了兩半,整個歐洲成為了一片廢墟,如果德國和法國想要重振歐洲雄風,二者必須聯合起來,否則就會成為被美國或者被蘇聯凌辱的對象。冷戰的形勢迫使他們必須走到一起。為了解決兩國最為重要 的爭端邊境煤鐵資源問題,他們建立了一個超越國家主權的經濟結構煤鋼共同體,運行很完美,為之後兩國經濟的進一步深入和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有名的舒曼計劃。法國外長舒曼因很好地化解德法矛盾使歐洲聯合起來而被稱之為歐洲聯盟之父。現在的歐盟就是在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聯合壯大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