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託管黎巴嫩是什麼時候

法國託管黎巴嫩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3-03-12 01:37:04

⑴ 誰罩我我服誰,小國黎巴嫩究竟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的

黎巴嫩並不像沙特、伊朗等中東國家擁有廣闊的土地,地下也沒有遍布黑金。黎巴嫩只有北京的面積那麼大,但戰略位置很重要。黎巴嫩是古代腓尼基人的後代,向來以發展對外貿易著稱。所以當今黎巴嫩即便稱不上是一個經濟大國,但其經濟絕對不差。

黎巴嫩長期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爭奪的戰場,所以導致現在黎巴嫩宗教的多元化。聖經中崇拜生殖神巴利的信仰就也起源於此地。目前黎巴嫩是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共治的一個奇特國家。正因為來自於不同宗教陣營的各種宗教政治勢力你爭我奪,導致黎巴嫩的政治局勢越發不穩定,1975年以後開始走向戰爭,黎巴嫩國內的爭斗又被周圍的大國所覬覦和摻和,導致黎巴嫩的政治形勢更為復雜。

⑵ 誰知道黎巴嫩的歷史啊

第一書面人工製品從古老黎巴嫩告訴我們關於土地的第一個知道的居住者, Phoenicians。 只要5000年前,人們也知道作為聖經的迦南人這里在生存。 希臘語稱他們Phoenicians。 他們是生存在城市象Byblos、Sidon和輪胎和介入以商業和海活動。 這三個城市是在古老時代最重要的口岸城市之中。 輪胎認為最重要的Phoenician城市狀態。 城市的古代人創立了企業帝國幾乎3000年前。 他們在第9個世紀BC建立了Carthage並且到達了直布羅陀海峽。 他們拓殖了一部分的塞普勒斯、Rhodes和愛琴島。 他們建立了Tashish,了不起的商業殖民地,在西班牙的海岸。 在到達地中海地區的多數遙遠的部分以後,他們在非洲附近航行了。 從亞喀巴海灣開始他們回到了埃及。

Phoenician市的埃及控制權在大約1500年BC開始了並且繼續了在許多世紀。 只有期間赫梯人,印歐語文明從Anatolia,控制包括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區域的期間在。 在一個短周期以後埃及人再接收了黎巴嫩的控制。

當埃及控制權停止存在,腓尼基亞洲享受獨立的期間。 Assryians中斷這。 這Assryian控制權是非常殘酷的。 相對繁榮在波斯Cyrus國王的征服腓尼基亞洲之後在538 BC回來了。 Phoenician艦隊在征服地中海地區的其餘的波斯國王的手成為了一個主要武器在以下世紀期間。

馬其頓人在亞歷山大帝之下在333所有Phoenician市BC推翻了波斯除了輪胎歡迎亞歷山大的規則。 需要7個月為亞歷山大對城市的作為控制。 這是Phoenician市的希臘/馬其頓文化控制權的起點在以下期間許多世紀。

Phoenician貿易商在希臘和亞裔少年賣了cedarwood、古銅、玻璃、絲綢和錦對城市早在4000年前。 這種商業行為不是一個單程過程。 他們賣了並且買了項目從地方象古老希臘。 這活動開始影響Phoenicians居住的方式,很快認為並且相信。 甚而希臘傳統、節日、浴、劇院和神和goddeses成為了一部分的Phoenicians的生活。

最古老並且現代劇本獲得22個輔音的第一個字母表是由Phoenicians創造的。 他們發明了第一個制玻璃技術並且大量地生產了玻璃器皿。

希臘人的文化影響用Romans替換在以下世紀期間。 64腓尼基亞洲正式地BC停止存在並且成為了一部分的敘利亞的浩大的羅馬省。 重要Phoenician市例如Berytus (貝魯特)和Heliopolis (Baalbeck)在這種接管以後,成為了式樣羅馬城市。 法學院在由皇帝Septimus Severus的Berytus (193 - 211 A.D.)建立由Phoenician講師和這里被學習的法律廣泛地貢獻被編寫了入由學生現在仍然學習的羅馬法律。 在羅馬時代以後,有拜占庭式的規則的一個短周期在腓尼基亞洲結尾土地在第6個世紀A.D。 當歐洲烈士到達了,回教阿拉伯人侵略了並且統治了國家直到晚11世紀。 基督徒烈士只統治了黎巴嫩200年。 終於,在以下600年期間,在晚13世紀以前, Seljuk土耳其人無背長椅然後統治了土地。 在這個期間黎巴嫩、主要基督徒和穆斯林的人民平安地共存了。 在無背長椅規則的衰落以後這和諧在mid-19th世紀,迅速消失了。 麻煩浮出了水面在回教晶族和基督徒Maronites之間。 長的干擾的暴亂和大屠殺路過被設定在法國政府控制之下的新的當局。 這當局包括僅面積在登上黎巴嫩區。 這個期間在新的當局之下,被帶來重要政治,社會和教育和經濟改革。 結果,國家有再次變得興旺。 這繼續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的教育系統鼓勵了對阿拉伯語言的用途作為一種頭等文化資源。 最近涌現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由教育這個最近趨向巨大地哺養用阿拉伯語造成阿拉伯人要求獨立從無背長椅規則。 在無背長椅帝國完全毀壞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之後國家的控制的黎巴嫩是通行證入法國當局以國家同盟批準的命令的形式。 在法國控制權期間,一個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司法系統建立了。

1926年,黎巴嫩被宣稱共和國。 黎巴嫩的外國控制以這個聲明沒有結束。 獨立從法語在1943年11月22日被授予了。 最近當選民族主義的政府設法清洗憲法在法國命令的所有參考。 這造成法國人委派一般暫停憲法和拘捕總理和內閣和甚而送他們入流放。

對法國人的暴亂和罷工軍隊法國當局退卻。 在1944個首要的政府位置被遞了回到黎巴嫩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重要的西部影響在國家是美國。

黎巴嫩的戰略地點和穩定的西部傾斜立場做了它一個主要銀行業務和貿易中心。 許多mulitnational公司有他們的中間Eartern總部在貝魯特。 這個穩定和興旺的期間繼續了直到mid-70s。 力量是主要在黎巴嫩的人民的基督徒一半的手裡。 另外一半,黎巴嫩的主要回教公民從真正的政府被排除了。 升級的緊張在新的中東,被脫臼的巴勒斯坦人和蘇伊士危機造成全國團結分開。 1958年第一回教叛亂由美國的幫助平定。 1967年在慘敗阿拉伯以色列戰爭以後,問題嚴重浮出了水面。 在mid-70s分開撕毀了國家的全力以赴的內戰開始了。 區別小組之間的權力爭奪從那以後繼續通過對真實的和平的較少希望。 敘利亞和以色列前進了並且前進沒有任何真正的成功轉動奮斗到他們的好處通過留給更壞的混亂在他們之後everytime。

1991年一次最後的停火一個繼續的和平條約然後僅建立了在敵手小組之間。 當前政治方面是穩定和非常有為的。

⑶ 黎巴嫩簡介

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北部鄰敘利亞,南界巴勒斯坦、以色列,西瀕地中海。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黎巴嫩曾為法國殖民地,1943年11月22日正式獨立,首都貝魯特。利塔尼河為全國最長河流。黎巴嫩礦產貧乏,工業基礎薄弱,以加工業為主,農業不發達,水果和蔬菜是主要農產品,糧食靠進口,商業和服務業為經濟主導,交通以海、空運為主,人均汽車擁有數量居世界前列。黎巴嫩數目龐大的海外移民也為其經濟做出巨大貢獻。作為匯聚了宜人的氣候、很多歷史上著名的地標建築和世界遺產的景點,不斷吸引著大批旅遊者來此觀光。
國家名稱: 黎巴嫩共和國
外文名稱: The Republic of Lebanon
簡稱: 黎巴嫩
所屬洲: 亞洲
首都: 貝魯特
主要城市: 的黎波里、扎赫勒、巴卜達等
國慶日: 1943年11月22日
國歌: 《黎巴嫩共和國國歌》
國家代碼: LBN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
貨幣: 黎巴嫩鎊
時區: UTC+3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米歇爾·蘇萊曼(總統)、薩阿德·哈里里(總理)
人口數量: 4,224,000(2008年)
人口密度: 404人/平方公里(2008年)
主要民族: 黎巴嫩人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基督教
國土面積: 10,452平方公里
水域率: 1.8%
GDP總計: 390.39億美元(2011年)國際匯率
人均GDP: 9,862美元(2011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961
國際域名縮寫: .lb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人類發展指數: 0.739
最大城市: 貝魯特
最大行政區: 貝卡省
氣候: 地中海氣候
國樹: 雪松

⑷ 誰知道黎巴嫩的

國名:黎巴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Lebanon)

獨立日:11月22日(1943年)

國慶日: 11月22日(1943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中間為白色長方形,占旗面的一半;上下為兩個紅色長方形。旗地中間是一棵綠色黎巴嫩雪松,它在《聖經》上被稱為植物之王。白色象徵和平,紅色象徵自我犧牲精神;雪松被譽為黎巴嫩的國樹,代表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和人民的力量,還象徵純潔和永生。

國徽:呈盾形。盾面上為斜置的國旗圖案,周圍有白色綬帶,底部的白色飾帶上分別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寫著「黎巴嫩共和國」。

國樹:雪松

自然地理:面積10452平方公里。位於西亞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交界,南部與巴勒斯坦為鄰,西瀕地中海。海岸線長220公里。

流光溢彩的貝魯特

全境按地形可分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東側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東側的貝卡谷地和東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縱貫全境,庫爾內特—薩烏達山海拔3083米,為黎最高峰。河流眾多,向西注入地中海。利塔尼河為全國最長河流。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型氣侯。

國家政要:總統米歇爾·蘇萊曼 (Michel Suleiman) ,2008年5月當選;總理福阿德·西尼烏拉( Fouad Siniora ),2005年6月任職。

人口: 393萬(2007年)。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還有亞美尼亞人、土耳其人、希臘人等。阿拉伯語為國語,通用法語和英語。居民約54%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

首都: 貝魯特 (Beirut),人口約180萬(2004年),7月平均最高氣溫32℃,1月平均最低氣溫11℃。

簡史:公元前3000年來自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最早在該地區定居。公元前2000年為腓尼基的一部分,
漁民在貝魯特附近的海邊打漁

以後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和羅馬等統治。16世紀成為奧斯曼帝國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侵入黎巴嫩,1920年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 1941年11月26日法國宣布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獲得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法軍全部撤離後,黎巴嫩獲得全部自主權。 歷史上的黎以沖突

政治:黎巴嫩憲法規定,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6年,不得連選連任。1995年10月19日,議會對憲法第49條進行修改,規定「現總統在特殊情況下可延任3年,但只准延任一次」。黎憲法規定立法權屬議會、執行權屬總統。

⑸ 多國希望參與貝魯特港重建,都是哪幾個國家

阿拉比亞電視台8月13日消息,官方知情人士周三(12日)表示,在卡達、土耳其、中國等國家紛紛表示出對重建貝魯特港口的興趣後,黎巴嫩傾向於接受法國的提議。 一名美國高級官員將於13日晚抵達貝魯特,黎巴嫩官員此前表示,與以色列的邊界劃分將是討論的核心點。但兩位黎巴嫩官方消息人士告訴電視台,負責政治事務副國務卿預計也將參與討論重建被摧毀的貝魯特港口的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黎巴嫩在法國託管下度過了25年。黎巴嫩內戰(1975-1990年)期間,有相當數量的黎巴嫩人逃往法國避難。兩國之間的文化聯系也一直非常緊密。黎巴嫩擁有300多所法語學校,還有一些法語媒體,而且許多黎巴嫩學生前來法國求學或工作。

⑹ 歐洲、美洲各國獨立的年份(只要獨立年份)。謝謝了!

在歐洲近代史上,1870年是一個特殊的、關鍵的年份。這一年是西方國家自由資本主義和帝國資本主義兩個階段之間的分水嶺;這一年,德國統一,使歐洲的均勢達到了及其完美的程度。在五個大國中(也許還有義大利),每個都能保持自己的獨立主權,但沒有任何一個,其勢力強大的足以支配其餘的大國。法國和德國的對立無法調和,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在巴爾乾的對立,盡管不像法德對立那樣長期持續,也是無法和解的。這種情況就使得這些大國之間不可能結成任何緊密的、長期的聯盟。各種激烈的矛盾反而使歐洲的均勢彷彿成為了一個趨勢,反而使歐洲得到了一種被迫的和平。在戰爭危機的面前,歐洲在近代史獲得了最長久的和平時期。
2'十九世紀最後三十年是風雲變幻的年代,大國之間的分散離合已經成了一種現象。著期間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在為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做著准備,而且每一個政治事件已經不能阻止大戰的來臨,國家之間的聯盟和政治家的良好祝願只能延緩其來臨的時間。但是,隨著兩大陣營的分裂更加明顯,隨著英國逐漸擺脫孤立的步伐,也只會提醒人局勢是如何的緊張。如果發生大戰,將會產生多麼大的破壞力量.1870年後,歐洲已經進入了民族國家的時代,人們逐漸擺脫了王權和宗教的控制。隨著德意志國家和義大利國家的形成,東歐各個民族國家也開始建立民族國家的努力。這種努力必然遭到舊勢力的阻礙,而且舊勢力是不會輕易屈服的。在民族時代里,各國國家只看到自己國家的利益,因此紛爭也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1899年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和平會議也開了各國國家之間互相合作的先例。只是,當時這個趨勢還是十分的微弱。
新的均勢帶來了暫時的穩定,但是局勢的發展使得這種穩定失去了保證。
[編輯] 18世紀
1776年

美國(英國)

[編輯] 19世紀
1804年

海地(法國)
1811年

巴拉圭(西班牙)
1816年

阿根廷(西班牙)
1818年

智利(西班牙)
1821年

墨西哥(西班牙)
瓜地馬拉(西班牙)(1823年加入中美洲聯合省,1838年再度獨立)
薩爾瓦多(西班牙)(1823年加入中美洲聯合省,1841年再度獨立)
尼加拉瓜(西班牙)(1823年加入中美洲聯合省,1839年再度獨立)
宏都拉斯(西班牙)(1823年加入中美洲聯合省,1838年再度獨立)
哥斯大黎加(西班牙)(1823年加入中美洲聯合省,1838年再度獨立)
大哥倫比亞(西班牙)(1830年委內瑞拉和厄瓜多自大哥倫比亞分離,1903年巴拿馬獨立)
秘魯(西班牙)
1822年

巴西(葡萄牙)
1825年

玻利維亞(西班牙)
烏拉圭(西班牙)
1847年

賴比瑞亞(美國)

[編輯] 20世紀

[編輯] 1940年代
1943年

黎巴嫩(法國委任統治)11月22日
1945年

印度尼西亞(荷蘭)8月17日
越南(法國)9月2日
寮國(法國)10月12日
1946年

敘利亞(法國)4月17日
約旦(英國)5月25日
菲律賓(美國)10月12日
1947年

巴基斯坦(英國)8月14日
印度(英國)8月15日
1948年

緬甸(英國)1月4日
斯里蘭卡(英國)2月4日
以色列(英國委任統治)5月14日
韓國(日本/美國)8月15日
朝鮮(日本/蘇聯)9月9日
1949年

愛爾蘭(英聯邦)4月19日

--------------------------------------------------------------------------------

[編輯] 1950年代
1951年

利比亞(義大利)12月24日
1953年

柬埔寨(法國)11月9日
1956年

蘇丹(英國和埃及)1月1日
摩洛哥(法國)3月2日
突尼西亞(法國)3月20日
1957年

迦納(英國)3月6日
馬來西亞(英國)8月31日
1958年

幾內亞(法國)9月28日

--------------------------------------------------------------------------------

[編輯] 1960年代
1960年

喀麥隆(法國託管)1月1日
多哥(法國託管)4月27日
馬達加斯加(法國)6月26日
剛果(利)(比利時)6月30日
索馬里(英國和義大利)7月1日
達荷美(法國)8月1日
尼日(法國)8月3日
上沃爾特(法國)8月5日
象牙海岸(法國)8月7日
查德(法國)8月11日
中非(法國)8月13日
剛果(布)(法國)8月15日
塞普勒斯(英國)8月16日
加彭(法國)8月17日
塞內加爾(法國)8月20日
馬里(法國)9月22日
奈及利亞(英國)10月1日
茅利塔尼亞(法國)11月28日
1961年

獅子山(英國)4月27日
南非(英聯邦)5月31日
科威特(英國)6月19日
1962年

西薩摩亞(紐西蘭託管)1月1日
盧安達(比利時託管)7月1日
蒲隆地(比利時託管)7月1日
阿爾及利亞(法國)7月5日
牙買加(英國)8月6日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英國)8月31日
烏干達(英國)10月9日
1963年

新加坡(英國)9月16日(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自馬來西亞獨立)
肯亞(英國)12月12日
1964年

坦尚尼亞(英國託管)4月26日
馬拉維(英國)7月6日
馬爾他(英國)9月21日
尚比亞(英國)10月24日
1965年

甘比亞(英國)2月18日
馬爾地夫(英國)7月26日
1966年

蓋亞那(英國)5月26日
波札那(英國)9月30日
賴索托(英國)10月4日
巴貝多(英國)11月30日
1967年

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英國)11月30日
1968年

諾魯(英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託管)1月31日
模里西斯(英國)3月12日
史瓦濟蘭(英國)9月6日
赤道幾內亞(西班牙)10月12日

--------------------------------------------------------------------------------

[編輯] 1970年代
1970年

湯加(英國)6月4日
斐濟(英國)10月10日
1971年

巴林(英國)8月14日
卡達(英國)9月1日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12月2日
1973年

巴哈馬(英國)7月10日
幾內亞比索(葡萄牙)9月24日
1974年

格瑞那達(英國)2月7日
1975年

莫三比克(葡萄牙)6月25日
維德角(葡萄牙)7月5日
葛摩(法國)7月6日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葡萄牙)7月12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殖民地及託管地)9月16日
安哥拉(葡萄牙)11月11日
蘇利南(荷蘭)11月25日
1976年

塞席爾(英國)6月29日
1977年

吉布地(法國)6月27日
1978年

索羅門群島(英國)7月7日
吐瓦魯(英國)10月1日
多米尼加聯邦(英國)11月3日
1979年

聖露西亞(英國)2月22日
吉里巴斯(英國)7月12日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英國)10月27日

--------------------------------------------------------------------------------

[編輯] 1980年代
1980年

辛巴威(英國)4月18日
萬那杜(英國)7月30日
1981年

貝里斯(英國)9月21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英國)11月1日
1983年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英國)9月19日
1984年

汶萊(英國)1月1日
1986年

馬紹爾群島(美國託管)10月21日
密克羅尼西亞(美國託管)11月3日
北馬里亞納聯邦(美國託管)11月3日

--------------------------------------------------------------------------------

[編輯] 1990年代
1990年

納米比亞(南非)3月21日
1993年

厄利垂亞(衣索比亞)5月24日

--------------------------------------------------------------------------------

[編輯] 21世紀
2002年

東帝汶(印度尼西亞)5月20日贊同3| 評論

1870年後,歐洲已經進入了民族國家的時代,人們逐漸擺脫了王權和宗教的控制。隨著德意志國家和義大利國家的形成,東歐各個民族國家也開始建立民族國家的努力。這種努力必然遭到舊勢力的阻礙,而且舊勢力是不會輕易屈服的。在民族時代里,各國國家只看到自己國家的利益,因此紛爭也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1899年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和平會議也開了各國國家之間互相合作的先例。只是,當時這個趨勢還是十分的微弱。
新的均勢帶來了暫時的穩定,但是局勢的發展使得這種穩定失去了保證

⑺ 奧斯曼帝國的分裂的阿拉伯地區

《色佛爾條約》承認中東的新國際聯盟託管地、葉門的獨立以及英國對塞普勒斯的主權。 敘利亞成為法國的受保護國(名義上是國際聯盟託管地),基督徒聚居的海岸分裂成黎巴嫩。
法國劃分了一個叫大黎巴嫩的地區,這是現今黎巴嫩的雛形。大黎巴嫩始自1920年9月1日至1926年5月23日。法國開拓累范特的大片地區,為馬龍派基督教徒創立一個「安全港口」。
1943年,馬龍派教徒得到自治權,並在獨立的黎巴嫩里站穩陣腳。
法國以馬龍派的名義干預黎巴嫩始於奧斯曼帝國的協約(Capitulations of the Ottoman Empire),那些協約在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之間訂立。
1866年,優素福·卡拉姆領導一批馬龍派教徒在黎巴嫩山起義,一批法國海軍支援他們,在蘇丹的宮廷對抗達活特的政府軍,後來又護送卡拉姆到安全地區。賽克斯-皮科協定允許法國占據現今的敘利亞地區。
由1923年起,法國正式託管敘利亞直到1943年敘利亞宣布獨立。 1920年代,英國與土耳其對前奧斯曼帝國的摩蘇爾的統治權爆發爭議。
在1923年所簽訂的《洛桑條約》下,摩蘇爾劃歸英屬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但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宣稱摩蘇爾曾經是土耳其的心臟地區。
由三人組成的國際聯盟委員會於1924年抵達摩蘇爾進行調查。
1925年,委員會建議摩蘇爾應納入伊拉克,由英國託管25年,以確保庫爾德人的自主權。土耳其不承認這個決定。
1926年6月5日,英國、伊拉克及土耳其簽訂協議,決定跟隨國際聯盟的決定。摩蘇爾納入英屬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直到伊拉克在費薩爾的努力下於1932年獨立,英國則可保留其軍事基地及在伊拉克運輸軍隊的權力。 在戰時,英國就巴勒斯坦的去向作出了三個互相矛盾的承諾。英國透過聯絡官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承諾,一個覆蓋中東阿拉伯大部分地區的聯合國家即將會取得獨立,以換取阿拉伯對英軍的支持。而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又承諾會促成一個猶太人的國度。海珊-麥馬漢文件則同意哈希姆家族將可獲得區內的統治權,以換取他們支持阿拉伯起義。
勞倫斯有份策劃的阿拉伯起義,結果艾倫比將軍領導的英軍於1917年擊敗奧斯曼帝國軍,並佔領巴勒斯坦及敘利亞。
巴黎和會籌組的國際聯盟准許英國接管巴勒斯坦,前英國內閣郵政總局局長赫伯特·塞繆爾(Herbert Samuel)被任命為首位巴勒斯坦的高級專員。
1920年在義大利舉行的聖里模會議(San Remo conference),巴勒斯坦交由英國託管。
1923年,英國轉讓部分戈蘭高地給法屬敘利亞託管地以換取麥圖拉(Metula)地區。 奧斯曼帝國覆亡後,阿拉伯人在大馬士革宣布獨立,但他們在經濟及軍事上的實力太弱,英國及法國很快就重新控制局面。
在1920至1930年代,伊拉克、敘利亞及埃及都走向獨立,盡管英國及法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並沒有離開這些地區。
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義及錫安主義兩個對立陣營營造了一個讓英國無法解決的狀況。
德國阿道夫·希特勒的興起推動錫安主義者迫切地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國家。

⑻ 敘利亞經歷了多少歷史

公元前第4千紀左右,那裡的居民開始定居,並使用銅器。古代敘利亞大體包括今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3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勒斯坦由英國委任統治,敘利亞和黎巴嫩由法國委任統治。1926年法國把黎巴嫩劃為獨立區,黎巴嫩成為法國委任統治下的共和國。1943年和1946年,黎巴嫩和敘利亞相繼獨立。

⑼ 敘利亞和黎巴嫩是什麼關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都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一戰後,黎巴嫩和敘利亞都成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二戰法國戰敗,該地仍處於維希法國管轄下。為避免該地被軸心國佔領,1941年6月英軍佔領黎巴嫩,3個月後,即1941年9月,忠於戴高樂的自由法國的法軍控制了敘利亞,並以同盟國名義宣布敘利亞「獨立」,又過了2個月(1941年11月),英軍也把黎巴嫩轉交給自由法國。1943年8月,敘利亞成立自己的政府,舒克里•庫阿特利當選敘利亞共和國首任總統。同年11月22日黎宣布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
在敘利亞人和黎巴嫩的穆斯林看來,兩國本是一體,是被英法分治的。但是黎巴嫩的基督徒卻反對敘利亞以此為借口來干涉本國內政,堅決抵制和敘利亞的合並。1975年黎爆發內戰。後來敘軍一抵抗以色列為名開進黎,長期參與其國內紛爭。現在敘軍雖然已經迫於國際壓力從黎撤走,但是依然和伊朗一起扶持了「真主黨」,在黎成了國中之國。

閱讀全文

與法國託管黎巴嫩是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1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3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