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人的肢體語言
舔手指表示délicieux(美味),可以指餐桌上的食物,也可以指街 用右手將右眼的下眼瞼往下拉,表示「我不相信」。用大拇指和食指圈起來的圓圈表示rien (零,或沒有價值)。但現在也有些人以此表示d』accord(好的),特別是同時伴有撅嘴動作的時候。大拇指向下表示不好,豎起大拇指表示了不起。在胸前晃動右手錶示吃驚或興奮,意思可好可壞,同時還可以說一聲Oh, là là.提起肩膀,經典的法國式聳肩,表示「這太荒唐了」或「無可奈何」。雙手攤在胸前,掌心向上,聳聳肩,表示Je n』en sais rien(我不知道)或Ça ne me regarde pas(這不關我的事)。用手掠過前額,表示J』en ai ras-le-bol(我已經受夠了)。用手指背敲打右側臉頰,想觸摸胡須一樣,表示C』est barbant(真無聊)。摩擦拇指和食指指尖,像是在摸布料一樣,同時說聲nickel,表示很棒;但如果從小手指一直摩擦到食指,就表示C』est cher(很貴)了。右手握拳,伸出右胳膊,然後用左手在右胳膊肘處做「打斷」狀,表示Va te faire foutre(見鬼去吧)。² 男人半握拳,在胸腹部上下晃動,表示imbécile(傻瓜)。
❷ 英國人行為舉止都很優雅,為什麼法國人說話總是大幅度搖頭晃腦(是語言的關系嗎)
這個分人,英國人也有舉止不優雅的,法國人也有彬彬有禮的。可能你見到的法國人,剛好比較喜歡肢體語言……運用誇大的動作去讓你理解他想說什麼。
❸ 跨文化交際中的肢體語言
論文摘要: 肢體語言與學外語一樣,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除一些世界公認的肢體語言外,不同的文化還有各自的肢體語言。跨文化交際時,相同的肢體語言形式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本文簡單對比中美肢體語言的差別,並介紹了一些國外常用的肢體語言,以此來說明在學習外語的同時,多了解一些國外常用的肢體語言是會有幫助作用的。
關鍵詞: 肢體語言;跨文化交際;外語學習
肢體語言 (body language)也稱體態語言,是人類藉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身體姿態的變化來表達和傳遞思想感情的方式。運用自己的體態來表情達意幾乎是人類自身的一種本能,因為它簡便、迅捷、直觀,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極其廣泛,而且有時更能無聲勝有聲地巧妙表達信息並留給對方更大的想像空間。
1.面部表情語言的運用。
達爾文說 :“面部與身體的富於表達力的動作,極有助於發揮語言的力量.”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曾說過:“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是比嘴裡講的更復雜到千百倍的語言。”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瑪洛比恩發明了一個規則:總交流量=7%的文字交流 38%的口頭交派 55%的面部表情交流。通過臉色的變化,眉、目、鼻、嘴的動作,能極好地實現信息交流。
2.手勢動作語言的運用。
手勢動作語言是一種表現力極強的肢體語言,它不僅豐富多樣化,而且簡便、直觀性強,所以運用范圍廣、頻率高、收效好。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榮獲2005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最受觀眾喜愛的歌舞類節目特別獎的《千手觀音》,二十一位生活在無聲世界裡的姑娘用她們的手勢語向全國億萬觀眾傳遞信息,表達了新春的祝福.
3.身體姿態語言的運用。
身體姿態語言是通過身體各種動態或靜態的姿勢傳遞交流信息的一種形式.俗話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如鍾立如松”,這都是對身體姿態的要求。我們同別人交際時,交際的手段不只是局限於話語,盡管我們有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的表情、手勢、身體其他部分的動作都向周圍的人傳遞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錶示歡迎,皺眉表示不滿,點頭表示同意,揮手錶示再見,聽報告或講演時,身子往椅背上一靠,伸一下舌頭表示厭煩,不感興趣。這些都是交際手段的一部分。肢體語言與學外語一樣,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際”的英文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由於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各自的語言環境便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諸語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肢體語言的意義也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肢體語言交際方式。例如:法國人講話就像個浪漫法國人,而英國男子和美國男子翹腿的樣子,是否紳士風度,就不一樣。美國人講完一句話時可能會低一下頭或垂一下手,還可能垂一下眼簾。他們問完一個問題會抬一下手或昂起下巴或睜大眼睛。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特別是我國加人WTO以來,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廣泛,國際互聯網的開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戶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基本內容之一就是非語言交際,而肢體語言又是非語言交際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肢體語言信息處理不好,有時會產生誤解。作為外語學習者,在學習、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同樣應了解外國常用的肢體語言,以免造成誤解,鬧出笑話。下面就是幾則在跨文化交際中發生的有趣的事情:
案 例 一 :
一個日本人問一個美國旅客,機場是否提供行李車服務。美國人想告訴他,機場不但提供行李車服務,而且還是免費提供!於是他用了人人皆知的表示“OK”的圓形手勢作答。然而對那個日本人來說,這個手勢表示“錢”,因此,日本人斷定行李車服務收費昂貴。而這時,旁邊一位突尼西亞人看到了這一幕,於是認為美國人在對日本人暗示“他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偷”,讓他小L點,否則殺死他。瞧,真夠亂的。
案 例 二 :
一名撒丁女子向一位英國男子詢問,在希思羅機場是否很容易找到計程車。她得到的回答是英國式的翹大拇指。她即刻甩起手提包,狠狠地揍那可憐的男子,因為她認為他做了誣蔑性的暗示。順便說一句,這個例子正好說明了為什麼在撒丁島用這個手勢搭攔便車不是個好主意。因此,要用外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在說某種語言時就得了解說話人的手勢、動作、舉止等所表示的意思。筆者在此從“身體距離”、“目光接觸”、“手勢動作”等幾個方面比較一下各國的異同。
1)身體距離。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國人的談話。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習慣認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國人按照英國的習慣會往後退,因為他認為保持適當的距離才合適.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國人往後退。談話結束時,兩個人離原來站的地方可能相當遠了!
在這個例子里,雙方的距離是關鍵。不同的民族或種族的人在談話時,對雙方保持多大距離才合適有不同的看法。據說,在美國進行社交或公務談話時,有四種距離表示四種不同情況:關系親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場合。交談雙方關系親密,那麼身體的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45厘米之間,這種距離適於雙方關系最為親密的場合,比如說夫妻關系。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個人交談一般以相距45-80厘米為宜。在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時,交談雙方相距1.30 米至3米;在工作或辦事時,在大型社交聚會上,交談者一般保持1. 30米至2米的距離。在公共場合,交談者之間相距更遠,如在公共場所演說,教師在課堂上講課,他們同聽眾距離很遠.多數講英語的人不喜歡人們離得太近,當然,離得太遠也有些別扭.離得太近會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愛或鼓勵對方與自己親近等,但這是另一回事。記住這一點很重要。在 英語 國家裡,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間交談時,應避免身體任何部位與對方接觸,即使僅僅觸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應。如果一方無意中觸摸了對方一下,他(她)一般會說:'Sorry" ;"Oh,I'm sorry" ; "Excuse me”等表示“對不起”的道歉話。
中國人喜歡撫摸別人的孩子以示喜愛,而西方婦女卻對這種撫愛“毫不領情”。不論是摸摸、拍拍,或是親親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親感到別扭。她們知道這種動作毫無惡意,只是表示親近和愛撫而已,所以也不好公開表示不滿。但在她們自己的文化中,這種動作會被認為是無禮的,也會引起對方強烈的反感和厭惡。所以,遇到這種情況,西方的母親往往懷著復雜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說話,感到窘迫,即使撫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國朋友或熟人。
除輕輕觸摸外,再談一談當眾擁抱的問題。在許多國家裡,兩個婦女見面擁抱親吻是很普遍的現象。在多數工業發達的國家裡,夫妻或親人久別重逢也常常互相擁抱。兩個男人應否互相擁抱,各國習慣不同。阿拉伯人、俄國人、法國人以及東歐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裡,兩個男人也熱烈擁抱、親吻雙頰表示歡迎,有些拉丁美洲國家的人也是這樣。不過,在東亞和英語國家,兩個男人很少擁抱,一般只是握握手。若干年前,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當時日本首相福田糾夫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他在白宮前下車,美國總統上前緊緊擁抱,表示歡迎.福田首相吃了一驚,日本代表團成員也愣住了.許多美國人也感到奇怪,這種情況少見,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如果美國總統按日本人的習慣深鞠一躬,大家也不會那麼驚訝。因為在美國和日本,男人之間很少用擁抱這種方式表示歡迎。在英語國家,同性男女身體接觸也是個難以處理的問題。一過了童年時期,就不應兩個人手拉手或一個人搭著另一個人的肩膀走路,因為這意味著同性戀。
2) 目光接觸:
肢體語言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觸。在這一方面可以有許多“規定”:看不看對方,什麼時候看,看多久,什麼人可以看,什麼人不可以看。這里引用朱利葉斯.法斯特的《肢體語言》一書中的兩段,很有意思,可供參考:“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面對面坐著,在火車餐車里他們可以自我介紹一下,吃飯的時候,說些無關緊要或者是無聊的話;也可以互不理睬,極力避免與對方的目光相遇。”有個作家在一篇文章里描寫過這種情況:“他們翻來覆去地看菜單,擺弄刀叉,看著指甲—好像頭一回看見它們.免不了目光相遇時,立即轉移視線,注視窗外沿途景色。”該書作者指出,對素不相識的人的態度是:我們既應避免盯著看,也要避免顯出不把他們放在眼裡的樣子,要看他們一下表示看見了,隨後立刻把目光移開。注視對方的不同情況,決定於相遇的場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著迎面走來的人。直到八英尺遠時再移開視線走過去。但在到達此距離之前,雙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邊走,打算往哪邊走就往哪邊看一眼。然後,雙方側身略變方向,即可錯開,順利通過。根據美國習慣,同相識的人談話時,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都應注視對方。任何一方不看對方,都可以表示某種意味,如:害怕對方,輕視對方,心神不定,感到內疚,漠不關心等。甚至在對公眾講話時也要時時直視聽眾,和許多人的目光接觸。如果演說的.人埋頭看講稿,照本宣科(許多中國人往往是這樣的),而不抬頭看看聽眾,人們就會認為他對聽眾冷漠,不尊敬別人。在談話的時候,聽的人一般要注視著說話的人的眼睛或臉,表示自己在聽。如果對方說的話比較長,聽的人要不時發出“嗯”、“啊”的聲音,或者點頭表示自己在注意聽著。如果同意所說的觀點,可以點頭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側一下頭、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問的神情。在英語 國 家,盯著對方看或看得過久都是不合適的。即使用欣賞的目光看人— 如對方長得漂亮— 也會使人發怒。許多外國人到其他國去旅行,因當地人盯著他們看而惱火、很別扭,認為那裡的人“無禮”,而感到氣憤.殊不知在該國是常事,看的人不過是好奇而已。許多在華的講英語的外國人對此流露過不滿情緒.筆者有一次陪幾位“外教”參觀青州的范公亭公園,當時有好幾位群眾圍觀,甚至有幾位還一直尾隨其後,弄得“外教’,很是尷尬。
“眉目傳情”(或“目語”)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間傳遞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一,在美國尤其講究。有人對此作過詳細研究:人們對異性怎樣表示感興趣或不感興趣,怎樣表示鼓勵或拒絕,怎樣表示贊成或不滿,怎樣表示愛慕或厭惡。然而,在美國也有許多差別。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婦女不一樣。不同年齡、不同階級、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的人在這一方面都有差別,不同種族的人也有差別。在一些國家裡,人們認為能直視對方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在一部關於列寧的著名電影里有這樣一幕:有一個肅反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叛變了,肅反委員會主席捷爾任斯基得知情況詢問他時,此人不敢正視對方的眼睛。根據這一點捷爾任斯基認為證實了他有罪。許多美國人也同樣重視目光接觸的作用。有過這樣一件事:有個十來歲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紐約一所中學里讀書。有一天.校長懷疑她和另外幾個姑娘吸煙,就把她們叫去,盡管這個姑娘一向表現不錯,也沒有做錯什麼事的證據,但校長還是認為她做賊心虛,勒令退學。他在報告中寫道:“她躲躲閃閃,很可疑。她不敢正視我的眼睛。”校長查問時,她的確一直注視著地板,沒看著校長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視你的人”這樣一句格言.碰巧有一位出生於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師,對波多黎各文化有所了解,他同這個姑娘的家長談話後對校長解釋說:“就波多黎各的習慣而言,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這種行為是尊敬和聽話的表現。”幸而校長接受了這個解釋,承認了錯誤,妥善處理了這件事.這種目光視向不同的含義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記住了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種多樣的。“目語”的規定很多,也很復雜。從上面介紹的一些情況可見一斑。
3)手勢動作。
手勢是個很難辦的事。打手勢時,動作稍有不同,就會與原來的意圖有所區別;對某種手勢理解錯T.,也會引起意外的反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英國進行戰爭的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曾作了一個手勢,當時引起了轟動。他出席一個場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會,他一露面,群眾對他鼓掌歡呼。邱吉爾做了一個表示"victory" (勝利)的“V”形手勢— 用食指和中指構成“V”形。做這個手勢時,手心要對著觀眾。不知邱吉爾是不知道還是一時失誤,把手背對著觀眾了。群眾當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發愣,有人忍不住哈哈大笑。這位首相所做的手勢表示的是別的意思,那不是表示“勝利”的“V”形,而是一個不禮貌的動作,表示侮辱、輕視之意。另一個例子同尼基塔·赫魯曉夫有關,他是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期蘇聯的領導人。在美國訪問期間,他的言論和舉止引起一些爭議。引起爭議的手勢之一是:他緊握雙手,舉過頭頂,在空中搖晃。他的意思顯然是表示問候,表示友誼。但是,在場的人和電視觀眾對此並不欣賞。美國人很熟悉這個動作一一這是拳擊手擊敗對手後表示勝利的姿勢。在此之前,赫奮曉夫曾說過要埋葬美國資本主義的話,許多美國人認為,這種手勢表示他好像已經取得勝利,洋洋得意,難怪許多人感到不快。可見,有些肢體語言在不同民族表示的意義的差異有多大。筆者在此對中美常見的一些肢體語言做一下對比研究。中美肢體語言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時不擁抱,一般見面時握手即可;揮手錶示再見;皺眉表示不高興;聳聳鼻子表示不喜歡、討厭或不快;點頭表示“是”,搖頭表示“不”;嗽嘴表示不痛快、情緒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贊揚、誇獎、鼓勵;咬牙表示生氣、憤怒或下決心.現將不同之處舉例如下:
A. 動作一樣,意義不同
(1) 跺 腳
漢語意義:氣憤;惱怒;灰心;悔恨 英語意義 :不耐煩
(2) 觀眾和聽眾鼓掌,表演或講話人也鼓掌
漢語意義 :謝謝,互相表示友好感情 英語意義 :為自己鼓掌,被認為是不謙虛
(3) 目不轉睛地看
漢語意義:好奇;有時是驚訝 英語意義 :不禮貌;使人發窘;不自在
(4) 發 “噓 ”聲
漢語意義 :反對;責罵;轟趕 英語意義 :要求安靜
(5) 拍別人的腦袋
漢語意義 :(少見;一般見於成人對孩子)疼愛;(對成人或青年,會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動作)
英語意義:安慰;鼓勵;鍾愛
B. 意義相同,動作有差異
(1) “過來 ”(叫別人過來)
中國的肢體語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幾個手指同時彎曲幾次。
美國的肢體語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後擺動(中國人對此反感)。
(2) “丟人 ”“沒羞”(半開玩笑)
中 國的肢體語言: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臉上劃幾下,象搔癢,不過手指是直的,
美 國的肢體語言:伸出兩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個食指擦另一個食指的背面。
(3) “我吃飽了,’(吃飯後)
中國的肢體語言:一隻手或兩只手輕輕拍拍自己的肚子;美國的肢體語言:一隻手放在自己的喉頭,手心向下(常同時說“到這兒}")
C.只存在於美國文化中的動作。
(1)順指甲
意義:重大思想負擔;擔心,不知所措
(2)用大拇指頂著鼻尖,其他四指彎著一起動
意義:挑戰;蔑視
(3)搖動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攏)
意義:警告別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對方在做錯事
(4)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緊拳頭,拇指向下,向下擺幾次
意義:反對某一建議、設想;反對某人;表示強烈反對
(5)眨眼(很快地合上一隻眼,微微一笑點點頭)
意義:表示會意;贊許;鼓勵;傳遞信息;團結等
D.只存在於中國文化中的動作
(I)用食指點點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意義 :“ 是我”,“是我乾的”(西方人認為這個手勢有點可笑)
(2) 說話時用一隻張開的手遮著嘴(一般是老年人用)
意義 :說秘密話(有時沒有明顯的意義)
(3 )兩只手遞(即使可以用一隻手拿起的)東西給客人或別人
意義 :表示尊敬
(4) 別人為自己倒茶或斟酒時,張開一隻手或兩只手,放在杯子旁邊
意義 :表示感謝
(5) 伸出兩個豎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戲曲中出現)
意 義 :男女相愛;匹配良緣
這里所舉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說明肢體語言的差異,也說明了解另一種語言中的肢體語言的重要性。對肢體語言的研究有助於對語言的研究,對前者的理解可以加深對後者的理解,有些權威人士認為兩者相互依存.在多數情況下這是對的,但在某些情況下,人體動作與說的話可能不一致,口頭說的話與肢體語言表達的意思不一樣。這時要藉助其他信息或從整個情景中猜測說話人的意思,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肢體語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夙下去理解,忽視了整個情景就會發生誤解。作為外語學習者,在學好外語知識的同時,還應多了解一下國外常用的肢體語言,以便更好地交際。在此匯總幾種國外常用的肢體語言,有些與國內習慣一致,但有些情況與國內不符,必要時,大家也只能“人鄉隨俗”了。
【參考文獻】:
顧曰國.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賈雨新.跨文化交際[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鄭樹堂,胡全生.新視野英語教程·讀寫教程第一冊[M].北京:外教研社,2004.
❹ 法國人和法國文化簡介
以前聽過一個這樣的笑話:在法國,如果有人不小心落水了,用英語喊「help」,一定是不會獲救的,法國人只認識法語的「au secours」(救命)
據說這個笑話是用來諷刺法國人排斥英語的。我一直以為這是只是個笑話。到了法國後,我就深刻地了解到了,這並不是一個笑話,如果不講法語,生活在法國是件非常痛苦的事,用寸步難行來形容這種痛苦也不為過。如今,如果一個人能說上一口流利的英語,到世界各國去幾乎是可以暢通無阻的。但是在法國卻不行。法國人中就算有會說英語的,對外國人也不會主動用英語來交談。在巴黎街頭,用英語問路的外國人常常感失望,要麼找不到會講英語的,要麼是法國人的英語太差,根本說不明白。有個別極端者,聽你講英文,乾脆就不予理睬。法國人堅持這個道理:在法國,請說法語。有個法語短語叫做「Exception Francaise」(法蘭西例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別的國家,英語可以暢通無阻,但是在法國卻是個例外。法國人把講法語視作熱愛法蘭西,講法語成為法國人的一種民族文化情結。
法國人一慣以自己的語言為自豪,所以對當今頗為流行的大語種英語很不以為然。學習法語後,我吃驚地發現,原來法語和英語相同的詞彙是這樣多。很多時候,我會不由自主的驚叫起來:原來這個單詞和英語完全是一樣的。不料我的這種說法卻引起了很多法國人的不滿,他們總是很不高興而又十分嚴肅地糾正我:ICE,你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你不應該說這個法語單詞和英語一樣,而應該說,這個單詞是法語,是英語和法語一樣,絕不是法語和英語一樣。最後還不忘了補充一句,是英國人偷了我們的法語呢。我總覺得很好笑,法國人對法語竟是這樣認真。當然,法國人這樣說是有根據的。打開一本英文辭典,半數以上的詞彙都源自於法語。而歷史上,14世紀以前,在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擁有地位的也是法語。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法語都被一些歐洲皇室貴族崇為時尚,講法語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法語是世界上最美最精確的語言,但大概也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了。法國人自認為法語不好的大有人在。法國電視二台每年都舉辦一年一度的法語聽寫比賽,據說每年的參賽者中不出錯幾乎沒有,當然,這個比賽中設了很多圈套,但是,法國人認為,錯誤能控制在3個以內就算是很了不起了。盡管法語如此之難,法國人卻是很恨看到或聽到別人使用錯誤的法語的。哪怕是對外國人,他們也不肯持有寬容的態度。只要看到一個錯誤就會視為眼中釘,不除不快。應聘的人,倘若在簡歷上寫錯了一個字,那麼就連面試的機會都不會有了。對法語,法國人就是如此吹毛求疵。
盡管法國國民已經如此愛護法語了。但是法國政府和法國語言學家們依然感到不滿意。法國的語言學家們拚命地撰寫各種文章來呼籲人們保護法語純潔不受英語入侵。而政府也出台各種法律法規來保護這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的純度。1992年,法國國會鄭重地把「法語是法國的官方語言」這句話加入到法國憲法中。1994年法國又出台了新的法律,規定公共場所的所有標語、公告牌必須用法語書寫,原文是其他語種的也要翻譯成法語,而且法語字母不能小於原文。違反上述規定的個人和企業將被視情節輕重處於1000至5000歐圓的罰款。同時,法律還規定了,所有法語新詞及其解釋都必須經過法蘭西學院通過,並且在政府公報上發表後才能被認可和使用。新詞一經正式公布,所有政府機關必須以身作則,在公文中使用這些標准法語新詞。在近期內新修改後的移民法中,也加入了一條,就是凡是申請加入法國國籍的人,一定要會說法語。
看到法國人如此的熱愛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如此理直氣壯地對」老外們「說法蘭西例外」讓我很觸動,什麼時候,中國人也可以這樣理直氣壯的對外國人說:在中國,請說中文!前些日子裡,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作者聲稱,中國進入WTO後,預計10年內,中國的中小學校將全面使用英語進行各科的授課。文章的作者認為那是和世界接軌,是一種進步。可是我卻覺得很心疼,個人覺得那是一種侵略,一種語言和文化上的入侵。想想吧,10年後,也許中國就會出現很多生活在中國的「香蕉人」,而且明明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卻只能說,"I can t speak Chinese( 我不會說中文)。而真正的中國文化也許只能從外國的收藏家那裡看到了。那將會是一種怎麼樣的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