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卡昂靠近哪個港口

法國卡昂靠近哪個港口

發布時間:2023-02-28 11:07:07

『壹』 諾曼底在法國哪裡

問題一:諾曼底在法國哪裡?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問題二:諾曼底在哪 諾曼底(法文:Normandie)是法國的一個地區。歷史上的一個古國。公元9世紀初北歐的諾曼人從海上侵入今法國,於10世紀建立公國。佔有諾曼底半島、塞納河下游以南、巴黎以東的地區。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借口王位繼承問題,渡海征服英國,加冕為英王。從此,諾曼底成為英國在法國的一個屬領。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法國和英國進行長期斗爭,1204年法王腓力二世宣布剝奪英國在法國的所有領土,諾曼底及其他一些地區始並入法國。在行政上它被分為兩個大區:上諾曼底由濱海塞納省和厄爾省組成,下諾曼底由卡爾瓦多斯省、芒什省和奧恩省組成。

問題三:諾曼底在哪裡 諾曼底
中文名:諾曼底
英文名:Normandie
①古國名。公元九世紀初北歐的諾曼人從海上侵入今法國,於十世紀建立公國。佔有諾曼底半島、塞納河下游以南、巴黎以東的地區。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借口王位繼承問題,渡海征服英國,加冕為英王,從此,諾曼底成為英國在法國的一個屬領。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法國和英國進行長期斗爭, 1204年法王腓力二世宣布剝奪英國在法國的所有領土,諾曼底及其他一些地區,始並入法國。
②法國西北部舊省名。北臨拉芒什海峽(英吉利海峽)。包括今芒什、卡爾瓦多斯、厄爾、濱海塞納和奧恩諸省。面積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00萬(1982)。沿海與北部多平原,南部丘陵起伏;海岸線平直多岸沙。氣候溫和濕潤。種植穀物和蔬菜。乳肉用畜牧業發達,果園業也重要。有勒阿弗爾、魯昂、瑟堡等港口。突出於塞納灣與聖馬洛灣間的科唐坦半島,是1944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軍隊登陸的地方。
諾曼底地區地處法國巴黎與海濱之間,公路與鐵路的交通都極為便利,距離巴黎的大型 國際 機場不到 2 個小時的行程。 諾曼底人擅長建築,因此,在諾曼底大區隨處都可以看見各種風格的城堡、教堂及修道院。
公元 1944 年發生在諾曼底海灘的盟軍登陸使得這里名聲大噪.諾曼底戰役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戰役,是戰略性的戰役,為開辟歐洲的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對加速法西斯德國的崩潰以及戰後歐洲局勢,都起了重要作用.
盟軍在一個月里在西歐大陸上建立起從卡昂延伸到聖洛的穩固戰線,盟軍所有登陸大軍已全部登上諾曼底。諾曼底登陸是二戰中最為關鍵的一次戰役,對於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具有決定性意義。
1944年1月21日,艾森豪威爾在倫敦召開了盟軍最高司令部的第一次會議,正式確定了名為「霸王」的諾曼底登陸作戰方案。
參加登陸的盟軍的兵力共計39個師,約288萬人。各種飛機15700餘架,包括登陸船、戰艦商船在內的各種船隻超過6000艘。當時德軍在西線部署的兵力是58個師,飛機500餘架,100艘潛艇和500餘艘輕型艦只。但德軍統帥部為盟軍代號為「剛毅計劃」的行動所蒙騙,認為盟軍將在加萊海峽沿岸登陸,因此將主力第15集團軍部署在加萊海峽沿岸,而駐守在諾曼底及附近地區的僅有第7集團軍的6個步兵師,兵力不到9萬人。
艾森豪威爾要解決的惟一難題就是登陸日―――D日的選擇。根據氣象專家的建議,基本符合三軍登陸作戰要求的日子在6月上旬只有5、6、7三日,他原先選定6月5日為D日。然而6月初風浪頗大,3日和4日天氣持續惡虐,艾森豪威爾決定把攻擊行動順延24小時,即6月6日開始。6月4日晚,氣象主任斯泰格上校報告說:從6月5日夜間開始,天氣可能突然短暫變好,到6月6日夜間,很快又要變壞。是於6月6日行動,還是繼續延期?艾森豪威爾一時也難以決定。參謀長史密斯認為:「這是一場賭博,但這可能是一場最好的賭博」;地面部隊司令蒙哥馬利則堅定地說:「依我說,干!」最後,艾森豪威爾終於下定決心,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霸王」行動將按計劃在6月6日實施。艾森豪威爾後來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下達登陸作戰的命令之後,他同時擬定了兩份電報,一份准備登陸成功時祝賀用,另一份則准備一旦出現被迫撤退時向報界發表公告。在第二份電報中,艾森豪威爾將失敗的所有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不過,幸運的是,他最終贏得了這場賭博。
1944年6月6日凌晨,天氣情況出乎意料的良好,而德軍根本未預料到盟軍會在此時此地選擇登陸作戰,負責西線防衛的隆美爾當日甚至離開前線回家為妻子慶祝生日。6日傍晚,美第5軍3.5萬人成功登上......>>

問題四:想知道: 二戰諾曼底登陸地點在哪? A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在法國,戰役發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霸王行動為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
這場戰役盟軍計劃在1944年6月6日展開,8月25日解放巴黎後結束。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在這場戰役中地點的選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諾曼底登陸中有五大搶灘地點,分別是寶劍海灘、黃金海灘、朱諾海灘、奧馬哈海灘和猶他海灘。
一、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緊鄰奧恩河口的兀斯特罕港,是五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康城,便位於海灘南邊9英里處。從寶劍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於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僅有630人。
二、黃金海灘
黃金海灘是整個登陸行動的中心點,登陸的時間則比猶他和奧馬哈海灘的登陸行動晚了一個小時。由於漲潮和海相不佳的緣故,盟軍無法徹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礙物,這也使得想迅速搶上灘頭的英軍陷入苦戰。德軍在濱海小城利維拉和阿梅爾部署重兵防守,還在離海岸500公尺的內陸設置了四門155毫米的重炮,直接瞄準海岸。英軍在皇家海軍艾傑克斯號的強力炮火轟擊下,終於摧毀這四門重炮,壓制了德軍的防衛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軍順利登陸,並迫使防守的納粹部隊往內陸撤退6英里。英軍僅有400名官兵傷亡。
三、朱諾海灘
以庫賽葉栩美港為中心向兩側伸展的朱諾海灘登陸區,寬約6英里,德軍的輕裝步兵便部署於海灘沙丘後方的村落中,這樣的地形優勢對必須穿越沙丘進攻的盟軍部隊而言,是極大的威脅。登陸作戰一開始便極為慘烈,有三分之一的盟軍登陸艇慘遭德軍的水雷和障礙物摧毀。加拿大的攻擊部隊雖然很輕易地越過沙灘,卻在沙丘前遭到德軍火力無情的攻擊,使得首波進攻部隊的傷亡率高達50%。接近中午時分,加拿大部隊才佔領了沿岸的城鎮,向內陸挺進,並與來自黃金海灘的英軍會師。參與裘諾登陸戰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為1,200人。
四、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是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戰斗最為激烈的海灘。盟軍在奧馬哈灘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僅陣亡者就達2500人,因此又稱「血腥奧馬哈」。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開始那一段經典的戰爭場面就取材自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全長6.4公里,海岸多為30幾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這里的登陸作戰任務由美軍第九軍承擔。盟軍由於情報有誤,認為這里的德軍守備部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還多是後備役人員,沒有裝甲車輛,戰鬥力很差。而實際上隆美爾在3月將德軍精銳的352步兵師全部調往諾曼底,而352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駐守在奧馬哈灘頭。可惜直到登陸部隊出發後盟軍情報機關才找到352師的下落。
登陸當天天氣狀況極端惡劣,盟軍在登陸前就因風浪過大損失了10艘登陸艇和300餘名官兵。在登陸艇上的官兵多為暈船和濕冷所苦,還沒到達作戰地點就基本精疲力盡了。登陸作戰開始後也非常不順,海灘西段預備的32輛水陸坦克中有27輛剛一下海就因風浪過大而沉沒,倖存的5輛坦克中還有2輛很快被德軍炮火炸毀。由於潮汐影響和秩序混亂,登陸的美軍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 *** 點,大......>>

問題五:法國諾曼底地區的奶源怎麼樣? 諾曼底地區是地中海氣候要得益於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和優質的奶牛,這里位於北緯49度的黃金緯度,氣候適宜,富含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是優質的天然牧區。當地特有的諾曼底牛所產的牛奶的蛋白質含量遠高於其他地區,58%的諾曼底奶源被用於製造世界最著名且獨有的卡芒貝爾乳酪,非常棒的奶源地。法國伴寶樂的奶源地出於此。

問題六:巴黎到諾曼底要多久時間? 巴黎到諾曼底 飛機只要40分鍾就可以到了。
火車3小時左右。。汽車2小時

問題七:諾曼底具體在法國的什麼位置?有地圖嗎?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回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
1942年6月,蘇美和蘇英發表聯合公報,達成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充分諒解和共識,但英國在備忘錄中對承擔的義務作了一些保留。
1942年7月,英美倫敦會議,決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而把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推遲到1943年上半年。但此時蘇德戰場形勢非常嚴峻,德軍已進至斯大林格勒,蘇聯強烈要求英美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以牽制德軍減輕蘇軍壓力。英國只好倉促派出由6018人組成的突擊部隊在法國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5810人,傷亡率高達96.5%。
1943年1月,英美卡薩布蘭卡會議,通過上半年在西西里島登陸的決定。把在歐洲大陸的登陸推遲到1943年8月。在這次會議上,英國借第厄普的失敗,以大規模兩棲登陸的復雜與危險必須謹慎從事為理由,堅持要求推遲對歐洲大陸的登陸。
實際上英國一則想乘蘇德相爭坐收魚翁之利,二則想借美國的力量恢復大英帝國戰前在北非和南歐的傳統勢力。當然遭到美國的反對,作為妥協,英國同意成立英美特別計劃參謀部,負責制訂在歐洲的登陸計劃。由英國陸軍中將F・摩根擔任參謀長。摩根上任後立即組建「考薩克」(CEETHC),「考薩克」就是同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參謀部(Confederateally Europe Expeditionary TiptopHedquartersCarmouchang)的英文縮寫,主要成員有副參謀長美國陸軍准將雷・巴克,陸、海、空軍及所有與登陸有關的各軍兵種代表,負責指揮對歐洲大陸偷襲騷擾作戰的英國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蒙巴頓海軍中將也是當然成員。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考薩克」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斗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千米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
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
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千米。幾經權衡比較,「考薩克」選擇了諾曼底,於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霸王」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初步計劃以3個師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間32千米寬的三個灘頭登陸,即後來的「奧馬哈」、「金」和「朱諾」灘頭,同時空降2個旅。
第二梯隊為8個師,將在兩周內佔領瑟堡。整個計劃中最大的難題是港口問題,也就是在佔領瑟堡前,如何解決部隊的後勤補給,要知道諾曼底海灘在五六月間,多為大風大浪的天氣,光靠登陸灘頭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這似乎成為無法克服的困難。束手無策中,「考薩克」的海軍代表英國海軍少將約翰・休斯・哈萊特想起蒙巴頓在一次會議上的玩笑:既然沒有天然港口,就造一個人工港。於是建議製造配件裝配成人工港來解決問題。別無良策,他的設想獲得批准。7月15日,摩根將「霸王」計劃大綱呈交英美聯......>>

問題八:歐洲法俄烏德四國諾曼底模式是什麼 「諾曼底模式」會談名稱的由來是在2014年6月的早些時候,俄羅斯總統普京、法國總統奧朗德、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在法國諾曼底舉行了一次討論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會議。

所以,後來俄國、法國、德國、烏克蘭四方的會談就叫「諾曼底模式」

問題九:什麼時候去法國諾曼底旅遊最好 最佳旅遊時間:四季都適合,6-10月份最佳。諾曼底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都受到大西洋的影響明顯,所以這里氣溫比較溫和。衣物最好是單薄一點,如果有驢友很想冬季去,那衣物也不要太厚實,一般的厚實的毛衣即可,不要太厚的棉衣。

『貳』 le havre是哪個國家港口

lehavre是法國港口。勒阿弗爾,法國北部海濱城市,上諾曼底大區濱海塞納省的一個副省會城市,是整個諾曼底地區人口最多的市鎮,也是該地區即繼魯昂和卡昂之後的第三大城市。勒阿弗爾市區位於法國五大水系之一的塞納河的入海口北側,瀕臨英吉利海峽,是法國第二大港口,也是距離法國首都巴黎最近的大型港口。

勒阿弗爾位於法國四大河流之一塞納河入海口的北岸,其地勢由海岸線向內陸抬高,市中心有一條很明顯的橫貫東西的陡坡,其北側高於南側,平均高差在60米左右。勒阿弗爾市區海拔在0到91米之間,整個勒阿弗爾地區范圍內的海拔最高點為153米。

勒阿弗爾的氣候類型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盛行西風和西南風,冬季溫和,1月平均氣溫高於0°C,夏季涼爽,7月平均氣溫不超過21°C。降水均勻,蒸發量小,氣候較為濕潤。

『叄』 法國有哪些港口

法國的港口有勒阿弗爾港,福斯港,馬賽港,敦刻爾克,波爾多港等,各個港口具體信息如下:

1.勒阿弗爾港(Le Havre)

位於法國西北沿海塞納河口北岸,瀕臨塞納灣的東側,是法國第二大港和最大的集裝箱港,也是塞納河中下游工業區的進出口門戶。

(3)法國卡昂靠近哪個港口擴展閱讀:

馬賽港共有五個港區:

1.馬賽港區:以件雜貨和集裝箱的裝卸、修船和客運為主。為適應集裝箱船和滾裝船運輸的需要,近年進行了老港池和老船塢的改造和新碼頭的建設。有93個件雜貨泊位,29個滾裝船泊位,26個修船泊位,4個等候泊位和10個修船干船塢,其中十號塢可修理50萬噸級油船。

2.拉沃拉和貝爾港區:裝卸原油及成品油、液化天然氣和各種化學製品。有9個水深12.50米的遠洋船泊位,21個近海船泊位,能接納8萬噸級油船。

3.卡隆特港區:裝卸干散貨,碼頭岸線總長943米,有泊位6個,水深4~9米,堆場總面積3.7萬平方米。

4.聖路易港區:裝卸成品油、液化天然氣、散裝酒、汽車和重件貨物。碼頭岸線總長2.8公里,有泊位24個,水深4.5~7.92米。

5.福斯港區:裝卸干散貨(工業原料)、原油及件雜貨。有三大港池,碼頭岸線總長5.2公里,水深6~21.5米。福斯港區為歐洲第二大油港,擁有世界第一流的天然氣裝卸設施和地中海第一流的集裝箱碼頭。福斯港區還是法國海洋石油工業中心和最大的鋼鐵基地。

『肆』 盟軍在法國北部戰役的勝利是怎樣做的

1944年8月7日中午,盟軍出動大批飛機對德軍反擊部隊實施猛烈轟炸。與此同時,布萊德雷將軍迅速調來2個師從正面抗擊德軍,巴頓指揮的美軍第3集團軍迅速開到了拉瓦爾和勒芒之間地域,以威脅敵人的南翼,克里勒指揮的英軍第1集團軍也在東北方向用坦克、火炮和飛機襲擊奧恩河以東的卡昂—法萊斯地域,以威脅德軍反擊部隊的後方。8月8日深夜,德軍的反擊因沒有制空權和兵力有限而歸於失敗,克盧格被迫命令部隊停止前進。但是,希特勒要他重新組織力量,准備再次發起反擊。

當德軍在法萊斯西南地區重新聚集力量准備向科唐坦的美軍再次實施反擊時,盟軍部隊正在德軍東西兩翼大膽推進,於是,在法萊斯和阿讓唐之間形成了一個大口袋,大量德軍裝甲部隊成了瓮中之鱉,為盟軍圍殲當面之敵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此時,被圍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和第7集團軍已經發現盟軍的戰役企圖和自己的危險處境,唯一逃生的機會在於馬上東撤。但是,希特勒卻一再要求克盧格重新編組部隊,准備對阿夫朗什的美軍再次發動反突擊,並且責備這位西線德軍總司令指揮不力,造成上次反突擊的失利。結果,8月16日,希特勒解除了克盧格的職務,任命瓦爾特·莫德爾元帥為西線德軍總司令兼B集團軍群總司令,並要求新上任的總司令把法萊斯的戰斗進行到底,扼守法萊斯這個「角形堡壘」,阻止盟軍渡過塞納河和開到巴黎附近地區。然而,莫德爾元帥到西線後,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德軍被動挨打的局面,他唯一的辦法是把被圍的德軍從法萊斯附近的陷阱中拉出來。從8月16日起,德軍在阿讓唐附近地區竭力阻止盟軍先頭裝甲部隊的進攻,以便保持德軍東撤路線的暢通。

盟軍最高司令部發現德軍准備東逃的動向後,遂允許巴頓的部隊越過集團軍群分界線,在弗萊爾—阿讓唐公路以北推進,然後向尚布瓦和特蘭方向進攻,同時命令加軍在北面加快南進速度。17日,加軍經過激戰佔領法萊斯,18日佔領特蘭,19日,美、加兩軍在尚布瓦會師,完成了對德軍的包圍。被包圍的德軍共12個師,其中5個裝甲師。由於北翼部隊推進緩慢,盟軍未能實現全殲德軍的企圖。德軍利用尚布瓦和特蘭這個缺口,從法萊斯地區撤出1/3的兵力,約4。5萬人。至8月21日,法萊斯圍殲戰結束。此役,盟軍共殲敵3萬人,俘敵5萬人,給德軍B集團軍群以沉重打擊。

為了追擊逃敵,盟軍制訂了在塞納河以西殲敵的計劃。據此,蒙哥馬利將軍於8月20日命令加軍第1集團軍和第12集團軍群一部繼續肅清被圍的德軍,第12集團軍群大部應急進至塞納河下游,以阻攔敵人撤退,第21集團軍群在肅清被圍的德軍後,迅速向塞納河挺進。

8月20日,美軍第1、第3集團軍向塞納河方向推進,到左岸後折向東北。第3集團軍在河對岸的芒特—加西古爾建立了一個橋頭堡。位於左翼的第1集團軍已進至德勒以北地區,23日佔領埃夫勒,25日進抵埃爾伯夫。至8月26日,英、加部隊也相繼趕到塞納河附近的指定位置,與先期到達的美軍一起包圍了埃爾伯夫和勒阿弗爾之間的環形地區,殲滅了一部分潰逃的德軍,另一部分德軍逃到塞納河右岸。

至此,在諾曼底登陸後的盟軍,全線前出到塞納河畔,並在河東岸默倫和埃夫勒爾以東奪佔了登陸場。此次進攻雖未能全殲諾曼底的德軍和解放布列塔尼半島的幾個港口(這幾個港口的德軍分別在1944年9月和戰後投降),但是給了敵人以沉重打擊。德軍5個遭重創的師調回國內,逃到塞納河右岸的德軍勉強重新組織了4個師進行防禦,但是部隊的重裝備已所剩無幾。盟軍在法國北部的勝利,不僅解放了法國大片領土,而且為後來向歐洲大陸腹地的勝利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伍』 法國所有地名及介紹

(1)首都巴黎:法國首都,有埃非爾鐵塔的美景!
布洛涅(Boulogne)
法國北部港口,位於英吉利海峽右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以義大利的博諾尼亞城(Bononia)(今博洛尼亞)的名稱命名。
德奧維爾(Deauville)
法國北部卡爾瓦多斯省的一個游覽勝地,名稱很可能由拉丁語的de(屬於……)加上德語的auwa(潮濕的平原)以及拉丁語的villa(村莊)組合而成,意為「潮濕的平原上的村莊」。
(23)迪埃普(Dieppe)
法國北部臨英吉利海峽的一個港口和游覽勝地的名稱,此名稱與佛蘭芒語的dieb(深的)一詞有關,系指該城所處的阿爾克河河口。
(24)迪納爾(Dinard)
法國布列塔尼半島北部的游覽勝地,臨英吉利海峽,該名由凱爾特語的din(山)和大概是布列塔尼語的arzh(熊)組合而成,為「熊山」的意思。(25)第戎(Dijon)
法國中東部一城市,該名來自古羅馬名第維奧杜努姆(Divionum),意為「第維奧的山」,名稱的第二個部分numwei為凱爾特語。
(26)都蘭(Touraine)
法國中西部歷史上的一個省份,因在該地居住的都羅尼人(Turoni)而得名,都羅尼人是高盧人的一個部落,其名稱很可能源於凱爾特語的tur(水),參看該省省會「圖爾」條。
(27)杜埃(Douai)
法國東北部一城鎮,位於里爾以南,名稱的由來不甚明確,大概源於一高盧人名「杜斯」(Dous)。
(28)敦刻爾克(Dunkirk)
法國東北部海岸的港口,城名由佛蘭芒語的ine(沙丘)和kerk(教堂)組成,意即「沙丘上的教堂」,該城是在公元7世紀時建於此地的聖埃盧瓦教堂周圍發展起來的。
(29)多爾多涅(Dordogne)
法國中南部的一個省和一條河的名稱,此名可能源於凱爾特語的dour,意為「河流」。
(30)多芬(Dauphine)
法國東南部歷史上的一省,1349年,此地割讓給了法國國王腓力六世,其時這塊領地成了王太子以及王位繼承人,並擁有以「多芬」為其頭銜的查理.瓦羅亞(即後來的國王查理五世)的法定財產(封地),故得此名,頭銜名「多芬」源於瓦羅亞封地貴族的姓氏「多芬」(Dauphinus),意為「海豚」,這是由於該貴族家族成員的頭盔上有海豚狀的頂飾。(31)法蘭西島(Ile de France)
法國北部歷史上的一個地區,以巴黎為中心,該名稱為法語,意為「法蘭西的島」,可能因為有許多重要的河流(如馬恩河、塞納河以及瓦茲河等)流經此地,或是因為此地是古代法國國王統治全國的行政中心而得此名稱。
(32)凡爾登(Vern)
法國動部默茲河畔的一個城市,位於梅斯之西,其名稱源於凱爾特語的n(山或堡),但其前半部分含義不明,城名含義大概是「默茲河上的防護壩」或類似的意思。
(33)凡爾賽(Versailles)
法國巴黎西南部的一個城鎮,為著名的凡爾賽宮所在地,名稱系由拉丁語的versus(斜坡)加後綴alia組合而成。
(34)菲尼斯泰爾(Finistere)
法國布列塔尼半島西部一省,該省名源於古法語,意為「大地的盡頭」(拉丁語是finis terrae),即「海角」之意,它與菲尼斯特雷角(Cape Finis terre)以及英國康沃爾半島的地角(Land End)同義。
(35)楓丹白露(Fontainbleau)
法國中北部城市,位於巴黎東南,其名原為Fons Bleaudi,第一個詞是拉丁文「泉水」,第二個詞源於印歐語的bla(噴出、噴水),因此整個名稱就是「噴泉」的意思,該城因998年法王路易在這里建起的宮殿而著名,現城就是以那些宮殿為中心發展起來的。(36)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e)
法國歷史上的一省,與瑞士接壤,為法語名,意為「自由之鄉」,9世紀時的法王路易一世的兒子羅退爾皇帝曾授此地以特權。
(37)孚日(Vosges)
法國東部一條山脈和一個省的名稱,源於凱爾特語的vos(山峰)。
(38)格勒諾布爾(Grenoble)
法國東南部的一個城市,原拉丁語名格拉先波利斯(Gratianpolis),意為「格勒先之城」(格拉先Gratian為古羅馬皇帝,他在公元4世紀創建了此城),現名就是由原拉丁名來的。
(39)圭延(Guyenne)
法國西南部歷史上的一省,該名原為拉丁語阿圭坦尼亞(Aquitania)的訛誤,法語名為Aquitaine,12世紀時,此省曾是包括阿圭塔尼亞和加斯科涅兩地的公爵領地(該名也被拼為Guienne)。
(40)紀龍德(吉倫特)(Gironde)
法國西南部的一省,加龍河和多爾多涅河在此河口灣匯合,「紀龍德」(Gironde)為「加龍」(Garonne)的異體,並與之同源。
(41)加來(Calais)
法國東北部瀕臨多佛爾海峽的一個港口城市,以今比利時地區曾居住過的一個高盧人部落加利蒂(Caleti)命名,該部落名為「濱海居民」,系源自高盧語的一個意為「海峽」的詞「cul」。(42)加龍河(River Garonne)
位於法國西南部,該名可能由前印歐語的karr(岩石、石頭)與高盧語的onne(河)兩片語合而成,紀龍德省省名(Gironde)就是由加龍河河名(Garonne)來的。
(43)加斯科涅(Gascony)
法國西南部歷史上的一省,拉丁語名稱為瓦斯科尼亞(Vasconia),它源於當地民族名Vascs(或Basques)(即巴斯克人),公元6世紀巴斯克人被西哥特人趕出南比利牛斯山。
(44)戛納(Cannes)
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和游覽勝地,該名很可能源自拉丁語的canna(蘆葦)(Cannes為法語Canne的復數形式),也可能源自前印歐語的can(高地),因為戛納老城座落在低矮的山丘腳下。
(45)卡昂(Caen)
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一城市,城名由高盧語的catu(戰斗)和magos(場地)兩片語合而成,即「戰場」的意思。
(46)卡爾瓦多斯( Calvados)
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北部一省,18世紀末,因此海岸附近的暗礁而的名,暗礁名則由拉丁語的calvus(光禿禿的)和dossum(背脊,法語為dos)兩片語合而成,所指的是暗礁的形狀。(47)坎佩爾(Quimper)
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上的一個城市,位於布列斯特東南,城名源於布列塔尼語cenbera(匯合點),該城位於奧斯特河和斯泰爾河的匯合處。
(48)科多爾(Cote d『Or)
法國中部勃艮地地區的高原,為法語名,意為「金色的斜坡」,因該地區盛產葡萄而得名。
(49)科特達爾岡特(Cote d『Argent)
法國西南部的一段海岸,在比亞里茨和阿杜爾河河口之間,為法語名,意為「銀色的海岸」,因在陽光照耀下,沙灘和海水閃閃發光而得名。
(50)科特祖達爾(Cote d『Azur)
法國南部臨地中海的一段海岸,由義大利邊界往西至馬賽,意為「蔚藍色的海岸」,因在陽光照耀下海洋、天空呈蔚藍色而得名,又稱(法國的)里維埃拉。
(51)科特代默羅德(Cote d『Emeraude)
法國布列塔尼北部的一段海岸,由迪納爾至聖馬洛,法語名意為「綠色的海岸」,由綠色的海水而得名。
(52)科特德尼茨(Cote de Nuits)
法國科多爾省的北部地區,此地名由法語的cote(山、坡)和城名尼茨聖喬治(Nuits-St-George)兩部分組成,城名的第一部分Nuits的來源不明,它不是來自法語的nuit(黑夜),有可能來自拉丁語的nauda(沼澤地)。(53)科特韋梅勒(Cote Vermeille)
法國南部與西班牙為鄰的一段海岸,其名 為法語,意為「朱紅色的海岸」,因鮮艷的紅色岩石和土壤而得名。
(54)科西嘉(Corsica)
地中海一島嶼,位於撒丁島的北邊,該名確切的起源尚未查明,可能源自腓尼基語的horsi一詞,意為「樹木繁茂的地方」,(腓尼基人曾用科西嘉島上的松木造船),也有可能來自其古希臘名基爾諾斯(Kyrnos),而這個名字則源自腓尼基語的keren(角、岬、岩石),還有可能得名於曾在此定居的科西部落(Corsi)。
(55)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
法國中部一城市,在奧弗涅地區,古羅馬時代稱奧古斯塔納默頓(Augustus Nemetun),由古羅馬皇帝的稱號奧古斯都(Augustus)和當地高盧人的一個部落名稱組合而成,該部落名源自高盧語的nemeton(教堂),公元3-4世紀又依據高盧人的阿爾費尼部落(Arvergne)的名稱改為阿爾費尼,並成為該地區的首府,最後到中世紀又改稱克萊蒙(Clemont,法語為Clairmont,意即「明亮的山」),這是一個常見的法語地名,此名 又連結了費朗(Ferrand),它是附近一個城堡統治者的名字。
(56)蘭斯(Rheims)
法國東北部城市,位於巴黎東北,因高盧人中的蘭米部落(Remi)而得名,愷撒在B.C51年曾經提及該部落,此城當初為其首府,該部落名稱很可能是「統治者」的意思,B.C前1世紀,此地等有個羅馬名稱杜羅科托魯姆(Durocortorum),它源於高盧語詞rum(要塞)。(57)朗德(Landes)
法國西南部一地區,與比斯開灣平行延伸,這是法語地名,意為「石楠叢生的荒地」、「荒蕪的沙地」,它來自高盧語的landa一詞,英語的land(土地)與之有關,該地區大部分為沼澤地和沙丘。
(58)朗格多克(Languedoc)
法國南部一地區和歷史上一省份的名稱,此名產生於13世紀末,其起源是法語的Langue d『oc,意為「oc語」 (奧克語),「oc」是法國南方法語用詞,表示「是」,在北方是oil(後來則成為oui)。
(59)勒阿弗爾(Le Havre)
法國北部一港口城市,位於塞納河河口,1517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創建此城,當時取名為勒阿弗爾.德.格拉斯(Le Havre de Grace),其中「勒阿弗爾」是港口的意思,整個城市為「仁慈的港」,這是因為該城座落處的漁村建有供奉「仁慈」聖母瑪利亞的一個小教堂。
(60)勒芒(Le Mans)
法國中部西北一城市,位於巴黎西南,公元前2世紀時的古羅馬名是溫迪農(Vindinon),它來自高盧語的vindo(白色的),公元4世紀又取名塞諾芒尼(Cenomanni),這本是一個部落的名稱,大約是「鄉下人」的意思,該地曾是這個部落的首府,後來,城名縮為Celmans,其中第一音節被誤寫為法語的定冠詞「le」,從而形成現名(參看「緬因」條以及「克雷莫納」條)。(61)里昂(Lyons)
法國第三大城市,位於法國中部地區的東南,羅納河河畔,其羅馬名是Lugnum,可能起源於高盧語的n一詞(堡壘),其前半部分源於高盧語的lugus(小的),或源於異教徒凱爾特人的神名Lug(盧格),此城名也可能源於凱爾特語的luconos,意為「明亮的山」,此城建於公元前43年。
(62)里爾(Lille)
法國東北部城市,城名起源於古法語詞I『isle(島),此城原是作為要塞建成的,周圍盡是沼澤。
(63)利摩日(Limoges)
法國中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克萊費朗以西,因高盧人的萊摩維斯部落(Lemovices)而得名,(地名Limousin利穆贊也派生於該部落名),該部落名稱大概是「榆樹林居民」之意,該城曾名奧古斯都里通(Augustoritum),這是由古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名字與高盧語詞rito(涉場)組合而來的。
(64)利翁灣(Gulf of Lions)
地中海一海灣,西起法國、西班牙邊界,東至土倫,此名稱與城名Lyons(里昂)無關,而與lions(獅子)有關,這是由於沿岸建有獅子雕像,更有可能的是由於凜冽的北風颳起時大海就象式獅子那樣咆哮起來。
(66)盧瓦爾河(River Loire)
法國最長的河流,由法國中部流向西北,注入比斯開灣,其古羅馬原名是Liger,系源於印歐語詞lig(流動)。
(67)魯昂(Rouen)
法國北部城市,位於巴黎西北,其古羅馬名稱是Rotomagus,很可能來自高盧一部落名或人名,也可能由高盧語的(城)和magos(田地)兩片語合而成。
(68)羅納河(River Rhone)
西歐一河流,發源於瑞士,經日內瓦流入法國,而後南流,注入地中海,該河名的拉丁語形式是Rhodanus,可能源於印歐語詞erer(流動),也可能源於凱爾特語詞的rho(水流迅速),這是與其主要支流、水流緩慢的索恩河相對而言的,該河名也可能源於印歐語以前的一種語言。
(71)馬賽(Marseilles)
法國第二大城市,南海岸的一個港口,已知的此城名的最早形式是Massalia(拉丁語為Massilia),此城也許是腓尼基人於B.C1000年左右創建並以一個名為馬西利(Massili)的部落名稱命名的,但該部落的名稱來源不清楚,不排除此城是在公元前600年由希臘人創建的可能性。
(72)緬因(曼恩)(Maine)
法國西北部歷史上的一個省,在諾曼底以南,古名是塞諾曼尼亞(Cenomania),來自凱爾特語詞cenn(山),部落名塞諾曼尼(Cenomanni)(山裡人)是由它來的,而緬因這個名稱則是由其後半部分演變而來的。
(73)芒通(Menton)
法國東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和游覽勝地,此名也許源於一古羅馬人名芒托(Mento),或者更有可能源於凱爾特語的men(岩石),它與法語詞的menton(即「下顎」)一詞有關。
(74)梅斯(Metz)
法國東部洛林地區一城市,位於盧森堡以南,其高盧語名的羅馬轉寫是Divorum(迪沃杜倫),來自高盧語的diur(兩條河),後來的拉丁語名稱是梅迪奧馬特里庫姆(Mediomatricum),意即「在馬特里西(高盧部落名稱)的中部」,其後又演變為Mettis,最終演變成現在的形式Metz。
(75)蒙皮利埃(Montpellier)
法國南部朗格多克地區的主要城市,在馬賽的西北,公元975年,該城市的拉丁語名稱是蒙斯皮斯特拉里(Mons Pestellarius),意為「大青山」,很可能因此地出產大青染料而得名,最後此名簡化為蒙皮利埃(Montpellier)。
(78)南特(Nantes)
法國西部一城市,位於盧瓦爾河河畔,取名於高盧人的南內提部落,此城曾是該部落的首府。
(79)尼姆(Nlmes)
法國南部一城市,位於馬賽西北,其古羅馬名為「尼毛蘇斯」(Nemausus),系由高盧語的nem(神殿)與拉丁語後綴-ausum組合而成。
(80)尼斯(Nice)
法國南部的海港與及游覽勝地,瀕臨地中海,曾為古希臘殖民地,當時稱Nikaea(拉丁語拼寫為Nicaea),公元前3世紀,來自馬西利亞(馬賽)的希臘殖民為了紀念他們征服利古里亞人的勝利,將此城奉獻給古希臘勝利女神尼斯(Nice),故有此名。法國介紹:地理位置 法國位於歐洲大陸的西部,海岸線長約 兩千七百公里,是西歐最大的國家。法國西北隔海( 英吉利海峽) 與英國相望。

『陸』 各位能否介紹下法國城市卡昂

我很喜歡這,諾曼底登陸最激烈的戰役就發生這里。
卡昂,法國北部臨拉芒什海峽(英吉利海峽)的港市,卡爾瓦多斯省的省會。位於奧恩河和奧東河的匯合處。人口11.4萬,包括郊區18.1萬(1982)。十六世紀商業繁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嚴重破壞,戰後重建。地處卡昂平原上,有長14公里的卡昂運河與海相通。法國重要的港口之一,進口焦炭、木材、石油;出口鐵礦石、冶金產品。煉鐵中心,還有紡織、食品工業。有建於十四世紀的大學。
歷史
卡昂位於法國西北部,距離巴黎約200公里,距英吉利海峽僅十幾公里,是下諾曼底大區的首府,也是卡爾瓦多斯省的省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諾曼底戰役中卡昂首當其沖。1944年卡昂解放時已是一片廢墟,75%的建築物被摧毀。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個城市一片灰燼。從1944年6月起,長達兩個月的攻防戰使整個城市的四分之三毀於戰火之中,連被受人們喜愛的聖-米歇爾教堂的尖塔也被摧毀,以致日後留下了沒有屋頂的慘相。戰後,卡昂的工業迅速發展,特別是鋼鐵工業。此外,卡昂在水運條件便利的奧恩河和河港運河地區建起了包括汽車、電器設備、電子元件等行業的工業區。卡昂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文化發達而被稱為「北方的雅典」。經歷了戰火洗禮的卡昂市有一所1957年重建的大學,這所大學是1432年由英王亨利六世創建的。如今,在卡昂大學門口,矗立著一尊「鳳凰涅盤」的銅雕,象徵著卡昂的新生。還有兩座僥幸未遭戰火毀壞的羅馬式教堂,建於11世紀的聖-艾蒂安和三一教堂,受到市政府精心的維護。1988年6月6日,諾曼底戰役紀念館正式開館。館內再現了44年前一幕幕驚心動魄和感人肺腑的歷史畫面,用各種資料向觀眾介紹二戰的歷史。紀念館的設計者頗具匠心地為其取名「和平紀念館」。
特產
卡昂市就像建在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上。市西南的聖-吉爾草原牧場青翠,奶牛成群,著名的卡芒貝爾乾酪就出產在這里。
交通
市內交通也追求環保效果,一種全新的輪胎式有軌電車已投入使用。這種電車在運行時幾乎沒有噪音,平均時速20公里。每列電車長24.5米,由3輛絞接式的車輛組成,可容納150名乘客,比傳統車型減少40%的投資成本。
杜拉爾城堡
杜拉爾城堡矗立在卡昂市中心,占據了最顯眼的位置。該城堡規模非常的大,11世紀,英王威廉因為血親結婚而被逐出了家門,他和妻子馬蒂爾達王妃來到卡昂,建立了他們的城堡。於是把它看做是一個愛情故事,不被祝福的婚姻,就寫在這個城堡里。
卡昂大學
卡昂大學於1432年由英國國王享利六世創建,為法國正規公立綜合性大學,距今有500多年歷史。這些院系提供如下的專業課程:人文科學、經濟學、企業管理、文學、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計算機、機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法律等。大學在卡昂市設有3個校園,學校師資力量雄厚,以其高質量的專業教學,高水平的學術研究,聞名於法國,並在教研與發展上與魯昂大學、阿沸爾大學等互助合作,構成了諾曼底大學城。卡昂大學所屬的6個科技研究院分別為:卡昂(Caen)科技研究所;Cherburg-Manche科技研究;Alencon-Orne科技研究所;企業行政管理研究所;生化與應用生物研究所;一般行政考試預備學院。卡昂大學還下設1個高等工程學院(E.I.C.)(Chorbourg高等工程學院);2所大學職業研究所(即銀行與保險和食品製造);1所人文科學研究院(M.R.S.H.);1個沿海研究中心(C.R.E.C.);2所合同研究所(即材料與放射學研究所和教授培訓所)。

『柒』 諾曼底登陸的簡介

諾曼底登陸是二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是截止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諾曼底登陸的簡介,希望你喜歡。
諾曼底登陸的分析
中文名稱:諾曼底登陸

參戰部隊: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荷蘭、挪威,納粹德國

戰爭結果:盟軍勝利, 成功 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時間:1944年6月6日~8月19日

地點:法國西北部諾曼底

人物:艾森豪威爾 倫德施泰特
諾曼底登陸的詳情
橫渡海峽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km,縱深100km。計劃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佔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佔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河推進,直取巴黎。1944年1月21日,艾森豪威爾(中)就在諾福克旅館召開了遠征軍最高司令部首次會議,在會議上明確了登陸作戰的綱領,使這次會議成為二戰中最重要的 軍事 會議盟軍。

搶灘登陸

在D-DAY組織反擊只有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動集結部隊,他只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四號坦克派去攻擊卡昂以東的英軍。因為倉促出動,准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持,被英軍輕而易舉擊退。當 天下 午,師長費希丁格趕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朱諾海灘和劍海灘之間的盧克鎮發動攻擊,當時盟軍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千米的空隙,德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盟軍的要害,將會給盟軍帶來不小困難。正當第21裝甲師在行進間,盟軍的500架運輸機正從頭頂飛過,為英軍第6空降師運送後續部隊和補給,而費希丁格誤認為盟軍空降傘兵正是要前後夾擊己部,驚慌失措不戰自亂,放棄反擊匆忙後撤。除此之外德軍在D日就再沒什麼反擊了。

德軍失利

1944年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爾預言為 決定 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 歷史 上最長的一天,就這樣平靜地度過了。1944年6月7日,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群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借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為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確保卡昂和瑟堡。可惜這支裝甲部隊從100~200公里外趕來,一路上在盟軍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盟軍軍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再沒了往日的威風。就這樣1944年6月7日整個白天在盟軍海空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德軍無力發動決定性的大規模反擊。

聯合作戰

當盟軍登陸灘頭成為鞏固統一的登陸場後,就按預定計劃向內陸發展,美軍第1集團軍奪取瑟堡,擔負主攻;英軍第2集團軍猛攻卡昂,造成直取巴黎的假象作為佯攻。德軍雖然最初的反擊已告失利,但並不甘心就這樣任由盟軍發展,隆美爾調整部署,使用步兵防守卡昂至科蒙一線,抽出裝甲部隊以反擊手段來阻止美軍的進攻。但還沒等新的部署調整好,英軍就先發制人發動了攻勢,打亂了德軍的計劃,有力保障美軍對瑟堡的攻擊。

聖索沃大捷

1944年6月13日,英第7裝甲師在向卡昂西南的維萊博日推進途中,與正從亞眠趕來的德軍黨衛軍第2裝甲師遭遇,雙方隨即爆發激戰,英軍人員、坦克損失很大,被迫後撤。雖然英軍的進攻沒有進展,但卻將德軍精銳的第2裝甲師吸引在卡昂地區,為美軍進攻創造了條件。當美軍佔領卡朗坦後,德軍從卡昂地區無法抽出部隊,只好從布列塔尼半島緊急調來黨衛軍第17裝甲師,攻擊美軍側面以消除美軍對瑟堡的威脅,美軍經激烈戰斗,擊退了德軍,並乘勝於1944年6月14日突破德軍在聖索沃地區的防線,最終於1944年6月16日攻佔了聖索沃。根據希特勒的 指示 ,在該地區的4個師必須全力阻滯美軍的前進,然後向瑟堡且戰且退,死守瑟堡。隆美爾清楚地知道,這4個師幾天來在戰斗中兵力裝備消耗很大,已無力勝任堅守瑟堡的重任,即使退入瑟堡,充其量不過使瑟堡多堅持幾天而已。所以他向希特勒請求將這些部隊直接撤往塞納河,加強塞納河的防禦。但希特勒拒絕了他 意見 。當聖索沃地區出現被突破的徵兆時,隆美爾不顧希特勒的指示,果斷 命令 所有能聯絡上的部隊迅速向南撤退,這才挽救了不少部隊。

1944年6月18日,美軍攻佔了科湯坦半島中部的巴內維爾。1944年6月19日,美軍出色發揮機動性強的優勢,掉頭直取蒙特堡,將科湯坦半島攔腰切斷。同一天英吉利海峽風暴突起,風力達8級,浪高1.8米,給盟軍帶來很大損失。在美軍地段的桑樹A人工港,浮動碼頭解體,沉箱斷裂,十字形鋼製件相互碰撞而嚴重受損。在英軍地段的桑樹B人工港,由於受到海底礁石的保護作用,損失較小,只有4個沉箱被毀。在登陸灘頭,盟軍共有7艘坦克登陸艦,1艘大型人員登陸艦,1艘油船,3艘駁船,7艘拖網漁船,67艘登陸艇被大風刮沉,1艘巡洋艦和1艘渡船因相互碰撞而損壞,還有一些艦船因洶涌的風浪引爆了德軍布設的水壓水雷而被炸傷。狂風暴雨還將近800艘艦艇拋上陸地,迫使盟軍的卸載中止了整整五天,使2萬輛車輛,10萬噸物資無法按計劃上陸。風暴造成的物質損失大大超過了十三天作戰中的損失,並迫使盟軍的後勤補給出現嚴重困難。如果德軍能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戰機,進行反擊,戰局極有可能改寫。可惜當時德軍兵力僅僅能勉強進行防禦。

德軍求援

德軍雖從匈牙利調來剛從蘇聯戰場撤下來整編的黨衛軍第9、第10裝甲師,該兩師由於法國境內的鐵路遭到嚴重破壞,部隊集結機動都很困難,無法及時到達,錯失了這一絕好時機。6月20日,美軍有3個師推進到距瑟堡僅8公里處。瑟堡位於科湯坦半島北部,是法國北部最大港口。德軍築有混凝土野戰工事,還利用河流和水渠設置反坦克障礙,在城郊部署有20個設在暗堡里的炮連,其中15個是口徑150mm重炮,這些火炮既可向海上目標 射擊 ,又可控制內陸道路。只是兵力不足,因為前一時期的戰斗已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城防司令施利本把勤雜人員編入戰斗部隊,才勉強湊起4個團的兵力。

強攻計劃

1944年6月21日,美軍為保全港口設施,以廣播敦促守軍投降,遭到德軍拒絕。於是美軍決定對瑟堡實施強攻。6月22日,盟國空軍進行攻擊前的航空火力准備,出動500架次飛機對瑟堡實施密集轟炸,投彈1100噸。隨後美軍3個師從南面發起猛攻,德軍殊死抵抗。激戰到1944年6月24日,施利本已耗盡了所有預備隊,他致電柏林要求空投鐵十字勛章,授予有功人員以激勵士氣,仍准備死守到底。為盡快攻下瑟堡,美軍迫切需要海軍提供艦炮火力支援,可惡劣天氣使得艦炮火力支援直到1944年6月25日才開始。海軍派出3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組成艦炮支援編隊支援地面部隊,美第7軍軍長柯林斯為避免艦炮誤傷己方部隊,要求軍艦除提供召喚射擊外,只能對射擊軍艦的德軍炮火還擊,取消了其他一切遠距離艦炮射擊。海軍軍艦進行了長達七小時的艦炮射擊,極其有效壓制了德軍炮兵火力。在強大的海空軍火力支援下,美軍第7軍於1944年6月25日黃昏沖入了瑟堡市區。次日,施利本和港口海軍司令亨尼克一起宣布投降,但個別同主力失去聯絡的據點仍負隅頑抗,美軍使用坦克和轟炸機協同攻擊,將德軍殘部逐步壓縮到瑟堡最西北端。1944年7月1日最後據點里德軍被迫投降。至此,美軍佔領整個科湯坦半島,在奪取瑟堡和科湯坦半島的戰斗中,美軍傷亡達2.5萬人,德軍傷亡被俘約3.6萬人。

瑟堡雖被佔領,卻已是一片廢墟。早在6月7日,也就是盟軍登陸的第二天,德軍就預料到盟軍必將奪取瑟堡,立即開始有計劃毀掉瑟堡,碼頭、防波堤、起重機等港口設備都被一一炸毀,港口水域里遍布水雷,還用沉船堵塞航道。美軍的一位工兵專家看了瑟堡的毀壞情況,認為是“歷史上最周密、最徹底的破壞。”盟軍一佔領瑟堡就派出大批工兵、打撈分隊、掃雷艦艇進行清除工作,足足花了三個星期,掃除133枚水雷,打撈起20艘沉船,這才恢復了瑟堡港口的吞吐能力。7月16日,盟軍從瑟堡卸下第一艘運輸船物資。7月底,瑟堡日卸貨量已達8500噸。到9月日卸貨量又上升到1.7萬噸。再經三個月的努力,使瑟堡的卸載能力僅次於馬賽,成為盟軍在歐洲的第二大港。截至1944年底,共有2137艘運輸船進入瑟堡,總卸貨量達282.6萬噸。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卡昂作戰

就在美軍攻佔瑟堡的同時,蒙哥馬利指揮英軍第2集團軍,於1944年6月26日以4個師的兵力發起代號為“埃普索姆 賽馬 場”的作戰,猛攻卡昂。於當天中午攻佔舍克斯,並繼續向前推進,但在左右兩翼都受到德軍黨衛軍第12裝甲師的堅決反擊,前進非常艱難。1944年6月27日,英軍經一番苦戰,擊退德軍的反擊,佔領勞良,先頭部隊第11裝甲師控制了奧登河上的橋梁。

1944年6月28日,英軍主力渡過奧登河,建立起正面寬3650米,縱深900米的橋頭陣地。1944年6月29日,德軍集中5個裝甲師發起反擊,盟軍的空軍乘著天氣晴朗的有利條件大舉出動,對德軍裝甲部隊實施了極其猛烈的轟炸,瓦解了德軍的攻勢。英軍第11裝甲師乘機佔領卡昂西南的戰略要地112高地。德軍深知112高地的重要價值,隨即組織多次反撲,但均未得手。

僵持狀態

1944年6月30日,德軍集中所有炮火,全力炮擊112高地,在猛烈炮擊下,英軍難以堅守,只好放棄112高地撤到奧登河岸邊。德軍雖奪回了112高地。但一直在盟國空軍的猛烈打擊下,無法集中使用裝甲部隊,也就發揮不出裝甲部隊巨大的突擊威力,一般只能使用200名步兵和15—20輛坦克組成小型戰斗群進行短促出擊,難以取得勝利,加上幾天來坦克損失約100輛,又得不到補充,隆美爾為確保卡昂,只好放棄外圍一些陣地,將全部900輛坦克中的700輛部署於卡昂近郊。盟軍在佔領卡盧克機場後,再無力推進,雙方陷入對峙。

1944年6月29日,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晉見希特勒,匯報了當前的戰局。希特勒對此大為不滿,調整了德軍西線高層指揮人事,以克盧格元帥取代龍德施泰特任西線總司令,埃伯巴赫取代馮·施韋彭格指揮西線裝甲部隊,並將所部改稱第5坦克集團軍,以黨衛軍豪瑟接替剛剛病故的多爾曼任第7集團軍司令。

盟軍反攻

1944年7月1日,盟軍宣布“霸王”登陸作戰中的海軍作戰即“海王”作戰勝利結束。隨即撤銷東、西特混艦隊的番號,所屬艦艇一部分被調往地中海和太平洋。盟軍又在諾曼地新設立兩個海軍基地司令部,一個在瑟堡,一個在朱諾海灘的人工港,具體負責指揮調度人員、物資的運輸和卸載。到七月初,盟軍已上陸25個師,其中13個美國師,11個英國師,1個加拿大師,共100萬人,56.7萬噸物資,17.2萬部車輛。盟軍仍覺得登陸灘頭太狹窄,便繼續擴大登陸場。美軍為保障日後能展開大規模的裝甲部隊,取得有利的進攻出發陣地,美軍第1集團軍在攻佔瑟堡後馬不停蹄立即揮師南下。

1944年7月3日,盟軍集中14個師的兵力,向登陸場正面德軍約7個師發動猛攻。因前進的道路上是大片沼澤和諾曼底地區特有的樹籬地形,易守難攻,加上天氣不佳空軍也無法出動,所以進展緩慢,在五天里才前進6.4公里,而傷亡高達5000人。接下來足足經七天的浴血奮戰,又付出5000人的傷亡才推進4.8公里。傷亡如此之大,主要是前進的道路兩側都是沼澤,只能展開1個師的兵力,在遍布地雷、障礙物的道路上粉碎德軍的頑抗步步推進。

美軍登陸

1944年7月6日,直屬盟軍最高司令部指揮的具有極強機動力和突擊力的美軍第3集團軍,在驍勇善戰的巴頓率領下,踏上歐洲大陸。7月9日,德軍黨衛軍裝甲教導師被調到維爾河地區,抗擊美軍的攻勢,盡管該師全力奮戰,仍阻止不了美軍的推進。7月11日,西線美軍向諾曼底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聖洛發動鉗形攻擊,但德軍依託預先構築的工事拚死抵抗,美軍的攻擊未能如願。於是美軍停止攻擊,整頓部隊,補充彈葯,准備第二輪進攻。而德軍人員、裝備、彈葯所剩無幾,又得不到補充,已是山窮水盡。在美軍隨後發起的第二輪進攻中終於不支,聖洛於1944年7月18日被美軍攻佔。在聖洛戰斗中德軍在諾曼底地區重要的前線指揮第84軍軍長馬克斯陣亡。美軍為奪取聖洛也付出了近4萬人傷亡的高昂代價。隨著聖洛的失守,德軍在諾曼底地區防線被盟軍分割為兩段,局面更為被動不利。

與此同時,東線的英軍對卡昂發動第二輪攻勢。1944年7月7日,盟軍出動460架次重轟炸機,對德軍陣地進行密集轟炸,在四十分鍾里投彈達2500噸。1944年7月8日,英軍2個師和加軍1個師在海軍艦炮火力支援下,向卡昂實施向心突擊。不料空軍的猛烈轟炸雖給德軍造成了慘重傷亡,卻也造成了遍地瓦礫廢墟,其損壞程度甚至嚴重影響了己方地面部隊的推進,因此英軍於1944年7月10日才佔領卡昂。

全面登陸

在隨後的一周里,盟軍一邊補充兵力物資,一邊不斷向正面德軍施加壓力,使其無法重新調整部署。1944年7月18日,為進一步將登陸場擴大到奧恩河至迪沃河之間,英軍繼續由卡昂向東南推進,為配合英軍的進攻,盟國空軍實施了更猛烈的航空火力准備,共出動1700架次重轟炸機和400架次中轟炸機,投彈達1.2萬噸,並吸取對卡昂轟炸的教訓,炸彈都改用瞬發引信,以減少對道路的破壞。德軍也改變戰術,採取縱深梯次防禦,大量使用88mm高射炮平射坦克,並在有利地形不斷組織反沖擊,使英軍傷亡很大,坦克損失達150輛,進攻被迫停止。盡管英軍的進攻沒有取得進展,但在整個戰場上,盟軍已到達岡城——考蒙——聖洛——萊索一線,形成正面寬150公里,縱深15—35公里的登陸場,建立並鞏固了戰略性質的橋頭堡,完成了大規模地面總攻的准備,奪得了供大規模裝甲部隊展開的進攻出發陣地,為收復西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此,諾曼底登陸戰役勝利結束。
諾曼底登陸的意義
提到二戰中的重大勝利,人們可以說出一串的名字,其中必定會有諾曼底登陸。正如美國史學家薩姆爾·紐蘭德所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任何一次戰斗的意義能夠諾曼底登陸相媲美。”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 ,減輕了蘇軍的壓力,協同蘇軍有利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國提前無條件投降後。以便美軍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全力作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閱讀全文

與法國卡昂靠近哪個港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7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8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7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4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7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5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