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名畫家米勒出身何種家庭
讓·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他那純朴親切的藝術語言,尤其被廣大法國農民所喜愛。他出身於農民世家,幼年時便顯露出繪畫的天才,受到老師的鼓勵而立志學習繪畫。
後來到巴黎從師特拉羅虛學習。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畫一些模仿蒲珊和佛拉貢納的羅可可風格的香艷體繪畫,放在畫店裡出售。但是,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 他時刻希望著能用自己的畫筆描繪法國農民純朴而勤勞的形象。1848年,他畫了一幅《簸穀子的女人》,賣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動物畫家夏爾·雅克商量,用這筆錢到巴比仲去定居。當時,畫家盧梭和狄亞茲已經在那裡安家,米勒十分嚮往他們的生活。於是, 米勒毅然邁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1849年7月的一個晴朗的早晨,他帶著自己的妻子和5個孩子,同夏爾·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輛笨重的日式釋車,駛向離巴黎90公里的楓丹白露,然後,背著簡單的行囊,步行來到巴比仲村。這個農民的兒子終於又回到了農村,望著那兒的樹木和田野,他高興地喊著:「阿,上帝,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聽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時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現在眼前。於是,以盧梭、狄亞紀要普勒、科羅和米勒為主要成員的、在歐洲美術史上聲名卓著的「巴比仲畫派」就這樣形成了。
此後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創作最為豐富的時期。許多法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名畫作品《播種者》( 1850 )、 《牧羊女》 (1852)、《拾穗》 (1857)、 《晚鍾》(1859)、《扶鋤的男子》 (1863)、 《餵食》 (1872)、 《春》 (1873)等等,都是在這里完成的。他從不虛構畫面的情景,每一幅畫都是從耕耘著、放牧、勞動著、生活著的法國農民的真實生活中來的。
在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國畫壇引起極大的反響,他的作品一次次地被拒絕。直到1867年,米勒在巴黎博覽會上獲得了社會的第一次承認,人們逐漸認識了米勒藝術的真正價值。 他的一生,物質生活極為不幸,有時甚至幾幅作品僅換得一雙小孩子的鞋。而他死後,法國為購回《晚鍾》一畫,竟花了80多萬法郎。
天才和不幸往往在人的命運中伴生。1875年12月22日,畫家在巴比松逝世。
如同盧梭、科羅等風景畫家發現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詩情畫意一般,米勒也發現了平凡的勞動者的詩情畫意。不過,他筆下的農夫並不是天國中的亞當和夏娃,他們是疲憊、窮苦、終日操勞的貧困者,衣衫檻樓,肌膚黝黑,佝樓的身軀,粗大的手掌,這便是米勒的美學,這便是米勒要為之嘔心瀝血地贊美歌頌的法蘭西農民的形象。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養育這偉大的民族,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締造這美麗的國家。」。
2. 關於法國畫家米勒,你了解多少呢
畫家米勒被譽為叛逆畫家、自由畫家、人民畫家,也可以說他是繪畫藝術的革命家。米勒的畫擺脫了當代傳統繪畫理念,他的畫筆所描繪的都是農村的勞動者,而不是貴族。米勒的畫不效力於教會,他只畫自己家鄉的勞動人民,因為米勒認為只有勞動者才是最美的,只有這些與他所處的生活環境中相符合的,最真實最朴實的人民才值得他去描繪與贊美,而不是作為的貴族,與那些教會中的虛有天使。
法國畫家米勒還被譽為「農民畫家」,也是最偉大的田園畫家,這是為什麼呢?米勒是第一個法國農民畫家。這是因為米勒繪畫的題材都是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要題材,他用新鮮的眼光去觀察自然,欣賞自然,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米勒的畫以鄉村風俗畫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國畫壇聞名。
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他起早摸黑,早上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裡作畫。雖然米勒的生活十分困苦,但並沒有減弱他對藝術的追求,他常常由於沒錢買顏料就自己製造木炭條畫素描。米勒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
3. 法國名畫家米勒出身於何種家庭
讓-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國諾曼底人,於1814年10月4日出生在柯唐坦半島北部瑟堡附近的格雷維耶教區的格魯齊村。這是一個民風淳樸的偏僻荒涼的村莊。米勒是八個孩子中的老二。他名字中的「讓」是隨父名取的,「弗朗索瓦」則為紀念阿西西的聖徒弗朗西斯而取的。 他的家族是那些保留著道德力量和崇高思想的家族中的典範,這樣的家族經常存在於比較貧窮的法國人民中間。托爾斯泰在論及某部當代著名的法國現實主義小說時說過「如果法國人都像這本書中所描寫的那樣的話,那麼對我來說,整個法國歷史就肯定變得難於理解了。」是呵,怎麼可能讓缺少理想的人們,去解讀一部經常和明顯地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歷史書呢?而米勒的生活則肯定能更好地滿足托爾斯泰的品位,他一定能從米勒的生平中認識到某種類型的人,這些人給國家、民族創造了真正偉大的奇跡,並還經常把英雄主義的特徵貫穿到這些奇跡中去。 米勒的身體壯碩,精神煥發,行為絕對純凈,宗教信念堅定,思想嚴肅。這些都使他有別於他周圍的人。他的父親讓·路易·尼古拉任教區教堂唱詩班的指揮。他粗通音樂,還指揮農民合唱隊。我們很不解地注意到,大自然在成功地開啟這位天才的畫家之前,卻把手先伸向了他的父親,而天才最終還是在兒子身上體現了。讓·路易·尼古拉是個文雅、愛沉思,藝術愛好不太明確的人。他試著製作泥塑和木雕,也喜歡觀察動物、植物和人。是他第一次向小弗朗索瓦指出了鄉間的美麗,也把自己嚴肅的道德觀、純潔朴實的思想,以及自己對吹牛胡扯和戲德打趣的厭惡都灌輸給了兒子。 米勒的母親埃梅·昂莉耶特·阿德萊德·昂利又叫杜·貝隆,出身於一個被認為是高貴人家的富農家庭。她的叔伯輩當中有一個人當過神父,在法國大革命中由於高傲地拒絕對憲法宣誓,並拒絕放棄自己的堅定信仰而差點喪命;他身強力壯,對於農活很感興趣。另一位顯貴的叔伯是個化學家。還有一個叔伯是個磨坊主,經常閱讀帕斯卡爾、尼柯萊、蒙田和夏龍的作品。不過,家中最早對米勒產生很大影響的是他的祖母路易莎·朱梅琳。她是一位老態龍鍾、篤信宗教的農村婦女。這位虔誠的天主教老太太清心寡慾,在上帝身上看到了一切,並且把上帝同大自然中的每一個場景和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聯系起來看待。米勒最早的回憶之一,是當他還是一個小小孩的時候,祖母把他叫醒並對他說:「我的小弗朗索瓦,起來吧!如果你知道鳥兒歌頌聖地的光榮有多長時間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