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現代的英國法國教育有哪些變化

現代的英國法國教育有哪些變化

發布時間:2023-03-13 23:08:38

❶ 法國國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對近代教育的影響

教育是一種人類社會的始終是活動的。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對社會和文化底蘊,

生產經驗,並在傳遞的基本方式的社會生活經驗。

學校教育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教育工作者

計劃,有組織的方式來影響受教育者的頭腦,想到了某種變化,他們發生

活動。

教育構成四要素教育:教育實踐實施者

教育:教育實踐主體與客體

教育內容:教育實踐的教師和學生認識對象 BR />教育工具:一個方法

教育實踐中的教育體系

教育體系,也被稱為全國教育系統要進行,是指系統根據其國家總稱教育政策實施的目的設置的教育機構,以及各種監管規范,以保證確定的機構的正常運轉。其主體是學校教育體系。

2,學校教育系統

學校系統(簡稱學校系統)是一個國家在各級學校系統,它指定了在各級,任務,入學要求,學校的性質,和他們的長期研究之間的關系。

3,限制

建立了學術水平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人口發展;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

古代教育的特點:

1,分級:不同的階級地位享受不同的教育權利和特權。

2,東正教:公認的政治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和道德。

3,專制的本質:教育過程進行控制和調節,灌輸和接受的過程。

4,千篇一律:記硬背,機械模仿。

5,象徵性:教育是教育,什麼是社會地位的象徵之間的差異。

現代教育的主要特點: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在增加公共教育。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世俗化教育。

應參與學校教育從宗教教義分析了宗教,政黨的規定,學校教育。

4,實施教育立法。

後的20世紀的教育功能:

1,加強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銜接

2,加強義務教育的普及化,義務教育的延伸年齡

3,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相互滲透

4,高等教育和日益多樣化

5類型的普及,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 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趨勢在當今世界

教育發展,教育,教育

所有公民接受所有公民的基本權利,以教育和必須連接

受教育的一定水平,通過各種方式滿足基本學習需要。

二,終身教育終身教育

由法國學者於1965年保羅Lengrand成人教育實行,這是人民填充

細分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總和在壽命長接受

各種教育和培訓。

什麼是終身教育的意義有

含義:1,形成教育和全面的認識有了新的認識。它是建立在教育系統的原則。

2,終身教育的過程,是促進教育和學習社會化的社會化過程。

3,確定終身教育多樣化的標准值,有人指出,發達自己的新路。

三,教育教育

民主化,民主化是世界主流教育的改革自1960年以來。它由教育

民主和民主教育的兩側。

教育的民主化是越來越多的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並有可能與自主性的特點,教育和教育系統<br的民主形式日益

全面合作/>始終開著公平,開放的,多元化的演變。

民主教育:普及教育,教育質量和教育

有效性民主教育系統的平等:篩查型,型轉向全面的集中,分散

教育結構:剛性,封閉轉向靈活,開放

師生關系:威權轉

互動式教學方法:由轉向啟發式

灌輸教育評價:選擇重點轉向重點培養 BR />教育管理:從集中式,封閉式轉向參與性,/>教育平等自治

<br被消除的經濟,文化,社會地位和種族的因素,性別,地區等引起的對教育的差異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機會在大家面前的平等。

平等的教育機會是均等的教育,包括在平等的過程中起點平等的基礎上,平等的目標;形式上包括平等效率,形式平等,實質平等。

如何形成一個傳統教育的挑戰

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基於計算機和互聯網教育內容的更新和變化過程的教育型

類型,將從固定時間固定,固定位置

固定內容促進教育學會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地方完全關

更改任何內容。

教育與經濟之間

關系:

經濟發展對於教育,經濟決策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制約教育,教育要經濟的重要反應(經濟教育功能)。相對獨立的教育BR

教育獨立於政治,經濟和文化性質的其他社會現象,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

1,有質量的自己的教育要求 - 培養人

2,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3,教育和社會發展與

失衡

BR />政治教育的功能,政治教育是需要培養人才

2,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

3,可以製造輿論和政治思想

1。傳輸,文化保護功能

2。文化選擇功能

3。創造文化的功能

文化在教育的制約

1。文化制約教育內容

2。教育觀念的文化價值?(值)限制人們

個人發展特徵序列,階段的主要因素,不平衡,

個體差異

影響人的發展,反映了各個功能的倡議,遺傳,環境,教育

教育,以促進個體的社會化促進個體行為

職業教育與個體意識的訓練社會和教育的作用,促進意識思想

教育人的意識和身體的形成

教育能力促進個體差異的充分發展而發展,形成了人類的獨特性

人類創造力的教育發展,並促進實現個人價值

特點職業培訓職業發展的專業態度內涵2 3 4專業技能的專業分工多樣化的專業角色的「佈道者」角色2「,質疑」角色的示範作用3 4 5的父母和朋友的管理角色角色6

研究員的角色教師的專業知識

5專業品質專業發展

1,

教師專業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教師作為一個專業的工作人員需要不斷探索學習的過程,並擴大從專業的內容,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逐步實現專業的成熟程度。

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包括以下內容:

專業知識(1)發展:一個慷慨的文化,教育部門的專業知識和教育學科的積累和更新。

專業能力(2)發展:教學技能和掌握的技能和教學,形成和提高的能力。

(3)發展專業情意:專業理想的建立,發展專業情操,專業性向適應性,專業自我構建

2,教師專業發展方法和策略

(1)新老師感應

(2)在職教師培訓

本質屬性,學生是一個潛在的2人發展,學生誰是3的發展需要,學生對象

教育教師和學生如何建立

1一種新的關系,以德才兼備(高中老師,德高為范數)

2,學生的良師益友

3,學生同樣

4,教學

什麼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總體目標為受過教育的人期待,人們希望通過教育,什麼樣的變化發生在教育方面,還是什麼結果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教育的目的是縮小該國的總需求什麼樣的人才培養,是有一定的教育價值觀的體現。它限制了各種教育活動,所有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的教育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基本精神是根本要求

要求其整體內容和結構

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的方向是由它的本質

德育五個領域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對教育的個人思想素質一定的社會和政治指導原則的轉換。

科學文化知識,技能,學生的教育

體質授予學生知識,技能,發展優質學生的身體和運動能力,並提高他們的體育智力開發智力的學生補助金制度。

審美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培訓和教育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勞動技術教育教給學生現代生產勞動和基本生產技能,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教育的基本知識。包括勞動技術教育在兩個方面。

素質教育是培養和提高教育學生素質。

它分為三個層次:物理教育,心理教育,社會素質教育。

在社區生活的質量將是整體結構的一流的質量,主要/>由政治,思想,<BR道德,業務,審美,勞動技能等素質構成。

目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它指向一個男人與一個人才

兩個層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上,強調謀求共同

;後者是前者的發展,強調治療差異。

任務:體能發展;心理素質;形成社會特質。定義

課程內容是發展的概念,它是實現教育目標和要求,在各級學校的教學科目,其目的,內容,范圍,組件和的總和過程,包括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的全部內容,並建立學校環境。

課程的優勢和課程的弱點是根據教育目標和教育選擇,從內容,組成學科所有學科發展的學科標准邏輯系統的發展水平,准備課本要求的教學次序,周期和時間教學,課程教學部。它是學校課程的基本形式。

優點:邏輯性,系統性,簡約性功能有利於掌握系統的知識和知識的有效傳遞。

缺點:學科之間界限清楚,分離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忽視學生生活的做法,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的需要和利益。

活動計劃,也被稱為兒童中心課程的課程或經驗,即兒童在中心的發展利益,是圍繞著孩子的課程,以從事某種活動的積極性組織。

優點:與現實生活相關的知識,有利於培養操作能力;關注孩子的動機和幫助訓練身體和個性發展學生的興趣。

缺點:兒童獲得知識不系統,不完整,不利於文化遺產的有效轉移。

潛在課程是廣泛的學校課程,課程設置和相對優勢的一部分。它可能意外和為主要特徵。這不僅僅體現在課程規劃,教學不是由官員,通常反映在場景中的學校和班級,包括材料的情況(校舍,設備),文化景點(教室布置,校園文化,禮儀活動),進行人際交往方案(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習,校風,班風),學生從潛移默化的影響,促進或干擾教育目標。

新課程:

不斷變化的過程過於注重傳授學科知識,強調培養學生對學習掌握「雙基」學習如何學習正確的價值觀持積極態度。

變更為導向的學科,科目過多,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與平衡,全面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過於強調維持現狀的書本知識,加強與學生的生活和科技發展的聯系,注重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對學生知識和需要終身學習的能力。

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文化採集,處理,信息分析能力;能力建設的交流與合作。

上的篩選和選擇改變過分重視,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的教學,改善功能評價的能力。

改變國家集中管理的現狀,國家,地方,學校的管理水平,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的實施。

三個中心課程理論主張學校課程應分類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核心課程掌握的科目,基本規則和相應的技能目標的基本知識。

主義課程理論主張課程應有益於人的尊嚴,要實現和在教育過程中開發人的潛力,強調標准無法判斷成年子女,應根據心理發展和心理發展的特點決定的孩子需要的課程。

社會再造主義強調社會方案在教育中的作用的約束,提倡按照社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社會機構的作用的需要確定教育目的和課程活動。

什麼是教學教學過程的過程就是教師的活動進程,以教學和學生學習,教師有目的,

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促進頭發

過程中對學生的身心發展。

什麼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和使用方法的教學方法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包括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獲得的聯合活動方式的身心發展。優點缺點

1班級授課制,有利於高效率,人才大面積種植,促進教育普及; 2,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促進有計劃逐步開展教學; 3,有利於教學管理和教學檢查; 4,學生的互利交流。

缺點1,不利於發揮學生主體。 2,更少的機會去探索的做法是不利於許多學生的發展。 3,在相對固定的形式,缺乏靈活性。 4,強調團結,不利於因材施教。

什麼是個性化:

一的個性化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指教師的實際情況,從學生開展個體差異出發有針對性的差異化教學,讓每個學生能避免弱點,以獲得最佳的發展。這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個性的有效途徑。

學校德育

一個基本方式,直接模仿道德自律的教學課

所謂直接品德課教學的德育教學是通過專門系統地教品德課對學生的道德知識和理論。

二,間接

所謂間接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中的學科主要是指各級教學和學校生活的學生集體的道德滲透。

道德認知發展模式注釋

/>道德認知發展模式<br提供了理性思維的道德重要性的模型,展示了一個基本的理論模型發展的研究和應用。

道德發展模式的認知缺陷:

一是過於強調倫理道德的行動研究的認知,情感忽視的作用;

二是強調道德判斷的形式而忽視了內容(和困境的難度,它的設計限制);

三階段理論也存在較大的缺陷(如發展可逆階段的存在,和文化背景的適應性)。

同情的理解模式模式由英國專家邁克爾·費爾學校德育舉措。該模型假設與人相處友好得到的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責任。這是一系列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問題,啟發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理解。

貢獻:

1,體貼的重點培養模式在許多道德意識,以另一種方式道德行為道德模範,從道德的道德情感人手文化建設的典範。

2,提供了一套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的開放性情境教學,並為教師理解和使用該套件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師指南。它可以幫助教師了解更全面具體的人際交往的學生 - 各種困難和解決社會問題可能反映了各種遭遇。

3,「學會關心」是新一輪教育改革,為我國學校德育改革體貼模型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不無啟示。

缺點:

1,不同的,甚至矛盾的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例如,對於青少年的需求和特點與色彩的人文主義的描述,也有行為傾向和觀點上的觀察學習。

2,對學生在一個特定的人際 - 清晰界定道德范疇的社會反應的社會場景,並涉嫌在普遍性的存在或不存在。

3,實踐表明,青春期是「社會實驗」的假設是不嚴謹的理論。青春期前已經開始了嗎?

什麼是教育評價

教育評估是基於一定的價值觀或教育的教育目標,運用科學的手段,通過可操作的信息,數據的系統收集和分析,整理,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價值判斷的結果,從而提供可靠的信息,以不斷完善自我和教育決策過程。

教育評價類型

1,基於時間和分類

診斷評估是指教育活動之前,因為它更計劃有效實施和可預測性的行為,衡量評估,或目前的情況,並識別對象的問題的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指教育活動的評價活動本身的效果時,調節過程的活動,以確保實現教育目標,進行價值判斷。

總結性評估,也稱為總結性評價。它是指教育活動告一段落的時候,最終的結果做出價值判斷。

2,根據參考標准分類

評價相對評價(常模參照評估)

是選擇對象的集合中的一個或多個對象被評估為標准,那麼評估對象的其餘部分與標准,或某種方式來評估所有排隊順序評價對象進行比較。

絕對評價(目標參考評價)

正在外面在預先確定的客觀標准對象的集合評估將進行評估,以比較客觀的標准來確定其覆蓋標準的程度評估。內

個體差異的評價是指發展水平或前一狀態作為標准評價對象的評價。

3,依據的主要類別的評價

別人評價(外部評價)

是指教育活動實施者為主體的評價以外的人。

自我評價(內部評價)

是指教育作為評價的主要肇事者。

4,根據分類

指利用開放的形式來獲取評價信息的定性評價,採用定性描述的方法總結評價。

是指一組操作的內容的評價的定量評價,收集和評估,量化信息,運用數學方法總結評審。

教育評價功能

1,導向功能:是被評價對象的評價起著主導作用。通過評價目標,指標體系的引導,學校,教師和學生可以被指定為學校和努力的方向 - 接力棒

2,診斷功能:經過分析是指對信息的評價,或教育活動可以發現什麼缺乏評估的對象或偏離目標。

3,識別功能:通過評估對象的優點可以被識別或合格與否進行評估,與選擇,分級性能。

4,完善的功能:通過評估的問題,並及時反饋,以促進評價對象的持續改進和優化找到。

5,激勵功能:是教育評估的正確應用,評估對象可刺激內在動機,調動他們的潛力,以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等。

學生評價是依據一定的評價標准評估學生的評價,由單一或某些地區個別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特徵或整體系統的分析和價值判斷的過程進行全面評估的手段。

教師評價教師評價是基於教師,利用評價理論和個別教師的價值判斷的工作方法的適當手段,學校的辦學目標和任務。

教師評價的

意義第一,有利於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專業發展和成長。

二,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四,促進科學管理學校。

但是,老師的評價是一個雙刃劍,所以老師的評價是客觀,公正和可靠的質量鑒定的教師各方面的水平和評估;其次,我們必須能夠診斷並發現教師工作更具體的優點和缺點,提供具體的反饋,教師自身的發展和完善教育教學工作。教師評價的<br的主要方法

/> 1,教學評價教師的教學,包括道德培訓,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效果(學生評估)

學生評價。

2,

老師學校的老師,學校的老師或專家評審的同行評估。專業知識和能力水平,包括教師,教師的教育教學指導方針的合理性,適用性,教育科研,教學方法和教學目的。

3,領導力評估

老師的學校,對教師的評價院系領導組(室)。根據一些標准,對自己的評價

4,

老師的自我評價。

5,
評估學生成績根據學生的成績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

❷ 分析17至18世紀歐美主要國家教育發展的不同特點,共同特徵和發展趨勢

17~18
世紀歐美主要國家教育發展概況

英國


1640-1688
年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國家,
這一時期英國教育具有比較
明顯的慈善性(初等教育)和貴族性(中等和高等教育)
,體現了典型的雙軌制度。此外,
英國的教育主要沿襲舊制,如採用放任政策,教會滲透學校,通過慈善教育等。

初等學校基本仍由國教教會掌管,
另外還有一些慈善學校和私人學校,
它們與中等教育是
不相銜接的。
貴族子弟幾乎不會與初等學校發生關系,
他們多接受家庭教育,
公共的初等教
育多由宗教團體或個人捐贈而成,只為貧民兒童設立,具有明顯的慈善性。
總的來說,
初等
教育為了適應社會需求進行多方面的實踐,總體處於上升階段;

作為中等教育主體的公學和文法學校,
主要面向初等教育階段接受接受家庭教育的豪門富
戶子弟,作為升學的預備教育,他與初等學校五銜接,教育內容主要是「七藝」
,雖然受到
科學教育思潮的沖擊,
但古典教育仍占據著重要地位。
總的來說,
由於傳統的堅守和保守主
義的強勢,英國近代中等教育發展比較緩慢。

高等教育在
17

18
世紀中,
並未受到太多影響,
依舊堅持對古典文化的崇尚,
貴族性依
舊明顯。
不過,
隨著資產階級政治地位的上升,
中小資產的子弟也逐漸有機會跨入高等學府
大門。
總的來說,作為中等教育主體的公學和文法學校和牛津、劍橋大學等高等學府,
都一
直帶有古典主義和經院主義的性質。

法國


法國一直是歐洲大陸上強大的封建專制國家,
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很多的壓制,
十七十八世
紀的法國教育,主要還是天主教會的天下,到十八世紀中後期才發生了重大改觀。

法國的專制政府較關心初等教育,

但是由於其不直接辦學和新教力量弱小,所以初等學
校還是掌握在天主教派手上。
當時的初等教育還是以宗教教育為主,
輔以讀、
寫、
算的教學,
採用班級授課制,以發育講課,面向下層社會的子女,免收學費,富人聘用家庭房教師。

耶穌會和耶穌基督聖樂會在中等教育上占統治地位,重視古典語文和發育,主張實物教學,
反對濫施體罰和死記硬背,注重理論的研究和教育文獻的整理,中山國際力學、地理、
現代
外語和拉丁文。

法國到十八世紀為之共有
22
所大學,
超過歐洲各國,
但是有其很強的保守性,
學費昂貴、
學習年限過長。

由於法國的重商政策,一些專門技術學校得以建立。

法國大革命進行了教育改革,
主張建立國家教育制度,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與權力,



應當給予保護,實行普及教育。在教育內容和教師問題上實現世俗化、科學化。由於政
局動盪,這些政策難以實施。但後來,資產階級政權穩定後沒實行了初等學校教師的考核,
建立了一批中心學校,創立了包括巴黎理工學校在內的一大批高等科技專門學校和科學機
構,培養了眾多高級科技人才,奠定了拿破崙帝國的基礎。

十七世紀德國四分五裂和封建割據及三十年戰爭,經濟、教育等淵源落後英、法等國家。

德國:

受路德思想影響,
德國先後頒布了有關國家辦學和普及義務教育的法令,
但是在十七、

八世紀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很好的實施。

德國的泛愛教育影響甚廣,學校採用適應自然的原則,教學注重職官,
學習內容廣泛,
許多
科目達到了初等水平以上。

十七、十八世紀德國興起了實科教學,
文科中學有所發展,
由於工商業的發展,
實科教育
星期,所開設課程廣泛,
包括師范學校、工藝學習班、
師訓班、軍事、公宜、
建築、機械等,
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

德國國家影響的加強,
實科教育風氣增長,
出現了現代大學的雛形。
新大學積極吸收最新
的哲學和科學研究成果,
排除宗教教條,
大膽選取崇尚理性、
善於思考和具有冒險精神的學
著任教,奠定了大學的高水平科和教學的基礎,提倡「教自由」和「學自由」


美國:

十七世紀起,
歐洲移民大量進入北美,
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管轄區,
有組織
的教育就發展起來了。

十七世紀,馬薩諸塞州制定了強迫教育法,家長和師傅們對自己的孩子和學徒進行教育,
要求各鄉鎮居民共同出資興辦初等和中等學校,
並出現了鄉鎮學校。
而南部的殖民者們對舉
辦公共教育並不熱心,指導十七世紀末,才建立了「威廉

瑪麗學院」
。總之,十七世紀北美
殖民地的教育事業十一歐洲教育模式為主,
宗教是教育的而主要出發點和歸宿。
但教育又是
與殖民地的生活狀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數量少、水平低是學校的顯著特點。

十七世紀中期以後,工商業迅速發展,
資產階級星期,
私人教學也隨之興盛起來,富蘭克
林在費城創辦了一所文實中學。
中等教育想實際生活靠攏,
開設古典文科課程和實際應用學
科。十八世紀北美殖民地大學迅速增加,增設了測量、航海、商業和物理等課程。

十八世紀的南方教育依然遵循紳士教育模式,出現了「巡迴教學」這一教育方法,並由
此萌發了「學區制」
。由此強化了教育的地方主義,引起了各地教育水平差距加大,妨礙了
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2.
各國教育發展的不同特點

英國教育發展的特點
:
17

18
世紀的英國教育發展的速度十分緩慢,主要阻力來自教育自
由的積習;初等學校的教學條件很差,教學內容極為簡單,重宗教、閱讀而輕計算;教師不
是專門職業,
地位很低。
學校的教育對象主要是貧民兒童,
富人則聘用家庭教師對子女進行
啟蒙教育和中學預備教育。

法國教育發展的特點
:
17

18
世紀的法國教育主要還是教會的天下;強大的法國專制政府
對初等教育較為關心,

17
世紀則頒布了八個有關法令;
當時的初等學校以宗教教育為主,
輔以讀、寫、算的教學;採用班級授課制,以法語講課;面向下層社會的子女,免收學費。

德國教育發展的特點
:
這一時期的德國教育一般是以普魯士教育為主的;
17

18
世紀德國
中等學校的主要類型是文科中學;
由於工商業的發展,
城市生活日漸豐富,
實科教育隨之興
起;從
16
世紀中期起就先後頒布了有關國家辦學和普及義務教育的法令;
18
世紀後期出現
了新式的「泛愛學校」


美國教育發展的特點
:
17
世紀北美殖民地的教育事業以移植歐洲教育模式為主,宗教是教
育的主要出發點和歸宿。
但教育又是與殖民地的生活狀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數量少、
水平
低,是學校的明顯特點。
18
世紀前期出現了學區制度,學區制度適應當時的實際,後來各
州相繼確立了學區制度。但學區制也強化了教育的地方主義,引起各地教育水平差距加大。

3
.各國教育發展的共同特徵。

通過
17~18
世紀英、
法、
德、
美等主要歐美國家的教育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可以看出,
各國教

①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都體現出國家對教育的關心,體現出教育的世俗化趨勢;

③各國教育中的民主意識與實用觀念都有所加強。

4.
發展趨勢。

①制度化。
各國通過相繼頒布的各種法律、
法令規范各級各類教育的開展和實施,
從而形成
較為固定的制度。
教育制度化後,
教育更加統一規范,
有利於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育進一步
發展。

②民主化。
隨著生產活動對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強,
受教育人數也不斷的增加,
教育不再是少
數人的特權,而是不斷的普及,體現出教育的民主化。

③實用性。
教育與實際生產和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知識的教授大都是為了適應實際的需
要,而不再是為了知識而知識。因此,教育的實用性不斷增強。

❸ 近現代英國教育的發展給我們的啟示論述題

17—18 世紀英國的學校教育

初等教育
一種是國教教會控制的學校;另一種是非國教教會的個人或團體創辦的慈善學校。最有代表性的是星期日學校,亦稱「主日學校」),1780年由傳教士雷克斯在英格蘭創辦,這是一種在星期日為在工廠做工的青少年進行宗教教育和識字教育的免費學校。它在星期日把貧民階層的兒童聚攏起來,既可防範、減少社會秩序的混亂,又可用宗教宣傳來麻醉兒童的精神,因而得到統治者的支持。

中等教育
文法學校和公學。文法中學是沿用傳統名稱,目的是培養一般官吏。公學,相對於私人延聘家庭教師的教學而言,由公眾團體籌資興辦,教學設施設備條件好,收費高,目的是培養一般的公職人員。二者都比較注重古典文科教學和宗教課程且與初等教育不銜接,體現出明顯的雙軌制。

高等教育
中世紀建立起來的古典大學,最著名的是牛津(1168)和劍橋大學(1209),它們以上層社會青年為主要 教育對象,以古典文科與神學為主要教育內容。

19 世紀—20 世紀初的學校教育

初等教育
導生制學校(蘭卡斯特——貝爾制),1798 年由英國傳教士蘭卡斯特和貝爾創造的一種新的教學組織 形式,又稱為蘭卡斯特——貝爾制或相互教學制度,即由教師選擇一些年級較高或年齡較大、成績優秀的學生充任「導生」,作為助手,先讓他們接受教學內容,再讓他們轉教其他學生的一種教學制度。這種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師資短缺的困難,又有助於初等教育的發展,故在英國廣泛流行,對歐、美等 其他國家也有影響。但採用這種方法不可避免的造成教育質量下降,最終被人們所拋棄。
1870 年《初等教育法》
又稱福斯特法案。主要內容有 ▼
➀國家對教育有補助權和監督權;
➁全國劃分學區,設立學校委員會管理本區的教育;
➂對 5—12 歲兒童實施強迫的初等教育;
➃在缺少學校的地區設立公立學校;
➄學校中世俗科目與宗教科目分離等。
意義《福斯特法案》是英國第一個關於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它宣告了強迫的初等義務教 育的實施,標志著國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由此奠定了整個英國教育制度的基礎。

中等教育
自 19 世紀以來,英國的中等教育發展迅速。原有的中等教育在產業革命的沖擊下,已不能滿足現代資本 主義發展的需要了,社會要求改革中等教育、增加實用科學、改革宗教教學、削減古典課程比重的呼聲越 來越高。19世紀後葉起,原有古典主義傳統佔主要地位的英國中等教育受到了較大沖擊,並開始向實科教 育與現代化方向邁進。
1861—1864年。克拉雷頓委員會對九大公學進行調查,並針對其存在的弊端提出改革建議。在該報告的影響下,公學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是課程內容有所擴充,雖以古典學科為主,但英語、現代語、 數學和科學等學科日益受到重視;其次是公學董事機構的改革,成立了校長會議。
1864—1868年。湯頓學校委員會對900餘所文法學校進行調查,並提出了報告,建議按社會階層設立三類學校,具有明顯的階級性,盡管沒有被採納,對後來的中等教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高等教育
19 世紀以後,產業革命帶來了文化科學知識的勃興,要求大學研究、教授實用的新課程,進一步促進了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新大學運動1828年,倫敦大學學院成立,揭開了新大學運動的序幕。這所學院不進行宗教教學, 重視自然科學,1829年,國教派成立英王學院,除在宗教教學問題上的分歧外,這兩所大學開設的課程大 多相同。1836年,兩院合並為倫敦大學。19 世紀下半葉,在倫敦大學的帶動下,許多城市學校紛紛成立, 如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
這些新大學的共同特點是:私立,不問教派,男女均可入學,採用寄宿 和走讀兩種制度,重視數學、科學和商業。城市學院的興起改變了英國高等教育傳統,從此,科學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除貴族和上層階級、中產階級也有機會進入高校大門。
大學推廣運動

19世紀40年代,全日制大學以校內或校外講座的形式將教育推廣到非全日制學生。它加強了大學與社會 之間的聯系,促使社會中下層階級和女子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推動了課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機構的 發展。

20 世紀英國的學校教育

《巴爾福教育法》與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變化
1902 年英國頒布《巴爾福教育法》。該法案的主要內容為 ▼
❶設地方教育當局管理學校教育,規定地方教育當局的主要職責是保證滿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設立公立中等學校的權利,並為中等學校和師范學校提供資金。
❷地方教育當局還負責對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的資助,並對其進行一定的控制。
《巴爾福法案》是 20 世紀英國制定和頒布的第一個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頒布結束了英國教育的長期混 亂狀態,促進了英國中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英國教育領導體制的基本形式,即形成英國的以地方教育局 為主體,中央議會、教育委員會(1944 年改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相結合的教育行政領導體制,對後來英國教育領導體制和中等教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費舍教育法》
1918 年,英國國會通過了文教大臣費舍爾提出的初等教育法案,稱《費舍教育法》,內容如下 ▼
➀加強地方當局發展教育的權利和國家教育委員會制約地方當局的許可權;
➁地方當局為 2—5 歲的兒童開設幼兒學校;規定 5—14 歲為義務教育階段;小學一律免費;
➂地方教育當局應建立和維持繼續教育學校,向 14—16 歲的年輕人免費提供適當的學習課程、教學和 體育訓練。 該法案調整了中央和地方教育當局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實行全國統一計劃的可能性,在建立完整 的國家教育制度方面邁進了一步。該法案促進了初等教育的普及和發展,但並沒有解決面向所有兒童的中 等教育問題,反而規定了繼續教育的條款而掩蓋了對中等教育的關注,而繼續教育也由於當時的經費不足 而被擱置起來,雙軌制的問題實質上並未得到解決。

閱讀全文

與現代的英國法國教育有哪些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