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環球歷史人物之貝當元帥:一戰英雄與二戰叛徒
亨利·菲利浦·貝當,法國陸軍元帥、軍事家、政治家,一戰時法國的民族英雄,二戰時卻成了賣國賊,成立了法國維希政府,是個集民族英雄和叛徒於一身的坎坷人物。
亨利·菲利浦·貝當於1856年4月24日出生於法國北部加萊省的考奇拉退爾小鎮。他的父親是個農民,母親早逝,家境貧寒。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促使貝當立志做一個軍人。貝當中學畢業後考入聖西爾軍事學校;1878年畢業後,他進入山地步兵團任職,軍銜為少尉。
1888年,貝當被調回聖西爾軍校,擔任軍事教官。因為農民的出身,他在軍界沒有任何背景,所以升遷很慢——少尉當了5年,中尉當了7年,上尉當了10年。1900年才升到少校軍銜,指答薯納揮一個營。
1906年在國家射擊學校任教官,貝當工作極為勤勉,性格十分耿直。他曾拒絕出任步兵學校的校長,理由是他認為那些資深的軍官更合適這個職位。他反感一切陰謀似的活動,和政客的關系也極為惡劣,中尉貝當拘禁過服預備役的法國議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更是公開諷刺過當時的總統。
最重要的是,當法國陸軍的領袖將軍們都痴迷地倡導攻勢至上主義時,貝當卻敢於獨自反抗這個潮流。貝當的思想要旨是僅當敵方防禦已經受到決定性的減弱時,才可以發動全面攻勢,而這種減弱的工作不能依賴步兵的生命,而必須使用一種高度集中的炮兵火力。這樣就又要求炮兵與步兵之間必須有密切配合。1914年8月一戰爆發前夕,貝當僅為陸軍上校,任第三十三團團長,時年58歲。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對剛剛批評清沒了法軍紅褲子的貝當來說,不知是否應該算作是幸運的事。如果沒有它,貝當將會以一個上校的身份退役,成為一個普通的老人,而正因為有了它,才有了1940年後的不得已。
戰爭爆發後,貝當由於其對部隊的傑出領導被提升為旅長,軍銜是准將。在1914年9月的馬恩河會戰中,貝當由於指揮得當,晉升為少將,任第六師師長。10月25日,貝當再次晉升為第三十三軍軍長。1915年5月9日—16日,貝當在阿爾薩斯攻勢中,他率部突破了德軍的堅固防禦。6月,他受命擔任第二集團軍指揮官。9月25日-10月6日,雖然他的進攻由於德軍縱深防禦而失敗,但其炮火准備使德軍吃驚不小。
貝當還是馬上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炮兵和後勤,才使得殘酷的戰斗能繼續下去。他提出了著名的防禦口號「他們不會通過」。另外,為了防止法軍士氣低落,貝當還說服法軍指揮部採用部隊輪換制,所以幾乎所有的法國陸軍都經歷了這次殘酷的戰斗,積累了經驗。在他嚴厲的領導下,到他5月1日取代卡利將軍擔任中央集團軍司令之時,凡爾登已經轉危為安。而且作為接任他第二集團軍指揮權的尼維爾將軍的上司,貝當繼續對凡爾登戰局施加影響。4個月後,法軍在索姆河發動大舉進攻,德軍停止了對凡爾登的攻擊,凡爾登戰役勝利結束。貝當作為「凡爾登的勝利者」成為了法國的民族英雄,名揚世界。視為「法蘭西的救星」。
1917年5月15日,「陸軍的醫生」貝當接任法軍總司令。他一上來就提出了「多用鋼鐵,少流鮮血」的口號,並親自下到每一個師中手滾走訪——緩和士兵的不平心理,改革伙食和休假制度。就像後來二戰中蒙哥馬利做的那樣,傾聽士兵們的心聲,解決他們的困難。他用他的威望迅速地平定了這次叛亂,隨後又成功地發動了多次有限的攻勢,使法軍的士氣大振。貝當再次拯救了法國。
福煦於1918年3月就任盟軍總司令後,貝當接替他負責指揮所有的法軍軍隊,在西部前線最後一個月的艱苦戰斗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後策劃了埃納河-馬恩河(7-8月)和亞眠(8-9月)攻勢,協助約翰·約瑟夫·潘興實施聖米耶爾(9月)和默茲-阿爾貢(9-11月)攻勢。
1918年11月19日,貝當因為其戰時的卓越表現被授予法國元帥軍銜。
一戰期間貝當的威望達到頂點,福煦退休後,他成為了所有軍事思想的仲裁人,1920年,貝當被任命為法國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22年1月,兼任法國陸軍總監,其間,1925-1926年指揮10萬法軍同西班牙一道鎮壓了摩洛哥里夫族人民起義。
1931-1934年任防空總監和陸軍部長,極力主張修築馬奇諾防線。1934年2月-11月,貝當出任加斯東·杜梅爾格臨時政府的陸軍部長。
1940年5月,德軍開始進攻法國,作為永久性防禦工事的馬奇諾防線不攻自破。先後由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和馬克西姆·魏剛指揮的法軍節節敗退,國內政局混亂。保羅·羅諾總理為控制局勢,建立最廣泛的民族團結,羅致了國內的各種力量,貝當也應召回國出任內閣副總理。結果,在繼續作戰還是通過求和結束戰爭這個問題上,法國政府內部分為兩派,一派以雷諾總理為首,另一派以貝當元帥為首。1940年6月,貝當宣布法國停火,同德國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組建與法西斯合作的維希政府並出任總理。
1940年6月21日,希特勒親自來到1918年法國人接受德國投降的貢比涅森林接見法國談判代表團。22日,經貝當同意,法德停戰協定在當年的「停戰車廂」里正式簽字,法國被迫接受十分苛刻的停戰條件。法國分為兩部分,包括巴黎在內的3/5的國土(主要是北方工業區)歸德軍佔領,佔領軍的費用由法國負擔。南部和西部(主要是農業區)為自由區;法國的空軍、陸軍裁到10萬人;最重要的是,貝當政府要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同德國「合作」。
1940年7月1日,貝當政府遷到維希。10日,國民議會以569票贊成80票反對通過決議,授予貝當制定新憲法的全權。新憲法以「法蘭西國家」代替了「法蘭西共和國」,以「勞動、家庭、祖國」代替了自1789年繼承下來的「自由、平等、博愛」。貝當被授予「國家元首」的稱號並兼任總理,擁有召開國民議會、制定行政立法、指揮軍隊、任命或撤換部長等多種權力,幾乎比路易十四的權力還要大。當時在政府公報上發表的許多條例都是以君主政體的格式開始的:「本人,菲利普·貝當,以法國元帥、國家元首名義宣布。」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為往昔的聲名所累,一時得到了許多法國人的支持。
從1940年7月10日至12月13日,可稱為貝當―賴伐爾時期。1940年10月24日,貝當和希特勒在都蘭的蒙都瓦列車車廂里進行會談。此後,貝當聲稱,為了法國的「榮譽和尊嚴」,法國必須尋求對德合作政策。從此,「合作」兩字就像標簽一樣,烙在貝當的身上。應該指出,貝當礙於體面,和德國人的合作多少有些羞羞答答,不時使出他慣用的兩面手法。當他和賴伐爾赤裸裸的親德賣國行為發生嚴重的意見分歧時,1940年12月13日,貝當下令拘留他的「皇太子」(制憲法令規定,在貝當元帥去世後,由賴伐爾繼任),並且派一支可靠的隊伍把賴伐爾護送到他的私人住所里去。對於這個相當令人吃驚的事件,德國當局並不知道。
從1940年12月13日至1942年4月18日開始了維希政權的第二時期,稱為貝當―達爾朗時期。原海軍總司令達爾朗海軍上將變成維希政權的第二首要人物。貝當合作主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戰爭的進展和德國的勝利,或者相反地,同德國失敗的最初跡象密切相關的」。貝當企圖在外交上採取中立和拖延政策,並曾與佛朗哥會晤,勸他拒絕德軍經西班牙開往北非。但賴伐爾在德國人的支持下於1942年4月19日重新執政,開始了維希政權的第三時期。這時又頒布了新的制憲法令:「法國對內和對外政策的實際領導權全部授予政府首腦(即賴伐爾),政府首腦由國家元首任命,並直接對國家元首負責。」實際上把貝當變成壁爐台上的一件小擺設。
貝當的投降主義和合作主義,對法國喪失民族主權獨立,蒙受德國侵略者的欺凌和蹂躪,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貝當政治上的軟弱無能使他不能阻止賴伐爾之流徹底的賣國行為,有意無意地扮演著「合作」的主角。貝當鎮壓統治區內的任何反德活動。貝當提供原料、商品支付德國的佔領費用,從3億到5億,1944年7月又增加到7億。貝當在廣播中號召為德國招收勞工,設立強制勞動局。在德國出兵佔領法國南方時,許多法國人希望貝當離開維希,但是他沒有離開,仍然留在那裡,仍然忠於一個過於簡單的政策概念:在祖國受難的時候,不應該拋棄本國的土地和自己同胞。這是貝當個人的悲劇。
貝當在完全成為傀儡之後,仍然執迷不悟。1943年12月18日,貝當還寫信給希特勒表示:「今後佔領當局有權改變法國的一切法律。」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時,貝當還在廣播中號召法國人民遵守秩序與紀律,服從德軍在作戰地區的任何指示。8月,戴高樂解放巴黎,貝當才悄悄燒毀自己的私人文件,派特使前往聯絡,准備和平移交權力,但遭到了戴高樂的拒絕。8月20日,貝當和他周圍的人被德國人從維希帶到洛克馬林根的霍恩佐倫的一座古老的城堡里,他的政治生涯就這樣奇特地結束了。盟軍攻入德國本土後,又將他們轉移到瑞士的一個小城鎮。德國投降前夕,窮途末路的貝當向法國臨時政府自首。
1945年7月23日,法國最高法院開庭審判貝當。起訴書列出了貝當的5條罪狀:同德國簽署停戰協定,違背了法英同盟條約;配合德國,對英國和其他盟國採取敵對行為;同賴法爾一起,動員全國工業部門支持納粹德國進行侵略戰爭,並向德國輸出大批法國勞工;建立獨裁政權;私自允許德國控制本國領土。
89歲高齡的貝當在長達20多天的審判中一言不發,他的辯護律師則十分活躍,說貝當這些行為是無奈之舉,也沒有完全與德國合作等等。辯護律師還威脅法庭說,如果貝當被處死,國家將會面臨分裂的危險,法國人民也會感到痛心。旁聽的人們受到辯護律師的蠱惑,不停地為律師的辯護詞喝彩,以至於法官氣憤地大叫:「這個廳里怎麼全是德國人!」
1945年8月14日,判決出來了,貝當因犯通敵罪被判死刑,沒收一切財產,並且宣布他是「民族的敗類」。此外,法庭還認定他犯有「誤人罪」。許多正派的公民因為他過去是英雄而信任他,結果被引入歧途。這時,他當年一手提拔的戴高樂簽署了特赦令,改判終身監禁——就像1940年前貝當也在維希政府對戴高樂進行缺席審判的死刑判決書上簽署「不要執行」一樣。
隨後,貝當被囚禁於戴爾島的一座要塞,但是他在這里 健康 惡化得很厲害。
1951年6月,他被轉往大西洋比斯開灣的耶島監獄。7月22日,貝當死於該監獄。在他成為法國的英雄和元帥的時候,貝當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一生會這么結束。
貝當記錄在 歷史 上的形象是一個叛國者,但是作為一個軍人他在一戰中頗有建樹。他不同意福煦對於「進攻精神」的強調,認為現代戰爭中防禦更占優勢。開戰後他這種謹慎小心的態度使他成為了一戰中法國最成功的指揮官。
Ⅱ 法國在一戰二戰中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1.戰術落後,還是以一戰的思維迎戰 馬奇諾防線被繞過就整個亂了方寸
2.一戰對於法國的傷害太大,整個國家及人民不想打仗,害怕戰爭(也是站前法國積極推行綏靖政策的原因)因而褲扮在唯瞎初期潰敗之後整個政府就開始准備投降 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與反擊(參照蘇聯)胡山灶
Ⅲ 為什麼法國在一戰和二戰期間的表現截然不同呢
在上個世紀上半頁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之中,法國給人的印象的確有雲泥之別,幾乎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法國。
一戰中,法國軍隊表現出了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風格與特點,讓強大的德軍陷入了戰爭的泥沼。同時法國民眾也對德軍的侵略表現出了空前的抵抗決心,給予了前線足夠的後勤支持。尤其是在凡爾登戰役與索姆河戰役中,法德兩軍的對撞是相當慘烈,被後世稱為「絞肉機」;然而在二戰中,法國卻表現得如同一隻待宰的羔羊,法軍躲在馬其諾防線中一籌莫展,僅一個多月就宣布投降。
其實總結起來,一戰和二戰的法國差距那麼大的原因很簡單,在國家上他們從矢志復仇的戰士變成了安於現狀的政客。在軍事上他們出現嚴重的誤判,任為德軍是在延續一戰時期的戰術,但他們並不知道德國已經把機動性極強的坦克集團化,他們還在把坦克打散配合步兵,坦克質量和數量的優勢根本沒發揮出來,就這樣步步落後,步步下風,被曼不群同志打了凄涼落魄。
Ⅳ 一戰中的法國是什麼樣子的
在1914年以前的10年內,德國陸軍同強大得多的俄國陸軍相比顯得黯然失色,而且法國陸軍也能與之相匹敵。但這是個不可靠的表面現象。由於復雜的國內鄭治原因,德國政府選擇了把陸軍保持在一定的規模,而讓蒂爾皮茨的艦隊大量增加它在整個國防預算中所佔份額的做法。當1911年和1912年的緊張的國際形勢促使柏林決定大規模擴充陸軍時,裝備上的迅速變化給人以強烈印象。在1910年和1914年間,它的陸軍預算從2.04億美元增至4.42億美元,而法國只從1.88億美元增至1.97億美元——而且為了達到這樣的軍隊規模,法國徵召了89%的適齡青年,德國只徵召了53%。確實,到1914年俄國為它的陸軍已花費了大約3.24億美元,但已感到極為緊張:國防開支佔俄國國民收入的6.3%,而德國只佔4.6%。除英國外,德國比任何其他歐洲國家更能承受「軍備重擔」。此外,德國陸軍可以動員並且裝備幾百萬預備役軍人,而且因為他們受到較好的教育和訓練,所以能很快部署到前線作戰,但法國和俄國卻做不到。法國總參謀部認為,他們的預備役軍人只能在後方使用;而俄國則既沒有裝備其數百萬理論上的預備役軍人所需的武器、皮靴和軍服,也沒有軍官來管理他們。但即使這些,也還不能弄清德國的軍事能力究竟已達到何種程度,因為這種能力還反映在一些不能用數量來衡量的因素上,諸如良好的國內交通線、能較快進行動員的體制、優良的參謀訓練、先進的技術等等。
Ⅳ 為什麼法國在一戰和二戰期間的表現截然不同呢
這也與他們這個國家本身有關,眾所周知在第一第1次世界大戰里,法國是非常勇猛的,並且他強勢的,要求主要國家賠償了許多東西,可以說是大獲全勝,但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個國家卻顯得不堪一擊,因此說法國在一戰榜二戰時期表現截然不同。
事實上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最苦的還是平民百姓。而且只要發生戰爭,我們的經濟就會倒退,畢竟戰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而且戰爭這么長時間不但消耗人力財力也會消耗時間,而有這些的人力財力以及時間,我們的科技也會進步一大步,而且消耗的財力以及經濟也不知何時才會恢復,這對世界人民都是非常重大的打擊。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Ⅵ 法國陸軍在一戰中有何作為
1914年6月28日發生了薩拉熱窩事件,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於1914年8月3日對法國宣戰,並於次日入侵比利時。駐扎在比利時的法軍與德軍接觸,並協助比利時軍隊進行阻擊。8月9日德軍佔領比利時全境,駐比利時法軍被迫回撤。雖未能阻擋德軍的進攻,但延緩了德軍前進的速度。
8月21日德軍進攻法國,法軍在國內戰線阻擊德軍五路進攻,節節把守,但實質上未能阻擋德軍攻勢。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迫撤退至波爾多。但由於德軍為實現速戰速決的施里芬計劃而盲目推進,導致過分深入,戰線太長,後勤不暢,被法軍元帥霞飛發現破綻。法軍在9月5日—9月12日的馬恩河戰役中擊敗德軍,將德軍阻擋在了巴黎門外。隨後德軍轉入防禦,雙方各自建立了一條由法國西海岸至法國東部的防線。其間雙方又進行了多次戰役,但都未能有所突破,戰爭轉入對峙階段。
由於英國在開戰時歐洲大陸並無駐軍,英國對德宣戰後英國遠征軍才陸續開赴歐洲大陸,並且在戰爭初期人數較少。因此,法軍實質上承擔了防禦德軍的主要任務,自比利時開始,主要是由法軍來阻擊德軍,實施防禦。
1916年2月,德軍在凡爾登發動針對法軍的猛烈進攻,意圖「讓法國把血流盡」,開始了號稱「凡爾登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法軍在尼維爾將軍的指揮下在凡爾登阻擊德軍,戰斗異常艱辛。法軍在鏖戰7個月後,頂住了德軍的凌厲攻勢。雙方都遭受重大傷亡,但都未取得實質勝利。為了緩解法軍壓力,英語在西線發動了索姆河戰役,並首次動用了坦克,但最終亦無實質成果。兩次戰役雙方共損失120萬人,但都無實質突破,戰爭重新轉入膠著的對峙狀態。
1917年4月,法軍於西線開展春季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共一個月,但法軍在傷亡10萬人後卻仍未有進展,引起了法國士兵的騷動。戰事再度膠著,而法軍因內部騷動,無力防禦,只得由英軍負責西線防禦。
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德軍立即集中於西線。1918年3月—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的攻勢,英法聯軍頂住了德軍的進攻,並與後來參戰的美軍一道加強防禦,使德軍損失慘重。7月15日,德軍發動第五次攻勢,英法聯軍頂住壓力,使德軍損失15個師。德軍一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自此雙方兵力基本損失殆盡,都無力進行大戰。
1918年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德皇退位,雙方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實質上是一場以陣地戰和防禦為主的消耗戰,最終由物質上較為充裕的協約國贏得了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在軍事上並未分出勝負,是由於國內的革命結束了戰爭。法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充當了西線的防禦主力,承受了大部分的德軍進攻壓力,成功得阻止了德軍的前進,粉碎了德國速戰速決消滅英法的計劃,在西線戰斗中充當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最終也沒將德軍擊退。
Ⅶ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總統叫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總統叫雷蒙·普恩加萊。
雷蒙·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又譯為雷蒙·彭加勒,1860年8月20日-1934年10月15日),法國政治家。1912年—1913年擔任法國總理和外交部長,1913年—1920年擔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1922年—1924年與1926年—1929年,他再任總理。
早年生涯
普恩加萊出生在法國默茲省的巴勒杜克城一個工程師家庭。童年過著幸福的生活,但一場社會危機也在悄悄醞釀。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正野心勃勃的向外擴張,而領國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正轟轟烈烈地進行著統一大業。終於在普恩加萊10歲那年,普法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普恩加萊的家鄉淪為戰場,遭到慘重的破壞,在他幼小的心裡埋下仇恨的種子。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被迫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法蘭西飽受屈辱,少年的普恩加萊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都深深的感受到這種悲壯的民族情感,這就不難理解當普恩加萊站在法國政治舞台上,他為什麼極力鼓吹戰爭,倡導復仇。
完成初等教育後,他先到工藝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然後到巴黎大學攻讀法律。1882年,22歲的普恩加萊取得律師資格,開始從事律師職業,並且有一段時間在《伏爾泰報》兼職做編輯。同時,普恩加萊也開始參加政治活動,他的思想屬於溫和派。幾年之後小有名氣,1887年他被默茲省選為議員,影響進一步擴大,1893年,33歲的普恩加萊成為內閣成員,被任命為教育部長,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最年輕的部長。隨著影響不斷擴大,他的職位也越來越重要,1895年被任命為財政部長。部長卸任後,他在議會也發揮著重要作用,1895年至1898年他一直任眾議院副議長兼預算委員會主席。1903年他進入參議院。到1913年他當選為總統為止,他一直是參議員,而且1916年他再次出任財政部長。
復仇總理
普恩加萊在政壇早期,在政治上表現的並不十分活躍,對於任何事情都保持小心謹慎的態度,比如說德雷福斯事件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而他基本上沒有介入。政教分離也是各黨派爭論的焦點問題,普恩加萊贊成政教分離,但他不像其他黨派把政教分離和民主改革、調整社會關系聯系起來,而把沒收教會財產補充國庫作為目標。在政治上,普恩加萊屬於強硬派,但在為人處世方面,他比較靈活,因而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普恩加萊的律師職業乾的非常出色,在他步入政界以前,以製造火炮著名的施奈德康采恩聘請他當法律顧問,從而使他於法國重工業巨頭關系密切,為日後普恩加萊的政策得到大壟斷資本家的擁護打下基礎。
普恩加萊上台和當時的國際形勢密切相連。20世紀最初10年,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已經形成,國際關系不斷惡化,法德間為了復仇,為了爭奪殖民地矛盾加劇,法國社會中右翼民族主義勢力不斷上升,為溫和派上台准備了條件,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則直接促使普恩加萊上台。法德關於摩洛哥之爭由來已久,1911年摩洛哥發生起義,法國派兵佔領了摩洛哥首都,德國的軍艦駛入摩洛哥的港口,法德之戰一觸即發。在英國的干涉下,兩方勉強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同時法國吧法屬剛果的一塊不大的地方割讓給德國。當時的約瑟夫·卡約政府接受了這個協議,但遭到以普恩加萊和克雷孟梭為首的復仇主義者的猛烈抨擊,凱約政府下台,1912年,普恩加萊首次組閣,身兼總理和外長二任。
普恩加萊上台標志著右翼民族主義勢力占據了優勢,他上台以後,首先展開一系列外交活動以鞏固盟國。8月普恩加萊出訪俄羅斯帝國,同沙皇、俄國總理、外交大臣等舉行了會談,簽訂了軍事專約。11月,英法也簽訂了海軍專約,對英法兩國的海軍力量進行了統一部署,專約規定英國海軍重點保護大西洋包括法國西海岸,而法國海軍著重布防地中海,並保護英國在地中海的利益。在普恩加萊的斡旋之下,協約國進一步鞏固。在國內,為了打擊激進派和左翼力量,普恩加萊促使議會通過新的選舉法,也招致了克雷孟梭的攻擊。
戰時總統
1913年,普恩加萊參加總統競選,他不僅得到國內右翼勢力的支持,而且協約國好戰分子也支持他當選。大選結果,普恩加萊以絕對優勢擊敗其他候選人,成為第三共和國第九任總統。他上台後,加緊擴軍備戰,在他的大力倡導下,議會兩院通過了新的軍事法案,將兵役制由兩年改為三年,使現役人數達到77萬,相當於德國兵力,1914年4月沙俄駐法軍事代表團給總參謀長的報告中說:「目前法國軍事實力以達到了極限。」普恩加萊的擴軍備戰遭到了激進派和社會黨的強烈不滿,國內斗爭激烈,普恩加萊唆使《費加羅報》借私生活等問題攻擊激進派領袖凱約,結果導致凱約夫人槍殺該報主編事件。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發生,7月15日,普恩加萊和總理勒內·維維亞尼出訪俄國,與沙皇政府進一步協商軍事計劃和政治合作,以確保兩國同盟。8月3日,德國正式對法宣戰,法國總統和總理都發表演說號召法國人民為保衛祖國而戰,普恩加萊聲稱:「法國將由他所有的孩子們來勇敢的保衛,在敵人面前沒有任何一種力量等打破這種神聖的聯盟。」
這樣普恩加萊一步步把法國推向戰爭,普恩加萊的堂兄亨利·龐加萊曾稱他為"戰爭的普恩加萊,「這一綽號後來被大家接受並廣為流傳。他不惜一切代價,動員各方面力量,堅決把戰爭進行到底。為了使全國各政治派別團結一致共同對敵,普恩加萊實行」神聖同盟政策」,在他的政府中,包含了各種政治力量,例如原先的社會主義者維維安尼和白里安先後組閣,亞歷山大·米勒蘭出任陸軍部長,茹爾·蓋得和桑姆巴也加入內閣。這對於團結各個階層起到一定作用。為了鼓舞士氣,他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親自視察前線,進行總動員。他也極力擴大總統對政府的影響,使之在內政外交上的處理上有更大的權利。外交方面,普恩加萊一方面積極鞏固與英俄兩國的同盟關系,另一方面由力圖把更多的國家拉到協約國方面作戰,為達目的,他不惜犧牲小國的利益。普恩加萊一貫認為,俄國統治土耳其和在地中海擁有強大勢力為法國利益所不容,但在一戰 中需要俄國做出重大犧牲時,法國就答應俄國重佔領博斯普魯斯海峽,法國也將分到敘利亞等地區。在他的主張之下,羅馬尼亞加入了協約國集團。法國在為協約國提供資金和貸款方面非常慷慨,而這些國家也為法國提供了大量幫助。
一戰進行兩年之後,到1916年交戰各國經濟普遍出現惡化趨勢,國內人們反戰情緒高漲,法國也不例外,出現主和和主戰兩派,1917年3月白里安內閣倒台,再加上俄國二月革命的影響,法國軍隊中葉出現反戰活動,普恩加萊驚呼「75個來攻打我們的德國師的危險要遠比我們軍隊士氣的瓦解來的少些!」。國內緊張局勢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使法國在大戰中的處境越來越困難,普恩加萊被迫同意讓強硬的主戰派喬治·克列孟梭出山。克雷孟梭是激進派領袖,普恩加萊的政敵,而且以個人性格上來講,克雷孟梭專橫武斷,一向不肯受制於人,因而克雷孟梭上台,普恩加萊的影響力就大大削弱了。但普恩加萊並不甘心,積極尋戰機會攻擊克雷孟梭,1918年10月他致函克雷孟梭,反對過早接受德國的停戰要求,但克雷孟梭置之不理,兩人關系非常緊張。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在凡爾賽宮召開,在開幕式上普恩加萊發表演說,痛斥德意志帝國「生於不義,自當死於恥辱。'表現了法國統治集團對德國的仇恨和野心。克雷孟梭是法國代表團團長,他在和會上提出許多苛刻的要求,而普恩加萊還攻擊他對英國讓步太大。1920年2月,普恩加萊任德國賠款委員會主席,因意見與其他協約國成員相差太大,於5月份辭職。
賠款危機
普恩加萊的總統任期到1920年結束,他沒有再次參加競選,在當年的議會選舉中他被選為參議員,1921年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一戰後法國外交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對德關系,1921年的組閣的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對德採取比較緩和的政策,遭到普恩加萊和國內各界的抨擊,白里安被迫辭職。1922年普恩加萊再次成為總理,一上台他就在議會中宣稱:「法國所面臨的頭等大事即使賠款問題,德國有能力支付賠款 ,盟國也有辦法迫使他如數支付賠款。在軍政要員主張佔領魯爾區的越來越多。8月中旬倫敦會議,就德國問題英法未達成任何協議,與會的普恩加萊反而表示,法國」雖然兩手空空,卻沒有約束,「接著准備進軍魯爾。法國的冒險政策,遭到魯爾人們的強烈反對,革命形式日益成熟,英美也從經濟上對法採取措施,而在國內普恩加萊內閣遭到共產黨、社會黨甚至激進黨的抨擊,處於危機中的普恩加萊只好放棄賠款大權。1924年6月倫敦會議通過了援助德國的道威斯計劃,它的出台標注著普恩加萊外交政策的失敗,法國爭霸歐洲大陸的野心從此也收斂了不少。
內政成績
魯爾危機使普恩加萊政府威信掃地,左翼聯盟在1924年的競選中獲勝。左翼聯盟執政時期,在外交上有一定進展,在內政上卻毫無起色。1926年7月,在工業巨頭的支持下,普恩加萊第三次組閣,一直到1929年因病退出政界,歷時三年,他採取了系列穩定經濟的措施,主要是裁剪國家機構的人員,增加稅收,為大資本家提供優惠政策等,1926年至1929年,國家預算未出現赤字。1928年,他還大膽的將法郎貶值,使法郎成為一種穩定的貨幣。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政府陸續發放失業救助金,傷殘補助金及養老金等多項福利。在內政方面,他取得了不小的政績,而在外交方面,他的影響力大不如昔,主要是白里安在推行對德和解政策。
晚年
1929年7月普恩加萊因病辭去總理職務,從此對政治事務淡漠下來。在律師界,他還是頗有影響的,被選為巴黎律師公會會長。在其他方面,普恩加萊也有不少成就,1909年,法國科學院授予他院士學位,1926年至1927年他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回憶錄《為法蘭西服務》。1934年10月15日普恩加萊去世。
詳見:http://ke..com/link?url=YCjt9ztbxO5Pa7btin-_nFB64f-VckGPoZjS-p8jnBwyK97M_
Ⅷ 該國在上述戰役中分別扮演了什麼角色
(1)法國。(2分)
(2)與德國交戰的主力;抗擊德國法西斯的又一戰場。(4分)
分析:
(1)本題考查的是有關兩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內容。這兩幅圖片反映的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兩次著名戰役,圖一反映的是第知顫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凡爾登戰役形勢示意圖,圖二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諾曼底登陸的形勢示意圖,凡爾登城市是法國著名的要素,諾曼底地區是法國靠近英吉利海峽的沿海地區之一,都在今天的法國境內。
(2)本題考查的搭扮敗是有關兩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內容。1916年2月有到9月,德軍進攻凡爾登地區,法軍作為凡爾登戰役中與德軍交戰的主力軍,頑強抵抗德軍,並最終扭轉了被動局面,發動反攻,收復了大部分失地。缺激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抗擊德國法西斯的又一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
Ⅸ 一戰中法國元帥
還有貝當
霞飛
在馬恩河會戰之後,霞飛享有無比的威望和人望。他已經拯救了法國,而這個國家對他的感謝也是到了極點。以後,當陣地戰繼續往下拖,中間又夾著無成果的攻勢,而霞飛對政府的態度也變得日益專橫,於是他變成了許多批評的目標,他的將星開始昏暗無光,最後終於在晉升為法蘭西元帥的藉口下,被解除了指揮權。戰後,雖然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霞飛的地位繼續增高,但他的人格以及其在馬恩河會戰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成為公開討論的主題。有好幾本書,對於霞飛元帥的威望正式表示懷疑。尤其是李德爾·哈特,顯然是不無成見,他對於霞飛的贊譽是很刻薄的,說在緊急的時刻,霞飛不過是一種「國家神經的鎮靜劑」而已。
今天,有關馬恩河會戰的歷史已經出版,霞飛本人在其回憶錄中也有非常詳盡的記載,所以他在第一次大戰開始時,法國境內作戰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是可以恢復其適當的地位。結果對於這位在歐洲歷史發展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人,現在是可以作適當的評價。事實上,毫無疑問,當時大多數因素似乎都指出法國戰敗已成定局,霞飛的戰略能力和行為對於國家命運的改變是具有決定性的貢獻。在那種特殊的緊急關頭上,他扮演這個角色要算是非常出色,所以凡是今天研究當時法國歷史的人,對於他的享譽千秋是已無非議。
霞飛,1852年1月12日生於里沃薩爾特的平民家庭中。由於智力過人,勤勉好學,所以才獲得了一筆獎學金,使他能前往巴黎進入「綜合工科學校」就讀。1869年,他還只有17歲,即以第14名考入該校。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他以工兵少尉的身份在巴黎的一個要塞中服役。戰後又回到綜合工科學校去繼續完成學業,然後再加入工兵。由於其妻子在1885年逝世,於是他遂要求調往海外服務。他曾經參加過台灣(中法戰爭)和越南的戰役,到1888年才返回法國,首先在一個鐵道兵團中工作,然後又調往楓丹白露的炮兵學校中充任教官。
他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1892年。當時他正在塞內加爾興建鐵路,並奉命指揮一支縱隊,准備用來作為布尼爾上校的增援部隊。布尼爾受到陶里格人的奇襲,其兵力被切成了碎片。霞飛趕上了殘部,他不但不撤退,反而自告奮勇接替布尼爾的任務,向前進攻,佔領了亭布克托,並平定了當地的叛亂。所有這些工作都是在距離任何法國基地500英里以外的地方完成的,於是他被升為中校,並獲得榮譽勛章,然後返回法國。接著又調往馬達加斯加,在那裡奉加里安尼之命,負責對狄牙哥蘇里茲的海軍基地建築要塞。1900年再回到法國,升任准將,並出任國防部工兵署署長。以後又升任師長和軍長,在1910年以後勤司令的身份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他此時58歲。
當時最高軍事委員會的副主席,也就是在戰時內定為總司令的人,是米歇爾將軍(主席是文人部長,只具名義而已)。米歇爾不同意法國總參謀部所提倡的攻勢至上主義,於是受到其他高級將領的反對而被迫辭職。這次的風潮顯然是加里安尼將軍所策動,但他以年邁為由拒絕接替米歇爾的職務,而全力推薦霞飛,他認為霞飛年紀較輕,比較有時間來對陸軍的發展發揮一種決定性影響作用。還應補充說明的是霞飛一向被認為是一位「良好的共和黨人」,換言之,從文官的觀點來看,他是一位可以信賴的人。他被派為總參謀長,這是第一次使總參謀部受到未來總司令的控制。
霞飛在1911年到1914年出任該職時,確有其相當的成就,其價值在戰爭爆發時已獲得證明,但卻很少為世人所認識。他曾經補救軍備計劃的缺陷,擬定和發展戰略戰術思想,加強軍隊訓練和軍官培訓。為了使法國陸軍對德軍能有較佳的應付能力,霞飛把服役期改為三年制,並擬定一個新的對德作戰計劃,即眾所周知的第17號計劃。對於如此巨大規模的任務,三年的時間的確不算太長。
以數量而言,法軍大致與德軍相等,但素質較差,因為法國分配給裝備的經費僅約為德國的一半。從軍備的觀點來看,是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舉例言之,雖然75毫米野炮的數量是已經夠用,但每門炮只配發1250發炮彈,而且根本沒有野戰重炮;霞飛主張生產重炮。德國則早已有了大量的重炮。他勉強使法國生產了若干105毫米、120毫米和155毫米的火炮,並發起了一項對長程海軍炮的研究,不幸由於預算的限制,遂不容許發展此種重炮。盡管如此,模型的生產和試驗單位的組成,仍然能使法軍的火力在後來的戰爭中獲得迅速的增強。
由於法國在常備兵力數量上的劣勢,使得在開始動員時確保國境的安全,就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為了增加常備兵力的數量,以便能使國境獲得適當的掩護,並作為編組預備單位的核心起見,霞飛在1913年主導了一項兵役改革,將服役期延長為三年。結果為法國陸軍增加了21萬人,使其能大約以70萬人來對抗德軍的80萬人。
這些正規兵力的編成,加上動員所提供的額外部隊,也就構成准備一種新計劃的理由。在1911年時的第16號計劃是一種防禦攻勢計劃,其目的是對抗德軍在梅斯、陶爾和凡爾登等地的侵入。它假定比利時的中立將受到尊重,不過為應變起見,又還是把預備軍布置在北面,但那卻是一種不適當的准備。這個計劃的修改是以若干政治假定為基礎:英國遠征軍的支援、義大利的中立、在比利時介入的或然率,以及俄軍攻勢所提供的支援。法軍所應採取的態度必須首先決定:是防禦,是防禦攻勢,還是攻勢呢?
命中註定應由霞飛來准備和執行的第17號計劃,曾經引起許多的誤解。根據從它所產生出來的行動,它常被認為是一種事先擬定的工作計劃,與德國方面的施里芬計劃類似,其主要特徵被認為是一種將主攻方向放在阿登山地的全面攻勢。這種觀念以後固然曾付諸實施,但當初卻未事先作如此的決定。第17號計劃實際上只是一種集中計劃,它可以根據對於敵軍行動的假想而來作各種不同的適應,霞飛的主要理想是要使他自己有採取各種不同調度的可能性——這種計劃好像是在擊劍比賽之前所採取的「腳本」姿勢,而並非一事先安排的「腳本」。任何追蹤研究此項計劃的准備和執行的人一定可以感覺到其踏實性,以及其要素為運動的事實。這也就是其力量之所在,並且也開啟馬恩河上反敗為勝的契機。
霞飛所准備打的運動戰又與法國人「攻到極限」的思想相配合。以前的計劃都是以防禦性的反應為主,這個計劃卻一反過去的作風,其目的是要使敵人沿著全線都感受到法軍行動的壓力,以達成使其癱瘓和喪失機動性的目的。雖然對於在1914年流行的有關戰術攻勢的瘋狂觀念,以後曾招致許多批評,而那些批評也毫無疑問是合理的,但我們卻不應因此而忽視此種主動意念在戰略和士氣上所產生的效果。戰術上的失敗是由於缺乏最新的戰斗經驗,以及對日俄戰爭的誤解。但從全面的觀點來看,法軍雖在國界上被擊敗,但最後終於還是能對敵人貫徹其意志,此項事實還是應歸功於此種飽受批評的攻勢至上主義。
時常有人說當1911年霞飛被捧出場扮演主角時,他不過是一個傀儡,對於所應扮演的角色毫無准備,所以他是受到總參謀部中所謂「少壯派」的支配,包括格蘭德梅森上校在內。事實上,雖然霞飛把一種新氣氛帶入了法國軍隊,但他對於一切主要的決定仍然保持著嚴格的控制。自1911年起,其日常的行動,以及其在會戰時的表現可當做一種模範,足以證明他對於經常發生的困難能作合理的應付。應該補充說明的是,他對於此種運動戰曾經作過慎重的准備:他曾經舉行多次兵棋和實兵演習,並頒發新的教範。他在這個領域中的努力是具有相當價值的。
第17號計劃比第16號計劃要算是一種相當的進步。面對著預計中的73個師,第16號計劃只能提供38個法國常備師,另加16個預備師,後者指定用於次要的任務。第17號計劃則可供21個常備軍、3個獨立師、10個騎兵師和14個預備師,計約有580個常備步兵營、332個騎兵連、653個炮兵連,來對抗德軍的600個步兵營、350個騎兵連、500個野炮營、100個重炮連。由於可以期待英國提供6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比利時提供4個師,所以法國人似乎還略占優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僅有的野戰軍130萬人,卻成為對抗德軍的主力,而俄國只出兵七八十萬人。在這個緊急關頭,平衡總算是已經重建起來了。
1914年7月25日,奧塞兩國的正式斷交顯示戰爭已有爆發的可能,但法國政府由於總統和總理都前往俄國訪問,正在經由海上返國的途中,所以並未開始採取必要的措施。當他們於7月29日回國時,人們還在希望和平可以繼續維持。霞飛強烈主張法國應作最壞的准備。7月30日,法國政府仍僅同意採取某些敷衍的措施,不包括預備役人員的召集在內。直到7月31日,由於已搜集到德軍動向的情報,霞飛才獲准動員掩護兵力。一直又等到8月2日,法國政府才決定總動員。
如我們所認識的,第17號計劃只是一種集中計劃,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法軍調動的形式是取決於德軍所採取的進攻路線。8月2日還不知道其主力是趨向何處——凡爾登向北面,或比利時。假定即為比利時(那是最可能的假定),又還是不知德軍的行動正面有多寬。由於誤以為德國人不會把預備師擺在第一線,遂使人認為德軍的右翼不可能延伸到桑布爾河和默茲河河谷之北。但這一點仍待證實,所以霞飛似乎是在逐步的准備他的會戰,他一切的調度都是根據所獲得的情報。不像施里芬計劃有事先的預備行動。那是一個真正的運動戰,從頭到尾都是由霞飛指導。
8月2日,當德軍破壞比利時中立並侵入盧森堡的消息傳來,霞飛決定把他預備軍團(第五軍團)的集中點向左移動,沿著默茲河從斯特奈移到吉維特。8月3**向各軍團司令提出警告說,他們也許要有向洛林和亞爾薩斯發動攻勢以牽制敵軍,並使法軍右翼推進到萊茵河的可能。8月4**命令向上亞爾薩斯發動計劃中的攻勢,8月5日又開始派騎兵進入比利時。當他在8月7日獲知比利時正面對著德國的6個軍時。他就派騎兵軍連同若干步兵去據守那慕爾以南的默茲河渡口,此時他正在考慮以列日——那慕爾——地南特之線為基地來包圍德軍的右翼。在亞爾薩斯方面,法軍攻佔了亞特克爾奇,但到8月8日法軍的攻勢即被逐回。8月9日,霞飛改組右翼的指揮結構,在波將軍之下成立一個亞爾薩斯軍團。由於英軍拖延到8月5日才開始動員,所以他決定命令法軍大量進入比利時而不再等待英軍,因為此時列日尚在堅守之中。於是他又向第一和第二兩個軍團重申前令,要他們在8月14日向洛林發動牽制攻勢。那在時間上是與俄軍進入東普魯士的行動相配合。
8月14日,當法軍在洛林發動攻勢時,比利時的情況仍然很模糊。德軍主力被認為是在奧爾特河的後方,其主攻方向仍被認為是在默茲河以南。第五軍團司令朗爾札克將軍擔心德軍會在默茲河以西作迂迴行動,但霞飛仍表懷疑、不過到了8月15日,由於大量德軍在那慕爾東北面渡過默茲河,此種可能遂已獲得證實。霞飛命令第五軍團准備向北移動。他要求把在里爾的第一軍區劃入其指揮之下並組成一個預備師為主的兵力來掩護這個地區。盡管如此,情報仍然很矛盾;法國第一軍在地南特受到攻擊,奸像德軍主攻方向是在吉維持以北的比利時阿登山地中。那一天黃昏時,霞飛命令第五軍團進向桑布爾河,17日又派騎兵軍進向該河之北以拓寬這個行動。
德軍的行動反在8月18日才開始明朗化。假使其主要努力被發現在那慕爾之南,則法國第五、第四、第三等軍團就應向其發動已在計劃中的向心攻擊。英軍在21日之前尚不能開始行動。假使德軍主要努力在那慕爾以北發展,則法軍就必須增強左翼。已經從第二軍團中抽出第九軍,並計劃把莫努里的洛林軍團調往左翼方面。8月19日第二種假定已被證明是正確的;比利時人報告已有德軍4個軍進向布魯塞爾及其西北地區,而他們本身則正向安特衛普撤退。於是霞飛根據一個錯誤的德軍戰斗命令,遂判斷敵軍在阿登地區的中央部分是比較薄弱。到8月20日上午,在洛林的法軍巳獲相當的進展,而第五軍團已經到達桑布爾河。不過在午後4時,卻已經知道第二軍團在洛林已受重創和被逐回,第一軍團也已受阻,而德軍在比利時的左翼共有5個軍。所以在8月21日,遂下達阻止北面德軍前進的命令,第三和第四兩軍團奉命通過阿登地區向其中央部分進攻。
8月21日,德軍到達魯貝並面向南方,所以法軍必須向北作戰。在洛林的第二軍團正在撤退,霞飛命令它停止在南錫的前方。
8月22、23、24日,三天在比利時境內的戰斗以法軍全面戰敗為其結束,但霞飛尚未真正掌握事實,因為他對於雙方實力比較的估計並不正確,到8月24日,當他所計劃的調度顯然已經失敗時,霞飛遂決定總退卻。其目的是拖延時間以等待俄軍的攻勢發生作用。於是在8月25日,發出第二號一般訓令,指示撤到亞眠——蘭斯河一線,右端倚托凡爾登,並在洛林和默茲河上採取防禦態勢。8月26日,當英軍退到拿永並趨向第五軍團的後方時,霞飛在西面成立了一個新的第六軍團,由莫努里指揮,其兵力是從亞爾薩斯和洛林抽調出來的。8月27日,英軍又從勒卡托被逐出。霞飛命令第五軍團向西北反攻以掩護英軍撤退。8月28日,由於第四和第五兩個軍團顯然已經喪失接觸,於是他命令由福煦指揮一支兵力以鞏固法軍的中央。8月29日,霞飛前往第五軍團視察以便發動吉斯的反攻,並順道去和英軍總司令弗倫奇將軍會晤。
不過,當第六軍團正在亞眠地區下火車時,該地即已受到德軍進攻的威脅,霞飛遂命令第六軍團轉入巴黎要塞地區。於是他臨時計劃的在索穆河與凡爾登之間的作戰又已變得不可能。他必須要獲得若干可以活動的空間,並向奧貝河和塞納河撤退以便可以繼續執行其迂迴運動。9月1日,據報克魯克正向南進,但卻在巴黎的東邊。當俄軍在東普魯士慘敗的消息傳來時,法軍左翼的增強還正在進行中。就是在這個時候,霞飛簽署了第四號一般訓令,發動註定要成為「馬恩河會戰」的作戰。在這個階段,霞飛的幕僚中曾有不同的意見,有人懷疑是否從凡爾登以西向中央發動攻擊比較好;時間的問題也同時被提出:是否再繼續等待和再向後撤退,抑或應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立即反攻呢?霞飛贊成從四麵包圍和在原則上盡可能撤回到塞納河上。
9月2日和3日已經證實克魯克仍在向南運動,而且那是與小毛奇的命令相違背(從無線電中收到的)。加里安尼(巴黎衛戍司令)被安置在霞飛總部的指揮之下,並要求給予指示。霞飛指出一旦時機來臨他應向莫城方向進攻。9月4日,據報克魯克正向東南運動。第四號一般訓令中所設想的情況正在逐漸變成事實。霞飛不聽其參謀長貝特洛的意見,認為偉大的時刻已經到來。上午10時,加里安尼用電話建議他向東攻擊。霞飛此時仍在考慮在馬恩河以南作戰,於是他就征詢德斯佩雷將軍和福煦的意見。此時加里安尼又已與弗倫奇會晤,後者也贊成立即全面反攻。等到德斯佩雷(他現在是第五軍團司令)和福煦(第九軍團司令)的回電送到總部時,他們也一致贊成並主張莫努里(第六軍團司令)應在馬恩河之北採取行動。於是在下午l0時,霞飛遂決定於在9月6日進行這場決定性會戰,並簽署了其著名的日令。
為了說明這場巨型運動戰的真正性質,而且毫無疑問是由霞飛所指導的事實。我們對於馬恩河會戰的來源已經作了相當詳細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觀念和計劃是如何逐漸地成型。同時也可以發現這位指揮官的現實態度和堅毅精神。尤其是他的精力過人,能與各軍團繼續保持不斷的接觸。
凡此一切部證明法軍的高級指揮組織享有不可否認的優勢。雖然在國境上被擊敗;並且被迫承認所有一切的構想均巳落空,但霞飛卻有其偉大的性格,敢於作勇敢的決定,適時地擺脫戰斗,並計劃採取對抗行動以重建其地位。面對大風暴,他表現出超人的冷靜,這與毛奇、比羅甚或克魯克的神經緊張成一強烈對比。不過,這次大會戰的主要特性很像一個巨型的兵棋演習,在那個時代的將軍們都沒有大規模戰爭的經驗,一切都是照已知的規則進行,假使發現情況似乎不正常就會自認失敗。
這就是馬恩河勝利的解釋:它是出自克魯克所犯的一個錯誤,和霞飛所作的一次良好調度。克魯克使德軍的戰線在其第一軍團與比羅的第二軍團間產生了一個缺口,而德斯佩雷的法軍卻進入其中,但並未真正認清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我們今天可以批評當時聯軍的行動不夠完美,例如莫努里的兵力到9月5日才出現,其迂迴運動也不夠寬,英法兩軍對於所面對的缺口不曾迅速勇敢地沖入,而霞飛還不曾真正認清有這個缺口存在。但這些都是戰爭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任何人都被迫根據其所不能完全認清的發展來採取行動。不過總而言之,法國人所犯的錯誤還是比德國人少,法國人之所以獲勝,法國之所以得救,其原因即在此。
馬恩河會戰的後果之深遠為世所罕見。1914年,世界幾乎要被德國征服。法國僅憑其與英俄兩國的同盟,才勉強維持兵力平衡,但以野戰兵力而言,仍然屈居下風。此外,法國人對於德國實力的研判也極為惡劣,其所作的戰略部署也完全不適當。同時對於近代火力所提供的戰術可能性也作了完全錯誤的解釋。所以法國顯然是走向必然失敗的途徑。因此這也是似乎即為歷史的分水嶺。
但結果並非如此。在幾乎一切都不利的條件下,霞飛終於能夠死裡逃生,反敗為勝。聯軍在馬恩河的勝利敲響了德意志帝國的喪鍾。誠然,這次勝利並不徹底,結果還需要四年的艱苦奮斗方使戰爭勝利結束。但這一件由少數人做成的大事卻使歷史演進的方向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德國戰爭機器在西線上終於不能再向前推進。
在國界上失敗對於法軍是第一次奇襲;馬恩河的勝利是第二次奇襲。但是還有第三次奇襲在等候著雖已獲勝但疲憊不堪的法軍——在撤退到埃納河之線以後,德軍就開始挖掘工事,於是也就進入了塹壕戰的階段。
霞飛還是嘗試用運動來打破僵局,他企圖從西面迂迴德軍的防線。這樣也就展開了所謂「向海岸賽跑」的作戰,那是由福煦來協調的。其結果為一系列的戰斗證明,面對堅強而有活力的敵人,這種迂迴行動是根本無效,經過一番掙扎之後,雙方都被迫向現實屈服,於是這種新型的戰爭遂一直延長達四年之久。
現在霞飛必須設法解決塹壕所帶來的新問題。在1915和1916兩年間,他的行動曾經受到許多的批評。自然他是在摸索前進,所以錯誤在所難免。不過必須承認1918年最後勝利的基礎還是由他所奠定,他決定革新法國陸軍的主要路線,一切軍需生產的計劃也是他所擬定,但到1917年才能開始大量生產,所以他在行政方面是頗有貢獻。關於同盟戰略方面,他的影響力日益增大,直到他升任法蘭西元帥時為止,那也是用來當做解除其兵權的掩飾。
他之所以失勢,原因有二:第一是兩年來的戰爭結果的確很難令人感到滿意;第二是為了保障統帥的軍事行動自由,他與政客們發生了不斷的斗爭。嚴格說來,對於他相當的成就是並不太公平:他已經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陸軍,一支工業時代的陸軍;他已經制定的軍事思想;他已經贏得新型的會戰,例如凡爾登和索穆河之戰。當他在1917年初被免職時,他已經消耗了敵方兩位統帥;小毛奇和法爾肯海恩。而他們的後任興登堡為了預防霞飛在1917年春季發動大攻勢,也自動在法國領土上作大規模的撤退。雖然他並未能獲得最後的勝利,但在他的記錄上還是功多於過,而且也替未來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所以總而言之,霞飛還是功在國家。
尤其是他曾給予後世以某種偉大教訓:無懼的性格,有彈性的現實心靈,在戰略階層的無缺點行動能力。憑著其堅強的人格,他能夠抵銷一切的不利因素。他證明在歷史網的編織過程中,指揮官所扮演的角色是如何的具有決定性。所以,他並非像李德爾·哈特所雲,只是一種「國家神經的鎮靜劑」。在那個危急存亡之秋,法國命運的決定大部分都是由他負責:而他也的確使第一次世界大戰走向一個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