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認為法國最讓人不解的事情有哪些
法國最讓人不能理解的就是,他們的吃晚餐時間,都是晚上8點左右,如果五點到六點去吃飯的話,很難能找到餐廳,還有巴黎很浪漫,但是路上有很多狗屎。
法國人對於飲食是相當重視的,晚餐時間大部分都是8點,如果你五點到六點去吃飯的話,都很難找到餐廳,而且不會有加餐,在路上賣零食的車子也很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在法國,行人就是走在人行道上,也要時刻擔心的車子會不會突然沖過來。而且在法國不好停車,因為在法國你找不到大型的停車場,或者是說寬敞一點的停車位,不管是在城裡或者是鄉下,停車技術必須要好,要不然的話會很為難。
❷ 法國1921年的校園暴力有哪些
1921年法國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有以下幾類:
1、仇恨犯罪:1921年法國中部的一所大學,一名學生憤怒地攻擊了一名教授,將他反復毆打,以及拿起一把刀企圖砍掉教授的頭部,最後還威脅要殺死教授的孩子。
2、暴力事件:1921年法國困豎中部的另一所大學,一名學生因為不滿課程而發生暴力,將教室內的桌子純緩、椅子砸碎,並發動暴力攻擊其他學生,引發恐慌。
3、暴力抗議:1921年法國西部一所大學,一群學生抗議教育改革,他們拒絕上課,毆打教師,甚至襲擊安全人員,被捕,引發了一場暴亂。
4、暴力沖突:1921年法國北部一所大學,一群學生發起抗議,與政府部隊發生暴力沖突,一些學生被逮捕,其他學生被逐出學汪褲大校,引發暴亂。
以上就是1921年法國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
❸ 法國巴黎見證了哪些歷史事件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過,那時的巴黎還只是塞納河中間「西岱」島上的一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西人」。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開始在此定居並逐漸將其發展成為一座城市,名為「呂岱茲」(法語「沼澤」的意思)。公元4世紀時,為紀念此地最早的主人,將該城命名為「巴黎」。
公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定都巴黎。10世紀末,休•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後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1223年)。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築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16世紀末、17世紀初,當時的國王亨利四世將巴黎大大擴建了一番。到了18、19世紀,巴黎仍在逐步擴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佔用。法蘭西第一帝國後期,巴黎擁有70多萬居民,千餘條大街;第二帝國建立後,巴黎又吞並了周圍的一些村莊;到拿破崙三世時,始在巴黎開辟了一些寬闊的道路,修建了許多園林和公園,使巴黎開始形成今日的樣子。
巴黎不但是法國歷代王朝的都城、歷屆資產階級共和國首都,也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百姓攻破巴士底監獄的大門,從而開始了法國資產階級民主大革命,後來,這一天便成了法國的國慶日。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階級舉行了震撼世界的武裝起義,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市區東部拉雪茲神父基地的巴黎公社牆,就是公社社員們最後進行防衛戰而壯烈犧牲的地方。第二次世紀大戰期間,巴黎被德國法西斯佔領。1945年8月25日解放,給巴黎帶來了一派新的生機。20世紀,它進入了新的輝煌時期,盡管二戰也曾給它帶來了創傷,但它在西方卻一直保持著文化和人文方面的歷史地位,文學、繪畫的現代藝術運動,也始終在這里一端,並不時推出全世界瞠目結舌的標新立異之作。
❹ 關於法國歷史及其文化,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法國人一個小故事叫做金發姑娘,是梁毀毀小時候老人都會給孩子們將的,因為法國人很多孩子都有一頭金發,因此就有橡備人想出來了這個故事讓孩子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並把這個故事代代相傳。余虛
❺ 有關法國的有趣故事
有關儒勒·凡爾納的有趣故事
「好傢伙,要做這件事,不但要有學問,而且還要有錢。」
這是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太陽系歷險記》中可愛的勤務兵本一佐夫發出的感嘆。提起凡爾納,人們自然會想起《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游地球》、《神秘島》、《地心游記》、……,以及許多這樣膾炙人口的小說。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人並不是科學家,但是他用妙趣橫生的文筆開啟了無數心靈對於科學的嚮往和濃厚興趣。在扣人心弦的故事中,把那些晦澀的書本知識變得簡單明了,是凡爾納的拿手好戲。
在他的小說《太陽系歷險記》,凡爾納虛構了一群被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帶到太陽系中旅行的人們的有趣故事。在故事裡,許多平日里不為人們所注意的知識,在那個陌生的神秘世界裡變得是那樣寶貴。
那麼到底是什麼事讓我們這位勤務兵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呢?
找尺子和砝碼。原來為了測定這顆小行星的密度,人們必須找到標準的測量工具尺子、質量為1公斤的砝碼。雖然這個星球上並沒有這些東西,但我們的冒險家們卻並沒有被難倒,他們用法郎硬幣解決了問題。
如果我們知道,一個5法郎的銀幣直徑是37毫米;2法郎的銀幣直徑是27毫米;50生丁,也就是半個法郎的銀幣直徑是18毫米,那麼怎麼樣才能得到1米的標准長度呢?只要有10塊5法郎的銀幣、10塊2法郎的銀幣、20塊50生丁的銀幣,問題就解決了。因為將這些硬幣沿中心線排列起來,我們就可以得到地球上1米的標准長度。1千克的標准砝碼又怎樣得到呢?同樣很簡單,我們聰明的主人公們知道一個5法郎的銀幣的質量是25克,40個5法郎的銀幣就是1千克的標准砝碼,分毫不差!
當我們感嘆作者的足智多謀時,我們也應該感謝那些解決了大問題的法郎銀幣。19世紀的法郎硬幣是用金銀鑄造的,它們的重量和尺寸在法律上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鑄造時不能有毫釐偏差。正是這種近乎於苛刻的規定,為主人公們認識這顆金質的星球鋪平了道路。不過很少有人想到,也正是這種規定奠定了金本位貨幣的信用基礎。
凡爾納生活在一個金屬貨幣的時代。在那個時期,像英國、法國、俄國這些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貨幣代表的價值是由單位貨幣所包含的金銀貴金屬,主要是黃金的重量來決定的。因此國家對鑄造錢幣的重量、成色、尺寸、形狀、甚至最細微的花紋都有著詳細的規定。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貨幣的權威和市場流通的秩序。盡管鑄造金銀硬幣古已有之,但用法律對鑄幣進行嚴格的規定的歷史如果認真推算,也不過幾百年而已。而且,為了維護這些金銀硬幣的尊嚴,許多人都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在古老的東方,譬如說中國,雖然人們至少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廣泛的使用金銀充當貨幣,但是這些金銀至少在清代以前並不是以「硬幣」的形態存在的,而是以條塊的形態存在。金銀在中國古代的計量單位是「兩」,而看過《史記》之類的古書的人們都知道,在東漢之前,金子就以「斤」計量。那時的史書經常記載國君或者皇帝動輒就賞賜臣下黃金數百斤,甚至數千斤,最多竟達十萬斤。當然,那時的「斤」和今天的「斤」比起來,要小得多得多,大概相當於250克,或者更少,金子的純度也比較低。古代的中國人,經常把黃金和白銀鑄造成「元寶」,元寶的量詞是「錠」,但價值卻是按照重量和成色來計量的。
建立了短暫的「新」朝的西漢外戚王莽倒是比較熱衷於鑄造金、銀錢幣。王莽的鑄幣形狀比較特殊,譬如說一種叫「錯刀」的錢幣,樣子像春秋時期的刀幣,但上面鑲嵌著黃金,並鑄有「一刀平五千」的字樣,意思是一個這樣的金錯刀價值五千文銅錢。當然,實際上這種錢幣的包含的黃金重量遠遠不值五千文銅錢的價值。發行這種「不足值」的貨幣實際上是王莽掠奪民間財富的一種途徑。因此,這種靠暴力保證流通的錢幣在民間遇到了激烈的抵制。盡管王莽的金錯刀像他的「新」朝一樣短命,但是在東漢張衡的筆下「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的詩句,卻將這種早已湮滅了的貨幣的名稱流傳了下來。
盡管中國古代很少鑄造金銀錢幣,但是鑄造銅錢的歷史卻源遠流長,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鏟形「不」。從秦始皇鑄造大一統的半兩錢開始,中國的銅錢的基本形狀兩千年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讀書人戲稱為「孔方兄」的圓形方空的銅錢,被許多人認為是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的體現。然而造成這個形狀的真實原因可能在於技術,而不是哲學。因為方和圓是古人最容易制模的形狀。而古代的鑄造技術很難保證錢幣的圓邊周圍不留下毛刺,於是為了將錢幣的邊緣變光滑,就必須用鐵條將眾多銅錢串在一起打磨光滑,為了防止打磨時銅錢運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它們中間的孔鑄成方形的。
有趣的是,在唐朝以後的銅錢上常有一道月牙形的凹痕。根據《唐會要》的記載,那是唐太宗在位時期,負責鑄錢的官吏將錢幣的蠟樣送到御前瀏覽時,文德皇後的的指甲在蠟樣上留下了一個月牙形的甲痕。結果負責鑄錢的官員只得按照返回的蠟樣原樣鑄造,而不敢提出絲毫異議。於是,此後的數百年間,所有的鑄錢上都留下了這個印記。金代詩人李俊民留下的「金釵墜後無因見,藏得開元一捻痕」講的就是這件事。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月牙也出現在了日本和朝鮮同一時期模仿大唐鑄造的銅錢上。這兩個國家當時正在「全盤中化」,因此將中國錢幣上的指甲印,也當成了不可缺少的東西毫不猶豫的臨摹了下來。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銅錢作為王權的象徵,是不可動搖和質疑的。
盡管像文德皇後那樣在錢幣上留下如此深刻「烙印」的人物科算得上空前絕後,但是每一個繼承大統的皇帝都不會放棄在錢幣上鑄造他的年號的權利,從隋朝到清朝莫不如此。事實上,甚至對於那些並沒有取得合法性的割據政權和反叛者來說,鑄造錢幣也是一件大事。因為這不僅僅表明了這個政權對於中央政府合法性的蔑視,以及對自己取而代之的信心;而且也是為更大規模的戰爭籌措軍費的必須。像太平天國這樣曇花一現的政權發行的錢幣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最初的鑄幣質量很不錯,但是越到後來就越不敢恭維了。
在絕大多數時候,歷代政府都規定銅錢必須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因為這樣可以防止刁民們鑄造劣質的錢幣,從中牟利。漢朝初年,曾經允許過私人鑄造銅錢,結果人們競相偷工減料,摻雜使假。當時一個名義上的「半兩錢」,竟然輕到能夠浮在水面上而不沉底,人們形象的將這種錢幣稱作「榆莢錢」。一個法定的半兩錢在熟練的工匠手中竟然能夠鑄造十多個這樣的「榆莢錢」,兩千年前中國的鑄造技術之高明由此可見一斑。
當這種劣質鑄幣大行其道的時候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如果由於法律的關系,人們不能拒絕接受這種貨幣的話,那麼人們就會將那些貨真價實的鑄幣收藏起來,盡量不使用;而鑄幣者則會想方設法的將足值的貨幣回收熔化,再改鑄為更多的不足值的劣質貨幣。其結果必然就是「好的」貨幣從流通中消失,而「壞的」貨幣日漸橫行,這就是經濟學中著名的 「良幣驅逐劣幣律」。一旦這種情況發生,以鑄幣的名義價值表示的物價必然上漲,直到劣幣所包含的貨幣金屬重量與原來的良幣相等為止。顯然,這可稱得上是一種特殊的通貨膨脹。當然,如果貨幣的質量持續惡化而得不到任何改善的話,人們最終會拋棄這種貨幣,去尋求另一種支付手段,或者乾脆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始代。很明顯,那麼不但社會經濟會因為商業停頓而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而且那個印在貨幣上的政權也不會過上太平日子。
為了防止劣幣出現,各國政府一般都會用苛刑峻法來警告人們不要這樣做。在這方面英國人是榜樣。相傳1125年聖誕節,索爾茲伯里大主教羅傑曾經召集英格蘭所有鑄錢匠,當著大家的面檢驗他們鑄造的錢幣。結果97個人中只有3個人鑄造的錢幣合格,其他人則被宣布有罪,等待著他們的是被砍去右手,並驅逐出境。據說,在這次血流成河的聖誕節之後,英格蘭的鑄幣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那些打算通過鑄造短少份量,或者企圖通過摻雜使假,而牟取暴利的人大大減少了。對於偽造錢幣的罪犯,英國人也毫不手軟,亨利一世在位時期的做法是在傳統的砍掉一隻手的基礎上,再挖去兩隻眼睛。
這些刑罰對於懲治罪犯是很有效的,但是如果統治者本身打算通過鑄造劣質錢幣,甚至假幣來為自己解決財政問題的話,法律就變得蒼白無效了。實際上,如果我們隨意翻開錢幣的發展史,就會發現鑄造錢幣的歷史在很多時候簡直可以稱的上是一部充滿欺詐和貪婪的可悲紀錄。在沒有鑄幣的時代,人們在每一交易之前,必須就金銀的重量、成色、真偽取得一致意見才行。這樣,交易成本有時就會大到令許多交易無法進行的程度。而統治者鑄幣的好處就在於用國家的信譽保證了每一個同樣的鑄幣的價值——金銀含量和成色不容置疑。可以說,鑄幣就是將國家不可動搖的權威施加於金銀之上。鑄幣的標記、圖案、大小、花紋就是國家信用的象徵。
對於鑄幣的使用者,由於國家用法律和暴力保證他鑄造或者他承認的錢幣的流通,因此,從理論上說,人們在交易中可以不再考慮錢幣本身的價值,而只需關心錢幣代表的價值就可以了。這樣,最聰明的統治者就發現了一個可以帶來暴利的秘密:他可以利用國家的權威來補足他發行的貨幣所具有的價值和所代表的價值之間的差額。也就是說,國家可以利用人們對國家的信任,或者恐懼,從而鑄造不足值的貨幣,從而進行不等價的交換。這個發現等於是為國家濫發劣質貨幣大開了綠燈。從此,統治者就可以享受用少量的金銀鑄造價值遠遠超過這些金銀價值的貨幣的「專利」。
最先取得這種專利的,很可能是古代的希臘人。被後人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曾經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愛琴海上的島國薩摩斯的統治者波利克拉特曾經因為某事必須支付給拉塞德蒙奈恩斯一大筆錢。這個暴君的解決方法是「用鉛鑄造了大量的國家貨幣,鍍上金給了他們,他們收到了錢,馬上離去了」。像這種統治者直接造價錢的例子在古希臘似乎非常普遍,國家甚至將這種醜行當成是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今天出土的許多希波戰爭以前的希臘金幣上都有一條很深的切口橫貫幣面,其原因據說就是對希臘人的鍍金技術早有領教的波斯人為了檢驗貨幣真偽而留下的。當然盡管這種辦法比阿基米德揭開皇冠之謎的發現要簡陋的多,但卻是很有效的。
在古希臘之後,盡管羅馬帝國奢靡的統治者也曾經發行過鍍金貨幣,但是最常被使用的,還是直接降低貨幣的重量,或者在金銀幣中加入銅鐵等賤金屬這兩種辦法。以羅馬的貨幣「阿斯」為例,這種青銅鑄造的貨幣起初重量是1磅,但後來重量卻急劇下降,到漢尼拔兵臨羅馬城下的時候,1個阿斯的重量只有1盎司,相當於原來的1/16。當然,導致鑄幣重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銀等貨幣金屬的價格上漲和普遍的物價變化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動力可能還是貪婪在作怪。許多統治者聲稱,由於技術的原因,即使是國家統一鑄造的貨幣載重量上也會存在「公差」——也就是於聲稱的重量不符;不過隨著鑄造技術的進步,在許多國家,公差不大沒有縮小,反而還擴大了。而且這種公差基本上都是以「減號」而不是以「加號」的形式出現的。
相對而言,通過鑄造劣質貨幣而不是單純減輕貨幣的重量,因為「隱蔽性」較好而被更經常的使用。最有名的例子是被稱為「舊銅鼻子」的英王亨利八世這個滑稽綽號的由來。亨利八世在位期間將王國鑄造的銀便士的純度大大降低,新便士中銀的含量只有1/3,而銅合金卻佔到了2/3。其結果令這位將頭像鑄造在「銀幣」上的國王達為難堪——「銀幣」上最突出的部分——國王的鼻子在摩擦的作用下,很快露出了銅的本色,隨後又迅速氧化變暗。於是這位君主新的雅號,立刻就隨著流通的「銀幣」傳遍了整個王國。
降低鑄幣質量的另一個途徑來自民間對金銀幣故意的「破壞」——「磨損」和「剪邊」。由於國家發行的鑄幣強制流通,於是一部分人就動起了這種強制性的念頭:他們將收到的金銀幣沿著圓邊打磨,獲得金銀碎屑,只要不是太貪心,金銀幣縮小的直徑是看不出來的;然後再將變小了一圈的貨幣支付給別人。別人即使發現鑄幣縮小了,但是由於法律強制性的存在,也不得不接受。而這些金銀碎屑自然就成了「剪邊者」額外收入。而「磨損」則與「剪邊」大同小異,只不過主要手段是對錢幣的兩個平面打磨,以獲得金銀粉。當然,通常這二者並不矛盾,在這些不法之徒手中,一枚災難深重的貨幣通常都要受到兩次酷刑的「折磨」。
「磨損」和「剪邊」活動在每一個社會都曾經蔚然成風,其結果就是導致流通中的貨幣質量急劇下降,而政府又不能不接受自己發行的貨幣,因此當政府通過稅收獲得這些被打磨的幾乎人不出來的貨幣時,受損失的就主要是政府自己了。久而久之,人民也會拒絕使用這種加工過的貨幣,同時把足值的貨幣藏起來。而一旦政府抓住了某個「肇事者」,他則會以「使用中的正常磨損」為理由,逃脫懲罰。傷透腦筋的政府後來採用的一個不得已的辦法是在錢幣的邊緣刻上凹進去的文字或花紋,同時將貨幣正反面的圖案改成盡可能復雜的淺浮雕。並且宣布政府和人們有權拒收已經將邊緣的文字或者浮雕圖案磨損的貨幣。這一招盡管增加了鑄造的貨幣的難度,但是對於打擊那些「剪邊者」卻是極其有效的。正如我們在新版的1元人民幣硬幣,和其他許多別的硬幣上看到的,這個措施直到今天依然保留著。盡管對付「剪邊者」已經不再是這樣做的主要目的。
一般而言,除了統治者以外,最關心貨幣質量的是從事工商業的人們。因為他們是通過交換來獲得這些錢幣的,而且他們的財富主要也是以錢幣而不是事物存在的。如果錢幣的質量低劣,那麼在強制流通的情況下,受損失的就是這些人。因此他們往往有著最強烈的動力去與製造偽幣或者劣幣的行為作斗爭,哪怕這種行為的源頭是掌握暴力機器的政府也在所不惜。從歷史來看,實際上,在那些越是工商業發達的國家,當局鑄造的錢幣的質量就越好,法律對錢幣管制就越嚴。
金本位下的英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英國國會將整個國家的貨幣與黃金嚴格掛鉤。1盎司黃金等於3英鎊17先令10.5便士。國會通過法律規定了英鎊和先令硬幣的金屬含量:1英鎊金幣必須含123.27447格令的22開標准金;1先令的銀幣必須含87.27272格令的純度為92.5%的標准銀。政府不得隨意改變。在這樣的規定下,任何人都可以拿上金條去政府開設的造幣廠或者英格蘭銀行,要求按照國會1844年的法令兌換等值的貨幣。這種幣值上的嚴格,使得英鎊成為了那個時代最有信譽的貨幣之一。隨著英鎊被世人所接受,「日不落國」的皇冠也就理所當然的戴到了大英帝國的額頭。
當人們不再為錢幣的真偽煩惱的時候,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只剩下一個了:如何盡可能多的佔有而不是拋棄這些錢幣。
在英吉利海峽的對岸,法國也成為了大陸國家中嚴格貨幣制度的典範。由於法國採用的計量單位是公制,而且這種錢幣上的公制又得到了嚴格的遵守,因此才會有了文章開頭,我們主人公發出的感嘆。
❻ 法國民族風情,有趣故事有哪些
法國民俗風情
交際習俗
注重服飾的華麗和式樣的更新。婦女視化妝和美容為生活之必需。時間觀念強,工作計劃性強,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則。習慣行握手禮,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施吻手禮。少女常施屈膝禮。男女之間,女子之間及男子之間,還有親吻面頰的習慣。社交中不願他人過問個人私事。反感向婦女贈送香水及初次見面就送禮。
信仰禁忌
大多信仰天主教。忌「13」和「星期五」。忌黃色和墨綠色。忌孔雀和仙鶴。視菊花、杜鵑花與核桃等為不祥之物。喜愛藝術和娛樂活動。
飲食特點
法國人會吃,也講究吃。法國菜風靡世界。法國人喜歡吃蝸牛和青蛙腿,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喜歡喝酒。法國菜的特點是鮮嫩。法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菜。
服飾
法國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法國時裝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目前高級時裝最有名的有:「吉萊熱」、「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爾」、「狄奧爾」、「卡丹」和聖洛朗」。近年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樣之多。款式之新,在別國很難見到。法國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於穿著的歐洲國家,法國人一般很注意服裝方面的鑒賞力,也接受比較便宜的而不十分講究的仿製品。
小動物
當今法國家庭,對小動物恩寵倍加,不惜耗費巨金收買哺養。有一半以上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頭數在3000萬只以上。1/3的家庭養狗,狗的數量已近4萬條。各種狗醫院、狗服裝店屢見不鮮。動物不僅給法國人帶來了樂趣,也造成一定災難。法國每年發生狗傷人的事件50多萬起。
禮儀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吻
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是貼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
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庄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聖靈節
每年11月1日聖靈節,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法國人習慣上在這一天去墓地祭奠,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
聖喀德琳娜節 巴黎「大齡女青年」的節日。每年11月25日這一天,年滿25 歲而尚未婚配的姑娘們到喀德琳娜塑像前獻一束鮮花,再到大時裝店跳舞,飲酒狂歡,最後選出一位最美的姑娘作為節日的王後。
用餐習慣
法國人把烹調看成是一門藝術,法國菜也確實風糜全球。在法國一日三餐通常是這樣安排的。早餐:麵包、咖啡、熱巧克力; 午餐:午餐是法國人最重要的一餐,一般在下午一點左右, 晚餐則在九點以後。
法國人社交的正餐一般要持續兩小時以上,開始先是開胃菜,然後是魚或義大利面條,再才是主菜,主菜還附帶許多生菜、沙拉、乳酪,水果,有時還有甜點心,餐後咖啡也必不可少。
望採納,謝謝
❼ 法國的歷史大事年表
1、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法文: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英文:The French Revolution)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
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2、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
1792年9月22日,新選出的議會即國民公會開幕。國民公會通過廢除君主制的議案,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歷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經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掌權和雅各賓派的專政。熱月政變後,又相繼有熱月黨人、督政府和執政府時期。1804年5月為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所代替。
3、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立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二月革命成功後,由拉馬丁,賴德律洛蘭等人以及工人代表組成了臨時政府,宣布共和國成立,七月王朝崩潰,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後被法蘭西第二帝國取代。
在法國歷史上,第二共和是存在時間最短的政體。它是最後一個經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權,期間男性公民的普選權首次得到確認,奴隸制度也被正式完全廢除。
4、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ATOM),由歐洲聯盟成員國組成的國際組織。在1957年3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成員國簽訂《羅馬條約》,決定成立共同市場及原子能共同體。
後來,根據《1965年布魯塞爾條約》(Merger Treaty)在1967年與歐洲煤鋼共同體及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到歐洲共同體架構內。如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已經在歐洲聯盟架構內。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目的為核子能源聯營及分銷共同市場,並可出售剩餘核子能源至境外國家。
5、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改名歐盟)
1950年5月,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建議把法國和西德的煤鋼生產置於一個「超國家」機構領導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根據「舒曼計劃」在巴黎簽訂《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決定建立煤鋼的共同市場。
1952年7月25日該條約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國又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建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
2009年12月生效的《里斯本條約》廢止了「歐洲共同體」,其地位和職權由歐盟承接。
❽ 法國著名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1、空餉門
空餉門事件其實和大選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法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理的菲永空餉門爆發之後,其後有國民陣線吃歐洲議會空餉事件,馬克龍拉斯維加斯涉嫌濫用公款事件,Ferrand空餉事件,國防部長古拉爾濫用公款事件,巴黎市長伊達爾戈空餉事件接連出現。
據報道,菲佣的妻子佩內洛普曾以菲永助理的名義領取83,14萬歐元的薪水,卻從來沒有從事過這項工作。在菲永空餉門發生之前,菲永一直以非常良好的形象在法國大選中處於領先定位。
❾ 法國歷史重大事件年事表
法國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1
1 文藝復興
法國的文藝復興是在商品貨幣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的條件下興起的。新興資產價級的經濟和政治要求與基督教會的神學及經院哲學格格不入。為著自身的利益,他們逐漸在復興古典文化的旗號下發展自己的思想文化。文藝復興運動包含了復雜的階級內容,但主導方面說來它是歐洲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法國的文藝復興受到義大利和北歐人文主義文化的重大影響。北歐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和一些義大利人文主義者都曾在法國游歷、講學,傳播了人文主義文化。義大利戰爭中法國國王和貴族從義大利帶回大量人文主義作品、藝術珍品和古代作家手稿,深深影響了法國文化藝術界。法國文藝復興是在吸收和繼承國內外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法國的文藝復興開始於15世紀末,繁榮於16世紀。15世紀下半葉,法國已有不少人開始注意對古典文化的研究,16世紀初出現了布戴·戴塔普爾·皮埃爾等法國第一代人文主義者,他們致力於古典作品的研究、考訂、整理和編輯工作。在繪畫、雕刻以及建築等藝術領域中義大利對法國的影響幾乎占據了支配地位。但在文學、思想領域則是在法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了外來文化,形成了法國自己的人文主義文化。例如,法國人文主義學者對古典文化的研究保持了博學的特點,在思想領域繼承和發展了懷疑主義思想。在文學表現手法上擅長諷刺,等等。人文主義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基督教會及巴黎大學的仇視和扼殺,但由於人文主義文化在某些方面符合封建君主和地主貴族的需要,也得到了某些國王、公侯的支持和庇護。國王法蘭西斯一世支持人文學者,1530年成立了以研究希臘語、拉丁語和希伯萊語為主的法蘭西學院,成為人文主義學者同巴黎大學相對抗的基地。法蘭西斯一世的妹妹,那瓦爾王後瑪格麗特的宮廷則成為人文主義者的避難所。人文主義文化在同封建基督教文化的斗爭中迅速發展起來。
2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和法國為爭奪歐洲霸權在1870年至1871年所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直接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巴黎公社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促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同時,在德法之間播下了仇恨的種子,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里一直影響著兩國之間的關系,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歐洲的局勢。
戰爭爆發之前,根據1815年拿破崙被徹底打敗後的維也納會議的決議,在德國土地上建立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它包括34個封建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但各邦在內政、外文、軍事上卻是獨立自主的。其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該邦聯中最大的兩個國家,它們為爭奪在德國的領導地位而長期進行斗爭。普魯士是一個軍事封建王國。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王位後,為實現其兼並全德的野心,立即大肆擴充軍備,並任命以擁護帝制聞名的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在俾斯麥任首相期間,信奉強權政治,推行鐵血政策。1864年,他拉攏奧地利作為同盟者,策動了對丹麥的戰爭。丹麥戰敗,普、奧兩國之間的矛盾加劇。1866年,俾斯麥又聯合義大利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奧軍戰敗,被迫向普魯士求和。於8月23日,普、奧在布拉格簽訂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舊邦聯宣布解散。俾斯麥趁機吞並北部4個支持奧地利作戰的邦國,並於次年組建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轄22個邦國和3個自由市,3100萬人口)。普奧戰爭雖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但德國的統一還沒有最後完成。巴伐利亞、巴登、維爾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德等西南四邦仍保持著獨立地位。這四邦緊鄰法國,拿破崙三世不願德國強大,極力施加影響,不讓四邦統一於德國。這促使俾斯麥下決心藉助武力解決同法國的紛爭。
19世紀中期的法國,從經濟上說,資本主義顯持續發展勢頭,工業革命處於最後完成階段,生產能力在資本主義世界居第二位,僅次於英國。但在政治上,它卻是一個極其反動、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為了維護大資本家的利益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內採取了反革命的軍事獨裁,把一切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並把國家的軍事、警察、官僚機構擴展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人民對帝國政權極端不滿。對外採取擴張主義政策,頻頻發動侵略戰爭。如,1853—1856年,法國與英國聯合,為瓜分地中海東部勢力范圍,同俄國進行了克里米亞戰爭。1859年,法又以「援助」義大利統一為名,參加了對奧地利的戰爭。1856—1860年,法國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夥同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此後,又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等。
法國對毗連的德國萊茵河地區豐富的天然資源早已垂涎三尺,但苦於沒有機會下手。1866年的普奧戰爭結束後,普法之間的關系很快便進入一個空前緊張時期。普法兩國都在有意識地為贏得一場預想中的大規模廝殺而積極創造條件。
60年代末,法國由於拿破崙三世的軍事獨裁和反動的內外政策,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使一切反對拿破崙三世的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加強。特別是法國無產階級也顯得十分活躍,隨著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後成立了國際支部,領導工人群眾宣傳社會主義,頻繁舉行政治罷工,鼓動推翻拿破崙三世的反動統治。拿破崙三世面對國內這樣一種十分動盪緊張的局勢,為了轉移人民的注意力,擺脫國內的政治危機和滿足資產階級掠奪貪欲,促使其急於發動一場對外戰爭。此時,俾斯麥便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預設圈套,誘使法皇拿破崙三世走上了宣戰道路。1870年7月19日,法國終向普魯士宣戰,揭開了普法戰爭的序幕。
在法國宣戰之後,普法雙方便投入了緊張的戰爭動員和軍隊調動工作。到7月底,法國編成萊茵軍團,在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共集結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其計劃在普魯士未及動員展開之際,先機制敵,集中兵力越過國界,直取法蘭克福,切斷南北德意志之聯系,迫使南德諸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與此同時,普軍也在萊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間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老毛奇)為總參謀長。其計劃集中優勢兵力,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力爭將法軍主力圍殲於邊境地區或將其驅至法國北方,繼而圍攻巴黎,迫敵投降。
8月2日,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發動進攻而拉開普法戰爭的序幕。至8月4日,普軍在威廉一世和毛奇的指揮下,進行了有準備的抗擊,並反攻入法境。8月上旬,法軍在沃爾特、斯比克倫、馬爾斯拉圖爾和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等幾次會戰中接連失利。到8月中旬,法軍主力部隊的部署已被普軍割裂。一部由法軍巴贊元帥率領的左翼和中路的萊茵軍團共17萬人,被圍困於戰略要地麥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法元帥率領的右翼3個軍共12萬餘人,在夏龍編成以麥克馬洪為司令的夏龍軍團。8月30日,法軍在博蒙地區與普軍激戰後退守色當。隨即,毛奇命令普軍向夏龍軍團兩側運動。8月31日,普軍第四軍團佔領麥茨河右岸至法比邊界的整個地區,封鎖了法軍經蒙梅迪東進馳援麥茨的道路。
9月1日至2日,普法進行了此次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會戰——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第三軍團佔領符里濟、棟舍里等地,切斷了法軍由色當經梅濟埃爾西撤的鐵路,進而插到法軍側後的聖芒若和弗累涅一帶,堵住了法軍向比利時撤退的通路。當天中午,普軍完成了對夏龍軍團的合圍,並開始進行猛烈的炮擊。下午,法軍數次突圍失敗,拿破崙三世自知已無力挽回敗局,於下午4時半下令掛起白旗。9月2日,法皇拿破崙三世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此會戰,法軍共損失12.4萬人,其中僅3000餘人逃到比利時境內;普軍損失近9000人。色當慘敗加速了拿破崙三世帝國的崩潰。9月4日,法國宣布成立共和國,組成了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派政府——「國防政府」上台執政。
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業已消除,德國南部諸邦於1870年11月順利並入北德意志聯邦。但普魯士當局並未因此而終止軍事行動。9月中旬,普軍向巴黎進軍,並包圍了巴黎。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這場戰爭已不再具有原先的防禦性質,而變成了一場地道的侵略性掠奪戰爭。這樣普法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已轉變成為法國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一階段中,法國除新建的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等在戰場上對普軍作戰外,還有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由射手)展開游擊戰,這時,法國仍具有約100萬人的抵抗力量。但是,由於法國資產階級政府實行投降政策,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抵抗運動繼續發展。9月23日,普軍佔領圖勒,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
10月27日,巴贊元帥率17萬法軍在麥茨投降。這使普軍得以騰出兩個集團軍壓向盧瓦爾和北方軍團,使這兩個軍團在與優勢的普軍作戰中被擊敗。此間,法國政府曾兩次向普軍求和;巴黎居民由於飢困交加,反對政府的投降政策,舉行了多次起義。
1871年1月22日,法國政府鎮壓巴黎居民起義後,同德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後的談判,於1月26日簽訂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在凡爾賽普軍大本營簽訂了停戰三周的協定。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和約締結後,資產階級政府勾結民族敵人向巴黎工人發動進攻,於是爆發了偉大的巴黎公社起義。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71年5月10日,就在巴黎公社失敗前不久,法國外交部長茹爾·法夫爾與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在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城簽訂了正式和約。普法戰爭至此正式結束。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結束。依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宣告德意志帝國成立,並自立為皇帝。至此,德國的統一終告完成。普法戰爭之後,由於德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劇,歐洲大陸變得更加動盪不定。兩國在這次戰爭中的結怨,成為後來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一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第一,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德軍能夠揳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並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裡;第三,援救巴贊兵團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指導外,也與前線的最高指揮官指揮失誤有關。而普軍總參謀長毛奇善於製造、利用法軍的錯誤,巧妙地施展謀略,實施正確、堅定、靈活的作戰指揮,使普軍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主動權。
❿ 浪漫的法國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國家,你知道哪些關於法國的知識呢
1.在歷史上,路易十九隻擔任了20分鍾的法國王者。路易十九正式變成了法國君王,但20分鍾後,他馬上辭掉王者職位,只保留了貴族身份。
2.在歷史上,法國監管過非洲一些國家。因此,今天在非洲,講法語的人比歐洲還多。之前,歐洲皇室,甚至俄羅斯皇室,都將法文做為交流語言。今日,法語是聯合國5大工作語言之一。
9.每年來法國的遊客總數,超過了世界上任何國家。自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奔向巴黎,這座城市被稱作歐洲文明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