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著名的話劇有哪些
西方寫實主義戲劇以《詩學》作為根基,是一個不斷「提純」的過程;現代派戲劇很難說有始創的戲劇理論範本可以作為根據,它相反是一個多方向輻射的「綜合化」的過程。前者從《俄狄浦斯王》《昂得洛馬克》等到十九世紀的《玩偶之家》《榆樹下的慾望》等。這些現實主義作品以純戲劇式的抽象的提煉,構成了戲劇作品中的大多數創作原則,他們總結了絕大多數的劇作法的普遍規律,這些規律供歷代的劇作者們模仿和研究。然而後者就沒有什麼普遍規律可以學習了,從十九世紀中後期開始出現了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然後有存在主義、荒誕派、超現實主義等崛起,直到今天的後現代、行為主義等等。這些戲劇創作打著反戲劇性的旗幟,企圖走進人類的心靈深處甚至是潛意識。不論他們是否真的能做到反戲劇性,就結構、人物和意義而言,現代派劇作法和傳統寫實主義劇作法的確有著很大的區別。
傳統寫實主義劇作法和現代劇做法存在著的最大分歧就是對於「戲劇性」的要求。從古到今,傳統劇作法都對戲劇中的矛盾沖突有著極高的要求。可以說,傳統劇作法一直都在考慮,戲劇區別於其它藝術形式的特點在哪裡。戲劇性是戲劇不可缺少的特質,人物需要在與外力或自我的沖突中實現自我的意義。就像黑格爾在《美學》中所說的「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才能衡量出來;環境的互相沖突越眾多,越艱巨,矛盾的破壞力越大而心靈仍能堅持自己的性格,也就越顯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和堅強」。
可是在現代派戲劇中,「戲劇性」早清不是必要的,或者說,戲劇性不是通過行動性表現出來的。在斯特林堡的靜劇中人物幾乎沒有任何動作,情節也沒有什麼發展,但是依舊對人心造成很大的沖擊力。荒誕派的諸多戲劇如《禿頭歌女》《椅子》等等,人物在場上幾乎沒有任何統一的行動可言,這樣的戲劇若在傳統劇作法中找根據,恐怕很難有符合戲劇性的地方。
從古希臘戲劇開始,寫實主義就強調戲劇結構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這在古典主義戲劇要求達到完全的「三一律」時走到了頂點。這難免會引起戲劇的僵化,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寫實主義戲劇對「純戲劇式」的高度要求。這在後來的發展中當然是抑制戲劇繼續進步的障礙,然而,既然是傳統劇作法的結晶,寫實戲劇在結構上還是要求緊湊和劃一的。發展到十九世紀,這就將變成了「佳構劇」,時間、地點、人物的相對集中,情節的統一,直到今天在傳統劇作法下實踐下的大多數作品依然遵循這樣的結構要求。這種結構能夠讓觀眾比較明白地看懂戲劇故事,而且長時間保持一種好奇心,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商業劇或多或少都要考慮到這個因素。確實,寫實主義並脊戲劇是觀眾比較好理解的,但同時,因為結構的局限性,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這類戲劇型結構解決。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十九世紀後現代派興起的原因之一吧。
同樣在結構方面,現代派戲劇則更沒有任何束縛,在他們看來,形式就是內容。戲中戲結構、電影式結構、時空交錯結構,甚至無法歸為任何一種結構的意識流等,在現代派劇作法中層出不窮。雖然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我們就已經見過了戲中戲結構,但是到了皮藍德婁的怪誕戲劇那裡,這種結構被絕睜滲發揮到了相當高的境界,如果說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戲中戲還是作為一種點綴,那麼在皮藍德婁的戲劇中這種結構就是戲劇的中心骨架。因為結構的多樣性,現代派戲劇可以深入人們的內心深處,把人們心理上比較內在的東西用舞台的形式表現出來。
因為結構的差異性,寫實主義戲劇和現代派戲劇在表現形式上也就自然而然的分道揚鑣了。
我剛才提到過寫實主義戲劇的發展方向是一個不斷提純的過程。這點用古希臘戲劇的發展歷程就能證明。古希臘戲劇起源於「酒神祭司」,那時的戲劇有歌有舞,當然也有最原始的角色扮演(或者說是角色模仿)。然後,隨著戲劇化的進程,歌隊縮小了,角色增加了,對白也開始盛行起來。就這樣,劇中的表演形式被不斷地減少,當傳統的寫實主義戲劇被定型之後,戲劇舞台上基本就只剩下了台詞和動作,寫實戲劇成為了日常生活的藝術化再現。這種提純,一方面把戲劇同其它表演藝術區分了開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戲劇的發揮,使寫實主義戲劇只能在一個框框里運動。
現代派較之寫實主義戲劇則是一個相反的過程。他在戲劇的名義下加入了許多其它的表演元素,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戲劇本身的規律,旨在表現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當然,現代派戲劇的涵蓋非常廣泛,很多戲劇家的作品也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戲劇性。然而,他們在舞台上同時加入了歌、舞、美術、聲效等各種表演形式,彌補了語言和單純的行動所不能表達的意思。另外有一些走得更加前衛的導演,甚至完全摒棄了語言,用各種其他的形式代替語言原先的功能,或者他們感到語言本身根本就沒有他們想要的表現力。他們大量地解構劇本,消除文字,用聽覺(如果劇中有語言,語言也只是聽覺的組成部分,並沒有原本的意義)、畫面、神秘的舞台氣氛來吸引觀眾,人們會感到,這樣的戲劇很難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說法,他們只是創作者心中的意識流。
在人物方面,從寫實主義戲劇到現代派戲劇的變遷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過程,這一點很有意思,其中既有變異,又存在融合。
古希臘、羅馬等時期的戲劇(一直到十九世紀的古典主義)時期,戲劇中的主人物是高於普通人的英雄和貴族。這個時候的寫實主義戲劇中的人物不具有真正的有性格的人的特質,更多程度上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和崇高的理想。發展到後來,莎士比亞開始走人文主義路線,劇中的主人翁們開始具有常人的性格,「性格」一詞成為了衡量劇中人是否能夠站得起來的標准。這一標准沿用了許多年,甚至在今天的傳統寫實主義戲劇中,這一標准依然奏效。我們也確實發現,雖然現代戲劇符號學中認為「戲劇人物危機四起,它被支離、被粉碎、散落在眾多演員身上它的話語遭詰問、重復和碎裂,現代戲劇的寫作或導演工作沒讓它逃過一次劫難。」言下之意,人物性格已經被粉碎,在戲劇創作中已經不再具有決定性意義,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否認在現實主義創作中,性格依舊是我們判斷、認識人物的重要標准。
現代派戲劇在人物的處理上不能說完全不同於傳統寫實主義,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他回歸到古典主義戲劇的某些設定方式。現代派戲劇中的人物不是一個人,當然也不是一類人的總結,更確切的說,是一個觀念、一種哲學思想、一種處世態度、或一種人生歷程的形象化。比如《等待戈多》中的所有人物事實上都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他們都擔負著某一種概念,如貧窮、無望或者麻木等。這種情況在現代派作品中比比皆是。就這一點而言,我認為和古希臘戲劇的人物設定方法非常相像。
其實,說到比較,這其中真正存在的是一種變異,真正決定戲劇發展方向的還是時代大背景,戲劇總是在背景中表現社會的各個方面和那個時代人們的所想思所想。這兩種劇作手法的目的都是對人性的吶喊和展望,可以說,這也是戲劇藝術所致力於的理想。
Ⅱ 四大音樂劇
《四大音樂劇》是指《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劇院魅影》。
《貓》,是英國作曲家安德魯·洛伊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據T·S·艾略特(T. S. Eliot)的詩集 《老負鼠講講世上的貓》譜曲的音樂歌舞劇。《悲慘世界》改自法國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說。
這四部音樂劇至今都享有盛譽。《西貢小姐》是由Claude-Michel Schonberg與Alain Boublil共同創作的一部音樂劇。《劇院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是根據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的小說《Le Fantom De L'opera》改編的。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改自法國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說,在英國公演於1985年。之後,在世界各大洲都有不斷的演出,在近幾年,它的影響也波及到亞洲,《悲慘世界》有日文版(其他語種還有法語、西伯來語、匈牙利語、西班牙語、德語等)。
而在新加坡、印度以及中國都已經或是將要有它的演出。也因為如此,它被稱為世界上最有名的音樂劇,當然也許更多人聽說過的《悲慘世界》是雨果的小說。不過也因為原書的名氣太大,音樂劇在一開始很受評論家的排擠。
有些人認為它不該把嚴肅的東西音樂化褻瀆了名著,另一些人則認為音樂加上嚴肅主題是糟蹋了音樂劇。誰想觀眾的反應卻十分積極,票房的收入相當好,就這樣劇團支持過了最艱難的初始階段。
之後不久《悲慘世界》就轉到倫敦西頭(英國舞台劇中心)後來又越洋過海到美國的百老匯,自此一發而不可收。舞台劇在全世界七十多個城市公演,直到現在,十五年後的今天,仍在匈牙利,德國和日本連續公演。
1995年10月8日,在倫敦聖阿伯特劇場(St. Albert Hall)舉行的十周年的晚會上,《悲慘世界》最優秀的演員聚集一堂,最後由十七位來自不同國家Valjean出場,用各自的語言演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這也說明該劇在各個國家的知名程度。《悲慘世界》與大多數音樂劇相比,它的劇情要哀傷沉重得多,也有很多嚴肅悲壯的歌,偶爾一兩個輕松的或是悠揚的歌馬上又會被鐵和血的聲音蓋過。
Ⅲ 世界四大舞台劇有哪些
有【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西貢小姐】合成為世界四大歌劇其中改絕,《貓》是一部童話式的作品;《西貢戚此小姐》是一部女性為主的愛情悲劇;《劇院魅影》以美聲唱法為主,是「歌劇-輕歌劇-音樂劇」過渡的典範;《悲慘世界》代表著文學巨著改變音樂劇的典範高殲迅。
Ⅳ 外國的經典話劇的名稱及作者有哪些
外國的經典話劇如下:
《哈姆雷特》 作者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
《李爾王》作者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
《床上的愛麗斯》作者美國作家、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
《偽君子》作者 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
《陰謀與愛情》作者 德國傑出戲劇家席勒
Ⅳ 推薦歐美經典舞台劇,電影(話劇,歌劇……)
《奧古斯特二世》由克里斯多夫-茨維納編曲,它是第一部反映強力王奧古斯特二世(1670-1733)生平的音樂劇。奧古斯特愛江山、愛美人、愛藝術。在今天的德累斯頓可以看到他下令建造的美輪美奐的巴洛克宮殿,也會聽到他令人眼花繚亂的風流韻事。除了奧古斯特二世,德國的「太陽王」本人外,他周圍的人群中也有不少有名的人物。本音樂劇不僅描繪了「強力王」數之不盡的情婦,包括其中最著名的科澤爾伯爵夫人(Gr?fin Cosel),並且對他的大臣、秘書、建築師、葯師、宮廷煉金術師的故事也有所反映。音樂劇潑墨渲染了在奧古斯特二世輝煌的統治時期充斥的愛情決斗和絢爛的宮廷舞會,卻也不乏富有煽動力的電子樂舞蹈以及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劇場面。觀眾能夠欣賞到一場由舞蹈、音樂和表演構成的盛大演出,強力王時代的堂皇富麗、權利、陰謀、美女、宦臣差岩以及它們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從中可窺見一斑。德累斯頓久負盛名的建築設計以及夢幻般的服裝道具布置更是賦予了整台大戲獨具魅力的藝術表現力。
《羅密歐與朱麗葉》
威廉•莎士比亞著名戲劇作品之一,故事講述二人於舞會一見鍾情後方知對方身份,最後二人為了在一起,朱麗葉先服假毒,醒來發現羅密歐自盡,也相繼自盡。劇中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至純至真的愛情在死亡中達到高潮。愛情主題成就了這部古典愛情傳奇的經典之作。
《小婦人》
(Little Women)是美國作家露意莎·梅·奧爾柯特的作品,也是她最著名與最成功的作品,描述南北戰爭期間一個家庭的生活與4位女兒的愛情故事,第一次在1868年出版,曾經被改編成卡通、電影及電視劇。奧爾柯特後來還寫了幾部續集,包括《好妻子》(Good Wives)與《小紳士》(Little Men)還有《喬的男孩們》(Jo's Boys)等
《茶花女》
是法國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在19世紀40年代,一個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的貧苦鄉下姑娘來到巴黎,走進了名利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個社交明星,開始了賣笑生涯;並改名為瑪麗·杜普萊西。結識了小仲馬,於是兩人開始了一段交往的愛情故事。《茶花女》是一部世界文學經典,曾被多次搬上舞台銀幕。
《奧莉安娜》
是美國當代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導演之一戴維·馬梅特20世紀90年代重要的劇作虛敏御,對其主題的解讀應該建立在作者構建的語境基礎之上,而不應只著眼於其表層意義。該劇揭示了後現代社會中人們交流的困境:一方面雙方渴望理拿念解,另一方面語言被誤用和濫用,體現出男女爭奪話語權的焦慮。同時,對美國現有的教育制度也進行了無情的抨擊。[
十大經典電影
1、《肖申克的救贖》
2、《百萬金嬰》又名《百萬寶貝》
3、《悲慘世界》1958年版
4、《辛德勒的名單》
5、《阿甘正傳》
6、《勇敢的心》
7、《活著》
8、《天堂影院》
9、《殺手裡昂》又名: 這個殺手不太冷/ 終極追殺令 / 殺手裡昂
10、《完美的世界》
Ⅵ 世界四大音樂劇分別是哪四個
《貓》、《西貢小姐》、《歌劇魅影》、《悲慘世界》並稱世界四大音樂劇。
1、《貓》
《貓》是劇作者韋伯根據艾略特為兒童寫的詩改編的,韋伯充分注意到兒童的特點,因此,《貓》劇更受兒童們的喜愛。《貓》作為歌舞劇首次演出是在1981年5月11號。地點是倫敦西頭的新倫敦劇院。從此在英國一炮打紅。
《貓》憑著再難以打破的票房紀錄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成功、連續公演最久的音樂劇。1982年《貓》開始在全世界的舞台劇聖地,美國紐約的百老匯大街上公演,到2000年夏天停演,早已打破了百老匯連續派陵公演最久而且也次數最多的記錄。
《悲慘世界》曾被英國BBC電台第二台的聽眾選為「全國第一不可或缺的音樂劇」。2005年10月8日,該劇在倫敦皇後劇場慶祝20周年,而且在上映前便已經預訂演出至2007年1月6日,取代了安德魯·洛伊·韋伯的《貓》,成為倫敦西區上演年期最長的音樂劇。
Ⅶ 國外經典話劇劇目
【古希臘】索福克勒斯《奧狄浦斯王》
【英】莎士比亞《麥克白》
【法】莫里哀《偽君子》
【意】哥爾多尼《女店主》
【法】博馬舍《費加羅的婚姻》
【德】席勒《陰謀與愛情》
【俄】果戈理《欽差大臣》
【俄】奧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
【挪威】易卜生《群鬼》
【英】王爾德《認真的重要》
本書收集的作品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對歐洲戲劇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轎兆也是世界戲劇史上的佳作,是戲劇愛好者和研究者的首選書籍之一。
拓展資料:
話劇指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與傳統舞台劇、戲曲相區別,話劇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絕敏用少量音樂、歌唱等。
話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本創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閉宏租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注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Ⅷ 西方著名音樂劇有哪些
17世紀發展出了形式獨立的諷刺性喜歌劇。開始時,它往往穿插在正歌劇的幕間。在成熟過程中,它又恢復了一些正歌劇感情嚴肅的特色,進而使許多喜歌劇帶有混合性質。《塞爾維亞的理發師》、《費加羅的婚禮》和《秘密結婚》(Il matrimonio segreto)等是此時期的代表作。 1650年前歌劇傳入法國,第一部法國歌劇《波蒙納》(Pomone)於1671年在皇家音樂學院(即今巴黎歌劇院)揭幕式上首演。但歌劇到盧利(Jean-Baptiste Lully)生活的時代才成為真正的法國藝術。義大利人盧利前往巴黎,借用法國話劇與芭蕾舞的特色,創作法國式歌劇。他不喜歡義大利式的詠嘆調,主張改用短而活潑的歌曲。他按照法蘭西喜劇團的朗誦方式改革了宣敘調,並發展起了法國式的序曲。盧利的風格在拉摩(Jean-phlippe Rameau)的歌劇里達到頂峰,其主要作品有《希波利德和阿利茜》(Hippolyte et Aricie)等。 1627年歌劇傳入德國和奧地利後,產生了「民謠歌劇」,涌現了一批歌劇作家,如莫扎特、韓德爾、貝多芬等,主要作品有《魔笛》、《奧蘭多》、《費加羅的婚禮》、《唐·璜》、《費德里奧》(Fidelio)、《月球上的世界》(Il mondo della luna)等。1769年,卡爾札比吉(Ranieri de'Calzabigi)和葛路克發表關於歌劇革新的重要文獻∶歌劇《阿爾西斯特》(Alceste)的前言獻詞。他認為多餘而花俏的三段體詠嘆調應予廢除,代之以樸素的表達和真實的感情。音樂的職責是「為詩服務」。葛路克的代顫閉表作有《伊菲姬尼在奧利德》(Iphigenie en Aulide)和《伊菲姬尼在圖利德》(Iphigenie en Tauride)等。他的改革主張曾產生重大影響。 歌劇傳入英國後,經過很長時間才在英國紮根。英國的第一部歌劇是普賽爾(Henry Purcell)的《狄多和伊尼阿斯》(Dido and Aeneas);它打破了宣敘調和歌曲之間的界限。《乞丐歌劇》的上演,使英國觀眾終於習慣於聽一種用本國語演唱的舞台劇。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的喜歌劇得到了很大發展。1752年盧騷的獨幕喜歌劇《鄉村卜者》(Guerre des Bouffons)上衡罩演,他用混合曲的方式寫成總譜,把反映十分通俗的浪漫愛情和歌舞雜耍表演的曲調組合在一起,很有法國風格。爾後這種新的雜燴式喜歌劇便統治了巴黎和其他地區的歌劇舞台。著名劇作家有蒙西尼(Pierre-Alexandre Monsigny)、格雷特里(Andre Gretry)、梅於爾(Etienne-Nicolas Mehul)和布瓦埃爾迪厄(Francois-Adrien Boieldieu)。法國喜歌劇自布瓦埃爾迪厄後,變得更義大利化,反映出羅西尼的影響。在此時期,義大利歌劇一度衰落,後因邁爾(Johann Simon Mayr)、羅西尼、董尼才第(Gaetano Donizetti)和貝利尼(Vincenzo Bellini)等有才華的歌劇作曲家創作了一批有世界聲譽的歌劇作品,如《塞爾維亞的理發師》、《安娜·波蓮》(Anna Bolena)、《海盜》(Il pirata)、《清教徒》(I puritani)等而重新受人喜愛。 「大歌劇」產生於茄攔裂19世紀的巴黎,這是一種具有國際風格的大型歌劇,採用歷史的或虛構的歷史故事為題材,舞台上充滿了奇景艷服、芭蕾舞和各種跑龍套的方陣隊列。它幾乎摒棄了美聲唱法的精巧細微,極大地擴充了樂團本身和它在戲劇中的作用。第一出公認的大歌劇是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的《魔鬼羅伯特》(Robert le Diable)。梅耶貝爾和阿勒威(Fromental Halevy)之後,大歌劇開始反映出新的音樂趨向,發展成多種多樣的混合形式。這時期的法國歌劇作家還有白遼士和奧芬·巴赫,二人主要作品有《天堂與地獄》(Orphee aux enfers)、《特洛伊人》、《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等。 德國浪漫主義的歌劇是《自由射手》(Der Freischutz)等作品,它們是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先導,這時期興起的還有輕歌劇,約翰.史特勞斯的名作《蝙蝠》使之發展到顛峰。
Ⅸ 西方國家裡面比較出名的歌劇,話劇有哪些
太多了,給你舉幾個經典的例子,比如威爾第和羅西尼的歌劇,
《茶花女》《圖蘭朵》《蝴蝶夫人》等等
莎士比亞的話劇也是西方國家最經典的。《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
莫里哀的話劇也是法國的經典,《偽君子》《慳吝人》等等