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的煤田叫什麼

法國的煤田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24 04:43:20

『壹』 揭示煤炭資源生成的秘密

眾所周知,煤是由植物變成的,但怎麼證明煤是植物變成的呢?

地質學家在煤層的頂板、底板與煤層中找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還發現了被壓扁了的煤化樹干,在其橫斷面上可以看到十分清晰的植物年輪。如果把煤做成薄片在顯微鏡下觀察,還可以看到植物細胞組織的殘留痕跡以及孢子、花粉、樹脂、角質層等植物遺體。在我國東北著名的撫順煤礦的煤層中發現有大量的琥珀,有的當中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這些琥珀就是由原來的樹林分泌的樹脂變成的。所有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煤是由植物遺體堆積轉化而來的。因為煤是由植物演變而成,所以還應當進一步了解植物又是怎樣形成與演化的,這對理解煤的生成過程會更深刻。

(一)植物的形成、發展與演化

植物的形成與演化在地球發展歷史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地球的誕生距今已有 46 億年了,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46 億年到 38 億年期間是地球的天文演化階段,是地球原始地殼的形成階段,是特殊的地球早期史時期,從生物演化角度在地質歷史上稱作冥古宙,迄今了解程度最差,對地球的了解多數只是推測。38 億到 25 億年期間是具有明確地史紀錄的初始階段,地質歷史上稱作太古宙,地球上誕生了生命。關於生命的起源問題,目前仍然處於不斷探討和逐步深入階段。基本有兩種傾向性認識:一種認為是起源於地球自身的演化過程,由無機物 C、H、O、N、S 等元素逐步演化而成;另一種認為生命起源於其他星體,後來才被帶到地球上來的。生命出現後,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進化,逐漸出現了動植物。在漫長的不同地質歷史時期,曾出現過千姿百態的植物,有的已經絕滅了,成為地史上的過客,有的延續至今,一直為我們的地球披著濃重的綠裝。古生物學家把植物的演化和發展劃分成四個階段。

1. 菌藻植物階段

在西澳大利亞 34 億~ 35 億年的沉積岩中發現的絲狀、鏈狀細胞,可能代表了最早的菌、藻類生物體。25 億至 5.7 億年間,地史上稱作元古代,經過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出現了大量的微古植物和疊採石,既有原核生物又有真核生物。在元古代的末期地史上稱作震旦紀時期出現了動物,各種藻類進一步發展,有的地區由此而形亂陪成了最初的低級煤線層。到了大約 5.7 億年至 5 億年間,地史上稱作寒武紀,藻類有了更大的發展,不僅在種類上繁多,有藍藻、紅藻和綠藻,而且在數量上更加繁榮,足可以形成一定規模的藻類煤層。

2. 蕨類植物階段

藻類植物的演化進步,在地史大約4.4億年的奧陶紀末期出現了蕨類植物;到了4億~3.5億年間的志留紀末泥盆紀初,蕨類植物得到了大發展,從海生轉到陸生,裸蕨植物是世界上第一個登上陸地的植物群。自晚泥盆世至早二疊世,裸蕨植物的後代壯大發展,出現了石松植物、真蕨植物等,它們開始有明顯的根、莖、葉的分化,輸導系統進一步發展為管狀中柱和網狀中柱。有些植物(如種嘩賣蠢子蕨)具有大型葉,從而擴大了光合作用的面積。晚泥盆世地球上已出現大面積的植物群,喬木型植物比較普遍。石炭紀全球出現了不同的植物地理區,地層中還可發現蘇鐵、銀杏、松柏等裸子植物化石。當時的各種植物在適宜的環境中大量繁殖堆積,形成煤層。中石炭世至早二疊世是全球最重要的成煤時期(圖 5-1-1)。

3. 裸子植物階段配脊

晚二疊世至早白堊世,裸子植物獲得空前發展。由於地殼運動加劇,古氣候、古地理環境發生明顯變化,蕨類植物和早期裸子植物衰減,新生的裸子植物逐漸繁榮起來。它們一般都具有大型羽狀復葉,樹干高大。在所發現的松柏類化石中,科達樹高度可達 20 ~ 30 米,樹頂濃密的枝葉組成茂盛、龐大的樹冠。這一時期也成為地史上重要的聚煤階段。

4. 被子植物階段

在植物界的家族中,被子植物是出現較晚的成員。可靠的被子植物化石見於早白堊世的晚期,到晚白堊世被子植物化石已很普遍,說明它們對陸地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進一步進化發展,被子植物逐漸開始排擠裸子植物,進入第三紀就佔有絕對統治地位了。被子植物已經具有完善的輸導組織和支持組織,生理機能大大提高了。今天的被子植物分布極其廣泛,無論是寒帶還是熱帶,到處都可以找到被子植物的蹤跡,被子植物約有 27 萬多種,數量占整個植物界的一半還多。

植物的繁盛,為煤層的形成提供了物質條件,是先決因素。但有了植物不一定就能變成煤。煤的形成是有條件的,是許多地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要有適宜的氣候,大量植物繁殖的條件;又要有適宜的堆積場所,有很好的覆蓋層把它蓋起來,處在一個缺氧的還原環境下。所有這些條件缺一不可,而這些條件都是受到地殼運動控制的,大致可從成煤環境和成煤過程兩方面來說明。

(二)成煤環境

成煤環境大致由沉積環境即煤盆地的形成與發展、氣候、植物等條件構成。

1. 沉積環境即煤盆的形成與發展

群山環繞中間低窪的地貌被稱為盆地。盆地是地殼運動的歷史產物。地殼運動使地殼結構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引起各種各樣的地質作用,形成各種各樣的地殼變形,控制著地球表面海陸的分布。地殼的某些部分受到強烈的構造運動後形成大規模的褶皺中的沉降帶,或者形成與一系列隆起帶相間排列的沉降帶,或者由斷裂構造控制的斷陷帶,統稱構造盆地。還有由侵蝕作用形成的侵蝕窪地,稱作侵蝕盆地。構造盆地與侵蝕盆地都是地殼相對下陷的沉積盆地。我們把含有煤線或煤層的沉積盆地稱為含煤盆地或成煤盆地。含煤盆地是沉積盆地的一種。在新疆,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伊犁盆地等。由於構造運動的不同而致使盆地類型多種多樣。構造盆地大致可分為波狀凹陷盆地和斷裂凹陷盆地。波狀凹陷盆地主要是由震盪為主的運動所造成,其特點是沉降的差異性較小,凹陷盆地的基底連續性較好。斷裂凹陷盆地主要是由以間歇沉降為主的運動所造成,沉降運動的差異性比較大,凹陷盆地的基底連續性較差。

波狀凹陷盆地內形成的煤及其他沉積層(含煤建造)一般厚度都不大,但比較穩定,常常呈現著自凹陷邊緣向中心逐漸增厚的趨勢。含煤建造的岩性、岩相和煤層變化也比較少,在大范圍內常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形成的煤層多以薄煤層和中煤層為主,有時也有厚煤層出現。

斷裂凹陷盆地內形成的含煤建造一般岩性、岩相和煤層不穩定,厚度變化比較大,可達數百米至數千米,常形成厚煤層。變化大的原因與凹陷盆地基底的沉降差異有關。如果凹陷盆地的斷裂構造比較簡單,僅發育凹陷盆地的一側或兩側,凹陷盆地的基底運動差異比較小,則含煤建造的厚度、岩性、岩相和含煤性變化也不大。如果凹陷盆地的斷裂構造比較復雜,不僅發育於凹陷的一側或兩側,而且在凹陷內部斷裂構造的發育也極其復雜,常為一系列的地塹、地壘和各種斷塊所組成。當凹陷盆地的基底沉降時,由於各個斷塊沉降不均勻,因而凹陷盆地的基底沉降的差異就比較大,含煤建造的厚度、岩性、岩相和含煤性的變化也就比較大。常常在短距離內就迅速發生變化,煤層層數由幾層到數十層,煤層厚度可由幾米迅速變化到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煤層的分叉和尖滅現象也很突出,對應煤層的可比性較差(圖 5-1-3、圖 5-1-4)。

在波狀凹陷盆地與斷裂凹陷盆地之間往往還存在著一系列的過渡類型,特別是在一些大型的聚煤凹陷盆地多兼有兩者的特徵。波狀凹陷盆地和斷裂凹陷盆地在空間的分布上常常結合在一起同時出現,在時間的演變上則相互轉化。例如在新疆准噶爾盆地中生代聚煤盆地中,三疊紀和早、中侏羅世含煤建造沉積時,靠近南部天山的山前部分是一個斷裂凹陷盆地。但是到了晚侏羅世和白堊紀的地層沉積時,南部的斷裂凹陷盆地基本上停止了活動,使原來兼有斷裂凹陷和波狀凹陷的斷裂凹陷盆地,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波狀凹陷盆地。一般來講,從盆地邊緣到中心成煤的厚度由薄到厚逐漸增加,但由於地殼構造運動的復雜性、不均勻性、時差性,造成聚煤盆地類型的過渡性與多樣性,聚煤盆地的中心就發生了遷移變化,形成多個不同的沉積中心,使沉積的煤層厚度也發生了復雜的變化。這種現象不僅在一些大的成煤盆地中有所表現,在一些較小的成煤盆地中也有所顯示。比如在大的盆地的中心是一個沉積中心,但隨著一側沉降的較強烈,而另一側沉降的較緩慢、微弱;或因一側上升的緩慢、微弱,而另一側上升的劇烈,沉積中心都向相對沉降較快的一側遷移,而相對上升的部分較老的沉積物可能遭到剝蝕。還由於在某些盆地的原始基地即盆地的沉積底部初始地形就比較復雜,高低不平,在大盆地內常常形成一些互相隔離的多個小型盆地或谷地;如果又具備了成煤條件,會形成多個聚煤中心,使煤層厚度發生變化(圖 5-1-5)。隨著沉積的不斷進行,致使各個小型盆地填平補齊,構成一個統一大的盆地,形成一個新的統一的沉積中心。由於後來地殼運動的加快,原來多個聚煤小盆地面積不斷擴大,形成了更大的統一的聚煤盆地,這也可能形成其上部煤層統一下部分布不連續的多個聚煤中心。聚煤中心的遷移是個多見的現象。在新疆准南煤田,早侏羅紀的聚煤中心在阜康一帶,而到了中侏羅紀聚煤中心則向西遷移到烏魯木齊至瑪納斯一帶。一般來說,聚煤中心與沉積中心是一致的,但是由於含煤建造形成時受地殼運動的影響具有分帶性,沉積中心隨時間的變化具有水平遷移現象。沉積中心的沉降速度大於植物堆積速度時,就會被泥砂所充填,使煤層在沉積中心位置分叉甚至尖滅。而沉積中心的邊部沉降速度保持平衡的地方,就是煤層沉積最厚的地方,也就是聚煤中心形成的地方,這樣聚煤中心就和沉積中心不一致。

由於成煤後構造運動的影響,使已經形成的含煤盆地發生褶皺、斷裂、甚至隆起。褶皺構造常常表現為背斜和向斜,斷裂則使煤層或地層發生錯位及位移形成斷層。因此形成煤的含煤盆地與現在我們看到的沉積盆地面貌不完全一樣,有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圖 5-1-6、圖5-1-7、圖 5-1-8、圖 5-1-9、圖 5-1-10、圖 5-1-11、圖 5-1-12)。

含煤盆地形成後一般又經歷了復雜的變化。這是由於,在地質發展歷史中,由於內力與外力的作用,組成地殼的岩層不斷地進行著改造與建造。地殼構造運動使部分地殼上升,也使另外部分地殼下降。上升部分的地殼岩層不斷遭受到風化剝蝕,被流水沖刷,被風吹蝕;下降部分的低窪盆地不斷接收沉積。這種舊岩層的不斷毀壞和新岩層的不斷形成,可能在同一個盆地中反復進行,形成了具有成生聯系的沉積岩系即沉積建造。當盆地具有適宜煤生成的氣候、植物條件,就形成了含有煤層的具有成生聯系的沉積岩系,稱其為含煤建造,有人稱為煤系地層。含煤建造有淺海相沉積,很少有深海相沉積;有山麓相、沖擊相、湖泊相、沼澤相和泥炭沼澤相,很少有冰川、沙漠相沉積;有濱海三角洲相、 湖海灣相、砂咀、砂壩、砂洲相。所以含煤建造可分為近海型含煤建造和內陸型含煤建造。近海型建造可進一步分為淺海型、濱海平原型、狹長海灣型。內陸型含煤建造可細分為內陸沖積平原型、內陸盆地型、內陸山間盆地型。各種類型的含煤建造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組成含煤建造的岩相、岩性、含煤性都不一樣。我國除一些早古生代生成的含煤建造為海相外,以後的地質時代絕大多數的含煤建造由陸相所組成,或是由陸相、過渡相和淺海相沉積所組成。因此含有陸相沉積,特別是含有沼澤相和泥炭沼澤相沉積,是我國主要含煤建造岩相組成的一個重要特點。新疆的含煤建造幾乎沒有淺海相沉積,過渡相沉積也很少見。

從各個含煤盆地的含煤建造的不同,也可以看出煤盆地的形成是復雜的。從含煤建造所反映出的古氣候、古植物和古地理環境的不同,可以看出成煤的環境有淺海環境,有內陸湖泊及河流三角洲環境,有海灣、 湖、濱海三角洲等海陸二者的過渡環境;成煤盆地大至海盆,到海盆湖泊的過渡,到湖盆,小到山間窪地,大小懸殊,形態各異,多種多樣,盆地環境千姿百態。

盆地為煤的生成提供了環境條件,也就是說煤的生成必須要有盆地的形成,但有了盆地不是都可以形成煤。當地殼強烈運動,快速上升部分就會形成高山峻嶺,急劇下降部分就會形成汪洋大海、深水湖泊,都不利於煤的沉積形成。只有在地殼運動處於緩慢下降的小幅振盪過程中,在盆地泥炭沼澤接受植物遺體堆積的速度與盆地下降的速度基本平衡,堆積的植物遺體及時補償、充填了地殼下降造成的空間,使盆地長期保持泥炭沼澤的條件,才利於煤的形成。這種基本平衡的條件持續的時間越長,堆積的泥煤層就越厚,就可以形成很厚的煤層,有的單層煤厚度可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如果地殼運動下降速度超過了泥炭堆積的速度,盆地的水就會加深,泥炭沼澤的環境就會轉化為湖泊或海洋,不宜植物的生長,缺少成煤的物質條件,形不成煤,而形成泥沙、灰岩等沉積物的覆蓋層。如果地殼運動上升的速度超過了泥炭沼澤的堆積速度,不僅不能繼續進行泥炭的堆積,而且隨著上升的進一步加劇,原已堆積的泥炭層發生剝失而形不成煤層。如果上升、相對穩定、下降交替出現,就能形成多層煤層,有的煤盆可形成幾十層煤。因此,一個含煤盆地中的煤層的厚薄、煤層的多少與厚薄的變化,都與成煤時的地殼運動有密切的關系。

2. 氣候植物環境

成煤環境必須是在盆地或淺海邊緣、海灣、 湖、內陸湖泊及河流低窪泥炭的沼澤中(圖5-1-13),既有原地生長的植物,又有從盆地外被流水搬運來的異地植物。在這樣的環境中,氣候要多雨濕潤,適宜各類植物及其他生物的大量繁殖生長。成煤要經歷上百萬年千萬年甚至億年的過程,在地史上是個較短的階段,但對於人類來講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這樣長的時期,大面積茂密的植物只要生生不息,新陳代謝,一萬年長盛不衰,一年堆積 0.1 毫米,10 萬年就可堆積 100 米,再經歷成煤成岩作用的壓縮,形成數米幾十米的煤層完全可能,何況成煤的過程往往經歷上百萬年。新疆大約在一億九千五百萬年前至一億三千七百萬年前的侏羅紀,結束了古海洋和海陸交互環境,形成內陸湖泊環境,尤其在新疆的北部和東部,內陸湖泊更為廣泛,氣候更加溫暖濕潤,植物生長茂盛,在河流和湖泊邊緣地帶,形成大面積的濕地,生長著茂密的植物,以銀杏植物門、蘇鐵植物門和松柏植物門等裸子植物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成為豐富的源源不斷的成煤植物主體。當時真蕨植物也很繁盛,錐葉蕨迅速地發展起來,空前茂盛;恐龍等大型動物也很盛行。伴隨緩慢下降且頻繁振盪的地殼構造運動,在准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和伊犁盆地等山間盆地,形成了大面積的沼澤和植物堆積。這些堆積的植物成煤後,在准噶爾盆地南緣形成的煤層有數十層,厚度可達一百多米,有的單層煤厚度就達六七十米。

(三)成煤過程

植物之所以能變成煤,要在特定的條件下經過一系列的演化過程。這個過程叫成煤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1. 泥炭化作用階段

在溫暖潮濕的適宜氣候條件下,在相對穩定的大面積的近海、濱湖、 湖、沼澤盆地環境中,植物不斷地繁殖、生長、死亡,其遺體堆積在水中。生物(也有少量動物)遺體受到水體的浸沒與空氣隔絕,在缺氧的還原環境下,不會很快腐爛掉,因而日積月累,層層疊疊,厚度不斷增加,不斷地壓實。壓實的植物堆積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植物遺體不斷地分解、化合,就形成了泥炭層。植物形成泥炭的生物化學過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先是植物遺體中的有機化合物,經過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化為簡單的化學性質活潑的化合物;之後是分解物進一步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較穩定的有機化合物,如腐殖酸、瀝青質等。植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是相伴而行,在植物分解作用進行不久,合成作用就開始了。植物的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是在大氣條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在泥炭的表層進行的。在低位泥炭沼澤的表面含有大量的喜氧細菌、放線菌、黴菌,而厭氧菌很少,隨著深度的增加,黴菌很快絕跡,喜氧細菌和放線菌減少,厭氧菌很快增加。在微生物的活動過程中,植物的有機組分被合成為新的化合物。當環境逐漸轉為缺氧時,纖維素、果膠質又在厭氧細菌的作用下,產生發酵作用,形成甲烷、二氧化碳、氫氣、丁酸、醋酸等產物。隨著植物遺體的不斷分解和堆積,在堆積的下層,氧化環境逐漸被還原環境所代替,分解作用逐漸減弱;與此同時,在厭氧菌的參與下,分解產物之間的合成作用和分解產物與植物殘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開始佔主導地位,這種合成作用就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產物。植物轉化為泥炭後,主要成分是腐殖酸和瀝青質,在化學成分上發生了變化。植物的角質層、孢粉殼、木栓層是穩定的,所以常常能完整地保存在煤層中。

2. 煤化作用階段

由於地殼不斷地運動,泥炭層形成後繼續下沉,在盆地相對較高的地段風化剝蝕的泥沙被水和風帶到盆地的低窪泥炭沼澤,將已堆積的泥炭層覆蓋起來。覆蓋的泥炭層隨著進一步的下沉,覆蓋層的進一步的加厚,環境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它要經受上覆岩層壓力的不斷增大;在壓力不增大下不斷地發出熱量,使其溫度不斷地升高。在壓力與溫度的共同作用下,泥炭層開始脫水,進而固結壓實。在生物化學作用下,氧含量進一步減少,而含碳量逐漸增加,腐殖酸降低,比重增加。經過這樣一系列的復雜變化之後,泥炭就變成了褐煤。

3. 變質作用階段

褐煤繼續受到不斷增高的溫度和壓力的影響,引起內部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不斷變化,使其發生了變質而成為煙煤。溫度、壓力與時間是褐煤變質的三要素,其中以溫度最為重要。地球有地溫遞增現象,即地球的溫度由表及裡,由上至下溫度是逐漸遞增的。地球向深部每增加 100 米溫度增加 3 度。地溫這種有規律的遞增現象稱作地溫梯度。雖則是地球的普遍現象,但各地由於地殼結構的不同,地下岩漿分布的不同,梯度的幅度還是有區別的。當成煤區附近有岩漿體存在時,對煤的變質將產生顯著的影響。

溫度對煤的變質作用雖然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是如果溫度不斷升高,加之如果密閉條件不好,超過一定的限度就可能把煤燒掉。因此還一定要在密閉的條件下和適當的壓力下,煤才能得到適度的變質。時間的長短與溫度的高低也有關系,如果煤化作用處在 150℃~ 200℃較低溫度,但持續的時間長,持續兩千萬年至一億年,就足夠形成高變質的煙煤和無煙煤。溫度、壓力和時間對煤的變質起著綜合的作用。在溫度和壓力不變的情況下,時間越長煤的變質作用越強。但也有人認為,只有當溫度超過 150℃時時間才起作用,否則時間再長也不會對煤的變質產生顯著影響。壓力對煤的變質作用也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認為壓力增加後氣體不易逸出,揮發分不能改變,從而阻礙了煤的變質程度的加深;另一種則認為無煙煤及石墨有定向的晶格,單純的加熱不會產生這種結果,而是壓力促使煤的結構發生了變化。

(四)煤的區域變質、接觸變質、動力變質作用

1. 區域變質作用

隨著煤沉降深度的增加,含煤岩系被其他地層所覆蓋,受地球內部熱量和壓力的長期影響所引起的變質作用稱煤的區域變質。在區域變質作用的影響下,煤的變質常常呈現出一種有規律的變化。首先煤變質具有垂直分帶的規律,在同一煤田內隨著深度的增加,煤的揮發分逐漸減少,變質程度逐漸升高。這個規律是在 1873 年希爾特研究德國魯爾煤田、英國威爾斯煤田和法國比來煤田時發現的,後來就稱為「希爾特定律」。例如在魯爾煤田,含煤地層厚 3000 余米,煤種自上而下為長焰煤、氣煤、肥煤、焦煤、貧煤帶,分帶性很明顯。我國的雞西煤田煤種也有很好的分帶性。由於目前確定煤質牌號的主要指標是煤中揮發分的百分含量,所以希爾頓定律可以用揮發分的變化來表示。每下降 100 米所引起的揮發分含量的變化稱為「揮發分梯度」。揮發分梯度受地熱梯度的控制,由於各地的地熱梯度不一致,揮發分梯度也就因地而異。區域變質作用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煤變質程度的水平分帶規律。因為在一個煤田中,同一煤層原始沉積時的沉降幅度可以不同,而且成煤以後因構造變動而發生的下降深度也不一樣,這種關系反映到平面上就表現為不同地段有不同的變質程度,即為煤變質的水平分帶現象。由於沉降並不一定呈現為均勻的幅度,所以水平分帶也可以寬窄不一。寬的地方代表沉降幅度變化較緩的地段,窄的地方代表沉降幅度變化較急的地方。

2. 接觸變質作用

當岩漿侵入或靠近煤層及含煤建造時,由岩漿帶來的高溫、揮發性氣體和壓力,使煤的變質程度升高的作用稱煤的接觸變質作用。接觸變質作用的一種是熱力變質,是由侵入在煤系下部的岩漿體析出的熱量對煤產生影響所引起的變質作用。變種變質作用是岩漿不直接接觸煤層,由岩漿的熱量引起含煤地層溫度升高而使煤發生變質,往往影響的范圍較大。具體影響范圍因岩漿規模不同而影響范圍不同,岩漿侵入的規模大影響的范圍就大。接觸變質作用另一種是由火成岩岩體直接侵入煤層中發生的變質作用。這種變質作用影響范圍往往較小,岩漿接觸煤層的地方常常形成天然焦,煤層的圍岩亦具有某些變質現象。遠離岩漿岩體,煤的變質程度則逐漸降低。煤的變質帶常常圍繞岩漿岩體呈環狀分布,或者靠近岩漿岩體的一側呈帶狀或環狀分布。

3. 動力變質作用

由強烈的構造運動如擠壓褶皺等產生的區域溫度增高所引起的煤化過程,稱煤的動力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常常發生在構造變動強烈的地區,如新疆的庫拜煤田、准南煤田東段阜康大黃山一帶、哈密野馬泉一帶、艾維爾煤田一帶等,同屬侏羅紀煤田,但變質程度比其他煤田高出許多。

『貳』 魯爾區為何屬於典型的「煤鐵復合體型」

「煤鐵復合體型」是工業布局上的重要形式之一。這類工業的布局在原料資源上主要是煤炭與鐵礦石。「煤鐵復合體型」或其他「復合體型」工業 的布局時,是否該工業部門所需的幾種主要原料全就地取之呢?這要因地 制宜,視各國家、各地區的資源、能源(動力)、交通、市場、社會與經濟 等條件而決定。德國的魯爾區由於其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優越,煤炭資源豐富,所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成為該國的重工業中心。因為,魯爾區位於萊茵 河東岸支流魯爾河與利伯河之間,是德國、也是歐洲的重要工業區,在世 界也享盛名。發展歷史百餘年,但至今仍在發展。因這里不僅有豐富的煤 炭資源,硬煤儲量2200億噸,煤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近90%,且煤種全, 質量優。而且,魯爾區有萊茵河、魯爾河、利伯河及4條運河,河港多達70餘處,又有縱橫交織的公路和輸油、輸氣管道,組成了一個綜合而又完 整的運輸系統。極為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為本區創建「煤鐵復合體型」工業布局「移鐵就煤」提供了極好基礎。所需鐵礦砂從瑞典、俄羅斯等臨 近國家通過便利運輸系統得以解決。二次大戰後,由於新技術革命的影響,生產力不斷提高,該區重工業發展速度,在後來已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德國魯爾區位於萊茵河的支流魯爾河畔,它與美國五大湖工業區發展的共同區位優勢是水陸交通便利,水源豐富,科技力量雄厚。就布局類型看,都屬於煤鐵復合體型,所不同的是美國五大湖工業區有豐富的煤鐵資源作為基礎;而魯爾區是煤炭資源豐富,但鐵礦石要從鄰近地區甚至是從海外運來。

『叄』 歐洲哪個國家缺少煤礦資源在工業革命時期

英國。
在工業革命發展的第一階段,由於缺乏廉價的燃料資源,英國工業革命發展面臨瓶頸。正是煤炭資源的充分開發唯慎,英國的工業革命走上了迅速發展禪運的軌道。
德國魯爾區位於歐洲的中心,當地煤炭資源豐富,緊靠法國的洛林煤礦,所以從上上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德國完成後,那裡發展的就是鋼鐵等重工業,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作為德國軍火的生產地,隨著工業技術發展,新能源使用,煤炭工業開賀山樑始衰落。

『肆』 煤炭在全球各地是怎樣分布的

世界煤炭地層分布很不平衡,大多集中在溫帶和亞寒帶,其中北半球一條分布帶是從英國奔寧山麓向東橫越法國、德國、波蘭、俄羅斯,直到我國的華北和東北;另一條則橫亘於北美中部。在南半球,煤田僅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南非的溫帶地區。就煤炭儲量而論,以俄羅斯最為豐富,約佔世界總儲量的43.5%。煤層最厚的是加拿大西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加合特河煤田,地質儲量為100億噸,已探明的儲量達14.6億噸,煤層總厚度達300米。

我國煤炭資源也很豐富,地質儲量約為1.4萬億噸,煤田主要分布於華北的山西和內蒙古等省、A我,其中僅山西省儲量就達400億噸,東北撫順的煤田地層厚達120米。

近幾年,地質學家又在南極大陸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煤礦,估計蘊藏量要比其他地方煤儲量總和還要多幾倍。

『伍』 煤礦瓦斯地質

瓦斯地質學,是最近幾年剛興起的學科,該學科茄猛橡主要講得是瓦斯在地層顫旁中知簡賦存的狀態,以及瓦斯賦存帶的地質特徵!

『陸』 世界無煙煤的分布國家及煤田有哪些,煤質特徵是什麼

美國
無煙煤和煙煤111338百萬噸.
次煙煤和褐煤135305百萬噸
合計246643 1995年有人口人口2 6310萬.人均煤炭儲量約937.45噸.其人均擁有量可能是世界第5名.
所佔世界的比重,27.1%.
加拿大
無煙煤和煙煤3471
次煙煤和褐煤3107
合計6578 1995年有人口2973萬.人均煤炭儲量約221噸.人均煤炭擁有量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稀少,面積廣大的加拿大,煤炭資源怎麼也不多.可能是勘探不充分,或特別困難導致的.
所佔比重,0.7%.
墨西哥
無煙煤和煙煤860
次煙煤和褐煤351
合計1211 1995年有人口9300萬.人均煤炭儲量約13噸.
所佔比重,0.1%.
北美合計
無煙煤和煙煤115669
次煙煤和褐煤138763
合計254432
所佔比重,28%.
巴西
無煙煤和煙煤N/A
次煙煤和褐煤10113
合計10113 1995年有人口15920萬.人均煤炭儲量約64噸.人口相對稀少的巴西,人均煤炭也不多,遠離世界平均水平.也沒有中國人均多,看來這個國家,需要減少自己的人口數量,從而,增加自己人均煤炭資源擁有量.
所佔比重,1.1%.
哥倫比亞
無煙煤和煙煤6230
次煙煤和褐煤381
合計6611 1995年有人口3710萬.人均煤炭儲量約178噸.
所佔比重,0.7%.
委內瑞拉
無煙煤和煙煤479
次煙煤和褐煤N/A
合計479 1995年有人口2184萬.人均煤炭儲量約22噸.
所佔比重,0.1%.
其它南美國家合計
無煙煤和煙煤992
次煙煤和褐煤1698
合計2690 1995年有人口10084萬.人均煤炭儲量約28噸.這一批國家,有幾十個.其人均煤炭擁有量,實在不多,遠遠低於世界人均水平.其中的某些國家,大概也有,人均煤炭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估計,非常少.
所佔比重,0.3%.
南美洲合計
無煙煤和煙煤7701
次煙煤備肆基和褐煤12192
合計19893
所佔比重,2.2%.
比利時
無煙煤和煙煤4
次煙煤和褐煤2183
合計2187 1995年有人口1016萬.人均煤炭儲量約215噸.
所佔比重,0.2%.
捷克
無煙煤和煙煤2094
次煙煤和褐煤3458
合計5552 1995年有人口1030萬.人均煤炭儲量約539噸.
所佔比重,0.6%.
法國
無煙煤和煙煤15
次煙煤和褐煤N/A
合計15 1995年有人口5810萬.人均煤炭儲量約0.26噸.煤炭實在太少了.
所佔比重,*
德國
無煙煤和煙煤183
次煙煤和褐煤6556
合計6739 1995年有人口8190萬.人均煤炭儲量約82噸.
所佔比重,0.7%.
希臘
無煙煤和煙煤N/A
次煙煤和褐煤3900
合計3900 1995年有人口1050萬.人均煤炭儲量約371噸.
所佔比重,0.4%.
匈牙利
無煙煤和煙煤198
次煙煤和褐煤3159.0
合計 3357 1995年有人口1025萬.人均煤炭儲量約328噸.
所佔比重,0.4%.
哈薩克
無煙煤和煙煤28151
次煙煤和褐煤3128
合計31279 1995年有人口1700萬.人均煤炭儲量約1840噸.
所佔世界總量的比重,3.4%.這個國家既有豐富的石油,也仿謹有豐富的天然氣.其煤炭儲量在世界上可以排雹頌第2名.這個國家人均資源多,與澳大利亞類似.現在其富裕程度是澳大利亞的10%.這個國家的煤炭基本沒有什麼價值,因為,這個國家不需要.這些煤炭又難以出口.這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面積271.73萬平方公里.
波蘭
無煙煤和煙煤14000

『柒』 全球礦產資源分布

一般分為能源礦產(或稱燃料礦產)和非能源礦產資源兩大類。

能源礦產指石油、天然氣、煤炭、鈾等。
非能源礦產資源又分為黑色金屬礦產(或稱鐵、鐵合金金屬)資源,指鐵、錳、鉻等;
有色金屬礦產(或稱非鐵金屬)資源,按物理、化學、價值和在地殼中的分布狀況,有色金屬分為五類,即重、輕、貴、半金屬和稀有金屬等。

還有非金屬礦產,其中又把鉀鹽、磷、硫等稱為農用礦產資源。

目前在世界廣泛應用的礦產資源有80餘種,其價值高、利用范圍廣、在國際市場與佔有重要地位的非能源礦產有鐵、銅、鋁土、鋅、鉛、鎳、錫、錳、金和磷酸鹽等10種,分述如下:
世界非能源礦產資源分布總特徵 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少數國家和地區。這與各國各地區的地質構造、成礦條件、經濟技術開發能力等密切相關。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有:美國、中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較豐富的國家有:巴西、印度、墨西哥、秘魯、智利、尚比亞、扎伊爾、摩洛哥等。

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 世界上10種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

世界總資源量8500億噸,探明儲量4000億噸,含鐵量930.8億噸。主要分布在巴西(佔17.5%)、俄羅斯(16.8%)、加拿大(11.7%)、澳大利亞(11.5%)、烏克蘭(9.8%)、印度、中國、法國、南非、瑞典、英國等。其中富鐵礦1400億噸,以澳、巴西、俄、烏、印度、瑞典、南非等居多。


據國外統計,現銅儲量為6.41億噸(金屬含量),70%分布在4個不同的地質一地理區:①智利和秘魯的斑岩銅礦區,是世界最大銅礦藏區,佔世界總儲量的27%。②美國西部的班銅礦區和砂頁岩型銅礦,約占總儲量的20%;③尚比亞北部與扎伊爾毗鄰處的砂頁岩銅礦帶,約占總儲量的15%,分布在長55公里、寬65公里的帶狀區,是世界儲量最大、最著名的銅礦帶。④俄羅斯、哈薩克各類銅礦佔10%。按國家分,智利居首位(20.9%)、次為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尚比亞、秘魯、扎伊爾、加拿大、哈薩克等。近年波蘭、菲律賓等國也有新的發現,並進入世界前列。


世界鋁土礦總儲量250多億噸。主要分布在幾內亞、澳大利亞、巴西、牙買加、印度等國。五國合占總儲量的60%。還有中國、喀麥隆、蘇利南、希臘、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等。

鉛鋅 在自然界中多為鉛鋅復合礦床,其消費量僅次於鐵、鋁、銅居第4(鋅)和第5(鉛)位。已探明鉛儲量1.5億噸,鋅1.15億噸。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和哈薩克等國。合計約占鉛儲量的70%和鋅儲量的60%。


世界探明儲量1014萬噸。錫礦呈帶狀分布,太平洋地區是主要蘊藏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東亞兩大錫礦帶。東南亞錫礦帶北起緬甸的撣邦高原,沿緬泰邊境向南經馬來半島西部,延伸到印度尼西亞的邦加島和勿里洞島。伴生有鎢,故有「錫鎢地帶」之稱。其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60%。東亞錫礦帶:①西起中國雲南個舊,向東沿南嶺構造帶延伸到廣西:②南起朝鮮北部,經中國東北地區一直延伸到俄羅斯的西伯利亞;③從中國的海南島起,沿中國東南沿海延伸到香港一帶;④日本本州島北部的小型錫鎢礦,是中國大陸錫礦帶的側端。此外,南美洲安第斯錫礦帶,非洲中部等地也有錫礦分布。從國家看以印尼、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玻利維亞等國儲量較多。


現世界已探明儲量120億噸,集中分布在南非(佔45%),烏克蘭、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和中國等國。


世界總儲量1.1億多噸,集中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亞、古巴、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印尼等國。


屬貴金屬。世界總儲量4.1萬多噸,主要分布在南非(69%)、俄羅斯(約佔10%)、美國(9%)、加拿大等國。

磷礦
世界總儲量760多億噸,商品級磷礦石的儲量為155~164億噸左右。多集中在摩洛哥(56.2%)、美國、俄羅斯和西撒哈拉等國和地區。

『捌』 歐洲煤炭資源分布在哪

歐洲的主要煤田有:

下石炭系的英國煤田和波蘭西里西亞煤田

中石炭系的法國北部、比利時、聯邦德國、魯爾和烏克蘭頓巴斯煤田

石炭至二迭系的伯朝拉和烏拉爾煤田。

英國南威爾士、德國薩爾-魯爾和烏克蘭頓巴斯是最著名的

『玖』 法國煤和鐵資源都很豐富的地區是什麼高原

答:洛林;

東部為孚日山,地形以高原占優勢,南北向谷地(摩澤爾河、默茲河)深切高原, 形成特有的斷崖地形。摩澤爾河以東,與聯邦德國接壤的地區有重要的煤田(薩爾煤田的延續),河西從南錫向北至比、盧邊境有巨大的鐵礦,礦石含磷量高,多雜質。目前產量佔全國的9/10以上。本區冬季受大陸冷氣流影響,1月平均氣溫1~2℃,霜期80天;夏季短而涼爽,7月平均氣溫18℃。降水集中夏季。

洛林地區位於法國的東北部,面積24 000平方公里,人口280萬人,有豐富的煤和鐵礦資源。洛林地區煤礦儲量也很豐富,佔法國總儲量的一半以上。

閱讀全文

與法國的煤田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