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1831年法國正處於什麼時期

1831年法國正處於什麼時期

發布時間:2023-03-16 12:01:26

❶ 蕭邦的一生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於華沙的近郊熱里亞佐瓦·沃利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國人,後遷波蘭,曾參加過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流落華沙,靠教學等工作度日。後來,他又在家中開設了一所寄宿學校。從此,他就不再參與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華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較密切的來往,這對小肖邦的思想成長是有影響的。

肖邦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不僅能彈鋼琴,並能作曲。七歲時,就發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時,他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演奏。從此,肖邦就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經常被華沙的貴族邀請去演奏,一時成為貴族沙龍中的寵兒。1825年,前來華沙參加波蘭議會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會,還賜給了肖邦一枚鑽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時代的這些經歷,和他此後的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肖邦在少年時代,還接觸到波蘭城鄉的民間音樂以及不少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裡,肖鄭經常去鄉間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傾聽農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裡。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遲培汪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 使他們能長久地統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的:"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斗爭。十九世紀上半葉波蘭進步的、民族的浪漫主義文藝,對這個斗爭 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波蘭涌現出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熱愛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內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有著深遠的影響。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你只要經常記著,民族性,民族性,最後還是民族性......正象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內在的、祖國的音響,雖然並不是每一顆心都能聽到它的聲音。"他一再囑咐肖邦,要"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也對肖邦說:"你是天才,為人民而寫作吧, 要寫得有通俗性、民族性。"這一切,給肖邦以後的思想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歐洲反動"神聖同盟"的封建統治,也對歐洲各國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秘密的愛國組織也活躍起來。他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壓,醞釀著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一種動盪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並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為此,肖邦處於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中,愛國心使他想留下;事業心又使他想離去。他寫道:「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麼可悲的事!」 離別的痛苦、永別的預感折磨著他,但是,親友們的勉勵、囑咐和期望又鼓舞著他,使他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去國外用藝術來歌頌祖國和自己的民族,為此他又感到激動。他寫道:"我願意唱出一切為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發的聲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為約翰(指十七世紀的波蘭圍王約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擊敗了土耳其侵略者,碼仔中橋收復了祖國的疆土,並將土耳其人逐出維也納和匈牙利,名震歐洲。)的部隊所唱的戰歌。戰歌已絕響,但它們的回聲仍將盪漾在多瑙河兩岸。

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以這樣的話語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

"不論你在哪裡逗留、流浪,願你永不將祖國遺忘,絕不停止對祖國的熱愛,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臟。"

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隻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徵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裡,並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從我們的國土中生長,願它到處充分發揚,...... 通過你樂藝的音響,通過我們的瑪祖別克、克拉可維亞克(波蘭民間舞曲)顯示你祖國的榮光。」

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

肖邦離國幾周以後,華沙就爆發了起義,並獲得了成功。據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心情無比激動,曾擬回國,是他的摯友梯圖士苦功他不要回去。當梯圖士出發回國參加起義後,肖曾雇了一輛驛車追趕,准備和他一起回國,結果因未能趕上而返回維也納。這時,肖鄭在給華沙的友人馬圖申斯基的信中寫道:"為什麼我不能相你們在一起,為什麼我不能當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華沙起義,一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趕跑了俄國侵略軍,建立了波蘭自己的政權。波蘭人民的這一英雄業績,震撼了整個歐洲,是歐洲革命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可是,在取得勝利後不到一年,就由於波蘭大貴族的背叛,使起義的成果被斷送。俄國侵略軍又重新攻陷了華沙,華沙起義被鎮壓下去了。又是在一個寒風蕭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聽到了華沙重新陷落的消息。這時,他義憤填膺、悲痛欲絕。在寫給梯圖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給他們報應!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憐的父親!我高尚的父親,可能他在挨餓,他也沒有錢給母親買麵包!妹妹也許遭受放肆的莫斯科敗類的狂暴蹂躪!帕斯凱維奇(帕斯凱維奇是攻陷華沙的俄國統帥。),這條莫墓列夫的母狗,佔領了歐洲那些頭等君主國的駐節地!?莫斯科佬將成為世界的統洽者?......啊!為什麼我連一個莫斯科佬都不能殺啊!"盡管肖邦 的父親一再勸告他不要拋棄俄國"國籍"(當時俄國統治下的波蘭居民均屬"俄國籍"),可是肖邦在維也納始終不去把他的俄國護照延期,而甘願放棄"俄國籍",當一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 同時,肖邦在維也納也沒有動用俄國佔領華沙的反動頭子康斯坦丁大公寫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的介紹信,從此和俄國統治者徹底劃清了界限。以華沙起義為標志的波蘭民族獨立運動,好比是一所愛國主義的大學校,造就了無數波蘭的民族戰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蘭的民族艾藝家。剛離開華沙時,二十歲的肖邦還相當幼稚,可是,華沙起義以後的.二十一歲的肖邦,已被祖國的災難磨練得堅強起來了。他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也變得更強烈了。

1831年肖邦到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正處於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時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金錢統治著社會的一切。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黎,盡管在文化藝術上有著悠久的傳統,成為全歐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時所說的:"這里有最輝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偉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惡;每一個行動和言語都和花柳有關;喊聲、叫囂、隆隆聲和污穢多到不可想像的程度,使你在這個天堂里成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誰也不過問一個人是怎樣生活的......。"為了在巴黎站穩腳跟,肖邦和上層社會的人士交往。環境決定了他"非生活在這個圈子裡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給多·澤瓦諾夫斯基的信中寫道:"我已經進入最上層的社會,與大使、公爵、部長交往,......因為據說高尚的趣味是從這里出發的;假如有人在英國或奧地利大使館聽過你,你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滬你,你馬上就彈奏得更好。" 由此可見,肖邦在巴黎盡管假快打開了局面、獲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滿意的。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假,無法安慰一位滿懷亡國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靈。1832年底,他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的優美藝術部長:"一個不能再忍受祖國的悲慘命運而來到巴黎已將近一年的波蘭人——這是我向閣下作自我介紹所能使用的全部頭銜——恭順地向您請求把音樂學院大廳供他一月二十日舉行音樂會用......"。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層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發所掩蓋的是巨大的空虛。" 唯有和波蘭僑胞在一起,他才感到親切。他熱情無私地幫助流亡的波蘭同胞,經常和他們在一起交談、回憶,並為他們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當時義大利最傑出的小提琴家,名揚全歐。)的小提琴家裡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後來卻又拒絕了,因為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並表示這是由於肖邦並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並義正詞產地答復道:"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 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給了北方的暴君一記響亮的耳光。 從這一系列表現可以看出:肖邦沒有辜負親友和老師的期望和囑咐,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忠於祖國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娛樂變成了放盪,這里金子.齷齪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於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 系。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後,流亡國外的波蘭人有幾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國,大多是出身貴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從政治上 說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傾向於君主立憲制,而並不熱心於社會改革;民主派則主張立即解放農民,反對專制制度。對於在巴黎的波蘭民主派人士,肖邦一個也不認識。從思想觀點上看,肖邦更多地傾同於保守派。所以,對於1830年 和1848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肖邦表現得相當冷淡。 這些都不能不說是階級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從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爾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國的卡爾士巴德與父母短暫地相會過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頓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發生了戀愛。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於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 不門當戶對,而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1836年底,肖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約一年後,他們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決裂分手。肖邦經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國著名的文藝家交往, 如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法國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德國詩人 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義大利作曲家貝利尼,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等。這些文藝家們盡管各人的風格、個性往往不一致,但他們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間在思想和創作上有所啟發,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慰籍。可是,肖邦後半生在巴黎度過的歲月,仍然充滿難以排遣的孤寂感。他鄉作客、舉目無親的感受,始終使他悲鬱不已。從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經常患病,身體相當衰弱。舉行公開的音樂會,盡管可以帶來金錢和榮譽,肖邦卻並不喜歡。他最大的愉快還是和波蘭同胞在一起。他說:"就象不能拒絕給病人服葯一樣,我從不拒絕給密茨凱維文和諾爾維德彈琴,無論他們當中哪一個人來, 我都會坐下來彈琴,有時始終連一句話也不說。我的音樂不止一次引起他們流淚,這眼淚難道不是民族藝術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報酬)嗎?"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們是否仍然會回祖國呢?!或者是完全瘋狂了?!我並不替密茨凱維文和索邦斯基擔心——這是一些堅強的腦袋,這些腦袋再經過幾次流亡僑居的生活也不會失去理智和力量。"從這些話中間可以看出肖邦作為一個"自願的政治流亡者"在異國的苦楚。但是,他寧願蒙受這苦楚,也不情願回波蘭去當異族統治下的"順民"。

1848年,他應邀去英國和蘇格蘭訪問演出,盡管受到熱烈歡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國人評價什麼都用英磅,他們喜歡藝術只是因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國時這樣寫道:"在我心裡,已經什麼也不想做了,......我的心裡覺得憂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種沉悶的苦痛,......我早已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快樂了。 我根本什麼也感覺不到,我簡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著,耐性地等待著自己的完結。"肖邦的最後幾年就這樣完成了他個人悲劇的終結。可是,對於祖國,對於未來的祖國復興,肖邦始終念念不忘。1846年波蘭爆發了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後,加里西亞又發生了農民起義。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熱情,他在信中歡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進行得極好";"加里西亞的農民給沃倫和波多爾農民做出了榜樣;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後,波蘭將是一個強盛、美好的波蘭,總之,波蘭。"1848年3月,波茲南公國起義,4月即遭到普魯士的鎮壓。肖邦對此也表示了極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關於波茲南公國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經萬念俱灰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對祖國未 來的熱情憧憬,體現了肖邦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熱愛。正是這熱愛使肖邦說出了他的遺願:"我知道,帕斯凱維奇決不允許把我的遺體運回華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臟運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後,他的遺體按他的囑咐埋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見利尼的墓旁。那隻從華沙帶來的銀杯中的祖國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臟則運回到了他一心嚮往的祖國,埋葬在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肖邦的創作

肖邦是浪漫樂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譽為"鋼琴詩人",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感情朴實、手法簡練、題材緊扣波蘭人民的生活、歷史和愛國詩歌,曲調熱情奔放、和聲豐富多彩、結構靈活自如。他的練習曲作品訓練目的明確,藝術形象鮮明;他的圓舞曲作品,賦予溫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將風格迥異的個曲,自由結合為組曲;他的諧謔曲成為獨立的作品感情激動、富裕戲劇性;他的馬祖卡舞曲作品,曲調單純、和聲簡朴、明朗歡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滿幻想、情調深沉;作為著名鋼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細膩、音響華麗、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鋼琴踏板用法獨特。

他的主要作品有:鋼琴協奏曲2首、鋼琴三重奏、鋼琴奏鳴曲3首、敘事曲4首、諧謔曲4首、練習曲27首、波羅乃茲舞曲16首、圓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興曲4首、埃科塞茲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還有波萊羅舞曲、船歌、搖籃曲、幻想曲、迴旋曲、變奏曲等,共21卷。

肖邦的創作和他的時代、社會背景以及個人思想、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肖邦的創作生涯延續了三十餘年(1817—1849),可分為兩大時期:①華沙時期(1830年前);②巴黎時期(1831 —1849)。

肖邦在華沙度過的二十個年頭,總的說來,是愉快、開朗的。 反映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情緒的基調是樂觀的,但思想深度卻是有限的。盡管在這一時期內,肖邦已寫下了兩首鋼琴協奏曲、一些練習曲以及一些瑪祖卡舞曲等優秀的作品,但是,華沙時期的作品畢竟不可能超越一個尚未經歷生活風霜的考驗、不滿二十歲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華沙時期大多數作品的基調,但從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過於華麗,甚至纖弱 矯飾的特點,看出受當時歐洲沙龍樂風以及波蘭貴族氣息影響的痕跡。1829年,肖邦在維也納演出後就曾寫信說:"大家說這里的貴族喜歡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創作中極其可貴的一點是:很早已顯示出波蘭的民族特色。各種民間舞蹈的體裁、節奏,以及風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動、感人。如d小調波蘭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調瑪祖卡舞曲(Op.17 Nr4,《小猶太》)等。肖邦一生中寫的第一首作品是波蘭舞曲(1817), 寫的最後一首作品是富有波蘭民間色彩的瑪祖卡舞曲(1849年)。 這象徵著肖邦的一生是一個波蘭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蘭人 民、波蘭土壤息息相連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採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蘭民族民間音樂的性格、音調,自己去進行創造。他的音樂既具有強烈的波蘭風格,也富有個人獨創的特性;既 與民間音樂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是經過精心加工和藝術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華沙起義的成功、失敗,不僅決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轉變,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並且也是他創作前期與後期的分水嶺,這前後的區別顯得如此巨大,甚至彷彿判若二人。從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氣勢更宏大了。他的作品從具有抒情音詩的特點演變為具有民族史詩式的特點。在華沙起義直接影響下產生的c小調練習曲、a小調及 d小調前奏曲標志著這一驟變的發生。在巴黎陸續寫成的第一諧 謔曲、第一敘事曲等宏偉的史詩性樂曲,也充分顯示整個風格的變化。

肖邦在巴黎的創作很快進入了成熟期。此後的創作可以分為兩個范疇,一個與祖國興亡或個人對祖國的緬懷、思念、憧憬有聯系,一個則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從樂曲的風格來說,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宏偉的、富有戲劇性;一類是充滿詩意的、抒情的。不少資產階級的評論家只看到或只強調肖邦抒情、細膩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稱作"沙龍作曲家"、"病室作曲家",這是一種歪曲。肖邦盡管身體虛弱,鋼琴演奏以細膩、含 蓄著稱,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廣闊、宏大,確實只有一位民族戰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時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劇和生活的沖突,使肖邦的作品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氣勢。但這宏大並不 妨礙肖邦音樂的細膩,強烈的戲劇性和優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對立而統一的。例如升c小調夜曲(Op.27 Nrl)強烈的中段和寧靜的首尾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敘事曲中反復交替出現音樂形象截然不同的兩段。而這些對比完全受內容表現所決定 的,是有機整體發展,演奏的結果,而絕不是純形式地為對比而對比。

肖邦最後幾年的創作中,雖然也還有個別作品具有昂揚的情緒,如《幻想波蘭舞曲》(0p.61),但更多的卻具有一種彷彿與世無爭的情緒。這在他以往的創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說這是生活意志衰退、悲觀情緒有所滋長的結果。從數量上說,最後幾年的作品寫得很少,這和肖邦當時的體力衰弱、心情憂郁有關。

肖邦的作品幾乎全是鋼琴曲。盡管他的老師埃爾斯納等曾一再鼓勵他從事民族歌劇的創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長和所短,始終局限於鋼琴創作。創作范圍的局限絲毫不影響尚邦作為作曲家的偉大。他在鋼琴音樂的領域內,不僅寫下了大量傑出的作品,並且對鋼琴音樂、乃至整個音樂創作的歷史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作品繼承、發揚了歐洲十八、十九世紀初古典音樂的傳統,大大地豐富了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天地,並對十九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繼續發展、各民族樂派的興起,以及此後整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主義音樂等),有很大的啟發和影響。他的充滿獨創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寬廣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聲色彩豐富而極有表現力,節奏生動,並常與波蘭民間音樂、舞蹈有密切的聯系,在形式體裁上也是多樣的,同樣具有高度創造性。

❷ 求法國歷史年代表

遠古法國
高盧
凱爾特高盧
羅馬高盧
法蘭克
法蘭克人
哥特
哥特人
羅馬統治時代
西羅馬帝國滅亡
法蘭西王朝
黑暗時代的法蘭西(476年—1498年)
法蘭西王朝早期
墨洛溫王朝(481年—751年)
卡洛林王朝(751年—987年)
卡佩王朝(987年—1328年)
瓦盧瓦王朝(1328年—1498年)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
聖女貞德
中古時代的法蘭西(1492年—1792年)
法蘭西王朝晚期
瓦盧瓦—奧爾良王朝(1498年—1515年)
瓦盧瓦—昂古萊姆王朝(1515年—1589年)
波旁王朝(1589年—1792年)
近代法國(1792年—1870年)
走向共和制
法國大革命
第一共和國(1792年—1804年)
國民議會(1792年—1795年)
法國督政府(1795年—1799年)
法國執政府(1799年—1804年)
拿破崙時代
第一帝國(1804年—1814年)
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歐洲
法國大革命戰爭(1792年—1802年)
拿破崙戰爭(1804年—1815年)
反法同盟
王朝復辟
波旁王朝復辟(1814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1848年法國政變和普法戰爭
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
第二帝國(1852年—1870年)
巴黎公社(1871年)
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法蘭西殖民地與法蘭西帝國
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
世界大戰(1914年—1945年)
一戰
一戰時的法國(1910年—1918年)
二戰
維希法國(1940年—1944年)
自由法國
戴高樂將軍
抗戰法國
現代法國(1945年—)
解放後的法國
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
第五共和國(1958年—)
1958年法國新憲法

❸ 肖邦一生的五件大事

肖邦的一生 介紹 (祥)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於華沙的近郊熱里亞佐瓦·沃利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國人,後遷波蘭,曾參加過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流落華沙,靠教學等工作度日。後來,他又在家中開設了一所寄宿學校。從此,他就不再參與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華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較密切的來往,這對小肖邦的思想成長是有影響的。

肖邦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不僅能彈鋼琴,並能作曲。七歲時,就發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時,他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演奏。從此,肖邦就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經常被華沙的貴族邀請去演奏,一時成為貴族沙龍中的寵兒。1825年,前來華沙參加波蘭議會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會,還賜給了肖邦一枚鑽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時代的這些經歷,和他此後的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肖邦在少年時代,還接觸到波蘭城鄉的民間音樂以及不少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裡,肖鄭經常去鄉間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傾聽農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裡。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清純了三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 使他們能長久地統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的:"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斗爭。十九世紀上半葉波蘭進步的、民族的浪漫主義文藝,對這個斗爭 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波蘭涌現出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熱愛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內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有著深遠的影響。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你只要經常記著,民族性,民族性,最後還是民族性......正象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內在的、祖國的音響,雖然並不是每一顆心都能聽到它的聲音。"他一再囑咐肖邦,要"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也對肖邦說:"你是天才,為人民而寫作吧, 要寫得有通俗性、民族性。"這一切,給肖邦以後的思想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歐洲反動"神聖同盟"的封建統治,也對歐洲各國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秘密的愛國組織也活躍起來。他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壓,醞釀著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一種動盪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並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為此,肖邦處於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中,愛國心使他想留下;事業心又使他想離去。他寫道:"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麼可悲的事!" 離別的痛苦、永別的預感折磨著他,但是,親友們的勉勵、囑咐和期望又鼓舞著他,使他意識到自己衡斗有責任去國外用藝術來歌頌祖國和自己的民族,為此他又感到激動。他寫道:"我願意唱出一切為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發的聲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為約翰(指十七世紀的波蘭圍王約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擊敗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復了祖國的疆土,並將土耳其人逐出維也納和匈牙利,名震歐洲。)的部隊所唱的戰歌。戰歌已絕響,但它們的回聲仍將盪漾在多瑙河兩岸。"

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以這樣的話語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

"不論你在哪裡逗留、流浪,願你永不將祖國遺忘,絕不停止對祖國的熱愛,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臟。"

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隻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徵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裡,並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從我們的國土中生長,願答攔咐它到處充分發揚,...... 通過你樂藝的音響,通過我們的瑪祖別克、克拉可維亞克(波蘭民間舞曲)顯示你祖國的榮光。"

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

肖邦離國幾周以後,華沙就爆發了起義,並獲得了成功。據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心情無比激動,曾擬回國,是他的摯友梯圖士苦功他不要回去。當梯圖士出發回國參加起義後,肖曾雇了一輛驛車追趕,准備和他一起回國,結果因未能趕上而返回維也納。這時,肖鄭在給華沙的友人馬圖申斯基的信中寫道:"為什麼我不能相你們在一起,為什麼我不能當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華沙起義,一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趕跑了俄國侵略軍,建立了波蘭自己的政權。波蘭人民的這一英雄業績,震撼了整個歐洲,是歐洲革命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可是,在取得勝利後不到一年,就由於波蘭大貴族的背叛,使起義的成果被斷送。俄國侵略軍又重新攻陷了華沙,華沙起義被鎮壓下去了。又是在一個寒風蕭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聽到了華沙重新陷落的消息。這時,他義憤填膺、悲痛欲絕。在寫給梯圖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給他們報應!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憐的父親!我高尚的父親,可能他在挨餓,他也沒有錢給母親買麵包!妹妹也許遭受放肆的莫斯科敗類的狂暴蹂躪!帕斯凱維奇(帕斯凱維奇是攻陷華沙的俄國統帥。),這條莫墓列夫的母狗,佔領了歐洲那些頭等君主國的駐節地!?莫斯科佬將成為世界的統洽者?......啊!為什麼我連一個莫斯科佬都不能殺啊!"盡管肖邦 的父親一再勸告他不要拋棄俄國"國籍"(當時俄國統治下的波蘭居民均屬"俄國籍"),可是肖邦在維也納始終不去把他的俄國護照延期,而甘願放棄"俄國籍",當一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 同時,肖邦在維也納也沒有動用俄國佔領華沙的反動頭子康斯坦丁大公寫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的介紹信,從此和俄國統治者徹底劃清了界限。以華沙起義為標志的波蘭民族獨立運動,好比是一所愛國主義的大學校,造就了無數波蘭的民族戰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蘭的民族艾藝家。剛離開華沙時,二十歲的肖邦還相當幼稚,可是,華沙起義以後的.二十一歲的肖邦,已被祖國的災難磨練得堅強起來了。他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也變得更強烈了。

1831年肖邦到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正處於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時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金錢統治著社會的一切。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黎,盡管在文化藝術上有著悠久的傳統,成為全歐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時所說的:"這里有最輝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偉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惡;每一個行動和言語都和花柳有關;喊聲、叫囂、隆隆聲和污穢多到不可想像的程度,使你在這個天堂里成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誰也不過問一個人是怎樣生活的......。"為了在巴黎站穩腳跟,肖邦和上層社會的人士交往。環境決定了他"非生活在這個圈子裡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給多·澤瓦諾夫斯基的信中寫道:"我已經進入最上層的社會,與大使、公爵、部長交往,......因為據說高尚的趣味是從這里出發的;假如有人在英國或奧地利大使館聽過你,你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滬你,你馬上就彈奏得更好。" 由此可見,肖邦在巴黎盡管假快打開了局面、獲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滿意的。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假,無法安慰一位滿懷亡國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靈。1832年底,他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的優美藝術部長:"一個不能再忍受祖國的悲慘命運而來到巴黎已將近一年的波蘭人——這是我向閣下作自我介紹所能使用的全部頭銜——恭順地向您請求把音樂學院大廳供他一月二十日舉行音樂會用......"。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層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發所掩蓋的是巨大的空虛。" 唯有和波蘭僑胞在一起,他才感到親切。他熱情無私地幫助流亡的波蘭同胞,經常和他們在一起交談、回憶,並為他們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當時義大利最傑出的小提琴家,名揚全歐。)的小提琴家裡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後來卻又拒絕了,因為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並表示這是由於肖邦並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並義正詞產地答復道:"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 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給了北方的暴君一記響亮的耳光。 從這一系列表現可以看出:肖邦沒有辜負親友和老師的期望和囑咐,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忠於祖國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娛樂變成了放盪,這里金子.齷齪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於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 系。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後,流亡國外的波蘭人有幾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國,大多是出身貴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從政治上 說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傾向於君主立憲制,而並不熱心於社會改革;民主派則主張立即解放農民,反對專制制度。對於在巴黎的波蘭民主派人士,肖邦一個也不認識。從思想觀點上看,肖邦更多地傾同於保守派。所以,對於1830年 和1848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肖邦表現得相當冷淡。 這些都不能不說是階級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從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爾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國的卡爾士巴德與父母短暫地相會過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頓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發生了戀愛。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於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 不門當戶對,而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1836年底,肖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約一年後,他們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決裂分手。肖邦經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國著名的文藝家交往, 如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法國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德國詩人 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義大利作曲家貝利尼,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等。這些文藝家們盡管各人的風格、個性往往不一致,但他們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間在思想和創作上有所啟發,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慰籍。可是,肖邦後半生在巴黎度過的歲月,仍然充滿難以排遣的孤寂感。他鄉作客、舉目無親的感受,始終使他悲鬱不已。從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經常患病,身體相當衰弱。舉行公開的音樂會,盡管可以帶來金錢和榮譽,肖邦卻並不喜歡。他最大的愉快還是和波蘭同胞在一起。他說:"就象不能拒絕給病人服葯一樣,我從不拒絕給密茨凱維文和諾爾維德彈琴,無論他們當中哪一個人來, 我都會坐下來彈琴,有時始終連一句話也不說。我的音樂不止一次引起他們流淚,這眼淚難道不是民族藝術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報酬)嗎?"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們是否仍然會回祖國呢?!或者是完全瘋狂了?!我並不替密茨凱維文和索邦斯基擔心——這是一些堅強的腦袋,這些腦袋再經過幾次流亡僑居的生活也不會失去理智和力量。"從這些話中間可以看出肖邦作為一個"自願的政治流亡者"在異國的苦楚。但是,他寧願蒙受這苦楚,也不情願回波蘭去當異族統治下的"順民"。

1848年,他應邀去英國和蘇格蘭訪問演出,盡管受到熱烈歡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國人評價什麼都用英磅,他們喜歡藝術只是因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國時這樣寫道:"在我心裡,已經什麼也不想做了,......我的心裡覺得憂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種沉悶的苦痛,......我早已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快樂了。 我根本什麼也感覺不到,我簡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著,耐性地等待著自己的完結。"肖邦的最後幾年就這樣完成了他個人悲劇的終結。可是,對於祖國,對於未來的祖國復興,肖邦始終念念不忘。1846年波蘭爆發了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後,加里西亞又發生了農民起義。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熱情,他在信中歡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進行得極好";"加里西亞的農民給沃倫和波多爾農民做出了榜樣;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後,波蘭將是一個強盛、美好的波蘭,總之,波蘭。"1848年3月,波茲南公國起義,4月即遭到普魯士的鎮壓。肖邦對此也表示了極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關於波茲南公國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經萬念俱灰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對祖國未 來的熱情憧憬,體現了肖邦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熱愛。正是這熱愛使肖邦說出了他的遺願:"我知道,帕斯凱維奇決不允許把我的遺體運回華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臟運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後,他的遺體按他的囑咐埋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見利尼的墓旁。那隻從華沙帶來的銀杯中的祖國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臟則運回到了他一心嚮往的祖國,埋葬在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肖邦的創作

❹ 法國近代史

法國近代史概括:
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制度在法國確立、發展,直至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歷史。法國是世界近代史上階級斗爭最激烈、政治發展最曲折的國家,從1789年到1871年先後經歷五次革命。在這個過程中,各階級、各黨派創造和試驗了各種政治體制、政治思想、政治行為和行政法律制度。由於法國是歐洲最先進的大國之一,法國的政治文化對於世界具有特別重大的影響。

史學界一般以1789年爆發的大革命作為法國近代史的開端。在革命之前,以絕對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為特徵的舊制度已衰落式微。頻繁的對外戰爭、宮廷的奢靡浪費和貴族的免稅特權致使波旁王朝陷入難以解決的財政危機。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激勵了改革社會的普遍願望。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第三等級與舊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標志著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開始。這次革命鮮明地宣布自由、平等、法制和民主原則,堅決廢除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在與國內外反動保守勢力的搏鬥中,人民群眾被廣泛地發動起來,推動革命沿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到1794年先後經歷了立憲君主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1794年熱月政變結束了恐怖統治,但未能使資產階級共和國穩定下來。1799年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通過霧月政變上台,於1804年建立法蘭西帝國。拿破崙在國內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經濟秩序,在國外掃盪了歐洲封建勢力,使法國一度稱霸歐洲。1814年拿破崙被反法聯軍擊敗而退位。1815年3月他重返法國,建百日王朝,6月在滑鐵盧徹底失敗。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頒布《憲章》,承認大革命所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自由權利。法國的經濟開始從多年戰爭的破壞中恢復。1824年查理十世繼位後倒行逆施,背棄《憲章》,激起社會上普遍的不滿。1830年7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代之以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力普為國王的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實行立憲君主制,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政府殘酷鎮壓30年代初的工人運動(如1831年和1834年裡昂工人起義)和共和運動,以確保資產階級的秩序。工業革命開始展開,紡織業和鐵路建設發展較快。40年代,社會各階層對政府的不滿日益增長。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在工人中迅速流傳。中小資產階級要求擴大選舉權。政府拒絕改革,激發了1848年2月革命。七月王朝被推翻,建立起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革命的顯著特徵是工人階級為爭取權利而奮勇戰斗。工人代表也進入了資產階級共和派的臨時政府。資產階級對此深感恐懼。是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遭到殘酷鎮壓。12月,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的迷戀,當選為總統。1851年12月,他發動政變,實行軍事獨裁統治。翌年,加冕稱帝,自稱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穩定了法國政局,鼓勵經濟發展。在第二帝國時期,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法國成為歐洲的工業大國。政治體制也由50年代的專制帝國演變為60年代的自由帝國,議會的權力逐步恢復,出版、集會、結社和罷工等權利被肯定。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逐漸興起。拿破崙三世為謀求軍事和外交威望,參加了一系列對外戰爭,1870年9月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成為俘虜。9月4日巴黎人民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共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由此誕生。

1871年3月18日,堅持抗戰的巴黎工人發動了起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公社只存在了72天,但它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19世紀70年代以後,自大革命以來的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斗爭進入最後階段。1875年,國民議會以一票之差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最終以法律形式把共和制度確定下來。1886—1889年布朗熱將軍因鼓吹對德復仇和推翻議會制度而名噪一時。共和派政府果斷地平息了事態。1894年猶太軍官德雷福斯被誣陷判刑,1898年,該案件觸發了全國性的保衛民主和人權、保衛共和國的政治斗爭。這一時期,法國充分利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航空和汽車工業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法國工業發展速度落後於美國和德國,農業發展也比較緩慢。法國金融資本發達和集中,被稱為「二百家族」的法蘭西銀行大股東分別掌握著各壟斷企業。

法國工人運動在巴黎公社失敗後經過10年才復甦。1879年蓋德和拉法格創建法國工人黨。90年代出現主要由知識分子組成的獨立社會主義者聯盟。在米勒蘭入閣事件上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分裂形成兩派,到1905年合並為統一社會黨。工團主義在工會中具有重大影響。

在19世紀末瓜分非洲的活動中,法國奪取了相當本土10倍的領土,是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大國。在歐洲外交中,則准備對德復仇,先後與俄、英締結協約。

近代法國為科學、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法國是歐洲的文化中心,法蘭西文化風靡全歐。法語是上流社會的國際通用語言。大革命時期確立的米制至今通行全世界。拉瓦錫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巴斯德的消毒法改革了外科學,夏東研究出人造纖維的製造方法,居里夫婦發現了鐳,盧米埃爾兄弟研製出電影放映機。近代法國文學先後流行過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象徵主義等流派,出現了司湯達、雨果、巴爾扎克、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傑出作家。在美術方面,古典派的大衛、安格爾,浪漫派的德拉克洛瓦,印象派的莫奈、塞尚、高更等都馳名遐邇。

❺ 法國大革命發展歷程

在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並且有很多手工作坊。個別公司僱用了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的設備。強大的金融資本。

資產階級已經成為經濟中最富有的階層,但它在政治上仍然沒有特權。大多數農村地區保留了舊的地主土地所有權並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

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在統治法國許多世紀的波旁王朝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崩潰了。在此期間,法國經歷了一次史詩般的變化。

過去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政治組織和街頭抗議的人的影響,舊的民主思想被取代。1794年7月27日,法國大革命的民間革命結束了。

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了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普為首的七月王朝,法國大革命才完全結束。

(5)1831年法國正處於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法國大革命爆發原因: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使得法國持續了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在短短三年就土崩瓦解。而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就是統治階級的剝削、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財政危機的加劇等。

法國大革命前,法國處於封建專制時期,上層社會貴族數量少,卻佔有著大部分的土地、金錢和奴隸,且不用繳稅納稅。而下層階級的人民數量多,卻只佔有法國土地的三分之一。

還要負擔沉重的稅收。所以,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統治階級的剝削。另外,資本主義與統治階級的矛盾也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

在當時,法國的資本階段已經開始迅速發展,其中紡織業和煉金等方面在整個歐洲也位居前列。然而統治階級卻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像是不斷提升稅收,土地所有制等。

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最後一點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財政危機的不斷加劇。當時法國的封建統治階級已經腐朽了,對外戰爭不斷失敗,開始負債累累。

因而加劇剝削底層人民,導致底層人民承擔不起沉重的賦稅,只能奮起反抗。總的來說,當時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意識等方面,都已經出現了危機。

專制統治已經成為了法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封建王朝的統治危機也為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創造了條件,法國大革命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閱讀全文

與1831年法國正處於什麼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3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