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凡爾賽條約帶來了什麼為什麼會讓德國感到屈辱呢
《凡爾賽和約》的天價條款讓本就不堪重負的德國加速了經濟崩潰,通貨膨脹讓德國中產家庭積蓄消耗一空,各種資本也損失殆盡,民眾怨聲載道。當法國軍隊進入魯爾時,德國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重工業區,馬克的價值暴跌,德國再次被經濟席捲。這幾乎迫使德國陷入絕望的境地,德國的自尊心再次因失敗而蒙羞。即使沒有希特勒,這段受壓迫和屈辱的民族歷史也會想方設法在以後報復法國。這種民意的積累為後來德國民族主義的繁榮奠定了巨大的群眾基礎。
因為這份合約讓德國人無法接受,所以對於德國人來說這份合約是屈辱的。
2. 凡爾賽和約主要內容是什麼
凡爾賽和約主要內容是德國及其各盟國應承擔戰爭罪責。重新劃定德國疆界。德國放棄其全部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國軍備。德國須向戰勝國支付賠款。
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而成為凡爾賽和約主要簽約者。
歷史評價
法國普遍的意見是和約對德國的懲罰太輕,不足以防止德國東山再起,特別是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原則導致東歐碎片化,沒有強大的鄰國制衡德國,因而是愚蠢的。法軍元帥斐迪南·福煦批評《凡爾賽和約》是對德國的「投降」和對法國的「叛賣」,並預言「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停戰」。
美國代表團成員威廉·布里特(William C. Bullitt)譴責《凡爾賽和約》嚴重違背了民族自決和國家平等的原則,批評威爾遜「沒有把我們的戰斗進行到底」,默許「世界遭受痛苦的各民族再次被投入到壓迫、奴役和瓜分之中」,並憤而辭職。
又有一種觀點稱德國在條約中獲益匪淺,如史學家格哈德·溫伯格在其著作《手邊的戰爭》中提到,由俾斯麥一手建立的德國政治體系不但未被摧毀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國避免了戰後被戰勝國大規模軍管(特別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形勢對比)。
3. 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
《凡爾賽條約》(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又稱:《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主要內容如下:
(1)領土: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
(2)軍事: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佔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德國擁有空軍,規定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
(3)政治:德國承認並尊重奧地利、波蘭等國的獨立。
(4)賠款:由協約國建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5)殖民地問題: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國瓜分。
1918年11月11日,雙方宣布停戰,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之後(也即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這項條約得到了國際聯盟承認,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這也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中國代表因對會上歐洲列強處理中日青島問題時故意偏袒日本,無視中國利益,憤而離席(轉而與德國另簽和約),這一事件進而引發了震動全國的五四運動。美國在國會表決時多數反對,也未簽署凡爾賽條約。
4. 《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是啥
一、主要內容有:
1、國際聯盟盟約。主要規定了國際聯盟的組成、宗旨,會員國的權利、義務以及有關建立委任統治制度的規章。
2、關於德國的疆界。
恢復1870年以前的德法邊界,德將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的所有權、開采權歸法國所有;
薩爾區的行政管理由國際聯盟負責,為期15年,期滿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在萊茵河以東50公里所劃界線以西領土內,不準保留或建築工事,不準留駐或集結軍隊;
萊茵河以西的德國領土連同各橋頭,自本條約實施後15年內均應由協約和參戰各國軍隊佔領;
如德國忠實遵守本和約的條款,協約國軍應逐步縮小佔領區,5年期滿後從德國科隆地區撤軍,10年期滿後從科布倫茨地區撤軍,15年期滿後從美因茨地區撤軍等。
根據和約,德國領土共減少1/8。
3、關於德國的境外權利和利益。
德國將海外屬地的一切權利交與主要協約及參戰各國,其前殖民地按國聯委任統治制度被主要協約國瓜分:德屬東非大部(坦噶尼喀)讓與英國,多哥南非洲由英自治領南非聯邦統治;
德屬太平洋島嶼之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歸日本,新幾內亞歸英自治領澳大利亞,西薩摩亞歸紐西蘭。此外,和約還規定,取消德國在中國、埃及、賴比瑞亞、暹羅、摩洛哥、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的特權,但將它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和利益轉讓給日本。
4、關於德國的軍事。
解散德國參謀部及其類似組織;廢除德國義務兵役制;嚴格限制德國軍備的數量,陸、海、空軍總數分別不準超過10萬人、1.5萬人和1000人;禁止生產和輸入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裝備;禁止擁有飛機和潛艇。
海軍艦只最高限額為戰列艦、輕型巡洋艦各6艘,驅逐艦、魚雷艦各12艘;成立協約國監督委員會以監督上述軍事條款的實施。
5、關於德國的經濟和賠償。
德國關稅不得高於他國;戰勝國對德國輸入貨物不受限制;戰勝國成立的賠償委員會須在1921年5月1日前確定德國在30年內應付清的賠償總額。
在1921年5月1日以前,德國應付清總值200億金馬克的賠償,可用黃金、商品、船隻、有價證券及其他物資支付;德國應負擔其境內外國佔領軍的維持費用。
6、關於德國的戰爭責任和審判。
組織特別軍事法庭,審判犯有「侵害國際道德及條約尊嚴」罪行的前德皇威廉二世;協約國及參戰各國有權對被控違犯戰爭法規與慣例的行為者交軍事法庭審判。
二、影響如下:
1、德國失去八分之一領土和十分之一人口。
2、德國所有殖民地被戰勝國(英法日比)瓜分。
3、德國受軍備限制。
4、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承認對協約國平民犯罪,並賠款。一般認為這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並間接導致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但對此觀點史學界仍有不同評價。
5、刺激了德國國內的民族激進意識的膨脹,為軍國主義的滋長埋下了種子,為希特勒的上台鋪平了道路。
(4)凡爾賽和約法國得到了什麼擴展閱讀:
《凡爾賽條約》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選在凡爾賽簽約的原因是為了羞辱德國,為法國報普法戰爭的一箭之仇。
因為當年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國投降而告結束。普法停戰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極其苛刻: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
而於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國,他本人成為首任皇帝。德國遂告統一。但德法兩國於這次戰爭中的結怨,為日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