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凱旋門的所有資料.
凱旋門是為慶祝勝利而創造出的紀念性建築物,通常橫跨在一條道路上單獨建立。
歷史上起於古羅馬
著名的凱旋門有:
提圖斯凱旋門:高14.4米,寬13.3米,深6米,上面裝飾有浮雕。是羅馬帝國前期提圖斯皇帝為紀念他鎮壓猶太人的勝利而建立.
塞維魯凱旋門。
君士坦丁凱旋門。
法國巴黎凱旋門:即雄獅凱旋門,為拿破崙時代所建。位於著名的香榭麗舍大街的戴高樂廣場中央。
勃蘭登堡門:位於德國首都柏林。
平壤凱旋門:位於朝鮮首都平壤牡丹峰山腳下的凱旋廣場,於1982年建成。其規模居世界諸凱旋門之冠。
法國奧朗日的凱旋門。
最著名的是:
法國巴黎凱旋門
巴黎的凱旋門並非僅只一座,但最為壯觀、最為著名的,是位於「夏爾·戴高樂廣場」中央的那座凱旋門。1805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大敗奧俄聯軍,翌年2月12日拿破崙下令建此凱旋門以炫耀自己的軍功。同年八月,按照著名建築師夏爾格蘭的設計開始破土動工。但中間時停時建,斷斷續續經過了整整30年,才於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這座凱旋門高48.8米,寬44.5米,厚22米,中心拱門寬14.6米。凱旋門的四周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286名將軍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面向香舍麗榭田園大街、由著名雕刻家呂德設計雕塑的《馬塞曲》。凱旋門的拱門上可以乘電梯或登石梯上去,石梯共273級,上去後第一站有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裡面陳列著介紹凱旋門建築史的圖片。另外,還有兩間配有英法語言解說的電影放映室,專門放映一些反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再往上走,就到了凱旋門的頂部平台,從這里可以鳥瞰巴黎名勝。
在凱旋門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戰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紅色的墓誌∶「這里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據說,墓中睡著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墓前有一長明燈,每天晚上都准時舉行一項撥旺火焰的儀式。
現在,每年的7月14日,法國舉國歡慶國慶節時,法國總統都要從凱旋門通過;每當法國總統卸職的最後一天也要來此,向無名裂士墓獻上一束鮮花。據說這座凱旋門還有一個奇特的地方,就是每當拿破崙周忌日的黃昏,從香舍麗榭田園大街向西望去,一團落日恰好映在凱旋門的拱形門圈裡。
㈡ 巴黎凱旋門簡介!
凱旋門(Triumphal Arch)是歐洲紀念戰爭勝利的一種建築。始建於古羅馬時期,當時統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績。後為歐洲其他國家所效仿。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廣場上。用石塊砌築,形似門樓,有一個或三個拱券門洞,上刻宣揚統治者戰績的浮雕。法國巴黎的星形廣場凱旋門,又稱戴高樂廣場凱旋門,始建於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政權的鼎盛時期的1806年。這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為巴黎四大代表建築之一,是法國政府重點保護的名勝古跡。
凱旋門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戴高樂廣場中央,是拿破崙為紀念他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大敗奧俄聯軍的功績,於1806年2月下令興建的,1836年建成。它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高50米,寬45米。厚約22米。門牆上的石雕描繪的是拿破崙在1792-1815年的戰爭歷史,拱門右邊是路德所雕的《馬賽曲》。每年7月14日法國國慶,都會在凱旋門舉行盛大隆重的國慶獻禮,引得成千上萬的遊客到此觀賞。凱旋門內的無名戰士墓,埋葬了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無名法國士兵。1921年至今,紀念火焰和鮮花從未中斷過。巴黎凱旋門(The Arc de Triomphe),
位於巴黎戴高樂星形廣場的中央,又稱星形廣場凱旋門,為巴黎四大代表建築之一(埃菲爾鐵塔,星形廣場凱旋門,盧浮宮和盧浮宮博物館,巴黎聖母院)。面對香榭麗舍大街,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為紀念奧斯特利茨戰爭的勝利而建立,1806年8月15日奠基,1836年7月29日落成。它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設計師是沙勒格蘭CHALGRIN。星形廣場凱旋門全部由石材建成,高48.8米,寬44.5米,厚22米,中心拱門寬14.6米。四面各有一門,門上有許多精美的雕像,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的286名將軍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外牆上刻有取材於1792~1815年間法國戰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門楣上花飾浮雕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儼然是一件精美動人的藝術品。正面有四幅浮雕——《馬賽曲》、《勝利》、《抵抗》、《和平》。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刻在右側(面向田園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志願軍出發遠征」,即著名的《馬賽曲》的浮雕,是世界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藝術傑作。凱旋門建成後,到19世紀中期,又在其周圍修建了圓形廣場以及12條放射狀道路。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1920年11月,在凱旋門的下方建造了一座無名烈士墓。墓是平的,裡面埋葬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在停戰紀念日等重大節日,法國總統在此為陣亡的法國烈士敬獻鮮花、默哀悼念。每年7月14日法國國慶節的閱兵隊伍都是從這里開始的。凱旋門內設有電梯,可直達50米高的拱門。人們亦可沿著273級螺旋形石梯拾級而上。上去後可以看到一座小型的歷史博物館。館內陳列著許多有關凱旋門建築史的圖片和歷史文件,以及介紹法國歷史上偉大人物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和558位隨拿破崙征戰的將軍的名字。另外設有兩間配有英法兩種語言解說的電影放映室,專門放映一些反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廣場的周圍有12條放射形林蔭大道,廣場上幾乎總是車水馬龍,遊人可以登上凱旋門欣賞巴黎的美麗景色。
巴黎12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放射,氣勢磅礴,為歐洲大城市的設計典範。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門高36.6米,寬14.6米。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4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還高達[2]五六米。凱旋門的四周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事史。凱旋門的拱門上可以乘電梯或登石梯上去,石梯共273級,上去後第一站有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裡面陳列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和法國的各種勛章、獎章。另外,還有兩間配有法語解
說的電影放映室,專門放映一些反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再往上走,就到了凱旋門的頂部平台,從這里可以鳥瞰巴黎名勝。凱旋門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紅色的墓誌:「這里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據說,墓中長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墓前有一長明燈,每天晚上,這里都會點起不滅的火焰。每逢節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長的法國國旗從拱門頂端直垂下來,在無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飄揚。卡魯塞爾凱旋門是為了慶祝1805年拿破崙·波拿巴的一系列戰爭勝利而在1806至1808年由皮埃爾·弗朗索瓦·封丹那和沙爾勒·拜爾西耶設計、建造的。可以說它是對羅馬的塞蒂米奧·塞韋羅凱旋門的模仿,包括仿造了塞韋羅凱旋門的紀念性建築結構及其上面的雕塑飾物。紅色和白色的大理石圓柱之間是三個圓拱門。拱門的上方布滿了紀念拿破崙皇帝戰績的淺浮雕。凱旋門頂端擺放了四匹鍍金的奔馬。這些馬是根據拿破崙命令從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移來的,原物於1815年歸還給了義大利,現在上面是換上去的復製品,同時還添了一輛馬車和和平女神像。
在莫斯科城西的繁忙大街中央,有一座造型和巴黎凱旋門幾乎一模一樣的凱旋門,只是形體略微小些。讓人詫異的是,這兩座凱旋門都是為了紀念同一次戰爭而建。是為紀念俄軍打敗拿破崙這也許是絕無僅有的史例。 說起莫斯科的這座凱旋門,還有一段故事。1812年,拿破崙率領64萬大軍攻進了莫斯科,並放火燒毀城池,他認為他勝利了。而莫斯科軍民在拿破倫抵達前實施了堅壁清野,讓拿破崙大軍欣欣而來,無功而退,並在拿破崙撤離途中頻頻予以狙擊,加之天寒地凍,糧草不繼,讓拿破崙吃盡了苦頭,導致傷亡慘重。莫斯科人當然也勝利了。這是當事人對歷史常有的立場。 1814年,為慶祝戰勝拿破崙和俄軍將士從西歐遠征歸來,莫斯科人在特維爾關卡建立了一個木製凱旋門。不過在12年後的1826年,該凱旋門就因木頭腐朽而倒塌。經過商議,決定用石頭原料重新建一個新的凱旋門。幾經周折,才於1829年8月17日正式動工,於1834年9月20日建成。1936年蘇維埃政府決定規劃白俄羅斯車站附近的廣場,於是將凱旋門等其他建築推到。大量的凱旋門雕刻裝飾品被保存到了舒塞夫建築博物館中。1966年,莫斯科勞動代表大會決定在新的地址上重建凱旋門。1968年11月6日,新的凱旋門在新的地址上再次被建立起來。從1814年的木製凱旋門,到1968年新的莫斯科凱旋門在勝利廣場東面落成,已經過去了整整154年。 [1]
[1]
這座凱旋門高28米,,是按照古羅馬康斯坦丁凱旋門樣式建造。門的基座上共豎立著6組12根圓柱。圓柱用生鐵鑄成,高12米、重16噸。圓柱之間站立著手持盾牌和長矛的勇士,勇士頭頂的牆壁上是反映俄軍同法軍作戰的浮雕。凱旋門頂部安放著6匹背生雙翅馬拉著的凱旋車,車里坐著勝利女神,她的右手高擎著月桂花環,面向城市入口處。其下武士,手執利劍,或月桂花環和橄欖枝,象徵勝利和平。門柱之間,四尊俄軍士兵,身披盔甲,手執盾槍,手指上刻著「驅逐法蘭西,解放莫斯科」,門楣上飾有抗擊拿破崙軍隊的44個俄羅斯城市的城標。整個凱旋門用白石貼面,在黑色圓柱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凱旋門巍峨壯觀,記載著歷史的輝煌。它聳立在馬路中央,默默地守護著莫斯科的門戶,目睹了一百七十多年的滄桑變遷。 值得一提的是,前蘇聯高官大多居住在這條街上。離凱旋門幾十米處,就是俯首山頂上的勝利廣場,那是為紀念另一次抗擊侵略的戰爭而建的。廣場面積宏大,更有200來個水柱狀噴泉沖天噴涌,蔚為壯觀。1995年建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紀念館就坐落在廣場的另一端。
凱旋門是羅馬帝王為炫耀其侵略戰爭勝利而創造出的紀念性建築物。羅馬共和時期的凱旋門建立不多,到了帝國時期,幾乎每一次重大戰役的勝利都要建立凱旋門。後為歐洲其他國家所沿用。凱旋門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廣場上。用石塊砌築,形似門樓,有一個或三個拱券門洞,上刻宣揚統治者戰績的浮雕。提圖斯凱旋門是帝國前期提圖斯皇帝為紀念他鎮壓猶太人的勝利而建立的。是現在羅馬城中保留下來的最典型的三座凱旋門之一。
提圖斯,教會中文作提多王,41年(一說為39年)12月30日—81年9月13日。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的第二
君士坦丁凱旋門
任皇帝,79年—81年在位。提圖斯以主將的身份,在公元70年攻破耶路撒冷,大體上終結了猶太戰役。在他短暫兩年的執政期間,羅馬卻發生了三件嚴重災害︰79年的維蘇威火山爆發、80年的羅馬大火與瘟疫。他是一個在當時普遍受到人民愛戴的皇帝。在瑪利亞·特蕾西亞大街的南端,矗立著一座氣勢磅礴的羅馬式凱旋門。這是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皇於
1765年為慶賀其兒子里奧波特和西班牙公主瑪利亞·露朵維卡的婚禮而建造。這位王子後來加冕成為里奧波特二世皇帝。凱旋門上的兩塊大理石浮雕修築於1774年,記述了哈布斯堡皇朝的婚喪大事。南端的浮雕記述的是王儲里奧波特歡慶的婚禮,而北端浮雕上陳列的卻是悲哀的葬禮,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皇的丈夫弗蘭茨正是在這場婚禮上暴卒而死。塞維魯凱旋門(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是古羅馬廣場上現存的三座凱旋門之一,它位於古羅馬廣場西北端,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築,建於公元203年。該凱旋門是為了紀念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皇帝(emperor Septimius Severus)和他的兩個兒子卡拉卡拉(Caracalla)和塞普提米烏斯·蓋塔(Geta)在194或195年和197-199年兩次戰勝波斯。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皇帝是古羅馬歷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在考門達斯皇帝(emperor Commos)混亂的統治之後使得羅馬帝國重新恢復了穩定局面。塞維魯凱旋門高23米,寬25米,有3個拱道。最中間的拱道高12米,剩下兩個都高7.8米。最初在兩個樓梯平台之間的一段樓梯連接著中間的拱門。公元4世紀時被一條路所取代。靠近卡匹托爾山腳(Capitoline Hill)的塞維魯凱旋門,兩個樓梯平台之間的一段樓梯連接著中間的拱門當時只有位於安科納(Ancona)的圖拉真凱旋門(Arch of Trajan)擁有相同的結構。由於到公元4世紀時,自然腐蝕造成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將這里改成了一條道路。在中世紀時期,再三發生洪水將更多的沉積物沖刷到了這里,使得當時很多浮雕都被沖刷掉,直到1742年才再次補畫上去,不過目前只有拱門的上半部門可以看得出來。這座凱旋門之所以能夠保持的比較完好主要依賴於當時與一座基地教堂結構相組合。當教堂被重建於別處時,凱旋門仍然保留著教會的性質,所以它能夠一直保留至今而沒有被其他建築所代替。羅馬最為知名的修建於315年的康斯坦丁凱旋門(Arch of Constantine)就受了塞維魯凱旋門很大的影響。所以說,塞維魯凱旋門的影響力還是相當大的。……
㈢ 做名詞解釋:古風的微笑 \紅繪、黑繪 \奧古斯都古典主義 \凱旋門 \中世紀美術 \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
古風的微笑:
在古風時期(750?∼500BC),主要指公元前6世紀40年代∼20年代後期,希臘雕像臉部所獨有的微笑。這種做法的涵義還不清楚。有人認為,這樣的微笑反映了健康情緒與幸福生活。也有人認為,古風雕塑特徵的形成是由於使嘴巴彎曲起來存在著技術上的困難。代表作有《荷犢的男子》
黑繪風格:指在紅色或黃褐色的泥胎上,用一種特殊黑漆描繪人物和裝飾紋樣的陶器。
紅繪、黑繪:
紅繪風格與黑繪風格相反,即陶器上所畫的人物、動物和各種紋樣皆用紅色,而底子則用黑。故又稱紅彩風格。流行於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4世紀末。這種風格優越處在於靈活自如地運用各種線條刻劃人物的動態表情,充分發揮線條的表現力。
奧古斯都古典主義:
當時的雕塑作品與許多大型的公共建築一樣,成為歌頌君權、頌揚帝國武功的重要手段,其中以帝王貴族的肖像最為發達。這尊《奧古斯都像》就是羅馬帝國前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帝王全身像。公元前27年,蓋約。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至聖至尊」的意思)的稱號,成為羅馬的獨裁者。這尊出土於羅馬近郊的雕像塑造的就是這一羅馬帝國締造者的形象。奧古斯都被表現為正在發號施令的軍事統帥,他的身材魁梧,披掛著華麗的羅馬式盔甲,盔甲上的圖案象徵著對世界的統治。奧古斯都的右手指向前方,似乎正在向部下訓話,左手則握著象徵權利的節杖。在他的右腳邊,有一個小愛神丘比特的形象,表明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統帥,同時也是一位仁愛之君。奧古斯都面部的表情嚴峻而沉著,透露出帝王的尊嚴和高貴。整個雕像的風格是十分寫實的,所塑造對象的容貌刻畫十分逼真,但人物形象則具有理想化的強烈傾向,為帝王歌功頌德的藝術目的一目瞭然。從雕像的姿態和藝術表現手法上,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這是在模仿古希臘的作品,據說這種仿效古希臘並將人物理想化的藝術特點是奧古斯都本人所倡導的,所以美術史上就將這種風格稱為「奧古斯都古典主義」。
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 ,即雄獅凱旋門(法語: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位於法國巴黎的戴高樂廣場中央,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於1806年下令修建「一道偉大的雕塑」,迎接日後凱旋的法軍將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築師讓·夏格倫的設計開始動土興建,但後來拿破崙被推翻後,凱旋門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工程才得以繼續。斷斷續續經過了30年,凱旋門終於在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中世紀美術:
中世紀美術(Medieval art)5~17世紀的基督教美術。它包括拜占庭美術、愛爾蘭-撒克遜和維金美術、奧托美術、加洛林美術、羅馬美術和哥特式美術等。受基督教禁慾主義與來世思想的影響,這種美術排斥古希 臘 羅馬 美術傳統 ,而採用誇 張 、變 形 等手法,極力強調表現所謂的精神世界,因此往往流於概念化和公式化,缺乏真實性。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歐洲特定歷史時期,是指十三世紀末葉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威尼斯畫派:
威尼斯畫派是16世紀以威尼斯畫家喬爾喬內和提香為代表的繪畫形式,他們吸收了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畫家的精華,但大膽在色彩上創新,使畫作更為生動明快,同時人物背景的風景比例更大。喬爾喬內的著名作品《沉睡的維納斯》、《暴風雨》等;提香的著名作品有大型壁畫「聖母升天」、「歐羅巴被劫」、「達娜厄」等。威尼斯畫派對其後的巴洛克藝術時期畫家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