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人什麼時候開始打仗的

法國人什麼時候開始打仗的

發布時間:2023-03-12 02:19:24

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與法國發生戰爭的資料

二戰法德的矛盾可以從一戰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結成同盟國,而法國則與英國、沙皇俄國等結成協約國軍事同盟,一戰以同盟國戰敗告終,法國迫使德國與其簽訂了令德國感到憤怒和屈辱的《凡爾賽條約》。後來二戰爆發,希特勒在侵佔波蘭、丹麥、荷蘭、比利時等一眾小國之後,便刀鋒直逼法國;遺憾的是當時法國高層過於依賴馬奇諾防線(盡管馬奇諾防線在當時堪稱世界數一數二的防禦工事)消極避戰,再加上德國故意製造的德軍准備借道比利時入侵法國(實際上是坦克裝甲集群穿過阿登森林進入法國)的假象,導致法國整個戰略方向出現偏差,在裝甲坦克的碾壓下,法軍以及英國投送到法國的英國遠征軍一路敗退到敦刻爾克,盡管這時候由於希特勒的失誤使得絕大部分英法軍得以逃脫,但法國淪陷之勢已不可避免,在不到短短不到40天的時間里,號稱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宣布投降,由主和派貝當組閣,成立名義上的法國維希政府,而實質上早已是受希特勒掌控的傀儡。當時的法國海軍既不願投降德國,又不肯為英國效力,無奈之下做了最悲壯也是最無奈的選擇--自沉。同一時期,當時的主戰派法國戴高樂將軍、二戰後的首任法國總統逃離到英國,在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支持下發起「自由法國「運動,號召流亡在世界各地的法國人團結起來為解放法國而戰,這只隊伍的人數並不多,卻配合盟軍參加了北非戰事和後來解放法國第一戰的諾曼底登陸戰並取得勝利。隨著美國的參戰和蘇聯的反攻,德國最終陷入了捉襟見肘的困境直至徹底潰敗。毫無疑問,戰敗後的德國受到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酷的懲罰----領土被美、蘇、英、法四國瓜分。

Ⅱ 科索沃戰爭的時間原因結果是什麼

科索沃戰爭(1999年3月24日—6月20日)

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繞過聯合國,打著「維護人權」的旗號,對主權國家南斯拉夫人民、巴爾乾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1999年3月24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解決科索沃問題的「最後外交努力」失敗為借口,進行代號為「聯盟力量」的作戰行動,出動大規模海空軍力量,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進行了軍事打擊,使持續了一個時期以來的危機轉化成了公開的戰爭行動。科索沃戰爭,開創了自二戰以來一個軍事集團公開武裝干涉一個主權國家的先例。

最為嚴重的是,美國於5月8日悍然轟炸中國駐南大使館,造成3名中國記者死亡,多人受傷,館舍嚴重被毀。這種無法理解暴行,充分暴露出美國人霸權心態和強盜行徑,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一切愛好和平人民的感情。國際社會對此反應強烈,但美國人至今仍百般遮掩,蒙騙世人。�

1999年6月20日,南聯盟軍隊被迫撤出科索沃地區,北約隨即宣布停止對南聯盟的空襲行動。以美國為首北約對南聯盟的戰爭行動持續了78天,9月16日,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克拉克在布魯塞爾公布了一項關於科索沃空襲效果的評估報告,承認空襲期間公布的一些數字不夠准確。克拉克說,北約的科索沃空襲評估小組通過調查得出結論,在長達78天的空襲行動中,北約戰機在科索沃擊中了南聯盟軍隊約三分之一的武器和車輛,其中包括93輛坦克、153輛裝甲車、339輛軍用車輛、389門大炮和迫擊炮。同時,78天的空襲,造成6000平民傷亡,50多座橋梁被毀,公路、鐵路、機場、電站損失殆盡,損失達2000億美元,百萬人顛沛流離。�

1999年6月10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1244號決議,科索沃國際部隊由北約成員國和非北約成員國組成。除了北約成員國之外,俄羅斯、烏克蘭、奧地利、芬蘭、瑞典、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和馬其頓等12個國家也表示派兵參加科索沃國際部隊。這樣科索沃國際部隊總數達到6萬人,其中德國派出8000人,是二戰後德國第一次在國外部署的軍隊。英國軍隊主要部署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地區,負責組建國際部隊指揮部。

科索沃戰爭內幕

華盛頓郵報連日來刊登報道,披露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動對南聯盟戰爭的一系列內幕:

1999年5月27日凌晨3點,一行車隊風馳電掣般地從科隆機場直奔波恩市內的布里斯托爾大飯店,沿途經過的高速公路和市內街道全被封鎖。美國防部長科恩秘密抵達波恩。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隊對南聯盟的狂轟濫炸已經持續了9個星期,而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還不準備退讓。科恩此行是來與北約盟國討論發動地面入侵的可能性。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國防部長都被召來了。經過6個半小時的辯論,五個部長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他們的政府必須決定是否需要集結地面部隊,而且必須在幾天內作出這一選擇。

盡管從空戰開始的那一天起,柯林頓總統就公開排除了北約打地面戰的可能性,但北約對科索沃進行地面入侵的准備工作一直在進行,其進度遠遠超過公開透露的情況。北約一方面通過「科解」調查南聯盟的國防情況,另一方面,派出工程兵部隊加緊加固一條主要道路,以供裝甲部隊展開攻擊時使用。各盟國政府也在考慮自己該派多少兵力參加地面入侵。

整個戰爭期間,盡管美國中央情報局一直否認它與「科解」的關系,但它實際上一直與其密切合作,搜集南聯盟在科索沃的軍隊部署情況。五月底,「科解」武裝在北約支持和空中配合下發動了一次強大攻勢。北約的軍事指揮人員現在認為,那次攻勢可能是米洛舍維奇總統和他的將軍們突然妥協的重要原因,他們以為那是北約發動地面入侵的前奏。

入侵計劃

3月24日,即科索沃戰爭的第一天,柯林頓總統在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中說:「我不打算派我們的軍隊去科索沃打仗。」但4月中旬,在紀念北約50周年的高峰會召開前夕,盡管五角大樓對發動一場地面進攻仍缺乏興趣,但擔任北約總司令的美國將軍克拉克還是把在比利時蒙斯北約總部的英國軍官召集在一起,聽取他們對各種地面戰爭選擇方案的意見。會後,柯林頓決定,如果空中轟炸失敗,地面入侵成為贏得戰爭的唯一出路,那麼他將派出軍隊參戰。

在蒙斯,克拉克的軍事參謀對他說,要想使塞爾維亞人撤離科索沃,就不得不使用地面部隊,為此,必須盡快部署美軍和盟國的軍隊,因為入侵時間必須定在冬季到來之前。

在4月24日北約50周年高峰會開幕前夕,柯林頓要英國首相布萊爾不要再公開談論地面入侵的事,以免在盟軍國內造成問題,並使俄國人不願意再為外交解決問題而努力。作為回報,柯林頓同意將北約原來的應急計劃升級。

於是,北約蒙斯總部的幾十名軍官和美軍駐德國海德堡歐洲總部的60名軍事人員開始聯手制定絕密的入侵方案。到了5月中旬,克拉克已經有了地面入侵的預選方案,計劃動用17.5萬人的兵力,經過阿爾巴尼亞的一條公路,從南部對南聯盟發起全面攻勢,白宮稱之為「魏斯計劃」,而它在北約的作戰圖上則被標為「亞B」(B-Minus)方案。

克拉克在5月份曾回到華盛頓,希望白宮在6月1日前批准地面入侵計劃,9月1日前完成部署。但白宮希望把作決定的時間盡可能推遲,只盼能有好天氣,仍以空中轟炸取得最後勝利為上策。伯傑讓克拉克把作最後決定的截止時間至少推遲10天。

與此同時,克拉克命令美國、德國和義大利的工兵部隊抓緊時間加固道路,使其足可承受重型坦克和大炮通過;命令德國和英國部隊准備好舟橋和其他裝備,以便利用水路運輸北約裝甲部隊。5月19日,在五角大樓嚴加戒備的會議室里,克拉克向參謀長聯席會議簡報他的「亞B」計劃,但反應冷淡,與會者對其可行性持懷疑態度。會後,國防部長科恩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謝爾頓向柯林頓匯報了他們對該計劃的看法,並重申他們不願意派出地面部隊。謝爾頓不願意發動一場大規模地面戰爭,認為空中打擊能起作用。

柯林頓的國家安全班子對地面入侵計劃要比五角大樓的指揮官們更有興趣。他們甚至要求五角大樓考慮從幾個方向——東從保加利亞,西從波斯尼亞,甚至北從匈牙利——同時向南聯盟發動地面進攻更為合適。

5月27日在德國國防部舉行的秘密會議從上午10點持續到下午4點半,國防部長們在是否要發動地面入侵的問題上展開了激烈辯論。英國國防部長羅伯遜力主北約立即准備向南聯盟派出地面部隊,並承諾派出5萬名英國官兵參戰。英國是地面入侵的主要推動者,在每個關口上都是英國在那裡游說美國官員。就在這次秘密會議前的5月23日,布萊爾已打電話說服柯林頓同意讓北約秘書長制定詳細的地面行動計劃。英國官員非常清楚克拉克與科恩的關系正在惡化,因為科恩強烈反對地面入侵,認為堅持空中打擊要比地面進攻安全得多。英國人把布萊爾與柯林頓的電話記錄塞給克拉克,以防美國國防部不向克拉克通報克—布之間達成的默契。

德國和義大利對地面入侵持保留意見,法國沒有斷然反對入侵,但認為冬季以前來不及作好發動攻勢的准備。會議結束時,部長們一致同意,北約輸不起這場戰爭,五國政府需要在一周內就是否出動地面部隊一事作出決定。

中央情報局在行動

與此同時,在阿爾巴尼亞邊境城市庫克斯的一個秘密行動中心,美國和歐洲的特種兵部隊正在討論如何將「科解」武裝轉變為一支輕型步兵隊伍,「到敵人的後方去炸毀橋梁」。實際上,自4月底之後,中央情報局和北約一直在與「科解」密切合作,它設在地拉那的情報站和駐庫克斯與都拉斯的24支美軍特種兵部隊都利用「科解」武裝人員搜集南聯盟部隊的部署情報。但美方不想公開他們與「科解」的這種關系,因為有證據表明,「科解」武裝分子也從事暴行和毒品走私。1998年2月,柯林頓派往巴爾乾的特使把「科解」定性為「恐怖分子」。為掩人耳目,美軍利用阿爾巴尼亞第二軍作為中介。「科解」代表每天都在阿爾巴尼亞國防部與阿軍官會面,而每次都有一名中情局官員和一名阿帕契攻擊直升機組的軍官在場。戰前曾以聯合國觀察員身分進駐科索沃進行核查、後被迫撤離的美國軍官也與「科解」組織的領導人保持密切聯系。

5月26日,在阿爾巴尼亞軍隊的炮火支援下,「科解」武裝向南聯盟軍隊發動攻勢,但在隨後的三天里慘遭失敗,250名精兵被700名南聯盟士兵困在帕斯特里克山上。克拉克在一次電視會議上說:「我不會讓塞爾維亞人佔領那座山。如果我們不能幫助「科解」守住那座山,將來美國人會為此流血。」

6月7日,美國出動了兩架B-52轟炸機進行救援,飛機上所有炸彈都丟到了由兩個營的南聯盟軍隊防守的陣地上。北約認為,這次轟炸殺死了數百名南聯盟士兵,可能會成為北約取勝的轉折點。但戰爭結束後,他們並沒有在該地發現大規模死亡的跡象。更令北約指揮官吃驚的是,仍然有那麼多南聯盟軍隊從科索沃撤出。他們的結論是:南聯盟的第三軍仍然能夠在科索沃堅持數周,甚至數月。但克拉克後來在華盛頓一家智庫發表演講時說,B-52對帕斯特里克山的轟炸使米洛舍維奇以為北約將對南聯盟發動地面入侵了,這是他同意撤軍的轉折點。

不管米洛舍維奇當時是不是這么想的,反正當南聯盟准備撤軍時,柯林頓的確是在認真考慮地面進攻方案了。6月2日中午,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伯傑在會見幾位主張地面入侵的外交政策專家時講了四點:第一點是「必須贏得這場戰爭」;第四點是「任何方案都可考慮」。當有人問「總統是否支持派出地面部隊」時,伯傑回答說:回想一下我說的第一點。這等於是說,如果地面入侵能夠贏得戰爭,政府就准備干。伯傑的話讓專家們大吃一驚。那天下午,柯林頓的助手們制定了幾個選擇方案,其中包括:在科索沃境內分割出幾個「安全區」;武裝「科解」,或經過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對南聯盟發動全面入侵。第二天早上6點半,白宮情況室得到報告,米洛舍維奇讓步了,同意接受北約的和平協議。但白宮擔心其中有問題,當天下午,柯林頓仍與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討論出兵科索沃的事。

6月7日晚上,B—52轟炸機又對帕斯特里克山區進行了轟炸。第二天北約與俄國就聯合國和平草案達成一致。又過了兩天,米洛舍維奇在協議上簽了字,允許5萬名北約官兵入侵科索沃,不過「入侵」兩字被換成了「維和」。

恐怖威懾

這場戰爭的謊話之一是,北約19個成員國的領導人通過一個委員會指揮對南聯盟的轟炸,但盟國的將軍們和政治領袖們心裡明白,重要的決策——例如是否轟炸居住著大量平民的建築物——只是由美英法三國領導人作出,而法國通常都會在討論時表現出猶豫。

每當北約的炸彈炸死了科索沃難民或塞爾維亞老百姓時,國際社會立即作出強烈反應,民眾對轟炸的支持率下降。所以美英法領導人在批准轟炸目標之前,不得不權衡轟炸後的震懾效果和可能招致的輿論反對。這幾位領導人事前都知道可能造成的平民傷亡,但他們為了摧垮米洛舍維奇的意志,就既要給塞爾維亞人造成痛苦,又避免造成太多平民的傷亡。用白宮發言人洛克哈特的話來說,「要讓貝爾格萊德陷入黑暗」,但要小心行事。

4月3日,當希拉克總統看到南聯盟內政部大樓陷入一片火海時,他才意識到,空襲進行了11天後,已經遠遠超出了原定的目標。他要求與柯林頓緊急通話,討論北約司令克拉克執行的戰略。當時正值復活節,希拉克所在的那個中世紀城堡里沒有保密電話。白宮立即命令在德國的美軍歐洲司令部派出一支通訊小組,為希拉克接通了保密性最強的Stu—3電話線。希拉克在電話中說,他想與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一樣,對有關戰爭的所有重大決定有發言權。柯林頓說,轟炸目標的批准程序已經太慢了。他同意將法國人包括進來,並提議對三人中每個人都有權否決的重大轟炸行動先列出一張單子來。希拉克要求對黑山共和國的任何轟炸都經過他的審核。布萊爾要求對所有從英國本土起飛的B-52轟炸機攻擊的目標都擁有否決權。三位領導人都要求對造成重大傷亡或對平民百姓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的轟炸目標——如電網、電話系統、以及貝爾格萊德市區的
建築物——擁有否決權。

法國參謀長和其他歐洲國家官員仍然不斷地就轟炸行動打電話詢問北約司令克拉克,使他每天有一半的時間要花在與盟國軍政官員的電話交談上。為此,華盛頓成立了一個「管理委員會」來緩和各方在軍事行動上的不同意見。該委員會的核心人物是所謂的五人小組: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和英、法、德、意四國的外交部長。他們幾乎每天都舉行五方電話會議,以維護團結。義大利外長常常對轟炸不斷升級表示擔憂,奧爾布賴特便先給德國和英國外長去電話,讓他們做義大利外長的工作。有時,甚至連英國也會對確定的轟炸目標表示猶豫,比如在選定貝爾格萊德的供電網作為轟炸目標時,英外長庫克認為那樣會對一些大醫院造成影響。但奧爾布賴特最後還是把他說服了。

4月中旬,北約司令官克拉克認為南聯盟部隊把直升機和戰斗機隱藏到黑山共和國的波德戈里察機場的掩體里,並利用那裡的雷達跟蹤北約戰機的行蹤,於是要下令摧毀該機場。法國一開始不同意,克拉克將軍和奧爾布賴特、伯傑、科恩和謝爾頓傾巢出動,分別給他們的法國同行打電話進行勸說。法國終於頂不住而同意了他們的計劃。

在柯林頓的主導下,盡管英國力主的地面入侵沒有被北約領導人採納,但他們卻一致同意採取另外兩個重大步驟:對米洛舍維奇個人及其親朋好友的財產進行轟炸;不僅要轟炸電視廣播大樓,還要轟炸交通、水、電系統,以給大量平民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實施戰爭恐怖威懾。

4月底,在美國戰機向貝爾格萊德的社會黨總部大樓發射導彈之前,負責制訂轟炸計劃的北約人員在一份交給美國總統柯林頓、英國首相布萊爾和法國總統希拉克的文件中詳細說明了這次轟炸所包含的風險。文件在總部大樓的照片旁邊註明:「伴隨的損失是:會造成50至100名政府和黨部職員死亡;炸彈的沖擊波會造成250名左右的百姓死亡。」華盛頓和倫敦的官員們很快批准了這一轟炸計劃。法國卻有些勉強,提到黨部大樓里還有南聯盟的電視台和廣播電台。

美國人在戰爭開始的第一周就想炸毀南聯盟的電力系統,但遭到法國的反對。為打破僵局,兩國的軍事領導人曾就如何造成電力系統癱瘓一事交換了意見。美國提議炸毀電力輸送線,其修復工作需要數天甚至數周時間,但法國認為此方案不能接受。美國又提出使用一種絕密武器CBU-94,該武器只會使電力中斷數小時。謝爾頓還向他的法國同行展示這種武器的有效性。但法國仍然猶豫。美國人急了,叫法國人拿出別的辦法來。結果法國人只好接受美國的意見。5月3日深夜,美國人下令轟炸南聯盟的電力網和變電站等相關目標,摧毀了南聯盟70%的電力供應設施。3周之後,法國又同意對南聯盟的電力系統進行更加嚴酷的轟炸,並使自來水供應中斷。法國人唯一沒有同意轟炸的是一座橋梁,因為塞爾維亞人在橋上築起了人牆。美國人知道勸也沒用,才放棄了。

4月中旬之後的一個月里,誤炸平民的消息幾乎天天都有:對阿萊克西納茨城的轟炸造成17名平民死亡;一列客運火車在過橋時被炸成兩段;十多名難民在旅途中被炸死;20多人被美國的激光制導炸彈炸死;一輛公共汽車在過橋時被北約轟炸機擊中,47名乘客葬身火海。

5月7日,先是一連串的炸彈和一枚導彈擊中尼什市的一個市場和一所醫院,造成5人死亡,接著就是震驚世界的美國B-52轟炸機用五枚導彈炸毀了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三名中國記者身亡,20多名使館人員受傷。中國大使館這個轟炸目標是中央情報局負責確定的。更微妙的是,在北約轟炸南聯盟的近千個目標中,只有這個目標是由中央情報局選定的。第二天,大量嘲弄性的傳真件擺在了克拉克的辦公桌上,許多傳真件上寫著:「親愛的克拉克先生,我們已經搬家,新地址是……」

北約在開始對南聯盟轟炸時只擬定了169個目標,但空襲中實際的轟炸目標至少在976個以上。轟炸目標主要是由美國的情報綜合分析中心提出。他們將來自各方面的情報匯總分析,然後通過加密的「西普靈計算機網路」(Siprinet)將轟炸目標傳給美軍駐歐洲總部的目標選定人員,同時也傳給美軍在義大利的幾個確定目標的指揮部。目標選定後,有關人員還要根據最新情報進行核查,包括衛星圖像、人力情報、電子截聽的電話談話等,以確定該目標在轟炸前仍被用於軍事目的。對那些會造成20名以上平民死亡的轟炸目標,有關人員還要進一步確定每枚導彈的「目標點」,攻擊角度,使用何種武器等等。然後,這些經過多次審核的轟炸計劃再交到白宮、英國首相辦公室和法國總統府作最後批准。

戰略之爭

科索沃戰爭進行的同時,究竟如何打這場戰爭,克拉克與他的空軍司令肖特的看法也有嚴重分歧。克拉克堅持要空軍追打科索沃境內的南聯盟坦克大炮。肖特認為這樣打沒用,正確的打法應該是一舉摧毀南聯盟的「戰略」目標,如南聯盟中央各總部的大樓和電廠。他認為,對手就如同一條蛇,炸毀貝爾格萊德就剁掉了蛇頭,而轟炸科索沃境內零星的坦克和小股部隊只不過是斬了蛇尾。他把自己的戰略思想譬喻為「摘取王冠上的寶石」。

直到對南聯盟78天的空襲結束後,對於究竟應該如何打這場戰爭,什麼才是最好的戰略等等問題仍沒有定論,直到現在也還在爭論之中。

其實,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早在1998年6月就開始策劃對南聯盟的空襲了。到開戰的那天晚上,已經設計了40個版本的空戰方案。但北約最後決定將空戰分三步進行。

第一階段:打擊防空和指揮掩體;第二階段:將轟炸延伸到南聯盟北緯44度以南的基礎設施,剛好到貝爾格萊德的南邊;第三階段:轟炸貝爾格萊德。

美國及北約盟國沒有制定長期作戰方案,因為柯林頓政府和克拉克擔心,如果要北約的19個盟國考慮長期作戰,他們根本就不會同意開戰了。

3月24日轟炸開始的當晚,肖特中將坐在北約在義大利維琴察空軍基地的空軍聯合行動中心,牆上的那幅大電子地圖上,黃、綠、紅信號閃爍不止。他在等待向南聯盟發射第一批導彈。肖特曾在越南戰場上執行過276次轟炸任務,率領B-15戰斗機群在波斯灣戰爭中多次進行轟炸。他對這場空襲的戰略思想是:轟炸南聯盟在科索沃的第三軍是浪費時間和財力,因為第三軍的人員傷亡根本不會影響米洛舍維奇及其領導層的士氣。他極力主張第一批導彈就應炸掉南聯盟的電廠和政府各部門的辦公大樓。1991年對伊拉克的戰爭就是這樣開始的。在他看來,這是空戰的理論基礎,要對軍事性強、經濟價值高或對心理影響大的目標進行轟炸,使其成為敵方意志崩潰的一個手段。但當天晚上確定的轟炸目標只有53個,且大多是防空與雷達陣地,目的只是為北約飛行員在執行轟炸任務時能有一個安全的空中環境。

其實,克拉克對初期的空襲規模能否達到預期目的也持懷疑態度。但在當了一年北約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後,他知道目前的方案已經是能獲得盟國共同批準的規模最大、最好的方案了。他還認為戰爭有40%的機會在三天內取勝。在他看來,米洛舍維奇只不過想找個借口撤出科索沃而已。

但在開戰後的第二天,克拉克就敦促盟國和華盛頓對這場他們認為是非常短暫的沖突重新進行評估。私下裡,他已開始談論需要作最壞的打算,即准備打一場地面戰爭。他還要求北約秘書長索拉那允許他越過轟炸計劃的第二階段,直接執行第三階段轟炸方案。他的要求使得一些北約盟國不安。他們覺得,戰爭一打響,克拉克即改變了戰略,大大擴大了轟炸的地理范圍和目標類型。

克拉克拒絕接受一些北約盟國的政治領袖——尤其是希臘和義大利領導人——提出的停止轟炸的建議,他對盟國的膽小感到惱火。這位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的西點軍校畢業生,曾獲羅茲獎學金去牛津大學深造,既學習了政治哲學,又學習了陸軍軍事戰略和戰術。還曾參加越戰,在執行偵察任務時四次負傷。軍人生涯不僅使他榮獲紫心獎章,也使他懂得公眾的認同對戰爭的勝利至關重要。他在戰爭初期沒有接受肖特的建議並不表明他不贊成肖特的意見,因為他後來竭力促成的轟炸目標遠遠超出了肖特的建議。

他在政治上的精明起了作用。3月28日,克拉克專程到北約秘書長索拉那在布魯塞爾的家中拜訪。這位將軍給秘書長上了一堂軍事知識課,向他解釋了不同類型的炸彈的殺傷力范圍;談到選准轟炸的「目標點」——如建築物上的大梁、關鍵的石塊等——能使整座建築內向倒塌;北約的規劃人員能計算出被炸飛的玻璃能飛多遠,並能測出飛出的玻璃是會擦傷人的皮膚,還是會鑽進皮膚里去;如果他們改變彈頭或沖擊的角度,就能確定建築物會被炸飛一堵還是三堵牆。克拉克希望索拉那明白這些道理,希望他能批准對兩個特定目標的轟炸:一個是南聯盟內政部那座石頭造的7層大樓,另一個是南聯盟的特警總部大樓。盡管這兩座大樓數天前已經搬空了,但在空襲初期轟炸這兩個目標,可以對南聯盟軍民的心理造成影響。3月30日,北大西洋委員會對克拉克提出的上述兩個目標進行辯論,未達成一致,於是便讓索拉那代表委員會全權處理此事。兩天後,索拉那就批准了克拉克的要求。

9月中旬,克拉克終於公布了轟炸給南聯盟軍隊造成的損失:擊毀坦克93輛,裝甲運兵車153輛,軍用車輛339輛,大炮和迫擊炮389台。也就是說,北約進行的78天的轟炸,使南聯盟在科索沃的軍力損失了三分之一。這位將軍沒好意思把炸毀的大量民用設施也列為輝煌戰果。據南聯盟報告,北約的空襲炸毀了24座橋梁,12個火車站,36個工廠,7個機場,16個燃料站和庫房,17個電視發射塔和許多電力設施,使南聯盟的經濟一下子倒退了幾十年。

Ⅲ 法國印第安人戰爭的詳細介紹

十八世紀,西班牙、法國和英國在北美大陸三雄鼎立。西班牙控制著佛羅里達,法國在北部和中部地區勢力強大,而東部地區則是英國的地盤。這三個歐洲大國都知道,他們無法在北美大陸上和平共處,這種局面只能通過戰爭來解決。為了爭奪土地和財富,它們的沖突遍及世界各地,前後延續了一百多年,包括威廉姆斯國王戰爭、安妮女王戰爭、喬治國王戰爭,還有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法印戰爭。
法印戰爭是由土地控制權引起的,是一場英國和法國在北美大陸爭霸的戰爭,交戰雙方是法國殖民者和英國殖民者以及跟它們結盟的印第安部落。法國探險家是率先抵達大湖區、俄亥俄、以及密西西比河的歐洲人,他們在這些地區安置商人和捕獸人,並建立了交易中心。然而,英國認為這片土地是英國的。英國國王的賜地,范圍橫貫北美大陸東西海岸。隨著東海岸人口的增加,殖民者開始向西移動,白人的西進,損害了印第安人的獵區,印第安人擔心會喪失土地的使用。
如果聯合起來的話,印第安部落本來是可以地抵禦殖民者的西進運動的,但是印第安各部落間也存在矛盾,因此缺少凝聚力。英國和法國開戰後,印第安部落也分成了親英和親法兩派。法國殖民者主要居住在所謂的新法國地區,是今天加拿大的一部分。那裡的生活跟南面英國殖民地的生活截然不同。沒有宗教自由。法國領地里的所有定居者都必須是法國人,並屬於羅馬天主教會。因此很多信奉新教的法國人只好住到英國殖民地去。此外,法國人對建立殖民地不感興趣,他們關心的是皮毛生意。英國人高價向印第安人收購動物皮毛,損害了法國的經濟利益,也引起了法國的不滿。
法國在今天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地區建立過一個貿易點,稱為迪凱納堡。但是英國人說,這個城堡位於維吉尼亞,是英國的領地。維吉尼亞總督1754年派遣22歲的喬治·華盛頓前去跟法國人交涉,讓他們離開。這位年輕的喬治·華盛頓後來成了美國的第一屆總統。對於英國人的要求,法國人一口回絕。喬治·華盛頓決定訴諸武力,他率領150人對一群法國人發動襲擊,打死了其中的十人,從而引發了法印戰爭。
英國部隊在愛德華·布雷多克將軍的率領下,趕赴迪凱納堡參戰。布雷多克將軍打算打一場歐洲式的戰爭,也就是兩軍將士在開闊地里正面沖突,一邊向對方推進,一邊開火。但是法國人和印第安人卻藏在樹叢後面,向英國人開槍射擊。雖然英國人在人數上占據優勢,但還是輸掉了迪凱納堡一戰,布雷多克將軍也戰死疆場。
法印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今天美國紐約州靠近加拿大邊境的兩個湖泊一帶。一個是喬治湖、另外一個是喬治湖以北的尚普蘭湖,一直通到今天加拿大境內的蒙特利爾。這兩個湖泊為法印戰爭提供了運輸部隊和給養的最佳手段。當時,北美大陸上還沒有多少道路,控制這些湖泊和河流的軍事力量同時也控制著北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
法國人在魁北克和蒙特利爾有軍事基地,英國人的軍事基地設在紐約的哈得孫河沿岸,中間地帶就成了巨大的戰場。1755年最後幾個月英國軍隊在喬治湖附近擊敗法國部隊後,沖突進一步升級,法國人隨即興建了一個新的軍事基地,控制尚普蘭湖和周圍地區。這個軍事基地位於尚普蘭湖南端,是一個堅固的城堡,被稱為卡里永堡。法國人修建卡里永堡是為了控制尚普蘭湖和通往喬治湖北部的地區,在受到進攻時提供堅強防禦。法國人修建了兩座相隔幾米的木牆,在中間填上土,後來又用石頭在外面加固了一層,城堡里的士兵非常安全。與此同時,英國人也在喬治湖南端修建了一座類似的城堡,叫威廉姆·亨利堡。
法國把最好的軍事指揮官蒙卡爾姆將軍派往美洲指揮戰斗。蒙卡爾姆將軍1757年對英國的幾座城堡發動攻擊,其中之一就是喬治湖畔的威廉姆·亨利堡,英國指揮官被迫投降。蒙卡爾姆將軍保證,只要英軍投降,就能受到優待,但是印第安人卻沒有遵守這種承諾,大肆殺戮英國士兵和殖民者。死者沒有確切人數,可能有一千多人。
1758年,一支強大的英國軍隊對尚普蘭湖畔的卡里永堡發動猛攻,蒙卡爾姆將軍組織防守。卡里永堡堅不可摧,法國軍隊以少勝多,擊退了英國的進攻。英國人次年卷土重來,在阿默斯特將軍的率領下,終於擊敗了法國人。英國人把卡里永堡改名為泰孔德羅加堡,成為法印戰爭中一個重要的軍事中心。泰孔德羅加堡在後來的美國獨立戰爭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魁北克戰役是法印戰爭的轉折點。英法兩國1763年在法國巴黎簽署了停戰協議。英國人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收回了對相關土地的控制權。法印戰爭結束後,從北美大陸東海岸一直到密西西比河的大片土地都歸英國所有,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歸西班牙。為了不讓英國人過來,法國把西部自己控制下的所有土地都給了西班牙。除了今天德克薩斯和新墨西哥一帶的西班牙殖民地外,西部的大片土地仍然在印第安人的控制之下。
今天,在法印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兩座城堡都對外開放,供人們參觀。雖然原始建築幾乎完全沒有保存下來,但是後人根據城堡的設計圖紙重新修建,再現了城堡當年的面貌。城堡周圍喬治湖和尚普蘭湖的景色美不勝收。很多人到這里來度假,享受戶外生活。當地還有美國國家歷史公園之一薩拉托加,以及喬治湖州立沙灘公園。沒有什麼人會想起250年前這里曾發生過恐怖的戰斗。

Ⅳ 英法百年戰爭的起源是什麼

百年戰爭(the Hundred Years' War)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

1、政治

1337年,腓力向愛德華提出收回阿基坦領土的要求,從此觸發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英法戰爭。對腓力的領土要求,愛德華斷然拒絕,並對腓力展開咄咄逼人的攻勢。

2、經濟

英國的經濟命脈和皇家國庫的正常運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羊毛貿易。中世紀後期,佛蘭德斯(Flanders)是羊毛貿易中心。

生產羊毛的英國人在這里賣羊毛,而大部分由這些羊毛製成的商品(呢絨)則取原道返回英國。由於羊毛原料出口商和毛呢製成品進口商都要向英王繳稅。

因此佛蘭德斯的羊毛製品廠商和經銷商順理成章地都願意支持英國利益。然而,佛蘭德斯伯爵卻是一位法國王侯,佛蘭德斯貴族也認同自己為法王一脈。

對他們來說,法國王侯自然希望獨享佛蘭德斯的財富,同時也可以一舉兩得地損害他們的老對手英國人的經濟利益。

3、社會關系

英國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早在12 世紀便在法國擁有大量土地和財產。由於金雀花家族在法國擁有土地,他們據此自認為屬法王諸侯,但法王則並不信任他們的這些英國表兄弟。

相反他們認為英國人的存在使他們無法獲得英國人所佔領的土地,進而無法進行領土擴張以及有效地進行中央集權統治。

4、國際關系

此外,戰爭的緣起還有其他一系列別的原因。首先,多年來法國一直為蘇格蘭提供援助,為此蘇格蘭人始終不願臣服於英國並經常越境偷襲,這使英國人很頭疼。

(4)法國人什麼時候開始打仗的擴展閱讀:

背景:

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最後一位國王查理四世去世。由於查理四世沒有 男系繼承人,其堂兄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即位。

而英王愛德華三世則以腓力四世外孫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並以此為借口 發動了戰爭。1337年11月,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

英法百年戰爭的轉折——聖女貞德:

貞德生活的年代正是英法百年戰爭開戰的初期,英軍依靠長弓壓倒性勝利,法軍則損失慘重,國外軍事不順,國內也動盪不安,當時是法國歷史上相當昏暗的時期。

國王查理六世精神出了問題,不理朝政,皇親國戚們互相爭斗,局面混亂,局勢危急。而國外的戰火從不停歇,許多重要城市被佔領,人民沒有安身之處。

沒有主心骨的騎士和貴族帶領,軍心不穩,不停地打敗仗,就在這危急存亡之時,一位少女站了出來,希望可以帶領軍隊作戰。

剛剛走上戰場,貞德沒有足夠的錢,她的裝備,戰馬,旗幟都是由富人捐贈所得,盡管不合身,但是她並不在意,女扮男裝,手執十字軍佩劍,率領法蘭西人民英勇殺敵。

在戰場上,她採取正面進攻的戰術,盯著難啃的英軍堡壘打,放棄法軍曾經被動挨打的保守攻略,直擊英軍核心,使英軍猝不及防,遭遇前所未有的慌亂。

貞德自己也身先士卒,嚴格規范自己的作風。有一次在戰場中,她被一支利劍射中肩膀,她拔掉箭,帶傷繼續作戰;也曾被石頭打飛頭盔,卻毫不畏懼,仍堅守自己的戰斗崗位。

還曾被石駑打傷腿,雖然離開前線,卻仍然不放棄指揮,一直到戰斗結束。她請人做了她的軍旗,中間是基督像,旁邊站著兩位天使。

還起草作戰宣言,語氣不卑不亢,完全不像一位十六七歲少女的口吻,就像真的耶穌下凡一般。彷彿真有神力一般,所有士兵都鬥志昂揚,不久整個軍隊紀律整齊,整裝待發。

十七歲的少女成為全國的偶像,戰場上的行為也為將領士兵愛戴。然而在貢比涅一次小沖突中,由於被細作出賣,貞德被勃艮第公國俘虜。英軍與公國交涉,花重金把貞德擄走。

英國當局也以異教徒罪和女巫罪判她火刑。當時,查理七世如果敢於伸出援手或者掏出自己的錢,貞德有可能逃過一劫,但是為了自己的小金庫和保住王位,查理七世做了一次軟蛋。

可憐貞德作為他的仆從曾為了他的王位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到頭來被自己人出賣拋棄。是金子總會發光,貞德飽受那麼多不公正待遇。

但是依舊有幾個女人在她生命中不停支持她,給予她幫助。讓我們舉個例子,在當時,英國攝政貝勒德福公爵夫人安妮是貞德虔誠的擁護者。

面對大家對貞德是否是處女的質疑,她力排眾議,證明貞德是處女,使那些准備以貞操指證貞德為女巫的行為被迫收手。

為了貞德的名聲和聖徒的貞潔,德福公爵夫人四處奔波,為貞德提供後盾。不止是她,還有無數貞德的擁護者,這些人為貞德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領導法國人民打敗英軍進攻,成功緩解了法國民族危機,鼓舞人心,鼓舞人民鬥志;她給西方文化影響深遠,作家為她的成就譜寫詩歌,劇作家拍攝影片給大家欣賞。

音樂家等譜寫樂曲進行贊美;她扶植查理七世順利登上王位,使法國國王的正統性得以延續;她使得人的精神受到不可替代的勁頭,有歷史記錄,對於貞德說的話士兵無條件服從。

堅定不移,這使當權者恐慌,害怕貞德手握兵權和民心太過強大,威脅他們的權利。後世也有人說「如果沒有貞德,法國等不到拿破崙出生就滅亡了。」

Ⅳ 法國的大量黑人,最初其實是來幫忙打仗的嗎

法國被稱為浪漫之都,但如果今天去法國的話,不論是在法國的哪個城市,就算是巴黎,也可以見到很多的黑人,並且他們並不是遊客,而是法國的本地人。在一個歐洲白人國家裡有這么多的黑人公民,這件事情本身就有些離譜,而這些黑人們的來歷還要追溯到18世紀,他們為法國其實是立下了很多汗馬功勞的。

七月革命

畢竟外籍軍團的大本營是阿爾及利亞,但在二戰結束之後,這種非法佔據殖民地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所以軍團迫於壓力只能夠回國。

而因為外籍軍團的成立背景,所以他們在之後也延續了傳統,直到今天依舊願意接受全國每個國家的人成為士兵,經過漫長幾百年的發展,外籍軍團里的黑人數量不在少數,所以今天很多法國巴黎的黑人都是這些軍人的後代。

Ⅵ 中法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中法戰爭又被稱作清法戰爭,是清政府和萬惡的法國聯軍之間的戰爭。那麼這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法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中法戰爭起因
當時的清政府已進入統治階段末期,國力衰弱, 政治 腐朽。這個時候爆發的中法戰爭無疑加速了清政府統治的瓦解。說到中法戰爭起因,就不得不提及法國對越南的侵略了。

1883年,法國對越南北部進行了強火力的侵略攻擊,這是中法戰爭起因之一。其實早在19世紀以前,法國就曾多次侵略越南,並佔領了越南的一部分領土所有權。在英法聯軍對中國發動第二次 鴉片戰爭 時,法國就已經開始對越南的南部實行武力侵略。越南南部的六省全部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在法國對越南進行侵略的過程中,越南曾多次向中國請求支援。中國和越南是近鄰,山川相鄰,水乳交融,自古以來關系就很是友好。深諳唇亡齒寒道理的中國,在幫助越南的過程中,曾多次和法國士兵發生沖突,最終惹火上身。

1883年12月,法國為除掉吞並越南的最後一個障礙,進而 決定 轉向侵略中國。中法戰爭持續了數月,最終以法國的不勝而勝告終。中法戰爭起因沒有不為人知的秘密,沒有深謀遠慮的計劃,有的只是兩個同處戰火之中惺惺相惜的兩個國家對強勢侵略的勇敢反抗。雖然最後反抗都被鎮壓,都以被侵略者的失敗告終,但是至少他們反抗過。《順化條約》和《中法新約》的簽訂並非他們的本意,那隻不過是法國聯軍日益膨脹的慾望的體現。
中法戰爭過程
不管是中國人也好或者是外國人也罷,只要是知道中國這個國家,對中國有一定點了解的人就不可能不知道中國曾經受過的侵略。在這其中有一個戰爭名字叫做中法戰爭,實際上在最開始的時候這一場戰爭其實並不關中國的事,和中國的關系並不大,但是在法國侵略越南的時候期間出了一些沖突,所以導致了中國和法國之間就開始了比較漫長的戰爭,這也是中法戰爭的過程中不得不說的一點。

中國和法國之所以會打仗,原因還要歸結到一個條約的簽訂這個條約使當時的法國在侵略越南的時候,中國成了他們非常突出的阻礙,所以法國就順手牽羊一樣的開始了侵略中國,這是中法戰爭的過程中非常值得提出來的一點。中法戰爭中還有一些過程是非常值得說明的,例如兩個國家在交戰的時候曾經打到過山西,其實山西已經非常接近中國的中部地區來了,在那個時候中國的各個機構的能力都還不足,就算是人們有這個心 軍事 能力依然非常低下,所以不得不提的是當時的人們隨人痛恨外國人的侵略但是卻又有些無能為力的感覺。隨後又發生了非常著名的一個沖突,這個沖突的名字叫做北黎沖突。在這里就能非常輕易地看出當時的中國有多麼的無能,想要宣布停戰但是法國人二話不說就開槍打死了中國的代表,這也是中法戰爭過程中非常有名的事件。
中法戰爭雙方傷亡
不管是中國人也好或者是外國人也罷,只要是知道中國這個國家,對中國有一定點了解的人就不可能不知道中國曾經受過的侵略。在這其中有一個戰爭名字叫做中法戰爭,我們都知道,只要是戰爭就會有傷亡,何況還是持續了這么長時間的戰爭,那麼中法戰爭雙方傷亡到底多少呢?

關於中法戰爭雙方傷亡到底多少,這個問題沒有一個詳細的記載。中法戰爭中戰地轉移了不少,所以戰士們的傷亡是非常慘重的,不僅僅是在中國戰士們的傷亡非常嚴重,在作為進攻方的法國,他們翻山越嶺來到中國,長時間的戰爭更是讓他們感到非常痛苦。傷亡 自然 也不會有多輕。就那中國和法國之間的戰爭中非常著名的一場戰役來說吧,這場戰役的名字叫做鎮南關戰役,當時的中國大約有兩萬人都在鎮守這一座城,他們的人數可以說是非常多的,前提是當時的法國的軍隊只有七千多人,而且還有三千多個人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參加戰斗的,但是就算是雙方的人數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我國的軍隊依然損傷非常嚴重,實際上中法戰爭中雙方的傷亡數量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的。

但是關於雙方傷亡的實際數量是多少卻沒有一個比較正規的機構發布過實際數據,一般情況下只有一種情況官方不會公布數據,那就是雙方的傷亡已經達到人們可以承受的上線,為了能夠安撫人民,所以官方選擇不公布這個數據,由此可見在中國和法國的戰爭中雙方的傷亡是非常嚴重的。

Ⅶ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哪個國家開戰先

日本和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起因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彷彿轉眼間,距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過了60年。回顧歷史,分析這場人類社會經歷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對今天的世界有著非常重大的借鑒意義。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人類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戰爭的深淵。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埋下禍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簽訂投降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戰爭結束後,協約國集團於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華盛頓先後召開了國際會議,討論重建戰後國際秩序的問題。經過幾番討價還價,最終建立了戰後初期的國際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許多人認為:協約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因此,當時許多歐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夠處理好這一問題,就可以使歐洲避免另一場戰爭。但是,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採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制定這一條約的初衷。

一紙和約真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德國問題嗎?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餘年,無論協約國集團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德國老百姓心中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不管是瀕於破產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師,還是失業的工人,都把他們貧困的原因歸咎於戰爭賠款。在德國人看來,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普魯士佔領了100多年的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國際聯盟和波蘭共同管轄)成為了自由市,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同德國本土分割開,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這一切帶給德國的只有貧弱和苦難。德國人認為,擺脫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凡爾賽和約》。此時,大多數德國人心中想的只是:復仇!復仇!復仇!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出現恰恰迎合了德國人這種急於報復的極端民族主義心理,因而輕易上台執政。

在巴黎和會上,義大利首相奧蘭多沒有獲得他想要的特權,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奧蘭多回國後政府倒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權。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一主要國家日本,其膨脹野心也與華盛頓會議上處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殖民地、重新劃分遠東政治格局有關。因此,後來的歷史學家們不客氣地說: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贓不均的產物,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孕育的畸形兒!

姑息養奸 法西斯泛濫世界

20世紀30年代,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以1939年納粹德國侵略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束,中間穿插著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內戰,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這十年中,世界從烽火點點到硝煙成片,從局部戰爭逐步走向世界大戰的深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普遍幻想今後永遠不會再有另一場世界大戰了,飽受戰爭之苦的歐洲各國「和平主義」思想過度泛濫。「和風」勁吹之下,歐洲各國大規模裁軍,對納粹黨在德國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於防範,形成了它得以壯大的外部條件。同時,英、法、美等國家對於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徑不聞不問、姑息養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濫世界,成為危害人類和平的重大隱患。

1933年,和平的熱望鼓動著大多數英國人,法國人則在德法邊境修築了蜿蜒幾百公里的馬其諾防線,並在德國東部聯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組成制約德國的「小協約國」集團,自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永享太平了。與此同時,納粹黨執政後的德國卻在悄然重整軍備,恢復普遍義務兵役制,並秘密發展被《凡爾賽和約》禁止的空軍和坦克部隊。義大利和日本這兩個法西斯國家也爭相擴軍備戰,磨刀霍霍,准備大幹一場。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將希望寄託在英法主導的國際聯盟身上,希望由「國聯」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國聯」雖然高舉「道義」的大旗,但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卻裁而不制。這一方面是由於西方列強要維持與日本的經貿關系,另一方面,若翻翻歷史書就會發現,它們中哪一個沒有過類似侵略行徑呢?此時,被世界輿論寄以厚望的美國羅斯福政府又埋頭於「新政」,不願涉足國際事務,這無異於鼓勵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

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態度開了一個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這之後,法西斯國家摸到了「綏靖政策」的脈搏,在世界各地頻繁侵略,

參考資料
網上搜的~~

Ⅷ 英法百年戰爭打了多久英法百年戰爭起止時間介紹

英法百年戰爭起止時間介紹

英法百年戰爭時間持續長達116年,可謂是世界上最長的一場戰爭,從1337年到1453年,斷斷續續共分了四個階段,雖然中間有的時候看上去想要停火,當實際上卻又往往只是表面現象,經過一段時間兵力的恢復和軍事的積累之後,下一場戰爭還是會如約爆發,這樣的戰爭下來,各國人民都飽受戰火洗禮,生活顛沛流離,苦不堪言。

英法百年戰爭配圖

從英法百年戰爭時間上來看1337年11月是戰爭的開始時間,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開始了對法國的攻擊。到了1340年英國在一次海上戰爭中打敗了法國,這樣英國就掌握了英吉利海峽。1346年的時候,英國又贏得了加來港的勝利。在此後的幾年間,直到1360年法國不得不在一份條約里將自己的土地割讓給了英國,英國這才放棄了奪取法國王位。

戰爭似乎到此告一段落,但查理王世繼位以後為了奪回失去的土地於1369年開始發動對英國的戰爭,1380年英國已經退至沿海區域,1396年他們達成了二十不打仗的約定。

到了1415年,法國兩派起了內訌,很多百姓也加入反抗,英國就借機開始了第三階段的戰爭,並佔領了法國北部,1420年亨利五世成了法國的攝政王,法國已經淪陷。1422年,兩個老國王同年去世,於是兩國新王開始爭奪法國王位再次兵戎相見。

1428年,法軍處於嚴重不利的位置,到了1429年的時候終於成功突圍,並且戰局得以扭轉,查理王子加冕成功。此後,法國開始了一系列的收復失地的戰爭,並且節節勝利,直到1453年全部失地收復成功。英法百年戰爭時間赫然在列,從中不難看出法國抗戰的艱難。

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過分析

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過從一三三七年到一四五三年,斷斷續續持續了一百一十六年的時間,其間的傷亡人數也是不可估量的,最終法國收回了自己原本的土地。

英法百年戰爭配圖

這場戰爭持續時間如此之久也是積怨很深的原因,在戰爭之前,兩個國家就分別在各自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產生了大量分歧。

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過是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的,在第一階段,英國率先發動戰爭,既然是先動手就肯定有先動手的理由,比如說實力較強,可以勝利,因此第一階段就是以英國奪取大部分的法國領土結束的。這一階段從一三三七年持續到一三六零年,第二階段從一三六九年持續到一三八零年,這期間法國換了國王,一心想要收回自己國家的土地,事實上他也用實力證實了自己的能力,然而,狡猾的英國在這時要和法國簽訂停戰協定,於是,第二階段是友好的結束的。

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過在第三階段時,戲劇性的 *** 來臨,法國幾乎喪失了自己全部的土地,英國幾乎就要佔領法國的時候,兩邊的國王都死掉了,於是新王即位,又是新一輪的戰斗,這個時候的法國人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紛紛覺醒。在第四階段,法國軍隊迎來了轉機,命運是公平的,不會總讓人倒霉,於是,法國漸漸收復失地,在英國,民族主義興起,轉向對外侵略。

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位法國女英雄是誰

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位女英雄的形象如今活躍在電視熒屏以及各類文學作品之中,因為她獨特的歷史地位廣為傳頌,這位英雄就是聖女貞德,一個在這場戰爭中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的女子,甚至可以說是她帶動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貞德劇照

貞德出生在法國的一個普通農村,在她十六歲的時候,她告訴村裡人自己遇到了聖母聖子,並說她會帶領法國反抗英軍的進攻,這在如今的國人看來,就像看當初的陳勝吳廣起義一樣,藉助神的形象,為自己謀一個真切的理由,但是在歐洲人看來,她說的是真的,因為後來在她的領導下,法國軍隊真的取得了各種勝利,這位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女英雄,在法國反抗的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最終她在一次突圍中被捕並最終以巫女的罪名處以火刑,英國方面應該也是想要以這種方式來消除人們對她的敬畏,所以看來,他們對於神明的概念也是有時會唯心一些的。

總之,貞德,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位女英雄最終死去,留給世界的是她的精神與氣魄。到了法國勝利之日,貞的母親請求國家對於自己女兒的死予以正名,貞最終以民族英雄的身份載入史冊,之後的五百年,在宗教盛行的西方,貞德被封為聖女,這個傳奇女子的一生就此塵埃落定,以上,便是對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位女英雄的介紹。

英法百年戰爭導火索是什麼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於1337年,終止於1453年,是歷史上交戰時間最長的戰爭。這場戰爭給雙方的國家和人民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那麼英法百年戰爭是怎樣開始的呢?英法百年戰爭導火索又是什麼呢?

英法百年戰爭劇照

在英法百年戰爭爆發之前,雙方就在各個方面產生著摩擦。在政治上,法王腓力要進行皇室政權的擴張,想要佔領的地區是阿基坦,可是該區域正好被英王愛德華佔領,該區域因為歷史原因也不受制於法王,所以當法王想要佔領時英王並不同意。在經濟上,英國主要依賴於羊毛交易,佛蘭德斯是該貿易的中心,但該地區的伯爵卻是一位法國人,想要把利益獨給法國,因此兩國在經濟上也有糾紛。這兩個方面深刻影響著兩國的關系,但百年戰爭導火索是兩者的社會關系。

1314年法國國王腓力去世了,因此帶來了巨大的危機。根據當時法國有關王位的規定,腓力的三個兒子應該是繼承王位的首選,但是這三個兒子都死了,並且沒有留下任何的男性血脈。腓力有一個女兒,他的女兒有一個兒子也就是腓力有外孫,按理來說這個時候應該是他的外孫繼承王位,但是他的外孫卻是英王。法國的貴族不同意讓英王來繼承王位,就讓腓力的侄子成為法王。但是愛德華三世並沒有就此放棄依舊與其爭奪王位。1337年他稱王法蘭西,而此時腓力六世要收回英國在法國境內的領土,開始派兵,雙方開始交戰。

英法百年戰爭導火索可以簡單概括為英國國王覬覦法國王位。當然除此之外,雙發還為了爭奪法國境內富裕的地區。其中本來支持法王的佛蘭德爾地區為了得到來自英國的原料轉向支持英國,使雙方矛盾加深,促使了這場戰爭的爆發。

最後英法百年戰爭誰贏了

一場戰爭持續百餘年,那麼英法百年戰爭誰贏了呢,1458年,法軍攻陷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最後一個據點。法國取得戰爭的勝利,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更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之後英格蘭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英法百年戰爭畫像

以上是對英法百年戰爭誰贏了的簡單介紹,這場百年戰爭開始時,兩國主要以西歐原來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軍隊,有服役時間考量。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很不利,於是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雇傭兵,並配合以有名的長弓兵戰術。法國則迫於初期戰局失利,必須擴張王室統治權力以抵擋外敵。因此在戰爭結束時,雙方都已走 *** 集權的道路。

英格蘭在數次戰役得勝,嚴重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戰後,勝利的法國仍保留許多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打敗騎兵的思想已經流傳四方,步兵的重要性從此不斷提升。

戰爭初期,法國在各次大會戰都使用重騎兵正面沖擊,到了1415 年,已模仿對手讓部分騎兵下馬徒步戰斗,這說明騎兵步兵的戰場角色已大幅改變。法國藉由平民出身的聖女貞德鼓舞士氣取得最後勝利,標識出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特性的興起。

百年戰爭中,雙方的武器裝備也經歷了改良和演化,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了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雙方也重視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以上便是對英法百年戰爭誰贏了以及最終的影響的介紹。

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原因分析

英法百年戰爭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比如說政治使王朝繼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英法百年戰爭畫像

當時腓力決定繼續皇室的擴張政策並繼續加強中央集權。此次集權行動的特別之處在於,腓力想把王權控制的地區擴展到阿基坦地區,而這一地區卻是愛德華在法國的主要領地。愛德華作為阿基坦公爵和腓力六世治下的王侯,享有既持有公爵領地,又不受制於法王的獨立地位。

腓力和愛德華都沒考慮過向對方妥協,事實上,作為真正的中世紀騎士,他們都有打一場騎士戰爭的想法。1337年,腓力向愛德華提出收回阿基坦領土的要求,從此觸發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英法戰爭。對腓力的領土要求,愛德華斷然拒絕,並對腓力展開咄咄逼人的攻勢。

不過也許更為重要的是,英法百年戰爭原因中經濟原因是致命原因。

英國的經濟命脈和皇家國庫的正常運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羊毛貿易。中世紀後期,佛蘭德斯是羊毛貿易中心。生產羊毛的英國人在這里賣羊毛,而大部分由這些羊毛製成的商品則取原道返回英國。然而,法國王侯自然希望獨享佛蘭德斯的財富,同時也可以一舉兩得地損害他們的老對手英國人的經濟利益,以上便是對英法百年戰爭原因的介紹。

閱讀全文

與法國人什麼時候開始打仗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