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什麼是近代法國論文

什麼是近代法國論文

發布時間:2023-03-22 07:00:34

⑴ 試論法國近代政體的特點及其成因

變更頻繁!

內部原因:1法國人民深受啟蒙思想家影響,重視自己的權利的維護。2法國人民富有革命激情,勇於斗爭甚至革命。3法國政治力量復雜,各派系不斷斗爭。宗教原因:天主教集團同新教集團矛盾尖銳,進行過長期戰爭。而路易十四卻取消了信仰新教自由,使宗教矛盾激化。地理原因:1法國國土較小,革命容易擴散。2法國主要勢力集中在巴黎,適合「中心城市暴亂」。外部原因:外敵入侵。無論是歷次反法同盟進攻法國,還是普法戰爭,二戰,阿爾及利亞戰爭,蘇伊士河戰爭。對外戰爭失敗,使法國被迫改變政體。 我所理解的就這些了

⑵ 法國近代史是什麼

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象徵勝利的法國凱旋門,終於迎來了一次真正的凱旋。
在戴高樂的帶領下,為了自由而戰的法蘭西民族不僅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且為戰後法國的復興鋪就了道路。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⑶ 法國近代史

法國第一次大革命發生在1789年,路易十六世的統治下。當時,法國的經濟情況甚糟。巴黎的工人們每月的收入,88%要用來買麵包。統治者卻不理解貧民生活的艱難。據說,那個奧地利公主出身的王後聽說市民們吃不上麵包後說:「沒有麵包,讓他們吃蛋糕!」巴黎經常發生搶麵包的騷亂,局勢不穩。路易十六不得不召集1614年以來從未開過會的國會(Estates General)。 然而,國會對治理國家的權力要求,卻遭到國王的威脅。7月14日,市民們聽說國會要被關閉,發生了暴動。他們首先攻擊了殘廢軍人院,獲得一批武器。隨後襲擊巴士底監獄,目的是為奪取更多的槍支彈葯。監獄長與暴動者談判,在得到暴動者答應不傷害他和衛兵們的條件下,帶領衛兵們投降。然而暴動者們沒有信守諾言,仍然殺了他和六名衛兵。他的頭被掛起來遊行。這個血淋淋的日子成為法國革命的開端,法國的國慶節。

暴動的結果是,路易十六不得不表面上同意給予國會更大的權力。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企圖出逃國外,路上被發現,抓回後表示忠於新憲法。路易十六在奧地利的親家聯合其它國家攻打法國,企圖營救路易十六。在這個形勢下,革命者發動了1792年9月的大屠殺。他們在24小時內,把1200名關在監獄里的人拉出來殺了,管他是貴族,教士,富商,還是罪犯。蘭芭公主被剝光衣服,被強奸後,又被殺頭,肢解。她的遺骸被抬到王後窗下遊行。聯合軍被法國人打敗。

1792年9月22日,法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宣布成立。走極端的雅可賓分子掌握大權。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砍頭。

政府禁用了公歷,宣布1792年9月22日為法蘭西共和國元年的開端。傳統的月份名稱改為以季節特徵賦予的名稱:三月改稱風月,五月改稱花月,七月改稱熱月等。包括「先生」,「女士」在內的傳統稱呼被禁用,一律稱為「公民」。建築物和地名都換上了革命化的名稱。

宗教被壓制。教堂不是被破壞,就是被改為它用。巴黎聖母院被改為「公理殿」(Temple of Reason),成為芭蕾舞團演出「公理舞」的場所,演員的短裙在倒下的聖母像前飄忽。

大學被關閉。 大學財產被拍賣。大學校園改作醫院、廠房、軍營、監獄。

然而,共和國政府並沒有使經濟情況改善。1793年9月,市民們湧向國會,要求麵包和鎮壓敵人。政府對前一個要求無能為力,只能對後一個要求作出行動。這就是恐怖時期的開端。在以羅伯斯佩(Robespierre)為首,由十二人組成的公安委員會的指揮下,法國成為了屠宰場。在僅僅幾個月內,光是在巴黎就有兩萬人被殺。這時的巴黎,與斯大林統治下的莫斯科一樣血腥。

天下沒有唱不完的好戲。巴黎市民們終於被無休止的屠殺倒盡了胃口,轉而支持羅伯斯佩的政敵。1794年7月,羅伯斯佩和其他雅可賓骨幹分子被殺。巴黎終於走出恐怖時期。

大革命換來的結果,是一個獨裁者--拿破崙的出現。

1799年11月7日,拿破崙政變成功,以第一顧問(First Consul)的職稱統治法國。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正式宣布自己為皇帝。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登位典禮上,拿破崙把皇冠戴到了自己的頭上。

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被英國人和普魯士人打敗。路易十八世在外國勢力扶植下登基。數年後路易十八自然死亡,1824年查爾士十世登基。

1830年7月法國再次發生革命,起因是政府關閉自由報刊。社會上的失業、低薪、漲價問題,使工人們積極地參加了革命,革命的要求很快從辦報自由變成增加工資。三天武鬥之後,查爾士十世被迫下台。然而人們對第一次大革命後雅可賓分子的作為仍有餘悸,沒有採用共和制,選擇路易-費力浦為國王。

1848年2月,在長期漲價,政治腐敗,失業率上升等問題困擾下,法國又發生了革命。路易-費力浦化裝出逃。法國第二次成立了共和國。但政府無法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動盪。6月23日發生騷亂,一周內四千人被殺。囚犯被送到阿爾及利亞的勞改營。1848年9月,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拿破崙競選,並當選為總統。然而,路易-拿破崙步他叔叔拿破崙的後塵,也終於在1852年12月2日變成了皇帝。在當時經濟復甦的良好社會條件下,路易-拿破崙稱帝的要求由投票決定,結果7,800,000票贊成,250,000票反對而通過。1870年與普魯士的戰爭使他成為囚犯。

1871年普魯士人撤退後,巴黎公社在3月18日成立,與凡爾賽的第三共和國政府對抗。巴黎隨後的兩個月是血腥的日子。5月24日,公社社員企圖燒毀巴黎,燒掉了推樂麗宮,損壞了盧浮宮和其它一些宮殿。整條街的住房被燒毀。第三共和國政府鎮壓了公社,殺了兩萬人。

1940年德國佔領巴黎。表面上是法國未被佔地區政府的費奇(Vichy)政府暗中與德國人勾結。戴高樂將軍領導法國的抵抗運動。1944年6月諾曼蒂戰役德國失敗後,在年底由戴高樂為首成立了臨時政府。1946年第四共和國成立。然而戴高樂認為第四共和國的憲法是第三共和國的翻版而不滿,成為反對黨領袖。第四共和國由於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風潮而倒台。1958年戴高樂將軍被召回成立緊急政府來處理阿爾及利亞獨立問題,第五共和國隨之產生。1962年,戴高樂倡導的全民投票使阿爾及利亞獲得獨立。第五共和國政府延續至今。

⑷ 近代法國頒布的法律文獻兩部

《1791年憲法》搜滲: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拿破崙:《拿破崙碼悉法典》:世模脊民法,刑法等法律,建立起資本主義世界的立法規范。

⑸ 法國近代史

法國近代史概括:
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制度在法國確立、發展,直至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歷史。法國是世界近代史上階級斗爭最激烈、政治發展最曲折的國家,從1789年到1871年先後經歷五次革命。在這個過程中,各階級、各黨派創造和試驗了各種政治體制、政治思想、政治行為和行政法律制度。由於法國是歐洲最先進的大國之一,法國的政治文化對於世界具有特別重大的影響。

史學界一般以1789年爆發的大革命作為法國近代史的開端。在革命之前,以絕對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為特徵的舊制度已衰落式微。頻繁的對外戰爭、宮廷的奢靡浪費和貴族的免稅特權致使波旁王朝陷入難以解決的財政危機。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激勵了改革社會的普遍願望。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第三等級與舊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標志著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開始。這次革命鮮明地宣布自由、平等、法制和民主原則,堅決廢除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在與國內外反動保守勢力的搏鬥中,人民群眾被廣泛地發動起來,推動革命沿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到1794年先後經歷了立憲君主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1794年熱月政變結束了恐怖統治,但未能使資產階級共和國穩定下來。1799年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通過霧月政變上台,於1804年建立法蘭西帝國。拿破崙在國內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經濟秩序,在國外掃盪了歐洲封建勢力,使法國一度稱霸歐洲。1814年拿破崙被反法聯軍擊敗而退位。1815年3月他重返法國,建百日王朝,6月在滑鐵盧徹底失敗。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頒布《憲章》,承認大革命所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自由權利。法國的經濟開始從多年戰爭的破壞中恢復。1824年查理十世繼位後倒行逆施,背棄《憲章》,激起社會上普遍的不滿。1830年7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代之以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力普為國王的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實行立憲君主制,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政府殘酷鎮壓30年代初的工人運動(如1831年和1834年裡昂工人起義)和共和運動,以確保資產階級的秩序。工業革命開始展開,紡織業和鐵路建設發展較快。40年代,社會各階層對政府的不滿日益增長。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在工人中迅速流傳。中小資產階級要求擴大選舉權。政府拒絕改革,激發了1848年2月革命。七月王朝被推翻,建立起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革命的顯著特徵是工人階級為爭取權利而奮勇戰斗。工人代表也進入了資產階級共和派的臨時政府。資產階級對此深感恐懼。是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遭到殘酷鎮壓。12月,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的迷戀,當選為總統。1851年12月,他發動政變,實行軍事獨裁統治。翌年,加冕稱帝,自稱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穩定了法國政局,鼓勵經濟發展。在第二帝國時期,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法國成為歐洲的工業大國。政治體制也由50年代的專制帝國演變為60年代的自由帝國,議會的權力逐步恢復,出版、集會、結社和罷工等權利被肯定。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逐漸興起。拿破崙三世為謀求軍事和外交威望,參加了一系列對外戰爭,1870年9月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成為俘虜。9月4日巴黎人民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共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由此誕生。

1871年3月18日,堅持抗戰的巴黎工人發動了起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公社只存在了72天,但它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19世紀70年代以後,自大革命以來的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斗爭進入最後階段。1875年,國民議會以一票之差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最終以法律形式把共和制度確定下來。1886—1889年布朗熱將軍因鼓吹對德復仇和推翻議會制度而名噪一時。共和派政府果斷地平息了事態。1894年猶太軍官德雷福斯被誣陷判刑,1898年,該案件觸發了全國性的保衛民主和人權、保衛共和國的政治斗爭。這一時期,法國充分利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航空和汽車工業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法國工業發展速度落後於美國和德國,農業發展也比較緩慢。法國金融資本發達和集中,被稱為「二百家族」的法蘭西銀行大股東分別掌握著各壟斷企業。

法國工人運動在巴黎公社失敗後經過10年才復甦。1879年蓋德和拉法格創建法國工人黨。90年代出現主要由知識分子組成的獨立社會主義者聯盟。在米勒蘭入閣事件上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分裂形成兩派,到1905年合並為統一社會黨。工團主義在工會中具有重大影響。

在19世紀末瓜分非洲的活動中,法國奪取了相當本土10倍的領土,是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大國。在歐洲外交中,則准備對德復仇,先後與俄、英締結協約。

近代法國為科學、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法國是歐洲的文化中心,法蘭西文化風靡全歐。法語是上流社會的國際通用語言。大革命時期確立的米制至今通行全世界。拉瓦錫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巴斯德的消毒法改革了外科學,夏東研究出人造纖維的製造方法,居里夫婦發現了鐳,盧米埃爾兄弟研製出電影放映機。近代法國文學先後流行過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象徵主義等流派,出現了司湯達、雨果、巴爾扎克、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傑出作家。在美術方面,古典派的大衛、安格爾,浪漫派的德拉克洛瓦,印象派的莫奈、塞尚、高更等都馳名遐邇。

⑹ 近代法國文學是什麼

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興起。啟蒙運動的代表是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他們常以哲理小說宣傳啟蒙思想。盧梭主張返回自然,小說《新愛洛綺斯》等表現出浪漫主義先兆。

法國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復辟與反復辟的曲折斗爭,決定了法國浪漫主義具有更為鮮明的政治色彩。夏多布里昂和斯塔爾夫人的創作分別代表著法國早期浪漫主義文學的貴族傾向和民主傾向。

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的《基督教真諦》(1802年)鼓吹基督教的復興,但對美洲叢林和大草原的奇異風光以及古代廢墟賦予抒情色彩的描寫,成為浪漫主義文學中異國情調和描繪廢墟美的範例。

作為一個沒落貴族思想情緒的體現者,他曾用自己的作品《阿達拉》煞費苦心地論證了基督教、上帝、靈魂不死等等問題,在表現世俗愛情與宗教信仰的矛盾時,誇大宗教的力量,同時他又把這個殉教故事寫得纏綿悱惻,情感動人。

在另一部小說《勒內》里,他塑造了法國大革命後一代貴族沒落青年的典型——勒內。在勒內身上所表現出的「世紀病」,實際上就是沒落貴族階級孤獨頹唐、悲觀厭世的精神病。「世紀病」也是在法國大革命後所建立的新制度下產生的,是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現實強烈不滿的產物。

具有民主傾向的斯塔爾夫人(1766~1817)在自己的文論著作《論文學》(1800年)、《論德國》(1813年)中肯定了浪漫主義文學;在書信體小說《黛菲妮》(1802年)中,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道德和宗教偏見。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善寫愛情和自然,他的《沉思集》(1820年)是法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篇之作。

另一位詩人阿爾弗雷·德·維尼(1797~1863)以寫哲理詩著稱。他的《古今詩集》(1826~1837)、《命運集》(1864年)宣揚孤傲堅韌精神,表現出不滿現實、悲天憫人的思想。在他的後期詩作里,對未來的憧憬處處可見。龔斯當、賽南古、諾蒂埃等作家的小說,都出現了資本主義秩序確立後,人與社會矛盾對立從而要逃向大自然的主題。

雨果是法國新一代浪漫派的領袖。他的《〈克倫威爾〉序言》是浪漫主義向古典主義發起總攻的宣言書;其劇本《歐那尼》的上演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在斗爭中大獲全勝。他遵循藝術美醜對照原則塑造人物形象,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誇張的手法來使自己的理想世界與現實中的丑惡相對立。

女作家喬治·桑(1802~1876)從創作婦女問題小說到社會問題小說,再發展到寫田園小說。《康素愛蘿》(1842~1843)在18世紀歐洲黑暗醜陋的現實背景中,塑造了一個不慕虛榮、不畏強暴的女歌唱家形象。《安吉堡的磨》(1845年)反映了作者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魔沼》(1846年)是作家最成功的田園小說,贊美了生活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農村田園生活里的善良質朴的農民。

阿爾弗雷·德·繆賽(1810~1857)的詩歌感情真摯,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1836年)塑造了一個「世紀病」形象沃達夫。

熱拉爾·德·奈瓦爾(1808~1855)的詩歌和小說、大仲馬(1802~1870)的歷史小說均是浪漫主義文學中的佳作。

浪漫主義運動在法國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和戲劇,都出現了許多傑作,將歐洲浪漫主義運動推向高峰。

19世紀中期,特別是30和40年代,法國文學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這種繁榮至少體現在二個方面:

第一,浪漫主義文學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相互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1830年雨果所寫的戲劇《歐那尼》演出成功,盤踞在法國舞台上達200多年之久的古典主義戲劇從此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表現人的正常激情和對生活真實渴望的浪漫主義戲劇,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同年,司湯達的《紅與黑》正式出版,標志著一種完全不同於先前的、批判和揭露現實丑惡的創作方法誕生了。

第二,這一時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大多都經歷過浪漫主義的創作階段,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透露出浪漫主義文學所特有的激情;而浪漫主義作家因受到批判現實主義日益彰顯的影響,在他們的作品中也加入了對現實黑暗不滿的批判意味。兩者的交相呼應,使法國這一時期文學成為了世界文學園地的一朵奇葩。不過,就時代的先鋒意識而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則無疑是這一時期的主流文學。

法國19世紀30年代的現實主義文學承繼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充溢著人文精神的批判意識傳統。從拉伯雷的《巨人傳》中,人們會清楚地體認到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對宗教愚昧的批判,以及對社會弊病的針砭。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直接思想淵源是18世紀啟蒙思想家對現實的思考與認識,從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到伏爾泰的《老實人》,從狄德羅的《修女》到盧梭的《新愛洛伊斯》,我們都可以看出啟蒙思想家對不合理社會現實的指責和控訴。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們要做的工作是將這種批判建立在更廣泛的領域中,表現得更為激烈,觀察得更為細微。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前期代表作家主要是司湯達、梅里美和巴爾扎克。他們創作的共同特點是都受到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如巴爾扎克還親自參加了標志著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登上法國劇壇的「歐那尼」決戰。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存在著強烈的激情,故事情節多帶有較強的戲劇性。但是這3個作家在創作中卻又具有各自鮮明的特色,在以文學為武器批判法國社會弊端的前提下,司湯達多從政治角度介入生活,巴爾扎克多從經濟角度介入生活,而梅里美則多從倫理道德和人性角度介入生活。

⑺ 法國歷史的近代歷史

參見詞條:波旁王朝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啟蒙運動
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因無子嗣,王位由納瓦爾的亨利四世繼承。至此,瓦盧瓦王朝結束,波旁王朝開始。亨利四世即位後,主動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三十年戰爭,令法國的經濟得以復甦。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寬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業者留在法國,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繁榮。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寬容政策,隨著他的駕崩而被終止施行。 其後經過主教大臣黎塞留和馬扎然的整頓,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路易十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力削弱地方貴族的權力。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同時,路易十四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長期戰爭,使法國東部邊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
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專制王權日趨衰落。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資產階級日益感到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愈來愈不相稱,他們對關卡制度、行會條例和不公平的征稅制度極為不滿,特別反對貴族和教士的特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啟蒙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他們抨擊天主教會和專制王權,傳播科學知識,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理性。法國封建制度陷於嚴重的危機。
另外,十八世紀法國捲入一連串的戰爭,1702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40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54年的七年戰爭等,到七年戰爭結束的時候,法國國力大衰,並喪失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 參見詞條:路易十六法國大革命
面對財政危機,愈來愈多的法國百姓被不稱職的國王路易十六,以及持續漠不關心的頹廢貴族所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中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了激進的情緒,終於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頭一年,第三等級的革命民眾在6月發表了《網球廳宣誓》,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獄,10月凡爾賽婦女運動迫使法國王室在10月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與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的斗爭所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斷出現的外部壓力實際上在法國革命中起到了主導角色,179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這場戰爭取得了一個世紀以來法國未曾取得的勝利,並使法國間接控制義大利半島和萊茵河以西的領土。
在國內,派系斗爭及民眾情緒的日益高漲導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統治的產生。羅伯斯庇爾和雅各賓派倒台以後,督政府於1795年掌權,直到1799年拿破崙上台後才告一段落。
現代社會在法國革命中拉開帷幕,共和國的成長、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現代思想的發展以及國家之間大規模戰爭的出現都是此次革命的標志性產物。在作為近代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而受到贊揚的同時,法國大革命也因期間所出現的一些暴力專政行為而為人詬病。 參見詞條:拿破崙·波拿巴霧月政變反法同盟百日王朝滑鐵盧戰役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1804年,拿破崙稱帝,改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法國對外發動了一連串戰爭(被稱為拿破崙戰爭),多次打敗反法同盟,把法國的影響力擴至整個西歐及波蘭。
1805年8月9日,奧地利帝國、英國、沙俄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崙宣戰。12月初,法軍在拿破崙的指揮下,與俄奧聯軍在奧斯特里茨村激戰,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決定性勝利。12月27日,拿破崙與奧地利皇帝簽訂《普萊斯堡和約》,反法同盟瓦解,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也正式宣告終結。

1813年歐洲結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40萬與聯軍作戰,不料在萊比錫戰役中被擊敗,各附庸小邦國乘機起來擺脫法國管治,拿破崙陷入困境。1814年聯軍向法國進軍。3月30日,巴黎淪陷;4月6日,拿破崙被迫退位,並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繼而復辟。然而,拿破崙再次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並在1815年3月20日進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不久,歐洲各君主國重新調集重兵,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法軍在滑鐵盧戰役中覆沒,拿破崙第二次退位;10月,他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病逝。
參見詞條:路易十八七月革命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拿破崙帝國破滅後,路易十八復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

在那一年法王查理十世試圖推行鎮壓法令,觸發一場叛亂,史稱「七月革命」。革命過後,法國國會讓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三世以法王路易十三的後代支系第八代孫的身分繼承王位,正式稱號為「法蘭西人的國王」路易-菲利浦。由於他以波旁-奧爾良為姓氏,因此他的七月王朝,亦被成為波旁-奧爾良王朝。
路易·菲利浦採取中間路線,但依然無法解決法國經濟持續衰退的問題。1846年的工農業蕭條,令他被迫於1848年退位。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自此以後,沒有任何一位波旁王室及其分支成員能再次統治法國,而法國波旁王朝而正式落下帷幕。 參見詞條: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法蘭西第二帝國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巴黎公社
1848年12月10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選總統。1849年5月13日選舉立法議會,以保王派和天主教教士為核心的秩序黨獲多數席位。憲法規定總統不能直接連任,波拿巴要求修改憲法,立法議會多數反對。波拿巴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解散議會,建立專政體制。1852年12月 2日宣布成立帝國,波拿巴被封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
為了改變1815年以來法國的孤立狀態,爭奪歐洲大陸優勢和進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崙三世進行多次對外戰爭。法國在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中聯合英國、土耳其與撒丁反對俄國,擊敗俄國後確立了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後又聯合義大利反對奧地利,得到薩瓦和尼斯。1860年簽訂《法英商約》,實行自由貿易。
克里木戰爭後至18世紀60年代初是第二帝國發展的頂點。但是,勞動人民深受剝削壓迫,工人運動重新高漲,共和派加強斗爭。第二帝國支持羅馬教皇阻撓義大利統一、武裝干涉墨西哥以及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等一系列失策,使法國陷入困境。為了擺脫國內危機和重奪歐陸優勢,1870年7月19日法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借口對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法軍戰敗,9月2日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投降。 1870年9月4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對逼近巴黎的普魯士軍隊採取了屈膝投降的態度。1871年2月,同德國(當時普魯士隸屬於德意志的一個邦聯國)草簽了條約,同意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並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一部分給德國。同時,調集軍隊,准備解除巴黎人民國民自衛軍的武裝。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軍企圖奪取巴黎市內的蒙馬特爾高地和梭蒙高地時,被人發現。巴黎人民奮起反擊,當晚就佔領了城內的戰略要地,臨時政府總理梯也爾狼狽逃出巴黎,遷往凡爾賽。不久,巴黎公社成立。資產階級政府不甘心失敗,對巴黎公社發動了進攻。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巴黎城內的政府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戰斗非常慘烈,最終以巴黎公社的失敗而告終。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⑻ 關於"18世紀法國哲學"的800字論文

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疊對峙
400多年來,在法國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一直是糾結在一起的兩條主線.時而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時而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
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是法國哲學的先驅,他對於17世紀的笛卡爾和帕斯卡爾產生了雙重的影響.首先,蒙田的懷疑主義影響了笛卡爾「懷疑一切」的方法論和自由的批判精神.蒙田的座右銘「我知道什麼?」運用古羅馬時期的皮羅主義的論據來說明,一切事物都是值得懷疑的.蒙田被人們看作是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家.笛卡爾對於從經驗獲得的知識以及以往科學知識的懷疑,對現成的知識進行批判,敢於懷疑一切,都是受到了蒙田的影響.
蒙田也影響了帕斯卡爾的非理性主義和人學.文藝復興以來的一些人文主義者頌揚了人類的偉大、尊嚴和理性,而蒙田揭示了人類的渺小、可悲和信仰.這就使得帕斯卡爾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綜合,既讓我們看到人的偉大和尊嚴,又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可悲;既看到人類理性能力的作用,同時又看到理性的無能和信洞乎仰對它的超越.帕斯卡爾充分肯定了幾何學的作用,並且在他的科學研究中也廣泛地運用了幾何學中的證明和推演方法.然而,帕斯卡爾也認為幾何學的方法是有限的.在他看來,過分抬高理性或理智的作用是一種理性的獨斷,而以人心或內心為基礎的敏感性的精神、微妙的精神及精確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人們的一種良好洞見力.在笛卡爾和帕斯卡爾之後,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都得以確立.
18世紀是理性主義的時代.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將由上一個世紀的哲學家所確立的理性主義變成一種現實的政治原則.理性主義成為他們反對封建意識形態、勾畫新社會藍圖的標尺.理性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准,以往的一切都要在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審判.
19世紀是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雙峰對峙的時代.19世紀的法國哲學中雷諾維耶的新批判主義和孔德的實證主義繼承了啟蒙哲學的傳統,而比朗、柏格森和布隆代爾這三位改變法國哲學發展方向、奠定法國現代哲學基礎的哲人,則繼承了非理性主義的傳統.
到了20世紀,除巴什拉等人的科學哲學和結構主義哲學體現了理性主義的原則之外,薩特的存在主義是非理性主義,後現代主義也屬於非理性主義的一種體現.德里達、福柯、德魯茲等人追隨尼采和海德格爾,對西方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經由笛卡臘賣爾直至康德、黑格爾的形而上學傳統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但從總體上來看,20世紀的法國哲學是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
可見,400多年來,在法國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一直是糾結在一起的兩條主線.時而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時而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這種糾結的狀態一直貫穿始終.
「進步」與「解放」的價值重估
對於「進步」,後現代主義有一系列疑問:人類的歷史是否真是在不斷進步的?「進步」難道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再則,「進步」真是一件好事情嗎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國輪顫逗從工業社會進入後工業社會,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成為法國哲學討論的重要主題.崇尚理性、自由、平等、進步的啟蒙精神是現代性的突出體現.
盧梭是現代性最早的批判者.他通過把自然和文明對立起來,對資本主義的文化、社會政治制度和教育方式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盧梭意識到,科學藝術的進步和發展是與人民的幸福相矛盾的,文化和文明的發展與人的道德水準未必成正比.因為假如現實生活中的文化被以奢侈、金錢和低級趣味為主體的時尚所左右,就會完全變成一種「金錢文化」和低格調的「俗文化」.
盧梭認為,從自然狀態進入到社會狀態,就使人類從平等進入到不平等.人類社會每前進一步,不平等就加深一步.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評價盧梭這一學說時寫道:「這樣,盧梭就看到了不平等的產生是進步.可是這種進步包含著對抗,它同時又是退步……文明向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進一步……壓迫者被壓迫,這就是否定的否定.」如恩格斯所說,盧梭的這部著作「可說是精彩地顯示了自己的辯證的起源」.它不但是對人類只是在上帝面前才是平等的那種基督教封建學說進行思想斗爭的武器;同時,它也包括了法國資產階級的革命口號「平等、自由、博愛」.法國革命爆發以前35年,盧梭就不但已經認識到革命的必然性,而且在哲學上、在法理上證明了革命的正當性.
當然,盧梭並不是認為,在社會狀態中,人就註定是不自由和不平等的.恰恰相反,盧梭把不自由、不平等的社會狀態看作是不合理的社會狀態.盧梭想要實現的否定之否定,是使人在一種全新的社會狀態中達到一種更高級的社會的自由和平等.後來,盧梭的這一思想深深地影響了黑格爾思想的形成.
如何看待理性和進步,是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所思考的兩個問題.福柯等人反對理性的總體性、理性的暴力和理性的極權主義.「進步」以及與它相聯系的「解放」概念也是後現代主義要「解構」的.對於「進步」,後現代主義有一系列疑問:人類的歷史是否真是在不斷進步的?「進步」難道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再則,「進步」真是一件好事情嗎?「進步」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呢?怎麼看到「進步」所帶來的人的自由的不斷喪失、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
對於 「解放」,後現代主義也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後現代主義認為,「解放」是一個宏大敘事和元話語,是為後現代主義所擯棄的;其次,人的解放的過程也是逐漸取得主體地位、成為獨立主體的過程,而主體的形成、建構過程,同時也是人逐漸被規訓化的過程,因而最終是限制人、制約人,使人喪失自由.至此,後現代主義不僅解構了法國啟蒙哲學的理性主義原則,同時還把啟蒙哲學的「進步」和「解放」概念也解構了.最後,後現代主義認為,科學有可能使人走入誤區,製造出滅絕人類的武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過度濫用,會導致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的破壞,使地球越來越不適於人類的生存;更為嚴重的是,科學不能解決人的精神問題——無論是人的道德、價值、理想信念,還是人的終極關懷等,都不是科學和理性所能解決的.
人文與社會的多重呈現
和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較,法國哲學更注重對人和社會的研究.法國哲學家們不只沉湎於理智王國而缺乏情感,他們中的不少人同時又是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
同歐洲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法國近代哲學似乎有以下幾個風格和特徵:
第一,法國哲學一直貫穿著一種懷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
懷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可以說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如果說,懷疑是否定的、批判的一面,那麼,崇尚理性則是肯定的、有建樹的一面.懷疑的目的就是要崇尚理性,或者說懷疑只是理性的一種手段.
從中世紀的唯名論者阿伯拉爾、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到近代哲學的創始人笛卡爾、18世紀的貝爾、伏爾泰等人的懷疑論,這種敢向傳統、權威挑戰的懷疑精神,在法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甚至20世紀後半葉的後現代主義哲學也體現了懷疑精神.它懷疑被人們頂禮膜拜的理性主義和科學精神,懷疑歷史進步論和啟蒙精神,懷疑現代性和現代化的成果等.
第二,人和社會是法國哲學聚焦的對象.
自然和人是哲學的永恆主題.而和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較,法國哲學更注重對人和社會的研究——
愛爾維修注重人的靈性、強調人的精神性,把人作為一個文化的對象、教育的產物.存在主義哲學就是一種人學.而孔德直接就是近代社會學的奠基人.從塗爾干到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他們都十分注重對於現代社會的研究.這些都應該看作是法國哲學對人類社會認識的貢獻.後現代主義對於後工業社會的反思和批判,對於正在大力推進現代化的我們不亞於一劑清醒劑.
第三,開放性.
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極大地吸收了英國唯物主義哲學(特別是洛克的經驗論),狄德羅還極大地吸收了萊布尼茲哲學中的辯證法因素.19世紀,不僅勒努維埃的新批判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康德哲學的繼承,而且阿默蘭的唯心主義和黑格爾哲學有著緊密的聯系.「3H」(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3M」(馬克思、馬克斯·韋伯、馬爾庫塞)和尼采都是德國哲學家,克爾凱格爾是丹麥哲學家,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這些哲學家的思想元素都影響著20世紀法國哲學的面貌.
第四,社會參與性.
法國哲學不是書齋里的哲學,而是與現實斗爭緊密相連的哲學.法國哲學家不喜歡身居斗室去進行玄學的思辨,而更加關注社會的變革和政治的斗爭.他們有一種使命感和時代感,是現實革命運動的積極參與者.
第五,和文學有著不解之緣.
法國哲學家們不只沉湎於理智王國而缺乏情感,他們中的不少人同時又是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不僅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人是名垂史冊的文學家、戲劇家、文藝批評家,擅長用文學來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比他們晚一些的柏格森、薩特和加繆,更是捧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法國哲學的中國傳播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的興趣逐漸超過了對德國哲學的興趣.這種在學術興趣點上的變化,和法國哲學自身的發展變化相關,也與中國哲學界學術生態的發展變化緊密相聯
從近100年來法國哲學在中國的傳播來看,中國人對於法國哲學的主要興趣大致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笛卡爾哲學.中國人對笛卡爾哲學有著雙重的興趣:一方面是他高揚主體性的哲學和理性主義的認識論,另一方面是他的二元論哲學在物理學領域堅持了機械唯物主義、他的唯物主義對於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有著重要的啟發、他的心身關系學說開啟了西方心靈哲學之先河.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大陸對於主體性問題、認識論問題和對於西方心靈哲學研究的加強,笛卡爾哲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18世紀的啟蒙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由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這三位啟蒙思想家所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政治理論的重要理論來源.18世紀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人的唯物主義思想,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
孔德的實證哲學.孔德的實證科學的方法論及其實證哲學的基本原則,是我們了解英美實證主義哲學的基礎,對於我們理解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哲學、理解分析哲學和科學哲學都具有導引意義.孔德的實證社會學和塗爾乾的社會學,被中國人看作是社會學的開山鼻祖.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在20世紀初,柏格森關於生命創造進化的哲學和達爾文的進化論、赫胥黎的天演論一起被傳進中國,為當時想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知識分子提供了生命的活力.
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大討論之後,大學校園里曾經一度流行「薩特熱」和「尼采熱」.盡管薩特所強調的「存在先於本質」等一些極端個人主義和絕對自由觀不盡合理,但他強調青年人要自我奮斗、自我創造,在自主選擇的時候,要主動承擔責任.這些觀念正好契合了當時青年人樂於自我謀劃、自我選擇的想法,對於解放思想、煥發社會活力起到了正面的推動作用.
法國現象學思潮.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流傳到法國,在法國產生了廣泛和長久的影響,出現了現象學思潮.它對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和德里達、福柯等人的後現代主義都產生了影響.近十年來,隨著對於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研究的深入,年輕一代中國學者也對法國現象學家的研究和思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結構主義.上世紀末,中國研究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和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學者眾多.進入新世紀以來,對於拉康的後弗洛伊德主義的研究,在中國學界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近幾年來,對於深受阿爾都塞和拉康影響的巴丟的研究在中國也逐漸升溫.
後現代主義哲學.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後現代主義在中國形成了新的研究熱潮.包括德里達、福柯、利奧塔、德勒茲、鮑德里亞在內,都成為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的重要研究對象.這些哲學家的思想是對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西方幾百年現代化進程、尤其是西方的現代性理論的一種反省和批判.他們反對技術至上,反對過分強調以人為中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不能過分強調工具理性而忽視了價值理性等.這些觀點對現當代中國的發展(尤其是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可以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研究的興趣逐漸超過了對德國哲學的興趣.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對於17、18世紀法國哲學、對於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的研究感興趣,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中的現象學思潮和後現代主義哲學的研究更感興趣.這種在學術興趣點上的變化,與法國哲學自身的發展變化相關,也與中國哲學界學術生態的發展變化緊密相聯.

⑼ 有誰知道有關法國歷史與文化的論文呀

法國-歷史文化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28日通過新 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政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7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有權舉行公民投票。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任期5年,通過普選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 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自1958年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以來,歷屆政府基本沿襲戴高樂制定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維護民族獨立。1964年1月27日,法國同中國建交。總統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
經濟:經濟發達是歐洲經濟共同體主要發起國和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位於美、日、德之後,居世界第四位。
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法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 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總勞動力的61%。
90年代初以來,先後執政的左右翼政府為使經濟進入良性循環並向馬約標准看齊,均實行以削減赤字為根本的緊縮政策,同時大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這一政策在控制通貨膨脹、促進外貿、恢復國際收支平衡方面產生了積極作用,但也導致經濟低速運轉,並使失業問題日趨嚴重。1993年法經濟陷入衰退, 1994年經濟開始復甦。
法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第四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德國和日本。法國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
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法國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
著名公司 埃爾夫阿奎坦公司,主要業務范圍包括石油、化工、醫葯等;雷諾汽車公司,主要產品包括轎車、貨車、大型商業用車等;法國電力公司,經營范圍為發電、輸電、配電等;家樂福集團,經營范圍是超級市場。
文化: 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我自己找的到!你呢???太懶拉!

⑽ 誰能給我法國近代史的簡介

1、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

2、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3、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

4、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

5、1900~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准備對德復仇,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與英國締結協約,三國協約形成。

(10)什麼是近代法國論文擴展閱讀:

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近代法國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