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為什麼要百年戰爭

法國為什麼要百年戰爭

發布時間:2023-03-16 15:06:34

Ⅰ 英法百年戰爭是怎麼回事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州喊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第一階段
主詞條:斯呂斯海戰、克雷西會戰、普瓦提埃之戰、布勒丁尼和約
1337年─1360年之間,英法爭奪佛蘭德斯和基恩。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
1340年,英軍在斯呂斯海戰中打敗法軍,[2] 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奪得制海權,防止法軍渡海入侵。[1]
1346年8月,英軍先於陸上的克雷西會戰大勝,再圍攻法國海防要塞加來港,11個月後成功佔領。[1]
1347年攻佔法國的加來,接著又於本土的內維爾十字之戰打敗蘇格蘭入侵,擒獲親法的蘇格蘭王大衛二世。[1]
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1]
1356年,英格蘭再度進攻,奪取法國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1]
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眾臣被俘,[2] 英藉此向法國索取巨額贖金。法國王室則承受英軍橫征暴斂、國家經濟崩潰、平民起義反唯猜抗等內外煎熬,情勢非常不利。[1]
1360年,法國被迫簽訂極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約,[3] 割讓出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全部領土。[1]
第二階段
主詞條:蒙鐵兒戰役、二十年停戰協定
1364年,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為了奪回失地, 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1]
1369年起連續發動攻勢,欲奪回被侵佔的領土。任命貝特朗·杜·蓋克蘭統領軍隊,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蒙鐵爾戰役等多場戰役大敗英軍。[1]
1380年,英軍已退守沿海區域。英王擔心丟失全部領地。[1]
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2] 僅保留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加萊五個海港,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1]
第三階段
主詞條:阿金庫爾戰役、特魯瓦條約、王位斗爭
1415年─1429年之間,法國勃艮地、阿曼雅克兩派發生內訌,農民市民也起義反抗,英格蘭借機重啟戰端。[1]
1415年,英軍於阿金庫爾戰役大敗法軍,再與勃艮地公爵結盟,[2] 攻佔法國北部大多數地區。[1]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3] 10月佔領法國北部,法王查理六世無力抵抗。[1]
1420年5月21日英、法在特魯瓦簽訂幾乎亡國的特魯瓦條約。英王亨利五世成為法國攝政王,有權承繼查理六世死後的法國王位。法國已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1]
1422年,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同年去世,兩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度交火。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年)冊山野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的居民的身上。[1]
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2] 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1]
第四階段
主詞條:奧爾良城圍、福米格尼戰役、卡斯提隆戰役、巴約勒之戰
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1]
1429年─1453年之間,法國人民不堪英軍壓迫,各方紛紛反抗,游擊隊經常捉拿英格蘭的征稅者,牽制英軍部隊,幫助法軍很大。[1]
1428年10月,英軍和勃艮地派包圍了奧爾良,法軍嚴重不利。[1]

使法國反敗為勝的聖女貞德
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3] 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
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不久,19歲的聖女貞德不久便被英軍捉住,1431年以女巫罪處死。[3] 這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同時由於勃艮第背棄英王,重新與法聯合(1435年),促使法軍轉入大反攻。[1]
1435年9月,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查理七世,戰局扭轉,法軍大量收復失地。[2]
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地區。1450年,法國和布列塔尼聯軍在福米格尼戰役中大敗英軍,整個曼恩和諾曼底地區迅速落入法國手中。[1]
1450年,法軍解放諾曼底,並在巴約勒之戰中重創英軍。[2]
1453年,奪回吉耶訥。1453年7月17日,法軍在卡斯提隆戰役中殲滅加斯科尼的英軍主力,1453年7月,在卡斯蒂永之戰中再次打敗英軍。[2] 10月19日波爾多英軍投降,法國收復加萊除外的全部領土。[1]
1558年,法軍攻陷加萊,英國失去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據點。[1]

法國取得戰爭的勝利,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更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4]

Ⅱ 英法為什麼會爆發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

百年戰爭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
英國金雀花王朝早在12 世紀便在法國擁有大量土地和財產。由於金雀花家族在法國擁有土地,他們據此自認為屬法王諸侯,但法王則並不信任他們的這些英國表兄弟。相反他們認為英國人的存在使他們無法獲得英國人所佔領的土地,進而無法進行領土擴張以及有效地進行中央集權統治。
中世紀後期,長子繼承權意味著一切。1314年法王腓力(Philip the Fair)逝世,由此觸發嚴重的危機。根據王位繼承規則,王位應由腓力的三個兒子繼承,後來腓力的三個兒子也死了,沒有留下任何男性子嗣。按理稿轎說,法王王冠應該落在腓力的外孫頭上,因為其母系腓力的女兒伊莎貝拉;然而,不巧的是這位外孫恰好是英王愛德華三世。法國貴族一致反對將法王王冠授予英國國王,為此他們專門推舉腓力的侄子、瓦盧瓦王朝領袖為新法王。1328年,腓力的侄子加冕,稱腓力六世。愛德華很不情願地接受了這個結果。
腓力六世登基後決定繼續皇室的擴張政策並繼續加強中央集權。此次集權行動的特別之處在於,腓力想把王權控制的地區擴展到阿基坦(Aquitaine)地區,而這一地區卻是愛德華三世在法國的主要領地。愛德華作為阿基坦公爵和腓力六世治下的王侯,享有既持有公爵領地,又不受制於法王的獨立地位。1337年,腓力六世向愛德華三世提出收回阿基坦領土的要求,從此觸發持續一個多世紀的英法戰爭。

不過也許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問題才是兩國交惡的罪魁禍首。英國的經濟命脈和皇家國庫的正常運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羊毛貿易。中世紀後期,佛蘭德斯是羊毛貿易中心。生產羊毛的英國人在這里賣羊毛,而大部分由這些羊毛製成的商品(呢絨)則取原道返回英國。由鍵橡肆於羊毛原料出口商和毛呢製成品進口商都要向英王繳稅,因此佛蘭如返德斯的羊毛製品廠商和經銷商順理成章地都願意支持英國利益。然而,佛蘭德斯伯爵卻是一位法國王侯,佛蘭德斯貴族也認同自己為法王一脈。對他們來說,法國王侯自然希望獨享佛蘭德斯的財富,同時也可以一舉兩得地損害他們的老對手英國人的經濟利益。
此外,戰爭的緣起還有其他一系列別的原因。首先,多年來法國一直為蘇格蘭提供援助,為此蘇格蘭人始終不願臣服於英國並經常越境偷襲,這使英國人很頭疼。

Ⅲ 英法百年戰爭為何會爆發整個過程是什麼樣的

導言:歷史總會告訴人們一些有用的信息,再一次回顧幾百年前的那場英法戰爭,1337年到1453年的百年戰爭雖然看是局部戰爭,然而這場戰爭卻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歐洲在這場戰爭結束不久就徹底的翻過了中世紀的一頁。


法國騎士

小結:英法百年的戰爭,是英國與法國國王之間的恩怨,讓兩國人民買單,如果說這場戰場誰對誰錯,指責英國侵略法國,那英國國王確實是法國人的後代,但實際上英軍在法國也干下了屠城一類的事,最終倒霉的是兩國百姓。從戰爭的規模看只是國與國之間的局部戰爭,規模並不是非常大,但是戰爭持續時間之長,世上沒有,正因為戰爭的持續時間和激烈程度大,最終導致了火槍火炮在戰爭後期大量出現,法國人被長弓兵逼的沒辦法,從義大利引進的火槍火炮技術對英作戰中進行成建制的實踐,長弓兵的密集箭雨啟發了法軍將火槍組陣進行覆蓋式射擊,反而把不可一世的長弓打的徹底沒了方向。英國人用火槍在幾百年後重復了中國的成功與失敗。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

Ⅳ 英法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是歷史學家對法國和英格蘭在1337年至1453年間斷續進行的長達116年戰爭的稱呼。
814年,顯赫一時的西歐君 主查理大帝去世,幅員廣大的查理帝國也隨之分裂了。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締結條約:三分帝國,帶宏各據一方。後來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三個國 家即由此發展而來。由查理帝國分裂出來的法國,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國王的權力很小,英格蘭國王在法國還佔有很多領地。英格蘭國王怎麼會在法國佔有領地 呢?這要追溯到諾曼底征服,百年戰爭的起因和它有直接關系。1066年,法國大封建主諾曼底公爵威廉為了奪取英格蘭國地位,率兵渡海進入英格蘭,加冕稱 王,英格蘭歷史上稱為威廉一世。威廉雖然是英格蘭國王,但同時又以法王的附庸身份佔有諾曼底,以後他的後裔把在法國的領地逐漸擴充到法國西部。到了12世 紀晚期,英格蘭國王在法國的領地竟是法王領地的6倍。從13世紀初開始,法王陸續收復了英格蘭國王在法國的領地。至14世紀初,英格蘭國王還保留著西南沿 海的一些地方。英法矛盾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原因,就是雙方都想爭奪富庶的佛蘭德(現在的比利時大部和法國的東北部)。佛蘭德有著發達的呢絨業,法王迫切希望 將佛蘭德並入自己的王室領地。但英格蘭與佛蘭德有密切的經濟聯系,羊毛是英格蘭的主要出口物資,1300年英格蘭出口總值30萬鎊,羊毛就佔了28萬鎊, 其主要市場就是佛蘭德。英格蘭當然十分害怕法國統治佛蘭德,損害它的經濟利益。在英格蘭與法國的爭奪中,佛蘭德出於自身利益支持英格蘭,承認英格蘭國王是 佛蘭德的最高統治者,繼而乾脆承認英格蘭國王也是法國國王。原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法王腓力五世的女兒。腓力五世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查理四世繼 位,但死後沒有子嗣。愛德華三世乘機以外甥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但法國封建主卻推舉腓力五世的侄子瓦盧瓦伯爵腓力為法國國王,稱為腓力六世,從此法國 開始了瓦盧瓦王朝的統治(1328~1589)。領土爭奪加上王位繼承的糾紛,終於釀成了一場長達100餘年的大戰。這場百年戰爭,以王朝之間的爭奪開 始,逐漸轉變為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
1337年1月至1360年為戰爭第一階段。西歐從14世紀起,步兵已開始取代騎兵成為戰爭的主 要力量,戰術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英格蘭軍隊的主力由自由民組成,有良好的紀律,步兵騎兵協同作戰,採用進攻性的防禦戰術。法軍的主力則是由封建貴族組成 的重裝騎兵,步兵由義大利雇傭兵組成。封建貴族看不起雇傭兵,不能與他們協同作戰,仍採用突出個人、不顧整體的作戰方法,因此戰爭初期法軍接連敗北。
1346年8月26日,英格蘭與法國軍隊在克雷西遭遇,法軍3倍於英格蘭軍,士氣高昂。傍晚時分,法軍首先發起進攻,打頭陣的是義大利熱那亞的弓箭手, 法軍的箭射程短,威力小,射不到英格蘭軍陣地,時間一長攻勢便弱了下來。而這時英格蘭軍卻射出一支支箭,霎時,那些打頭陣的熱那亞雇傭兵一個個丟盔棄甲往 陣地拚命奔跑,丟下了一大批屍體。這是因為英格蘭軍的弓箭都是長弓,殺傷力極大,他們每分鍾能射出10至12枝箭,有效射程達150餘米。銳利的箭能穿過 頭盔,穿透鎧甲。驕橫的法國騎士一見這陣勢便沖了過來,大罵那些熱那亞弓箭手:「滾開,別在這兒擋道,你們這些膽小鬼!」法軍又發出了攻擊令,騎士的榮譽 感使他們爭先恐後地沖了過去。可惜英格蘭軍弓箭手訓練有素,箭無虛發,使許多騎士倒地而死,沒有一個騎士能沖到英軍陣前。直到深夜,法國騎士還在不顧一切 地向英格蘭軍陣地沖擊,但他們在英格蘭軍強大的弓箭手面前卻毫無辦法。第二天早晨,法國騎士的屍體陸行困堆滿了山谷,損失騎士4000餘人。隨後英格蘭軍又攻陷 了加來城,這個海港就長期成為英格蘭在歐洲大陸的據點。
1356年9月19日,兩軍又在普瓦蒂埃對陣。法軍在騎兵沖鋒失敗以後,便仿 照英格蘭人的戰術下馬緩步前進,而英格蘭軍卻抽調預備隊對法軍側翼發起一場猛攻。身著沉重鎧甲的法國騎兵行動不便,只能坐以待斃,法王約翰二世和大批貴族 被俘。英格蘭封建主對這次戰爭十分積極,他們想借戰爭蹂躪法國的城市、農村和城堡,指望俘虜法國的封建主而得到大筆的贖金。所以劫掠很快成了英格蘭人對這 次戰爭的基本動機。在每早念一次的侵掠中,英格蘭人都獲得許許多多戰利品和法國的被俘騎士,他們就以這些騎士為人質勒索大量贖金,僅被俘的約翰二世的贖金就高 達300萬金幣。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訂立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法國把加來港和西南部的大部領土割讓給英格蘭。
法國的 潰敗使國內人民的負擔急劇加重,階級矛盾更加尖銳起來。1364年,法王約翰二世囚死倫敦,其子查理繼位,是為查理五世。他利用訂立和約的喘息機會,進行 了許多財政和軍事改革,決心廢棄屈辱的對英格蘭和約。1369年,他開始反擊英格蘭,戰爭進入第二階段(1369~1395)。法國逐漸收復大片失地,也 付出了巨大代價。
1415年8月,英格蘭王亨利五世乘法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法國力量遭到削弱之機,率兵 6萬在塞納河口登陸,戰事再起,進入第三階段(1415~1420)。英格蘭迅速佔領了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廣大地區。亨利五世宣布要統治法國。 1420年5月雙方簽訂特魯瓦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國國王查理六 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 處境十分困難。苛捐雜稅和鉅額賠款沉重地壓在英格蘭占據區居民的身上。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為徹底打跨法國,英格蘭再次向法國發起進攻,一路打到奧爾良。奧爾良是通往法國南方的門戶,一旦陷落,法國全境不保。
牧羊女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的一個小村莊,艱苦的生活賦予了她堅強的性格。1428年,她3次求見王太子,陳述她的救國大計。1429年4月27日,王太 子授予貞德「戰爭總指揮」的頭銜。她全身甲胄,腰懸寶劍,扛著上面綉有「耶穌,瑪利亞」字樣的大旗跨上戰馬,率領3000~4000人向奧爾良進發。奧爾 良已被英格蘭軍包圍達半年之久。貞德先從英格蘭軍圍城的薄弱環節發動猛烈進攻,英格蘭軍四散逃竄。4月29日晚8時貞德騎著一匹白馬,在錦旗的引導下進入 了奧爾良,全城軍民燃著火炬來歡迎她。貞德高昂了法軍的士氣,迅速攻克了幾個要塞,敵人聞風喪膽。人們歌頌貞德的戰功,稱她為「奧爾良姑娘」。5月8日, 被英格蘭軍包圍209天的奧爾良終於解了圍。奧爾良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貞德又率軍收復了北方許多領土。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 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的影響擴大,蓄意謀害貞德。1431年5月30日上午,不滿20歲的貞德備受酷刑之後在魯昂城下被活活燒死。 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極大義憤和高度愛國熱情,在人民運動的壓力下法國當局對軍隊進行了整頓。1436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47 年奪回魯昂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格蘭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Ⅳ 英法百年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百年戰爭(HundredYears'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族橋,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攜穗亮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百年戰爭導火索: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

1337年愛德華三世稱王法蘭西,腓力六世則宣布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派兵佔領耶訥辯寬,戰爭遂起。場戰爭除王位繼承原因外,還為了爭奪在法境內的富庶的佛蘭德爾和阿基坦地區。這個地區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法國於1328年佔領該地,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也是導致戰爭發生的一個基本原因。戰爭結果:法國取得戰爭的勝利,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更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Ⅵ 為什麼會爆發百年戰爭

1328年,法國加佩王朝國王查理四世死後,無男嗣所引起的王位繼承問題是英法百年戰爭的直接導火線。按照法國的法律,英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伊莎貝爾作為女性沒有繼承王位的權利,也不能將王位傳給兒子。於是,法蘭西貴族擁立了攔旅瓦盧瓦伯爵之子腓力為王,稱腓力六世(1328年~1350年)。一心想控製法國的英王愛德華三世憑借自己是法王查理四世外孫的身份,向法國發難,聲稱自己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這引起了腓力六世的強烈不滿,遂於1337年5月,法王腓力六世宣布沒收英王領地吉約那。同年10月,愛德華三世不顧法國的反對,自稱身兼法王,並率部隊進攻法國。於是,法國王位繼承爭端最終演變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另外,英法兩國在佛蘭德滲毀爾的利益沖突也是引發百年戰爭的重要原因。當時,這個地區是法蘭西國王的附庸,但是這一地區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百年戰爭前夕,英王愛德華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簡喊凳深。

Ⅶ 英法百年戰爭是怎麼回事

一場戰爭從一種性質轉變到另一種性質,即一場戰爭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各有兩種性質,這在戰爭史上並不多見。公元1337—1453年,英法兩國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戰爭性質從封建王朝混戰變化到侵略與反侵略,其結果可謂完全違背了英法王朝統治者的預料。

中世紀,英國諸王通過與法一系列聯姻,均成了法國諸王大片領地上的主要封臣。1326年,英王愛德華三世終於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蘭西王國的繼承權。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國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爭奪卡佩王朝繼承權。1337年愛德華三世稱王法蘭西,腓力六世則宣布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派兵佔領耶訥,戰爭遂起。

這場戰爭除王位繼承原因外,還為了爭奪在法境內的富庶的佛蘭德爾和阿基坦地區。這個地區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法國於1328年佔領該地,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也是導致戰爭發生的一個基本原因。這次戰爭分四個階段:

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爾和基恩。在斯呂斯海戰(1340年)中,英海軍重創法海軍,奪得制海權。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會戰中,英軍又取得了陸上的優勢,並經11個月的圍攻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年)。將近10年的休戰之後,在普瓦提埃戰役(1356年)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無限度地徵收苛捐雜稅和法國內部經濟陷於完全破壞的狀態,從而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馬賽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義(1358年)。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其中規定把從盧瓦爾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民團,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久格克連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元帥),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和波爾多與巴榮訥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英國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

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啟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成同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戰爭的性質變了;就法國方面來說,是反抗英國侵略的正義戰爭,而英國方面則是進行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

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香檳與洛林交界處的杜列米村,從小就開始了牧女的生活。艱苦的生活使她逐漸成為一個性格堅強、不怕困難、敢於斗爭的少女。1428年,她3次求見王太子,陳述她的救國大計。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貞德以「戰爭總指揮」的頭銜。她全身甲胄,腰懸寶劍,捧著一面大旗,上面綉著「耶穌馬利亞」字樣,跨上戰馬,率領3000—4000人,向奧爾良進發。奧爾良已被英軍包圍達半年之久。貞德先從英軍圍城的薄弱環節發動猛烈進攻,英軍難以抵擋,四散逃竄。4月29日晚8時,貞德騎著一匹白馬,在錦旗的前導下進入了奧爾良,全城軍民燃著火炬來歡迎她。奧爾良解放之鍾聲敲響了!貞德率領士氣高昂的法軍,迅速攻克了聖羅普要塞、奧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敵人聞風喪膽,聽到貞德的名字就嚇得發抖。人們高唱贊美詩,歌頌貞德的戰功,稱她為「奧爾良姑娘」。5月8日,被英軍包圍209天的奧爾良終於解了圍。奧爾良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從此戰爭朝著有利於法國的方向發展。接著,貞德又率軍收復了許多北方領土。貞德已經變成了「天使」,人們到處都在歌頌她,稱她是「聖人」。國王賜給她大量財帛和「貴族」稱號,她都拒絕接受,決心繼續完成解放法國的事業。

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影響的擴大,他們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國人還厲害,便蓄意謀害貞德。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斗中,當貞德及其部隊被英軍所逼、撤退回城時,這些封建主把她關在城外,最後竟以4萬法郎將她賣給了英國人。貞德寧死不屈,她說:「為了法蘭西,我視死如歸!」1431年5月29日上午,貞德備受酷刑之後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貞德還不滿20歲。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極大義憤和高度愛國熱情,在人民運動的壓力下,法國當局對軍隊進行了整頓。1437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百年戰爭從1337—1453年,持續了116年,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國王聯姻不僅不能解決長治久安問題,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繼承權的爭奪和戰爭。民族女英雄貞德勇敢地捍衛民族利益,為了民族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喚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識,振奮了民族精神。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不僅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而且還使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民族感情迅速增強了,國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由此封建君主政體演變成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王權進一步加強了。戰後的英國,在經歷了一段內部的政治紛爭後,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在這次戰爭中,英國的僱傭軍優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民團,這促使法國第一次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一同作戰的弓箭手的作用得到了提高。火器在當時雖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作戰中去。這些對英法軍隊乃至西歐國家軍隊的建設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Ⅷ 英法百年戰爭的原因有哪些

英國和法國兩國王室之間,長期存在領土糾紛問題。自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成為英國國王以來,兩國之間的糾紛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諾曼底公爵成為英國國王以後,在法國仍然擁有大片領地。他的子孫後代通過聯姻和繼承關系,到12世紀中期金雀花王朝時,英正在法國擁有的領土甚至六倍於法國正室本身擁有的土地。

英王在法國的領地,一直是兩國爭執、斗爭的中心。其後通過一系列戰爭,法國奪回了英王在法國的大部分土地,但是英國王室從來不甘心罷休,力圖奪回失去的領地,而法王則竭力奪取仍殘留在英王手中的南方領土,雙方矛盾尖銳化。

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的查理四世逝世,死後沒有留下可以繼承王位的後代,英王愛德華三世作為查理四世的外甥,是法國王位的繼承人候選人選之一。但是,法國害怕英國勢力在法國繼續增大,最終推選查理四世的堂弟、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繼承王位,即腓力六世(1328—1350年)。王位繼承問題激化了英法之間的矛盾。愛德華三世心生不甘,腓力六世也宣布要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戰爭遂起。

這場戰爭除王位繼承原因外,還為了爭奪法國境內富庶的佛蘭德爾和阿基坦地區。佛蘭德爾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佛蘭德爾以毛紡業著名,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它的羊毛原料主要來自英國。

1328年,佛蘭德爾爆發了城市上層和農民的起義,法國派軍隊進入佛蘭德爾,建立起法國的直接統治,並於1336年逮捕了在那裡經商的英國商人。英王愛德華三世採取報復措施,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並希望英國出兵法國。佛蘭德爾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也是導致戰爭發生的一個基本原因。

Ⅸ 為什麼英法會爆發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

自從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成為英國國王以後,英法兩國的封建主在王位繼承和領地歸屬的問題上分歧不斷,最終引起了一場持續100多年的戰爭,史稱」百年戰爭」。英國王室在法國佔有大量的領土,法國國王在十二、十三世紀逐漸奪回一部分,但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部分地區,成為阻礙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另外,富庶的佛蘭德爾是當時歐洲商業和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兩國爭奪的焦點。1337年,法王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王在法國的領地,而英王愛德華三世也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爭奪法國王位,戰爭由此爆發了。1428年,英軍再度入侵法國,席捲法國北部,包圍了通往南方門戶的奧爾良。就在這時,法國民眾在女英雄貞德的率領下奮起抗戰。在貞德率領的農民軍的支持下,查理七世轉敗為勝,於1426年收復巴黎。1453年,英國兩軍在波爾多附近決戰,法國大獲全勝,英國在法國的領地除加萊港外全部被法國收回,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Ⅹ 英法百年戰爭原因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國的其它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系(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見騎士軍)組成。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碰亂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扎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派吵枯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游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斗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塵洞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閱讀全文

與法國為什麼要百年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3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