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星期五能吃肉嗎
天主教會規定在齋戒日不得吃肉,可以吃魚,法國是每月13日如果是星期五,那就不吃肉。
法國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法國人的生活習慣
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各有其傳統的風俗、習慣,諸如,中國重孝道,日本講茶道,巴西愛足球,英國嗜讀報等等。我們知道了這些,對國際友好交往和對外經濟合作,是大有裨益的。那麼,女士最愛打扮、男士飲酒如水的法蘭西,究竟有哪些獨特風情和禮俗呢?我在首都巴黎的短暫停留中,通過悉心地觀察和留意的聆聽,了解並信手采寫了他們在飲食、婚俗、教規、生肖、狗業和禁忌等方面的一些主張和做法。
法國飲食源遠流長,品種多且講究,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從歷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開始,法國形成了一個重要而又不斷發展的宴會外交。這些精心安排的珍饈佳餚被世人稱為法式宴會,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如果你點這兩道菜,陪你的法國朋友定會十分高興。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40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世界飲酒冠軍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她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飲紅葡萄酒,吃魚飲白葡萄酒等。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達400多種,其肖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乳酪王國」之稱。西式進餐的禮節甚多,比如,赴宴者應從自己座位的左側就位,坐姿要端正;要後於主人把餐巾放於腿上,相敬乾杯時,即使你不會喝酒,也應將酒杯在唇邊觸一下,以示敬意,西餐的主要餐具有刀、叉,使用時,要右手握刀,左手持叉,先用刀將食物切成小塊,再用叉把食物送入口中,每吃完一道菜,就將刀、叉並攏排於盤內,如未吃完,應把刀、叉擺成「八」字或交叉放,但不要刀口向外……
法國女子在社會生活中地位較高。同她們握手時,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們可戴著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無論在何處,男士都要讓女士先行。在現代法國都市中,婚戀生活頗為自由。許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舉行婚禮,甚至把這種日漸「時髦」的社會現象看作一種「革新」,所以「試驗夫妻」之風盛行。他們認為試婚的好處是:充分相互考驗,避免日後離婚。而今,法國獨身者不少,又以35歲以下和50歲以上者居多。法國奇特的傳統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結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舉行告別晚會,男方叫「埋葬單身漢生活晚會」,女方稱「辭別宴會」;新郎是以一個象徵性的「棺材」舉行一次「葬禮」來表示向「單身漢」告別;新娘在「辭別宴會」上,接受婦友們獻給的花束、花藍,大家同唱辭行歌,共跳送別舞,以示姐妹間眷戀深情――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舉行婚禮了。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後,都要經過「洗禮」,並取一個教名。教徒大都嚴守教戒。齋日不搞娛樂活動,尤其遇到某月13日是星期五這天,更嚴守戒規。
我國12種生肖,除「龍」是虛構者外,均為常見的飛禽走獸,且每種代表一年,而同歐洲各國大體相同的法國人的生肖,則是天文學上黃帶的12個星座,如:白羊、金牛、雙子、室女等,這12種生肖分別代表一年12個月,而不是一年一生肖。
法國的狗業很發達,那些闊綽女子,幾乎人人愛狗如嬰。全國每年出生狗達百餘萬只,年經銷額約10億法郎。為與方興未艾的養狗之風相適應,法國的狗飲食業、狗飾品業、狗葬業等,隨之興起,有專業狗醫4,000名,全國還建有狗肉加工廠3,000餘家,營業總額高達25.5億法郎。
這個愛美、講食、嗜酒、重禮的國度,還有一些禁忌。法國人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凶險;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花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法國的生活習俗還有很多,到了法國,一定會有所感受。
『貳』 法國聖誕節吃什麼
問題一:法國人聖誕節時吃什麼? 法國人對聖誕大餐的菜式並不過於講究,但聖誕晚宴里大多要開一支上等的香檳,其聖誕餐桌上一定少不了鵝肝。鵝肝的吃法通常是香煎,如配上波特酒、水果或水果醬料來調味就更加有味。請看
飯前酒 l'apéritif
前菜 l'entrée
生蚝 les hu?tres
鵝肝醬 le foie gras d'oie
鴨肝醬 le foie gras de canard
熏鮭魚 le saumon fumé
魚子醬 le caviar
主菜 le plat principal
火雞 le dinde
野味
牛排 le bifteck
羊排 le c?te d'agneau
香檳酒 le champagne
紅酒 le vin rouge
白酒 le vin blanc
甜點 le dessert
乳酪 le fromage
咖啡 le café草茶 le tisane
花茶
果汁 le jus de fruits
飯後酒 le digestif
白蘭地 le cognac
問題二:西方國家過聖誕節吃什麼? 西方聖誕節降至,最令人期待的就是能在聖誕夜美美地吃上一頓聖誕大餐,聖誕節的全球化讓世界各地的美食都充滿了聖誕氣息,那麼各國聖誕節都吃什麼呢?下面呈各國標志美食,任你選擇。 世界各地的聖誕晚餐可能會大相逕庭,從該處現存的傳統形式可以看出當地流傳的節日文化。火雞可說幾乎是此類餐點的全體共通特徵。 由於聖誕節落於南半球的高溫夏季,肉類比如火腿、火雞和雞肉通常都是冷盤。諸如牛排或雞胸肉、雞腿和雞翅,以及常見的對蝦類(小蝦),都被切塊作為燒烤菜色。當季水果包括了芒果與櫻桃。 美國 相傳,傳統聖誕大餐火雞就源於美洲,而在感恩節和聖誕節這兩個大日子,火雞更是不可缺少的傳統食品。在美國,聖誕晚餐中還有一樣特別的食品――烤熟的玉米粥,上面有一層奶油,並放一些果料,香甜可口,別有滋味。有的還習慣在聖誕晚宴的餐桌上擺一隻烤乳豬,英美等國人們還往往喜歡在豬的嘴裡放一隻蘋果,據說這個習慣源於一些大家庭,因為只有大家庭才有可能吃得了一頭豬,後來一些講究排場的人在聖誕請客時便紛紛效仿。 英國 一般英國家庭都喜愛自行烹調火雞,將大量的蔬果如甘筍、西芹、洋蔥、栗子等,塞進十來磅的火雞肚子里,再在表層抹上多種香料,然後才放入h爐烤。傳統的聖誕布丁非常甜,吃一小角已心滿意足了!聖誕布丁亦是傳統食品。 烹調時,全家人都會參與,象徵團聚、和諧,並會在攪拌面團時許願,據說需以順時針方向攪,轉錯方向便不吉利。最後藏入一枚硬幣,誰吃到便獲得一年好運! 法國 樹干似的蛋糕Buchedenoel,便是著名的法國聖誕美食。還未發明電力以前,法國人以一棵好柴作為聖誕禮物。 法國人天性浪漫,連美食的起緣也浪漫過人:從前有一個買不起聖誕禮物的年青人,在森林撿了一段木頭送給情人,不但贏得芳心,而且從此平步青雲。因此,樹干蛋糕也成為祝願來年好運的象徵! 丹麥 在丹麥,傳統的聖誕節餐點在平安夜置辦,內容為烤豬、烤鵝或烤鴨三者擇一。其伴以馬鈴薯、紫色包心菜與大量的濃湯肉汁。其後的甜點為米糕布丁,通常會把一顆杏仁藏在裡面,幸運發現的人可獲頒杏仁禮盒之類的禮物。傳統的聖誕節飲品是格羅格甜酒和特別為當季釀造的傳統聖誕啤酒,這些酒類的酒精濃度通常都偏低. 當聖誕晚餐開始時,人們必須先吃一份杏仁布丁,然後才能開始吃別的東西。如果誰能吃到那枚唯一完整的杏仁,誰將是來年運氣最好的一個人,通常大人們會將這枚杏仁放在最小的孩子的碗里讓他們高興。 加拿大 在加拿大的聖誕晚餐,與它的殖民祖先英格蘭以及鄰居美國,有許多相近之處。傳統的聖誕節晚餐特色有填餡火雞(調味)、馬鈴薯泥、肉湯濃汁、蔓越橘醬、蔬菜及作為甜點的葡萄乾布丁。蛋酒,是一種牛奶為底混合蛋汁、砂糖等的飲料,通常會加以酒類調配,在節日時分也很受歡迎。其它的聖誕節餐點包括奶油餡塔和奶油酥餅,依傳統都會在節日前烤好,用於招待各種聖誕節與新年派對時造訪的朋友,以及聖誕節當天。 在加拿大的法語省份,其傳統習俗較趨近於法國。 其他種族群落可能也會繼續沿用舊世界的傳統習俗。舉例而言,一個烏克蘭籍貫的加拿大家庭吃的傳統聖誕晚餐是十二道素食菜餚,或簡單地將煎餃加進西化的餐點。 德國 德國人也相當重視聖誕,人們會在聖誕當晚趕回家裡用膳,情況好比中國人吃團年飯。德國最著名的聖誕食品是姜餅Lebkuchen。這是是一種介乎於蛋糕與餅干之間的小點。傳統的姜餅,以蜂蜜、胡椒粒為材料,又甜又辣,口感 *** 。現在的姜餅都經過改良,外面灑上一層糖霜,不但口感豐富,外型也相當討好。 義大利 許多人有著聖誕節吃素食的傳統習慣。不吃肉,鱈魚倒能在餐桌上大行其道。吃蝦,烏賊貝殼類肉做成的魚肉色拉,還......>>
問題三:西方人聖誕節吃什麼 伐國人聖誕節吃什麼?聖誕節這個在歐美普遍流行,並在全世界也頗具影響力的節日,不僅是虔誠的教徒們的一個盛大節日,而且同時也類似中國的春節,是每個家庭聚會的大喜日子。在節日期間,人們要在教堂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還要在家裡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當然要少不了在飲食上操辦一下。
為了這個節日,在西方許多家庭往往一進入12月份,就忙著開始采購各種節日用品和聖誕食物及禮品等。在12月24日這天晚上,全家人一般都要相聚在一起,舉行聖誕晚餐,開聖誕PARTY。餐宴餐桌上的食品種類繁多,豐富多彩,而其中最主要的一道菜就是必不可少的傳統佳餚――烤火雞。在西方人眼裡,沒有烤火雞的晚宴就算不上真正的聖誕晚餐。有時,聖誕晚餐還要為「主的使者」設一席之位。聖誕晚餐之後,人們還要上禮拜堂報告佳音,並為唱詩班預備好糖果點心等,與我國傳統的春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有些西方人,還習慣在晚宴的餐桌上擺一隻烤整乳豬。英美等國人們還往往喜歡在豬的嘴裡放一隻蘋果。據說這個習慣源於一些大家庭,因為只有大家庭才有可能吃得了一頭豬。後來一些講究排場的人在聖誕請客時便紛紛效仿。晚餐後的甜食一般有李子、布丁和碎肉餡餅等,英美等國人認為,吃過這種食物之後會大吉大利、福星高照。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各國過聖誕節的飲食習俗也不盡相同。澳大利亞是南半球的國家之一。12月底,正當西歐各國在寒風呼嘯中歡度聖誕節時,澳大利亞是熱不可耐的仲夏季節。因此,在澳大利亞過聖誕節,到處可以看見光著上身汗水涔涔的小夥子和穿短裙的姑娘,與商店櫥窗里精心布置的雪景、掛滿雪花的聖誕樹和穿紅棉襖的聖誕老人,構成澳大利亞特有的節日圖景。這種酷署和嚴冬景象的強烈對比,恐怕在西方國家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天,父母給子女最好的聖誕禮物,莫過於一副小水劃。聖誕節到海里弄潮是澳大利亞的一大特徵。節日晚上,帶著飲料到森林裡舉行「巴別居」野餐。人們用石頭壘起露天灶,架上枯枝生火,上面架一塊鐵板,把香腸、牛肉、鮮魚等放上去煎。吃飽喝足後,就跳起「迪斯科」和「袋鼠舞」,一直要鬧到深夜才結束。喝醉了的,便往草地上一躺,在如雷的鼾聲中迎接聖誕老人的蒞臨。也有家庭,在傍晚時分,一家老小或攜親伴友成群結隊的一起到餐館去吃聖誕晚餐。因為每家飯店酒店都不會放過這個掙錢的好機會,提前多少天都已經把店內裝點一新,准備了豐盛的食物,有臘雞、火雞、豬腿、美酒、點心等。
在美國,過聖誕節比較著重家庭布置,安置聖誕樹,在襪子中塞滿禮物,吃以火雞為主的聖誕晚餐中還有一樣特別的食品――烤熟的玉米粥,上面有一層奶油,並放一些果料,香甜可口,別有滋味。在丹麥,聖誕晚餐開始時,人們必須先吃一份杏仁布丁,然後才能開始吃別的東西。在法國中部的色日爾斯,每年聖誕節前後幾天必降大雪,白雪皚皚,令人感到清新和浪漫。在西方人眼裡,白色聖誕是一種吉祥。在法國,馬槽是最富有特色的聖誕標志,因為相傳耶穌是誕生在馬槽旁的。人們在大唱贊頌耶穌的聖誕歌之後,生性浪漫的法國人則喜歡在12月24日的晚上載歌載舞,伴著白蘭地和香檳酒的濃郁酒香,醉度聖誕。英國人、德國人都喜歡暢飲啤酒。英國人除開懷暢飲外,還喜歡去異地旅遊。而比較保守的家庭則在聖誕前夜舉家團聚
問題四:聖誕節一般吃什麼? 英國
英國的聖誕大餐極其豐富,包括燒豬、火雞、聖誕布丁、乾果餡餅等。據說吃聖誕火雞這個習俗,已有300多年歷史。一般英國家庭都喜愛自行烹調火雞,將大量的蔬果如甘筍、西芹、洋蔥、栗子等,塞進十來磅的火雞肚子里,再在表層抹上多種香料,然後才放入h爐烤。傳統的聖誕布丁非常甜,吃一小角已心滿意足了!聖誕布丁亦是傳統食品。
烹調時,全家人都會參與,象徵團聚、和諧,並會在攪拌面團時許願,據說需以順時針方向攪,轉錯方向便不吉利。最後藏入一枚硬幣,誰吃到便獲得一年好運!
法國
樹干似的蛋糕Buchedenoel,便是著名的法國聖誕美食。還未發明電力以前,法國人以一棵好柴作為聖誕禮物。法國人天性浪漫,連美食的起緣也浪漫過人:從前有一個買不起聖誕禮物的年青人,在森林撿了一段木頭送給情人,不但贏得芳心,而且從此平步青雲。因此,樹干蛋糕也成為祝願來年好運的象徵!
丹麥
當聖誕晚餐開始時,人們必須先吃一份杏仁布丁,然後才能開始吃別的東西。如果誰能吃到那枚唯一完整的杏仁,誰將是來年運氣最好的一個人,通常大人們會將這枚杏仁放在最小的孩子的碗里讓他們高興。
德國
德國人也相當重視聖誕,人們會在聖誕當晚趕回家裡用膳,情況好比中國人吃團年飯。德國最著名的聖誕食品是姜餅Lebkuchen。這是是一種介乎於蛋糕與餅干之間的小點。傳統的姜餅,以蜂蜜、胡椒粒為材料,又甜又辣,口感 *** 。現在的姜餅都經過改良,外面灑上一層糖霜,不但口感豐富,外型也相當討好。
義大利
許多人有著聖誕節吃素食的傳統習慣。不吃肉,鱈魚倒能在餐桌上大行其道。吃蝦,烏賊貝殼類肉做成的魚肉色拉,還有胡瓜魚,鰻魚堅果製成的醬。
歐陸
姜餅的故鄉雖然在德國,但歐陸人也習慣在聖誕期間吃薑餅。芬蘭人會一邊享用姜餅,一邊喝glogi酒,它是一種摻入杏仁與葡萄乾的酒,味道既辣且香。荷蘭人甚至會把聖誕禮物藏在布丁或羊腸里呢!至於波蘭人則分為兩派,一派喜在聖誕前夕吃大餐,另一派卻整日齋戒祈禱!
澳大利亞 燒烤+沙灘秀
12月25日,當居於北半球的人們在寒風呼嘯中歡度聖誕節時,位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卻正是熱不可耐的仲夏時節。澳大利亞熱情如火的「仲夏聖誕節」既有熱帶風情的慶祝方式,也融合了歐洲傳統聖誕節的經典元素,盡管戶外人們頂著 *** 辣的太陽,但商店櫥窗里卻精心布置了冬日雪景,掛滿雪花的聖誕樹和穿紅棉襖的聖誕老人讓人們彷彿又置身隆冬北國。這就構成了澳大利亞特有的節日圖景―――冰火兩重天!這種酷暑和嚴冬景象的強烈對比,恐怕在西方國家是獨一無二的。
隨處可見開摩托的聖誕老人.裹著紅棉襖的聖誕老人駕著雪橇送禮物是司空見慣的場景,但是當聖誕老人穿著「酷酷」的襯衫短褲,滑著沖浪板向你迎面奔來時,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更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亞的聖誕老人會出其不意地光顧各種場所,帶給你驚喜―――水上摩托車、馬車。在摩托車、小馬車上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甚至在救火車和警車里待上半天也不足為奇,活脫脫一個「老頑童」。
澳大利亞的夏日晚風和聖誕氣氛很容易讓北半球的人產生季節的錯覺,尤其是在聖誕夜戶外音樂會中感覺尤為強烈。音樂會上,悉尼管弦樂隊和合唱團會表演許多膾炙人口的聖誕歌曲,聖誕老人自然不會錯過這個「露一手」的好機會,他會在音樂會當中騎著水上摩托車出場,再帶著真人裝扮的無尾熊,徹底顛覆你對聖誕節的傳統印象。
澳大利亞的熱帶水果、海鮮、乳酪和葡萄酒,一定會讓這個聖誕節變得異常豐富。澳大利亞悉尼邦達海灘上的聖誕燒烤派對是絕對的愜意和享受。熱情的澳大利亞人會為你現場燒烤各種鮮活的海產,還演繹出各種時尚、多元的方式,......>>
問題五:聖誕節都吃什麼? 聖誕晚宴極為豐盛.種種美食,色香味形俱備,令人大快朵頤,所以聖誕晚宴又叫聖誕大餐。在餐桌上,黃色圈狀的鮮橙片預示著美好的祝願。玫瑰、核桃、桂皮和顏色鮮艷的水果,是聖誕節傳統的桌上飾品。 聖誕晚宴最主要的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傳統佳餚――烤火雞。在西方人眼裡,沒有烤火雞就算不上是聖誕晚宴。有些西方人還習慣在聖誕晚宴的餐桌上擺一整頭烤乳豬,英美等國的人們還喜歡在豬嘴裡放上一隻蘋果。這個習慣可能源於一些較大的家庭,因為只有大家庭才有可能吃得了一頭豬。後來一些講究排場的人在聖誕請客時也紛紛效仿。晚餐後的甜食,通常有李子、布丁和碎肉餡餅等――英美等國人認為,吃過這幾種食物後就會福星高照、大吉大利。在美國,聖誕大餐中還有一樣特別的食品――烤熟的玉米粥,上面有一層奶油,並放上一些果料,香甜可口,別有滋味。
在丹麥,當聖誕大餐開始時,人們必須先吃一份杏仁布丁,然後才能開始吃別的東西。
在法國,生性浪漫的法國人喜歡在12月24日的晚上載歌載舞,伴著白蘭地和香檳酒的濃郁酒香,一醉方休,醉度聖誕。
在英國,英國人除開懷痛飲啤酒之外,還喜歡去異地旅遊。比較保守的家則在聖誕前夜合家團聚。
在德國,一向比較嚴謹的德國人都要開懷暢飲啤酒戴白葡萄酒,吃甜食、酸食、酸豬蹄、啤酒燴牛肉、奶製品和各種生菜。
在義大利,雖然平時已吃好喝好,但過聖誕節時,那才真叫大吃大喝,山珍海味,美饌佳餚,玉盤奇饈,應有盡有,是饕餐之徒大顯身手的時候。
在澳大利亞,每家飯店酒店都為聖誕節准備了豐盛的食物,有火雞、臘雞、豬腿、美酒、點心等,人們在傍晚時分或一家老小或攜親伴友,成群結隊地到餐館去吃聖誕大餐。
英國
英國人在聖誕節是最注重吃的,食品中包括燒豬、火雞、聖誕布丁、聖誕碎肉餅等
問題六:法國的聖誕節.. 對於他們來說,聖誕節意味著全家團圓和數不清的聖誕禮物,當然,也少不了一頓最可口的聖誕大餐。就比如下面出場的法國旅遊局駐北京辦事處副經理李蓓蕾,39歲的她人生中只有3年沒有在自己家裡過聖誕,其他36年,不論自己身在何方,她都要趕回去。在法國,聖誕節前的四個星期被稱作是「聖誕前奏」,在這四個星期里,人們會為迎接聖誕節做足精神和物質上的准備。在這時,各種調料的香味和酒的香氣充滿了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的聖誕市集里聚滿了前來采購的人,即使是夜幕降臨、天氣嚴寒,人們的熱情也會驅走這些寒意。在這里,聖誕節似乎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宗教節日,而是生活中一次最徹底的享受。聖誕期間的法國,購物仍然是最熱門的,你可以給家人朋友買到許多聖誕禮物。在這其中,你最應該去買的是一種叫做「聖誕馬槽」的東西,它是一個紀念耶穌降生的模型,在每個法國家庭里都會有一個,有的甚至作為家族的傳家寶。另外,你應該去吃一頓最豐盛的聖誕大餐,大多數法國家庭都會花大氣力去准備。如果你去了普羅旺斯,那就有機會去品嘗一個很特別的聖誕菜單,有13道菜,都是極佳的美味。還有,要記得去品嘗一種叫做「松露」的巧克力,這種巧克力只在聖誕期間才可以買到。松露被法國人稱為「黑黃金」,每公斤價格高達五百歐元以上,是歐洲最貴的食材,由於它香氣逼人,所以很受法國大廚推崇。
問題七:法國聖誕大餐有什麼? 餐桌上會鋪上漂亮的桌布,中間擺放鮮花、蠟燭等作裝飾,餐具也會選上等細瓷,配上銀制刀叉和水晶杯。火雞,鵝肉,法式白腸都是聖誕餐桌上的食物,法國人的聖誕大餐並沒有太多特別的東西,通常只是把平常吃的東西做得更精緻一些。但是有幾樣傳統必備的食物:La b??che de No??l(聖誕節原木形大蛋糕):這是一個做成原木形狀的蛋糕,添加了巧克力和栗子。據說高盧異教徒用這樣的蛋糕來代表從平安夜一直燃到新年的特殊柴木;Le pain calendeau(這是法國南部的傳統食物):這是聖誕節時的特殊麵包,是為窮人准備的食物;聖誕大餐後,餐桌上的蠟燭不會熄滅,為聖母瑪麗亞路過照亮前路。
問題八:法國過聖誕節的時候有什麼習俗 眾所周知,聖誕節是西方人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就類似我們中國的過年一樣。
法國的節日很多,而其中聖誕節就顯得更為重要。
一般,法國聖誕節會放兩周假。
對於法國人來說,這是個全家團聚和休閑福好日子。
那一般,法國人時如何來度過聖誕節呢?
在法國留學的時候,過聖誕是件非常開心的事情。
法國的每個城市基本都有個傳統,就是在舉辦聖誕節市場。
一般,在聖誕前夕,市 *** 會選擇在市中心的空地上,搭建聖誕節市場。也就是開始建好多小帳篷一樣的建築物。聖誕禮物、聖誕飾品、好吃的零食以及游樂設施都會在這里出現,例如旋轉木馬。另外,還時常有樂隊演奏歡樂歌曲。可以說,這里就是個小型聖誕游樂場。
聖誕節市場旋轉木馬
在我所居住的城市裡,還搭建了個小型溜冰場。很多小朋友都會到那裡一試身手,非常有趣。
當然,聖誕前夜,也就是平安夜的時候。法國人都會舉家團聚,一起吃法國聖誕大餐,等待聖誕的來臨。
此外,在聖誕節前,教會也在會安排聖誕活動,唱詩班也會在教堂里演唱聖誕歌曲。在平安夜和聖誕節,會舉行子夜彌撒活動。
問題九:德國聖誕節美食 德國人聖誕節吃什麼食物 為了歡度聖誕節,西方許多家庭一進入12月份就開始忙著采購各種節日用品,如聖誕禮品及食物等。在12月24日這天晚上,一般全家人都要相聚在一起共進聖誕晚宴。有時,聖誕晚餐還要為「上帝的使者」設一個席位。聖誕晚宴極為豐盛.種種美食,色香味形俱備,令人大快朵頤,所以聖誕晚宴又叫聖誕大餐。在餐桌上,黃色圈狀的鮮橙片預示著美好的祝願。玫瑰、核桃、桂皮和顏色鮮艷的水果,是聖誕節傳統的桌上飾品。聖誕晚宴最主要的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傳統佳餚--烤火雞。在西方人眼裡,沒有烤火雞就算不上是聖誕晚宴。有些西方人還習慣在聖誕晚宴的餐桌上擺一整頭烤乳豬,英美等國的人們還喜歡在豬嘴裡放上一隻蘋果。這個習慣可能源於一些較大的家庭,因為只有大家庭才有可能吃得了一頭豬。後來一些講究排場的人在聖誕請客時也紛紛效仿。晚餐後的甜食,通常有李子、布丁和碎肉餡餅等--英美等國人認為,吃過這幾種食物後就會福星高照、大吉大利。聖誕晚宴之後,人們還要去教堂報告佳音,並為唱詩班的人們預備糖果點心等。各個國家的習俗都是不同的,你可以參考一下(感覺都很好啊!都以家人和飲食為主~~): 美國聖誕大餐中還有一樣特別的食品--烤熟的玉米粥,上面有一層奶油,並放上一些果料,香甜可口,別有滋味。丹麥 當聖誕大餐開始時,人們必須先吃一份杏仁布丁,然後才能開始吃別的東西。法國 生性浪漫的法國人喜歡在12月24日的晚上載歌載舞,伴著白蘭地和香檳酒的濃郁酒香,一醉方休,醉度聖誕。英國 英國人除開懷痛飲啤酒之外,還喜歡去異地旅遊。比較保守的家庭則在聖誕前夜合家團聚。德國 一向比較嚴謹的德國人都要開懷暢飲啤酒戴白葡萄酒,吃甜食、酸食、酸豬蹄、啤酒燴牛肉、奶製品和各種生菜。義大利 雖然平時已吃好喝好,但過聖誕節時,那才真叫大吃大喝,山珍海味,美饌佳餚,玉盤奇饈,應有盡有,是饕餐之徒大顯身手的時候。澳大利亞 每家飯店酒店都為聖誕節准備了豐盛的食物,有火雞、臘雞、豬腿、美酒、點心等,人們在傍晚時分或一家老小或攜親伴友,成群結隊地到餐館去吃聖誕大餐。平安夜: 12月24日是聖誕前夕,稱為聖誕夜,也稱為平安夜。屆時,千千萬萬的歐美人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中團聚。聖誕之夜必不可少的節目是歌中Party,或聚會。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或情人式的聚會,以表達友情、親情或愛情。大多數歐美家庭成員團聚在家中,共進豐盛的晚餐,然後圍坐在熊熊燃燒的火爐旁,彈琴唱歌,共敘天倫之樂。或者舉辦一個別開生面的化妝舞會,通宵達旦地慶祝。或者聚在酒館、俱樂部、歌劇院,盡情歡樂。聖誕夜是一個幸福、祥和、狂歡的平安夜、團圓夜。在美國,整個聖誕夜都沉浸在歡樂之中。廣播電視新聞可能有一個特別消息,電視屏幕上會出現一個關於氣象雷達追蹤美國南方天氣的快速移動的畫面主題。幾分鍾後,電視主持人報告說:天氣越來越冷,看起來像有動物拉著什麼東西緩慢而來,然後又宣布,說聖誕老人正行色匆匆地在路上,給孩子們運送禮物。這是所有的孩子都急切想聽到的消息。其實,聖誕之夜,父母們已經悄悄地給孩子們准備了禮物。也許有一間卧室的門一直關著,那裡是家中包裝禮物的場所。包裝禮物有時很費時間。有時贈送的禮物太大,根本無法包紮,例如送一輛小汽車,最好的辦法是放一張購買汽車的支票放在長統襪里。聖誕夜彌撒和演出聖誕夜的 *** 是基督教堂在聖誕夜舉行的活動。聖誕夜彌撒一般分為兩次,晚上9~10點的一次對教眾舉行,比較「專業」,另一次是子夜時分的大彌撒,對像既有教眾,也有來客,這是聖誕夜的 *** 。聖誕夜的彌撒儀式是一個傳統的慶祝儀式,不僅紀念聖嬰的生辰,也紀念33年後他的忌辰。子夜大彌撒在午夜結束,此時,正......>>
問題十:法國人喜歡吃什麼 喜歡糖炒栗子喝生水 法國人飲食特點
法國是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講究吃,而且捨得花錢。法國人不愛吃無鱗魚,也不愛吃辣味的菜餚。他們一般都喜歡吃略帶生口、鮮嫩的美味佳餚。法國人一般都樂於喝生水(自來水),不習慣喝開水。
法國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1、注重烹調火候,講究菜餚的鮮嫩,強調菜餚的質量。
2、口味:一般喜肥、濃、鮮、嫩,偏愛酸、甜、鹹味。
3、食品:主食為米飯或麵粉,愛吃點心;副食愛吃肥嫩豬肉、羊肉、牛肉,喜食魚、蝦、雞、雞蛋及各種腸子和新鮮蔬菜,偶爾也願品嘗些新奇的食物,如蝸牛、蚯蚓、馬蘭等;喜用丁香、胡椒、香菜、大蒜、番茄汁等作調料。
4、製法:對煎、炸、燒、烤、炒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5、菜譜:很欣賞紅燒鱖魚、宮保肉丁、脆皮炸雞、炒蝦球、銀芽雞絲、菠蘿火雞、拔絲蘋果等風味菜餚。
6、水酒:對酒嗜好,尤其愛飲葡萄酒、玫瑰酒、香檳酒等,一般不能喝或不會喝酒的人也常喝些啤酒;通常他們慣用的飲料還有礦泉水、蘇打水、橘子汁以及紅茶或咖啡等。
7、果品:法國人愛吃水果,尤其對菠蘿格外偏愛,蘋果、葡萄、獼猴桃等也是他們愛吃的品種:乾果喜歡葡萄乾、糖炒栗子等
『叄』 誰了解法國路易十六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一生
這可是個傳奇人物啊。。。第一次知道海洋之心就是因為她。被詛咒的藍寶石~~
還有那個著名的故事,巴黎的老百姓都沒有麵包吃了人家王後笑咪咪地問,怎麼不吃蛋糕呢?和問「老百姓會因為沒糧食吃餓死,為什麼不吃肉」的我們歷史上的某個皇帝如出一轍。。。
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 1755.11.2~1793.10.16),原奧地利帝國公主,生於維也納,是羅馬帝國皇帝弗朗索瓦一世與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第十五個孩子(最小的女兒,她還有一個弟弟)。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她被取名為瑪麗亞·安東尼亞·約瑟芬·約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瑪麗亞是以紀念聖母瑪麗亞, 安托瓦內特是紀念帕多瓦的聖安東尼, 約瑟芬是紀念她的哥哥約瑟夫大公,約翰娜是紀念傳教士聖約翰。 一位大臣是這樣描述這個新生兒的:「一個嬌小但完全健康的女大公。」
1766年,為政治上的需求,法國王室正式向11歲的瑪麗·安托瓦內特公主求婚。奧地利宮廷欣然應允。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場婚禮被拖了數年。直到1770年,瑪麗·安托瓦內特快15歲時,才終於踏上法國國土,成為法國王儲,路易·奧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後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1774年,路易十五駕崩,路易十六即位。瑪麗·安托瓦內特成為法國王後,母儀法蘭西。但很可惜,她本人並沒有作為一名王後所應該具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進入法國宮廷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在政治上毫無建樹。每天只是熱衷於舞會、時裝、玩樂和慶宴,修飾花園,奢侈無度,有「赤字夫人」之稱。在法國大革命開始後,她身上卻意外地體現出一位王後的驕傲與尊嚴,表現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見,更為頑固。
1789年7月14日,群眾攻打巴士底獄時,瑪麗·安托瓦內特勸說路易十六帶兵去梅斯避難。她支持國王拒絕了國民議會提出的廢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權的要求,結果成為眾矢之的。不過,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仍有很多人站在王後的一邊,比如法國的雨果,奧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都對王後抱有同情。當然還有其他許多名不見經傳的保王派人物。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斯蒂芬·茨威格的王後傳記,大仲馬也寫作了有關王後的「法國革命三部曲」,其分別是《巴爾薩摩男爵》、《王後的項鏈》以及《紅屋騎士》,王後人生中的三個階段在小說中被詳細描寫。
1789年10月,隨同路易十六從凡爾賽宮遷回巴黎,處於革命群眾的監視之下。她暗中活動,向一批流亡貴族求援,但他們不但沒有幫忙,還落井下石,每個人都想用國王的頭來換一筆贖金。這批貴族中包括國王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即日後的路易十八),和更小的弟弟阿圖瓦伯爵(即日後的查理十世)。國王夫婦苦於左右無援,迫於形式,他們不得不自行謀劃一次又一次的逃亡。
於1791年6月與國王一同秘密出逃,至邊境城市瓦倫時被發現,外逃未遂。
1792年,法國對奧地利宣戰,她繼續勾結奧地利,並把作戰計劃提供給外國干涉軍,企圖借外部勢力鎮壓革命。此時奧地利女皇瑪利亞·泰麗沙(即瑪麗·安托瓦內特的母親)和約瑟夫二世皇帝(即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兄長)相繼去世,奧地利王權掌握在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另一位兄長,弗蘭茨·約瑟夫手中。
叛國的事情敗露後激怒了法國人民,導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徹底推翻了君主制。隨後,她和國王一起被囚禁在當普爾堡。次年10月,被交付給革命法庭審判,判處死刑,送上斷頭台。享年38歲。死後屍體一度被扔在萬人坑埋葬,直到22年之後,普羅旺斯伯爵復辟成為路易十八,才將她的白骨重新挖出,並妥善安葬。
傳聞,瑪麗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兩句名言:
當大臣告知瑪麗,法國老百姓連麵包都沒得吃的時候,瑪麗天真甜蜜地笑道:「那他們幹嘛不吃蛋糕?」歷史上瑪麗絕對沒有說過這句話,是後人將憤慨宣洩在這位熱衷於打扮的皇後身上。說這句話的人是路易十五的來自波蘭的王後瑪麗·勒金斯卡,原句被記載在盧梭的《懺悔錄》里,大意為:他們沒有麵包吃,為什麼不吃麵包皮蘸醬?這句話的語境其實是這位王後出於同情說出了缺乏常識的話,因為安托瓦內特王後當政的年代,人們要找理由去譴責她,於是一句本和她不相乾的話就被改造成了這個樣子:麵包皮蘸醬變成了蛋糕,這樣更容易煽動民眾的憤恨。
當瑪麗被推上斷頭台的時候,她踩到了劊子手的腳,這時瑪麗說了句:「對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有人質疑這句話是否是真實的,因為據傳當時被砍頭的人都會被綁起來並且堵上嘴。但畫家大衛的一幅鉛筆速寫證明這是不對的,王後只被綁住了手而已。更何況當時劊子手桑松的任務之一,就是搜集那些大人物的臨死台詞,這句話連同羅蘭夫人那句「自由,以汝之名造惡無數」都是當時有名的臨死遺言。這就更不用說路易十六那眾所周知的臨終演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