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經濟形勢如何

法國經濟形勢如何

發布時間:2023-03-01 17:27:16

① 法國通脹上升趨勢略有放緩,目前當地經濟形勢如何

就一個月之內的價格趨勢來說,法國7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環比上漲0.3%,低於6月份的0.7%這一水平,這也證實通脹上升的趨勢略有放緩。作為歐元區比較基礎的調和消費者價格指數,法國7月份的漲幅為6.8%。

② 關於法國經濟和前景

從目前的經濟和工業發展,其實法國和英國真的五十步與一百步的關系。當然英國稍微比法國強一點。

兩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較早的投入了工業化的發展,從發展速度到規模其實已經趨於飽和了。兩國土地面積差不多大,實際應該算是土地比較緊缺的,幸好人口比重不是太高,兩國的消費水平差不多高,但做事英國人比法國人更嚴謹,是那種一是一,二是二的性格,當然法國在這方面和英國人差不多,但效率就不怎麼好了。

法國目前站在國民經濟前面的就是旅遊消費和酒,法國葡萄酒和香擯是世界文明的,在法國消費也是很高的,主要是在吃的住的上,比英國高出了三分之一左右了。

法國目前沒有新的工業發展,這也局限了其經濟增長,就是旅遊和酒拉動經濟,長此以往的繼續,前景不容樂觀,新總統薩科齊的上台沒有為法國帶來新的動力,其實這和歐洲很多國家是一樣的,工業已經相當發達,沒有新的項目也就不能刺激新的發展,如今成本的增加,更是導致了不少小規模的工業,處於停產。全球石油價格的上漲,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經濟。全球糧食危機,也導致麵包價格翻倍增長。

英國首相布朗上台後,英國在經濟發展上了些變化,雖然是君主制國家,但英國將在2012年舉辦倫敦奧運會,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幫助了英國疲軟的積極,運動場、周邊產品,這可以拉動英國經濟的發展,創造無數個就業機會。奧運會的舉行也將吸引無數人前往英國,也拉升了旅遊經濟。

而且英國目前還沒有加入歐元區,用的還是英鎊,英鎊對美元還是在繼續貶值的,所以在也有利於英國的出口貿易。法國是歐元區成員國,這個情況正好和英國相反,也減少了美元區的人對法國甚至歐洲的旅遊消費,這種情況在出口貿易上也是有體現的,出口競爭力下降。

時間關系,暫時就只能說這些了,大家以後一起討論吧

③ 法國為什麼容許那麼多黑人在自己國家

因為法國經濟狀況較好,黑人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就想移民來到這里, 還有就是法國一直鼓勵生育的政策。

眾所周知,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人們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然而,在地球上這么多人中,主要的種族是黑人、白人和黃色。黃種人分布在亞洲,黑人分布在非洲。但是,隨著國家間的友好交往,人口流動性不斷增強,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像以前那樣集中。現在走在街上,你經常可以看到不同膚色的外國朋友。今天,我們要談談法國,那裡有很多黑人。怎麼了。我們去看看吧。

為什麼法國有那麼多黑人?原來他們都想領到生育津貼

三是法國一直鼓勵生育的政策。由於法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和負增長的問題,當地政府出台了多項鼓勵生育的高補貼政策。孩子越多,補貼就越高。即使夫妻倆沒時間照顧孩子,相關部門也會報銷請保姆的費用。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大多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法國人不願意生孩子,而黑人則不一樣。依靠這些補貼還可以維持更高的生活水平。所以,如果我們繼續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黑人出現在這里

④ 法國奢侈品消費現狀

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李京澤)11月3日發布的《法國藍皮書:法國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疫情之下,中國市場成為解救法國奢侈品產業的重要因素。在中國消費者強大購買力的推動之下,法國各大奢侈品牌紛紛將重心轉向中國,希望在逆境中探索發展之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疫情不僅重創了法國的經濟,其影響還遠超政治、經濟等范疇,是對法國社會治理的一次大考驗。報告以「新冠疫情沖擊下的法蘭西」為主題,由總報告、分報告、政治篇、經濟篇、社會篇、外交篇及資料篇七部分組成。其中多篇報告圍繞疫情展開,詳細分析了疫情下法國的社會狀況、民眾心理、政論應對策略及得失。

報告指出,疫情沖擊下,法國經濟經歷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衰退。2020年經濟運行呈現「上半年衰退、第三季度強勢復甦、第四季度小幅下滑」的態勢。

對此,報告稱,法國政府推出了大規模經濟救助和復甦措施紓困產業、企業和個人,防範主權債務風險,積極實施產業鏈回遷戰略,同時以經濟復甦為契機引導經濟向數字和綠色領域轉型升級,以培育未來競爭力。

長期來看,報告認為,法國經濟面臨疫情防控、減少財政赤字、改革勞動力市場、重塑競爭力等諸多挑戰。當前法國疫情波折反復、變種病毒層出不窮、疫苗有效性和普及性有待觀察,經濟正常化短期內難以實現,經濟復甦形勢不容樂觀。

根據報告,2019年,法國曾憑借1468個新的外商投資項目,成為歐洲國家中吸引外商投資最多的目的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法國想要保持吸引外資歐洲第一的位置難上加難。

報告還指出,法國的奢侈品產業也遭到巨大打擊,出現了兩極分化明顯的現象。大品牌的奢侈品製造商逆勢上揚,甚至趁機兼並了一些陷入困境的獨立品牌或小品牌奢侈品製造商。而那些財務狀況無法長期持續的中小品牌卻成為犧牲品。

報告顯示,中國市場成為解救法國奢侈品產業的重要因素。在中國消費者強大購買力的推動之下,法國各大奢侈品牌紛紛將重心轉向中國,希望在逆境中探索發展之路。奢侈品也藉助網路發展,線上銷售成為重點,數字化趨勢不容小覷。

報告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國研究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中國歐洲學會法國研究分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完)

【編輯:田博群】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

⑤ 英國 法國 主要經濟特徵的比較

英國的經濟特點:

2006年英國整體經濟增長步伐逐步好轉,表現得更為強勁和均衡。其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依舊為服務業。06年全年英國GDP 的增長率逐步遞增,分別為2.3%、2.6%、2.8%;而第四季度更是超過預期達到3.0%的水平,投資者紛紛看好英國經濟前景,同時大家也看到了通脹率和失業率等風險問題的存在,總體分析英國06年經濟處於溫和上漲態勢。

18世紀的英國和法國
——兩國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初探
對於對增長的關鍵問題感興趣的經濟史家而言,比較方法應是非常有效的。若他的任務在於分析不同變數的運動,考察它們各自對經濟革命的影響,那麼,就此范圍而言,比較幾個國家的經驗必定會大大拓展其研究領域,增強其提出——或檢驗——假說的能力。然而這種方法只是以散漫的方式——除極少數例外——得到運用。筆者欲在這篇文章中從比較的視野出發探討工業革命的起源這一重大問題,但筆者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冒失輕率。大家都知道英國是第一個實現技術突破的國家,而且這一成就是通過它自己的努力、在沒有外來幫助的情況下自發達到的。但對於如何解釋英國人經濟和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各家眾說紛紜。如果將18世紀的英國經濟和另一個國家——法國(由於當時它是歐洲大陸的頭號強國,因而是最好的選擇)的經濟作系統的比較,人們就會更為清晰地發現那些只有英國才具有的因素——這些因素將決定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獨特現象。

第一個需要指出的關鍵問題是,法國大革命前夕英國的領先地位和法國的落後狀態已經十分明顯,這種狀況不是短期內突然出現的。兩國之間的差距在18世紀初,即路易十四時代結束時就已經十分明顯。為解釋兩國之間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差異,我們應該以長時段(即遠溯至中世紀)來考慮到這一問題。這里不可能完成這一工作,但至少我們可以指出17世紀的客觀形勢對兩國經濟的影響是不同的,這至少是18世紀初兩國之間差距的部分原因。
30年前,約翰•U. 內夫提出,英國之所以成為第一個在18世紀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其原因在於,它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與法國不同的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它已經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因此它的領先地位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早兩個世紀。但他的論點在英國受到批判,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影響了。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內夫想像出來的,他大大高估了某些技術發明的意義,以及少數新工業的增長的重要性(除了煤炭工業外,其他的都無足輕重,而且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毛紡業增長是十分緩慢的),最後,他還大大高估了企業組織中少數非代表性的大企業的意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內夫指出了1540年後英國煤炭產量和消費的快速增長以及它在技術上的意義,這就導致了一些新技術的產生,而這是歐洲大陸完全陌生的,如煉焦爐。這種新的礦物燃料為創新提供了新的推動力,而法國卻缺乏這種推動力。另一方面,正如內夫提到的,1540-1640年間,英國工業產量的增長要比法國快。1640年起,英國在礦業和冶金業產量方面居於絕對優勢,玻璃、毛紡品等人均產量、甚至整個工業的人均產量高於法國。
不過,兩國真正的差異是在1640年後而不是在這之前發生的。在法國,正如諸多研究所表明的——「17世紀的悲劇」使這段經濟史上十分暗淡。在經歷17世紀頭25年的相對繁榮後,1630年代開始了漫長的蕭條衰退時代,世紀中葉的投石黨運動期間經濟幾近崩潰,這種糟糕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720年代。百年之內,價格低落,特別是農產品價格極不穩定——頻繁而深刻的經濟和人口危機,再加上可怕的「死亡率」,通貨緊缺,這些都使商業活動陷於癱瘓,影響了地租價格和利潤——失業和貧困化,這些眾所周知的現象造成了工業生產的停滯甚至是下降,P. 古貝爾和P. 德永在兩個大型毛紡業中心博韋和亞眠都清晰地看到了這種狀況。在博韋,1624-1720年下降額約為40%,亞眠的工業活動在投石黨運動期間陷於停頓,1680年之前都沒有回復到世紀初的水平。即使其他地區的命運稍好,我們仍得承認,,1630年後的蕭條是漫長和深刻的。由是觀之,科爾伯的工業化政策實在是同這種蕭條作斗爭的無奈之舉;但由於當時條件惡劣,通貨緊縮、價格不振,收入和消費呈下降趨勢,他的努力換來的只是個半失敗的結果。誠然,有些工業舉措保留了下來,以後還有所發展——如朗格多克的呢絨業——,但很多新辦企業都很快衰落並消失了,總體來說,如果科爾伯時代整個工業有所發展的話,那也是很不穩定很不明顯的。近來的研究表明,路易十四末年,法國工業有復甦的跡象——人們長期以為路易十四是個災難性時期——盡管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頻繁的飢饉和新教徒的流亡。我們在商人中看到了新的企業家精神,通貨緊缺有所緩解,法國在西班牙美洲開辟了新的市場。無疑,這些復甦跡象是1715年後增長的先聲,但它仍然受戰爭和飢饉的災難限制。即使能在17世紀的法國經濟中找到某些積極方面,但總的說來,整體形勢仍是十分不利的,今天人們普遍認為,1715-20年間法國的人口低於1640年的水平。
在海峽的另一邊,17世紀的形勢大不相同。如果近來對法國經濟史的研究只是在悲觀主義方面有強弱程度的差異的話,那麼英國史家總的說來對其國家的經濟發展持溫和的樂觀主義看法.
當然英國也沒有能避免17世紀的不利局面。它也曾經歷過幾次停滯和困難時期,如1620年代,內戰時期,同路易十四作戰的某些時候;它的主要工業,毛紡業曾幾度經歷危機,其增長在整個17世紀來說相對微弱,貧困和失業造成了嚴重問題。但英國沒有1630年後法國所經歷的長期劇烈頻繁的蕭條。蔓延到整個歐洲的價格低糜只是在較晚的時候波及英國,比法國晚,約在1650年前後,其幅度也教小;其短期的價格波動也不如法國劇烈,對經濟的影響較小。F.J.非舍爾總結說,17世紀英國的工農業有了緩慢但明顯的增長,盡管同期人頭也增加了,但人均收入很可能也增加了。
1660年後,還有很多法國所沒有的其他發展跡象。如英國內部市場的擴大,這尤其得益於倫敦的發展,它比巴黎的發展更為迅速;「邊境」各郡有了發展,如蘭開夏郡的棉紡業的起飛也早於法國。最後17世紀英國外貿長期呈迅速的增加態勢,這尤其是因為其早期的殖民擴張;1660年代起,英國成為重要的外來商品再出口國家,而同期法國的殖民地和殖民貿易幾乎可以忽略。
正是由於這緩慢但穩定的增長,到18世紀初,英國在幾個重要的領域(盡管其現代性不容高估)已確立了對法國的明顯優勢地位。首先是農業。英國的很多地區已經展開了個中技術改良,產量比法國更高更穩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農業的歉收較少具有災難性。隨後是工業技術方面。如上面提到的因煤燃料使用帶來的革新。17-18世紀之交,由於薩瓦里、紐科門和達比等人的資金投入,革新活動更為活躍。在外貿方面,英國不僅在人均水平,而且在絕對值方面都更高,它的商船隊更為龐大,商業資本的積累也更快。
最後,英國的優勢也特別明顯地體現在財政領域,國債制度和英格蘭銀行的建立表明,它在政治和經濟結構方面遠遠領先於法國,路易十四也曾試圖創辦國家銀行,但受到財政家們的反對而告失敗,這些人認為這種銀行與「純粹君主制」不相容,後來約翰•勞試圖人為地將英國的財政制度移植到法國,結果是場災難。
1688年,格里高里•金曾認為英國已比除荷蘭外的任何其他國家都更為富裕,他估計法國的人均收入比英國低20%;一代人之後,在烏德勒支和約簽訂後不久,但尼爾•迪福就寫道,英國是「世界上最繁榮最富庶的國家」。這些評論論據十足,因為17世紀英國經歷了相對的繁榮和增長,但法國經濟則是停滯甚至是衰退。不管這種差異的原因如何——社會經濟結構上的差異(特別是在農村),政治形勢,如投石黨運動(遠比英國內戰的破環性大),路易十四戰爭帶來的負擔(在同同盟國家作戰中法國耗盡了精力)比英國大——但這一事實具有根本性:當18世紀經濟形勢好轉,法國經濟開始增長時,法國同英國已經不處在同一起跑線了,同後者相比,它存在諸多的障礙和明顯的滯後。工業革命只是漫長演變和發展階段的頂峰,因此,為理解18世紀最後1/3階段中英國經濟的起飛,重要的一點是,英國已然經歷了近兩個世紀的增長,雖然有過幾次中斷,但為期不長,而法國經濟在一個世紀的蕭條後才開始增長,到工業革命前為期不到半個世紀。用羅斯托的話來說,英國「起飛的准備」比法國更長,積累更多,更為成熟。因此,在1630年後「17世紀的悲劇」後,法國已經明顯落後於英國,盡管它在18世紀的增長相對較快,但已經無法追趕英國了。

如果說17世紀兩國的經濟命運呈對比關系的話,那麼從路易十四的戰爭結束到大革命的3/4個世紀中,情況則完全不同了:兩國經濟同時增長,我們所掌握的統計數據表明,英法兩國增長的節奏驚人的相似。
從我們熟知的領域,即外貿來看,法國的增長甚至比英國快。
英國和威爾士的官方年均外貿額(進口+出口+再出口)在1716-20年間為1300萬鎊,1784-88年為3100萬,即增長1.4倍。根據阿爾努的數字,1716-20年法國的年均外貿額為2.15億利弗爾,1784-88年為10.62億;幾乎增加了4倍。當然,英國官方計算所依據的費率表比較連貫,因而能提供一個反映貿易大致狀況的指數,而阿爾努的估算依據的是當時的現行價格,而這些價格在1730-80年間增長了約60%(至少農產品如此),因此阿爾努的數字應作一些扣除。即使如此,法國貿易的規模至少仍增加2倍,高於英國。而且魯傑羅•羅曼諾根據詳細統計資料提出的1716-20年的數字低於阿爾努的數字(年平均為1.55億),這樣一來,即使扣除價格上漲的因素,法國在這3/4世紀的貿易增加了4倍。1716-20年間,法國外貿總額勉強達到英國的一半,到革命前夕,其總量已與英國基本持平(當然人均數字明顯低於英國)。
當然還應該考慮到路易十四末年法國的外貿水平很低,但到革命前夕,其增長速度比英國快。另外,在幾個重要的國際貿易領域,法國在18世紀取得或維持了支配地位。法國通過加的斯港向西班牙美洲帝國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它仍是西班牙及其美洲帝國的首要工業品供應國;而英國只是壟斷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貿易,范圍有限;但英國控制了義大利和利凡特的市場。聖多明戈島的甘蔗和咖啡種植發展迅猛,它們的價格低於英屬安第列斯群島的產品價格,因為英屬各島地力耗盡,價格提高,所以法國人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商棧貿易,同時向北歐的再出口發展也很快。此外,總體來說,英國人在歐洲大陸市場鮮有成功,因為他們到處都遇到保護主義壁壘和法國的競爭;英國向大陸的再出口發展緩慢:從18世紀初到1780年代才翻了一番,只是到1785年左右英國的「現代」工業品才開始入侵大陸,大陸貿易在英國外貿中所佔的分額也在下降,從4/5降到不足一半。英國貿易的發展幾乎完全得益於殖民地貿易,特別是同北美領地的貿易,到13個殖民地獨立之前,英國工業品在那裡幾乎享有完全的壟斷權。這種外貿的「美洲化」在較小程度上也適用於法國,盡管經歷了七年戰爭的失利,法國的殖民地貿易在1716-20到1784-88之間增長了9倍,但同歐洲以外的貿易額只佔總量的38%。所以法國外貿的導向比英國更傾向於歐洲,同歐洲的貿易發展速度稍慢於總體速度,但明顯高於英國同大陸貿易的發展速度。
但法國外貿的這種樂觀主義圖景應在幾個方面打折扣。在這段時期——即七年戰爭以前——的前半期,法國的相對地位更為有利。一直到40年代末,英國貿易的發展「非產緩慢」(R. Davis),毛紡品和再出口停滯;只是從1748年起才迅速增長——1745-60年年均增長速度為3.9%。法國貿易雖然受到「約翰•勞體制」的打擊,它的起始增速仍與英國相近,約從1735年起,開始加速,不足20年便翻了一番(1736-39到49-55年),這是法國外貿的黃金時代。但七年戰爭突然打斷了這一勢頭,戰爭期間法國的商業被「皇家海軍」從海上驅除出去,總額降低了50%,而同時英國的貿易仍在發展。1763-71年,法國外貿強勁反彈,但主要是收復失地,但隨後是70年代明顯的停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則明顯後退,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國外貿才再次開始增長,並再創新高,到1793年又陷入崩潰。在英國方面,雖然70年代貿易減緩,美國戰爭期間又經歷危機,但同七年戰爭後的法國相比,速度稍快,1783年和約簽訂後再次強勁增長,直到本世紀末。有跡象表明,70年代起,法國的競爭力減弱,喪失了在利凡特和西班牙和西屬美洲的地位(查理三世的保護主義政策對法國人損害特別大)。英國貿易的發展則更為穩定,因為它受戰爭的影響較小。
法國外貿的另一個弱點是它對聖多明戈的明顯依賴,這個殖民地在80年代佔法國殖民地貿易總額的3/4,占總出口額1/3的再出口產品,大部分是這個島嶼提供的。再出口對於英國也很重要,但不列顛帝國更為遼闊更為多樣,它的殖民地貿易更為豐富,到1776年時,作為外貿重要因素之一的北美13個殖民地人口增長迅速,生活水平較高,所需求的製成品量大類多。此外,英國出口中的工業品比例比法國高,1780年左右,兩國的這個數字分別為2/3和2/5;在法國的出口產品中,咖啡、糖和酒居於首位,其次是紡織品和絲綢。有的研究者認為,法國18世紀貿易的增長純粹是表面現象,對國民經濟並無多大實際意義,因為它大部分只是商棧貿易。但不要忘記英國貿易也是如此,同時一些大港口,如波爾多、南特和魯昂,它們的工業對殖民地貿易直接發生了影響,它們向那裡出口奴隸所需的紡織品、榨糖工具、帆布和繩索等,為遠洋船隻提供大炮,而且作為鄉村工業的中介者,這些港口還將農民帶入國際貿易中。可以肯定,相當一部分法國工業產品流入安第列斯和西班牙美洲市場,同英國一樣,貿易的擴張是工業發展的戰略性因素,這就是我們現在要研究的。
鑒於定量數據的不足和統計的不可靠,這一工作確實棘手。就英國來說,根據W. Hoffmann的指數,1700-90年增加了2倍;而最近迪恩和科爾的指數,英國貿易和工業實際產量的指數從1700年的100上升到1790年的285,年均增長1.17%;同期出口指數較為突出,從100上升到383。在法國方面,讓•馬爾舍夫斯基曾領導一個「法國經濟計量史」小組,該小組至今只發表了一個臨時性的數據,只涉及工業;根據這些數據,1701-10年10年間,法國的手工業和工業年均產量,若按當時價格計算,約為3.85億利弗爾,1781-90間,年均為15.74億,年增長率為1.91%。但經修正後的更為完善的增長率應降為1%,與迪恩和科爾的數字很為接近。這個數字與當時法國外貿增長的速度相符。從18世紀初到大革命之前,兩國工業的增長節奏驚人的接近,如果我們比較雙方主要工業的發展就會肯定這一看法。

2006年英國主要經濟成果主要表現:
2006年前三季度,英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國內生產總值(GDP)繼第一、二季度增長0.7%和0.8%之後,第三季度仍保持了0.7%的增幅。若按年增長率計算,前三個季度GDP的增長率分別為2.3%、2.6%和2.8%。服務業依舊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工業生產與建築業也實現了小幅增長。根據英國財政部預測,2006年英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6%,而2007年則預計增長2.4%。2006年英國經濟增長強勁,失業率保持在低水平,通貨膨脹得到控制。以下為英國經濟成果表現:

一、經濟顯著表現:通脹壓力迫使央行再次提高利率。為了抑制因各種生活基本費用增加引發的通貨膨脹,英國央行11月9日宣布將銀行基本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從4.75%提高到5%,為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這是英國央行繼8月份後第二次提息。英國央行一方面要控制通貨膨脹,同時也要避免因利率上升導致消費放緩。

二、市場方面表現:消費支出零售業與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2006年第二季度,英國家庭消費支出開始擺脫長期低迷態勢。當前英國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抵押貸款和房屋價格都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外國購買者的大量湧入使得倫敦市中心價值超過150萬英鎊的高級住宅區房價飆升了20%以上。

三、總體經濟表現: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服務業。自2006年第二季度,佔英國經濟規模超過70%的服務業恢復了強勁增長。第三季度服務業繼前一季度增長0.9%之後,再度增長0.8%。其中,製造業和能源業產出增加是工業生產增長的主要原因,增幅分別為0.7%和0.8%,但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采礦業出現較大萎縮,下降3%。建築業生產增長則與上一季度持平,為0.5%。

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國的經濟特點:
法國天然資源不豐富。所需鐵礦石大部靠進口。煤儲量約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鋁土礦儲量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靠進口。水力資源約1000萬千瓦,水力資源和地熱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1500萬公頃 , 覆蓋率超過25%。

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工、電器、動力工業、日常消費工業、食品工業和建築業等。新興工業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軍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門均有較快發展。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居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在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和建築為三大支柱。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趨勢。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小麥、玉米、馬鈴薯、甜菜、葡萄和牛肉產量均居西歐第一位。農用地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58%。

服務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服務業包括商業、運輸、電信、旅館 、餐館 、供水 、環衛 、修理等部門。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法國是富有特色的旅遊國。旅遊勝地有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風景區及廣闊的阿爾卑斯山區。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

法國交通運輸業發達,水陸空都很便利。1990年鐵路總長3.40萬千米,其中電氣化的1.26萬千米;法國在發展高速火車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9月,巴黎-里昂鐵路線上的高速火車正式投入使用。1989年12月,法國研製出最新高速火車,時速達482.4千米。1989年全國公路總長80.52萬千米,公路網遍及全國,其中高速公路6763千米。法國內河航運主要由國家經營,內河航道總長8568千米,其中運河4613千米。法國75%的進口物資和20%的出口物資得通過海運。主要海港有馬賽港和勒阿弗爾港。法國原有三大航空公司:法國航空公司、聯合航空公司和國內航空公司。其中法航的客運量居世界第三位。為增強競爭力,國內航空公司和聯合航空公司於1991年決定並入法航。主要機場為巴黎的戴高樂機場和奧利機場。

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率高於美、日等國,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6%。

法國的對外出口在世界貿易中占第四位,居於美 、 德、日之後。法國是世界第三大軍火出口國。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主要貿易對象為德國、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等。

法國對外投資增加較快,1991年成為世界第三大投資國。投資主要集中在歐共體成員國,占總額的47.7%。對美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非洲和拉美的投資也較高,並以工業、能源、服務部門為多。法國對第三世界的發展援助主要對象是法語非洲國家。1971 ~1980年外國通過對不動產投資方式購買法國土地4.5萬公頃,約佔法土地面積的1%。外國對法國工業部門投資加快,其中歐共體成員國對法投資占外國總投資的50%;其次是美國,約佔22%。1990年外國在法國投資總額為490億法郎。法國政府正採取措施鼓勵外國在法投資。

法國的社會福利較完備,從1983年起,社會福利金額占國民收入的30.6%。社會保險包括醫療、工傷、家庭津貼、退休金、殘疾者照顧等。

⑥ 法國、德國、俄國的經濟怎樣

德國就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是德國首都和德國最大城市,是德國最大金融中心和德國最大經濟中心。

⑦ 法國外貿關系具體

目前,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法國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第五大貿易國、第四大對外援助國、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2006年法國有38家企業入圍財富世界500強,是中國在歐洲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三大投資來源國和第二大技術引進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推動世界和平與穩定起著重大作用,在歐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話語權。因此,加強中國與法國的經貿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法國對外經濟形勢

(一)法國對外貿易形勢

1.對外貿易總體情況

從表1來看,在1996-2005年期間,法國對外貿易整體表現為日益增加的態勢。貿易總額從1996年的7482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11778億美元,其中,商品貿易額從1996年的6000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9580億美元,服務貿易從1996年的1482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2198億美元。從結構來看,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1,其中,商品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從1996年的80.19%增加到2005年的81.33%,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從1996年的19.81%下降到2005年的18.67%。

2.對外貿易差額情況

目前,法國對外貿易總體上表現為逆差。進一步分析來看,2000年法國貨物貿易首次出現巨大逆差,其後表現為日益加劇的態勢,法國服務貿易持續保持順差,並在2000年達到最大值,其後表現為日益下降的態勢。

如表2所示,1999年,法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為3255.20億美元,進口總額為3157.43億美元,順差為97.77億美元。2000年,法國貨物貿易出口為3276.16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0.96億美元,增幅只有0.64%,而同年進口達到了3389.44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32.01億美元,增幅為7.35%,是出口增長的約12倍。這一年,法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首次出現了逆差,逆差額為113.28億美元。此後兩年,法國對外商品貿易大體處於平衡狀態,2001年仍舊有52.29億美元的逆差,但到了2002年卻出現了24.57億美元的順差。然而,從2003年開始,法國貨物貿易又一次出現了逆差,且逆差逐年擴大,2003年僅有68.01億美元,2004年,這一數字擴大到了188.39億美元,逆差增幅高達177%。2005年逆差進一步擴大到了367.96億美元,仍舊保持著95.32%的高速增長。

與貨物貿易出現持續逆差不同,法國的服務貿易則是另一派景象。長久以來,法國的服務貿易發展迅速,且一直保持著高額順差。如表3所示,2004年法國對外服務貿易總額達到2059.87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14.6%,其中出口1086.59億美元,進口973.28億美元,順差113.31億美元。2005年法國對外服務貿易總額為2198.5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6.73%,其中出口1149.55億美元,進口1048.97億美元,順差100.58億美元。

服務貿易進出口上的連年順差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法國在貨物貿易上的巨大逆差,但是,從總體上來說,法國近幾年的對外貿易仍存在較大逆差。2006年,法國對外貿易總額達10236億美元,出口4901億美元,進口5334億美元,貿易逆差達到433億美元。據歐盟統計局統計,2007年1—6月,法國貨物貿易總額為5678.0億美元,其中,出口2710.6億美元,進口2967.4億美元,貿易逆差升至256.8億美元。

有關研究認為,法國長期外貿赤字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研發投入減少,產品競爭力衰退,國際市場流失;新興國家的對外貿易大幅增長,迫使包括法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國際市場份額下降;法國傳統的出口市場,如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經濟不振,進口能力下降;法國近年來未能及時調整外貿對象,仍以歐盟擴大以前的15個國家為主要貿易夥伴,從而忽略了經濟最具活力的亞洲新興國家、中東和非洲產油國以及新入盟的東歐國家,未能抓住新興經濟體提供的貿易機會,及時擴大與中國、俄羅斯、東歐和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除此之外,法國勞動成本增加、大量能源產品的進口也是外貿赤字不斷增加的原因。

3.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從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來看,法國進出口商品結構具有兩個特點(見表4):一是產業內貿易特徵明顯。2006年,載人機動車輛是法國第一大出口商品,出口額為306億美元,佔法國當年出口總額的6.3%,與此同時,此類商品也是法國第二大進口商品,進口額為283億美元,佔全部進口總額的5.3%。機動車輛的零件、附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機器部件等產品也既是十大出口商品,也是十大進口商品。二是石油等能源進口較多。法國是一個能源缺乏的國家,石油及從瀝青礦物提取的油類、原油、石油氣等商品在法國的進口中占據很大的份額,2006年,這三類產品占進口總額的比例達到13.5%,能源進口大幅增加是法國外貿赤字高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4.對外貿易地區結構

法國對外貿易的地區主要集中於歐盟內部和亞太經合組織。德國一直是法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國。隨著2006年歐盟整體經濟形勢的好轉,法國對盟內貿易趨於活躍,不僅扭轉了2005年的出口下降趨勢,而且對其他14國的出口和進口都實現了7%以上的增長,分別達2945.1億美元和3459.9億美元。盟內貿易比重呈上升趨勢,其中,出口額較2005年上升1個百分點,達60.1%;進口額較2005年上升1.1個百分點,達64.9%。對歐盟的出口,佔法國出口總額的60%,對亞太經合組織的出口,大約佔法國出口總額的17%。2007年1—9月,法國對歐盟原15國出口佔比達60.5%,出口規模達2442.9億美元,增長10.8%,自該地區進口所佔的比重為65.3%,進口額2907.7億美元,增長12.1%,法方逆差464.8億美元;對亞太經合組織(APEC)貿易佔法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6.4%,法國對該組織成員的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10.3%和11.7%,達670.3億美元和722.4億美元,法方逆差52.1億美元。

2006年,法國前五大貿易夥伴國都是歐盟國家(如表5所示)。在主要貿易夥伴中,2006年法國與波蘭的貿易表現突出,出口和進口增速分別高達46.9%和31.3%,增長率位於法國主要貿易夥伴的首位。其次是法國對俄羅斯的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28.8%和19.2%,出口市場迅猛增長的還有中國,達29.7%,進口來源增速較快的是英國,增幅為16.8%。與2005年不同,2006年法國對美國和瑞士的出口分別下降1.0%和4.9%,同時自美國和愛爾蘭的進口分別出現3.3%和3.7%的下降,自日本的進口則已連續兩年呈下降趨勢。2007年1-9月,法國自德國、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和荷蘭這五大市場的進口增幅在12.9—15.9%之間,進口額總計2367.5億美元;盟外市場以俄羅斯最為突出,對其出口增長高達37.3%,出口額55.4億美元;對波蘭出口呈現下降,降幅為9.0%,出口額為62.3億美元。

(二)法國對外投資形勢

法國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對來自外國的直接投資基本實行國民待遇,每年吸引大量外國直接投資,是世界上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從表6可以看出,在21世紀的前4年,由於經濟不景氣,法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有所下降,2001年吸引的外資總額為504億美元,2002年和2003年分別下降為495億美元和430億美元,2004年法國吸引的外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只有387億美元。2005年法國利用外的額度開始大幅度回升,達到707億美元,2006年進一步增加到869億美元。法國吸引國際投資的首要因素在於其處於歐洲中心地帶的地理位置,此外,法國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優勢,如基礎設施質量高、勞動力受到良好的培訓等。

與此同時,法國也是世界投資大國,其每年對外投資總額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如表6所示,2000年,法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達到了1743億美元,比上一年劇增65.3%,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3.3%。這一年法國對外直接投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法國企業的跨國兼並活動,尤其是大型兼並活動活躍。2001年,由於國際經濟形勢惡化,法國對外直接投資出現放慢跡象,對外投資額下降為869億美元,比上一年減少了874億美元,減幅超過50%。2002年下降到506億美元的歷史最低值。其後對外投資開始逐步增加,2005年,法國對外直接投資額又一次大幅增長,達到1336億美元,名列全球第一。2006年進一步增加到1363億美元。

二、中法經貿關系的現狀

中法之間有著特殊的友好關系,法國是最早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1997年希拉克總統訪華期間,中法兩國確立了全面夥伴關系,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系的西方國家。2004年,胡錦濤主席訪法期間,兩國又確立了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系。

(一)中法貿易現狀

在中法兩國建交前,中法年均雙邊貿易額在3000萬美元左右,此後逐年遞增。20世紀60年代年均貿易額為1.1億美元,70年代年均貿易額為3.7億美元, 80年代增至14億美元,90年代則增加到40億美元。進入21世紀以來,中法之間的貿易額急速增加,2001—2006年,年均貿易額達到215億歐元。具體來看,如表7所示,2002年中法雙邊貿易總額約為150.6億歐元,其中法國出口約為35億歐元,較上年增長5.3%,法方進口約為115.7億歐元,較上年增長5%。2003年法國與中國的貿易總額達到了181億歐元,比2002年增長了20.6%,其中法國出口為46億歐元,增長達31.8%,進口總額135億歐元,增長17.2%。2004年首次突破200億歐元,2006年首次突破300億歐元。2007年以來,中法貿易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據歐盟統計局的統計,2007年1—6月,中法雙邊貿易達到168.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5%。目前,中國已超過荷蘭,成為法國第7大貿易合作夥伴。

中法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從法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有紡織機械、鋼材、醫葯品等,中國對法國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服裝、塑料製品、鞋類及玩具等。從商品類別來看,法國對中國出口的商品結構中,大約有一半為機械產品,而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則有接近一半的消費品。以2006年為例,中國從法國進口的第一大產品是航天器及其相關產品,占從法進口總額的32.1%,第二大進口產品是機動車輛零件及其附件,所佔比例為6.3%,第三大進口產品是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所佔比例為3%;中國對法出口主要是無線電話、玩具、衣服等。另外,有關數據表明:在2003至2005年間,在法產品市場份額中,我國鞋類產品已由15%升至21%(僅次於義大利,成為法國第二大鞋類產品供應商),衣服已由13%升至21%,與此同時,在電腦市場的份額由16%增至26%,手機由10%增至26%。

另附一份研究報告:法國的對外貿易與中法經貿關系

⑧ 2020年法國共出生嬰兒74萬,疫情造成的影響有多大

據法媒體報道,2020年,法的新生兒數量將只有74萬,是二戰以來的最低水平。

據統計,2019年,法總生育率為1.86,即一名婦女平均生育1.86個孩子,到2020年,總生育率降至1.84。歐洲約50%的育齡婦女推遲了原計劃,歐洲17%的育齡婦女完全放棄了生育計劃。

在疫情期間的長期封鎖下,法人以為生育率會大幅上升,但預期的「嬰兒潮」並沒有到來,取而代之的是「嬰兒短缺」。

在法,州,7歲以下兒童的保育費用可以從應付稅款中扣除,企業為雇員設立保育機構的費用也可以從稅款中扣除。

這一系列政策有效地降低了養育子女的成本,使收入較低的法人能夠養育子女,而不會因為他們的孩子而再次陷入貧困。

雖然這些福利措施聽起來很好,並有效地提高了生育率,但法國的政策並不完全適用於所有國家。雖然其他歐洲國家也出台了豐富的生育福利政策,但效果非常有限。由於法國和非洲國家特殊的歷史羈絆,大量移民湧入。這些從落後地區來到法國的移民,更容易被福利措施所吸引,願意多次生育,在法國紮根,如果缺乏其他國家的補充人口,即使有豐厚的生育福利,歐洲所有國家的國民也不會有太大的生育慾望。

此外,這種流行病的蔓延也揭示了一個事實,即長期的高福利政策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法國的低生育率

歐洲一半以上的夫婦推遲生育,法國的生育數量下降到70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些都是疫情的導火索?

當高福利政策帶來的吸引力被流行病的蔓延所抵消時,法國人民的生育率立即下降。有福利的話,他們生的孩子多,沒有福利的話,他們生的孩子少。這就是法國高生育率的本質

為了保持高生育率,法國仍然需要維持產婦福利。雖然長期高福利聽起來很美好,但它會慢慢拖垮法國經濟。歐洲國家疲軟的經濟形勢是這個問題最直觀的後果。

與法國,相比,中國的低生育率也非常嚴重。《中國生育報告2020》顯示,近年來我國出生人口大幅減少,女性生育意願大幅降低,人口總生育率降至1.52。

法國只有6000萬人口,而中國有14億人口。

生育率的急劇下降將加速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並給醫療保健和養老金制度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勞動人口的持續下降也會使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停滯。

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有些人希望建立像法國,那樣的高福利制度,但錢不會憑空而來。在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實施高福利政策的成本是無法估量的。此外,在疫情影響下,歐洲,生育率最高的法國,已經初具規模。高福利政策雖然能在短期內提高生育率,但長期來看難以維持。

⑨ 馬克龍警告法國未來數月將面臨艱難,當地居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如何

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錯,但處在不斷下滑的趨勢中。法國總統馬克龍警示廣大居民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也要勒緊褲腰過日子,經濟走勢下滑,極端天氣等這些多因素的影響將會給法國,乃至全世界的居民都帶來影響,所以馬克龍認為將來法國居民將會面臨一段困難的時期,因為這些因素在短期內都無法緩解,只能靠居民犧牲自己的舒適度來克服困難,戰勝這些困難才能夠擁有好的生活水平。

三、能源供應不穩定

俄烏沖突對全世界的經濟影響都是非常明顯的,因為俄烏沖突,造成了法國國內能源供應非常不穩定,雖然法國已經採取了非常果斷有力的措施在,這些只是杯水車薪,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給法國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所以政府號召大家一起克服困難,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

四、極端天氣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現,很多地方由於極端天氣的影響,造成糧食顆粒無收,造成了供應不穩定,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引發一系列效應,讓居民的日常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閱讀全文

與法國經濟形勢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7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8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2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7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0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4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7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5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